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念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的机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三、居住的物质舒适性

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舒适性内容。(一)卫生

包括生理健康卫生和环境卫生

1.空气环境

2.日照条件

3.水环境

(二)卫生

安全包括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三)方便

(四)舒适

舒适指健康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四、邻里单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建筑物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千米);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五、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

(1)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2)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3)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我们将“城市居住区”一般简称为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配建又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同时,还将“居住小区”定义为“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限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件有一套能满足改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六、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

七、居住区

将四五个或更多居住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它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

八、扩大小区

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公顷)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选择的余地

九、居住综合体

所谓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十、居住综合区

所谓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它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十一、社区的住区

社区,按社会学解释: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社会关系是指一定地域内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

公共服务设施则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

文化价值认同感表现为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

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则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它没有明月的规模大小,既可以是居民区,也可以是居住单元或其他组织形式。

住区是对所有现代居住组织形式的统称。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要求居住的组织形式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把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单位、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等各种居住组织形式统称为住区。

十二、居住区与社区

社区具有物质形态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双重内涵。居住区、居住小区主要强调了物质、地域空间,而忽略了建立在主体间交往互动居处上的社会文化及地域归属感内涵。但人是社会人,城市中的一切活动均有其社会背景,人们的居住空间必然也是一个以社会成员为元素、社会活动为内容、社会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空间与物质形态空间的复合体。

第二章:不同类型的居住区

一、居住区的特点

居住区具有社会性和物质性两大特点

城市居住区是在农村聚居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农村型居住区

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与广阔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村庄”。

农村型居住区是文明等级相对较低的聚居类型;

空气质量与环境清较好

农村型居住区具有的共性:

形成机制:是缓慢生活形态的直接呈现

空间肌理与住屋形态:具有整体涌现的景观之美

建筑层数:大多是低层,“砖石”型文化分布地域会出现多层房屋较多的情况

建筑材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高度整合

三、城市/城镇型居住区

1、由于城市型居住区通常蔓延成片(而不像农村型居住区那样小块分散),所以其总体数量远小于农村型居住区,但是实际的人口规模已经超越后者,且呈上升趋势;

2、与古代不同,那时候的文化模式与生活方式虽然较为单一。住宅的面貌却因为房屋主人的不同而呈现出总体统一下的个体差异,当代的生活方式虽然比较多

样,但是很多住宅的个体差异几乎被消减到了极限。

3、城市型居住区的土地利用强度远远高于农村型居住区

4、城市型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常常低于农村型居住区

5、城市型居住区环境质量较差的根本原因是结构性而不是要素性的

6、城市型居住区的人口组成、社会结构、社区关系与文化背景等都比农村复杂很多。

四、郊区型居住区

一部分郊区型居住区是以前的农村型居住区对城市进行相对位移的结果;另一部分不是,它们是从城市扩张出来的,患者逃离城市(污染与喧嚣)的目的将城市(污染与喧嚣)带往农村。

1、郊区型居住区一般会位于比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对车行道路系统有强烈的依赖。

2、郊区型居住区的土地使用强度一般较低,居住建筑以联排和独立别墅为主。

3、郊区型居住区一般用地规模较大,否则难以支持必要的生活设施与形成基本的同质生活氛围,且功能组成较为纯粹,主要是居住(建筑),不像有些城市型居住区包含着多重功能。

五、不同地形地貌的居住区

1、平底居住区

顾名思义,平地居住区指的是主要修建在平地上的居住区,大多是平原、盆地或者高原坝子等地区民族的文明结果。

平地居住区的交通组织一般比较流畅便捷,用地地形的制约少,也便于规划设计师进行个性化的创造。

2、山地居住区

山地居住区指的是主要修建在山地区域的居住区。

3、滨水居住区

滨水居住区就是沿着水域岸线修建的居住区。

依着水位的季节性起落,滨水居住区与水的空间距离有远有近,有密有疏,并且受到所属地域的风土、植被、地形地貌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滨水居住区的建造都会把水系作为主要的景观方向,住宅布局会考虑到视野上对水景的享受,不仅仅是享受,更是利用。

六、经历不同时间历程的居住区

1、新居住区

新居住区通常指的是刚刚建成或者建成时间较短的居住区。它们一般代表了当下社会的居住观念,并暗示了将来的发展趋势。

着眼于当下来看,我国城市最为通行的是前身来自于前苏联的居住小区模式,更早的起源是佩里的邻里单位。

2、旧居住区

与新居住区相对,旧居住区通常指的是建成时间较长的居住区。

七、属于不同社会集群的居住区

1、主流居住区

主流居住区是为社会主流建造的居住区。大量的住区房地产开发建设所针对的购买群体正是社会主流,其构成通常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及其追随者,中产阶级是其中的中流砥柱。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受社会精英阶层影响和左右的,所以当下高档的精英居住区模式常成为主流居住区追逐和模仿的对象。

2、边缘居住区

边缘是与主流相对的概念,在一个社会中既然存在主流也就存在边缘,为边缘人群体所占有的居住区也就是边缘居住区。

边缘居住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可称为主动型边缘居住区,主要指那些主动背离社会主流的人们集结成的居住区,另一类则是被动型边缘居住区,主要由缺乏足够的生活竞争力与生活条件而不得已脱离社会主流的群体集结而成,常常也被称为贫民窟。

被动型边缘居住区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城市旧城中遗留下来的旧贫民区与城市新近发展过程中主要在城乡结合部形成的新贫民区(后者也包括城中村)。

被动型边缘居住区的建筑与空间形态自由随机,内部功能混杂且齐全,具有独特的地缘性社会支持网络与社区文化,能为居民提供自发的社会帮助,潜在减轻政府机关的负担与社会对立冲突。

八、不同经济层次的居住区

居住区的面积较大,其内居住众多(3万-5万人),无论从开发商投资风险还是社会稳定、文化交融的角度来看,都不宜将这么大的规模设定为单一的经济层次,所以一定的居住区中往往高、中、低多档次结合,且以中档为主。

