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智慧拓展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拓展的反思作者:黄群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6期《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对文本拓展的表述和要求。
所谓文本拓展就是围绕具体的课文文本,给予相应的补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和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
如何利用文本资源进行拓展训练,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落实“课文是例子”的教学思想的关键,同时也是高明教师与平庸教师的分水岭。
其实文本拓展早在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之前的语文教学中就已经存在了。
但在新的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拓展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文本拓展成了一种教学时髦,似乎不拓展,课就不丰富,不大气。
但是,由于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许多教师又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洞察力,因此抓偏、抓错、抓不到位的现象层出不穷,太多的文本拓展都表现出忽略教材的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热衷于安排与学习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等不良倾向。
有人曾经对这类走入误区的文本拓展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教材(文本)就好比是新娘,拓展文本是伴娘,但伴娘花枝招展,装扮时髦,远比新娘漂亮,而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往往忘记了新娘而记住了伴娘。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文本的拓展往往会走入哪些误区呢?一、忽略语文特性的文本拓展新课程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出“语文课程应根植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崭新理念,强调语文与其它课程的沟通。
但在实际操作中,一部分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只要文本一出现跨学科的知识点,他们就大肆延伸拓展、探究辩论,忘记了语文课的学科定位,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于是,在课堂(尤其是在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上,很多教师便以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展示代替对文本的阅读,以大量的延伸拓展、跨学科的整合渗透代替对文本价值的重视,而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对文本价值的研讨、对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教师不是蜻蜒点水、走马观花,就是束之高阁。
如何做好语文课堂拓展延伸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
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外材料的拓展,必须做到:一、拓展延伸要立足课本.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
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
”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二、拓展延伸要把握学情。
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
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
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
三、拓展延伸要适度。
语文课堂里的延伸必须适度,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学一学见好就收,拓展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以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人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到头来却让语文课只落得个为她人作嫁衣。
四、要把握拓展形式。
课堂阅读教学拓展的有效性初探拓展指的是对课文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有意识地将文本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远。
它符合了语文新课改教学的理念,“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
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从而具有了巨大的优势,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语文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然而,我们也看到拓展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拓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不管拓展的效果如何,似乎只要有了拓展的环节,就算成功。
实际上,毫无实效。
具体表现在:拓展脱离文本,拓展形式单一,拓展主体不明。
拓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下面笔者就自己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来谈谈对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的肤浅认识。
一、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的原则为了真正发挥阅读教学拓展的有效性,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立足“文本”进行拓展阅读教学需要拓展,但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
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
拓展的内容、拓展的时机、拓展的角度、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
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
2.立足“学生发展”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的拓展要以学生主体的发展为依据。
拓展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接受能力的高低、基础的好坏、思维的活跃与迟钝等诸多因素,具体说就是立足于学生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拓展刍议作者:蔡理秦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03期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一般会从理解文本的需要出发,从这篇文章联系到那篇文章,从这段文字联系到那段文字,从课内联系到课外,以实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这就是日常所说的教学拓展。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立足文本,找准拓展重点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
语文教学拓展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实现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1.吃透文本,找准拓展目标语文教学拓展的基点是课文。
教师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时,首要的是要紧扣文本,深挖教材,找准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运行的航标。
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行为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拓展延伸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可以明确拓展延伸的方向,合理确定拓展的路径,从而抓住文本的重点、突破内容上的难点;更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有利的帮助。
2.了解学情,把握拓展时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
语文拓展延伸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基础好坏,考试成绩优劣,接受能力高低,思维活跃与否等,我们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结构特点,确定拓展的类型和层次、广度和深度;使拓展的知识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较为贴近,便于为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吸纳,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调适。
3.尊重学科特点,提升拓展价值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涉及面广,包容量大。
它不仅涵盖语文本身的知识体系,而且旁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进行拓展延伸时,教师要尊重学科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
