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1.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把智力界定为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而涉及到产生新颖、有用的产品或者观念的创造力,人们则把它界定为形成或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斯滕伯格Steinberg,1985)。这两个定义概括出了智力和创造力的本质特征,但是没有阐释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广义的智力包括有适应环境的能力(Sterenberg,1985),而广义的创造力的定义认为创造的产品不仅是新颖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适应环境的(Sterenberg&Lubaa,1995)。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众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1)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2)智力是创造力的子结构(3)智力与创造力互相重叠(4)智力和创造力基本相同(5)智力与创造力彼此之间不相关。

2.智力和创造力关系研究综述

2.1智力是创造力的再级结构

认为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的心理学有吉尔福特(J.P.Guilford),卡特尔(Cattel1),加德纳(Gardner)等。吉尔福特在“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提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包含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六种)。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

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由于发散思维是智力的第二维的五种操作之一,因此可以把智力看作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卡特尔批判地继承了吉尔福特的理论。他沿袭了吉尔福特的理论模型并对它进行了简化,卡特尔认为智力可以看成等级不同的两部分:一般智力位于上级,两种具体智力位于下级,即品态智力和液态智力。晶态智力指通过言语理解和一般知识测量而获得的,是一个人收集信息储存信息的能力。液态智力指通过抽象归纳推理测量而获得,是获得、运用信息的能力,液态智力在创造性活动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卡特尔进一步扩展两种具体智力,卡特尔模型中的具体智力包括了:言语的、数量的、空间的、敏捷度(图形辨认)、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机械记忆、词语的流畅性、观念的流畅性、新颖性、手工熟练程度、表达的流畅性等。卡特尔认为这些能力涵盖了创

造力的独创性和流畅性。

加德纳在他的多重智力理论(MI)中提出智力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八种独立的智力组成的集合体,这些智力每一部分都分别占据了大脑的一个独立单元。这八种智力是(a)语言能力;(b)逻辑数理能力;(c)空间关系理解力;(d)躯体运动感觉能力;(e)音乐能力;(f)人际交往能力;(g)自我意识能力;(h)自然主义能力。加德纳同时指出,人们在各个方面都可能是聪慧的,但是各自聪慧的方面可能是不同的。而且这些智力在包括创造力,又不仅限于创造力的各个方面都要使用。因此创造力只是多种智力的一方面。

2.2智力是创造力的子结构

智力和创造力关系的第二种模式认为智力可看成是创造力的子结构,创造力由智力和其他成分构成。持这种观点的理论代表是斯滕伯格和鲁巴特(Sternberg&Lubart)的投资理论。斯滕伯格和鲁巴特在分析以往关于创造力构成成份的各种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投资理论,根据斯滕伯格和鲁巴特的观点,创造的人像优秀的投资者,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但他们的买卖是在观念世界中进行的,他们产!生的思想就像用低价的原材料去赚取高额的利润。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创造力能否充分发挥,受到6个因素的影响:(1)智力;(2)知识;

(3)认知风格;(4)人格特征;(5)动机;(6)环境。他们特别指出,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关键是创造力6种因素的投入和它们之间的凝聚方式。在一这维度上,低创造力的原因在于人们没有投入足够并且合适的成份,这6种因素须经有效聚合后才能产生出高创造力来。智力只是这六个因素之一,因此,智力是创造力的子结构。

2.3智力与创造力相互重叠

智力和创造力相互重叠理论认为在一些方面智力与创造力相似,而另一些方面,智力与创造力存在不同。这种观点的代表是人格评估学院的研究(IPAR)。巴朗(Barron,l963)把IPAR关于智力和创造力关系的研究概括如下:第一,创造性高的人智商高于平均智商,常在120以上(任朱利Renzuli,1986),但并不是绝对的,在高创造性群体中也存在极少数低智商或平均智商的人。第二,智商达到120以上,与创造力的相关就相对变低,即仅是弱相关或根本不相关。在平均智商为130的建筑师的研究中(智商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智商与创造力之间的相关是一.08(Barron,1969,P42)。但在军官的研究中,智商达到了平均水平,与创造力的相关为.33(Barron,1963,P219)。这些结论表明:较高创造性的人常有高智商而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创造性。第三,智商与创造力之间的相关是多变的,变化范围常是从低相关到中等程度相关(Flescher,1963; Getzels & Jackon, Guilford

1967; Herr,Moore,& Hasen,1965;Torance,1962;Wallach &Kogan,1965;Yamamoto,1964)。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测量的是创造力和智力的那些方面,是

