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教学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立足文本,以读促写作者:周亚芬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第06期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英语读写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和教学实例。
从立足文本,注重语言输入;以读促写,谋篇布局;引领合作,分享完善;重视讲评,启发感悟四种解决策略,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立足文本;以读促写;写作能力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2-0063一、引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九年级结束时,学生的分级目标应达到五级标准。
五级读的要求为: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等。
写的方面要求: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2016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16)对学生读的要求是能读懂相应水平的、生词量不超过3%的常见体裁的读物。
对写的要求是能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能起草并修改简单的短文,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所给图式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立足文本,以读促写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必然的。
英语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言综合能力,是一项语言输出活动。
英语写作不仅反映学生对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体现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以及各种体裁文章的表达能力。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英语掌握水平。
因此,英语写作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目前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立足文本精巧设计作者:曾丽灵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3年第04期摘要:阅读课不能脱离文本,阅读课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本,体验文本内涵,开展语言学习,培养阅读技能,提高英语思维。
脱离文本的课堂注定是“看上去美好”,只关注语言知识的阅读课也注定是枯燥乏味。
本文结合案例阐述了如何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巧妙设计,有效开展阅读教学实践,引领学生走进生动活泼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立足文本;充分解读;精巧设计;教学效率一、引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节高效的阅读课离不开教师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要想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文本,然后在解读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巧妙地设计,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文本解读结合学生特点的阅读教学实践文本的意义是作者与读者共同赋予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分析结构,梳理文脉,咀嚼文字,品味语言,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酝酿教学设计的过程。
1.找出文本中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所以找出教材中学生的兴趣点对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的重要。
[案例1] NSEFC Module 7 Unit 2 Reading 中的短文 Satisfaction Guaranteed[解读过程]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某公司试验机器人Tony 的故事。
Tony来到Claire 家,帮助她做家务,为他排忧解难,不但使她的家变得更有品味,同时也帮助Claire克服心理上的障碍,重塑自身形象。
立足文本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者:梁金凤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2期摘要: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依托,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抓手。
本文在阐述了阅读教学立足文本,回归文本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立足文本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文本;意义;策略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83-01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依托,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抓手,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外化,是师生活动的最主要材料。
然而,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脱离文本、“去文本”化的倾向,致使阅读教学偏离了语文的轨道,缺失了“语文状态”,学生也缺乏对文本真正的感同身受,进入不了文本所描绘的真挚丰富的情感世界。
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回归文本、尊重文本,凸显文本的审美特性,以文本为核心,引领学生以多元姿态走进文本,对文本的语言、思想、情感、内涵等方面内容进行多层次的自主理解和感悟。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本的育人功能,阅读教学才能回归本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一、阅读教学立足文本,回归文本的意义1、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的内涵理解与建构文本内涵,不仅是阅读文本的要务,也是学生的文化建构、精神建构与人格建构的重要环节。
学生只有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感受和理解文本及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发现并概括作品的美感因素,促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与作者对话,丰富和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主动并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2、有助于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全文的主旨。
只有深入走进文本,学生才能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或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
3、有助于文本意义的自我建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自我生成对文本真实的体验,并自觉地移情内化,感悟、积累,从而使学生从性情陶冶、思想建构上体验到丰厚的“文本人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自我建构起对文本的意义理解。
立足文本,放飞想象作者:游霜凌来源:《中学课程资源》2013年第12期摘要: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立足教材”;二是“正确引导”。
采用仿写培养学生想象的基本能力;采用续写培养学生想象的导向能力;采用改写培养学生想象的驰骋能力;引导增删,培养学生想象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想象力仿写续写改写增删爱因斯坦说得好:“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要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的想象存在“无从想起” “导向错误” “想象不足” “缺乏创新”等问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立足教材”。
初中教材有许多童话、神话、寓言等,古今中外的作品皆有。
如《皇帝的新装》《花的话》《盘古开天地》等,这些作品语言形象生动,故事离奇生趣,都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极好素材。
二是“正确引导”。
即结合教材,采用适当的训练方式,有目的、有步骤、有内容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采用仿写培养学生想象的基本能力想象的基本能力是联想能力。
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源泉。
学生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就能得到加强。
培养想象,要先从启发学生的联想开始。
而培养联想的关键,就是要找准联想的“触发点”。
所谓的“触发点”,就是找准能够引起人们联想和想象的事或物。
在这方面,我觉得可以借用《花的话》这篇童话。
这篇童话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
例如可以以《五官的话》为题目,引导学生根据该文进行仿写,就能引起许多的“触发点”。
