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社工 医疗社会工作

医疗社工 医疗社会工作

医疗社工 医疗社会工作
医疗社工 医疗社会工作

医疗社会工作论文

浅析中国医疗社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以北大人民医院为例

授课老师:江汛清

班级:08社会工作1班

姓名:刘菲菲 20081031111

2010年12月30日

浅析中国医疗社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以北大人民医院为例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工作被引入到该领域,医疗社工在运用专业方法协助病人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配合医生更好的完成康复工作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医疗社工目前在我国发展还不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将以北大人民医院为例分析医疗社工的发展现状并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医疗社工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医疗社会工作问题发展

一、前言

传统的医患关系已经根深蒂固,大部分医生的关注重点都是病人及疾病本身,

医生通常不大会关注引起病人得病及影响痊愈的社会、心理、经济、文化以及环

境等方面的因素,而病人的需求与感受也可能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被忽略,

这些空白与“灰色地带”恰恰正是医疗社会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医疗社会工作是现代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病人都是社会一员,而

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角色及社会活动各不相同,但这些条件对病人恢复健康,

早日重返社会却是密切相关,有的是积极因素,也有的是消极因素,他们对诊疗

效果都将发生影响作用。因此,现代医院不能不将医疗社会工作视为提高医疗质

量,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任务。认真开展医疗社会工作的目的,主要是由医院协

助病人获得社会上的必要支援,以增长对提高疗效与恢复健康的积极因素,消除

消极因素。

但是通过对北大人民医院的探访,不难发现在中国大陆的医疗社会工作还存

在许多问题,发展的也并不完善,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思考一些对策来

解决,并促进医疗社工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二、关于医疗社会工作

医疗社工: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协助病人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

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配合医生进行疾病防治和伤残康复等服务的一种

专业社会工作。

1905年美国马塞诸塞州总医院卡伯特医生率先雇请了一位社会工作者,在

医院创立“医院社会服务部”的专门机构。由于当时主要是以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工作方法主要是个案工作,因此又被称为“医疗社会个案工作”,这是医疗社会工作的开端。

医疗社会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疗效果。医疗社会工作不但能促使病人早日痊愈,保持身心健康,而且协助解决产生疾病或因疾病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预防疾病的蔓延与复发,使病人精神振作地重新适应社会

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服务中的主旨是:填补医疗方面的漏洞,提供实用性的建议事项,并且减少医疗界与病患者间之差距。而这些也正是现代卫生医疗上最需要充实的事项,以确保医生目标与病患福祉得以充分实现。

三、北大人民医院医疗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1996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制定了新时期卫

生工作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明确提出我国医院的定位从过去的福利事业转变为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医院从完全不赢利到需要部分赢利来补偿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这意味着医院必须面对市场的压力,以自己的医疗品质和服务品质来赢得生存和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形势,1996年全国卫生

工作会议提出把“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1)2009年4月,北大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至今已有正式注册的“医院志愿者”300多名,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目前,医院已建立了严格的志愿者准入机制和标准化的认证机制。上岗前,志愿者必须进行培训,内容有医院规章制度、医源性感染的预防、相关医疗知识的培训、志愿岗位职责等。培训方式包括课堂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实地演示、小组辅导等。每次上岗时,志愿者必须经过指纹识别进入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结束时再通过指纹登出系统。这样,电脑中就可以记录下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内容等信息。目前,医院已建立了规范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目前,在医院志愿者队伍里,医学院校学生约占70%,医务工作者约占20%,社会人士约占10%。为了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医院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如设立五星级志愿服务级别标准和晋级表彰制度等,对达到各种级别的志愿者授予相应的星级标志和荣誉证书。

医务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它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协助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处理因疾病而带来的在家庭、情绪、经济、职业、康复等社会及心理调适方面的问题,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重返社会。如今,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者和医生护士一样,成为现代医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尚处于萌芽状态。

四、北大人民医院医疗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出于国家政策还是个人需求层次等原因,医疗社会工作都需要得到重视并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在医疗社会工作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要成为合格的医疗社工必备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一是医学、二是社会学、三是法学,必须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此外,我们还提倡学习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而当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课程主要是社会学方面知识,掌握的技巧也主要是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知识面比较单一。由于社工缺乏相关医疗和法律知识,当病人咨询社工关于自身病情的一些情况时,社工不能做出专业的解释,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大多数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并没有开设与医学基础相关的课程,其所培养的社会工作者在医院或者康复机构工常常因医学知识的缺乏而影响到与医护和患者的沟通。

(二)医务社会工作者知名度、认可度、受重视程度低。

医疗社工在中国的发展还不完善,在中国的发展理论和模式主要是吸收国外和港台地区经验。中国政府也是在近年来呼吁并重视其发展,人们接触的比较少,并没有正确认识和了解社会工作尤其是医疗社会工作。目前在人民医院主要是若干领导和相关人员重视并不断倡导,其他医务工作者群体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其态度不明确。受传统民政工作模式的影响,医疗主管部门也就把医务社会工作划归医政部门负责,并没有真正把医务社会工作当作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来发展,也没有形成培养和吸收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机制。

由于医院各科室比较独立,医疗社会工作在某一个科室开展,而其他科室并未对其产生兴趣或是从自身科室特点进行思考和提出意见和建议,更主要的是把医疗社会工作看作是其他科室自己的事情,这样就有可能使医疗社会工作难以扩展和受到更广范围内的理解和认同。社会成员对医务社会工作十分陌生。大多数

成员并不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大多数人习惯数千年来形成的以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亲友互助体系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行政性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三)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领域有限。

人民医院的社工志愿者目前只有几个科室开展,很多科室由于自身的限制和其它原因还没有开展,如有些有需求的科室由于患者多为传染人群或是患者比较敏感等,医院出于很多考虑,没有让医疗社工参与其中。医疗社工应该更多的关注这类群体。可能还有许多病人的需求不能很好的满足。开展起来并普及到大部分科室还需要一个过程。

