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治消渴医案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京城名医施今墨这样治多年糖尿(消渴)病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导读:关于辨治消渴,施老治疗根据临床之证,分期论治善用药对,有宜寒,有宜热,有宜健脾多于滋肾,有宜养阴多于益气,比例安排恰当,疗效方高。
今日通过一则验案为大家介绍施师之论治经验,供各位读者朋友学习参考。
施今墨验案满男,四十八岁。
病已多年,铁路医院检查空腹血糖 265mg%,尿糖(+++),诊断为糖尿病。
现症:烦渴引饮,小便频数,多食善饥,日渐消瘦,身倦乏力,头晕心跳,大便微结,夜寐不实,多梦纷纭,舌苔薄白,脉数,重按不满。
辨证:心火不降,乱梦纷纭;热灼肺阴,烦渴多饮;脾胃蕴热,消谷善饥;肝阴不足,头晕目眩;肾阴亏耗,小便频多。
综观脉证,气阴两亏,精血不足,三消俱备,五脏皆损,证候复杂。
治法:益气阴,滋肝肾,补心脾。
处方:生黄芪 30g,野党参 10g,麦冬 10g,怀山药 18g,五味子 10g,玄参 12g,乌梅肉 4.5g,绿豆衣 12g,花粉 12g,山茱萸肉12g,桑螵蛸10g,远志10g,何首乌15g,云茯苓10g,生地黄12g。
7剂。
二诊:服药后烦渴解,尿次减,饮食如常,夜寐转佳,精神舒畅。
空腹时血糖已降至155mg%,尿糖(+),效不更方,前方再服7~10剂。
按:本例为三消俱备气阴两亏之证,患者日渐消败,病情证候复杂。
张景岳云:“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
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沦上、中、下急宜治肾为主,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
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见消败,益以困矣。
”本例虽有三消之证,但阴虚乃为根本。
《沈氏尊生书》有“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
故施师以滋肾阴为主,益气为辅图治,阴复津回,水升火降,五脏可安。
方以梅花取香汤(《德生堂方》)及麦门冬煎(《三因方》)加减为主;佐以玄参、何首乌、桑螵蛸、远志、绿豆衣等味,并加用了施师常用的生黄芪、山药这个药对。
治消渴医案赏析我国一代名医施今墨先生生前对糖尿病论述精辟,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疗经验。
以下4案为施氏治疗糖尿病的案例。
[案例一] 陈某某,男,65岁。
患者于20余岁即有口干、多饮、尿频、善饥诸症,40年来求治各地,均诊断为糖尿病,时好时重,迄未根除。
近年来血压增高,又患白内障,视物不清,大便秘结,空腹尿糖(+++)。
脉象弦沉。
舌质暗。
辨证立法:糖尿病久,多有血压增高,是属阴亏于下,阳亢于上,下元愈虚,血压愈增。
肝肾阴亏,久则及目。
脉现弦沉,本元虚损已显,病久年高,宜用丸方图治,拟宣明黄芪汤加味。
处方:紫河车60g,五味子30g,台党参60g,淡苁蓉60g,何首乌60g,生地黄60g,火麻仁60g,绵黄芪30g,寸麦冬30g,晚蚕沙60g,白蒺藜60g,天门冬30g,郁李仁30g,谷精草30g,川牛膝30g,磁朱丸30g,炒枳壳30g,杭菊花60g,干石斛60g,东白薇30g,杭白芍60g,野于术30g。
上药共研细末,蜜丸重14g,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二诊:前药连服3个月,屡检尿糖,均为阴性。
血压已趋正常,惟视物常觉模糊。
再用丸方治之。
处方:鹿胎膏30g,甘枸杞60g,谷精草60g,干石斛60g,紫河车60g,大生地60g,白蒺藜60g,决明子60g,杭菊花30g,淡苁蓉60g,磁朱丸30g,杭白芍30g,生黄芪60g,寸麦冬30g,葳蕤仁60g,全当归30g。
上药共研细末,蜜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案例二] 顾某,男,56岁。
患者病已经年,口干思饮,食不知饱,小便如膏,精神不振,身倦乏力,在某医院检查血糖、尿糖均高,诊为糖尿病。
舌质红不润,脉豁大三部皆然。
辨证立法:燥热为害,三消全备,缘以平素恣欲,喜食膏腴。
郁热上蒸,则口干欲饮;胃热则消谷善饥;病及下焦,则小便如膏。
脉豁大,元气已伤,证属气阴两亏,治宜益气为主,佐以养阴生津。
处方:西党参15g,生黄芪30g,绿豆衣12g,生熟地各10g,怀山药60g,五味子10g,金石斛10g,天门冬10g,南花粉18g,鲜石斛10g,麦门冬10g。
吕景山施今墨医案解读我呀,对中医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
吕景山和施今墨这两位中医大家,那可都是中医界响当当的人物。
今天就想跟大家唠唠我对他们医案的解读。
先说说施今墨先生吧。
施先生看病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我就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回,一个病人来找施先生。
