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解与表达的辩证统一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8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倪娜关于翻译到底是科学,技巧,还是艺术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
近些年来,机器翻译代替人工翻译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于机器翻译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减少。
2018年博鳌论坛上的AI同传的现场效果并不完美,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同声传译,机器翻译是否能代替笔译译员耗费无数心血完成的译文,这个问题又再次被人们热议。
如果机器翻译成功了,那么证明翻译的科学性起主导作用。
但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翻译经验是基石。
语言是有生命的,是不断变化的。
就目前的实践看来,机器翻译虽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并未达到我们要求的水平。
由此证明翻译并不完全是一门科学,还需要技巧与艺术加工。
翻译到底是科学?技巧?还是艺术?这个话题一直没有定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翻译之初就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以达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随着不同语言的种族之间交流的增多,人们对于翻译的要求才随之越来越高。
从传统上看,人们似乎将‘翻译’仅仅视为一种技艺,并没有将它提到‘学科’的高度。
帮助我们认识‘翻译是一门经验科学’的是哲学家,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科学哲学家。
科学哲学家使翻译研究者获得了充分的理据,提出‘翻译理论’。
1 翻译的科学性翻译出现之初,一定是经验学。
只是不同语种的人们出于交流的目的进行的两种语言上的转换。
但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规律,制定翻译规则,归纳翻译方法。
翻译就逐渐上升到科学的高度,用于指导实践。
但翻译学又不同于其他科学学科,有具体可以量化,精确到数字的标准。
翻译学其实可以认为是社会学与人文学科的综合体,在这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翻译现象不是一种简单的两种或者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心智现象、精神现象与语言现象的结合。
翻译进行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宗教、政治、文化、教育背景等多个领域的问题,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文化产品。
可以说, 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开放性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翻译的定义1.翻译的定义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绪论中,从语言学的角度为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冯庆华先生在《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则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双重角度界定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2. 翻译的标准我国比较系统全面论述翻译标准的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日:?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三条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译界虽然对它的褒贬一直未断,特别是对其中的“雅”字多有异议,因而试图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如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标准,许渊冲提出“信达优”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够替代“信达雅”,为大家所接受。
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化境”说。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从‘锂解"到‘嚷达’,看薇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王慧(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要:近年来。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对译者关注程度的提高.译者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浪潮的掀起.译者获得了新生和更大的自由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
此外.译者在发挥其自身“主体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其他主体的存在.在“主体间性”中把握“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1.引言众所周知.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而译者作为理鹪与表达的主体.是异语交流得以实现的保证。
其作用不可磨灭。
可见。
对于译者问题的探讨应该引起翻译研究的充分重视。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把翻译当作译文和原文之间纯粹的语言符号的转换。
将译者等同于工具,忽视了翻译研究的人文性。
要求译者隐而不见,这其实是对译者劳动的忽视。
在传统的翻译艺术观中,译作被认为是原作的忠实再现,译者似乎成了一个对原作者亦步亦趋的“摹仿者”,跳不出原作的园囿,译者似乎注定要处在“一仆二主”的尴尬地位。
然而.翻译活动离不开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是多重的。
他既是读者、作者,同时也是创造者。
随着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主体性研究”浪潮的掀起.译者越来越受到译界的重视,.并因此获得新生和更大的自由度。
在翻译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原作的理解抑或是译文的最终表达.都离不开译者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本文试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入手浅谈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2.理解:翻译的基础任何翻译都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作为原作的读者。
译者在动笔翻译前首先要读懂原作.吃透原作的精髓。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译德.对译者提出以下要求:“事先熟读原作。
不厌其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罗新璋。
1984:695)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 pdf篇一:英语讲评课案例习题复习方案课堂内容: 一份试题的单项填空,完型填空,以及对阅读理解进行,初步处理(阅读理解中涉及到几个猜测词义的习题,放在下一课时做扩展处理)。
