汉语母语对英语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现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64 KB
- 文档页数:2
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与干扰(迁移)摘要:本文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分析了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与影响,阐述了排除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的策略,以期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进而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者)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一、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促进作用1.双语教学界对母语作用的认识新疆的汉语教学有悠久的历史,但接受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指导,却是近期的事情。
解放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的基本上“对比教学法”-“翻译教学法”。
比如,前一时期在新疆使用的中小学使用教材,甚至中高等教材就是在以“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编写的,教材的练习中翻译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
当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上黑板做练习或口头回答问题时,也不是地问“这个字,词,句在维吾尔语里怎么说?怎么翻译?”总之,在长期的汉语教学过程,翻译是教学的手段及目的,学生靠母语学汉语,甚至完全依赖于母语。
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发展,任何事物都包括矛盾的两个方面,双语教学也不例外。
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教师、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法各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学方法问题。
如前所述,在新疆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外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得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了解,“借鉴”往往变成了套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甚至被一些新奇的表面所吸引。
或对某种方法全面赞同,或为所采用方法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而失望,乃至一概否定。
比如说,新疆汉语教学的普遍提倡用直接发(如果借鉴的是真正的直接法的话)以后,完全否定了语言知识介绍、词汇对照及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新疆的实际来讲,这种理念仍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因缺少教学法理论方面较深刻的研究和学习,在教学中导致了形式主义的“怕翻译”,产生了完全否认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促进作用的另一种倾向。
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探析学习第二语言是一项令人热情高涨但同时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如果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大,那么第二语言学习就能够具有很大的难度。
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学习英语语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两个语言的语音系统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探究汉语语音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汉语和英语语音的主要区别汉语和英语的语音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
他们的音位系统不同,即他们所使用的音素不同。
汉语中有声母和韵母,还有几种声调。
而英语中有29个发音和六个基元音,分别是/ә/, /ae/, /ɛ/, /ɪ/, /ɒ/, /ʊ/。
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不同,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1.语音单位汉语和英语的语音单位不同。
在汉语中,每个汉字都可能拥有一个或多个音节。
而在英语中,单词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音节。
这些音节有着共同的元音和辅音,并且它们组成了单词。
2.声调汉语的声调是很重要的,而英语不流行使用声调。
因此,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一开始可能会感到困难。
在语音上,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在音调结构上体现得很明显。
英语的音调的结构是“高落平升”,汉语的音调的结构是“高、升、平、降”。
3.发音和重音汉语的音节都有着强重音,而英语的音节则是轻音和重音结合。
重音的位置在英语和汉语中是不同的,在英语中常常是最后一个音节,而在汉语中则不是。
在学习英语时,汉语母语者需要学习正确的重音和发音方式,以减轻语音误差。
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许多研究人员已经探究了汉语和英语语音系统的差异,并探究了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汉语语音对英语的物理和认知影响尽管汉语和英语的语音系统完全不同,但是汉语语音学习者仍然可以通过听音发音来协调英语语音输入,特别是具有明显语音学习经验的个体。
研究发现汉语母语者在进行英语语音/ɛ/ 时,他们的音高比英语母语者更高,而且他们的嘴唇也更为张开,甚至会出现错位的峰值。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以语法方面为例Abstract一、引言米歇尔和麦利斯(Mitchell & Myles, 2004)认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是语言学方面的“特征理论”(property theory),关注的核心是如何描述语音能力,而不是语言学习方面的“转变理论”(transition theory),也不是语言处理理论,不怎么关心学习者的语言是如何发展的,对影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也完全忽略。
但是,他们也指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是最成熟的语言理论和分析工具,它为不同语言的对比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能够提出关于语言学习的明确的假设进行验证,也可以将来自不同语言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
基于普遍语法的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在学习者语言(特别是句法)的系统描述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厚的成果。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刘颂浩)[2]二、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英语语法的影响: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英美民族偏好抽象思维,而汉民族擅长形象思维;英美民族偏好分析思维,而汉民族偏重综合思维;英美民族重视形式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视辩证思维;英美民族偏爱直线思维,而汉民族习惯于曲线思维;英美民族注重“对立式”思维,而汉民族强调“统一式”思维;英美民族的思维方式属于主体中心思维,而汉民族的思维是一种主客体融合思维。
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在语篇结构上也有差异。
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