(四)医务社会工作面向的对象有限。

医务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对病人及其家庭的服务,忽视了工作压力很大的医务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的压力及情绪需要缓解和释放,但是在工作强度比较大的医院医务工作者通常很少能得到减压,而他们的压力又常常与工作效率联系紧密,医疗社工如果能把医务工作者纳入自己的服务群体中,并定期开展一些减压活动等,对这些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局限于志愿者服务,专业服务开展较少。

通过对医院的走访,医疗社工目前侧重于一对一的服务,缺少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如小组、社区等,可以成立一些病友互助小组等,形成病人间的支持系统。

五、解决的对策

(一)修正教育模式,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开展的途径有两条:一种是现有的社会工作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办学,培养医务社会工作者,这是一种比较快捷的方式。具体做法可以采取两校共同招生、共同培养的方式。这一做法的优点在于院校间优势互补,困难在于具体操作中会产生一些问题。随着近来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与医科大学合并,这一问题有望得到改观。如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社会学系与医学部的合作办学作为校内合作将变得十分容易。另一种是医学院校单独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1997年原国家教委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后,“社会工作与管理”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依旧保留。医学院校可以申请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医学院校培养医务社会工作者,优势在于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掌握。

同时,社会工作院校要与相关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方便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实践。

(二)提高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社会知名度,获取社会认同。

一方面,通过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媒体的宣传,提高知名度;利用政府强大的宣传舆论工具,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促进社会工作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另一方面,增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人在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中受益,从而赢得社会大众的认可。

同时,医疗机构要重视医疗社会工作者的招募和培养,使更多专业的工作者进入到该领域,提高医疗社会工作者的整体质量,不断推动社会工作者队伍的扩大。

(三)加强对志愿者的进一步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

对一些志愿队伍的骨干分子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学习一些专业的医疗知识和社会工作理念,提升其服务的专业水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对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要建立专业证照制度,加强对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管理;对于志愿者,要经过选、训、用三个环节,选择适合社会工作的志愿者。

(四)开展一些减压小组、放松训练等专业项目。

减轻医务工作人员的压力,促进医务人员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改善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以更大限度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如开展医生减压小组,定期举办一些活动。使工作压力大的医务工作者得到释放和减压,同时也可以使医疗社工在医院内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同,扩大在医务工作者之中的影响。

(五)此外,开展一些专业服务。

还可以开展病友互助小组,形成病友之间的支持系统,促进病友之间的互助与合作;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减少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开展医务工作人员和病人之间的联欢会,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和谐医务关系。

六、小结

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要求医生不仅能及时

有效的治愈疾病,而且能给与更多的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和行为上的指导。而医生只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待他的病人,而忽略使得病人得病的其他因素,这也超出了医生“救死扶伤”的能力范围。这就要求有新的服务机制。因此,需要由具备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的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为患者提供外界力量的帮助,给病人以良好的心理支持和必要的心理干预,协助医护人员更好的完成治疗。

医学和社会的发展,使我国开展医疗社会工作成为必然,复杂的因素需要专业和专职人员来解决,分担医护人员医疗技术之外的工作,降低医护人员的压力,创造良好的医疗氛围,保证医疗技术质量和人文关怀的双重目标实现。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增加医患沟通的渠道,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困难群体,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对医院的工作给予更广泛的监督,塑造良好的医患互信关系。由此不难看出,医疗社会工作者一定会成为我国构建和睦医患关系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使者。

注释:

(1)辛山秀:《以病人为中心――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1997年第3期,第8页。

参考文献:

施卫星,《医学伦理学》,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病人自主权:未来医患关系的根本立足点》,1999年第2期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社会工作之危机干预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科目:教师: 姓名:学号: 专业:社会工作类别:全日制专业硕士上课时间: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危机干预理论 一、理论概述 (一)背景:危机干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 早期的临床研究 (1)埃里克·林德曼(Erich Lindemann)在1942年波士顿大火后,开始从事火灾后悲伤反应的研究。 (2)精神病学家吉拉尔德·卡普兰(Gerald Caplan)与社会工作者霍沃德(Howard Parad)的后续研究,使危机干预理论在1960及1970年间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3)泰哈尔斯特(Tyhurst,1958)指出一般健康的人在遭受严重压力的反应,会对于创伤经验进行立即性的处理,以获得正向成果。 (4)1949年,鲁宾·赫尔(Reubin Hill)受系统理论的影响,研究因战争所造成的家人离散与重聚,关注家庭压力的社会性结构,并建立家庭压力理论(ABCX模式)。 2 压力和疾病 危机理论受到生活压力时间所造成生理反应的研究的强烈影响。塞里(Selye,1956)认为有机体的自然状态与其环境相适应,某一部分的改变会引起整体的不平衡。 3 压力与对抗 压力与压力应对的生物学概念强调,角色长期受限制对压力应对产生的重要性。当我们很少了解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或者民族地位、年龄、婚姻关系对危机反应的不同影响时,会很难避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中较高地发展危机反应的比例。 (二)危机干预理论的假设 1.对个人而言,面对突然压力情境及危机事件,所经历的情感失衡、社会失序、认知失调及生理症状,都是不平常的。 2.严重情境的苦恼,是一种生活经验,也属于在稳定情绪、认知、身体状况下的一种沮丧,而非病态。 3.特殊的生活事件将会造成破坏。 4.在失衡状态的期间,人会主寻求生活的平衡与和谐,评估事件的意义,及检视个人生活中,可资运用以应对危机的个人与社会资源。 5.当致力于情绪的再平衡时,个人常会处于心理易受伤害的紧张状态。 6.当个人受伤的状况升高时,特别会寻求心理上的协助。 7.危机反应的特征在整个阶段中,不论调适或适应不良,都会显现出来。 8.危机和负向结果一样,都提供了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三)危机干预理论的相关概念 1 危机:卡普兰将危机定义为“危机是指人们实现重大生活目标时受到阻碍,