学生情况: 学生基础较差,缺乏解题方法和技巧。
根据试题反馈情况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Learning aims:1.Understand and use some language points.1)在定语从句中whh 指代整个句子2)祈使句+ and/or+简单句3)whatever 与 no matter what用法4)cautious, tell?apart ,remaining/left2.TASK: You can choose one of the follog tasks1) Copy th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phrases and patterns we have learned this period.2)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phrases and patterns we have learned this period.3)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with some words, phrases and patterns we havelearned this period.Step one :单项填空1)出示正确答案。
2)出示错得较多的题21 23 26 30 (教师要提前阅卷,总结)3)教师讲解错得较多的题(这部分题主要老师讲解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再结合针对性练习题加以巩固)21.many western countries’attention.A whhB whatC itD that注意:whh 在定语从句不但可以指代单个的词语,也可以指代整个句子Do eercises:1.He has pass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amination,makes his parents quite hy.A thatB whhC itD what2.He turned out to be very successful,was more than we could epect.A whhB thatC itD what23.----Can you help me ?----Yes .your teacher’ everything will be ok.A FollowB FollogC To followD Followed在这道题中要指导学生做题技巧,类似这种含有插入语的题,要先把插入语去掉,就很容易看出句子的结构。
汉英语言表达方式对比汉英语言表达方式对比 1概念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
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善于用形象表达抽象概念。
语言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空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 might be a liability(n.债务) to his friend.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自己的坦率是否会给他的朋友带来思想负担。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
)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句子包含两个移动的核结构。
那就是:1 he could distract others. 别人注意不到他2 he was distant from others. 他远离别人按照自然的逻辑将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就是“他远离别人后,别人就注意不到他”。
意译与直译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以《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1》为例摘要:通过在高校任职英语教程课的实践经验,笔者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翻译产生研究兴趣,因此本篇论文从直译、意译的角度出发,结合本册书中的文本来探讨一下在不同的语境中直译、意译究竟该怎么选择,哪种翻译方法更适合作者的意图。
关键词:翻译,意译,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允许时,在译文中既要保持原文的内容,又要保持原文的形式——尤其是要保持原文的修辞、格式以及民族、地方色彩等。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且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
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
应当指出,在再能确切的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式,另一方面可以进行适当的翻译。
此时直译和意译的区别在于: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而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
一、什么是直译、意译直译和意译是指译者在受到不同语言以及社会文化差异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的相似。
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
直译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
意译法采用动态对等的方法,使译文在表达作者思想和语言功能等方面与原文一致的一种方法。
直译与意译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同时它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
通过对直译与意译二者关系的深入研究,译者们更多地认识和了解到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以及明白在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时候所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巧、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及水平的目的。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就具体的教材中的例子来探讨直译、意译应该如何选择。
219周刊理论博览|教师论坛摘 要:能准确的理解并表达出原文的含义是诗歌翻译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翻译的难点和亮点,是通常需要翻译者多费精力的地方。
很多作品都存在两个版本甚至更多的同一语言译文,理解不同导致文章的质量也不同。
最具代表性的《关雎》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由James Legge 和Arthur Waley 完成,两者又有什么理解和表达上的不同呢?本文主要基于对《关雎》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和分析探究诗歌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精华。
关键词:诗歌翻译;关雎;理解表达引言:信达雅是翻译的三个境界,也是高度逐渐递进的三个水平。
要简明优雅的传递出原文的意思不仅考验翻译者的文字功底,也需要一定的熟练度和文学灵感。