1、高档居住区

高档居住区主要分布于城市的两大地域,一是城市中心,尤其是CBD及其附近,二是城市边缘的郊区。前一种高档居住区的建筑以高层为主,住区总体规模较小,便于居住者享受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设施和管理日常的工作业务;后一种高档居住区往往是较大规模的低层别墅区,占有着美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以获得宁静的居住氛围。

2、中档居住区

社会主流中的大多数都会居住在中档居住区中,这一类居住区的品质直接反映了社会的整体支持能力。

中档居住区的设计和建设遵循着当时社会的通行规范与标准。

3、低档居住区

低档居住区主要是为社会中的低收入者建造。

低档居住区之所以低档,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居民的社会竞争力较弱,这造成了他们的自我期望值较低,对社会失望度较高、潜在的破坏欲望较为强烈等心理特征,所以和大多数边缘居住区一样,低档居住区一直是社会管理机构较为关注的领域。

九、不同社会容纳度的居住区

1、封闭式居住区

封闭式居住区明确地采用专门的空间与管理办法将自身领域与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隔绝。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下,不可能让所有的小区都开放,需要强调的是,健康型城市鼓励的是开放包容而非封闭敌对,这是城市发展的社会方向问题。

2、开放式居住区

相对于封闭式居住区,开放式居住区不采用专门的方法将自身领域与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隔绝。

十、不同功能混合型的居住区

1、纯化型居住区

在纯化型居住区的内部,居住是占有数量与强度上有绝对优势的城市功能,其他城市功能所占比例非常小。总体上看,纯化型居住区在城市中形成了一片广大的居住领域。

2、混合型居住区

与纯化型居住区相对,混合型居住区内部除了足够的居住领域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其他城市功能,住区的整体功能状态时混合的。

十一、不同建设方式的居住区

1、自建居住区

一般而言,自建居住区的建筑一低层为主,外观多遵循当时的社会主流观念,但在当代及未来,个性化的追求将使居住区的面貌越来越丰富多彩。

2、他建居住区

他建居住区主要指由专门机构建造的居住区。

他建居住区采用批发建设的方式,相似性成为了其主要特征之一。

因向社会开放销售,他建居住区的居民来源除购房能力外不受其他限制,所以相互间较为陌生,不易拥有积极的社区氛围,物业管理机构多通过主办公共活动等方式来帮助形成社区感。

十二、不同层数类型的居住区

1、低层居住区

我国古代的居住区大多数是底层的,也就是三四层以下;甚至还是负层数的。低层建筑的造价一般比多层低,但在大都市,低层住宅里却会住着相对富有的人,这是因为土地的价值是最高的,对土地的占有力反映了人们的社会权力。

2、多层居住区

所谓多层,通常指3层以上、8层(24m)以下。

3、高层居住区

在我国,高层住宅一般分为两种:中高层和高层,100m以上的超高层还很少。规范规定,住宅建筑7层以上(含7层)必须设电梯,12层以上(含12层)至少设2部电梯。

4、层数混合性居住区

十三、不同建筑密度的居住区

1、高密度居住区

2、中密度居住区

居住区密度接近20%时基本为低密度居住区,接近40%则多为高密度居住区。但大多数居住区的密度中等,不太高也不太低,受国家规范的控制与引导一般在30%到35%左右的范围内浮动,是为中密度居住区。从密度数值中可以看出,中密度居住区的住宅建筑一般占用地的1/3左右,适当的建筑占地、绿地、道路与活动场地等的比例关系正是该类住区的特色所在。

3、低密度居住区

十四、不同居住社群的居住区

1、非专类居住区

2、专类居住区

第三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果与形态

一、什么是规划结构的研究

规划结构的研究、调整是确定是一项包含有创造性活动的工作过程,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二、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

一般情况下,居住区的构成要素可以划归为用地、设施、交通、景观、空间五个部分。

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包括公共交通的组织)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居住区规划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用地规模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和组团三级。

居住区的内各项用地的配置应在分级配置建议的基础上,考虑居住区的职能侧重、居住密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社区生活、户外环境质量和地方特点等多方面因素。

四、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布局

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共八大类50项,以居住人口规模进行配建。

1、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影响

居住区中心主要由文化及商业服务设施组成,一般宜相对集中布置(有沿街线状布置、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等方式),以形成居住区中心。

2、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影响

商业中心和教育中心往往并不重合,其空间位置由各自的服务半径控制,有时甚至会有单向服务的布置形式。

3、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

幼托是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占地面积最大的项目,因此也影响着居住组团的规划布局;其布局原则是独立设置,环境安静,接送方便。而组团级商业设施面积小,布点灵活,面广,一般设在组团路口,还可与其他设施联合布置。

五、道路系统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在规划结构中作用极为重要:既是住区的空间骨架,支撑起住区中的各个功能区;同时它又是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通道,有着其最基本的交通功能。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周边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等,道路系统的组织有人车混流和人车分流等形式,路网布置有半环式、环通式、尽端式以及以上三种基本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自由式等多种形式。

居住区道路应满足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火车和垃圾车等通行。

六、绿地系统

居住区绿地是指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还应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化。

居住区绿地的三大功能:使用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

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

七、空间与景观系统

居住区各层次生活空间应遵循: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

共空间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

居住区力求塑造的可识别性的、具有特色空间景观的居住区形象可以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承文脉的延续

(2)整体性的规划原则

(3)各层次外部空间的衔接

八、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基本规划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不仅能够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

区内的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密度。居住小区的规模主要根据公共服务设施成套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的安全和方便、城市道路交通以及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和人口密度等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居住小区的规模以一个小学的最小服务人口规模为人口规模的下限,而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居住小区的直接组成单元为住宅院落。

通常情况下,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10000-15000人、3000-5000户,用地面积10-65公顷(人均用地10-43平方米/人)

2、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居住组团是指被小区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分隔,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这种组织方式一般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小区的形式。

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为1000-3000人、300-1000户,用地面积0.8-9公顷(人均用地8-30平方米/人)。组团内一般设有居委会、卫生站、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或代销点)、托儿所、儿童或成年人活动休息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停车场库等,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和内容基本上都是为本组团居民服务的。其他的一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则根据不同的特点按服务半径在居住区范围内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相应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资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即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构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用地面积51-235公顷(人均用地17-47平方米/人)。