这个病人呢,是个老农民,一脸的愁苦。
他刚一进门,施先生就温和地看着他,笑着说:“老哥,您坐下,慢慢说,哪里不舒服呀?”那老农民就带着浓浓的乡音说道:“先生啊,我这肚子老是胀胀的,吃啥都不香,感觉就像有股气在里面乱蹿呢。
”施先生听了,就伸出手给他把脉,那神情专注得很,就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把完脉,施先生又仔细地看了看病人的舌头,边看边问:“老哥,这种情况多久啦?平时是不是吃了啥凉东西就更难受啊?”老农民忙不迭地点头:“先生,您可真神呢,就是这样,我这毛病啊,有好几个月了,一喝凉水啥的,肚子就跟鼓起来似的。
”施先生这时候就开始在纸上写方子了,一边写还一边给病人解释:“老哥,您这是脾胃受寒,运化不好。
我给您开几味药,这其中啊,有党参,党参可是好东西,能补气,就像给您的身体补充一些壮劳力,让您的脾胃有力气干活。
还有厚朴,这厚朴啊,能把您肚子里那股乱窜的气给理顺喽。
”那老农民听着,虽然似懂非懂的,但是眼神里满是信任。
再看吕景山先生的医案。
吕先生有一次遇到一个咳嗽老不好的病人。
这个病人是个年轻人,性子有点急。
他一进门就大声说:“大夫,您可得把我这咳嗽给治好了,这天天咳得我心烦意乱的。
”吕先生呢,不慌不忙的,先让他坐下,倒了杯热水给他,说:“小伙子,别着急,咱们慢慢看。
你这咳嗽是怎么个情况啊?是白天咳得多还是晚上咳得多呀?”年轻人喝了口水,说道:“白天晚上都咳,尤其是晚上,根本睡不好觉。
”吕先生点点头,又问:“那你有没有觉得嗓子痒啊?”年轻人想了想,说:“痒,就像有小虫子在里面爬似的。
”吕先生这时候就开始思考起来,然后对年轻人说:“小伙子,你这咳嗽啊,是风邪犯肺,肺失宣降了。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消渴,又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称为“消渴病”。
以下是一些中医名家治疗消渴的医案:
医案一: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消渴
患者,男性,56岁,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
查体时发现舌苔黄厚,脉细而数。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方案:
1. 针灸:选择足三里、关元、脾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3次。
2. 中药:服用黄芪、石蟾、独参、麦冬等药物,每日3次。
疗程2个月后,患者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体重也有所增加。
医案二:中药调理治疗消渴
患者,女性,45岁,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为尿频、多饮、多尿、四肢麻木。
查体时发现舌质红、苔黄厚,脉细数。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方案:
1. 中药:服用煅陈皮、焦苦参、苦杏仁、五味子等药物,每日2次。
2. 饮食调理:忌食油腻、甜食,增加蔬菜和粗粮的摄入。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尿频、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舌质变得淡红,脉搏也有所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中医治疗消渴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还应密切监控血糖水平,并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运动,以维持良好的控制效果。
最好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吕仁和教授师从大师施今墨,40年治疗糖尿病经验概要分享吕仁和教授,师从大师施今墨,工作四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药防治等。
主张对肾病、糖尿病及其神经血管并发症进行分期辨证、综合治疗。
界定消渴概念吕教授认为“消渴”是消渴病发病期一大组临床症候群的总称,是与现代糖尿病相对应的“消渴病”的主流。
他认为消渴病概念较为清楚的确立,应为唐代甄立言在《古今录验》中记叙的“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鼓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认为这一病名比“糖尿病”更能反映该病的特点,并提出现代“消渴病”的概念:消渴病是一种享赋有亏、嗜食肥甘、忧思郁结、外伤六淫等导致的正气受损、胃肠结滞、阴虚燥热,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疲乏、尿甜等并具有多变性的一种慢性疾病,它可出现多种变证,传变为气阴俱伤,致经脉失养、气血逆留,至阴阳俱虚等。
病因病机《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二阳结谓之消。
