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原因
- 格式:pptx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22
2019年第7期(总第264期) 卫生检疫55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原因尹景峰 (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276000)中图分类号:S859.8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7-1733(2019)07-0055-02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动物食品的质量要求也就更加严格。
养殖行业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为了尽可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养殖者往往使用一些兽药,来为畜禽的正常健康生长提供一个保障。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遵循一定的原则,兽药就会残留在动物体内,对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力度不断提升,兽药残留给中国企业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从兽药残留现状入手,对其产生的危害和原因进行探讨。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尤为显著。
由于滥用药物、超量使用药物,我国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超标问题一直普遍存在,这些残留兽药不仅会危害人体健康,还会污染环境。
相关部门和动物养殖户应当强化对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的重视,通过科学的、合理的用药方式减少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量,降低残留兽药的危害性,为人们提供合格的动物性产品。
1 兽药残留的现状(1)农业部近几年不断加强兽药风险评估和安全再评价的力度,近3年农业部共禁止了8种兽药用于食品动物。
2015年禁止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4种人兽共用抗菌药物用于食品动物;2016年还禁止硫酸黏菌素预混剂用于动物促生长,2017年禁止非泼罗尼用于食品动物,此外,今年将禁止喹乙醇、氨苯胂酸、洛克沙胂等3种兽药用于食品动物。
(2)近期,农业部还发布2018年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在《2017年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基础上做了调整。
2017年,农业部按季度组织开展了4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共监测全国31个省(区、市)155个大中城市5大类产品109个品种,监测农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参数94个,抽检样品42728个,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7.8%,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主要来源及危害核心提示:近年来,兽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促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改善产品品质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但是兽药的使用无疑会导致动物体内的滞留或近年来,兽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促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改善产品品质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但是兽药的使用无疑会导致动物体内的滞留或蓄积,并以残留的方式进入人体及生态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广大民众越来越关注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无公害、绿色食品已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动物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已成为公认的农业和环境问题。
兽药残留指给动物用药后蓄积或贮存在细胞或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
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有多种:如致癌、发育毒性、体内蓄积、免疫抑制、致敏和诱导耐药菌株等。
其作用是慢性的、长期的和累积性的,往往易被人们所忽视。
本文列举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主要及危害,以期引起畜牧业工作者和广大民众的重视。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主要1兽药使用不当1.1 用药不当用药的品种、剂型、剂量、部位或是超大剂量用药。
1.2 标签外用药或药物标签上的用法指示不当。
1.3 屠宰前用药物来改善症状、逃避屠宰前检查。
1.4 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
休药期指停止给药到允许动物屠宰或其产品上市的间隔时间,可以理解为从停止给药到保证所有食用组织中总残留浓度至安全浓度以下所需的时间。
影响休药期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
剂型与给药途径不正确剂型和给药途径能影响生物利用度、分布或代谢程度,最终使药物从体内消除时间发生变化。
如长效制剂的使用使药物从动物体内排泄时间延长,注射部位的组织中常滞留大量的药物,消除缓慢。
如肌肉注射磺胺类药物30天内,有半数动物在注射局部组织中仍可检出药物。
超剂量用药增大用药剂量可使DT延长。
088或者换其他药物,不仅会造成极大的钱财损失,动物的死亡率也会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大而上升,给畜牧业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
3.影响畜禽产品的出口。
我国自从加入WTO后,与国际的交流日益频繁,若是兽药残留超标,势必会影响我国畜禽产品的对外出口。
三、控制兽药残留的措施1.做好宣传工作。
相关部门要积极使用现代化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电视、广播、短视频等宣传兽药的使用标准,同时相关单位和组织机构要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保证养殖户的养殖工作符合标准,并引导他们采取更加先进的养殖技术,以保证畜禽产品的安全。
2.科学合理使用兽药。
在进行兽药添加剂时应使用规定药物,不能以原料药物直接搅拌使用;在治疗动物时应在相关工作人员的监督下用药,保证用药过程的规范性;休药期结束前不允许食用对应动物;对那些可能影响到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重要系统的兽药进行科学监管,例如激素类药物;用药过程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提升用药的安全系数。
