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 格式:pptx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16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养殖业中,为了提高养殖效率和保障畜禽健康,兽医师常常会使用一些兽药,而这些兽药残留则可能会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毒理学、营养学和法律法规等角度来探讨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毒理学影响兽药对人体的毒性主要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急性毒性是指在短时间内暴露在高浓度兽药下导致的毒性反应。
而慢性毒性是长期暴露在低浓度兽药下产生的慢性毒性反应。
常见的兽药残留对人体的毒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某些兽药残留可能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比如使用硝基呋喃类、环磷酰胺等药物,可能会导致中毒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头痛、肌肉抽搐等。
2. 对肝脏和肾脏的影响某些兽药残留可能会对肝脏和肾脏产生慢性危害,如转移酶升高、肝损伤、肾损害等。
比如,在牛羊肉中常常会检测出氯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残留,长期摄入会对肝脏和肾脏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某些兽药残留可能会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如降低男性精子质量、影响女性生育等。
比如,大量使用激素和雌性激素类药物的畜禽,会导致其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从而影响人体性腺发育、性分化和性成熟等。
二、营养学影响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对食品营养含量和质量的影响上。
1. 营养成分丧失使用兽药可能会对畜禽身体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其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肉类中的营养成分丧失。
同时,某些兽药残留还可能造成肉品中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吸收和利用。
2. 重金属、抗生素等残留物质使用兽药还可能导致兽药残留物质、重金属、抗生素等物质残留在食品中,对人体产生危害。
比如,抗生素残留会破坏人体益生菌的平衡,进而增加人体易感染细菌的风险。
三、法律法规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中的兽药残留进行了明确禁止,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养殖业中使用未经批准的兽药。
国家对牛奶中兽药残留的法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已经成为许多家庭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品。
然而,牛奶中兽药残留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十分关注的话题。
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贸易安全,国家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法规,规范牛奶中兽药残留问题。
一、《食品安全法》和《兽药管理条例》2015年10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出台的第一部全面规定食品安全的基础法律。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非食用物质、农药、兽药、环境污染物等有害物质残留在食品中;《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食品标志、标签、说明书应当真实、准确地反映食品的名称、配料、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储藏条件、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等内容,并且不得标示或者标示虚假宣传成分、功效等。
《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禁止未经注册或者备案的兽药和经过注册或者备案但未经规定安全性、有效性等指标检验合格的兽药投入动物体内,不得将兽药用于非标明适应症的动物。
二、国家标准《乳及乳制品中农药残留限量》和《兽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乳及乳制品中农药残留限量》(GB 2763-2019)和《兽药残留限量》(GB 31650-2019)分别规定了牛奶中农药和兽药的残留限量,商家生产、销售牛奶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在国家标准的规定下,规范了兽药残留限量问题,使得牛奶中兽药残留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三、特别规定除了以上的法规和国家标准,还有一些特别的规定,明确了牛奶中兽药残留问题的处理方式。
例如,《质量监督检验抽查管理办法》规定,对于检出兽药残留超标的牛奶进行处理,包括责令企业召回、销毁不合格产品、责令停产整顿等。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定期对牛奶进行抽样检验,发现问题立即通报并处理。
综上所述,国家对牛奶中兽药残留问题非常重视,不断出台相关法规和标准,明确兽药残留限量,加强质量监督检验抽查力度,力图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该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牛奶,并关注牛奶生产企业的信誉和质量品控措施,确保自己和家人吃到健康安全的牛奶。
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研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贸易国之一,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食品贸易的快速发展给消费者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多样化的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其中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是较严重的一个。
本文将从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食品出口规模逐年增长,在全球食品进口和出口中处于重要地位。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2.2万亿人民币,其中食品进出口额达20337亿元,同比增长3.3%。
我国食品进口主要来源于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大豆、猪肉、牛肉、奶粉等为主要进口产品。
而我国食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为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产品为水果、海鲜、肉类、蔬菜等。
根据国际贸易规则,出口食品必须符合目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农药、兽药残留限量和检测方法等。
然而,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我国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数百起食品安全事件,其中不乏因兽药、农药残留等问题引发的事件。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我国食品出口的形象和信誉,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