既不能仅局限于纯粹的语文知识,也不能过度夸大语文知识的含量。
同时,还应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内涵的融合,把促进学生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作为拓展的重中之重。
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拓展延伸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严重方式,在实施过程中绝不能太随意,甚至生搬硬套,生拉硬扯,更不能无中生有,肆意妄为。
想要提高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率,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立足于文本与语文课本身文本是教学的根源,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一切活动都不能脱离文本。
拓展延伸教学必须是建立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要立足于文本。
“教科书是根据学科的知识序列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编写而成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效用性。
”“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都是‘空中楼阁’,必须处理好立足文本与拓展延伸的关系。
”于漪教师曾指出:“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
”由此可见,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根源,是教学的“聚焦点”。
拓展延伸就是要以此为基点,向教材更广更深处挖掘,最终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体悟情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
二、立足于教学目标“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同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每一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目标进行,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同样对应着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实施拓展延伸,绝不能脱离目标。
在确定目标之前,教师要充分考虑教材、学生及教师三个要素。
无论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的哪一个,都应考虑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功底。
通过综合考虑,确定好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拓展延伸的内容与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同时,例外题材、体裁的文章,也要根据目标需求安排拓展延伸的内容与方法。
比如:以拓宽学生视野为目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来实现;以挖掘知识深度激发学生思维为目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小组间相互讨论,通过课中探究来实现。
三、因材施教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知识层次是例外的,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边缘学校,生源参差不齐,无论是原有的知识水平还是后期的学习能力,学生之间的差距是明明的。
综合6《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如果只是停留在有限的语文课本中几十篇文章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绝对是杯水车薪。
”那么,如何在现有的状况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学生带入美妙的阅读境界中去呢?近几年来,笔者就立足文本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永恒经典与学生心连心苏教版教材中选入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蕴含的情感丰富,遣词造句精妙别致。
但教材的容量有限,往往只能够节选名著中很少的一个章节,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如蜻蜓点水一般浅尝辄止。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学生读起来非常感兴趣,他们渴望知道关于林冲的身世来历、柴进是何许人等问题的答案,但因为篇幅的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教师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这时,如果及时地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原著,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定会在无形中把学生引入到课外阅读的好境地中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着学生们一个个专心阅读的小脸,真是让人开心!再比如《哪吒闹海》一文,节选的课文写得情趣盎然,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若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补充一些《西游记》里的有趣故事,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强烈愿望,然后鼓励学生去进行《西游记》的阅读,学生怎能不积极地投入阅读之中呢?如果在鼓励学生进行原著阅读的同时,再积极地在班级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读原著后的交流机会,如“我眼中的水浒”的读书会、“为你讲个西游故事”的故事会等,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遨游在经典的海洋里。
二、同类文章与学生手拉手苏教版课文内容很丰富,如描写美丽风景的《黄果树瀑布》《庐山的云雾》《九寨沟》等文,富含哲理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最大的麦穗》等,还有《孙中山破陋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算惊世界》等一些名人故事的介绍。
另外,还有很多文章在描写方法上比较接近,结构上很有特点,如《小镇的早晨》《莫高窟》等文。
立足文本,开展多元解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讲,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对文本的解读怎样才算到位呢?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把教参的观点视为文本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解读。
阅读教学成为提问式教学,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以一连串的追问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其实质是把预设的解读作为了文本的终极解读。
实施新课标以来,在“要尊重学生,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教学理念的合围下,许多老师由于对多元理论理解不深。
唯学生的文本解读是从,以致放任学生脱离文本随心所欲的解读。
以上两种都是我们应当摒弃的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究其本质,是一种思维创造性的活动,对于同一篇课文,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肯定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阅读即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是正常的,教师应该尊重、鼓励学生的这种多元理解。
但是,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只有充分的领悟了文本的内涵,不脱离文本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既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因此,引导学生多元解读,必须立足于文本。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当如何以文本为立足点展开多元解读呢?一、以文本的情感的活动为立足点,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展开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能产生共鸣的部分作出反应,通过感受文本语言文字流淌的情感来打动自己的内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
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文本的拓展随着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仅仅是面向文本或仅仅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课堂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场所,还是培养能力的基地。
新课程课堂教学,应该是立足文本,适时、适当、适法地拓展文本,从而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同时体验过程与方法,增加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
一、文本拓展应该遵循的原则为了保证拓展的正确进行,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文本为基础原则顾名思义,文本拓展就是在以文本为基础的情况下,来完成对文本或纵向或横向的拓展延伸。