而诗歌作为文字的乐曲,古典的韵律感不是生硬的直译就能描绘出的,特别是对于诗经这种更简洁工整的体裁译成英文更需要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一、《关雎》的内容和翻译背景《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中的第一篇。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韵文的起点,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为大家呈现出周代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
不仅涵盖了百姓乃至贵族的风俗文化、婚姻宴会、劳作生活,也描绘出那时的自然环境,是熠熠生辉的画卷,美的叙事诗,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诗经》的作者大部分都来自民间,有些没有具体的史料证明,由采诗之官统一采集后传递给负责音乐的官员,然后太师再根据诗的内容进行编曲创作,演奏给天子,这样天子也能及时地看到民众生活的真实景象,有利于调整国家政策,也是走进民间的另一种形式,这个工作一般在春天进行,大部分诗也较为直接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后又经孔子进行编订,由孔门弟子进行传诗工作,但是依然有一些珍贵诗篇消失在历史中了,有资料显示春秋流传下来多达30000首,但是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只剩下了311首。
尽管如此,诗经的编纂和传承是那个时期人民文化艺术才智的缩影,后世更应该以客观严谨的态度进行诗经研究。
翻译的特征概念翻译的特征概念是指翻译过程中所具备的特点和特征。
在不同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翻译的特征概念往往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的特征概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语言中介性:翻译是一种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信息的过程。
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同时具备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并转达源语言的含义和表达形式。
2. 文化转移性: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还涉及到跨文化的转移。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个概念或者事件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将源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相应内涵和方式。
3. 可信度与准确性:翻译的特征之一是准确性和可信度。
译者需要尽可能地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含义和信息,以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翻译结果。
翻译的准确性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文字上,还包括对文化内涵、特定领域知识和语境的准确理解和表达。
4. 忠实性与自由度:翻译既要忠实于源语言的原意,又要具有一定的翻译自由度。
译者需要在保持源语言含义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语言习惯,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自由翻译,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理解。
5. 可读性与可译性:翻译应该具备良好的可读性,即翻译结果需要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美学要求。
同时,翻译也需要具备高度的可译性,即能够被其他译者理解和转换为其他语言。
6. 创造性与创新性:翻译虽然是一种再现和转换的过程,但也涉及到一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在某些情况下,源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可能无法直接转译为目标语言,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语言表达习惯,进行适当的创造性处理,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理解。
7. 双向性与一致性:翻译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包括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也包括从目标语言到源语言的逆向转换。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一致性,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含义,并且能够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双向的交流和理解。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
在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已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归化、异化、意译、直译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
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
行政公文的翻译与使用外语表达技巧行政公文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事业组织进行办公、管理和沟通的一种特殊文书形式。
行政公文的翻译涉及到与外国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外籍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行政公文的翻译质量,本文将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介绍行政公文的翻译技巧与外语表达要点。
一、语言理解行政公文的翻译首先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语义和用词。
以下是几个关键点:1. 理解上下文:在翻译行政公文时,不仅需要理解单个词汇的含义,还需要理解整个句子和段落的上下文关系。
通过把握上下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目的和意图,从而进行准确翻译。
2. 辨别行文风格:不同国家和机构的行政公文往往有不同的行文风格和表达习惯。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分辨出原文的行文风格,灵活运用对等翻译、意译和改写等技巧,以保证表达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3. 注意套话与礼貌用语:行政公文通常包含了一些套话和礼貌用语,用以表示对读者的敬意和礼貌。
在翻译过程中,要熟悉并注意使用套话和礼貌用语,以准确表达原文的语境和意图。
二、外语表达行政公文的翻译要求准确、流畅和规范。
以下是几个外语表达的要点: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行政公文时,应根据原文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决定是否采用直译或意译。
有时候,直译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和风格,但有时候直译可能会产生歧义或让读者难以理解。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翻译准确、通顺。
2. 语法结构和修辞运用:在翻译行政公文时,要遵循外语语法结构和修辞的规范。
