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十五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五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五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五章 抗心律失常药

---------------------------------------------------------------最新资料推荐------------------------------------------------------

第二十五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五章抗心律失常药一、选择题(一) A 型题 l.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 A. 奎尼丁 B. 美西律 C. 普萘洛尔 D. 苯妥英钠 E. 索他洛尔 2.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 A. 奎尼丁 B. 苯妥英钠 C. 普鲁卡因胺 D. 利多卡因 E. 维拉帕米 3.治疗强心甙引起室性早博的首选药物是 A. 美西律 B. 苯妥英钠 C. 利多卡因 D.碘酮 E. 普罗帕酮 4.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是 A. 利多卡因 B. 维拉帕米 C. 普萘洛尔 D. 奎尼丁E. 索他洛尔 5.心房纤颤复转后预防复发宜选用 A. 奎尼丁 B. 普鲁卡因胺 C. 普萘洛尔 D. 胺碘酮 E.妥英钠 6.强心甙用于心房纤颤的目的是 A. 减慢心室率 B. 恢复窦性心律 C. 降低自律性 D. 减少房颤频率 E. 增加心肌收缩力 7.以奎尼丁为代表的 IA 类药的电生理是 A. 明显抑制 0 相上升最大速率,明显抑制传导, APD 延长 B. 适度抑制 0 相上升最大选率,适度抑制传导, APD 延长 C. 轻度抑制 0 相上升最大速率,轻度抑制传导, APD 不变 D. 适度抑制 0 相上升最大速率,严重抑制传导, APD 缩短 E. 轻度抑制 0 相上升最大速率,轻度抑制传导, APD 缩短 8.奎尼丁对下述哪一种心律失常无效 A. 窦性心动过速 B. 心房扑动 C. 室性早搏 D. 房性早搏 E.室交界区的早搏 9.抗心律失常谱广,半衰期长的药物是 A. 奎尼丁 B. 利多卡因 C. 普萘洛尔 D. 普罗帕酮 E. 胺碘酮10.细胞外 K+浓度较高时能减慢传导,血 K+降低时能加速传导的

1 / 7

抗心律失常药是 A. 索他洛尔 B. 利多卡因 C. 丙吡胺 D.卡尼 E. 胺碘酮 11.对普萘洛尔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阻断受体 B. 降低儿茶酚胺所致自律性 C. 治疗量延长浦肯野纤维 APD 和 ERP D.长房室结的 ERP E. 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 12.对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的错误叙述是 A. 降低自律性 B.高心室肌致颤阈C. 轻度抑制 0 相上升最大速率 D. 血液偏酸时减慢传导 E. 减慢房室结传导 13.有关胺碘酮的不良反应错误叙述是 A. 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 B. 可发生肺纤维化 C. 可发生角膜沉着 D. 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E. 可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14.胺碘酮对心肌作用不存在 A. 阻滞 K+通道 B. 阻滞 Na+通道 C.滞 Ca+通道 D. 阻滞 . 受体 E. 阻滞 M 受体(二) X 型题 15. 消除冲动折返的可能机制有 A. 缩短 APD>缩短 ERP B. 增加膜反应性 C. 延长 ERP >延长 APD D. 降低膜反应性 E. 以上均不是 16. 普萘洛尔可用于A. 心房纤颤 B. 心房扑动 C.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D. 房性早搏E. 室性早搏 17.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 A. 引起甲状腺的功能亢进或低下 B. 在角膜发生微型沉着 C. 肺纤维化 D. 红斑性狼疮样综合征 E. 影响肚功能引起肝炎 18. 奎尼丁的药理作用包括 A. 减少除极时 Na+内流,减慢传导速度 B. 延长钠通道失活后恢复开放所需时间,延长 ERP 及 APD C. 阻断受体 D. 拟胆碱作用 E. 对钾通道及钙通道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19. Ia 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特点是 A. 适度阻滞钠通道 B. 轻度阻滞钠通道 C. 延长 ERP 及 APD D. 适度减慢传导 E. 降低 4 相 Na+内流,降低自律性 20. 利多卡

---------------------------------------------------------------最新资料推荐------------------------------------------------------ 因和普萘洛尔均能 A. 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 B. 延长 APD C. 促 K+外流 D. 用于室性过速型心律失常 E. 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 21. 抗心律失常药消除心脏折返激动的可能方式是 A. 增强膜反应性 B. 减弱膜反应性 C. 延长 APD.ERP D. 缩短 APD.ERP E. 促使邻近细胞ERP 的不均一趋向均一 22. 可用于治疗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包括 A. 利多卡因 B. 地高辛 C. 普鲁卡因胺 D. 苯妥英钠 E. 毒毛旋花子甙 K 23. 普萘洛尔的适应症有 A. 房颤 B. 房扑 C. 室性早搏 D.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E. 房性早搏二、判断说明题24.普罗帕酮因可使心室肌自律性升高,所以易引起心律失常。