英语运用语法(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复现关系、同现关心等)以及逻辑安排等有形的网络来实现衔接,而汉语是形散神聚,以意义为链条将语篇联系起来,不需要英语中的那些有形链接方式。
1、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 把人和天地万物一体作为宇宙万物的自然秩序. 中国传统讲究天人合一, 人法自然, 万物皆备于我. 所以, 凡事凡物都有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语言表现多以“人”做主语, 这就是汉语言的“ 主体意识” . 而西方哲学思想则以“人为万物尺度” ,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 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物我分明. 表现在语言上一方面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 或以事物这个客体为主语; 另一方面更多地抱客观审视的态度, 以事物做主语, 对之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 这就是表现在英语言上的“ 客体意识” . 例如: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第一句“窗前明月光”是客观事物;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是主观意识;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个体的行为和思想.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 人景交融, 情景映衬, 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 施事主体蕴含在行为思想之中, 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2、整体意识与个体意识英汉思维的主要差异还表现为汉文化的整体观念与英文化的自我中心: 即“ 整体性”与“ 个体性”的差异. 以群体观念为中心的汉文化往往将整体置于个体之上, 个体只是整体网络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分子,整个整体是稳固的融合关系. 叙述和说明事物时, 就自然是从大到小, 从一般到特殊, 从整体到个体. 而以自我为中心的英文化则强调个体的独立. 叙述事物时, 习惯从小到大, 从特殊到一般, 从个体到整体, 所以在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必然就强调个体, 突出个体. 这一差异在英汉句子的词序上有非常明显的反映. 例如在时间、地点、组织系统、位置表达、人物介绍等排列顺序上, 汉语都从大到小, 而英语都是从小到大. 而词序排列的不同在汉英句子结构中突出表现在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的位置上.3、悟性与理性汉英思维差异的另一表现是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的悟性和意合与理性和形合的不同. 汉语重悟性, 即不凭借严谨的形式进行分析, 而是根据主观的直觉, 从逻辑及上下文中‘悟’出关系来, 因此语言上言简意赅、凌虚传神、模糊隐约. 汉语的悟性在语言上的表现为汉语句子重意合, 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 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往往只求达意而已, 即讲究一个“不言而喻” . 所以, 有些汉语句子可以没有主语, 只有谓语; 也可以只有主语, 没有谓语. 汉语的谓语中可以没有动词, 也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动词. 而英语重形合, 各类语句关系靠严密的句法来衔接, 浑然一体. 句子结构注重形式上的完整和逻辑上的合理, 一般是以主谓为主轴, 以一个或者两个主要动词为核心, 采用空间搭架的方式展开. 例如: 一些表示时间、距离及自然现象的句子在汉语中可以没有主语, 说声“8 点了” ;“下雨了” ;“不太远”就行了. 而英语句子就必须加一个“it”做主语.“It is eight o’ clock” ;“it is raining”;“It is no t far” .三、汉英范畴与对比:汉语和英语的语法范畴都处于缓慢发展变化之中,这两种语言的语法范畴有较大的非对应性。
一、母语迁移作用概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积极迁移有助于另一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生,就是负迁移(消极迁移。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正负迁移作用是众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母语只能对英语学习有负迁移(消极迁移即“负面”negative影响或起“干扰”(interference 作用。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考虑到语言的同一性, 较少考虑如何利用语言共性来促进“正迁移”,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并存,也就是说母语对二语习得既存在着促进作用,又存在着干扰作用。
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分析比较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作用,并以理论和实证阐述这一观点。
二、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语言是客观现实的编码体系,语言具有表达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功能。
人类有着共同的自然世界,从而使语言具有同一性。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中,各语言虽然千差万别, 但语言本身对客观世界——时间、空间等事物的反映都是同一的,即可以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
正是这种“同一性”的存在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提供了可能,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
Cummins在语言具有“同一性”的基础上,对于母语和二语习得的关系提出语言相互依赖假设理论:母语是任何语言学习的基础,它有学习转移的功效,在心理上、社会上及教育上母语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他指出:二语习得总是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上,母语非但不是学习的负担,反而是任何语言学习的资源。
从母语学到的语言能力也可以转移到第二语言。
Cummins的观点反映了语言的同一性。
曾有过一个很好的形容: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进入教室时可以脱下,弃之门外。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人们刚刚出生时的语言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只会哭、笑或者保持沉默。
四、五年之后,人们就学会了母语的全部基本语法和音位结构,并能在许多语境中用它来交际。
人是怎样学会他们的第一语言的呢?各个语言学习流派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如行为主义就认为人通过不断的模仿来学习语言的。
而先天论则认为人一出生就具有天生的,遗传的语言习得能力。
这种能力常被称为语言习得机制。
据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从一出生就含有普遍语法的原则,而且一切语言到要遵守这些原则。
随着儿童的成长,普遍语法原则也在慢慢发挥它的作用。
因此,儿童在出生后几年中的某个时间,在某智力发展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已经建立起语言形式的最完整的系统。
即母语不必正式学习,儿童通过积极地与母语环境接触即可习得。
一切正常的儿童不用正式学习就能成功的习得母语,但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人们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水平就大不相同,即使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超过第一语言的学习。
如果只是需要模仿或是天生语言习得机制可以起作用的话,为什么第二语言的习得会如此另人困惑呢?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母语习得的过程到底有何区别呢?这些问题已探讨多年,也有涌现不同解释,如对比分析理论、语误分析理论,语境论等,但至今还未彻底解决。
