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彰显个性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立足文本彰显本色
除平平
【期刊名称】《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文本的狭隘性处理;二是对文本的冷落,即在阅读课上,文本没有确立其主体地位而处于休眠状态;三是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
《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要求教师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见解。
新课标实施后,后两种现象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
要想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解决这一弊端,笔者认为教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的阅读教学。
【总页数】1页(P14-14)
【作者】除平平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二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立足文本凸现阅读教学"本色" [J], 张振富
2.立足文本,不蔓不枝,凸显语文本色教学 [J], 戴燕;
3.沧海横流彰显初心本色危急关头不负使命担当
——鲜红的党旗在河北供水抗疫情、保供水一线高高飘扬 [J], 韩艳丽;聂尧
4.充溢童话味道,彰显语文本色——以《巨人的花园》为例 [J], 许文浩
5.用行动彰显先锋本色--记惠安公司计量理化中心党员突击队 [J], 张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立足文本解读,有效提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环节。
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往往以背诵、理解为主,缺乏实质性的解读能力培养。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
立足文本解读的理念和意义立足文本解读,是一种基于文本本身进行理解、解读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形式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解读能力,使其真正掌握文本内涵和表达方式。
这种教学理念的发展源于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自我思考和解读能力,符合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立足文本解读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方面,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细致分析的能力,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另一方面,这种方法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解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认知和提升。
立足文本解读的实践应用立足文本解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文本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这包括分析课文结构、语言、形式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和表达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以课文为基础,让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特点、作者意图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
2. 突破学生思维惯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有惯性,难以跳出固有框架进行创新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提出新颖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读文本,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广度。
3. 融入实践性教学阅读教学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读书活动、写作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将阅读教学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全面人才。
结论立足文本解读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阅读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和表达方式。
立足童心彰显个性作者:陈丽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9年第9期陈丽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都是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引导孩子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情由心发,让作文彰显个性,是教师一直以来的追求。
现在的写作教学存在“四个化”的误区——成人化、政治化、文学化、模式化。
教学要促进孩子的发展,不宜牵引和拔高。
同样如此,是孩子就该有童心,就该有童真、童趣,要用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灵、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形式表现儿童的喜怒哀乐、想象世界和独特的感受。
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唤醒童真,激发情感很多年前,一篇只有107字的短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代中小学写作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现状的关切和思考。
这篇题为“妈妈回来了”的作文是一名三年级学生写的,文章内容如下: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是一个月吧。
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温暖,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
因为妈妈在家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在一般老师眼里很难获得高分的作文,何以打动了评委获得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呢?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自然率真,素面朝天,充满童趣,非常温馨”。
细细品味这百字短文,每一句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每一句都饱含着对妈妈的至爱深情,这种未经打磨和雕琢的情感体验,带领我们重温了“母爱”的温馨,让每个人都感觉回归了童真。
可以说,这篇短文的获奖,就是童真的胜利。
这又一次提醒我们:让孩子像孩子,让孩子的作文像孩子的作文,让小学写作教学回归童真无邪。
孩子的世界五彩斑斓,奇妙而梦幻,充满灵性,孩子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规则。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个性”与“有界”作者:杨晓婷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10期摘要: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关键能力,教师文本解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照搬教参、网络资源,缺乏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二是刻意追求解读的新意,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
语文教师既要勇于、乐于、善于追求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同时,个性化解读还需有界,教师的文本解读应基于学生经验、立足文本语言,适度追求个性。
关键词:文本解读个性有界一、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错误倾向(一)文本解读缺乏个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精心备课,而教师备课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解读,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手不离教学参考书,将教参对文本的解读搬上课堂,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下载资源代替备课,导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千篇一律,缺乏创新。