二、农兽药残留问题的成因食品中的农药和兽药残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物质残留,二是食品进口中的污染物质。
在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兽药的使用对农畜产品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若使用不当,就会留下安全隐患。
一方面是因为农药的极易抗性和长期残留,另一方面是因为未按照正确方法使用兽药导致的兽药残留。
而进口食品可能会受污染的原因包括:监管不严、生产条件落后、不良生产习惯、灌溉水源不洁净、野生动物、环境污染等。
我国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问题已经走到了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时刻。
对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019年,国家发改委、中央扫黑除恶办、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严禁非法添加“三无”农药,加强农药市场管理,严打假农药生产贩卖。
食品药剂残留的概念界定食品药剂残留是指在食品中或食品生产过程中残留下来的各种药物、农药、兽药、激素、抗生素、防腐剂等化学物质的残留物。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来源于农业生产、兽医治疗、食品加工等多个环节,其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食品药剂残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食品药物残留”和“农药残留”。
首先是“食品药物残留”。
食品中常残留有各种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化学品,这些物质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但部分可能在食品中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可以起到保鲜、美观和口感等作用。
但是,过量使用或者不合格的添加剂可能会导致其在食品中残留超标,引发人体健康问题。
另外,食品中也常含有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残留,这些药物通常来源于禽畜养殖过程中的药物治疗或者生长促进剂的使用,然而这些药物在动物体内或体外可能留下残留,如果这些残留物被人体摄入,也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其次是“农药残留”。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用以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农药残留则是指在农产品上残留的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是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不仅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慢性危害,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信心。
特别是对于水果、蔬菜等表面有较多微细结构和被动物饲料,以及空气等因素,导致农药在采收、种植、贮藏、销售、运输过程中产生残留。
在我国,食品药剂残留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虽然国家和地方部门对农药使用、兽药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等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但在实际生产和销售中,仍有一些企业和生产者存在违规使用的情况。
农药和兽药滥用、过量使用等问题时常被曝光,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也影响着食品安全。
此外,国内外贸易中对食品药剂残留的认证标准也不尽相同,这也为食品药剂残留问题的管控增加了难度。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对食品药剂残留的监督管理重视起来,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规范生产、经营秩序。
兽药残留限量标准
兽药残留是指在兽体内或兽体组织中残留的兽药及其代谢物,是兽药使用后可
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对兽药残留进行监测和控制。
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和食品安全的
重要性。
通过科学评估,制定出合理的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可以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降低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兽药的毒理学特性、兽体
对兽药的代谢和排泄情况、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等。
在制定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监测和控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各国食品监管部
门会定期对食品中的兽药残留进行监测,确保其符合限量标准。
对于超出限量标准的兽药残留,相关部门会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包括召回食品、停止生产销售等,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需要相关部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消费者
的共同努力。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和监测力度,科研机构需要加强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和监测技术研究,生产企业需要加强自律和自查,消费者需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总之,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各国食品监管部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需要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监测,确保食品中兽药残留不超过限量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
兽药残留检测国家标准
兽药残留是指在动物体内或体表组织中残留的药物及其代谢物。
兽药残留对人
体健康和环境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测标准来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我国针对兽药残留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其中包括《食品中兽药残留限量》(GB 31650-2019)、《兽药残留物质的检测方法》(GB/T 15666-1995)等。
这些
标准主要从兽药残留的限量要求和检测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规定。
首先,兽药残留的限量要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食品中兽药残
留限量》规定了各类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最大允许限量,如瘦肉中氧氟沙星的限量为0.1mg/kg,鲜奶中氯霉素的限量为0.3μg/kg等。
这些限量值的制定是基于对兽药