因为篇幅有限,在此仅就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来探讨这个问题。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积极迁移)有助于另一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
如:你来帮助我。
Y ou come to help me .反之,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生,就是负迁移(消极迁移)。
行为主义心理学试图用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差别的大小来解释不同第二语言学习者能达到的不同水平。
如果第二语言与母语的差别越大,讲这种母语的人学习这种第二语言就越困难,母语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干扰”也就越大。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提要:本文认为母语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
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起“干扰”作用。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
表面上看母语“影响"了外语表达,实际上是母语“帮助”学习者完成了语言交际任务。
应该把“干扰”看成“调节".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
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呈正相关关系,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面影响,资源引言:母语思维是二语习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二语学习者,特别是二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等任务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母语帮助理解或输出。
那么,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有什么影响?对这个问题普遍的看法是母语思维阻碍了二语学习,尽管这种看法并不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在二语教学界,人们一直将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阻碍作用当作常识来接受。
然而,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母语思维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
Cohen(1998)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中用一章的篇幅谈一语、二语思维问题,他还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
这种对母语思维现象的再认识对二语习得理论和实践都不无裨益.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级和中级阶段,由于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与外语水平相差悬殊,总会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 母语知识或母语能力,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
一、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母语思维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很多问题至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大多数心理语言学家都趋向于这种认识:即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则是人类传达、交流和保存思维成果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主要物质外壳。
- 98-校园英语 / 基础教育研究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吉林市第五中学/郭建新【摘要】学习者的母语对他们的第二语言习得有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被称为“负迁移”。
写作是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学生英语写作中有大量的错误是由于母语的干扰造成的。
本文从词汇、句法、语用等方面分析了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并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 负迁移 英语写作错误分析 建议一、引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是不可忽视的。
积极的迁移有助于掌握目标语言。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由于负迁移的影响,英语写作总是很薄弱。
英语与汉语明显不同。
我们习惯于用汉语的形式、语法结构和规则来书写英语。
通过研究负迁移的影响,在英语写作中可以避免大量的错误,从而形成地道、规范的写作技能。
二、负迁移的相关理论负迁移的影响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一个普遍问题。
语言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理论。
1.语言迁移的定义。
“迁移”这个词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之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在语言学上,语言迁移有不同的定义。
Odlin(1989)将迁移定义为“目标语言与之前获得的任何其他语言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第115页)。
艾利斯(1985)在他的书中阐述了语言迁移的定义:假设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学习者的第一语言知识会干扰第二语言,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相似之处,第一语言会主动帮助第二语言学习。
这一过程被称为语言迁移(第107页)。
根据这些定义,人们意识到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通过深入学习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语言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或干扰。
2.语言迁移的原因。
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
我们学习英语之前,汉语的固定心态和语言习惯是完全形成的。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我们运用大量的汉语知识来帮助我们理解英语。
母语程度的差异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探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高职生母语程度差异与二语习得效果比较研究,认为母语程度的差异对二语习得中的写作影响较大,对二语视听说的学习效果影响较小。
高职生的认知表征多呈现视觉型特征,对二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母语目的语二语习得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语言二语习得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语言的普遍性与二语习得不可分割,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词汇,任何一个正在学习语言的人,都会对语言普遍性有一些了解,一旦开始了二语习得,他就会把在母语中获得的语言普遍性应用到学习中。
这样能增加他对目标语的理解,促进二语习得。
然而,除了语言本身具有的共性以外,语言习得者自身的差异,也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语言习得者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的诸多个体因素中,母语程度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一、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对于已经掌握了某一语言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二语习得者来说,目的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知识的影响。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交流模式和话语结构,母语中已有的这方面知识也必然会以种种方式影响二语交流模式和话语结构的习得。