”二阳结于《东垣十书》注释曰“皆燥热为病。
”吕教授认为消渴发病是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有结滞,结则化热,胃热则消谷善饥,大肠热则大便干燥。
根据《内经》对此病的发病原因和病情发展论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提示此病发病与体型、遗传以及“心热”、“脾热”相关,说明消渴病的发生与心脾忧思,耗气伤阴有关。
基于《内经》理论,根据吕仁和教授糖尿病中医分期理论,消渴期出现在脾瘅期之后,因“脾热不减,饮食旺盛,二阳结滞,大便不畅,复加精神紧张,使甘甜之气过满上溢而成。
”认为乃消渴病人在脾瘅基础上,甘美饮食不忌,肥胖体重不减,逐渐发展而成复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因外邪侵袭,或因过食辛辣燥热,或因劳累过伤,均可化热化燥伤阴,持续正气耗伤,从而可转化为阴虚燥热,二阳结热,肝郁化热,湿热困脾,热伤气阴等证过食厚味、怒伤是消渴期重要病因,肝、肾、胃、脾是消渴期主要病位,除肝肾阴虚外,湿热癖阻、肝郁化热、肠胃积热、阴虚内热、心神不宁等病机在消渴期较突出。
中医中药浅谈名医施今墨对消渴病的诊疗经验方 洋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摘 要】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对消渴病的认识,着重从气虚与阴虚入手,在治疗原则上则以健脾胃,补正气,同时兼有滋阴去热,生津润燥,灵活运用。
本文对施今墨先生治疗消渴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消渴病;益气养阴;施今墨;诊疗经验施今墨(1881.3.28~1969.8.22),原名毓黔,字奖生,“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先生对各种内伤杂病都有其独特的诊断和治疗特色,现分述如下。
1 消渴病的中医认识1.1 辩症分型消渴病是中医病名,不单单指如今的糖尿病,本文主要针对消渴病所对应的西医病名糖尿病,其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
[1]主要病变部位在肾、胃、肺,基本病机为阴液亏耗,阴不能制约阳。
消渴病病久,则阴损及阳,阳亢耗津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两虚,络脉被瘀阻,经脉不能够被阴液濡养,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
[2]该病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四十七》,“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3]”1.2 治疗方法在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中对消渴的症状和治疗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一篇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描述“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细搜手”而在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消痹》一篇中则对消渴进行了较为合理而明确的分类。
他把消渴分为了上消、中消、下消。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传统医学在对此病的辨证论治上,多以阴虚燥热为病机,治疗上多用清热滋阴之法。
施今墨诊疗糖尿病(五):双药并书,创施氏药对施今墨先生精于辨证,善于用药。
尝云: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
必须明于辨证候,详慎组方,灵活用药。
不知医理,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立法;遂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
古人原以单味药立方,即谓之单方,后来体会出药物之配合运用,较之单味药增强疗效,所以后世才有七方之分类,充发体现出药物配伍的功效。
施今墨先生云:我们治病就是要用药物的阴阳平衡,来达到体内的新的阴阳平衡。
其处方时,常常双药并书,寓意两药之配伍应用。
其问有起到协同促进作用以增强疗效者,有相互制约、相互拮抗以消除其副作用专取所长者,有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以抑其短而扬其长,产生新的治疗作用者,皆称之为对药。
也有学者认为施氏药对名为用药,实为用方,如祝谌予先生云:世人只知施老善用对药,而不知施老不但善于用药,更精于用方!施老的对药表面上看是一对一对的药物,实际上是许多小方和名方的精华。
施今墨先生治疗消渴病最著名的药对即为黄芪伍山药,苍术配元参,认为其有降低血糖、减除尿糖之功,其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多加用这两对药味。
