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复习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245.67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2、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空气环境,日照条件,水环境

安全包含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具体可表现在:居住区用地布局的合理、道路顺捷、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人际交往、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任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规划需充分考虑居民生活行为模式与特征、地方习俗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舒适舒适指健康的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3、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

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六项基本原则

①邻里单位走位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②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 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③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④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 心广场或绿地上;

⑤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⑥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4、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

①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 地段;

②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③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下限的依据,以小

区公共服 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5、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规模: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hm2。

6、 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户,用地50-100

hm2。

7、 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 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8、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9、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10、社区与住区: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①有一定的社会关系②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③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11、居住区与社区

城市居住区:一般简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定义为“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第二章 不同类型的居住区

第1节 不同区位的居住区 (农村型城市型郊区型)

居住区具有社会性和物质性

1、 农村型居住区

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与广阔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村庄”。

农村型居住区是文明等级相对较低的聚居类型;空气质量与环境清较好2、 城市/城镇型居住区

1、环境相对较差

2、土地利用强度远远高于农村型居住区

3、差异性

4、人口和社会文化背景比较复杂

3、 郊区型居住区

一部分郊区型居住区是以前的农村型居住区对城市进行相对位移的结果;另一部分不是,它们是从城市扩张出来的,患者逃离城市(污染与喧嚣)的目的将城市(污染与喧嚣)带往农村。

1、 郊区型居住区一般会位于比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对车行道路系统有强烈的依赖。

2、 郊区型居住区的土地使用强度一般较低,居住建筑以联排和独立别墅为主。

3、 郊区型居住区一般用地规模较大,否则难以支持必要的生活设施与形成基本的同质生活氛围,且功能组成较为纯粹,主要是居住(建筑),不像有些城市型居住区包含着多重功能。

第2节 不同地形地貌的居住区

根据地形地貌:平地居住区、山地居住区、滨水居住区

1、 平地居住区指的是主要修建在平地上的居住区。

用地方便、交通流畅、用地地形制约少,便于规划设计

2、 山地居住区指的是主要修建在山地区域的居住区。

1、山地的生态环境比平地更为敏感和脆弱。

2、自然景观条件分配上不均匀

3、建筑形态千变万化

4、建筑强度一般较高

5、交通条件上分配不均匀

3、 滨水居住区就是沿着水域岸线修建的居住区。

滨水居住区反映了人类从生理到心理的亲水特性,常常表现出特别动人的美丽。

4、 经历不同时间历程的居住区

新旧居住区

第4节 属于不同社会集群的居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