这种影响称为二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一般认为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有两种: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
结构因素包括语言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如语音、句法等;而非结构因素则是指语言以外的因素,如文化、价值观等。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因素也会影响语言的迁移,如学习者的年龄、对语境的了解程度、语言的共同性、语言距离(语际之间的相似程度)、类型性、标记性等。
还有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语言水平、心理类型也都会影响语言迁移。
二、母语学习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差异因素(一)学习动机的差异其一,婴幼儿阶段,人对语言信号的刺激颇为敏感并能轻易获得所接触的语言。
之后,人的语言获得能力呈现下降趋势。
二语习得多从小学、初中开始,较母语习得产生的时间晚了许多。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1. 引言1.1 概述母语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母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语言,是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基石。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基础语言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认知发展,提供了文化背景知识,并加速了词汇习得的过程。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更是帮助避免学习者犯下语法错误,提高了学习效率。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支撑作用,为学习者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使其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母语的积极影响,将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沟通能力,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目标语言环境中。
母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日常交流中,在学术领域、商务领域、文化领域等各个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深入理解和善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2. 正文2.1 提供基础语言能力提供基础语言能力是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之一。
母语是一个人最早学会的语言,也是最熟悉和熟练的语言。
通过母语的学习和使用,我们建立了语言基础能力,包括词汇量、语法知识、语音能力等。
这些基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
母语对于理解第二语言的语言文化背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些都会对我们理解并学习新语言的文化知识起到帮助作用。
母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连接我们与文化传承的纽带。
提供基础语言能力是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之一。
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提高学习效率,让我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更加自信和得心应手。
母语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学习新语言时的得力助手。
2.2 促进认知发展促进认知发展是母语对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母语的积极影响,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语言信息。
母语是学习者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第一种语言,是他们思维活动的基础。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1. 引言1.1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母语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到的语言,也是他们最熟悉并掌握最丰富的一门语言。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于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体现在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上。
一个人通过母语的积累和掌握,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语言学习基础,对于新的语言学习会有更快的适应和接受能力。
母语帮助理解语言文化背景。
母语是一个人所处文化的语言,通过母语的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目标语言所对应的文化背景。
母语的存在也促进了口语交流能力的提升。
母语是一个人最熟悉和流利的语言,通过母语的口语训练和练习,可以更好地提高第二语言的口语交流能力。
母语的语法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也会对二语习得产生积极影响,加深对语言语法结构的理解。
母语的存在培养了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母语的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交流方式。
母语对二语习得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2. 正文2.1 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是母语对二语习得的重要积极影响之一。
母语是儿童最早接触并掌握的语言,因此具有深厚的语言基础。
这种基础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理解新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研究表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为学习者建立语言学习的桥梁,加速学习的过程。
母语能够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母语的使用,学习者可以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语言。
这种自信心和语言运用能力可以促使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去探索新语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母语的存在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稳固的语言基础,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通过利用母语的优势,学习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语言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二语习得的目标。
母语的积极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习效率的提高上,同时也反映在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语言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母语迁移现象,探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的本质特征,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探索新的思考方式和见解。