施今墨先生云:健脾余用黄芪伍山药,苍术配元参。
黄芪甘温,入手足太阴气分,补气止消渴,前世医家用之甚多。
山药甘平,入肺、脾、肾三经,补脾阴之力著。
明周慎斋有:脾阴不足,重用山药之语。
二药配合,气阴兼顾,补脾功用益彰。
苍术辛苦温,入脾胃二经,燥湿健脾,杨士瀛称苍术有敛脾经不禁,治小便漏泄不止之功。
元参甘苦咸寒,入肺腎二经,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苍术性辛燥但伍元参可以治其偏而展其才。
二者相伍,既能健脾,又可以滋阴。
有人谓苍术辛燥,虑其伤阴,不敢在消渴病中用之。
东垣先生生津甘露饮子内有藿香、豆蔻、毕澄茄等辛燥之品,佐以取之,亦无辛燥之嫌。
前世医家治消渴病,每于甘寒、苦寒药味之中,佐以辛润芳香之品。
在临证治疗消渴病时施今墨先生还习用乌梅、五味子相伍,酸敛益阴止汗;绿豆薏、薏苡仁相伍,清热解毒、健脾助运;瓜蒌子、瓜萎根相伍,清肺润燥、生津止渴兼以通便;玄参、麦冬相伍,金水相生、滋阴润燥、生津止渴;金石斛、鲜石斛相伍,益胃生津、养阴清热、肺肾同调;沙蒺藜、白蒺藜相伍,一走一守、朴益肝降、散风明目;蚕沙、皂角子相伍,一升一降、升清降浊、消胀软便等。
北京中医药2012年1月第31卷第1期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anuary ,2012.Vol.31,No.1施今墨药对系施今墨先生临床用药之经验,后由祝谌予、吕景山老师编辑整理成册,惠泽后世。
在《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益胃止渴健脾降糖类”中给出了7组对药,分别是: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绿豆衣配薏苡仁,葛根配丹参,玄参配麦冬,知母、黄柏配肉桂;知母配石膏[1]。
药虽仅7组,然以比证立方之道,治法超然,乃概言糖尿病病机辨治7法也。
1苍术配玄参病机属于脾失健运,郁火内蕴;治法着眼于恢复中焦脾胃升降。
施先生将此药对用于治疗血糖增高患者,可降血糖。
伴胆固醇高者,用之亦效。
苍术,味苦、辛,性温,入脾、胃经,别有雄壮之气,可以芳香醒脾化湿。
施先生认为,本品具有“敛脾精,止漏浊”之功效[2],用之于糖尿病患者,屡屡获效。
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入肺、胃、肾经,具有滋阴降火、软坚散结、清利咽喉之功效。
消渴初病,其本乃体内气、血、津液不归正化,或停滞而为痰、为瘀;或不摄而为消、为溲。
因此,恢复体内气、血、津液的正常循行为治法之关键。
气滞可以影响血的循行,影响津液的运化。
气之枢在脾胃,脾胃升降失司,运化无权而令脾为湿困,精气不升;胃为燥扰,浊气不降。
故施先生以苍术配玄参恢复脾胃气机的升降。
苍术化脾家之湿,兼雄壮之气而鼓动脾气升生。
玄参撤胃家之热,兼苦咸之性而降泻阳明之浊。
此所以古训“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之明证也。
有人说消渴病,不宜用辛燥之苍术。
施先生认为,苍术有“敛脾精”之效。
后学细考,何谓“敛脾精”?此所以脾为湿困,精不上输于肺而涣散于中,亟当以运脾化湿为首务,不可但拘泥于消渴病病性之本身,中医所谓有是证,用是药也。
2黄芪配山药病机属于脾肾不足,中气不升,固摄失权,精微下泄。
其治法着眼于益脾固肾。
施先生将其用于尿糖严重的患者,用之即可消除。
原创消渴中医治疗圣济医疗消渴是由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而致多饮多食多尿素久则消瘦或尿甜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上消火刑肺燥中消胃受火灼下消肾元虚耗,水火失调.整个病程均表现为本虚标实治疗原则大家都会以滋阴升清降火泻热为主我在这儿补充几点自己看法(1)上消宜清肺润燥久则益肺养阴(2)中消清胃泻火久则健脾摄津(3)下消滋阴降火久则补肾固精阴损及阳者温肾添精但临床最多见的三消并见治疗需分上中下但不可拘泥注意兼治同时在整体上考虑重视调补肾元注意虽有燥火但不可过投苦寒爱医战士我记得应该是祝选施今墨医案吧是施今墨的两个药对,具体我也望了,记得里面有葛根,玄参等我查到后在贴上来吧无名苍术有敛脾精的作用.我说的是理论.好象是他们的较完善些.实在记不清了,请谅解.无名下面玩个有意思的.以药测证.郭唯一病案:男,57,农民.糖尿病.熟地18 何首乌12 山药12 茯苓10 丹皮10 泽泻10肉桂6 五味子10想好了,晚上再给病情.感说的不妨先谈谈.--------爱医战士呵呵,我不自量力先来一试该患者病属下消,治法为正法,以八味肾气丸用首乌易山茱萸,五味子易附子而成。
其证主要以小便多,饮水多为主。
即所谓是饮一斗而溲亦一斗也!!五味子和六味地黄丸则为都气丸,为肾不纳气之虚喘,首乌易山茱萸则为增强其益肾之功,亦为肾之引经药(邓铁涛教授语)故从方解来看,患者的症状应该有:小便量多且清长,口渴喜饮,并伴有肾虚之一系列症状。
还有肾虚气不纳之虚喘之症。
无名患者患病4年半,口干欲饮,日饮水5000ml,小便量多,一日排尿4000多ml.伴食欲减少,倦怠乏力,双下肢发凉,自感身热,动则易汗,时而**内抽搐.生命体征正常,血糖234ml%尿糖(+++),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弱.缘由肾气虚损于下,水火失调,相火失制炎上,耘结于中,斯病由生.6剂尿减半,后加巴戟,羊火,胡芦巴,小回香,30余剂愈.追访未复发.。