如何测量的,以及创造力在那些领域显示出来。例如智力的作用在艺术和音乐方面是不同于在数学和音乐方面的(cNemar,1964)。

2.4智力与创造力基本相同

亨氏利和雷诺兹(Hensley&Reynolds,1989)认为智力与创造力应被看作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创造力并不是其他的心理加工过程,而是智力的最终表达。一些研究者,如韦斯伯格(Weisberg,1986,1988,1993)和兰利(Langley,1987)认为创造力的机制与问题解决的机制并没有什么不同,问题解决的机制同样包括有创造思维的机制。根据他们的观点,当普通的过程产生了非凡的结果,就可以认为有创造性。因此如果我们想理解创造力,研〃 51究普通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行了。

2.5智力和创造力不相关

盖茨尔(Getzels),杰克逊(Jackon)和托兰斯(Torrance)认为智力和创造力根本就是两回事,二者没有关系。

盖茨尔和杰克逊认为高智商的人创造力不一定高,高创造力的人智商也不一定是最高。他们(1962)曾对6至12年级的245名男孩和204名女孩进行了五次创造力测量,并把测量结果与学校已完成的智商测验的得分进行比较(使用Binet,Henmon—Nelson,WISC量表)。这五个创造力量表是词语远隔联想,物体的用途,隐藏图形,寓言,构造问题。研究结果如下:各个测验的相关范围从寓言和隐藏图形的.153到构造问题和词语联想之间的.488。在智商与

创造力测量之间的平均相关是.26,最低的相关是智商与寓言,女生为.12,男生为.13。最高的相关是智商与构造问题之间,女孩为.39和智商与远隔联想之间,男孩为.38。托兰斯(Torrance,1963)重复了盖茨尔和杰克逊的研究,他也选择了与盖茨尔和杰克逊相同的样本,发现了与他们相似的结论,即55%的高创造组从事非常规性工作,而高智商组从事非常规性工作的比例仅占9%。这一结论支持了创造力测验在生态学上的效度(Torrance,1975)。在一个长范围预测效度的研究中,1959年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组量表测验(TrCT),1971年再测,托兰斯发现在创造性测验中得分与后来的创造成就之间有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是.51。

3.简评

智力和创造力可能有的各种关系都被提出来了。综观上述研究,不难看出,这些研究

存在的不足之处有:(1)对于智力和创造力多从一个维度进行探讨。无论是智力还是创造力都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侧面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但以上研究却多把智力,创造力作为单维现象加以研究。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从智力的外部表现去研究智力,把智力看成是表现于各种领域中的能力;心理测量学派也是从智力和创造力的外部表现去研究两者的关系。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型从表面上看是多维理论,但仔细分析操作维,内容维(作为智力操作的对象),产品维(智力操作活动的结果)都只是针对智力操作而言,也不是严〃 52 〃格意义上的多维。斯滕伯格和鲁巴特的投资理论也考虑到了以往理论大多强调其中的某一面或某些面,而忽视、排斥其它方面的问题,他们试图对创造力做出较完整、较全面的解释。这个理论对于研究创造力是有启发性的,它要求人们在研究创造力及其影响因素时,不要忽略传统上的个性和环境因素。但是他们对智力的研究没有深入下去,致使二者的关系停留在表层。(2)各种智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所测到的并不是智力或者创造力本质性,而测到的是编制量表的人根据自己对创造力理解的一些特性。他们用测量学的观点作循环论证“智力是智力测验所测的东西”。这一观点表明,智力测验专家自己也说不清究竟什么是智力,什么是创造力。测验专家们只能根据各自心目中关于智力、创造力的个人观点去编制量表,因此,各种量表所要测的智力,创造力与实际所测到的智力,创造力常常不一致。事实上,每一个测验都各有其理论假说,只不过这些测验的理论假说都是心理学家把自己心目中的智力,创造力作为其测验的理论基础,且这些假说几乎都是单维化的思考,其测验也只能测到单维的因素。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显然不具有说服力。

4.智力与创造力关系之我见在探讨智力和创造力关系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智力”和“智力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智力本身来说,在没有得到使用的时候,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内部心理结构,即表现为潜能的智力;智

力行为则是作为潜能的智力结构与客观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活动,是智力内部心理结构的外部表现。智力行为还可以相对地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只受智力潜能支配的智力行为,二是既受智力潜能支配又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智力行为。传统智力理论多数以因素分析法研究智力,它关心智力的外部行为表现,即做测验的行为,而忽视支配这种外部表现的内部心理机制,导致传统智力理论仅满足于对智力作特质论描述,如卡特尔把人格特质论完整地搬到智力理论中来,把智力看成是个人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有效行为的总和,例如言语智力、音乐智力、操作智力、数理智力等均是因素分析的产物,这实际上只是对智力的外部表现进行相关分析。这些外部表现进行分类的标准,最

后得到一种在本质上只是智力的外部结构的所谓因素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智力潜能的发挥还要受到动机、情绪、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智力行为作因素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要把一些非智力因素掺杂于其中。