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将语文当成数学、物理等科学类课程,在文本解读时寻求一种既定的模式,教学散文时为学生讲解“形散神不散”,教学小说则一味地按照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讲解,而不管文本是如何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内容和情感的,从而陷入一种程式化的解读,缺乏对文本解读的创新。
(二)文本解读随意个性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另一错误倾向,是解读的随意个性化。
一些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为体现新意、追求个性,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或以往的教学经历来随意解读文本,忽视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解读游离于文本之外。
教师文本解读的随意个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脱离语言表达形式的随意个性化,一些教师解读文本时忽视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而是就文本的内容和精神大讲特讲,过度引申,将其理解为所谓的个性化。
如教学鲁迅的《拿来主义》时,不带学生欣赏、品味鲁迅先生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而围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大讲特讲,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
在阅读教学中彰显学生个性发表时间:2010-12-21T10:18:11.62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刘然涛徐伟钢[导读] 努力培养学生自由、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让学生的健康个性在阅读中得以飞扬刘然涛徐伟钢(河北省唐县雹水乡西雹水小学,河北唐县072354)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65-01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平等对话、自我感悟、自主发现、自由合作,把学生阅读的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以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努力培养学生自由、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让学生的健康个性在阅读中得以飞扬。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学生个性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阅读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现今的阅读教学中还严重地存在着“教教材”的现象,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用教材教”,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被不断地销蚀,何谈学生个性的发展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平等对话、主动读书、自主发现、自由合作,把学生阅读的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以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一、在平等对话中引发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多元解读文本张扬学生个性摘要: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
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其对策包括两个: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关键词:文本;多元解读;有效;个性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真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
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我国古人也有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
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立足点教师作为课堂对话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对文本解读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需要站在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敏锐捕捉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才能及时回应学生阅读时产生的多元感悟,引领学生进入思维发展的新天地。
一、以文本语言为立足点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教师要高度重视文本语言,以语言为立足点来解读文本。
如教学《猫》,课文第1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这是课文进入统编教材后,编者在文本语言上进行的重要改动,即这一句话从原来的第1自然段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自然段。
对这样的改动,教师需要多问几个问题:编者把这个句子独立出来成为全文的第1自然段有什么用意呢?在第1自然段中,关键词是什么呢?编者这样改动对全文有什么影响呢?换言之,教师在解读《猫》时,必须深入文本,先把这些问题弄清楚,然后才能去解读其他内容。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然段中的第1句话和全文的第1自然段的区别。
通常情况下,全文的第1自然段有总起的作用,可以成为概括全文的关键语句;而自然段的第1句话,一般只能在自然段中起到总起和概括的作用,与其他自然段的内容关系不大。
其次,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文其他自然段的内容。
第2自然段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中写出了古怪的性格,第3自然段从猫的高兴与不高兴的角度写性格的古怪,第4自然段从猫的胆小与勇猛的角度写性格的古怪。
由此可见,文本中多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古怪不仅是第1自然段的关键词,也是全文的关键词。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编者把“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句子独立出来的用意。
如果将它仅仅放在第1自然段的开头,那么它对其他自然段就起不到总括的作用。
由此可见,粗略地看,编者只是调整了全文第一句话在文本结构中的位置,实际上,这样的改动就能够使全文以总分结构为主,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便于学生学习。
二、以文本背景为立足点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隐含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信息,需要联系作家的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特色。
立足文本,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常为别人那些优美生动的语言所陶醉,从中感受着浓浓的亲情、品味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验着人间的真善美、假恶丑。
在学生的习作中,语言最能体现基本功。
古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丰富的词语、飞扬的文采,灵魂的语言读起来如风行水土,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能叩击读者心弦,也是获得阅卷老师好评的关键,但要写出优美动人的文章离不开知识的点滴积累和生活的体验,而进行作文素材积累的最好素材首选中学语文课本。
因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佳句,比比皆是。
只要我们肯积累,其中的精华就会唾手可得。