九、结构等级

由规划结构的基本类型,继而可以演化出居住区的一般等级结构:

1、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居住组团(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独立组团结构

十、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1、“中心式”布局形态

2、“围合式”布局形态

3、“轴线式”布局形态

4、“隐喻式”布局形态

5、“片块式”布局形态

6、“集约式”布局形态

第四章:居住区的建筑构成

一、公寓式住宅

在一幢住宅建筑内通过公共交通空间(公共楼梯、公共走道、公共电梯)将多户住宅组合在一起的称为“公寓式住宅”。

二、独立式住宅

户与户之间不设置公共交通相互联系的住宅称为“独立式住宅“。其中独户建造的为独院式住宅。不设公共交通,但户与户作水平组合的为联排式住宅。

三、户型

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户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四、套型

套型则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五、住宅套型设计目的

住宅套型设计目的就是为不同户型的住户提供适宜的住宅套型空间。

六、低层住宅设计

(一)低层住宅的类型与特点

低层住宅是指一层至三层的住宅建筑,低层住宅一般可分为独立式、并联式和联列式三种。

低层住宅的优点:低层住宅住户的生活活动空间接近自然环境,符合人类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低层住宅的低层数和小体量轻易形成亲切的尺度,使其与地形地貌、绿化、水体等自然环境有较好的协调性;其自重较轻,结构施工技术简单,有利于节约造假。

低层住宅的缺点:密度较低,不利于节约用地;低层和顶层面积较多,增加了地基和屋顶的处理量;较大的建筑覆盖密度和较小的人口密度不利于道路、管网及其他设施的使用效率。

(二)低层住宅的套型设计

低层住宅套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按照各种住宅户型的功能要求进行房间的组

合、组织平面交通及垂直交通、充分利用空间、协调室内外环境等。

(三)低层住宅的组合方式

低层住宅的组合即是对低层住宅各户之间的组合关系进行设计,一般有水平组合和垂直组织两种。

七、多层住宅设计

多层住宅一般指4-6层住宅。多层住宅必须借助公共楼梯解决垂直交通,有时还需设置公共走廊解决水平交通。

(1)将若干单元组合拼接起来,就形成一栋住宅,单元组合体应做到:

1、满足建设规模及规划要求,应按照规划要求的层数、高度、体形等进行设计,并提出相应考虑对总建筑面积及套型等的要求。

2、适应基地特点。组合体应与基地的大小、形状、朝向、道路、出入口等地段环境相适应。

(2)单元组合拼接方式常见的有:

1、平直组合

2、错位组合

3、转角组合

4、多向组合

(3)多层住宅的平面类型及特点:

多层住宅的平面类型较多,按交通廊的组织可分为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跃

廊式;按楼梯间的布局可分为外楼梯、内楼梯、横楼梯、直上式、错层式;按拼联与否可分为拼联式与独立单元式(常称点式);按天井围合形式可分为天井式、开口天井式、院落式;按其剖面组合形式可分为台阶式、跃层式、复式、变层高式等。

八、高层和中高层住宅设计

目前我国把7-9层的住宅称为中高层住宅,而把10层及10层以上并设置电梯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住宅称为高层住宅。

高层住宅的平面类型

与多层住宅不同,高层住宅的平面布局因受垂直交通(电梯)和防火疏散要求的影响较大,其平面类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单元组合式高层住宅

2、长廊式高层住宅

3、塔式住宅

4、跃廊式高层住宅

九、公建配套设施的一些数据

(一)公建配套设施的分类

八大类50项

在当代国内居住区建设中,常将各类文体设施和部分商业服务设施集中设置,形成新的一类建筑——住区会所。

按居民使用频率可分为:

1、经常性使用的项目

2、非经常性使用的项目

(二)幼儿园、托儿所建筑设计

设计要点:

1、基地选择应远离各种污染源,避免交通干扰,日照充足,场地干燥。总体布置应做到功能分区合理,创造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环境空间。

2、托儿所、幼儿园的服务半径以500m左右为宜。

3、应设有集中绿化园地,并严禁种植有毒、带刺植物。

4、平面布置应功能分区明确,避免相互干扰,方便使用管理,有利交通疏散。杂物应与幼儿活动场地隔开,并设专用出入口。

5、活动室容量及尺度:活动室容纳人数为30左右,面积为50-60平方米,净

高为2.8-3.1m;活动室的门窗要求坚固耐用,确保幼儿的安全;地面材料宜采用暖性、弹性地面,墙面所有转角应做成圆角;假设采暖设备应做好防护措施。

6、除必须设置各班专用活动场地外,还应设有全园共有的室外游戏场地。场地应设置游戏器具。

(三)会所布局类型

1、集中式

2、分散式

(四)

a/托儿所、幼儿园的服务半径以500m左右为宜

b/学校服务半径------小学不大于500m,中学不大于1000m

c/建筑容积率----小学不大于0.8,中学不大于0.9

d/田径场:根据条件设200—400m环形跑道。当城市用地紧张时,至少应考虑设置小学60m、中学100m直线跑道。

第五章: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一、城市外部空间使用特征

(1)历史延续性

(2)建设可行性

(3)良好可达性

(4)良好生态型

(5)多层次人群适应性

(6)空间安全感、归属感和领域感

二、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导向

(一)设计目标导向

(二)环境建设导向

(三)生态保护导向

三、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

场地、交通、绿化和建筑是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

四、空间类型

(1)按空间的开敞指向区分,基本空间类型有:开敞空间、单向开敞空间、线性开敞空间、带状开敞空间;

(2)按空间的使用特征区分,空间类型可分为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

(3)按空间界定的质态区分,空间类型可分为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

(4)按空间的领域层次划分,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

五、空间感受(阅)

六、居住区外部空间组织要素(阅)

七、外部空间构成实体要素(阅)

八、空间界定(阅)

按界定形态区分:围合(中空)、占领(实体)、联结(完形)