如从《花的话》中的榆叶梅、玫瑰、芍药、桃花、二月兰等,就可以联想到《五官的话》中的眼、鼻、口、嘴、耳;由各种花会说话,就可以联想到各器官会说话;由《花的话》中戏剧性的情节的运用,就可以联想到《五官的话》中戏剧性的情节的运用。
还可以把“急性子”“生气道”“骄傲地昂起了头”“大嚷道”“凭良心说”等表示性格、表示神态的词语,通过联想运用到仿写中去。
立足文本,以读促写作者:陈平群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7期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是搜集信息资料,内化吸收的过程;写作则是将吸收的知识养料进行二次加工外放的过程,两者一内一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立足小学高段阅读与写作教学实际,就如何实现以读促写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阅读与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石,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前提。
只有经过大量科学、有效地阅读,搜集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为更好的开展写作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即古语中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解决文本,刺激学生的阅读情感,提高其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阅读文本,搜集素材阅读是开展写作中训练的基本前提。
文本则是运载写作素材的媒介,带领学生浏览文本,不仅是一次与历代文豪进行时空对话的机会,也是升华学生思想,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方式。
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文本阅读,帮助学生搜集素材,为有效开展写作练习打下基础、笔者认为,阅读文本和搜集素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一)立足教材语文教材中拥有大量经典的课文,它本身就是一部具有阅读价值,搜集价值的文本库。
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在进行日常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其中的生字、生词,还应着重体会其用法;随后圈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勾画出不能理解的语句,询问教师和其它学生,并且将其摘录在自己的摘抄本上,课下随时品读,并且运用到实际写作当中去。
(二)课外搜集只有大量、有效地阅读才能为更好的写作训练打下基础。
单单靠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不足以帮助学生打好写作基础,还需要学生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笔者经常建议学生去阅读曹文轩、秦文君的书,此外,笔者还会建议学生去阅读一些外国名著如《爱的教育》《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只有让学生进行广泛的涉猎,才能有效规避“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
立足文本价值,提高课堂效率作者:韩淑芬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04期“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语篇和课文等多种译法。
朱立元先生的解释是:文本,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一种客观存在,是以“语言”为载体有待阐释的对象。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所以文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媒介,而文本价值功能开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又决定着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
如何立足文本价值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命题。
纵观六册语文教材,用来进行阅读教学的文本,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的课堂如何撷取和安排,这是语文教师面对文本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立足于文本价值,对文本价值进行慎重的选择利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推敲文本价值,精选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是一篇篇选文,语文教学的内容隐藏在选文里,这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其学科知识不够具体明晰,所以往往很难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
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3]有位教师教学《华南虎》,先对课文词语进行疏通,听读了课文之后,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完成,其一是站在华南虎的角度上体会它以前啸傲山林的幸福以及现在被关在笼中的痛苦,其二是如果你也是一位看客,你会这样对待华南虎吗?以这两个主要问题构建一节课,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师未能仔细推敲文本的价值,没有让学生与文本接触,没有让学生与语文接触,华南虎高傲不羁的个性、诗人既同情又崇敬的感情,困境中诗人的人生感悟,统统无法体会到了,使文本失去了本该具有的价值。
教学星新一的《喂——出来》,如果把教学内容定位在环保上,使学生明白人类侵犯大自然多少,大自然将会向人类报复多少,这肯定是充满遗憾的。
立足文本,让课堂练笔动起来作者:娄灵娟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5期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课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要求已经越来越高。
首先对我国小学语文课堂练笔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如何立足文本,让课堂练笔动起来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笔的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促使学生进行阅读,读写相互结合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界的共识,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
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语文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但是读写结合进行训练是始终不变的规律。
一、读与写之间的关系1.阅读和写作相互独立作为语文学科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阅读和写作是相互独立的。
阅读是学生通过读书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思想觉悟,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吸收的过程;写作是学生将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储备等通过语言进行外化的活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表达过程。
阅读和写作有着各自不同的训练方法和体系,在各自训练目的的指导下遵循着自身独特的训练规律各自进行着。
2.阅读和写作相互关联阅读和写作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共存于小学语文的课堂中,都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关联的,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产生将所思所想进行记录的冲动,而写作的过程中又时常会觉得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需要及时补充的感觉,也即所谓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产生阅读的冲动。
阅读能够丰富写作的内容,而写作能够促使学生进行阅读。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互相促进,兼容并包。
二、当前课堂读与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1.无序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练笔存在流于形式、简单重复的问题,而非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训练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训练。
立足文本,以读促写作者:谢蓓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21年第10期【摘要】阅读和写作两者相互联系,彼此促进,不仅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初中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不足,比如有的学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英语写作课程,教师不重视写作能力培养,没有真正做到读写相结合。
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写作水平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读写结合模式是当前提升初中生英语成绩的重要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分析当前初中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将读写结合模式应用到课堂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模式;有效写作;教学策略【作者简介】谢蓓,江苏省镇江新区大港中学。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其他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增加,而英语作为世界多数国家的通用语言,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点学科。