(完整版)医务社会工作

第一章医务社会工作的定义专业地位角色 1、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的构成要素主要有7个:一是以社会福利服务专业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为指导;二是医务社会工作的性质是社会福利服务,实质和精髓是为病人、家属和公民提供免费和以公民社会权利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三是医务社会工作实务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平等,健康公平与健康平等;四是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病人、家属等弱势群体、劣势群体和所有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五是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作用是解决服务的心理问题和因疾病导致的其他社会问题,直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间接改变、影响宏观的社会环境、制度安排与政策模式;六是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和组织化、制度化社会服务方法,而不是单纯的社会关怀和无私奉献;七是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运行机制是及时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有效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2、医务社会工作的分类角度和三大专业特征:分类角度:①按照国家划分,可以分为英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瑞典、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②按照服务对象划分,可以分为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慢性病患者和普通病人的社会服务;③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场所划分,可以分为职业健康社会工作、学校健康社会工作和监狱健康社会工作等; ④从整个社会工作专业实务领域看,医务、学校健康社会工作、狭义福利、住房、就业服务和个人、家庭、社区、群体服务是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领域;⑤从社会服务体系发展规律和结构变迁角度看,医务社会工作与健康照顾社会工作处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的最高层次。三大特征:①社会福利性:主要目的是解决公民的生老病死和基本生活问题;②跨学科:说明医务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说明医务社会工作跨越社会福利与健康照顾两大学科群;③综合性 3、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①医务社会工作的宏观研究对象是特定社会制度中的医药卫生体系和健康照顾服务体系;②医务社会工作的直接、具体研究对象是医疗卫生和健康照顾服务领域;③医务社会工作要研究各式各样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科室设置、社会功能与运作机制;④医务社会工作必须研究各类疾病和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医学知识; ⑤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还有医学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体系;⑥医务社会工作还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大的方针政策的研究,以及纵向历史比较研究和横向国际比较研究;⑦医务社会工作还应当研究特定社会的福利文化和医药卫生文化。 4、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和工作范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与临床医疗、精神疾病与精神健康、康复服务、家庭医学与社区健康服务。 5、医务社会工作研究对象的结构性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①医务社会工作概念内涵外延在不断变化;②医务社会工作概念与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③医务社会工作概念与服务的系统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色彩越来越浓厚;④医务社会工作概念与服务越来越多地反映为医院之外、非医疗性和综合性社会工作干预措施。 6、健康促进的五个主要领域①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建支持性环境;③加强社区的行动;④发展个人的技能;⑤调整健康照顾服务的方向。 7、康复范围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医学康复,主要是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②教育康复,主要是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复;③职业康复,主要是通过职业训练恢复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取得就业机会;④社会康复,主要是在社会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措施,促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 8、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功能①医务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病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疾病与健康等社会影响因素的预防和治疗,使医生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生理疾病的治疗,有助于病人获得全面的综合性服务;②医务社会工作者直接参与病人管理,参与医疗服务流程和健康照顾服务活动的过程;③医务社会工作为病人提供超越医院的延伸性和连续性的健康照顾、确保病人完全康复;④除提供直接临床服务、连续性服务和参与病人管理之外,以疾病预防、健康风险因素预防、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预防为主的预防服务于健康促进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职能;⑤医务社会工作既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两个学科领域,在医学学科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科学研究中都扮演积极重要的角色。 9、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范围和服务内容的优先领域:①广泛开展健康需要评估和高危人群的筛查;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③对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咨询和心理关怀;④协助病人适应医院和医疗环境;⑤对病人提供医疗救助和经济支持;⑥对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家庭支持和家庭福利服务;⑦组织志愿服务和开展社区服务;⑧广泛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⑨改善就医环境和加强医患沟通;⑩组织病人自助互助小组、俱乐部和娱乐活动等。第二章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与理论基础 1、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构成①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科学体系,主要是回答有关疾病、病理、治疗和健康的基本知识;②社会福利理论与社会工作知识,主要涉及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③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主要为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提供宽广知识基础。 2、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的结构:可分为微观、中观与宏观知识三个层次。综观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其中最微观、最基础、最主要、最直接和操作化知识层次是有关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质量的。①微观层次专业知识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建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个人需要和目标;②中观层次专业知识体系主要是有关社区与组织的,社区通常分为地域社区与功能社区两种。③宏观层次专业知识主要是有关健康照顾体系\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政策框架等

探索“社会支持”为本的社会工作干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21578926.html, 探索“社会支持”为本的社会工作干预 作者:文雅朱眉华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 [摘要]社会支持干预旨为改善特定人群社会支持所采取的策略和专业手法,包括直接的帮助和支持,以及通过改善其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和广度以提高社会支持的措施。在当前城乡流动背景下,面临外来人口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较低的城市融入以及获取社会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如何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促进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和社会融合?本文以在上海两个流动人口聚居区开展的社会服务为例,通过对14户流动家庭和本地社会服务机构相关人员的访谈,结合文献研究和参与式观察,探索以社会支持为本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以此提升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及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通过比较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的特点,梳理聚居区所开展的社会服务以及其对流动家庭社会支持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社会支持维度划分的社区干预模式。该模式注重整合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同时结合专业化和层次化的社区服务,以实现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支持社会工作干预社区服务城乡流动社会融合 [作者简介]文雅(1974-),女,湖南岳阳人,麦吉尔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童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朱眉华(1964-),女,浙江海宁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家庭与儿童社会工作及社会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6)02-0017-08 一、概念厘清 有关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针对个体健康的社区心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社会关系对个体健康、抵御疾病和治疗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①②其中,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保护机制作用通过直接效应(主效应),促进个体心理适应,或通过减缓压力带来的负面作用的间接效应,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③④近年来,社会支持研究开始突破心理学界限,发展成一个多维度的概念。①在内容上,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交往支持;从结构/功能上看,社会支持受人际关系网络影响,如强/弱关系分别产生不同种类、数量的社会支持;根据提供渠道的不同,又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包括政府、事业单位、社区、企业和市场提供的支持,非正式支持包括出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其他私人关系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此外,社会支持还有实际提供的支持和所感受的支持的区别。②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特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③通俗理解就是来自他人或社会的扶持和帮助。在我国,社会支持成为帮助弱势群体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