3.做好兽药使用情况的记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兽药的使用规范和防疫措施也有了不断细化的法律规定,为了防止部分养殖人员为了个人利益滥用抗生素类药物及其他禁用类药物,相关部门要做好兽药使用情况的记录,从源头上防止兽药残留发生的可能性。
4.加大对畜禽防疫检疫的监管力度。
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包括养殖户的兽药使用情况和使用去向、动物出售时间和地点、防疫时所采用的疫苗种类和剂量等。
同时,要加强动物产地检疫,严格按照相关检疫规程进行检疫,检疫合格才允许出售和屠宰。
兽药残留对人类健康、行业发展均有较大影响,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加强对兽药使用的管控,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健全完善。
下一步要逐步研发出绿色兽药,从根源上解决兽药残留问题。
作者简介:梁莉(1992-),女,广东云浮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食品检验。
089。
畜牧业经过20多年持续增长,畜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畜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兽药及兽药添加剂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生长和改善肉品品质方面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但是,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养殖过程中滥用兽药和超标使用兽药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后果,一方面是导致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摄入人体后影响人类的健康;另一方面,各种养殖场大量排泄物(包括粪便、尿等)向周围环境排放,兽药又成为环境污染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一、兽药残留的原因分析兽药的应用保证了畜牧业的增产、增效,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兽药残留。
尤其是某些人大范围、过量、不正确地使用,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现象严重,给动物产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造成兽药残留主要原因如下。
1 促进生长,提高效益由于兽药具有预防和治疗许多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有的还能促进动物生长,因此一些生产企业为了追求高额暴利,违反国家规定,在饲料产品中超剂量或滥加兽药和其他违禁药品,如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喹乙醇等禁用兽药,并大量向饲养场或专业户出售;另一方面,一些养殖场或专业户,法制观念淡漠,仅从短期经济利益考虑,为非法兽药生产企业和添加违禁物质的非法添加剂产品提供了“地下市场”。
2 预防疾病,减少损失为了预防阶段性寄生虫病(如球虫病,蛔虫病)和白痢等,在饲料中大量使用各种抗菌(虫)药物,其中有专用药,如氨丙啉、氯羟吡啶、球痢灵,盐霉素等,也有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呋喃唑酮等,大多具有药物残留。
有的养殖场或专业户,常常盲目大范围用药或大剂量用药,或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非法产品的使用者。
3 为增加动物性食品的色泽和色相一些企业违法使用阿散酸、洛克沙胂等胂制剂,使色素沉积而增加鸡蛋黄、蛋皮的颜色。
违规使用“苏丹红”增强蛋黄色泽也不乏其例。
特别是近几年一些不法商人为了延长水产品的保质期,保持好的卖相,在运输销售期间违规使用甲醛这种毒性防腐剂,造成水产品的药残污染。
1畜禽产品中常见兽药残留1.1抗生素类药物残留世界上近80%的抗生素类药物应用于动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及促进生长。
由于我国抗生素的价格低廉且监管不力,普遍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导致其在肉类、蛋、奶等食品中有所残留。
当残留抗生素的动物性食品被人体摄入后可能引起各种毒副作用,如变态反应、肝毒性、生殖系统紊乱,甚至导致组织器官癌变。
1.2抗寄生虫类药物残留寄生虫对人类和动物的危害均较为严重,其在宿主细胞、组织或腔道内寄生,可引起一系列的损伤,例如夺取营养导致宿主贫血、对宿主的组织和器官产生机械性损伤、引发毒性反应等。
但目前对寄生虫病的治疗仍主要为药物治疗,因此抗寄生虫类药物残留比较普遍。
1.3促生长类药物残留促生长类药物常以药物型饲料添加剂的形式应用于畜禽养殖,具有抑菌防病、驱虫、提高饲料养分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和生产等作用,因此一些养殖者为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而违规超量使用或滥用药物型饲料添加剂,使其在畜禽产品中残留,导致人产生代谢紊乱、中毒反应和激素样作用等。
1.4非甾体类抗炎药残留非甾体抗炎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动物炎症、疼痛和呼吸系统疾病等。
它们同样可用于改善动物的生产,其次药的药理作用可提高肉质。
但给药后,这些药物可与血浆蛋白结合,通过组织和体液吸收和分布,并排出体外。
非甾体抗炎药也经常用于治疗猪和奶牛的乳腺炎,残留物通过牛奶排出。
因此,只有极少数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被批准用于奶牛。
2减少兽药残留的应对措施2.1完善兽药残留监管体系健全兽药生产经营的法律法规,制定并实施兽药残留控制方案,完善兽药残留监管和检测标准体系,加强检测机构能力建设,优化检测仪器设备,提高检测效率;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检测技能。
2.2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广泛宣传兽药残留相关知识,并定期组织科技人员以科普理论知识、实地指导技术等方式向广大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进行专业培训,增强科学用药意识,规范用药行为。
兽药残留的主要来源及危害近年来,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兽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促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改善产品品质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但是兽药的使用无疑会导致动物体内的滞留或蓄积,并以残留的方式进入人体及生态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广大民众越来越关注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无公害、绿色食品已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动物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已成为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所谓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用药后蓄积或贮存在细胞或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