外语表达通常具有不同于母语的语法规则和修辞特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和运用外语语法和修辞手法,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 术语和短语的准确运用:行政公文中常常使用特定的术语和短语,这些术语和短语往往具有明确的定义和用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理解和运用原文中的术语和短语,并根据翻译对象的国家和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译语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名词解释1.郭沫若的“风韵译”在翻译时实现两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做到“字句、意义、气韵”三者“不走转”,不走样。
其意是说我们不能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感觉而赋予翻译文本某种风韵,而应该根据原著的风格来确定译文的风格,译文应该以原著的风格为出发点和归宿。
2.(1)道安的“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何意?(2)“五失本”何意?(1)道安,东晋前秦高僧,佛经翻译评论家,致力于“般若学”,倡“本无”宗,“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要求要按原本逐字逐句地翻译,不得对原文的字有所增减。
他的翻译主张:“究其旨趣,殆归直译矣”。
直译派代表人物。
(2)道安的“失本”指的是在译经过程中对原作内容或形式的流失。
这“五失本”,反映了译家在“译梵为秦”时,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行文习惯诸多特点上)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所作的变通(三、四、五项皆指译者为求译文简明易了所作的削繁删冗)“失本”,是为了使译文达到符合汉文规范。
这是失原作之本,却得译作之本。
此乃道安高明之举。
“失”正是为了“得”,“以得补失”,这是翻译的辩证法。
可以说,“案本而传”是相对的,而“失本”则是绝对的。
“不失本”便不成翻译。
3.徐光启的翻译思想徐光启是我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大潮中之先驱, 被称为“西学翻译之父”、“科学译祖”。
徐光启的“翻译—会通—超胜”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学习与掌握) ,只有“会通”才能“超胜”(超越与争胜)。
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4.方梦志《医学词典》5.慧远的“厥中论”慧远主张厥中论,既反对“依实去本,务存其本”也反对“文过其意,理胜其辞”。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班级:外语学院、075班学号:姓名:张学美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
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
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
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
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
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
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
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
英译汉注意事项1.总的原则1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汉语的习惯2翻译不可太拘泥;拘泥、刻板的翻译因死守原文语言形式而损害了原文思想内容;好的译文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3能够直译尽量不意译4翻译的过程应该是先理解后表达;现就这一点作进一步论述;2.结合英文写作特点对语言进行整体理解首先,英文段落的首句一般为topic sentence,然后展开说明;展开的写法有多种,可分可总,可下定义,可同义重复,可以代词复指等;利用这一技巧,先通读全文,便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翻译时就能在上下文中确定词义,从而进行准确的翻译.其次,具体而言:1对词的理解可以从构思法、词的搭配关系和词汇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方面入手2对句子的理解可以从句子的内在逻辑、成分之间的从属关系和句子的语法组成等方面来实现3对于长句,可采用如下译法:顺译法:按照原文顺序译逆续法:顺序与原文顺序相反重复法:重复前一个词分译法:一个句子分成几个部分来翻译括号法:在译文后加括号进行解释和说明等终合法: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3.表达正确理解原文后,还要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用规范的汉语表达出来;这些技巧有:1增词法;根据需要增加一些词语,如名词等2减词法;根据汉语习惯,删去一些词3肯否表达法;原文为肯定句,译成汉语是为增强修饰效果,可以译为否定句;反之亦然4变换法,名词译成动词或动词转译成名词等5分合法;一个长句可分成若干部分来译,或者把原文的几个简单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6省略法:两种语言由于存在差异,表达时不可能总是对等,经常可以省略一些词和句子成分,如英语中的冠词汉语里没有,译时可以省略4.应试中还应注意的问题1词的指代问题要搞清楚2汉语知识的应用,如修辞等3部分否定和否定重点;部分否定,如not all; 否定重点,如I don’t teach because I have knowledge. 我并非因为有知识才去教书;否定重点为because, 而不是teach;4虚拟语气;这种语法现象有时并非只表示字面意思,它经常有感情色彩,译时要注意;5要认真地通读全文,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义、句意,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5.核对原文既要核对译文是否准确、通顺,还要注意关键词的采分点;同时不要忘记全文结构的表达,这部分还有分呢;。
- 1 - 翻译:理解与表达的辩证统一 何谓翻译?我们不妨作此界定:翻译是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互相转换、以传达意义为目的的一种言语、文字行为,亦即从原文进入译文的一个过程,其结果--成型的译文则是翻译的终端产品。翻译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翻译是通过理解和表达来实现的。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双翼,不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对翻译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道理十分浅显,不言自明。理解和表达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mutual contribu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译者在理解阶段,总会不自觉地思考或挑选表达的手段;在表达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在加深理解或对原文进行再理解,尤其是在难于表达或发现上下文语意不贯通、逻辑紊乱的情况之时。 - 2 -
张今先生在其译论著作《文学翻译原理》中指出,在理解过程中,根本性的矛盾就是主观(译者的领悟力)和客观(原作内涵)之间的矛盾。主客观矛盾在理解的过程中表现为六对矛盾的统一: (一) 外国语思维和本族语思维的统一; (二) 对原作语言形式的感知和对原作艺术境界的感知的统一; (三) 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统一; (四) 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的统一; (五) 作者的审美经验和译者的审美经验的统一; (六)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我们认为,在表达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六对矛盾,需要译者煞费苦心加以解决: (一)抑义就词(因词害义)和词不达义的矛 - 3 -