医务社会工作介绍

医务社会工作介绍 国外医务社会工作得发展已有上百年历史,在医务社会工作在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演着不可替代得作用,促进了医院各部门、患者、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相互协调。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如上海,医务社会工作逐渐兴起。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正式成立了我国首家医务社会工作部。目前,我国已有十余家医疗机构相继出现了医务社会工作者。 医务社会工作定义 医务社会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得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得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疗效果。医务社会工作不但能促使病人早日痊愈,保持身心健康,而且协助解决产生疾病或因疾病而产生得各种社会问题,预防疾病得蔓延与复发,使病人精神振作地重新适应社会。 医务社会工作处理问题分类 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而言,在实务的过程中大致会遇到如下几大类相关的问题: 1、医疗适应问题,包括: (1)抱怨医疗处置失当。(2)要求特定治疗。(3)拒绝医疗。(4)无法适应疾病症状。(5)无法适应治疗或检查产生的副作用。(6)不恰当的医疗期待。(7)对疾病治疗的不了解。 2、入院和出院问题,包括: (1)认为病情未愈,不宜出院、转院,或者认为住在本院是应得权益而拒绝出、转院。(2)无法处理出院后的照顾。(3)对其他医疗设施不满,不愿转出。(4)门诊追踪困难。(5)对出院后的病况不安。(6)要求转往特定医院。(7)需要人力工具协助。(8)无处可去,待安置。(9)家人或亲友拒绝照顾。(10)纠纷未和解,或私人事务不愿出院。(11)住院安排问题。(12)不辞而别,自动出院。 3、伤残复健问题,包括: (1)无法接受伤残。(2)不了解伤残复健。(3)拒绝复健。(4)需要复健用具。(5)需要复健计划。(6)需要人力协助。(7)需要技艺(职能)训练。(8)残障鉴定 4、适应问题,包括:

医疗社会工作

论社会工作方法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摘要:如今,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上一大难题,每年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大量的医疗纠纷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看,医疗纠纷无疑成为了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障碍。为了更好的解决医疗纠纷,建设更和谐的医患关系,社会工作方法被引进到了医疗的领域,将社会工作方法有效地和医疗技术相结合,能够更有效的、更人性化的解决在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医患的不和谐问题。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和谐;医患关系 医疗社会工作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有了自身的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将社会工作方法有效地和医疗结合在一起,可以为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在医疗过程中,怎样更有效的发挥社会工作方法的作用,成了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一、医疗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外国,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被运用到医疗之前,它就已经是解决社会上不和谐问题的重要手段了。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处理社会问题,他们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社会工作者始终秉持着接纳尊重的原则接受每一位案主的求助。由于人的生存必须面对生老病死,医疗社会工作出现了,并且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 医疗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英美国家,1905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开始引进社会工作者,正式成立社会工作部,为病人提供社会服务。1918年全美医院社会工作协会成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如今医疗社会工作者的足迹遍布全美的医院和社区。 瑞典、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社会工作都很活跃。在瑞典主要以政府为主体,大多数社会工作者是以国家公职人员身份出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包括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儿童照顾、贫困者救济和医疗保健方面。医疗社会工作不断地发展,成为了社会工作中极具特色的一个部分。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医疗社会工作也有相当的发展。1949年台北医院首先成立社会服务部,到1967年台湾省立医院普遍成立社会服务部,1983年台湾成立医务社会服务协会,并于1991年更名为医务社会工作协会。1985年台湾“行政院”卫生署将社会工作纳入医院评价标准。1989年台湾“行政院”卫生署公布慢性病医院和精神科医院设置标准,规定设立社会工作人员。医务社会工作在台湾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在大陆,早在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就建立了社会工作部,而后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上海红十字会医院、上海仁济医院、重庆仁济医院等都先后设立了社会工作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部发挥着医生和病人之间桥梁的作用。近年来,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

医务社工:医务社会工作的其他服务方式

除了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服务手法以外,医务社会工作还有其他一些服务方式:如,医务社会行政、志愿服务、安宁照顾、悲伤辅导,等等。一、医院中的志愿服务1、志愿者的定义和特点所谓志愿工作者是指在公共和志愿团体内,不接受报酬而贡献其服务及参与各种社会福利活动的任何人士。这些志愿者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1)自动自发的参与;(2)部分时间的贡献。志愿者不是全职的工作,而是个人在他/她的主要职责之外,将剩余时间和精力无偿地奉献出来;(3)总合的服务胜过个人的努力。志愿者不标榜个人,不抬高自己,而是通过部份时间的付出和体力、智力的奉献,来推动总体的服务功效及其提高。(4)最重要的是获取精神上的满足。2、医院志愿者的功能(1)代表医院与社会对病人及家属提供关怀与协助。(2)拓展医院有意义的服务,增加与病患的沟通,促使员工改善态度。(3)在社会上倡导志愿服务的概念,促进社会进步和谐。3、志愿者组织的行政程序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的组织有一些基本的程序,它们主要是:(1)规划,包括志愿服务的目标和宗旨。(2)组织,主要指计划和工作设计的确立。(3)招募,包括海报张贴、报社和电台广告、学校和相关团体公文通知、单张派发等方法(4)面谈,通过社会工作者或者资深志愿者的当面谈话,了解志愿者的的动机、特点及帮助志愿者对志愿活动具有正确认识与期待。(5)安排,根据志愿者的意愿及能力来安排其服务组别和值班时间。(6)训练,包括职前训练、见习、实习、在职训练。(7)服务督导,利用留言簿、工作日志、小组讨论、训练员经常沟通等方式来指导、修正、改善志愿者的志愿服务。(8)评估和控制(9)表扬、批评和奖惩。 二、安宁照顾和缓和照顾中华考试论坛1、安宁照顾和缓和照顾的定义与基础安宁服务是一种缓减性和支持性的服务方案,是为即将死亡的人和他们的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上的持续照顾,又称临终照顾或善终服务。这种服务的最最初始状态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由一些善心人士为伤病旅客或朝圣者提供的以作短暂休息的避难所。1967年西西里山德士女士在伦敦成立圣克里斯多福安宁院,成为第一所现代化的安宁院。20世纪70年代,安宁照顾的概念在美国普及,至1985年美国已有1200所安宁院。近年来,“缓和医疗照顾”这个名词较被普遍运用。“缓和照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指对不能治疗的病患采取积极的、全人的照顾,其目标在于确保病患和其家庭的最佳生活品质。缓和照顾的关注点在于控制疼痛及其相关症状,减轻痛苦和增进剩余生命的品质。缓和照顾结合了心理及精神层面的照顾,让病患有尊严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及提供家属在病患生病期间及逝世后哀伤的各种支持。缓和照顾不论是在安宁或居家照顾,都提供了独特的整合照顾方式。缓和性照顾的实施是建基于不述理念基础之上:(1)生活品质的提升。(2)疼痛能被控制。(3)症状能够且必须被解除。(4)沟通可被改善(指专业人员、病患、家属之间)。(5)家属的需要一起被重视、关心,并且给予帮助及支持。(6)灵性照顾是重要的。(7)工作人员与照顾者需要支持。(8)丧亲是痛苦的,家人常常需要帮助。(9)相关研究是必要的。(10)教育对专业人员、照顾者、社会大众是重要的。(11)照顾最好由拥有技巧及具有动力的团队担任。(12)好的照顾模式应该为:从得病到死亡这段期间,初期以治疗性照顾为重,后期则以缓和性照顾为主;死亡以后则延伸为家人照顾。2、安宁照顾的内容根据美国安宁照顾组织的资料,安宁照顾或善终服务的内容应该包括:(1)针对病患的病痛及症状提供专业化的治疗及身心全面的照顾。(2)妥善运用适切的工作人员及潜在资源以提升服务品质。(3)帮助病人维持正常的生活形态。(4)对于临终病人的家属及亲友提供温暖的照顾与帮助。(5)在病人死亡后对家属进行追踪式的照顾。(6)对工作人员表达适当的关怀与体谅。