母语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迁移母语习得知识和语言习得偏好。
母语迁移有三个主要特征:知识迁移、习得偏好迁移和语言表达策略迁移。
在空间形态方面,学习者利用母语的语法结构来构建第二语言的句子;在词汇表达方面,学习者会利用母语单词替代第二语言单词,在情感表达方面,学习者会利用母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第二语言的概念。
此外,母语迁移还会受到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认知技能、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同时讨论了母语迁移对语言学习者的认知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教学来有效地管理和减轻母语迁移的影响。
Introduction母语是一种与学习者生命中的关系最密切的载体,表达着学习者的记忆、感受、思维及情感等。
因此,学习者会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迁移母语知识和语言习得偏好,这称为母语迁移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母语迁移现象,探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的本质特征,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探索新的思考方式和见解。
Literature Review母语迁移是一项复杂的研究课题。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系统都会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母语迁移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特征来进行描述:知识迁移、习得偏好迁移和语言表达策略迁移。
1.识迁移知识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习得新语言时,会利用母语中的语言结构来填补新语言中不足的空白,从而使得新语言句子变得更加理解和清晰。
例如,中文汉语语言结构中有”是不是“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表达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句子,而英语则没有这样的句式,因此,中文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就可能会将”是不是“这样的句式迁移到英文句子中,从而使得句子变得更加清晰易懂。
2.习得偏好迁移习得偏好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利用母语习得知识和词汇来表达第二语言的概念。
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研究摘要: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制约的认知过程。
本文通过英汉对比,分析了几十年来在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其迁移的多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关键词:语言迁移第二语言习得正迁移负迁移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现象。
语言迁移虽然是一种“跨语言影响”,但多数研究的还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所以语言迁移就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词(唐承贤,2003)。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1.1 正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对目标语起促进作用(Gass和Selinker,1994)。
1.2 负迁移负迁移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
1.3 交际迁移与学习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迁移母语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交际迁移(transfer in communication)和学习迁移(transfer in learning)(戴炜栋,王栋,2002)。
交际迁移只在说话和理解言语时发生,指学习者在应用和理解目标语时求助于母语知识来实现暂时的或个别的交际目的;学习迁移是早在说话和理解话语前就发生了,是指学习者使用母语知识来构建有关的目标语规则的中介语系统(Ellis,1994)。
2 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2.1 语言因素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是屈折语,汉语是孤立语,两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英语的学习中负迁移往往大于正迁移,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斯琴,赵智芸,2006)。
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语音层面上的影响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母语的口音对外语发音的影响,中国人讲英语或多或少带有中国口音,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分辨句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的“声调语音”(tone lan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组合方式上不完全一样,这往往是造成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语音迁移的主要原因。
论母语对第二语言产生的促进作用在语言学术届,许多人认为母语会对第二语言(SLA)的习得带来负面影响,而实际上,母语的学习是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最好基础,它对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发展方面来论述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促进作用。
标签:母语;第二语言的习得;促进作用一、母语口语对第二语言口语产生的影响许多人对于母语对第二语言产生不良影响的观点都来源于母语口语会使第二语言口语产生偏差。
许多人只是一味得按照母语正常口语的含义来对第二语言进行翻译,人们口中的”中国式英语”就是这个问题的最好证明,将sports car(跑车)翻译成running car,personal computer(家用电脑)翻译成family computer 等等。
在口语发音方面,许多母语口音使第二语言发音产生偏差,地方式语言在各个国家并不新奇,中国人说英语时便常常带有中国式的英语口音。
这一系列错误的产生使得人们心中生出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负面影响的念头。
实际上,这种想法过于片面,在许多时候,我们学习第二语言要借助于母语的帮助。
作为从出生开始便围绕在耳边的语言,人们使用母语的能力自然要比使用第二语言强的多,在这个条件下,母语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许多第二语言方面的交际以及完成许多的任务。
并且有许多语言之间的发音系统相差不多,例如汉语和英语之间许多发音部位较为类似,英语中的元音与韩语中的韵母也极为相似,许多学生在初学英语是都用汉语来作为英语的发音辅助,进行“标音”,由此可见,无语口语对于第二语言口语也不是毫无促进作用。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时我们最实用最纯熟的学习工具,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口语方面的负面影响,而是应该学会运用母语来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