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有多种:如致癌、发育毒性、体内蓄积、免疫抑制、致敏和诱导耐药菌株等。
其作用是慢性的、长期的和累积性的,往往易被人们所忽视。
一、兽药残留的主要来源(一)兽药使用不当1、用药不当用药的品种、剂型、剂量、部位或是超大剂量用药。
2、标签外用药或药物标签上的用法指示不当。
3、屠宰前用药物来改善症状、逃避屠宰前检查。
4、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
休药期指停止给药到允许动物屠宰或其产品上市的间隔时间,可以理解为从停止给药到保证所有食用组织中总残留浓度至安全浓度以下所需的时间。
影响休药期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
(1)剂型与给药途径不正确剂型和给药途径能影响生物利用度、分布或代谢程度,最终使药物从体内消除时间发生变化。
如长效制剂的使用,使药物从动物体内排泄时间延长,注射部位的组织中常滞留大量的药物,消除缓慢。
如肌肉注射磺胺类药物30天内,有半数动物在注射局部组织中仍可检出药物。
超剂量用药增大用药剂量可使兽药排泄延长。
(2)日粮的影响胃肠道充盈程度和日粮成分影响药物的吸收。
如油脂能促进脂溶性药物的吸收,钙、镁等二价离子能与一些药物形成螯合物使吸收降低,如四环素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摄入量会影响代谢酶的活性。
(3)年龄、性别、种属、个体的影响通常是综合性的,如肝的代谢功能、肾和胆管的排泄功能、药物分布容积和蛋白质结合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从最初的吃饱,到现在吃好,吃得安全,所以食品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
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为一个兽医,不仅仅是治病救禽、提高养殖效益,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避免兽药残留超标对人类的危害!1 兽药残留及相关的术语1.1 动物源性食品动物源性食品是指肉(包括肝、肾等内脏)、蛋和乳及其制品的总称。
2.2 食品动物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其产品供人食用的动物。
2.3 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动物性食品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
也就是说,兽药残留不仅指药物本身,也包括药物的代谢产物、药物制剂中的杂质等。
3.4 休药期休药期是指从停止给药到允许动物或其产品上市的间隔时间。
休药期可以保证正常剂量下,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对人是安全的。
所以,使用兽药一定要遵守休药期。
如果超剂量使用,即使有休药期,也不能保证兽药残留不超标。
3.5 最高残留限量最高残留限量指允许在食品表面或内部残留药物或化学物的最高量(或浓度)。
对于禁止使用的兽药,如氯霉素,禁止用于食品动物,是零残留限量,只要检测出含有,就是兽药残留超标。
对于批准使用的兽药,只要不超过规定的残留限量,就是合格产品,可以食用,如果超过规定的残留限量,就是兽药残留超标。
只要给动物使用兽药,肯定就会有残留,但只要不超标,就不会有危害!2 兽药残留超标的原因兽药残留超标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是由不合理用药引起的。
根据调查,常见的原因主要有:2.1不遵守休药期规定。
休药期是指食用动物最后一次给药至许可屠宰或其产品(肉、蛋、奶)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食用动物在使用兽药后,必须按休药期规定屠宰上市,使食用组织中残留的兽药有足够的时间排出并低于最高残留限量。
休药期可以保证正常剂量下,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对人是安全的。
如果超剂量使用,就不能保证兽药残留不超标。
2.2不按兽医师处方或药物标签和说明书用药。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兽药残留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经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控制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分析了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阐述了残留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对策。
关键词兽药残留;动物性食品;原因;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不断繁荣和发展,兽药(包括药物添加剂)的使用日益广泛,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改善产品品质方面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但是,兽药的使用无疑会导致兽药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体内的滞留或蓄积,并以残留的方式进入人体及生态系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兽药残留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经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例如,我国是世界主要蜂蜜出口国之一,年出口量大约5万吨,其中3万吨远销德国西部,1990年在我国出口的蜂蜜中,德国卫生检疫机构检测出脒残留超标,此后便拒绝进口;接着,欧盟、美国、日本也拒绝进口我国蜂蜜。
1990年在我国出口日本的1万吨肉鸡中,由于在日本海关检测出抗球虫药物添加剂氯羟吡啶的残留量超过0.01mg/kg,便要求我国政府销毁所有产品,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为保障人类的健康,保护环境卫生以及保障我国的正常出口贸易,控制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1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1过敏反应虽然许多抗菌药物被用作治疗药或饲料添加剂,但是只有少数抗菌药物能致敏易感的个体,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内抗体的形成。
其中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也最为严重,轻者引起皮肤瘙痒、皮炎和荨麻疹,重者引起急性血管性水肿、休克甚至死亡。
在我国因食用牛、羊奶后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屡见不鲜,这主要是由于在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治疗奶牛、羊乳房炎和全身性感染时不遵守弃乳期造成奶中药物残留引起的。