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评估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的,可以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减少人体对兽药残留的摄入量。
其次,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是保障兽药残留限量得以执行的重要手段。
《兽药
残留物质的检测方法》规定了兽药残留的检测样品的处理方法、检测仪器的使用规范、检测步骤的操作要求等内容,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些方法的制定是基于国际通行的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可以满足不同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需求。
总的来说,兽药残留检测国家标准的制定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这些标准,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确保兽药残留的限量要求和检测方法与时俱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身体安全服务。
食品安全知识如何避免食物中的兽药残留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食物中的兽药残留是一个严重的隐患。
兽药残留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也影响着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减少兽药残留的风险,人们应该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一、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兽药是用于动物疫病防治、促进生长和提高养殖效率的化学药物。
然而,使用不当或滥用兽药可能导致兽药残留在食品中。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带来以下主要影响:1. 人体健康风险:某些兽药对人体有毒性,长期摄入或过量摄入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如肝脏损害、免疫系统紊乱等。
2. 跨界传播病原体:部分兽药可能携带病原体,如细菌、寄生虫等,通过食品链传播给人类,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3. 破坏食品行业形象与信誉:兽药残留问题严重影响了食品行业的信誉,使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产生怀疑,对食品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二、食品安全法规与监管措施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法规与监管措施,从源头控制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在全球范围内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品安全法规与监管措施:1. 食品安全法规制定: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限制兽药在食品中的使用和残留量。
2. 兽药注册与审批制度:兽药需要经过严格的注册和审批程序,确保其安全有效,并保证使用符合法规和标准。
3. 定期食品抽样检测:政府机构会定期对市售食品进行抽样检测,以确保食品中兽药残留量在合理范围内。
4. 加强兽医监管:兽医应严格按照兽药使用说明,合理使用兽药,并对兽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与报告。
三、公众应如何避免食物中的兽药残留食品安全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公众应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避免食物中的兽药残留:1. 合理选择食品:购买来自正规渠道的食品,特别是有机食品,尽量避免食用含有兽药残留的食品。
2. 定期了解兽药信息:关注兽药的使用禁忌、剂量与剂型等信息,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兽药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35号为加强兽药残留监控工作,保证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根据《兽药管理条例》规定,我部组织修订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现予发布,请各地遵照执行。
自发布之日起,原发布的《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牧发〔1999〕17号)同时废止。
附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注释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由附录1、附录2、附录3、附录4组成。
1、凡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按质量标准、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用于食品动物,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见附录1。
2、凡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按质量标准、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用于食品动物,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见附录2。
3、凡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按质量标准、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可以用于食品动物,但不得检出兽药残留的,见附录3。
4、农业部明文规定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见附录4。
二OO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附录1:动物性食品允许使用,但不需要制定残留限量的药物附录2:已批准的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规定附录3:允许作治疗用,但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的药物附录4:禁止使用的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药物名称禁用动物种类靶组织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Chloramphenico Succinate)克伦特罗Clenbuterol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及其盐、酯沙丁胺醇Salbutamol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及其盐、酯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西马特罗Cimaterol及其盐、酯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氨苯砜Dapsone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及其盐、酯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呋喃它酮Furaltadone呋喃唑酮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Furazolidone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林丹Lindane呋喃苯烯酸钠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Nifurstyrenate