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过程中,我们应以课本为根本,引导学生学好用好课本,真正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就能让学生的作文语言“靓”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我的做法是:一、积累词汇法“万丈高楼从底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说万丈高楼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从词汇抓起,对课文中的名篇佳句做到“明基旨,得其要”,学以致用,作文就能轻车熟路。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冬天在百草园捕鸟乐趣的那一段:“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根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乌雀下来啄食,走进竹筛底下的时候,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段描写,作者运用了“扫”、“露”、“系”、“牵”、“看”、“啄”、“走”、“拉”、“罩”这几个动词,把捕鸟的经过真实地呈现出来,使人仿佛看见大雪天,在一个荒园里,有两个少年正在扫开一块雪,支起竹筛小心翼翼地捕鸟。
又如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买桔送别的过程:“我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下身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路,要爬上那月台,那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一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了”。
在这段描写运用了动词:“走”、“探”、“穿”、“爬”、“攀”、“缩”。
语文教学应凸显语文的个性摘要:语文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语文和语文教学的争论,从未停息。
应当结合教学实际,从语言体验、人文责任、文本阅读、课型创新、教师素养五方面探讨语文学科的个性表现及其魅力。
关键词:语言体验;人文责任;文本阅读;课型创新;教师素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历来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关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语文本身还是语文所承载的内容,语文课要“上什么”,又“怎么上”,等等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谓语文个性,“就是蕴涵在作品中的原汁原味,即通过文字呈现出的优美画面、动人的情节和隐含在其中的深刻的哲理和高尚的情操等,这些,通过精妙的文字表露出来,它包含了文章的构思、文字的表述、主题的构建等方面”。
语文课要切实表现出语文的个性,至少有这样两个指标:一是学生在经过学习后,能够品悟出作者蕴藏在文字和情节后面的独特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二是学生能够欣赏这种文字的表达美——明快或婉约,奔放或理性等,并由欣赏认同唤起学生自身的创造欲望。
一、语文个性与语言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
”显然,没有对语言的体验、品味、积累、领悟,就不是语文。
语文教学不可忽视语言这个本体。
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首先是一个语言教学的过程。
“无论在我国还是外国,文学教育从来都是以语言教育为基础的”[1]。
可见,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揣摩、品味,形成形象的感悟,实现思想的升华,达到审美的愉悦。
取法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
没有对语言抑扬顿挫的吟哦,没有琅琅的书声,语文课何见语文的味道?指导学生诵读,要读准字音,还要在节奏、韵律、情感等诵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力求在涵泳语言中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错落,进而感知作品的思想和形象,获得精神陶冶。
多元解读彰显个性〔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细读;朗读;交流;读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文本细读已得到了普遍重视,但从操作层面看,教师以自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判断文本的意义,解读平面化等曲解、异化文本细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文本细读呢?笔者认为通过朗读、交流和读透这三个途径,注意把握文本整体内涵,聚焦于语言进行富有层次的细读,并在此基础上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笔者曾参加过“凤凰语文”一个关于文本细读的主题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那次论坛的主题是细读《莫泊桑拜师》。
大家经过激烈讨论后,总结出文本细读的几种途径:一、朗读朗读是进入文本不可缺少的一环。
因为教学时教师要进行范读,并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情形展示朗读,又因为朗读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走进他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会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细读文本时,朗读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朗读赋予作品以生命,所以它有助于理解作品。
尤其是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更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内在的东西,如果读得声情并茂,就能通过人物语言感悟到他的内心。
有时候,朗读能够替代理解。
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常不好意思进行这样的朗读,所以错过了许多文本细节,也就失去了文本的内涵。
二、交流许多人都喜欢埋头一个人钻研教材,其实文本细读也要学会与别人交流。
与别人交流是借“智慧”,正如有人这样说“如果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最终仍是两个苹果;如果我给你一个想法,你也给我一个想法,那最终会有无数的想法。
”备课时,我们经常交流一下,会非常便捷地走入文本。
在我们办公室,每天都有这样的交流。
记得在教授《老师,您好!》一文前,一个教师问了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春晖”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我和另外两个老师翻看了手上的几份教学用书,又上网查看了一下,都认为“春晖”一词在文中应该指“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但在教学用书和备课手册上都不是这样解释的。
到底怎样来解读这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把第二小节又读了几篇,终于达成共识:“春晖”和后文中的“朝霞”一词都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带来了美好的一天。
立足文本价值,提高课堂效率作者:韩淑芬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04期“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语篇和课文等多种译法。
朱立元先生的解释是:文本,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一种客观存在,是以“语言”为载体有待阐释的对象。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所以文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媒介,而文本价值功能开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又决定着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
如何立足文本价值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命题。
纵观六册语文教材,用来进行阅读教学的文本,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的课堂如何撷取和安排,这是语文教师面对文本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立足于文本价值,对文本价值进行慎重的选择利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推敲文本价值,精选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是一篇篇选文,语文教学的内容隐藏在选文里,这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其学科知识不够具体明晰,所以往往很难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