论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论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一、智力及其培养 (一)智力的定义 智力历来是心理学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概念。在西方,智力的解释逐一归纳为:个体的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智力测验的能力以及综合性能力。 (二)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 1、二因素论 该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与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任何一种智力活动的进行,都有共同的一般因素,同时各自又有独特的特殊因素,任何一种智力活动都必然有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 2、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人类智力由七种主要因素(或称心理能力)组合而成:①语词理解能力(V);②一般推理能力(R);③语言流畅性(W); ④计算能力(N);⑤记忆能力(M);⑥空间关系(S);⑦知觉速度(P)。 3、智力结构论 吉尔福特认为,由于任何一种智力都不过是对一定内容(对象)进行操作产生一定产品(结果)的过程,所以,对智力结构的分析应该从智力活动的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区考虑。 4、三元智力理论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智力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的,不同文化条件下判断智力行为的标准不同,但内在机制则是相同的。基于上述观点,他提出了人的智力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 (三)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 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 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 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二、创造力及其培养 (一)创造力概述 1、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新颖性和价值性是其重要特征,创新型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 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智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而创造力与生活中的种种环境关系很大。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力虽非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他们有以下几种关系:(1)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2)高智力的人即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很低的创造力;(3)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高智力虽非高。高创造力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责任心,

大脑与智力的关系1

姓名:杨波学院:材冶学院班级:09成型【1】班学号:0961105116 大脑与智力的关系 摘要: 大脑管理着人体的器官系统。当您往四周移动时,大脑会沿着您的神经发送脉冲,告诉您的肌肉需要做什么。您的大脑还控制着您的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和听觉,通过大脑您能体验情感并处理情感。在所有这一切之上,您的大脑使您能够思考、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但是,大脑如何让人聪明呢? 关键词:大脑;智力;关系 科学家们尚未确切研究出大脑中的所有灰质到底如何工作,但他们确实知道大脑的哪一部分能让您思考。大脑皮层是大脑的最外层,也是进行思考和逻辑推理的场所。这些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与基本生存相关的低级功能则发生在大脑更深层的位置。 大脑皮层是大脑中面积最大的部分,上面布满了褶皱,使得大脑皮层恰当地处于颅骨中。如果您取下一个成年人的大脑皮层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可能会有好几页报纸那么大。它分为多个脑叶,这些脑叶中的不同区域控制着与您如何思考相关的特定任务。您以在人脑揭秘中了解有关脑叶的详细信息,这里向您简要介绍各个脑叶所控制的部分:额叶:语言、思考和记忆;顶叶:身体的触觉输入;颞叶:来自耳朵的听觉信息;枕叶:来自眼睛的视觉信息。很明显,大脑皮层会对人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但要确切了解大脑皮层如何使人变得聪明,还是有些棘手,这是因为:1.难以接触到大脑——整个大脑包围在颅骨中。2.用于查看大脑的工具,比如(MRI)机,可能要求一个人完全或部分静止。这可能使医生很难观察到现实生活中人的大脑活动。3.大脑如同所有器官一样,在人死亡之后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令我们很难弄清楚,某个人在活着时他的大脑与其他人的大脑相比有何不同。另外,死后的检查也无法评估大脑的活动。 尽管存在这么多挑战,研究人员还是找出了大脑如何影响智力的几个因素。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200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部分大脑皮层中的灰质对智力的作用比大脑中所有灰质的作用都要大。这些发现表明,大脑许多部位的物理性质(而不是集中的“智力中心”)决定着一个人的聪明程度。1999年科学家们对艾伯特?爱因斯坦大脑的分析看似也支持这一理论。爱因斯坦的大脑比普通人的大脑稍微小一些。但是,他的顶叶部分却比大多数人的都要宽。爱因斯坦大脑中这一面积较大的部位与数学和空间推理相关。研究还发现,与大多数人的大脑相比,爱因斯坦的顶叶中几乎少了一道沟。分析人员推断,这道沟的缺少能使他大脑的不同区域联系起来更方便。 即使科学家们并不完全确定这一过程发生的方式和原因,但有一点很清楚:人的大脑在决定人的智力方面起一定作用。但是,天才与智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是什么造成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聪明?我们将在后面部分研究智力与天才的关系。如同天才一样,智力也很难量化。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都曾对智力进行过广泛研究。一个称为心理测量学的研究领域就是专门致力于研究和检测智力的。但即使在该领域内,专家们对于什么是智力或什么是最好的智力分析方法也意见不一。尽管智力对于天才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所有天才都在智力测试中得分很高或在学校表现很好。 一个人的全部智力是这三种能力的组合。批评家们则声称,他的理论缺少经验性证据支持。他们还认为,实践智力根本就不是智力,或者它可以通过其他智力理论来解释三元智力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都相对比较新颖,批评家们也指出了这两种理论的缺陷。但是,这两种理论可以比传统的IQ测试更好地解释天才这一概念。天才不只是g值很高的人,比如,莫扎特不仅有音乐天才,还生来就具有对数学和图谱的理解力。爱因斯坦的天才跨越了逻辑、数学和空间关系等多个领域。所有天才都具有一个共有的才能——他们有着丰富的创造性智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冉敏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214202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智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而创造力与生活中的种种环境关系很大。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力虽非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他们有以下几种关系:(1)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2)高智力的人即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很低的创造力;(3)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高智力虽非高。高创造力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责任心,勤奋度等等。 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1、培养好奇心:当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时候,正是创造力萌芽的时候,我们绝不能把这股萌芽的风压制下去,我们要做得是鼓励学生进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一切的事物,这才是真正的一个启蒙者应该做得事 2、鼓励发散思维:当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题,而不是仅仅从一个