社会工作部岗位职责

社会工作部岗位职责 一、为出院患者提供随访、健康教育等健康管理服务。 1、组织接听出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咨询及需求电话,并进行记录; 2、组织为出院病人提供术后恢复、健康教育、家属卫生宣传教育; 3、组织进行出院患者的追踪随访,落实电话“二次随访”制度,对特殊患者组织专家入户随访,建立反馈信息系统; 4、定期对出院患者发放宣传材料; 5、组织建立和维护出院患者的信息数据库。 二、开展医疗咨询、健康宣教、媒体公关等业务工作。 1、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和外院合作专家坐诊工作;负责帮扶单位学习,进修等联络工作。 2、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媒体关系,定期组织策划医院宣传活动,扩大医院的品牌影响力; 3、监测媒体动态,定期制作关于医院报导的新闻宣传,建立不良媒体声音应急反馈制度,维护医院品牌形象; 4、组织专家接听、解答有关就医咨询、用药咨询等电话咨询工作; 5、组织有关部门接待社会人员的来访,解答提出的问题,并做好记录、汇报和反馈工作; 6、组织人员开展义诊、卫生下乡、对口帮扶、重大节日宣传等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7、负责与基层医务人员的联络、协调,沟通及信息反馈工作,建立基层医务人员数据库,定期开展意见征询等活动。 三、负责规划并管理日常业务工作。 1、定期汇总院内患者就医意见和建议,分析患者需求并提出服务改善建议,建立优抚对象、特困患者、慢病大病等患者数据库,并定期跟踪随访。 2、负责统计就医评价数据,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反馈相关数据,作为考核医护人员的数据及改善服务流程的建议; 3、负责医院社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疗协作关系,医疗网络建设,充分运用医院品牌优势,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医院外部品牌形象; 4、组织开展本院的医疗拓展和市场营销工作,收集相关医疗单位发展信息。 四、负责协调本科室与其他科室、单位的工作及信息沟通。 五、负责医院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络协调工作。 牡丹区中心医院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九日

完整word版,关于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为开展我院医务社会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医务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医务社工”)是在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领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提供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医疗卫生方面社会问题的专业技术人才。 推进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医务社会工作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强化人文关怀,有利于弥补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医疗服务的“全人”服务目标;有利于优化执业环境,预防、疏导和化解医疗纠纷,缓解医务人员压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统筹社会资源,降低医疗机构非正常开支,提高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试点医院的实践表明,开展医务社工,对个体防病治病、改善健康状况,建立健全现代健康照顾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医院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以人为本,分步实施,在医院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医务社工人才队伍,稳步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尊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规律,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鼓励各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医务社工服务,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2、坚持专业服务、改革创新。把加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医改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医务社工专业服务特色,重点培养具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的社会工

医院社会工作模式

“1234+”医务社工模式下的“双工互动”“双义相伴” 精准志愿服务项目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在“1234+模式”医务社工下,开展了“双工互动”“双义相伴”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者在医院精准的开展志愿服务, “1234+”医务社工模式简介 医务社工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在协调医患关系、开展人文关怀、链接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014年9月,由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服务,在新都区卫计局和区红十字会的监督管理下,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率先引进医务社工项目试点,并逐渐探索出具有新都特色的医务社工“1234+模式”。即1支队伍: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队伍;2方参与: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相辅相成、共建共管;3个理念:专业化、组织化、人性化服务理念;4项机制:资金保障机制、专业督导机制、多方参与评价机制、研究培养机制;“1234+”:整合可以整合的平台、资源,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走出一条具有新都特色的医务社工模式。项目探索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专业督导机制、多方参与评价机制和研究培养机制四大机制。 链接多方社会资源,引导外部志愿者服务进医院 由于医院服务的专业性,未经培训的志愿者很难融入医院工作环境。新都区中医医院依托“1234+”医务社工,创新外部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方式,多途径凝聚志愿力量。在“精简效能、按需设置、循序渐进”的指导下,两名专职社工入驻新都区中医医院社工服务站,开展社工服务、培训服务和志愿服务,带动医院志愿者服务发展。医务社工发挥资源链接专业优势,在新都区内联系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成都医学院学生志愿者、新都区红十字会志愿者和社会病友(家属)志愿者;建立外部志愿者管理制度,激励和培训制度,引导外部志愿者参与医院志愿服务。 整合医院志愿者服务,提升内部志愿者凝聚力 新都区中医医院活跃着数支志愿者服务队:2010年,新都区中医医院建立由40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新都区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2014年4名工作人员加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志愿者。2015年,25名共青团员组建共青团志愿者服务队,16名青年卫生技术骨干组成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等。医院各志愿队医护人员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志愿联合社工提供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务社工服务,扩大了志愿服务范围,提升内部志愿者的凝聚力。 打造“生物+心理+社会”新型精准志愿服务 医院志愿者和社工联合开展了“健康一生”健康教育,定期到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健康