按界定的质态区分:刚性界定、柔性界定、虚空界定

九、空间围合

1、竖向要素与围合的关系

如果属相要素之间的距离超过其高度的4倍,就不会形成围合感。水平距离和垂直高度的比例为2:1或3:1的空间要素所限定的外部空间是最舒服的。

2、建筑高度与围合尺度

如果视距与建筑物的高度比为2:1,构成半封闭状态的空间。如果诗句与建筑物高度比为3:1,构成封闭干最小的空间。当比例为4:1是,封闭干将完全消失。

十、空间领域层次划分

按照空间领域层次划分,外部空间可划分为四级:

1、公共空间

2、半公共空间

3、半私用空间

4、私用空间

十一、空间变化与观赏感觉:

当视角为45°时,我们倾向于了解建筑的西部;当视角为30°时,我们倾向于注视建筑物的整个立面构图以及西部;当视角为18°时,倾向于观察建筑与周围物体的关系;当视角为14°时,则倾向于吧建筑看成是远景的边缘,可以欣赏它的远景轮廓。

十二、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点群式”、“行列式”和“周边式”是住宅群体组合的三个基本原型,此外还有三种基本原型兼而有之的“院落式”、“混合式”或因地制宜的“自由式”组合。

十三、住宅间距与自然通风:

住宅间距包括住宅前后(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侧(侧面)的距离。对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m 的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m,侧面有窗时不得小于8m。对高度大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其后面的间距应作日照分析后确定,前面的间距应按照其前面住宅的高度来决定是采用规定的日照间距还是进行日照分析,侧面间距一般要求不小于13m。

1、自然通风:只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是室内外空气得以交换。

2、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3、日照标准的定义:按某一规定的时间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床的连续的日照时间不低于某规定。

4、决定日照标准的两个主要因素:所处的地理纬度及其气候特征;所处城市规模的大小。

5、标准日大致采用两种:大寒日与冬至日。

6、不同方位日照间距

当住宅正面偏离正南方向时,其日照间距以标准日照间距进行折减换算。

L’=b·L

式中:L’——不同方位住宅日照间距(m);

L ——正南向住宅标准日照间距(m);

b ——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滕绍华》作者:卜一峰.Cute.? 住宅在规划、建筑、装修设计等方面都有完备的国家规范,在这些方面也有不胜枚数的成功实例和典范,这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学习的楷模。本文拟就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住宅建筑设计的细节思考、住宅装修设计的本源等问题进行探索,以寻觅住宅建设的新趋向,研讨住宅设计的超前性和适用性。 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因经济社会、自然历史、风土民情、地域气候、政治宗教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此仅对当代大中城市的住宅区规划设计中新的取向、一般性的发展规律,略举其中的一些较为普遍关注的观点,与同业专家讨论。 1、规划理论的创新 居住区在整体结构的架构上有了许多新的突破。首先,“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三级组织结构的单一模式已被打破,依业主的生活水平、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特点为主题的居住社区受到欢迎,尤其是健身、健康型的社区楼市红火;其次,单一居住的区域规划遇到挑战,居住与从业相结合的区域规划开始萌生,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近就业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所设产业的就近招工问题,并可减小城市人流交叉对交通的压力;再有,对集中规划大面积的居住区提出质疑,居住区过小配套项目发挥不出作用,但居住过大也会造成上、下班时城市干道的单向交通负荷过重,以及商品房销售困难等问题;高层和超高层不应作为居住区的景观点缀,因为高层不但居住不方便,还会将高空强风引至地面及热岛效应等环境灾害问题。为此,许多城市已不再建造高层住宅;住宅区的交通组织影响居住质量,

路网规划应给住宅建筑以好的朝向,干道应以东西向为主,使楼间距加大,居民的视界开阔。甬道以南北向为主,山墙间距小不影响使用与视觉。进入居住区的机动车应适当限制,庭院中应“人车分流”,车不进庭院,但在需要时车可以到单元门前,如病人救护、搬家等情况。居住区的干道应“人车混行”,但要通而不畅,既照顾乘车者方便,又保障居住区安全和安静。 城市元素的利用与引进。所谓城市元素是指构成城市功能的诸多因素,具体的如医疗卫生、环卫环保、道路交通、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邮电通信、商业购物、体育健身、就学就业等等,抽象的如繁华景致、商贸环境、文化氛围、民风民俗等等。概括起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配套设施及城市气氛,这些都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城镇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居住区郊区化已在大中城市开始,为满足居民的需求与生活方便,一个居住区的规划首先应考虑周边可利用的城市元素,以节省投资,并繁荣现有业界,再考虑居住区内的配套设施完善,所引进的业界应注意选优的原则,如重点学校、知名医院、热销商场等等。住宅区的配套项目一定要列入规划,包括选择对象的洽谈,并且应先于住宅工程建设,以利居民入住后的生活,这也会促进住宅的销售。同时,规划中应注意营造城市氛围,以尽快形成“人气”足的社区。 住宅区规划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我国近几年引进国外设计,规划出一些学习发达国家住区的实例,但在理论上还缺少研究。首先,我们应充分注意到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坚持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研究应用不能耕种的荒地建住宅的措施。并要限制大量占用土地的“豪宅”,反对恣意扩大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条文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90180-93(2002 年版) 1、修订原则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 号)的精神,实事求是、科学修订。 2、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统筹兼顾、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有效落实有关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和技术措施,与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指南》有效衔接,保证标准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主要修订内容 增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涉及对城市排水防涝有利的做法、设施等技术 措施,主要将涉及现行规范的第1章“总则”、第7章“绿地”、第8章“道路”、和第9 章“竖向”。 第 1 章“总则”现有条文 1.0.5 条(共包括八款 1.0.5.1-1.0.5.8)中修改 1.0.5.3 款,增加1.0.5.3a 款; 第7 章“绿地”增加两个条文,7.0.6 、7.0.7 ; 第8 章“道路”增加一个条文8.0.7 ; 第9 章“竖向”删除第9.0.4 条,在现有条文“9.0.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共包括六款9.021-9.026 )”中,增加两款9.027、9.0.2.8 。 3、具体修改条款 1 总则 本章建议修改第1.0.5.3条文,并增加一个条文,即:

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气候条件、民族习俗、传统风貌等地 方特征条件; 1.0.5.3a 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满足内涝灾害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要求; 【条文说明】为提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居住区规划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同时控制面源污染,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落实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建议修改的第 1.0.5.3 条内容如下: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7 绿地 在本章现有条文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条文,即: 7.0.6 居住区的绿地应结合场地雨水规划进行设计,可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兼有调蓄、净化、转输功能的绿化方式。 【条文说明】城市居住区的绿化用地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渗、滞、蓄、净、用、排”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设计、建造或改造。居住区规划、建设应充分结合现状条件,对区内雨水的收集与排放进行统筹设计,如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坑塘、沟渠、水面,设计为适宜居住区使用的景观水体;采用下凹式绿地、浅草沟、渗透塘、湿塘等绿化方式,但必须注意,承担调蓄功能的绿地应种植抗涝、耐旱性强的植物。这些具有调蓄功能的绿化方式,即可美化居住环境,又可在暴雨时起到调蓄雨水、减少和净化雨水径流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居住区绿化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7.0.7 小游园、小广场等硬质铺装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 【条文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 总则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 1.0.5.3a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条文说明】 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术语、代号 2.0.32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第二章 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一般情况下。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

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原理(1994-2010)

欢迎光临心至诚书店h t t p ://s h o p 60481356.t a o b a o .c o m / 本店专为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服务,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 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 ”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欢迎光临心至诚书店h t t p ://s h o p 60481356.t a o b a o .c o m / 本店专为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服务,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XX居住区景观设计说明(最新版)

三清翡翠城景观设计说明 一、前言 家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一个舒适温馨的家能够让人松弛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使人们在工作之余,生活,休息在花繁叶茂,富有生机、优美舒适的环境中,与自然的阴晴雨雪和动植物协调地生存在一起,是人对文化和自然的追永恒的理想。 中国文人是这样描述一处理想住宅的 门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 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 花外有墙,墙欲低;墙有松,松欲古; 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 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 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 桥旁有树,树欲高;树荫有草,草欲青; 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瀑; 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 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 鹤报有客,客不俗; 客至有酒,酒欲不却; 酒行有醉,醉欲不归。 二、工程概况: 本地块位于省市城区,现有规划地块面积39333㎡,总建筑面积64399㎡,建筑密度28.2﹪,绿地率37.2﹪,容积率1.6。规划由15栋联排楼房组成,沿街为商

业。 三、设计依据: 1、建设部《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小区规划设计原则》; 2、中华人民国《城市绿化条例》(1992.6); 3、中华人民国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11); 4、国家现行的相关规定规; 5、甲方提供的相关图纸资料; 四、设计原则: 环境设计将建筑重组为景观的一部分,与道路、树、花坛、广场、及建筑天际轮廓组成完美的小区景观。所有景观布置环绕建筑,环境这种园景开放式的组合关系,使小区具有移步景异的多层次效果。可以从每个不同的角度,不同时从环境中感受不同景观。人作为一个活动的观察者和先导者,是小区环境欣赏与享受的主体。所以环境设计以人为本,遵循人与自然共同融合统一的设计思想。因此,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是从更感性的角度去设计生活。 诠生活,设计居家需要,设计人的情感需要。这就是我们做三清翡翠城景观设计规划的精髓。我们设计的原则是: 1、景观的生态体现 这是设计的首要原则。随着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速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日益提高,对于生态的理解叶一步一步加深了。21世纪生态型园林、环保型居住区已成了现代城市绿地发展的主体。本方案在注重住宅园林的观赏性的同时,把住宅园林的生态性提高一个新档次,营造生态环境舒适、景观优美的空间。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住宅区植物造景采用多层次配植的丛林来进行景观空间的竖向分隔,创造出植物群落的整体美,这是生态景观要求;在满足一定数量的铺装硬地前提下,尽量多采用林荫草地和疏林草地来进行美化;同时强调生态美,景区以种植常绿大乔木为主,大乔木可增加叶面积系数,在有限的绿地中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适当地采用自然流畅的花灌木色带,可形成色彩、质感和季相对比,以满足植物配植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的条件。 2、景观与功能相结合

泰隆苑住宅小区修改方案设计说明

泰隆苑住宅小区修改方案设计说明 规划与建筑 一、设计依据与用地分析 1、设计依据 (1)关于本工程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台路规选[2004]14、15号); (2)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设计规范; (3)本工程的设计任务委托书; (4)甲方的设计要求。 (5)方案评审会议纪要([2005]95号) 2 、总平面用地分析 (1)气候特征:工程地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色。初夏有梅雨,盛夏有伏旱,夏秋多台风,深冬有寒潮。多年平均气压1015.7百帕,多年平均气温17.7℃,多年平均降雨量1593.7mm,蒸发量1283.9mm,多年平均日照1507.2H,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风速2.4m/s。 (2)地块与城市关系:本工程用地为台州市路桥区灵山居住区的A地块与B地块,交通便捷。东、西、北至规划支路,南至南山路。 (3)地块的景观要素:紧邻地块北侧为路桥区中央山公园,山高70余米,风景秀丽,是理想的居住用地。无论是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还是从本项目的角度出发,都应在地块开发过程中充分重视这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提升空间环境品质,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住宅园地。 (4)用地基本条件:本工程用地呈不规则行,总用地面积71348.8M2。 二、规划原则 本工程地块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优美,在充分满足目前住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我们力求将本工程建设成为创意新颖、主题突出、技术合理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高品质住宅小区。它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需要,更注重人们在文化上、心里上对“家”的热爱。在总体规划上吸取了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原理和手法,在小区内引进一条形态宜人的水景,使小区内大部分住宅都能感受到流水的温馨与亲切。同时采用现代的规划理论及空间与环境的塑造手法,力求创造出融大气、雅致、理性与浪漫于一体的现代化居住区。 “家”是每个人心目中理想化的生活概念,茅庐草舍可以为家,高堂华厦亦可为家。小区内以各种组团单元形式创造家的氛围,同时多层次的绿化、流水和人文景观,井然有序的道路系统,使得小区富有极强的整体感和标志性。建筑的现代感和他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结合整体环境的处理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充分体现出小区的可居住性、可持续发展性,体现“以人为本”。 三、规划构思 1、充分利用地形,建筑布局尽量坐北朝南,争取住宅的良好朝向与景观。全区设计有多种组合方式,规划整体而富有变化,保证开发的灵活性;同时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借用山景、改