方面。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像船的东西,不能一刚开始就告诉学生是什么什么,而是让他自己去看是什么,并且鼓励他多想几种样子。就是这种逐步引导的过程才会使学生真正的有发散思维,就是不要拘泥与前面的人的想法,学会有自己的一套.3、开发头脑风爆法:(1)不能对学生太过严厉,让学生不敢自己去想,反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想。当学生有问题要问时,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老师都应该去耐心的解答。或者甚至是在课堂上讲过的问题,学生不懂的话,他在问,就说明他在思考,这样就还是好的。(2)而且要追求数量,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认可学生的方案,让他们有种意识,这样多想是对的。(3)在所有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方案,但是前提是这样的方案是足够多了以后的,而且被选择出的这个方案应该有很大的创造力,即使其他方案不对,也应该对想出这些方案的同学给以嘉奖,鼓励其积极性. 4、教会学生创新方法:什么事都讲究技巧,创造力的培养也不例外。(1)远距离联想训练。在彼此距离深远的的观念之间建立联系。(2)鼓励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特别是空间思维的训练,学会去图画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3)摆脱思维定

华师心理学讲义第八章智力和创造力

第八章智力和创造力 今天星期几 ?“哪一年的4月21日是星期日?” ?George:2002,1996,1991,1985,1974,1963 (1700) ?2002年的2月15日是星期五,1591年的8月28日是星期三?可以进行上下6000年的计算 ?他是天才吗? 一、智力与智力理论 二、智力测验 三、智力的差异性 四、创造力及其培养 一、智力与智力理论 ?智力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这孩子聪明点儿,那孩子笨点儿。 比尔·盖茨是个天才,爱因斯坦是天才,有人在音乐方面有天赋,有人组织能力很强等。 每个人都似乎知道智力的含义,但真正了解智力是什么?还真不容易。

智力的理论 (一)智力因素论 斯皮尔曼(Spearman)提出二因素论。 ?人们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G和S两种因素参加。

?活动中包含G因素越多, ?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高; ?相反,包含S因素越多, ?成绩的正相关就越低。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语文理解(V)指理解语文涵义的能力; –语句流畅(W)指属迅速语文反应能力; –数字运算(N)指迅速正确地计算能力; –空间关系(S)指方位辨识及空间关系判断能力; –联想记忆(M)指两事联结的机械式记忆; –知觉速度(P)指凭视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一般推理(R)指根据经验能做出的归纳推理能力。

–吉尔福特(J.Guilford)提出 (三)智力形态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1963) (四)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H.Gardner,1983)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①语言智力 ?②数学逻辑智力 ?③空间智力 ?④音乐智力 ?⑤身体运动智力 ?⑥人际关系智力 ?⑦自知认识智力 ?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 合方式不同。 二、智力测验 比纳-西蒙量表(1905) 斯坦福-比纳量表(1916)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创造性的含义对什么是创造性,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结果或产品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 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发明是制造新事物,例如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子。发现是找出本来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事物和规律,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等。[1] 理解创造力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创造力是一种有别于智力的能力,创造力测验的内容是智力测验内容上没有的,是智力测验测不出来的能力; ②创造力指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的能力,既有科学创造活动,又有技术创造和艺术创造活动,还有其他方面的创造活动;

③新颖独特是指前所未有、与众不同,这是创造力的根本特征;④创造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关于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有的研究者认为两者有高相关,有的研究者认为两者有低相关,但总的倾向于无多大关系。掌握某一门学科并不以具有对该学科作出创造性贡献的能力为先决条件。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也表明,一些成绩并不十分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却有较大的创造发明或技术革新;而一些成绩十分突出的学生,在工作中则少有建树。从有创造性的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中许多人行为往往不合常规,甚至可能破坏课堂常规,惹教师生气。因此,创造性与学业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作为教师,尤其要发现有高创造性的“调皮”儿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是什么

1.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是什么? 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低智商的智商水平有可能高、也可能低、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高智商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保持好奇心、解除学生答错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逻辑思维能力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5.创造性想象产生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 6.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储备的质量和数量、教授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7.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9.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糊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的过程 10.如何运用记忆规律,知识的保持? 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适当过多地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11.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改进教材呈现的方式、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进对学生的评价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的定势和态度、认知结构的特点、学习的策略和水平 1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作业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及时的反馈,表达明确的期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14.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对学生进行立志教育,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帮助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15.如何依据性格倾向性对学生因材施教? 对胆机质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对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制力关心、 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检查,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