但受以往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单词听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既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写作机会,不断优化英语教学方式,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一、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1.学校缺少专门的写作课程。
大部分的初中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英语写作课程,导致教师对英语写作缺乏重视,没有在英语写作上花费足够的精力。
同时,写作课程的缺失也导致学生缺乏英语写作练习途径,学习水平得不到锻炼,导致写作能力较差。
在进行英语写作训练时,教师通常在讲解完写作注意点后,就让学生参照英语写作模板进行写作,教学过程单调且无聊,导致学生缺乏英语写作兴趣,时间长了还会产生厌恶情绪。
立足文本有效拓展作者:胡华杰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4期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与物,倾吐自己的情与意。
关键词:语文教学;立足文本;有效拓展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67-001教学片断师: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欢乐和骄傲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将完全消失,人们有些什么感受和表现呢?生:人们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
生:人们因此有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纷纷加入到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
生:(激动地)就连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亲自为瀑布举行葬礼来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地球。
师:是啊!巴西人民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你们愿意同巴西人民一道加入到宣传行列中吗?生:(异口同声)愿意!!师:如果菲格雷特总统听到你们这么响亮的声音,他一定会很高兴的!生:(一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老师,我已经准备好了,请您指示!(众生笑)师:好样的!你真是一个“环保积极分子”!说来也巧,前两天,菲格雷特总统给我们四(5)班来了一封信,(老师这时从一只信封里拿出一封写有一道语文练习题的信)信中说:宝应县桃园小学四(5)班的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大朋友——菲格雷特,我想请你们帮我们巴西设计一些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宣传标语,相信你们一定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的!谢谢!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忙吗?生:我们很乐意帮忙!生:巴西人民的困难,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困难,这个忙帮定了!生:我们愿效犬马之劳!(众生笑)师:太好了!赶快行动吧!看谁的宣传标语最有创意!生(先自己积极创作,再在小组内交流,集思广益。
校本教研活动案例立足文本,体验感悟——以《母鸡》为例进行专题教学探讨一、活动背景为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把我校教学改革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结合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要求,本学期将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二、活动目标“体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的关键词,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并且还要重视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活动,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并且不断探索出实施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母鸡》这篇文章所处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都是写动物的佳作。
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动物的深入思考。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内容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考虑到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此把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确定为“立足文本,体验感悟”。
三、活动概况教研组织:语文教研组活动主持:高段教研组组长池红霞参与者:四五六年级语文教师校领导执笔人:朱小丽教研具体流程:此次教研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课前研讨;二、课堂观摩;三、研讨分析;四、课后反思。
四、教学过程简介:朱小丽老师执教《母鸡》(一)、猜词游戏,激趣导入1、出示句子:学生猜词(1)、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出来。
正是它们的雏儿!(2)、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出小脑袋()我。
2、自古以来,许多作家妙笔生花,为我们呈现了回味无穷的作品。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1、出示认读生字,指名读。
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趁其不备、颤颤巍巍、一撮儿、挺着身儿、汤圆儿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找到作者直接写对母鸡态度的句子,用“”划出来。
立足文本,打造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
二十里铺中心小学 钱学新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类对生命发展需求的转变,课堂教学也
随之悄然变化。学生一改往日的接受身份,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宰自
己的学习过程。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
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的“生本高效课堂”成为目前教学发展的主流
方向。“生本高效课堂”就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
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生长需要。即遵循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的规律,
又能在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师生共建的生态的语文课
堂。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头等重要的任务,文本是阅读教
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阅读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
立足文本,正确合理的解读文本是关系打造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成
败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反复研读,字里行间寻找叩击自己心灵的文字。
初见文本,教师理应以普通阅读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朱光潜
先生在《谈美》一书中这样说:“慢慢走,欣赏啊!”作为教师与文
本初见时就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心浮气乱都是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致命之伤。放松心态,忘记教学任务,从容的
与文字交流。用悠然的心与作者对话,字里行间感悟撞击心灵的瞬间。
慢慢走,细细悟,在文字中徜徉、欣赏,用自己的生命、灵魂感受文
字的力量。当你的心被温柔了、幸福了、震撼了,那这样的文字就是
我们在课堂中需要引导孩子们细读品味的。鲁教版四年级下册《地震
中的父与子》,初读时便被父亲执着的爱所打动。带着父爱的执着再
次品读文本时,文中这样一段时间的罗列深深地叩击了我的心灵:“他
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在众
人全部放弃,连阻挡都没有的时候,这位父亲仅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如何能担当这36小时的挖掘?一个简单的“挖”蕴含的又是怎样的
“情”?当这段文字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情景再现,学生设身处地
的感受父亲时;当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不同的方式读出四个时间的
罗列时,那如山的父爱,就扎根学生的心中了。不必过多的讲解,通
过一个字、一个词就可以感受到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了,就可达到对
人物形象、情感的通透理解,目标达成高效简洁。“慢慢走,欣赏啊!”