重要!居住区规划要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 一、容积率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万科深圳研发中心总结的各类建筑分别对应的容积率数值。可以据此做初步的项目判断。容积率低于0.3,高档的独栋别墅项目。 容积率0.3-0.5,一般独栋别墅项目,密度偏大。穿插部分双拼别墅、联排别墅,可适当降低密度提高品质。 容积率0.5-0.8,一般的双拼、联排别墅。 容积率0.8-1.2,全多层项目较多。如与低层或联排别墅组合,密度较高。 容积率1.2-1.5,正常的多层项目环境一般。如果是多层与小高层的组合,环境品质较好。容积率1.5-2.0,正常的多层+小高层项目。 容积率2.0-2.5,正常的小高层项目。 容积率2.5-3.0,小高层+二类高层项目(18层以内)。此时如果做全小高层,环境会很差。容积率3.0-6.0,高层项目(楼高100米以内)。 容积率6.0以上,摩天大楼项目 二、居住区入口 (一)、住宅区出入口的选址要求: 1.保证安全通畅(主要指机动车对外出入口): 交通分区单元的机动车对外出入口所承担的交通流量在高峰时间控制在250辆/小时以内。说明:按照交通分区原则设计的交通分区基本能满足此项要求,实际操作中如未满足交通分区要求或者交通分区单位的机动车出入口个数不是建议值(2个),那么应该参考上页计算方法对出入口交通流量进行核算。尽量避免在大流量城市干道上开口。

2.便利居民出行: 人车混行主要出入口和人行主要对外出入口跟附近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要求不超过150米。住区各类出入口尤其是人行出入口在尽可能前提下靠近周边大型服务设施。 3.满足出入口之间距离的要求: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与人行主要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50M。 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 (二)、出入口的数量: 交通分区单位的适宜的车行出入口个数为2个; 小于4公顷的项目可以考虑设置1个车行出入口; 个别项目交通分区单位可设置3个车行出入口,但一般情况不建议采用; 交通分区的车行出入口不得超过3个。 (三)、消防要求: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当沿街的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该增设洞口尺寸不小于4×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超过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道通道口。 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四)、出入口的设计要求: 1.机动车出入口的车道设计: 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连。 2.交叉口采用的形式: 住区道路与城市主干道:不建议设置交叉口;

《居住区规划原理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居住区规划原理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居住区规划原理设计 英文名称:Design Theory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54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查占 50%,考试占 50%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建筑设计、住宅设计 二、课程简介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从比较理性的与理论的角度来提升学生对居住区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居住区的构成及影响居住区组织与布局的各项因素;在这样的基础上,从规划结构与居住区各项要素的规划安排的角度来具体阐述居住区规划的各项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城市住宅区设计与居住区详细规划的任务、内容等。并通过课程规划实践将居住区规划的理论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居住区的规划、房地产开发等工作,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on the planning structure and the layout to the residential elements、 Its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tasks to the design and detailed planning of city residences are expected to be grasped by the student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就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经典的居住区规划组织理论、已经建成的居住区的规划特征及其使用的效果与当前居住区规划的实例及其规划方法等穿插在课程内容之中,并且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知识以及房地产开发的分析等有机地结合在课程的传授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经典理论与当今实际运用的动态发展形式。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住宅区的构成 ?目的与要求 ?掌握住宅区的意义 ?掌握住宅区的物质系统组成 ?熟悉住宅区的物质与非物质系统组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主要内容 1-1 认识住宅区 1-1-1 住宅区的概念 1-1-2 住宅区的构成

居住区景观设计说明

大连乾豪居住区景观设计说明 总体概念的主题定位 延续甲方提出的楼盘开发理念: “自然,阳光,人文,健康,运动” “移动的森林,漂流的花海” “开放式公共绿地,封闭式组团管理” “各组团的公共绿地应有良好的识别性” 根据上述的主题想法,设计师将此一一融入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中。 设计将总体规划分为三部分去着手深入。分别为:开放式公共绿地的景观规划;商业街的景观设计;居住区组团中的公共绿地设计。以下逐一介绍。 开放式公共绿地景观规划 开放式公共绿地贯穿于整个楼盘的南北,因楼盘按三期开发销售,设计为使每期开发时都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公共绿地,考虑在每一期设计一处公共活动的广场,并以广场为景观核心向四周辐射,这不仅充分考虑了整盘在公共绿地设计中的均好性,同时也满足了每一期楼盘在开盘时都有自己的核心景观内容。 设计在考虑了公共绿地均好性的同时,还注意到绿地在三期建成时,整体的连贯性。并能始终融入“移动的森林”的主题。景观将常绿及色叶乔木有规律的由北到南成组成团的布置在中心开阔的常绿草坪中 ,从而寓意森林在流动的概念主题。在“流动的森林”下方设计师考虑布置常绿及开花色叶灌木,灌木按优美的 S 型布点种植。根据灌木不同的色差及开花时期的不同布置,小区居民在四季变化时将会欣赏到宛如流水图案般变化的灌木种植,从中寓意“花海在流动”的概念主题。乔木与灌木的种植理念反映设计师想表达“流动”的主题概念,将植物引喻为流动的水。 设计在分析了基地规划图后( 04-12-28 ),认为规划在公共绿地中设计的两条消防紧急路过为浪费,也使绿地东西两侧的组团间距离过于狭窄。景观考虑尽可能的将消防要求的扑救场地设计结合到各个组团中,使中心公共绿地的宽度加大,从而能使景观有更好的发挥空间。为此景观提出将一条 4 米宽具有景观意义又兼消防要求的路 S 型环绕点式小高层布置,在 S 形路两侧布置寓意“流动的森林,漂流的花海”主题的植物,使单调的消防路具有设计的生动性。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IfTTR Vfm-GCCK UlMrVTFPSJ TY OF 5CIFNCE ? TT 亡K屮址>网+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姓名:韩忠强 班级:城乡规划2015级