第四章 智力与创造力

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 在人类历史上,能够创造一个时代的人寥若晨星,比尔·盖茨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时代就是信息时代。他靠计算机征服了世界,使世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人称他为电脑帝国的拿破化;使不仅是计算机的玩家,更是一个经营家,31岁已经拥有了10亿美元的资产,到了41岁就成了世界首富,有人称他为信息时代的福特。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超群的智力和创造力以及坚毅、自信、冒险和不甘落后的个性。 人的智力和创造力问题正是本章所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节智力与智力开发 什么是智力?人的智力为什么会有差异?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智力可以测量吗?智力发展有何规律?智力如何培养?这是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智力与智力理论 (一)智力的含义 智力是一个复杂而颇有争议的概念,至今尚未有定论。心理学家斯腾(Stern)认为,智力是个体有意识地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一种潜在能力。心理学家科尔文(Colvin)认为,智力是个人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学习的能力。心理学家比奈(Binet)认为,智力是一种判断力、创造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学家韦克斯勒(Wechsler)认为,智力是有目的地的行为、合理的思维以及有效适应环境的总能力。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认为,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生或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认为,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和获得的能力,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适应不断变化、模糊多样的世界的能力,以及激励自己有效地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的能力。我国心理学界的倾向性意见是:智力是个体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综合,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尽管心理学家对智力的看不尽相同,但各种定义彼此之间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智力加以界定,反映了智力的多层次性和多面性。智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要给它下一个全面、完善的定义是很不容易的。随着智力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智力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当代大多数心理学家倾向把智力看作是多种相对独立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智力理论 心理学界对智力的看法有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了解智力理论的发展对于理解智力的本质、科学设计智力测量工具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的智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智力理论。 1.传统智力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人脑的内部特征和有待发现的心理结构。因素分析法是建构这类理论的主要方法。研究者们试图寻找智力的构成因素,不同的研究者通过因素分析得到的智力构成因素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智力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智力理论主要有: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的心理学家斯皮尔曼(Spearman)认为,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完成任何一项智力活动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G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因素,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G因素和S因素

第一讲:智力与创造力(练习题)

第二讲智力与创造力 一、填空题 1、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年编制的量表 2、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3、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的差异。 4、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 5、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的概念来概括儿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 6、智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最高体现是。 7、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 8、是指运用个人的才智产生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9、元认知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和。 10、智商是和的商数,智商等于100,表示这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是。 二、名词解释 1、智力 2、创造力 3、智力测验 4、元认知 5、非智力因素 三、选择题 1、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论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 A、推孟 B、斯皮尔曼 C、瑟斯顿 D、卡特尔 2、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 A、斯皮尔曼 B、阜南 C、吉尔福特 D、斯腾伯格 3、三元智力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 A、斯皮尔曼 B、斯腾伯格 C、阜南 D、推孟 4、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其中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抽象思维能力 D、创造力 5、研究发现:女孩在语言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而男孩在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这反映了男女智力在方面的差异。 A、性别 B、发展速度 C、发展水平 D、类型 6、瑞文推理测验是一种测验。 A、团体 B、个别 C、文字 D、操作 7、最早使用了智商的概念。 A、比纳 B、西蒙 C、推孟 D、韦克斯勒 8、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 A、动力系统 B、自然前提 C、心理基础 D、核心成分 9、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创造能力 B、抽象思维能力 C、观察力 D、记忆力 10、在总人群中,智力呈状态分布。

智力与知识、创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智力与知识、创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智力是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在此谈的智力与一般能力是一致的。下面有必要说明智力与知识、创造力以及非智力的关系。 一、智力与知识 智力与知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智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结构,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因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从来源看,智力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环境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智力含有一定的先天因素;而知识完全是个体后天获得的。 从发展看,智力只能在一定年龄阶段内逐步上升,到一定年龄后,就会停止发展,甚至呈现出智力减退的现象。据研究,人的知觉能力发展较早,但下降也早。如用曲线表示,人的智力是呈抛物线形的曲线。知识是随年龄的增长日益丰富的,随个人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是无止境的,它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 就二者的关系而言,首先,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没有基本的观察力、记忆力及抽象思维能力,人就无法获得起码的感性知识,更不能掌握理性知识。许多事实证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通常是掌握知

识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知识的掌握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人们正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但智力与知识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 总之,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的结果,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但两者的发展又不完全同步。因此,教师了解智力与知识的关系,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二、智力与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研究发现,不同领域里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程度不同。画家和雕刻家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较低;作家与诗人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则很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程度居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能力二者的关系为:低智商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能力;高智商的人并不都有高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低的人智商有高有低;创造能力高的人必须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所以较高智商是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除智力之外,还需有其他优良的因素作保证。 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对智力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对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定向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强化作用。