我们在慢走的过程中,岂止是欣赏,是品味,是共鸣,是升成。
二、关注学情,在文本中寻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语言规律。
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是生本高效课堂中最为鲜明的特点。学
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是关注学情的首要任
务。学生已经会了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全国小语会理事
长崔峦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因此,
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
阅读的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例如,在研读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
就走过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研磨过程。文章是典型的写人记
事的类的文章,因此第一次的设计重点放到了叶老给你留下什么样的
印象?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以往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的
基础上,通过借助手中的参考资料能够迅速的从文字中感悟到人物的
品质。也就说初步的设计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关注过低。通过充分了
解学情,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基础上,设立了以爬山虎的景物描写为切
入点,学习并领悟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的教学重点。教学
中引导学生自读描写爬山虎的段落,初谈感受。经过叶先生的教诲,
再谈重见爬山虎的心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跃然而出,语言中蕴含
的深情油然而起, “景随情变、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突显于学生
的面前。有了这篇文章作为支架,学生在其后的阅读学习中,也可依
此类推,写作方法的教学成为本课教学中成功的典范。
三、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面对专家及编者从浩瀚的语言文字中斟酌而出的精品,每篇文本
所涉及教学点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若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学
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四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就需要找到最为
准确的切入点,达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刘勰在
《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情”和“采”。“情”就是思想感情,
“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与《课标》中所提的人文性、工具性不谋
而合。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切入点,就能体现教学的创造性,让智慧充
实课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这
样写道: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
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在宋庆龄的故居人们为什么不与
故居合影,却要与南方最为普通的树种──樟树留念呢?这就是本文
的文眼,也就是最佳的切入点。从这个切入点就可以找到描写樟树的
段落、句子,在品味樟树的枝繁叶茂、不被虫蛀的特点时,宋庆龄的
品质自然而起。写樟树就是写宋庆龄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顺势而
出,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四、深入挖掘,寻找文字背后语言蕴藏的情感。
于永正老师曾经这样说:“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
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
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
有语文味道的课来。”《课标》中这样要求: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深入的挖掘文本,才
能在深层次的解读中寻找到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才能引导组
织学生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给予树》,
于永正老师把“给予”解读为“给予意味着失去,给予意味着得到,
给予意味着高尚”。王崧舟老师在《望月》一文中,就将明月解读为
“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三个层次,让学生体验“千江有水千江
月”的绝妙境界。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智慧的教师会运用已有的对
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产生思
维的共鸣。《狼牙山五壮士》的光荣事迹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孩子们的
距离越来越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走!”,这个简短有力的“走”字背后蕴含着怎么样的情感呢?选
择了棋盘陀就是选择了不归路,这豪迈的抉择背后是什么力量的支
撑?当孩子们借助时代的背景走进英雄的心灵,感悟民族的爱与恨
时,幼小的的灵魂怎不会被震撼?这样一个仅有7笔的汉字就跨越时
空,将其背负的所有情感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发芽,生本高效的课堂
收益显赫!
立足文本,就能在咬文嚼字中感受民族语言的精妙;立足文本,
就能在学生自主张扬个性的过程中彰显语言文字的美;立足文本,就
能在书声朗朗中中扎根语言的“本”,实现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有
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能在课堂上有灵气。”立
足文本,正确的解读文本就能打造出精彩的小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