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危害及成因分析-食品工业论文-工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受到更多人们重视。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会对我国养殖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所以分析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成因是非常必要的。
该文阐述兽药残留的分类,对于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提出控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对策。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成因;危害引言近年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因为对药物的超用和滥用,导致我国动物性食品中一直存在兽药残留的问题,不但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
所以相关单位和养殖人员应重视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利用合理的方式避免动物性食品中出现兽药残留。
1兽药残留分类兽药残留,是指动物性食品中残留原药及与兽药有关的代谢物、化合物和杂质等。
动物性食品包括乳制品、蛋类和肉类等,因为兽药种类逐渐增加,所以导致乳制品、蛋类和肉类等动物性食品中普遍存在兽药残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内容可知,出现在食品报告中的兽药残留种类达到了120多种,其中最为常用的兽药包括激素、抗生素和驱虫药物等。
如果按照毒理学对兽药分类,具体包括驱肠虫药类、抗生素类、生长剂类、抗原虫药物类、灭锥虫药物类、镇静剂类及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这几类。
其中抗生素类属于微生物药物的范畴,是兽药残留中的主要药物种类,约占据兽药残留总量60%以上[1]。
2兽药残留原因第一,滥用抗生素。
我国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主要包括土霉素、金霉素和恩拉霉素等,但目前有很多养殖人员在养殖中应用了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等抗生素。
因为对这些抗生素的应用,使动物身体内逐渐形成了耐药菌株,进一步提升了治疗动物疾病的难度。
此外,一些抗生素有着很大毒性,如果这种抗生素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量超标,会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2021年第4期 吉林畜牧兽医·经验交流·JingYan JiaoLiu我国畜产品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以及防控措施周 芳河南省濮阳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河南濮阳 4570001 畜产品中常见的动物兽药残留1.1 抗生素类药物的相对残留据调查发现,近年来有很多抗生素药物大多是用于动物养殖方面使用,但主要是用于动物养殖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防御作用,或促进动物生长。
近年来,我国抗生素的价格混乱,规范也比较薄弱,一些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抗生素还会残留在肉、蛋、奶等相对应的食品中。
1.2 促进生长类药物残留促进生长的药物通常是以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形式喂养动物和家禽,这些药物同时还具有抗菌、驱虫和防病的效果,在饲养的过程中提高饲料中营养素的较好吸收,在促进动物的生长和生产中起到了很好的发挥作用。
因此也使一些养殖户在饲养时间上缩短了饲养周期,增加了动物的生产力,提高动物的产量,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1.3 非甾体类的抗炎药残留途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应用于治疗动物的炎症、疼痛和呼吸问题。
它也可以用来提高动物产量,第二种药理作用可以改善肉品质。
但是,用药以后,通过与血浆蛋白结合,这些药物允许血浆蛋白通过组织和体液被吸收和分配,并从外部血脑屏障排出。
1.4 抗寄生虫类药物残留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这些寄生虫通过寄宿对人体和动物体的危害都是非常严重。
寄生虫主要是在宿主细胞、组织或腔内活动的,可对人或动物造成一系列损害,如因抢夺营养物质而引起的贫血、对宿主组织和器官的机械损伤、也有很大的毒性反应等。
2 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2.1 休止时间长短与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毒率、残留量以及给药动物的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
2.2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任意使用药物添加剂的现象。
2.3 《兽药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在标签上必须注明兽药的主要成分和含量,导致一些农民盲目用药,兽药残留超标。
3 畜禽产品兽药残留产生的危害3.1 过敏现象动物食品中抗菌药物残留的话可能会引起敏感人群有一些不良的过敏反应。
兽药残留总结兽药残留问题是当前农产品安全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兽药残留不仅会影响动物本身的健康,还会对食品环节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从而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以下是关于兽药残留的总结。
一、兽药残留的来源兽药残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1.合理使用兽药:合理使用兽药可以提高病兽存活率、减少经济损失。
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导致兽药残留过高。
2.劣质兽药:一些劣质的兽药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使用这些兽药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会对动物体内器官造成伤害,导致兽药残留过高。
3.非法使用兽药:一些兽药虽然被禁止使用在食品动物上,但是仍有人为了治疗疾病或者提高养殖效益而非法使用兽药,这样就会导致兽药残留过高。
4.环境污染: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会进入动物体内,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这些污染物质包括农药、有害金属等。
二、兽药残留的危害兽药残留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动物有害:兽药残留过高会对动物体内器官造成伤害,导致乳腺炎、肝脏病、肺炎等疾病,影响肉类和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2.对人体健康有害:食用含有兽药残留的肉类和乳制品,会导致人体体内兽药元素超标,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不孕不育、过敏等。