社会工作之危机干预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科目: 教师: 姓名: 学号: 专业: 社会工作类别: 全日制专业硕士上课时间: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危机干预理论 一、理论概述 (一)背景:危机干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 早期的临床研究 (1)埃里克·林德曼(Erich Lindemann)在1942年波士顿大火后,开始从事火灾后悲伤反应的研究。 (2)精神病学家吉拉尔德·卡普兰(Gerald Caplan)与社会工作者霍沃德(Howard Parad)的后续研究,使危机干预理论在1960及1970年间迅速发展,特别就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3)泰哈尔斯特(Tyhurst,1958)指出一般健康的人在遭受严重压力的反应,会对于创伤经验进行立即性的处理,以获得正向成果。 (4)1949年,鲁宾·赫尔(Reubin Hill)受系统理论的影响,研究因战争所造成的家人离散与重聚,关注家庭压力的社会性结构,并建立家庭压力理论(ABCX模式)。 2 压力与疾病 危机理论受到生活压力时间所造成生理反应的研究的强烈影响。塞里(Selye,1956)认为有机体的自然状态与其环境相适应,某一部分的改变会引起整体的不平衡。 3 压力与对抗 压力与压力应对的生物学概念强调,角色长期受限制对压力应对产生的重要性。当我们很少了解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或者民族地位、年龄、婚姻关系对危机反应的不同影响时,会很难避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中较高地发展危机反应的比例。 (二)危机干预理论的假设 1、对个人而言,面对突然压力情境及危机事件,所经历的情感失衡、社会失序、认知失调及生理症状,都就是不平常的。 2、严重情境的苦恼,就是一种生活经验,也属于在稳定情绪、认知、身体状况下的一种沮丧,而非病态。 3、特殊的生活事件将会造成破坏。 4、在失衡状态的期间,人会主寻求生活的平衡与与谐,评估事件的意义,及检视个人生活中,可资运用以应对危机的个人与社会资源。 5、当致力于情绪的再平衡时,个人常会处于心理易受伤害的紧张状态。 6、当个人受伤的状况升高时,特别会寻求心理上的协助。 7、危机反应的特征在整个阶段中,不论调适或适应不良,都会显现出来。 8、危机与负向结果一样,都提供了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三)危机干预理论的相关概念 1 危机:卡普兰将危机定义为“危机就是指人们实现重大生活目标时受到阻碍,

医务社会工作开展计划书

医务社会工作开展计划书 医务社会工作,有人会把它等同于我们概念中的医院内的社会行政工作,认为医务社会工作是医院的医疗管理、医疗监督、医疗纠纷的处置,来信来访的回复接待等。其实,这是根本上的两个不同概念,医务社会工作简单而言,是指在医院围绕医疗过程而开展的社会工作,这包括对病人的心理援助、情绪问题的处理、解决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解决病人与家属成员或社会交往上的障碍、提升病人的自助能力、帮助病人寻求获取社会资源、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为病人提供出院转介服务等。这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它完全着眼于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上。我们已在医院内开展了一部分具医务社会工作特点的工作,如推行介护工作,安排门急诊导医服务等,但这都是医院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或提高医疗护理整体质量的举措或延伸,不能简单等同于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必须由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士去展开工作,而且医务社会和大多数社会工作一样,有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在内的专业工作方式。由此可见,在我国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务社会工作人员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在西方和我国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者(简称医务社工)一般从正规大学的社会工作系毕业,持至少大专以上专业文凭,在有些国家包括我国香港,还必须经专业资格认证和注册才能开展工作。医务社工可以作为医院的员工或医院行政主管机构的派驻人员进行工

作。医务社工在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服务时,一般充当以下角色:1、病人与其家属的桥梁:为病人解决因疾病而引发的与家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或交往困难,协调家庭问题。 2、病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为病人解决因疾病引起的自我能力的下降,社会交往障碍,提升病人的社会融入能力。 3、病人与社会资源之间的桥梁:帮助病人与其家属寻求、获取合理必要的社会资源,包括社会支助,也可以为病人推荐、安排出院后的康复机构或进一步深入治疗的方向,发挥中介作用。 4、病人与医院之间的桥梁:帮助病人了解医院的医疗资源,包括专业特色、治疗项目、帮助医护人员获取更多的病人的信息或帮助病人得到更多有关诊疗的信息,以促进诊疗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发挥缓解医患矛盾的作用。 由此可见,医务社工在开展工作时,并不是单纯地立足于医院内部的,他必须站在病人的立场全方位地提供包括寻求、获取社会资源在内的各项必要服务。 计划培养医务社工能力: 1、通过阅读医学书籍及向有关医护人员咨询来了解所必需的医疗知识。 2、从医院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特点、服务结构、居民医疗需要、有关社会资源的分布、社区中影响卫生健康的因素等多个方面着手来认识社区。