施今墨医案评。
施今墨为北京四⼤名医之⼀,其⽴法处⽅,⾃成⼀家。
余初读其医案,觉其庞杂⽆度,当时亦有⼈戏称,施今墨,柴⽕垛。
然⽽阅之既久,临证愈多,甚觉其⽴法处⽅之妙。
世⼈每云,处⽅当以精当为贵,⼀则药既对症,不在药味多少,是以经⽅多则六七味,少则⼀⼆味。
⼆则,减轻百姓负担,亦为医者之⼤德,不可售药以谋财。
此说固然有理,然临证之时,⼈之禀赋不同,病之变化多端。
岂有按⽅得病之理?余观古之⼤医,皆深明仲景之学,然⽽经⽅时⽅,俱⽆拘执。
兹取施师⼀案,鄙语⽽解,以飨同道。
刘某男 38岁 1周之前,暴感风寒,左臂骤然作痛,咳嗽剧烈,夜不安枕,经服药及针灸治疗,未见显效,昨晚忽⼜咯⾎,⼤便4⽇未下,体温38.8度。
⾆苔黄,脉浮紧。
辩证:表寒⾥热证处⽅:炙⿇黄3g 、川桂枝5g 、⽩杏仁10 、炙⽢草3g 、⽩茅根15g 、酒黄芩10g 、⼤⼩蓟炭各6g 、炙⽩前6g 、炙前胡10 、炙紫莞10、嫩桑枝 30g 、⽚姜黄10g 、⾚⽩芍(同炒)各6g另:紫雪丹3g,温开⽔分2必送服。
按:1、此案虽经⼀周,然⽽其脉浮紧,体温38.8度(民国中医,⽤体温计者甚少,医案多述之以发热,⽽施师率先⽤之,可见其海纳百川之胸襟⽓度),可知仍为风寒表实证。
2、咯⾎,苔黄,为⾥热炽盛,伤及肺经⾎络。
3、咳嗽,为风寒客肺导致⽓机不利所致。
4、⼤便不通,因⽆满实痛,⾮阳明腑实,⽽为风寒束肺,肺与⼤肠相表⾥,肺⽓不降所致。
5、臂痛,为风寒阻络。
6、治之以解表清理法,解外寒,清⾥热,⿇黄汤加味治之。
⽽其⽤药之巧,丝丝⼊扣,也值得学习.(1)原⿇黄汤,以⿇黄为主药,此案虽为风寒表实,然⽽已有⾥热出⾎,所以⿇黄仅有3g,不及桂枝,⽽且⽤炙⿇黄,减轻发表之⾥,与炙⽢草,⽩前,前胡等加强润肺之咳之功。
注:⿇黄,桂枝⼀般来说⾟温助阳,伤寒论云:亡⾎者不可发汗,出⾎证不宜⽤之。
然⽽此案脉浮紧,⼜⾮⿇黄,桂枝可胜其解表之⼒,故变通⽤之。
更换君⾂佐使之量,使之更切合临床实际,⿇桂量⽤⼩,且⿇黄⽤炙减轻其⾟温燥烈之性,不以发汗为⽬的,仅⽤其解表之⼒。
名医施今墨的经典医案(三)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李某,男,38岁。
喘息已八年,近年发作频繁,稍动即喘,呼长吸短,不能自制,喘甚不得卧,自汗、食减,身倦,消瘦,四末发凉。
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屡经治疗,未获显效。
舌有薄苔,脉虚数。
辩证立法:肺主气,肾为气之根。
肾不纳气,心力衰竭则气短,身动则喘。
治宜强心益肺纳肾气为法。
处方:人参,陈橘络,黑锡丹,陈橘红,麦冬,杏仁,茯苓,茯神,五味子,炙甘草,北沙参。
二诊:服药四剂。
自汗止,喘稍定。
前方加胡桃肉,蛤蚧尾一对,研细粉分两次随药送服。
三诊:服八剂,喘息已平,余证均轻,拟改丸剂常服。
处方:人参,北沙参,黑锡丹,紫河车,南沙参,胡桃肉,蛤蚧尾,茯苓,茯神,玉竹,冬虫草,五味子,淡苁蓉,寸冬,杏仁,巴戟天,补骨脂,橘红,橘络,炙甘草。
共研细粉,蜜丸重10丸。
每日早晚各服一丸。
按语:久患喘息,肺心俱虚,肾不纳气。
方用黑锡丹以镇摄肾气,生脉饮加味以强心益肺,蛤蚧、胡桃补肾纳气,杏、桔等味化痰止咳。
丸方仍循前法配置,以巩固疗效。
半年后,患者来信表示,服丸后喘息至今未发,嘱其再服丸一疗程。
一代宗师施今墨用药经验摘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1.治疗疮疡久治不愈确实有效:黄芪15~30g、桔梗6~10g、甘草6~10g(口诀:疮疡不愈桔草芪。
)2.治疗各种癌症均有一定疗效:莪术6~10g、猪苓6~10g(口诀:癌症莪猪苓。
)3.治疗帕金森病:钩藤10~15g、白头翁10~30g,常与补阳还五汤合用。
(口诀:帕金森,帕金森,还五钩藤白头翁。
)4.治疗白发显效:桑麻丸:桑叶6~10g、黑芝麻10~30g。
配伍何首乌、生地黄更著。
(口诀:白发桑麻丸,首乌生地黄。
)5.风湿性关节炎,有风湿活动者,以及结节性红斑时,苍术、黄柏,配伍赤芍、当归尾、丹参、乳香、没药、豨莶草、鸡血藤,其效亦佳。
(口诀:风湿二妙归豨莶,乳没丹芍鸡血藤。
)6.风湿性关节炎,有风湿活动,血沉加快,桑枝30g、柽柳60g,合苍术、黄柏更佳。
(口诀:风湿关节血沉快,二妙柽柳桑枝袋。
)7.治消渴:神效散,白芍、甘草等份。
(口诀:消渴神效散,白芍等草尝。
)8.四藤一仙汤:钩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威灵仙。
(口诀:四藤一仙汤,灵仙海风钩鸡络。
)9.性不感:女贞子、续断合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葫芦巴、麝香、樟脑、没药。
(口诀:不感女贞续麝樟,葫芦巴戟没二仙。
)10.杜仲丸:杜仲、续断。
治腰痛不分内伤、外伤。
(口诀:腰痛杜仲续,不分内外伤。
)11.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炎性包块,薏苡仁60g、乌梅30g入丸施治。
(口诀:妇科包块薏乌梅。
)12.茵陈15~30g、金钱草20~30g治疗结石确有良效。
(口诀:结石茵陈与金钱。
)13.滑石6~12g、海浮石10~15g伍萆薢、丹参、怀牛膝、王不留行治疗前列腺肥大时,萆薢需重用达30g。