sodium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安眠酮Methaqualone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洛硝达唑Ronidazole玉米赤霉醇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Zeranol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去甲雄三烯醇酮T renbolone醋酸甲孕酮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Mengestrol A cetate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硝基酚钠Sodium nitrophenolate硝呋烯腙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Nitrovin毒杀芬(氯化烯)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Camahechlor呋喃丹(克百威)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Carbofuran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杀虫脒(克死螨)Chlordimeform水生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双甲脒Amitraz酒石酸锑钾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Antimony potassium tartrate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锥虫砷胺T ryparsamile孔雀石绿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Malachite green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五氯酚酸钠Pentachlorophenol sodium氯化亚汞(甘汞)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Calomel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硝酸亚汞Mercurous nitrate醋酸汞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Mercurous acetate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吡啶基醋酸汞Pyridyl mercurous acetate甲基睾丸酮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Methyltestosterone所有食品动物所有可食组织群勃龙T renbolone名词定义:1.兽药残留[Residues of Veterinary Drugs]:指食品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的任何食用部分中与所有药物有关的物质的残留,包括原型药物或/和其代谢产物。
食品中的兽药残留与控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兽药的使用在畜牧业中是必要的,但若不加以适当控制,兽药残留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控制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兽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严格的规定和标准。
这些规定和标准的制定应该基于兽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
同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加强对兽药的监管,确保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兽药残留的产生。
首先,一些畜牧业人员可能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知识,致使兽药的使用不当。
其次,市场上存在一些劣质和假冒的兽药,这些兽药的质量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
此外,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也需要加强,以确保兽药的使用符合规定。
为了有效控制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畜牧业人员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通过宣传活动、培训课程等形式,向他们传达正确的兽药使用和购买常识,引导他们选择安全可靠的兽药产品。
其次,加强监管和检测,确保兽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兽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监督,对兽药产品进行质量抽检,并严厉打击劣质和假冒兽药的生产和销售行为。
同时,建立完善的兽药残留检测体系,加强对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另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兽药残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分享科研成果、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提高全球食品安全水平。
总之,控制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
除了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积极参与之外,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确保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安全的食品。
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种类及检测技术摘要:随着药学事业的进步以及近些年来畜牧业中疾病的增加。
兽药被广泛用于畜牧业中,属于功能性药物制品。
消费者食用后,会对人体有害,并且部分药物残留通过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后,还会对土壤与水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影响。
因此,分析了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种类及其相关检测技术,并提出了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防控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兽药残留;种类;检测技术引言随着当前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生活水平的提升,加强了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
当前,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会有兽药残留问题,使得在动物源性食品加工和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因此,要对动物源性食品进行兽药残留检测,分析残留所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策略,以避免兽药残留所导致的危害,并且探讨兽药残留分析过程中所应用的检测技术,从而促进动物源性食品的健康发展。
1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现状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是指畜禽机体使用兽药后在体内及其产品中存留的药物原形、残渣或代谢物等。