社工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

李沧区社会福利院 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1、热爱社会工作,忠于职守,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满足成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合理要求而努力工作,并不因其出身、种族、性别、年龄、信仰、社会经济地位或对社会贡献不同而有所区别; 3、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为保障包括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在内的人权而努力,注意维护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和其它应予保密的权利; 4、树立正确的服务目标:以关怀的态度,为服务对象困难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以及其生活要求提供有效的服务; 5、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 二.具体岗位职责 针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社工职责应该是围绕着老年人的需要(健康维护、平时休闲、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等)而建立的: 1、社工介入工作 (1)在院长的领导下负责全院社会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落实; (2)在分管领导的支持下开展工作,拟定社工工作计划,负责社工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落实; (3)综合灵活地运用个案、小组工作方法,服务老人; (4)掌握老人的心理、生理的特点,主动发现服务对象的需要,并作积极的回应,采用适切的服务回应老人及养老院的需要; (5)在工作中保证每天至少巡房一次,与老人进行交流,掌握最新动态; (6)在带领活动及巡房的工作过程中,发现个案要及时跟进、详细记录并定时上报院长、护理主任、护理长; (7)在工作中,若发现老人出现情绪波动,应在结束活动后及时跟进、及时完成文字记录并向相关管理人员汇报; (8)在每次活动开展之前,需提早一周上交活动计划,每次活动结束后一周之内及时

完成评估; (9)各项文字资料,需及时整理完成。每月及时向院方汇报工作情况以及下月工作安排,上交总结以及计划书; (10)抓好社工部内部建设,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服务技能。 2、社工文化宣传工作 (1)负责单位社工组织文化的宣传; (2)对其他员工的社工行为,给予指导、协调、强化和评价,间接渗透社会工作的督导作用。 3、协助照顾工作 (1)社会工作者为入住的老人提供服务,在日常照护康养过程中提供服务协助和支持; (2)在养老院服务中,需同时关注院内的工作人员,与他们建立关系,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协助其他工作人员完成其它工作。 4、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和文娱活动工作 (1)促进健康与预防疾病,加强入住长者和家属关于疾病预防与保健意识; (2)借助大众传播咨询和院内内医疗卫生资源,如通过组织现场医讯座谈、院内健康管理活动,可以有效地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尤其是与老人相关的慢性病保健知识; (3)组织老人入住欢迎和家庭日、生日日的活动,跟进节日特别安排院内文娱活动。设计每周文娱活动方案,组织执行。 5、组织志愿者招募、活动组织及管理 (1)招募、组织、训练志愿者队伍,发起社区及高校志愿服务运动,把社区以及高校内自愿从事服务、有一定时间和能力的资源组织起来; (2)对志愿者队伍加以训练,使其从事照护康养类和文体娱乐类服务工作,同时宣传爱老、敬老意识以及预防疾病的知识。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干预模拟设计虚构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干预方案 一、服务对象 李某,女,65岁,此前是小学教师。丈夫健在,与丈夫居住,经济条件良好,夫妻感情深厚。有一儿一女,儿女居住在本市,会每月来看望,亲子关系良好。案主早年生活环境较好,但不注重身体健康,现在近几年身体状况不好,没有致命大病,但是连续受风湿、胆结石、囊肿等疾病所扰。案主因此而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到生活,在儿女推荐下,案主到社区助老机构,向社工求助。 二、案主状况评估 (一)问题 案主去年被检查出比较严重的肝囊肿,随后又因胆结石手术,尽管并不致命,但让案主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变老,身体状况不好,面临着疾病甚至是死亡的威胁。 自此案主开始产生焦虑,对自己身体状况疑神疑鬼,每当身体有不适就异常紧张,一年来去医院体检了数次,尽管结果显示并无大碍,但仍然非常忧心。伴随焦虑,案主的睡眠、饮食质量大大下降,也严重影响了家人的生活。案主丈夫作为唯一与之共同居住的人,受其影响最大,夫妻关系出现了轻微的裂缝,案主觉得丈夫不关心她,丈夫对案主的疑神疑鬼则感到不耐。 (二)优势和资源 1.案主家庭系统状况良好,可以给予案主情感支持和环境支持。 2.案主自身文化素养和智力水平比较高。 3.案主所在社区社会资源丰富,可以为案主提供资源支持。

三、个案服务背景 助老机构“美丽夕阳”主要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以失能老人照护方面的居家康复护理服务为主,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服务为辅。在有案主主动求助的情况下,机构会安排社工评估案主的需求,如案主需求在机构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内,社工可以进行简单的个案服务,次数不超过五次。如案主需求较为复杂,情况较为严重,社工会为案主转介到更有针对性的其他机构继续接受服务。 四、个案服务目标 (一)整体目标 帮助案主缓解焦虑情绪,调整对衰老和死亡的认知,以积极态度面对老年生活。 (二)具体目标 1.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和信任关系。 2. 帮助案主体察过度焦虑和疑病背后的非理性认知。 3.引导案主通过自我探查,重建对老年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改善情绪。 4.与案主家属沟通,鼓励案主家属提高的对案主理解与关怀,与案主共同走出困境。 四、具体服务步骤 本次个案过程中一共与案主进行了三次面谈,每周一次,每次面谈时间为1~1.5小时。在此之前,社工对案主及其家人有过一次探访,初步了解案主的问题和生活状况,请案主填写了一份量表。在第三次面谈后,社工与案主的丈夫、子女进行简短的对话,请案主家人对案主多加理解和关怀。