第八章 智力与智力开发 题库

试题库 第八章智力及智力开发 西华大学吴薇莉胡冬梅李艳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1分/题,共8分) 1、智力是以(C)为核心的能力。 A.创造力 B.想象力 C.抽象思维能力 D.记忆力 2、西方心理学中,一般认为智力是(C)。 A.个体学习的能力 B.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C.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D.个体抽象思维能力 3、斯腾伯格认为应从(D)方面分析一个人的智力。 A.经验 B.成分 C.实践 D.情景 4、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是(C)。 A.聚合思维 B.直觉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抽象思维 5、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C)。 A.二因素论 B.群因素论 C.三元智力理论 D.多元智力理论 5、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A)的智龄? A. l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6、智力年龄的概念由()提出,后经由()修订,并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C) A.推孟,比纳 B.比纳,西蒙 C.比纳,推孟 D.比纳,韦克斯勒 7、在智力测验中成绩为95分属于(B)。 A.优秀 B.中等 C.中下 D.迟钝 8、某人1980.10.10出生,1987.09.05参加测验,测验分数经查知道其智龄为8岁5个月,则此人智商为(D)分。 A.125 B.118 C.137 D.121 二、多项选择题(共6题,2分/题,共12分) 1、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智力由三个各自包含多种因素的维度组成,这三个

维度是(ABD)。 A.内容 B.产物 C.符号 D.操作 2、发散思维具有(BCD)的特征。 A.灵活性 B.流畅性 C.独特性 D.变通性 3、以下更多受到液态智力影响的测验是(BC) A.经验评估 B.图形相关 C.记忆广度 D.词的理解 4、人的智商按(AD)分布 A、常态曲线 B、两头大中间小 C、偏态曲线 D、两头小中间大 5、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ABC) A、发展水平上 B、表现早晚上 C、类型结构上 D、性别差异上 6、(ABCD)是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A、出生前后的营养 B、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C、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 D、主观努力 三、填空题(共8题,1分/空,共15分) 1、迈耶等人编制的《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中用以评估整体情绪智力及其三个成分。这些项目涉及知觉情绪、理解情绪、调节情绪三方面。 2、斯皮尔曼提出智力的二因素论认为,人的能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 3、智力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类:心理测量观点、多重智力观点、认知发展观点。 4、卡特尔采用因素分析法将一般智力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两种。 5、在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发散思维属于智力的操作。 6、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贝多芬属于具有较强音乐智力的人。 7、智力的变化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两个特征。 8、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的智力品质。 四、名词解释(共4题,5分/题,共20分) 1、智力: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创造性思维阶段包括()。 A、准备期 B、交流期 C、酝酿期 D、豁朗期 E、验证期 2、以下属于问题解决的特点有()。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知识性 E、指向性 3、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集约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辐射性 E、独创性 4、下面关于无结构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 B、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 C、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唯一性 D、问题的初始条件可能是不明确的 E、无结构问题比有结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 5、哪些搜寻解法的策略会干扰问题图式的获得?() A、问题类比 B、想法——检验 C、问题分解 D、“手段——目的”分析 E、问题怀疑 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表现在()。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C、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E、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 7、在搜寻解法阶段,当学习者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时,学习者只能采用的策略是()。 A、问题类比 B、“手段——目的”分析 C、问题分解 D、想法——检验 8、“木头除了做桌椅板凳外,还能作什么用?”这属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形态扩散 D、方法扩散 9、基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的阶段是()。 A、建立问题表征 B、搜寻解法 C、执行解法 D、评价 10、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相同的问题,有的人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反映了思维的()。 A、独创性 B、多维性 C、变通性 D、流畅性 11、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包括()。 A、幽默感 B、好幻想 C、强烈的好奇心 D、独立性 12、为分析问题,找到解法,学习者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A、问题类比 B、“手段——目的”分析 C、问题分解 D、想法——检验 E、问题怀疑 13、下列选项中,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 A、1+1=? B、世界上有几大洋? C、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是? D、衣服有哪些功能? E、如何治理空气污染?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冉敏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214202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智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而创造力与生活中的种种环境关系很大。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力虽非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他们有以下几种关系:(1)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2)高智力的人即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很低的创造力;(3)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高智力虽非高。高创造力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责任心,勤奋度等等。 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1、培养好奇心:当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时候,正是创造力萌芽的时候,我们绝不能把这股萌芽的风压制下去,我们要做得是鼓励学生进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一切的事物,这才是真正的一个启蒙者应该做得事 2、鼓励发散思维:当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题,而不是仅仅从