在畜牧业发展中使用兽药添加剂主要是为了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更好更快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并对动物的生殖和繁殖周期进行控制,实现规模化管理。
同时兽药调节剂还可以有效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动物性食品风味,因此,许多养殖户为提高动物生产繁殖性能,保障经济收益,在养殖过程中广泛使用,但部分不法生产者片面追求收益,使用剂量产品或使用违禁药物,造成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报告显示,目前食品中的兽药残留种类高达120余种,家畜类以抗生素、重大恶性传染病治疗用药、驱虫药物、养胃与育肥饲料添加剂、能量合剂为主,家禽类以抗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调节组织代谢和血液循环药、解毒药及消毒防腐药为主,水产品以微生物药、中草药、抗寄生虫药、消毒剂、环境改良剂、疫苗、生殖及代谢调节药为主。
其中抗生素类占所有兽药添加剂的60%,是最主要的兽药添加剂和兽药残留药。
鸡蛋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及其防治措施鸡蛋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食品之一,但由于一些不规范的养殖方式,可能会导致鸡蛋中兽药残留的问题。
兽药残留不仅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检测鸡蛋中兽药残留的方法和防治措施对于保障食品安全非常重要。
1. 琼脂板扩散法:该方法通过将鸡蛋样品切割成小块并浸泡在琼脂培养基中,然后将培养基放入孔板中培养。
如果鸡蛋样品中含有兽药残留物质,会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微生物生长抑制圈,从而检测出兽药残留。
2. 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鸡蛋样品中的兽药残留。
先将鸡蛋样品经提取处理,然后将提取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的兽药成分,可以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和色谱柱,从而准确测定兽药残留的含量。
3. 酶联免疫吸附法:该方法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鸡蛋样品中的兽药残留。
将鸡蛋样品与试剂盒中的抗体结合,然后加入酶标底物,根据底物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兽药残留的含量。
以上几种方法都能够有效检测鸡蛋样品中的兽药残留,但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包括所需的检测限和成本等因素。
1. 规范养殖管理:提高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定期清理鸡舍,保持饲养设施的清洁和干燥,减少兽药残留的风险。
2. 合理使用兽药:严格按照兽药说明书中的使用剂量、使用期限等要求使用兽药,避免超量或长期使用兽药,以减少兽药残留的可能性。
3. 定期检测:定期对养殖的鸡群进行兽药残留的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鸡蛋的安全。
4. 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养殖和市场的监管,加大对鸡蛋兽药残留的检测力度,对兽药残留超标的鸡蛋进行处罚,并公开曝光,以起到警示效果。
通过合理的检测方法和加强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检测鸡蛋中的兽药残留,并保障食品安全。
消费者也应该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鸡蛋,并注意鸡蛋的质量和保存方式,以避免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及其监测方法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兽药残留在食品中的存在引起了广泛关注。
兽药残留是指在养殖和养育过程中,为了防治动物疾病,使用兽药后残留在食品中的化学物质。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并介绍一些常用的监测方法。
一、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兽药残留可能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长期摄入兽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并对特定人群如孕妇、婴幼儿等造成更严重影响。
因此,监测和控制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非常重要。
二、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来源食品中的兽药残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兽药的滥用和滞后的兽药清除期。
一些养殖和养育业者可能滥用兽药,超出合理使用剂量,或者在动物接近屠宰时仍在使用兽药,导致残留在食品中。
另一方面,一些兽药在动物体内清除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屠宰时可能仍有残留。
三、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监测方法为了保证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控制和管理,科学的监测方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兽药残留监测方法:1. 全残留方法:全残留方法是最常用和有效的监测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兽药残留样品进行提取和分离,然后使用液相或气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析和测定。
全残留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兽药残留,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
2. 标记物方法:标记物方法是一种使用在兽药中添加的标记物质进行监测的方法。
标记物方法可以通过标记物的检测来推断兽药的使用情况和残留程度。
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没有明确残留标准或难以检测的兽药非常有用。
3. 组合方法:组合方法是指使用多种监测技术和方法进行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监测。
通过结合不同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可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四、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有各种监测方法和技术可供使用,但在食品安全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食品中的兽药种类繁多,且使用方法复杂,导致监测难度较大。
其次,兽药的滥用和滞后的清除期依然存在,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和教育宣传。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1.施药后对农作物的直接污染(直接来源)2.从污染环境中吸收农药3.动物通过食物链与生物富集获得污染4.禽畜饲养场所及禽畜身上施用农药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5.粮食储存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污染6.事故性污染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来源1.滥用药物2.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3.非法使用违禁药物4.兽药生产商违反规定生产兽药5.交叉污染或生物传递由该图可以大致推断动物性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几种可能原因:1.农药污染了动物赖以生存的水源:农药播撒后只有约30%作用到作物本身,其余的大部分农药通过蒸发降雨,渗透方式进入土壤最终污染水源,动物饮用这些污染的水源后,农药在动物体内富集,通过此途径使动物体内检出农药残留。