学号:1563166104 指导老师:赵勇强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互利共生居住区规划设计 地理位置:基地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一街以西,南至规划外环路,西至西河槽,该块基地近似梯形,用地面积为266315.95 平方米,基地三面邻路,西面为干涸的河槽,北面挨着一个工业厂区和110 国道,基地离乔家金街较近,缺乏其他商业设施。交通较发达。 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住宅设计规范 (3)、《包头市总体规划》 (4)、基地地形图总体想法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1)、充分利用基地的 自然条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区。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立面造型,更好地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得需求,创造了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设计了流畅而经济实用的贯通式小区主道路系统,在汽车驶入小区后,能就近地停靠,使小区内部靠近中心的道路做到了“人车分流”,保证了小区内部中心区的人流的安全与便捷。小区路及宅间小尽量做到流畅且方便使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小区内部的步行的要求。 主题互利共生从字面理解是两个小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分成了两个小区来设计,但是两个小区之间还是互相联系,并且共用一套公共建筑,例如幼儿园、商场、物业。并且从景观和广场方面来相互呼应。 设计构思 一条南北的直线形城市道路将小区分隔成两个次级小区,道路为车行道,上下班高峰期更方便。沿街商业,中心公建,住宅居中。建筑布置北高南低,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通风,节能环保,造型上丰富天际线。建筑色彩提取周围建筑,和谐暖调。 交通系统“道路开放,人车分流,步行优先” 首先在每个小区单位都设置了一个外环车行道,使汽车进入不到小区内部,小区内全部为人行道,关键时刻可以使消防车进入,平时坚决不让进车,保证小区内不进车。 曲线形道路宽度为9m,且从一个小区一直延续到另一个小区,每个小区被这条道路划分为两部分,定义为次级小区,两4 个次级小区地上部分只能通过步行通达,无法行车。次级小区内部均设环形的车行道,为小区级道路,道路宽度为9m。组团级道路和宅间路只能 人行,道路宽度分别为6m和3m但组团级道路在特殊时候可作消防车道,满足消防需求。同时在两个次级小区车行入口处均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降低地面行车数量,最大限度实现人车分流,居民可以从各个入口进入小区,营造和谐小区。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1、邻里单位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使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居住综合体 :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居住综合区: 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它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3、居住区用地构成: 4、居住区: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所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并与相应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8 居住小区: 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 指小区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分隔,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结构等级: ⑴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

⑵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⑶独立组团结构 6、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⑴“中心式”布局形态: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了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⑵“围合式”布局形态: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 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 ⑶“轴线式”布局形态:轴线设计手法作为控制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空间轴线 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⑷“隐喻式”布局形态: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或建筑与环境的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里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意在像外”的升华境界。 ⑸“片块式”布局形态:住宅建筑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 ⑹“集约式”布局形态: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依靠科技进步,尽力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布局空间。 7、套型的功能空间设计: 套型功能: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功能空间可归纳划分为居住、厨卫、交通及其他三大部分。 套型构成:睡眠、起居、工作、学习、进餐、炊事、便溺、洗浴储藏及户外活动等功能空间 8、 幼儿园: ⑴远离各种污染源,避免交通干扰,日照充足,场地干燥,功能分区合理,创造符合幼儿生理、心理转折的环境空间。 ⑵托儿所、幼儿园的服务半径以500m左右为宜 ⑶应该有集中绿化园地,并禁止种植有毒、带刺植物 ⑷分区明确,避免相互干扰,杂物应与幼儿活动场地隔开,并设专用入口 ⑸活动室容纳人数为30人左右,面积为50~60平方米,净高2.8~3.1地面材料宜用保暖,弹性地面,墙面所有转角做成圆角,门窗坚固耐用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姓名:韩忠强 班级:城乡规划2015级 学号:1563166104 指导老师:赵勇强

互利共生居住区规划设计 地理位置: 基地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一街以西,南至规划外环路,西至西河槽,该块基地近似梯形,用地面积为266315.95平方米,基地三面邻路,西面为干涸的河槽,北面挨着一个工业厂区和110国道,基地离乔家金街较近,缺乏其他商业设施。交通较发达。 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住宅设计规范 (3)、《包头市总体规划》 (4)、基地地形图 总体想法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区。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立面造型,更好地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得需求,创造了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设计了流畅而经济实用的贯通式小区主道路系统,在汽车驶入小区后,能就近地停靠,使小区内部靠近中心的道路做到了“人车分流”,保证了小区内部中心区的人流的安全与便捷。小区路及宅间小尽量做到流畅且方便使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小区内部的步行的要求。 主题 互利共生从字面理解是两个小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分成了两个小区来设计,但是两个小区之间还是互相联系,并且共用一套公共建筑,例如幼儿园、商场、物业。并且从景观和广场方面来相互呼应。 设计构思 一条南北的直线形城市道路将小区分隔成两个次级小区,道路为车行道,上下班高峰期更方便。沿街商业,中心公建,住宅居中。建筑布置北高南低,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通风,节能环保,造型上丰富天际线。建筑色彩提取周围建筑,和谐暖调。 交通系统 “道路开放,人车分流,步行优先” 首先在每个小区单位都设置了一个外环车行道,使汽车进入不到小区内部,小区内全部为人行道,关键时刻可以使消防车进入,平时坚决不让进车,保证小区内不进车。 曲线形道路宽度为9m,且从一个小区一直延续到另一个小区,每个小区被这条道路划分为两部分,定义为次级小区,两4个次级小区地上部分只能通过步行通达,无法行车。次级小区内部均设环形的车行道,为小区级道路,道路宽度为9m。组团级道路和宅间路只能人行,道路宽度分别为6m和3m,但组团级道路在特殊时候可作消防车道,满足消防需求。同时在两个次级小区车行入口处均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降低地面行车数量,最大限度实现人车分流,居民可以从各个入口进入小区,营造和谐小区。