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3]有位教师教学《华南虎》,先对课文词语进行疏通,听读了课文之后,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完成,其一是站在华南虎的角度上体会它以前啸傲山林的幸福以及现在被关在笼中的痛苦,其二是如果你也是一位看客,你会这样对待华南虎吗?以这两个主要问题构建一节课,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师未能仔细推敲文本的价值,没有让学生与文本接触,没有让学生与语文接触,华南虎高傲不羁的个性、诗人既同情又崇敬的感情,困境中诗人的人生感悟,统统无法体会到了,使文本失去了本该具有的价值。
教学星新一的《喂——出来》,如果把教学内容定位在环保上,使学生明白人类侵犯大自然多少,大自然将会向人类报复多少,这肯定是充满遗憾的。
立足文本彰显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一、联系生活个性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将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构建了一个开放自主的课堂,孩子们在一种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
他们在一种“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境界中,思想和灵魂得以锤炼和净化。
重视了个性朗读,在本堂课上,我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深挖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如在教《画风》一课时,通过挖掘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几片雨丝”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读时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了。
让学生把文本中不明白处弄明白;把模糊处变清晰;把省略处延伸拓展。
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有深度,有广度,有亮度。
首先齐读赵小艺画风的语句:“只见她在房子的前面画上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
师:风是看不见,摸不着。
风藏在迎风飘扬的旗子里。
生说:“飘着”读重些。
再读陈丹同学画风的语句:“她在大树旁边画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她为什么画风却画成弯弯的小树,而不画成弯弯的大树呢?生:“小树小,很容易被风吹歪。
”我把“弯弯的”读轻些,拖长些。
生说:“小树的根小,树干很细。
大树的根很大,很深,树干很粗。
所以风把小树干吹弯了。
”我把“弯弯的”读的小小的,怕风给吹断了。
生说:“大树粗壮很脆,风一吹只会折断;而小树柔软,风只会把它吹弯。
”我把“弯弯的”读的柔柔的。
师:对。
很好。
小树具有柔韧性。
最后老师读宋涛画风的语句:“把画好的太阳擦去,只画了几片乌云,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这一次老师有两个疑问:“一是他为什么擦去太阳,只画几片乌云?二是为什么画几条斜斜的雨丝。
”生说:“因为乌云把太阳遮住,所以才会下雨。
只有雨细,风才能把它吹歪。
”我把“斜斜的”读的重些,表示风在斜斜的雨丝里。
师补充解释:夏天的狂风暴雨,那雨帘也是斜斜的。
生说:“如果画很多乌云,就下得不是雨丝。
”
师解释补充:那将是夏天的要下的倾盆大雨。
很好,你是个会开
动了脑筋,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
生说:“雨丝是春天下得雨,很细很细,微风轻轻地轻轻地吹就是斜斜的”。
我把“斜斜的”读的轻轻的,待会儿把雨丝中的风儿吓跑了。
师小结:宋涛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揉进了几片乌云和斜斜的雨丝。
紧扣文本的主线“风,看不见,摸不着。
谁也画不出来。
”为切入点,在生活中品悟朗读,从向内化情感,提升情感朗读,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
作者借以成文口头语言本身,有它的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凡此均蕴涵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读,就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重复,借助读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解于心”。
朗读即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是和谐的统一。
如:教师在教《山泉》:
1、读课文。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你读懂了什么?
4、出示句子: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
读一读,比一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水塔是什么?天然水塔又是什么?
生:是高楼顶上装水的房子。
生:我家居住在纺织厂,那里有一座水塔。
很高,水也很多,供应全厂的职工生活用水。
生:天然水塔不是人工做的,是天然形成的。
说明泉水很多很多。
5、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师读: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早上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
生接着读: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
师读: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中午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
生接着读: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
师读: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夏天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
生接着读: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
师读: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干旱时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
生接着读: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
师:无论什么时候,山里的姐姐来打水,泉水有没有拒绝?你体悟到了泉水怎么样?你会怎么读?
生:我体会到泉水很多。
我把“很多很多”声音读得长长的。
“天然水塔”读重些。
生:我体会到泉水很热情。
我把“来吧,来吧!”声音读得脆脆的响亮点儿。
生:我体会到泉水很自豪。
我把第一个“来吧”读得慢些,我把第二个“来吧”读得快些。
生:我体会到泉水很高兴。
我把“来吧,来吧!”读的急促快些。
生:我体会到泉水的无私奉献。
我把““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大声的,舒缓地读这段话。
在教学片段中,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纽带,只有学生真正明白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情感;教师让学生谈感受,说体会,再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回到语言文字当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的方法中理解词语,彰显个性。
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放飞想象
以诵读为“经”,以想象为“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魅力。
积累语言精华、展开联想,放飞想象,感受文章的美好。
如《四季》:(1)出示课件,让学生看谷穗的生长各理解“谷穗”为什么鞠着躬?
(2)让学生推荐班上读得好的同学读一读。
(学生推荐两位学生朗读)
(3)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秋天?
生a:我也仿照书上的儿歌朗读一遍。
棉花白白,他对农民说:“我就是秋天”。
师:你真棒!从秋天的植物的颜色中找到了秋天。
生b:石榴红红咧开嘴,它笑着说:“我是秋天。
”
师:你呱呱叫!从石榴的裂开的成熟中想象成了丰收的笑。
生c:我考了100分,我骄傲地说:“我就是秋天。
”
生一起哄笑。
生d:考了100分,不能骄傲,爸爸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
师:同学们知道的知识真不少,老师真为你高兴。
名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考了100分千万别骄傲,应该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引导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心灵对话。
使彼此的认识世界和情感世界以文本为基础碰撞、融化、升华,情感产生共鸣,智慧得到启迪,在一种开放的思维和情感空间中陶情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