一个方面。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像船的东西,不能一刚开始就告诉学生是什么什么,而是让他自己去看是什么,并且鼓励他多想几种样子。就是这种逐步引导的过程才会使学生真正的有发散思维,就是不要拘泥与前面的人的想法,学会有自己的一套。

3、开发头脑风爆法:(1)不能对学生太过严厉,让学生不敢自己去想,反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想。当学生有问题要问时,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老师都应该去耐心的解答。或者甚至是在课堂上讲过的问题,学生不懂的话,他在问,就说明他在思考,这样就还是好的。(2)而且要追求数量,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认可学生的方案,让他们有种意识,这样多想是对的。(3)在所有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方案,但是前提是这样的方案是足够多了以后的,而且被选择出的这个方案应该有很大的创造力,即使其他方案不对,也应该对想出这些方案的同学给以嘉奖,鼓励其积极性. 4、教会学生创新方法:什么事都讲究技巧,创造力的培养也不例外。(1)远距离联想训练。在彼此距离深远的的观念之间建立联系。(2)鼓励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特别是空间思维的训练,学会去图画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3)摆脱思维定势,学会创新,不能像以前的人那样思考毫无意义的东西,开拓新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传统说的在树上有一只鸟,用枪打了一枪,还剩几只鸟,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说没有了,这就是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第一节智力及其理论 一、什么是智力 智力一词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流行,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很聪明”,或“那个人真笨”。人们还把我国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这个人物看作“智慧的化身”。聪明、智慧、笨这些词,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涉及智力问题时惯用的说法。心理学家对智力及智力测验向来很重视,但由于智力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他们对智力的看法不尽一致。智力概念的演进(见书)。我国心理学家大多认为,智力(intelligence)就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二、与智力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能力 能力(ability)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是否具有某种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能否取得成功,往往还与人的整个个性特点、知识与技能、工作态度、物质条件、健康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但是,在这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更能使活动顺利进行,更容易取得成功。人的能力多种多样,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优势能力与非优势能力等。其中,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且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的综合也就是智力。 (二)知识与技能 知识、技能不同于能力。个人所掌握的知识(knowledge)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技能(skill)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如证明一道几何题,人在证明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公理、定理、定义、公式等属于知识,而在证明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则属于能力。如果一个人不仅在证明这道几何题时思维分析是严密的、简练的、迅速的,而且这种简捷的思维操作还能经常迁移到不同的运算场合,这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具有数学运算思维敏捷的能力。又如,在学骑自行车时,操作自行车的一套动作方式是技能,而支配此动作方式的心理过程的稳定特点则属于能力。如果一个人不仅在学自行车时表现出动作敏捷,而且在掌握其他技能时也经常表现出这一特点,这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具有动作敏捷的能力。 能力(智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例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掌握了思维操作,从而发展了智力;学生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绘画能力。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会导致能力的提高或新能力的发生。 三、智力理论 人们对智力结构的认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伴随智力测验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反过来,有关智力结构的理论也促使人们对智力测验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智力的因素说 1、二因素说 第一个提出智力结构理论的是因素分析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他在对心理测验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于l904年首创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斯皮尔曼认为,智力主要是一种普遍而概括的能力,他称这种因素为G因素(普通因素)。

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智力与创造力相关内容的探讨 蒋洁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1班080141911) 【摘要】智力和创造力一直是心理学的热点研究对象,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到底智力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否已经被确认还是仍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根据教科书上对两者的说明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说明。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在提倡一切“从娃娃抓起”,并且重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与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将是本文探讨的内容。最后,在成人口中特别是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一直会提到的“灵感”二字究竟是否和创造力是一回事呢?本文也会在这方面阐述关于“灵感”的看法。 【关键词】智力,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多元智力,灵光闪现 【正文】 一、智力与创造力 创造力和智力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早在20世纪20年代,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它是一个人们一直争论的问题。究竟创造力和智力是一回事还是有所区别?如果不同,它们将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在这里,我们先由两者的概念说起,再来辩证的讨论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一)二者的概念界定 一般地,智力被定义为有目的地去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而创造力常常被定义为是产生一种新奇的、有用的事物的过程。然而,关于智力和创造力或是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有很多。就像书中对创造性思维的解释: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体依靠先前获得的知识,不能直接地、一步到位地解决一个问题时,经过独立的分析与综合,在已有的知识和问题情景之间形成一种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过程[1]。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具有创造力也就是具有创新性思维。尽管关于智力和创造力还有很多其他的定义,但至少它们与这种公认的定义是大致相同的,就是产生一种新奇的、有用事物的能力。 (二)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尽管智力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定义都将智力看作是适应环境的能力。聪明的人总会有办法获得技能,这些技能可以使他们适应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创造力正如智力的定义那样,创造力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都强调了人们可以创造出高质量并且新颖的新事物的能力。智力高的人所创造出的新事物是高质量的,但