社会工作之危机干预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科目: 教师: 姓名: 学号: 专业: 社会工作类别: 全日制专业硕士上课时间: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危机干预理论 一、理论概述 (一)背景:危机干预理论得起源与发展 1 早期得临床研究 (1)埃里克·林德曼(Erich Lindemann)在1942年波士顿大火后,开始从事火灾后悲伤反应得研究。 (2)精神病学家吉拉尔德·卡普兰(Gerald Caplan)与社会工作者霍沃德(Howard Parad)得后续研究,使危机干预理论在1960及1970年间迅速发展,特别就是在社会工作得实务领域。 (3)泰哈尔斯特(Tyhurst,1958)指出一般健康得人在遭受严重压力得反应,会对于创伤经验进行立即性得处理,以获得正向成果。 (4)1949年,鲁宾·赫尔(Reubin Hill)受系统理论得影响,研究因战争所造成得家人离散与重聚,关注家庭压力得社会性结构,并建立家庭压力理论(ABCX模式)。 2 压力与疾病 危机理论受到生活压力时间所造成生理反应得研究得强烈影响。塞里(Selye,1956)认为有机体得自然状态与其环境相适应,某一部分得改变会引起整体得不平衡。 3 压力与对抗 压力与压力应对得生物学概念强调,角色长期受限制对压力应对产生得重要性。当我们很少了解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或者民族地位、年龄、婚姻关系对危机反应得不同影响时,会很难避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中较高地发展危机反应得比例。 (二)危机干预理论得假设 1、对个人而言,面对突然压力情境及危机事件,所经历得情感失衡、社会失序、认知失调及生理症状,都就是不平常得。 2、严重情境得苦恼,就是一种生活经验,也属于在稳定情绪、认知、身体状况下得一种沮丧,而非病态。 3、特殊得生活事件将会造成破坏。 4、在失衡状态得期间,人会主寻求生活得平衡与与谐,评估事件得意义,及检视个人生活中,可资运用以应对危机得个人与社会资源。 5、当致力于情绪得再平衡时,个人常会处于心理易受伤害得紧张状态。 6、当个人受伤得状况升高时,特别会寻求心理上得协助。 7、危机反应得特征在整个阶段中,不论调适或适应不良,都会显现出来。 8、危机与负向结果一样,都提供了成长与发展得机会。 (三)危机干预理论得相关概念 1 危机:卡普兰将危机定义为“危机就是指人们实现重大生活目标时受到阻碍,

医务社会工作心得

医务社会工作心得 金秋的9月,是我作为医务社工加入新安国际医院“天使社工室”工作的第九个月了。曾经特别害怕医院里那股消毒水味道的我,现在已经习惯了一早跟随着护士长以及管床医生去病房查房的工作;看着病房里的病人情况日益好转,让我觉得医务工作真的很是神圣,它不仅缓减了病人生理上的疼痛,更让病人的明天充满了希望。遇到有需要帮助的病患,我则会选择另外单独的时间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向他们详细介绍我们医务社工可以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作为一名医务社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2010年底,医务社工正式进驻新安国际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作为嘉兴首个医务社会工作机构,我们在各级相关部门及上海督导老师的重视、关心、支持下,较好的起步,取得初步成效。从我自身出发,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分享将我的成长总结如下: 一、助人的价值理念不断深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务社会工作的深入,我开始高度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及其实践价值,急切渴望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帮助病人和家属马上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如发现服务对象有需求是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当自身感觉资源缺乏时也会出现无助感。 二、学会耐心的倾听

倾听是社工的第一个技巧,倾听服务对象的诉说能够让社工了解服务对象的信息,聚焦服务对象的问题,同时也有可能从服务对象的诉说中找到合适的介入点。在不断的学习、磨合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倾听的技巧,也与同伴分享了各自的倾听的方法和技巧。 三、学会仔细入微的观察 社工在服务过程中也是充分发挥各个器官功能的过程,不光用耳朵耐心倾听,同时还需要用敏锐双眼去发观察服务对象表现出来的各种状况和变化,特别是一些表露比较明显的非语言肢体动作。在学习、分享中我开始关注社工第一次向服务对象介绍自己时他们的表情反映,并由此判断服务对象对社工的接纳程度如何。在访谈过程中也会用心观察服务对象表情的变化及其出现的肢体动作,判断这些肢体动作传达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聚焦他们的问题和需要。 四、肢体动作的恰当使用 社工在工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肢体动作能够打开服务对象的心扉,拉近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从而使服务对象接纳自己。当我看到服务对象的手比较僵硬,需要有人按摩时,主动伸出自己的双手帮助服务对象按摩。这一个肢体动作的运用不仅能够让服务对象心里感到温暖,也使服务对象从心里慢慢开始接纳社工,真正敞开心扉把心里的想法跟社工倾诉。 五、逐步运用社工技巧

医院社工部岗位职责

医院社工部岗位职责 一、社工部长职责 (1) 在医院的领导下,主持社工部的全面工作,对社工部的工作负全责。 (2) 负责贯彻落实医院党委、政领导的指示、决议,在社工部的贯彻实施。 (3) 统一协调、部署社工部的各项工作,组织实施并督促检查社工部工作计划、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团结、带领社工部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保证社工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4) 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医院各项规定,管理好社工部的各项事务。 (5) 加强与医院各业务部门、社区各类组织和辖区单位的协调与沟通。 (6) 协调工作部人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日常事务,统一协调处理相关难点问题,定期向院领导汇报工作。 (7) 抓好社工部内部建设,经常组织开展政策和业务学习,熟练掌握相关政策和业务知识,提高社工部人员的整体素质。 2、副站长职责 (1) 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工站站长的领导下,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当好站长的参谋和助手。 (2) 协助站长落实社工站各项工作任务,抓好社工站内部建设,配合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 (3) 做好分管工作,帮助和指导其他工作人员做好工作。 (4) 完成社工站确定的临时任务,接受站长的委托,召集和主持有关会议。 (5) 及时向站长反映工作中和的问题及居民(包括流动人口)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6) 受街道办事处的委托,站长不在岗期间代行站长职责。

(7) 完成上级党委、政府、街道和站长搅拌的其他工作。 3、党群工作岗位职责 (1) 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组织、共产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2) 加强对社区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3) 指导、检查、督促、协调社区单位团组织的建设,负责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的服务与维权工作、社区青少年校外辅导及组织管理工作;指导、协调社区妇女组织工作,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开展“四有”、“四自”教育,做好教育、维权、服务等工作;指导、协调社区工会工作,积极开展维权服务。 (4)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做好本社区党员(包括流动人口中的党员)管理工作。 (5)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公园和组织社区内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包括流动人口中的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指导、协调文明楼院、文明家庭评比活动。 (6) 协助做好统战、任务工作,指导和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单位依法依规和依照合同约定形式。 (7) 发挥本社区各单位党组织的优势,将社会各层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内各种资源优势,推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 (8) 完成街道和站长、副站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4、民政(老龄)残联工作岗位职责 (1) 宣传、执行党和政府的社区福利政策、法规,掌握困难人群的基本情况,做好扶贫帮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