离开了文本本身的拓展延伸就不是这一个文本的拓展延伸了。
文本是母体,延伸是子体,本末不可倒置。
2.适处拓展原则文本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拓展的。
文本是一个相对复杂、相对完整的材料,有些地方根本就不适合拓展,比如,对常识类知识的说明、叙述,对问题中已知条件的陈述等,就不适合拓展。
而那些富有联想和想象的材料、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等,都可以拓展。
3.共鸣性原则对文本的拓展,要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为原则。
当文本的某一地方可以拓展时,教师要设计出一个或多个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够活跃起来。
也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个道理。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仔细研究文本,估计到学生在对某个材料理解的过程中会有拓展性问题出现,从而发现、设计出一些可以拓展的问题来。
4.适时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拓展,还要考虑在什么时间进行的问题。
是在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边解读、边拓展,还是在文本解读后,再统一进行拓展,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艺术了。
一般来讲,对那些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边解读文本边拓展的效果比较好。
对那些整体性的拓展问题,就适合在对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5.难易适度性原则拓展性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要关注学生的书本知识、生活感受、社会体验,乃至学校、班级的学习条件等。
做到难易适度。
总之,文本拓展,体现着教师的文本思索程度,展示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立足文本有效拓展作者:胡华杰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4期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与物,倾吐自己的情与意。
关键词:语文教学;立足文本;有效拓展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67-001教学片断师: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欢乐和骄傲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将完全消失,人们有些什么感受和表现呢?生:人们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
生:人们因此有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纷纷加入到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
生:(激动地)就连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亲自为瀑布举行葬礼来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地球。
师:是啊!巴西人民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你们愿意同巴西人民一道加入到宣传行列中吗?生:(异口同声)愿意!!师:如果菲格雷特总统听到你们这么响亮的声音,他一定会很高兴的!生:(一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老师,我已经准备好了,请您指示!(众生笑)师:好样的!你真是一个“环保积极分子”!说来也巧,前两天,菲格雷特总统给我们四(5)班来了一封信,(老师这时从一只信封里拿出一封写有一道语文练习题的信)信中说:宝应县桃园小学四(5)班的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大朋友——菲格雷特,我想请你们帮我们巴西设计一些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宣传标语,相信你们一定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的!谢谢!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忙吗?生:我们很乐意帮忙!生:巴西人民的困难,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困难,这个忙帮定了!生:我们愿效犬马之劳!(众生笑)师:太好了!赶快行动吧!看谁的宣传标语最有创意!生(先自己积极创作,再在小组内交流,集思广益。
立足文本智慧拓展
小学语文课堂,归根结底,就是要其成为儿童自己的一方土壤,一方让他们放飞想象翅膀,敞开倾诉胸膛,种植美好梦想的田地。
要种好这块地就要通过一堂课,一篇课文,一次活动来丰盈学生的语文生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手中的“教材”是我们老师最直接的“劳动工具”,所以我们要最大效度上地使用它们,走好平时课堂的延伸之路,让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
有人说教材就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为师者就必须用好。
而语文课外延伸就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
课文中的插图大都是课文中重点的段落内容和课文中心的体现,学生能从中直接通过观察理解课文中心的素材。
所以抓住教材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利用课外阅读所积累的知识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是学生课内外知识有机融合的方法之一。
如:《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而蝈蝈却因为懒惰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
本文篇幅较短,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教育意义——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插图不仅为文本增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活用巧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他们的口语说话能力,感悟课文内容。
教材中课后编者设计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课外调查、访问或亲自动手翻阅资料才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做课前的知识准备工作,然后到课堂中来进行知识汇报。
这些知识大都是对课文中心的进一步提升,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的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作者并设有详加描述,空白的存在无疑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时趁热打铁,出示书后第五题:以“想象人类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练习“说一说,写一写”,提醒学生可抓住人们的动作、表情、神态、语言来描述,这也是写作方法的有机渗透,在小组交流碰撞中,学生奋笔疾书。
“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小心翼翼地带到了人间,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
小孩们从山间的羊肠小道上跑下来,手里捧着色彩斑斓、芳香四溢的鲜花。
普罗米
修斯蹲下来,小孩们给普罗米修斯送去鲜花,说:“是您盗取了天火,让我们吃到了最美味的食物,”他们边说边流着口水。
壮小伙们端上一只香喷喷的牛,请普罗米修斯品尝,说:“是您让我们用火来烧熟食物,是您让我们捕捉到巨大的猎物,是您给了我们生存的希望!”有一位老人,走上前去,用他那长满皱纹的手抚摸着普罗米修斯,感动地说:“神啊!您冒着生命的危险,为我们盗取天火,让我们不受严寒的折磨,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神!”妇女们端着一盘盘新鲜可口的水果,有晶莹剔透的葡萄,有又红又大的苹果,有香脆的鸭梨,也有硕大的西瓜,请普罗米修斯品尝。
就这样,人们翩翩起舞、纵情歌唱,度过了这有光明的一天。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们得到火种时欢欣喜地的心情而且读中促写,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写中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拓展材料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
因为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学生在阅读这些拓展的材料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
这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
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
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
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课堂就是这样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焕发了生命的激情,充满变化而又富有个性,从生命的高度用生成的观点看待这样的课堂,动态地把握教学也就抓住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文化蕴育点,同时精妙地使用课程资源也给学生带来丰厚的学习空间,使课堂成为培植文化的营养土壤,使语文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好一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精彩无限的智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