(口诀:前列肥大滑海石,重萆怀牛丹参留。
)14.结石方:金钱草30g、海金沙10g、车前子30g、车前草10g、血余炭10g、六一散10g,连服5剂,结石消失。
(口诀:结石金沙重金钱,血余六一二车前。
消渴症是糖尿病吗消渴症中医治疗消渴症是糖尿病吗目前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发展较快,基础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并有许多新的学术观点。
近代很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使血糖和尿糖增高为特点,多个脏器损害的综合症。
该病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与肿瘤,被列为世界第三大疾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相当于全球四分之一,糖尿病的发病率较多,列为世界第二位。
从历代糖尿病史来看,一致认为是由饮食不节,积热伤津,情志失调,郁火伤阴,五脏虚弱,肾精亏损,过服温燥之品,耗液伤津所致。
已故我国著名老中医施今墨先生,对糖尿病治疗颇有经验,施老认为糖尿病及因火炎于上,阴亏余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
故常用酸甘化阴,生津补液,壮阳补虚,固脱填髓之剂,效果颇佳。
近几年我在临床反复实践,以滋肾养阴,清热生津,益气止渴,扶正固本验之于临床,每多卓效。
治疗方法:自拟降糖方:黄芪100g 五味子20g 山萸肉30g 骨皮20g 苍术20g 乌梅15g 水煎一日剂。
连续服三周。
空腹检查血糖及尿糖,如尿糖不降加花粉,血糖不降加党参,若口渴甚者加石斛。
这三味药根据身体情况适当投入即可。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有关症状消失,服药到二个月时,空腹检查血糖小于6.30mmol/L 尿糖阴性。
临床资料:35例均是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5—35岁者9例,36—50岁者15例,50岁以上者11例。
治疗效果:35例患者中,33例服二个月药,临床治愈33例,好转2例,均未出现不适反应。
典型病例:王某,男37岁,1995年6月21日出诊,患糖尿病已三个月有余,口渴多饮,多食而善饥,小便频数,清长,身体小渐消瘦,三个月体重下降5.5公斤,面无之华,精神苦闷,查空腹血糖18.92mmol/L,尿糖++++,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辩证;及热损肺胃,气阴两伤也。
治法:以养阴清热,益气生津之法,应用上方加花粉、石斛,连服二周后精神较佳,一切症状消失,查空腹血糖7.16mmol/L,尿糖阴性,为了巩固疗效连续服二个月,体重恢复,查血糖、尿糖均正常而治愈。
名老中医京城名医施今墨治疗糖尿病经验施今墨浙江省萧山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自幼承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先生亲授,刻苦攻读,发奋为医,从事中医工作60余年,疗效显著,对糖尿病的治疗尤具独到经验。
兹将笔者整理所得,介绍于下。
施今墨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8月22日),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是中医临床家,医术高超活人无数,也治愈了民间的许多疑难重症。
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
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01病因病机1、阴虚燥热施师把阴虚燥热看作是消渴病的根本病机。
他说,吾人所以患消渴病者,盖囡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
真阴亏耗,水源不充,相火独亢,虚火妄炎——热伤肺阴,津液亏竭,溻饮无度;热伤胃阴,消谷善饥,肌肤消瘦;热伤肾阴,精气亏虚,尿量频多。
阴虚的产生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养,阴津生成不足;先天责于肾,后天责于睥,2、脾气虚损施师认为,三消之表现,反为糖尿病的一个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糖尿病人太多具有神疲气短、不耐劳累,虚胖无力或日渐消瘦等正气虚弱的征象。
气虚之证的出现,系因脾失健运,精气不升,生化无源之故耳。
脾者喜燥恶湿,一味应用甘寒、苦寒滋阴降火之品常使脾胃受损,中焦不运,造成病人气虚更趋严重,病情迁延不愈。
由于脾气虚的存在,糖尿病人尽管多饮多食,但大量的饮食进入体内后没有被人体所利用,而血糖者乃饮食所化之精微也,若脾失继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血中之糖就不能输布脏腑营养四肢,积蓄过多则随小便漏泄至体外矣。
从现代医学胰的生理功能看,胰腺属中医“脾”的范畴。