3.对环境有害:使用兽药过多或者不当,会导致兽药残留产生环境污染,如排放渣土、兽粪等,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三、兽药残留的预防控制目前,解决兽药残留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从源头控制兽药残留,以下是预防控制兽药残留的几个方面:1.管理好养殖场:要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建立健全养殖记录,实行动物健康检查和疫病防控措施,减少使用兽药数量和频率。
2.使用合法饲料:应使用合法的饲料,对饲料中含有的兽药残留进行检测,保障饲料安全。
3.强化行业规范:建立健全动物药品管理制度和兽药残留检测体系,制定行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规范操作流程,避免违法使用兽药。
4.科学用药:根据动物生长情况、疾病类型和疾病程度,科学合理使用兽药,减少用药量和频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兽药残留。
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影响分析兽药残留是指在动物体内或食品中残留的治疗和预防动物疾病所使用的药物。
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兽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一些兽药在动物体内代谢后会在肌肉、内脏等部位残留。
如果人们食用了含有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兽药残留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致畸、致癌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对兽药残留进行监测和控制。
兽药残留可能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兽药中一些常用的抗菌药物在人畜共患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不合理或滥用兽药会导致细菌对这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当人们在食用被污染的动物性食品后,可能摄入耐药菌株,从而使得一些常见的疾病难以治愈,增加了医疗风险。
兽药残留的存在也会对动物养殖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动物身上残留过多的兽药,可能会导致动物身体健康问题,降低生产性能和存活率。
一些兽药的滥用也可能会导致肉类产品被检出超标,造成经济损失和消费者对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担忧。
为了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需要加强兽药残留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应制订更加严格的兽药使用标准,限制和规范兽药的使用,杜绝兽药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情况。
加强对兽药残留的监测工作,增加检测频次和样本范围,确保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安全。
还需要开展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工作,科学评估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和潜在危害,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有一定的影响。
加强兽药残留的监测和控制工作是保证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
也需要加强兽药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减少兽药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问题,确保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
兽药残留危害及中草药防治措施兽药在防治动物疾病、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畜产品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畜禽养殖生产中,存在一些不合理使用药物的现象,会引起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畜产品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危害,影响了我国动物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声誉,不利于我国动物源食品的出口。
因此,解决动物产品中的兽药残留,是我国发展外向养殖业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1 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1.1 乱用、滥用兽药抗生素等兽药能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又能促进动物生长,个别养殖场(户)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违反国家规定在饲料中超量使用或滥用抗生素等兽药,有的甚至直接将兽药原料添加到饲料或动物饮水中。
此外,还大量存在不符合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种类等用药规定以及重复使用几种商品名不同但成分相同药物的现象。
所有这些因素都能造成药物在体内过量积累,导致兽药残留。
1.2 长期或超用量标准使用兽药养殖企业为了预防动物阶段性疾病,如球虫病,在饲料中大量加入抗菌、抗球虫药物造成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蓄积。
有的养殖户长期用药,不执行休药期。
1.3 使用违禁药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的化合物因利益驱动,个别养殖户为缩短动物生长周期,快速育肥,不惜已身试法饲喂国家明令禁用的氯霉素、乙烯雌酚、瘦肉精、苏丹红IV等兽药及化合物。
1.4 不遵守休药期规定休药期的长短与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率和残留量有关,而且与动物种类、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
国家对有些兽药特别是药物饲料添加剂都规定了休药期,但是部分养殖场(户)使用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时很少按规定实行休药期。
1.5 违背有关标签的规定《兽药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标签必须写明兽药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等。
但有些兽药企业为了逃避报批,在产品中添加一些化学物质,但不在标签中进行说明,从而造成用户盲目用药。
这些违规做法均可造成兽药残留超标。
1.6 环境污染主要指工业3废、农药和有害的城市生活垃圾,其中所含有害重金属、无机物、农药等会污染土壤和水源,经食物链进入动物和人体,引起多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