居住区设计说明书

一区位分析 小区基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一滨河地段,规划建设用地120000平方米。基地的北部为洛阳市市中心一繁华商业区,南部为一滨河公园,西部是一居住小区,东部则为洛河水域。整体环境非常有利于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其中基地的南部和东部分别与洛阳市的两条主干道余沣路,滨河路邻接,使得即将建设的居住小区内部的居民交通出行十分的便利。右图为小区基地地势高差分析图,南北两端的高差相差十米左右,且南高北低。基地南面为余沣路,按总体规划控制道路红线宽40米:东临河流,预留30米的滨河路,用地东西宽284米,南北长423米,规划道路红线内总面积12.0公顷。 基地北侧、东侧和南侧相邻的道路为城市主要道路,人流量大,因此有此3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较西侧相比严重,因此在方案设计时应该尽量避免北东南三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基地东南方向有河流和公园,因此此两个朝向有较好的自然景观,故设计时应合理的将些景观纳入建筑户型的视线之内。西侧道路与其他三面相比人员较少,车流量小,因此此处较宜停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品质,因此对于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都希望居住在幽美典雅的环境。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同时兼顾居住区整体空间,营造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管理有序的居住小区。 二、设计依据 《洛阳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河南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土地出让合同; 规划局提供规划指导意见; 用地红线图; 业主的设计要求及往来信函文件; 国家及洛阳市现行有关规划、建筑设计的规范及规定 三设计理念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处于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都希望营造一个幽美典雅的环境。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四总平面布置分析 该规划设计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创造出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且适合各类人群居住的生活社区。现今有很多的居住小区都想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为人们建造一个清幽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比如住宅户型的合理设计,小区环境的优美设计,及各项生活设施的完善等等。但是在我们对新老居住小区的调研过程中,却是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改变仅仅是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doc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总体概述 基地西侧、东侧为住宅区,北侧为田地,南侧则为河流。东侧及南北侧均为城市主干道,30m宽。规划用地约15公顷。本项目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环境优美,造型新颖,设施完善,设备齐全,使用方便的中高等档次的居住小区。 此方案共有居住建筑总计51栋,其中高层17栋,小高层14栋,多层20栋。会所2个,小学1所,幼儿园1所。其中东南步行入口处为商业街,向西、向北皆设有沿街商铺。 二、总体构思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 (1)、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立面造型,更好地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得需求,创造了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 (2)、设计了流畅而经济实用的贯通式小区主道路系统,在汽车驶入小区后,能就近地停靠,使小区内部靠近中心的道路做到了“人车分流”,保证了小区内部中心区的人流的安全与便捷。小区路及宅间小尽量做到流畅且方便使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小区内部的步行的要求。 三、设计构思说明 1、总体布局

本居住小区用地布局的分布主要为:住宅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小区主干道以及中心绿地把小区分为六个大组团,每个大组团围绕中心绿地进行布置 2、规划结构 根据用地现状条件和规划用地布局,结合道路系统结构,小区分为六个大组团,每个大组团中的小组团围绕组团景观节点布置。 3、道路交通组织 本小区共设有4个主要出入口,其中三个车行出入口,一个步行出入口,满足了小区居民的就近进出。考虑到小区内主要人流方便乘车,南、北、东面各有一个车行出入口。道路网大致设置为S型,整体上看小区路网结构丰富活泼,充满变化。小区道路分为三级:小区干道路宽10米,为方便小区居民的晨练,散步和出行要求。;组团级道路路宽4-5米,满足了内部的一些日常出行,地面停车位主要布置在这片区域。宅间路宽2-3米,造型多变,活泼生动,与周边环境及建筑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4、公建系统 本小区小学设在基地西南,为18班小学,设有250米环形跑道,满足本小区及周围孩子上学需求。会所以及幼儿园围绕中心绿地布置,拥有良好的环境,让住户有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空间。 5、景观系统 小区以主入口广场和中心绿化广场为主景观节点,主景观节点不仅是小

居住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XX市北大花园住宅小区位于XX市新区,北临东风东路,西临纵贯七路,总用地面积约3.62公顷。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 二、规划依据 1、XX省北大花园住宅小区总体设计招标文件; 2、XX省北大花园住宅小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2001年版); 6、《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2003年版); 7、《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JGJ48-88; 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25-2005; 9、《XX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DBJ41/062—2005; 10、其它有关规范、规程。三、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1、建立“城市—社区—小区—院落—住栋—家庭”的尺度序列,把最小的生活单元—“家庭”融入城市范畴。站在城市的高度看待社区建设,创造与城市完美和谐的居住环境,使社区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并为城市所接纳。 2、在小区这一尺度级上始终贯彻“道路—绿化—公建”作为社区建设三大要素的观点,为住宅建设先行开道,细致入微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机盎然的社区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突出环境设计的宗旨,以“绿化中的建筑”和“建筑中的绿化”两种手法营造小区中心,形成集中景区与庭院绿地,有效利用土地,突出小区的整体特色。 4. 居住区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居住需求,因此在环境设计上要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充分提供生活、居住、娱乐、等功能和服务设施,从而体现对人的细致关怀。 5、规划与单体设计相结合,创造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生活方便、利于管理、环境优美,具有时代精神的住宅小区。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2、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空气环境,日照条件,水环境 安全包含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具体可表现在:居住区用地布局的合理、道路顺捷、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人际交往、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任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规划需充分考虑居民生活行为模式与特征、地方习俗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舒适舒适指健康的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3、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六项基本原则 ①邻里单位走位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②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③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④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 ⑤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⑥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4、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 ①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②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③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5、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规模: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hm2。 6、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户,用地50-100 hm2。 7、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 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8、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9、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10、社区与住区: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①有一定的社会关系②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③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11、居住区与社区 城市居住区:一般简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定义为“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第二章不同类型的居住区 第一节不同区位的居住区(农村型城市型郊区型) 居住区具有社会性和物质性 一、农村型居住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