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必须经过胰腺外分泌细胞分泌的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的化学消化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
施今墨治疗糖尿病探析
李德珍
【期刊名称】《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1(42)5
【摘要】施今墨(1881~1969)浙江省萧山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自幼承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先生亲授,刻苦攻读,发奋为医,从事中医工作60余年,疗效显著,对糖尿病的治疗尤具独到经验。
兹将笔者整理所得,介绍于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阴虚燥热:施师把阴虚燥热看作是消渴病的根本病机。
他说,吾人
所以患消渴病者,盖因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
真阴亏耗,水源不充,
相火独亢,虚火妄炎——热伤肺阴,津液亏竭,渴饮无度;热伤胃阴,消谷善饥,肌肤消瘦;热伤肾阴,精气亏虚,尿量频多。
阴虚的产生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养,阴津生成不足;先天责于肾,后天责于脾。
【总页数】2页(P261-262)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药治疗;名医经验;施今墨
【作者】李德珍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871;R249.7
【相关文献】
1.施今墨对药化裁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J], 王玉;于文霞;李继安
2.施今墨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浅识 [J], 王莹;胡剑卓
3.多囊卵巢综合征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施今墨验方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 [J], 田海宁
4.施今墨常用对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理作用 [J], 马雷雷; 田春雨; 常宏; 李继安; 赵香顺; 喇孝瑾; 曹慧娟; 董玉山
5.应用施今墨验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J], 李静;张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施今墨治消渴医案赏析
作者:唐先平(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我国一代名医施今墨先生生前对糖尿病论述精辟,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疗经验。
以下4案为施氏治疗糖尿病的案例。
[案例一] 陈某某,男,65岁。
患者于20余岁即有口干、多饮、尿频、善饥诸症,40年来求治各地,均诊断为糖尿病,时好时重,迄未根除。
近年来血压增高,又患白内障,视物不清,大便秘结,空腹尿糖(+++)。
脉象弦沉。
舌质暗。
辨证立法:糖尿病久,多有血压增高,是属阴亏于下,阳亢于上,下元愈虚,血压愈增。
肝肾阴亏,久则及目。
脉现弦沉,本元虚损已显,病久年高,宜用丸方图治,拟宣明黄芪汤加味。
处方:
紫河车60g,五味子30g,台党参60g,淡苁蓉60g,何首乌60g,生地黄60g,火麻仁60g,绵黄芪30g,寸麦冬30g,晚蚕沙60g,白蒺藜60g,天门冬30g,郁李仁30g,谷精草30g,川牛膝30g,磁朱丸30g,炒枳壳30g,杭菊花60g,干石斛60g,东白薇30g,杭白芍60g,野于术30g。
上药共研细末,蜜丸重14g,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二诊:前药连服3个月,屡检尿糖,均为阴性。
血压已趋正常,惟视物常觉模糊。
再用丸方治之。
处方:
鹿胎膏30g,甘枸杞60g,谷精草60g,干石斛60g,紫河车60g,大生地60g,白蒺藜60g,决明子60g,杭菊花30g,淡苁蓉60g,磁朱丸30g,杭白芍30g,生黄芪60g,寸麦冬30g,葳蕤仁60g,全当归30g。
上药共研细末,蜜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案例二] 顾某,男,56岁。
患者病已经年,口干思饮,食不知饱,小便如膏,精神不振,身倦乏力,在某医院检查血糖、尿糖均高,诊为糖尿病。
舌质红不润,脉豁大三部皆然。
辨证立法:燥热为害,三消全备,缘以平素恣欲,喜食膏腴。
郁热上蒸,则口干欲饮;胃热则消谷善饥;病及下焦,则小便如膏。
脉豁大,元气已伤,证属气阴两亏,治宜益气为主,佐以养阴生津。
处方:
西党参15g,生黄芪30g,绿豆衣12g,生熟地各10g,怀山药60g,五味子10g,金石斛10g,天门冬10g,南花粉18g,鲜石斛10g,麦门冬10g。
二诊:服药7剂,诸症均减,小便已清,食量渐趋正常,仍易疲倦,大便时干燥,仍宗前法。
处方:
西党参15g,生黄芪60g;五味子10g,怀山药60g,晚蚕沙10g,天门冬6g,栝楼子10g,火麻仁12g,麦门冬10g,栝楼根10g,油当归12g,生熟地各10g,肉苁蓉18g,绿豆衣12g。
三诊:服药6剂,诸症均减,血糖、尿糖均已恢复正常,精神健旺,但多劳则疲乏无力。
改丸药金匮肾气丸,每日早晚各服10g,大补阴丸,每日中午服10g。
[案例三] 李某,女,40岁。
患者病已半年,口渴恣饮,小便频多,浮如膏脂,面部时觉发热而赤,头如冒火,大便干,有时阴痒,闭经已1年,尿糖(+++)。
舌苔淡黄,脉数。
辨证立法:口渴恣饮,为燥热伤津。
面赤而热,为血中伏火。
津枯不润,大便干结。
热伤肾阴,肾失封藏,尿如膏脂。
血燥阴伤,气血双损,冲任失调,年40而经闭,脉数为虚热之象。
证属血燥阴亏,气血双损。
治宜养血滋阴,清热生津,佐以益气。
处方:白蒺藜10g,生熟地各10g(酒炒),生黄芪30g,沙蒺藜10g,金石斛15g,怀山药30g,朱寸冬10g,野党参10g,天花粉15g,润元参12g,五味子10g,绿豆衣12g。
引:猪胰子1条,煮汤代水煎药。
二诊:服药12剂,诸症均大减轻,拟添加调血药味常服。
处方:
酒川芎5g,茺蔚子10g,生熟地各10g(酒炒),全当归10g,玫瑰花10g,生黄芪30g,台党参12g,厚朴花6g,怀山药30g,泽兰叶6g,东白薇6g,五味子10g,润元参12g,白蒺藜10g,桑寄生24g。
[案例四] 满某某,男,48岁。
患者病已多年,某医院检查空腹血糖265mg%,尿糖(+++),诊断为糖尿病。
现证见:烦渴引饮,小便频数,多食善饥,日渐消瘦,身倦乏力,头晕心跳,大便微结,夜寐不实,多梦纷纭。
舌苔薄白,脉数,重按不满。
辨证立法:心火上炎,乱梦纷纭;热灼肺阴,烦渴多饮;脾胃蕴热,消谷善饥;肝阴不足,头晕目眩;肾阴亏耗,小便频多。
综观脉证,气阴两亏,精血不足,三消俱备,五脏皆损,证候复杂,拟用益气阴、滋肝肾、补心脾法图治;处方:
生黄芪30g,野党参10g,麦冬10g,怀山药18g,五味子10g,元参12g,乌梅肉4.5g,绿豆衣12g,花粉12g,山萸肉12g,桑螵蛸10g,远志10g,何首乌15g,云茯苓10g,生地12g。
二诊:前方服7剂后,烦渴解,尿次减,饮食如常,夜寐转佳,精神舒畅。
空腹时血糖已降至155mg%,尿糖(+),效不更方,前方再服7至10剂。
[评析]施氏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是由增液汤、生脉散与黄芪配山药、苍术配元参两个对药所组成。
增液汤中麦冬甘寒,生津清热,润肺养胃,偏于中上焦;生地甘苦寒,滋阴清热,补益肝肾,偏于下焦;元参苦咸寒,滋阴清热,补益肝肾,三药合用,养肺胃肾三脏之阴液,清上中下三焦之燥热。
生脉散中党参补益脾肺之气,麦冬滋养肺胃之阴,五味子敛涩肺肾阴精。
三药相伍,益气生津敛精。
黄芪配山药
健脾益气生津,补肾涩精止遗;苍术配元参,滋阴降火,健脾敛精。
总之全方具有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敛气固精的作用,尤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施氏治疗糖尿病,并不局限于滋阴清热、益气养阴、三消兼治的基本方法,而是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灵活变通。
若糖尿病属虚热者施氏习用白芍、五味子、生熟地、麦冬、元参、乌梅等,取其酸甘化阴,生津补液,兼能除热;若脉洪数有力,则为实热,当以三黄石膏汤折其火势。
若邪实正虚,在大量应用石膏、知母的同时,常佐西洋参,既能养阴益气生津,又能增强其他药物之功效,此乃治病顾本,仿人参白虎汤之意。
若二阳结热蕴毒盛者,施氏常用绿豆衣伍薏苡仁,取其健脾益胃、清热解毒之功,临床用之,可除肠胃蕴结之热毒,无伤阴之弊,且有止渴之功。
若渴饮无度,乃伤阴所致,施氏常用增液汤、生脉散加石斛等治之。
若气虚为主,宜重用黄芪、山药、党参补气健脾为主;若气阴两伤,则益气健脾和滋阴养液药同用。
若肾阴亏损,饮一溲二,宜用汁多腻补之品,如黄精、玉竹、山萸肉、枸杞、苁蓉、菟丝子、续断、熟地等。
若证见尿意频繁,小便清长,朝夕不断,有时尿作淡青色,有时上浮一层如猪膏,口不欲饮食,大便时溏,四肢厥冷,气短懒言,舌淡不红,六脉沉迟者,确属阳虚阴寒之证,治当壮火、补虚、固脱、填髓。
药用上肉桂、鹿茸粉、黑附块、桑螵蛸、山萸肉、大山参、巴戟天、
破故纸、覆盆子、金樱子、野于术、怀山药、芡实米等。
若阴虚血燥,当养血滋阴降火。
若阴虚血热瘀阻,宜用丹皮、丹参、生地清热活血为主,辅以滋阴清热之品。
施氏在治疗糖尿病的处方中,常配以苍术、佩兰、晚蚕沙、干姜、肉桂、附子、破故纸等辛温之品,取其气香温运,有行滞开壅、调畅气机、运脾生津之功。
世医虑其伤阴耗液,故多不用,施氏曰:“东垣先生生津甘露饮子内有藿香、豆蔻、荜澄茄等辛燥之品,佐以取之,亦无辛燥之嫌。
前世医家治消渴病,每于甘寒、苦寒药味之中,佐以辛润芳香之品。
”另外,施氏在治疗糖尿病时,常用猪、鸡、鸭胰脏煮汤代水煎药,是属以脏补脏的脏器疗法,此为以血肉有情之品,补人体之脏器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