创造性与知识_智力和人格关系研究述评

2003年第3期第19卷(总77期)唐都学刊 T angdu Journal N o 3,2003 Gener al No 77,Vo l 19 创造性与知识、智力和人格关系研究述评 朱 芸1,张 锋2 (1.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陕西西安 710061; 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摘 要:创造性与知识、智力和人格关系问题是创造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并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具有导向作用。过去国际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存在重大分歧,但最近的有些观点具有逐渐融合的趋势。本文利用国内外新近研究资料重新评价了有关的观点,并对新近出现的实证研究证据及其对教育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创造性;知识;智力;人格;创造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03)03-0149-04 人类的创造性行为是知识在具体行动中的表现,是知识的外化。但是由于创造性行为不同于一般常规问题的解决,带有很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不大容易把握它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所以长期以来创造性被排斥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真正把创造心理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一般公认是从Guil ford在20世纪50年代对智力结构的研究(G uilford,1950; 1959)开始的。此后,对创造性与知识、智力和人格关系问题的探讨占据着创造性研究的中心位置,这不仅是因为深入理解这些关系的性质有助于把握创造性的本质,而且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具有导向。本文综合国外新近的研究资料,对这一问题上的争论与实证研究证据进行简要述评,以供国内研究者与教育者参考。 一、创造性的本质 什么是创造性(creativity)?尽管在创造性的心理学研究开展的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争论状态,但根据对最近美国出版的创造性研究手册![3]的回顾和综述性文献的概括,现在对创造性的基本概念基本上达成了共识。[1]即现在多数心理学家都同意把创造性理解为生产出新颖的(如独创的、难以预料的)及适当的(如有用的、适应任务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尽管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创造性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创造性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特征是各派心理学家的共识。从这种定义出发,有创造性能力的人就是指那些能够产生新颖的和有用的产品的人。这里,产品既指观念,也指具体的事物;新颖性是指个人能别出心裁地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思想或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新颖性是创造性的首要标准,凡是科学发明、文艺创作中之足以为世人称颂者,必然是新颖的思想、作品、产品或者技术;有用性是指创造的成果必须是有价值的,诸如实用价值,学术价值,伦理价值,或者审美价值等等,那些仅仅是不同于前人的思想、产品、作品或技术,虽然具有新颖性,但没有价值特征,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创造。 创造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不仅与创造者个人的素质有关,而且同社会特征相联。一方面,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经过无数具有创造性的个人辛勤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后辈的创造活动总是在前辈们的基础上展开。这样,在个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就既体现了创造性个人的创造品质,又渗透了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对于创造性需要结合个人特征与社会文化两个方面来理解。[2] 二、创造性与知识的关系研究 从学校教育的实践看,如何处理知识的学习与创造性培养的关系一直是困扰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过分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就有可能抑制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挥,而如果鼓励学生思维活动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就有可能忽略对现有人类知识的系统掌握。要在实践中恰当地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回答一个关键问题:系统的知识到底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什么作用? 目前国际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可以称为抑制论;一种可以称为促进论。下面根据文献资料[4]对这两种观点的研究证据作一介绍和讨论。 收稿日期:2002-12-30 作者简介:朱 芸(1962-),女,陕西西安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张 锋(1960-),男,陕西子长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2.掌握智力的界定及其计算方法 3.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2.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2.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4 教学过程: 一、智力及其理论 1.智力的含义 智力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存在颇多争议的概念,不同学者们对其各有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讲,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2.智力的理论 (1)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l904年提出。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每个人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不同,即使具有同样一种特殊因素,在程度上也有差异。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相互联系,一般因素是智力的关键和基础。 (2)群因素论 群因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于1938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由七个因素构成,这七种因素称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这些心理能力的不同搭配,构成每个人独特的智力结构。这七种基本心理能力是:语词理解、语词流畅、计算、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 (3)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三维智力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l977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来考虑。操作意义分为五种: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评价;内容又可分为五种: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

为;产物有六种: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对智力结构提出了一种动态的看法,同时考虑信息加工的内容、操作和产物,有助于智力测验研究工作的深入。但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一定困难,他把智力分为一百多个相互独立的因素,显得过于精细。此外,他否定一般智力存在的观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4)多元智力理论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结构》一书,向传统偏向认知的智力理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加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存在着七种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其自身的符号系统。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的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力是:语言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一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在1999年,加德纳又提出了第八种智力,即认识自然的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提出就对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智力强调数理一逻辑智力和语言智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加德纳还指出,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学校教育应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符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兴趣爱好。 (5)三元智力理论 在多元智力理论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智力是相互独立的,而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所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却关注于将各种智力成分组合起来。他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当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由此,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即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 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三种机能的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元成分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解决问题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执行成分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知识习得成分是指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背景智力主要是指和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经验智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三元智力理论对智力提出了新的解释,并系统地探讨了内部心理过程如何与文化因素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产生有效的智力。但三元智力理论没有对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构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智力测验 1.常用的智力测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