二、母语对于第二语言理解产生的影响母语在第二语言的课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人并不了解第二语言发源地的特色以及交谈方式,这时候,如果用母语来了解新知识,将它转化为母语的交谈方式,自然对学生们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语言迁移看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摘要: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课堂上或课堂外对除了母语之外的另一语言学习。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并且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母语对于二语习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语言迁移来实现的,而语言迁移又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本文即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来分析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负迁移;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母语之外习得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因素,尤其是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可以说,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最重要、最不可忽视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着最重要的影响。
1、相关概念(一)母语和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在种族和社区使用的语言,因此也被称为“母语”。
一般来说,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因此也被称为“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指的是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以外的任何语言。
其特点是接触时间往往晚于第一语言,交际能力不如第一语言。
(2)比较分析假说行为主义理论主张人类的对知识的获取建立在“刺激-反应”的基础上。
因此其对于语言习得的主要观点是,语言习得是通过条件作用而形成的言语习惯的过程。
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上,robert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提出并阐释了他的对比分析假设。
其中他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迁移”。
此假设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之前,已经养成了一套母语习惯,这些习惯会影响外语的学习。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的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比对,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
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设”最初的表述。
二、语言迁移(一)语言迁移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主要通过语言迁移来实现。
所谓“语言迁移”主要是指母语的习惯迁移,即学生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应用于外语学习。
这种习惯转变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文明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如何掌握一门或者多门第二语言已成为人们的切实需求。
众所周知,第二语言的习得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之上,且在二语习得时其母语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已较为完善。
由此可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我们应重视母语的影响,将母语的有效影响发挥至最大化。
本文试图通过对迁移理论、图式理论及语言习得机制中语言普遍性理论的分析与讨论,并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的影响。
二、语言迁移、图式理论“迁移”(transfer)原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及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上世纪中叶,美国应用语言学家Charles Fries和Robert Lado 将“迁移”这一术语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用来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即language transfer,语言迁移,又叫母语迁移)(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1992)[1]。
20世纪40至60年代,众多美国语言学家认为母语最大限度地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至此语言迁移理论兴起。
Ellis 认为:“一个关于迁移的理论很可能就是一个关于外语习得的一般理论,因为母语的作用很难与影响外语发展的其他因素分割开来”。
(EllisR,1994)[2]。
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一般有两种情况,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目标语学习。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主要由于母语和目标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997)[3]。
“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被语言学家称为“迁移”,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影响的被称为“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影响的被称为“负迁移”。
语言学家为了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迁移现象,采用了对比分析法、错误分析法、以及中介语分析法。
分析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探索第二语言学习规律,对于改进我们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外语教学者,有必要深入研究“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为我们教学服务。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习得;正迁移;负迁移;对比分析法;错误分析法;中介语分析法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因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都是在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的条件下进行的。
事实证明,两种语言,即使像英、德这样两种及其相似的语言,在形式、语义和语法结构上也会有很大不同。
这是典型的知识负迁移作用。
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而当母浯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学习者若在语言习得时运用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正迁移有利于外语的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语的学习。
一、语言迁移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根据心理学语言学派,“迁移”的定义如下:It is a term that was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refers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whereby prior learning is carried over into a new learning situation.心理学派认为“迁移”是指人所具有的先前知识移用到新知识环境时的一个心理过程,他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迁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