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医案赏析.doc
- 格式:doc
- 大小:28.01 KB
- 文档页数:6
王孟英医案赏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肾阳虚寒痰喘方啸山今秋患痰嗽
汗多,医进清降数剂,遂便溏肢冷,不食碍眠,气逆脘疼,
面红汗冷。
余 (孟英 )诊之,脉弦软无神,苔白不渴。
乃寒痰
上实,肾阳下虚也。
以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五味、人参、厚朴、杏仁,一剂知,二剂已 (见《徐灵胎医书全集·洄溪医
案·痰喘亡阴案》王孟英按 )。
简析:该案选自《洄溪医案·痰喘亡阴》王孟英所加按语之中。
说明痰喘碍眠有“不兼虚”与“虚不在阴分”多种据。
案分析,患者似属素体卫阳不足,宿有痰饮喘疾,于秋季病痰嗽多汗之太阳病,当时若能按仲
景“喘家作”与“遂漏不止”之例用,桂枝汤加减立法,或许不会变成危候,亦不悖于治痰饮以“温药和之”之旨。
医者泥于秋令之燥,未能舍时从证,误与清降润肺之剂。
因药过寒凉,
与体不合,与证不宜,清滋助浊阴而戕及肾阳,使阴寒内盛,逼其真阳外出,见气逆面红,自汗肢冷,脉弦软无神等寒痰上实,肾阳下虚,颇合喻氏所谓“伤风亦有戴阳证”之例。
患者因浊阴弥漫于内,阳气受逼,有浮越外脱之险。
治从“内饮治肾”立法,以真武汤加味,迅扫浊阴而敛浮阳。
由于浊阴内盛,寒痰上实,肾阳下虚,故于真武汤中以干姜易生姜,
增强扫除阴霾之力。
《寓意草》载:人参、附子合用,“温补
下元,收回阳气”。
然干姜附子乃辛热之品,性过猛烈,复佐
人参、五味子缓其性而制其猛,且敛正气,并防刚烈温燥以
去液。
更辅以杏仁、厚朴宣肺利气以平喘。
此等方须阴盛阳
产微者方可与服。
故有此等方,不可轻试于人,当慎之。
后
昏谵辨痰饮姚氏妇产后昏谵汗厥,肌肤浮肿,医投补
虚破血,祛崇安神之药,皆不能治。
举家惶怖,转延孟英诊
焉。
询知恶露仍行,曰:此证医家必以为奇病,其实易愈也。
昔金尚陶先生曾治一人,与此相似,载于沈尧封《女科辑要》中,方用石菖蒲、胆星、旋覆花、茯苓、橘红、半夏曲,名蠲饮六神汤。
凡产后恶露行而昏谵者,多属痰饮,不可误投
攻补,此方最著神效。
如方服之良愈 (《王孟英医案·产后》) 。
简析:此系产后从痰论治之案。
产后病有多虚多瘀之特点。
患者产后见昏谵汗厥,肌肤浮肿等表现。
医者疑虚而补,猜
瘀而攻,本在情理之中,但皆属旧时治产后病之套法,不加
辨证,所谓“执死方以治活病”,故皆不效。
致医者束手无策,病家惶恐不安,只待归天而已,诚乃“最是吓医之证”。
王氏善于治痰,极推崇沈尧封“胎前病痰证居半,产时痰涎不下,诸病丛生”之说。
指出“岂可以不见痰而遂云无痰”之理论。
患者主要症状为昏谵,当询得恶露仍行,王氏即讲明该证原委。
谓昔金尚陶有治验相似,治以蠲饮六神汤,载于《女科辑要》,该方功能“开泄宣通”,治子悬 (妊娠胸胁胀满疼痛 ) 效如桴鼓。
因其性偏温燥,以舌苔滑而“津液内盛,痰饮未至涸竭”为宜。
如翁媳素体阴虚,娩后血去发热,治于蠲饮六神汤中,去橘
红、半夏之燥,加西洋参、生地、竹茹、花粉、白芍等益气
养血、清热润燥之品。
孟英有时还配凉肝涤痰之雪羹以矫其
燥。
张山雷对其评价较高,谓“六神汤本非为产后而设,王孟英习用是方,皆得真谛”。
曾伟峻发表于2011-1-22 17:23:04
见血不治血求本探根源魏西林令侄女,娩后恶露延至两月。
继闻乃翁及两弟卒于京,悲哀不释,而为干嗽吐血,头痛偏
左,不饥不食,不眠不便,渴饮而溲必间日一行,久治不效。
孟英切脉虚弦豁大,与甘麦大枣,加熟地、首乌、鳖甲、二
至、菊花、旋覆、芍药、贝母、麻仁、青盐等药,服后脉渐
敛,血亦止。
七八剂头疼始息,旬日后便行谷安。
(选自《王孟英医案·产后》)简析:此系阴虚肺燥咳血案。
患者乃阴虚之体,更因悲哀过度,七情所伤。
其干咳吐血,