盾; (二) 原语表现形式和译语表现形式的矛盾; (三) 原语文体风格和译语文体风格的矛盾; (四) 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矛盾; (五) 译者的劳动成果与读者之间,即,译品和接受者之间的矛盾; (六) 译作所用语言与时代语言之间的矛盾。 上述“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见毛泽东:《矛盾论》之第二章)
翻译的理解涵盖对原作六种意义(概念意义、语境意义、形式意义、风格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的理解,简言之,即对原作所有涉及的意义的理解。王宗炎先生指出,“辩义为翻译 - 4 -
之本。”奈达则说,“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这说明,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它能左右译者的表达,影响译作的质量。在翻译理论的视域里,“意义”不是“实体”,而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按照符号学的观点:1、符号与其所指称或描写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是指代关系;2、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是(符号)句法关系;3、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语用关系。概括地说,“意义”就是某一符号与外在于这个符号的某物之间的“关系”。据此,美国学者C.W.Morris提出了与之对应的由“关系”产生的三类意义,即,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语用意义又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和联想意义。奈达则把意义划分为三种:语法意义,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基于语言学的“意义”的表述十分繁杂。实际上, - 5 -
从翻译的角度描述“意义”,“意义”就是原作的意境或原话语给人的联想或弦外之音,换言之,即译者对原文理解的结果。但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意义”是多维度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意义”的理解也应是全方位的。对译者来说,“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 ”(Wittgeistein),“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Firth)。“意义”并非全部附着在语言符号的实体上,这就是语法+词典式的翻译经常出差错的原因之一。例如:
American beauty是“四季开花的蔷薇”,俗称“月月红”; Chinese rose是“月季花”; Lazy Susan是“餐桌上的转盘”; To bring down the house 是“掌声雷动”而 - 6 -
不是“把房子拆倒”; To vote with one’s feet是“中途退场以示不满或不感兴趣”而不是“用脚选举”; Dog’s day是“三伏天”而不是“狗的日子”; To eat one’s words是“收回自己说过的话”而不是“食言” etc.. 例子举不胜举。翻译过程中,如果望文生义,想当然地率尔操斛,往往会酿成误译而浑然不觉,有时甚至还会自我感觉良好。上面的示例,便可说明问题。
语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索绪尔对语言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言语(parole)和语言(langue)。语言(langue)指的是一个潜在的语言系统(system of language ,其中包括语音、 - 7 -
语法、词汇),是静态存在的语言材料,应视为反映语言应用规律的工具性系统,而一旦langue被具体使用,它就是言语(parole),即,具体的可被感知的动态的语言现象,以语篇、话语的方式存在,带有说话人的情感,承载着在既定语境下和文化环境中生成的意义。因此,parole是动态的,意义也是动态的。浅见认为,从翻译的角度来看,作为语言最小的单位,词语的意义不是固定的,无论英语还是汉语,词语“随文生义”是共性。词典上的某一词语的意义是静态的,而一旦它被使用,它的connotation就需要译者细加斟酌、推敲再三了。请看下面的示例:
1.It’s quite another story now . 现在情形完全不同了。 2.This war is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story of this generation . - 8 -
这场战争似乎成了这一代人最重大的事件。 3.Last December , the Post first reported that probes were being made in each of those cities , but officials refused to confirm the story .
去年十二月,《邮报》首先报道侦查工作已在那些城市里进行,但官员们拒绝证实这条消息。 4.Some reporters who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session broke the news .
一些没有参加会议的记者把内情捅了出去。 5.He’ll be very happy if that story holds up . 如果这一说法可靠(或译 当真),那他
就太高兴了。 6.The story of Kita Hayworth is one of the saddest .
丽塔•海华丝的遭遇算最惨的了。 7.The story about him became smaller and by and - 9 -
by faded out from the American television . 报道中对他的渲染减少了,不久,美国电视上就不再提他了。 8.A young man came to Scott’s office with a story .
一位年轻人来到斯科特的办公室报案。 9.The story has it that she is still in singlehood now .
传说她至今还是单身一人。
一词(一字)的情况如此,一句话(一个说法)的情况亦复如此。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说出,意义就会大不一样。例如:
“你真行啊!” “你走!” “Give me a break !” “Come on !” - 10 -
这类例子也不胜枚举。俚语、行话、双关、委婉语及其它各种修辞手段等,都会在不同的语境下生成不同的意义(或新义)。搭配的约定俗成、语义的模糊含蓄,均是语言的共性,反映了parole处于动态,基于此,我们对“意义”的把握决不可拘泥于词典上的解释。不同的译者对原文文本的理解会有程度深浅和质量高低的区别。请参看《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第56页。
翻译的“表达”实际就是翻译行为本身,究其实质,就是用TL语码来重新表现原文负载的思想,它建基于一个一个句子的译文之上。理解和表达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互相作用于对方,它们之间存在互动关系(interact/interplay)。翻译即用target language进行表达。 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讨论问题,句子层面的 - 11 -
英译汉的基本思路是: 分析语意层次 抓住逻辑重点 找出语意重心 力求深层对应
具体的操作步骤则可表述为: 紧缩主干 辨析词义 区分主从 捋清层次 调整搭配 润饰译文
请看下面两个示例,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