鱼、虾、藻类等水生动植物摄入被污染的水中的农药后,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可使体内农药的残留浓集至数百至数万倍。
2.农药经食物链传递:农药渗入地下后,污染了土壤和水源,有害物质被植物吸收后,农药在植物体内富集,以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在摄食后,药残留便在动物体内富集,农药通过食物链的方式传递,最终导致动物体内检出农药残留。
一般在肉、乳品中含有的残留农药主要是禽畜摄入被农药污染的饲料,造成体内蓄积3.饲料中的农药残留:某些饲料贮存期间为防止病虫害、抑制腐败喷洒,被饲养动物摄食后农药转移到动物体内,最终在动物食品中检出农药残留。
4.动物性食物在运输储存中被污染:在运输及贮存中,由于和农药混放,尤其是运输过程中包装不严或农药容器破损,会导致运输工具污染,这些被农药污染的运输工具,往往未经彻底清洗,又被用于装运粮食或其他食品,从而造成食品污染。
另外,这些逸出的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间接污染食品。
1.植物性食物在运输储存中被污染:在运输及贮存中,由于和兽药混放,尤其是运输过程中包装不严或兽药容器破损,会导致运输工具污染,这些被兽药污染的运输工具,往往未经彻底清洗,又被用于装运粮食或其他食品,从而造成食品污染。
动物性食品兽药及化学物残留的危害(朔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朔州036002)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兽药及化学污染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以及食用这些食品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并提出对畜产品安全达标的初步对策。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兽药;化学物;残留;危害近几年来,由动物或动物食品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在对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对人类健康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正面临着食品安全的严重挑战。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比如在国内造成很大的金华“毒火腿案”,在2003年11月2日,为防火腿在加工过程中腐烂,竟然用兑入“敌敌畏”农药浸泡火腿,此事被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06年,北京友谊医院接受了因生食福寿螺而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的患者,据了解,大部分患者都是在“蜀国演义”酒楼食用了“凉拌螺肉”和“麻辣福寿螺”之后感染发病的。
经北京市卫生监督所调查,该酒楼用淡水螺替换了原来的海螺,在加工工艺上存在问题,导致寄生虫没有被完全杀死。
因此,导致了寄生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病的。
2008年9月,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出生就一直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就有关部门调查,是因为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而导致了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正当人们还在因“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三聚氰胺而心有余悸时,一向被认为很安全的鸡蛋却又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
记者了解到,生产环节上肯定没问题,可能是饲料的原料里有三聚氰胺,而生产鸡饲料的韩伟集团大型饲料厂,会对原料进行严格的控制,杜绝不合格的原料使用,如肉骨粉等动物性蛋白饲料,同时也会检测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污染,但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三聚氰胺的检测。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在奶粉事件中,部分批次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是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所以,事实告诉我们,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兽药及化学物不仅影响人类肉食安全,而且影响动物性食品的对外贸易。
肉类食品属于社会消费必需品,肉类食品中的兽药残留,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因此,必须关注肉类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分析肉类食品中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探究减少兽药残留的对策。
1 肉类食品中兽药残留现状肉类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可以在短时间内为人体提供大量热量(据测算,1 g猪油产生的热量高达8.27×105 cal,相当于400 g米饭产生的热量)。
因此,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肉类食品[1]。
在古代,肉类食品属于奢侈品,只有少数人可以食用肉食。
现代农业革命后,肉类食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肉类食品的生产量、销售量也在逐年增长。
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肉类总产量超过8 624万t,其中猪肉年产量超过5 403万t,羊肉年产量超过475万t,牛肉年产量超过644万t,禽肉年产量超过1 993万t。
但各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检查肉类食品中发现,许多肉类食品中含有兽药残留,包括恩诺沙星、呋喃唑酮代谢物、氟苯尼考、甲硝唑、甲氧苄啶、甲氧嘧啶、金刚烷胺、尼卡巴嗪、多西环素、呋喃西林代谢物、土霉素、磺胺、五氯酚酸纳、氧氟沙星、诺氟沙星、金刚乙胶、替米考星和金霉 素等[2]。
医学研究显示,肉类食品中的兽药残留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中沉积,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和致癌等)。
在浙江嘉兴,曾经发生过消费者食用含有兽药残留的猪肉急性中毒的事件。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保护肉类食品质量安全,必须尽一切可能减少肉类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2 肉类食品中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2.1 养殖户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目前,国内家畜养殖、家禽养殖的主体是农村养殖户,他们使用落后的方法在狭小的圈舍里密集养殖家畜、家禽,导致家畜、家禽在养殖过程中经常患上各种疾病。
养殖户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往往大量使用兽药,导致家畜、家禽体内沉积大量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