头痛偏左,乃真阴已伤,肝阳亢逆。
脉虚弦豁大,多为虚阳
浮越,结合渴饮而溲必间日一行,乃津伤肺燥较甚,故治以
养血润燥,息风潜阳为法。
方中甘麦大枣益气养血,滋
阴润燥,含白芍即《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气甚而中气虚”
之缓肝法。
熟地、首乌、麻仁滋阴养血润燥;二至汤、菊花
潜阳息风。
贝母合旋覆花固取蠲痰通络,如治胡氏“郁损情怀”之疾,川贝用量竟达4kg 之多,可证孟英视川贝为“蠲痰开郁”之要药。
复以“咸凉补肾”之青盐引火下行。
由于药证相符,
服药旬余,即脉敛,血止,头疼渐息,便行谷安。
其治疗过
程,全未用止血药,所谓见血不治血,治病探其源,源清流
自洁耳。
病机复杂风火痰三路并歼费伯元分司,患烦躁不眠。
医见其苔白也,投以温药,因而狂妄瘛疭,多
方不应。
某荐孟英视之,左脉弦细而数,右软滑,乃阴虚之
体,心火炽,肝风动,而痰盛于中也。
先以犀、羚、桑菊息
其风;元参、丹皮、莲心、童溲清其火;茹、贝、雪羹化其
痰,两剂而安。
随与三甲、二至、磁朱潜其阳;甘、麦、大
枣缓其急;地黄、麦冬养其阴,渐次康复《(王孟英医案·狂》)。
简析:此系一例误治致变案。
患者“烦躁不眠,已是阳有余而阴不足”,而医者一见苔白,不辨其润燥厚薄及舌质脉证,误与温药发散,煽其病邪入营动风,见狂妄瘛疭之证,虽经多
方医治不应。
故张山雷指责其治法“真是怪极。
” 王孟英据患
者脉证,辨析为“阴虚之体。
心火炽,肝风动,而痰盛于中,”病机极为复杂。
痰因气滞火炽,风火烁津为痰,痰复阻其气机,使升降失调,形成“痰热互结,风阳肆横”之病理。
其治当分离风、火、痰之相互搏结,使其孤立无援,便于歼
击。
故先以犀角、羚羊角粉、桑叶、菊花息其风;元参、丹
皮、莲心、童溲清其火;竹茹、贝母、雪羹化其痰,皆属轻
清流动之品,旨在运其枢机气化。
其用药如军事家之按势筹
法,三路兵马齐进,将风、火、痰一举全歼。
因筹化周密,
布控合理,如此危笃之病,药仅两剂即安,随与养阴潜阳培
补以善后。
张山雷对此有“用药次第,先之清泄以杀其焰,继
之滋潜以探其源。
然后再参甘腻以培其本,叙述明了,确是
度人金针”之评。
病机交错数法并行姚某年未三旬,
烟瘾甚大。
适其母病温而殁,劳瘁悲衰之际,吸受温邪,胁
肋筋掣,气逆痰多,热壮神昏,茎缩自汗,医皆束手。
所亲
徐丽生嘱其速孟英诊之,脉见芤数,舌绛无津,有阴虚阳越,热炽液枯之险。
况初发即尔,其根蒂之不坚可知。
与犀、羚、元参、知母壮水息风;苁蓉、枳实、鼠矢、石英潜阳镇逆;沙参、麦冬、石斛、葳蕤益气充津;花粉、栀子、银花、丝
瓜络蠲痰清热。
一剂知,四剂安,随以大剂养阴而愈(《王孟
英医案·风温》)。
简析:患者素禀不坚,且吸耗阴之鸦片。
适值丧母之悲,复为暑邪侵袭。
暑热之邪,易伤元气,
尤多耗伤津液,内外交加,发病即见壮热、神昏、茎缩之危
候。
舌绛无津,乃“火邪动营”。
初病舌绛而干,若神昏者,
叶天士谓“此内匮矣,不可救药”。
再参阳越之脉芤数,痰阻
肝络之胁肋筋掣,气逆痰多,其病情之重笃可知。
故王孟英断
其为“阴虚阳越,热炽液枯”之险证。
其本虚标实,病机交
错,治疗诚非易事。
本案所见诸证,似属《重订通俗伤
寒论·六经病证》之“厥阴本证”范围。
真阴素虚者,以阳亢为本。
此证本水不足而火有余,阴虚、火热皆能生风,风火交煽,烁津为痰,形成风、火、痰相互肆虐之恶性病理循环。
治疗上以犀角、羚羊角粉 (属国家特级保护动物,可分别代以水牛角、绵羊角 )、元参、知母壮水息风为主,辅以沙参、麦
冬、石斛、葳蕤益气充津。
水足津充,暑热易退而亦自息。
因真阴虚而风阳逆,痰阻经络,以苁蓉、楝实、鼠矢、石英
潜阳镇逆;花粉、栀子、银花、丝瓜络蠲痰清络。
方中虽以
壮水息风为主,其他诸法亦治疗中重要一环。
由于组方合理,标本兼治,能挽回危局于顷刻,竟获 1 剂知, 4 剂安之效。
后以大剂养阴以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