25.利多卡因可促进 K+外流,加速病区传导,故可用于严重内和房室传导阻滞者。

26.胺碘酮具有抑制旁路传导的作用,对合并预激综合征的心房颤动疗效好。

27.维拉帕米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早搏的机制,是抑制 Ca2+内流,使心肌细胞内 Ca2+浓度降低,抑制迟后除极。

28.普鲁卡因胺可用于危急病例的抢救是由于其药理作用较奎尼丁强。

29.利多卡因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但对强心苷中毒所致室心性律失常无效。

30.美西律属于Ⅰ B 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仍有效。

3 / 7

31.对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心房颤动患者,为增强疗效,可将胺碘酮与受体阻滞剂合用。

32.溴苄胺虽与胺碘酮同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但溴苄胺具有加速传导、不抑制心肌收缩力的特点。

33.索他洛尔具有阻滞受体和阻滞钾通道双重作用,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34.腺苷不具有阻滞受体的作用,可用于合并支气管哮喘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三、填空题 35.依据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进行的分类,丙吡胺属于______类;美西律属于___ 类;普罗帕酮属于______类;索他洛尔属于___ 类;苄普地尔属于___ 类。

36.长期服用胺碘酮者,应定期进行的检查有______ 、______、 ______。

37.停用奎尼丁的指征有______ 、 ______、 ______。

四、简答题 38.奎尼丁用于治疗心房颤动时,为何须先应用强心苷? 39.维拉帕米与受体阻滞剂均具有抗心律失常及高血压、抗心绞痛作用,能否合用?为什么?五、论述题 40.试述Ⅰ A 类和Ⅰ B 类抗心律失常药对 APD 和 ERP 的作用及其消除折返激动的机制。

41.请列举出适用于合并冠心病的心房颤动的抗心律失常药,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一、 ______ 选择题(一) A 型题 1C 2E 3B 4A 5D

---------------------------------------------------------------最新资料推荐------------------------------------------------------

6A 7B 8A 9E 10B 11C 12E 13A 14E (二) X 型题 15ABCD 16ABCDE 17ABCE 18ABCE 19ACDE 20CD 21BCDE 22ACD 23ABCDE 二、判断说明题 24.不正确。

普罗帕酮减慢传导的程度强于延长 ERP 的程度,故易致心律失常。

25.不正确。

利多卡因可促进 K+外流,加速病区传导;但亦可抑制 Na+内流,抑制传导,故严重室内和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26.正确。

胺碘酮具有抑制旁路传导的作用,对合并预激综合征的心房颤动疗效好。

27.正确。

维拉帕米抑制 Ca2+内流,使心肌细胞内 Ca2+浓度降低,抑制迟后除极,对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早搏有效。

28.不正确。

普鲁卡因胺的作用弱于奎尼丁,由于其可作静脉给药,所以可用于危急病例的抢救。

29.不正确。

利多卡因是治疗室心律失常的首选药,对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亦有效。

30.正确。

5 / 7

美西律属于Ⅰ B 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仍有效。

31.不正确。

胺碘酮与受体阻滞剂合用,对窦房结和房室结的抑制加重,故应避免合用。

32.正确。

溴苄胺虽与胺碘酮同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但溴苄胺具有加速传导、不抑制心脏收缩力的特点。

33.正确。

索他洛尔具有阻滞受体和阻滞钾通道双重作用,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34.不正确。

腺苷不具有阻滞受体的作用,但可引起胸闷、呼吸困难,引起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故合并支气管哮喘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不宜使用。

三、填空题 35.Ⅰ A. Ⅰ B 类Ⅰ C 类Ⅲ类Ⅳ类 36.肺部 X 光检查___肝功能检查___血清 T3、 T4 监测 37.心率慢于 60 次/分收缩压低于 90mmHg Q-T 间期延长超过 30% 四、简答题38.奎尼丁具有抗胆碱作用,可对抗其对房室传导的直接抑制作用,用于治疗心房颤动时,可致心室率加快,故须先应用强心苷,以抑制房室传导。

39.维拉帕米与受体阻滞剂虽均具有抗心律失常及抗高血

---------------------------------------------------------------最新资料推荐------------------------------------------------------ 压、抗心绞痛作用,但不能合用。

因为维拉帕米与受体阻滞剂均可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心力衰竭甚至心脏停搏,两药应用应间隔 2 周以上。

五、论述题 40.Ⅰ A 类抗心律失常药延长 APD 和 ERP,但延长 ERP 的作用更明显,使 ERP/APD 比值加大;Ⅰ B 类抗心律失常药缩短 APD 和 ERP,但缩短 APD 的作用更明显,使 ERP/APD 比值亦加大。

两类药物均可使折返激动落在 ERP 中,从而消除折返激动。

41.①Ⅱ 类抗心律失常药:

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②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胺碘酮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营养和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心脏作功、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③Ⅳ类抗心律失常药: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具有解除冠脉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此三类抗心律失常药均具有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所以适用于治疗合并冠心病的心房颤动患者。

7 / 7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 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 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 ,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 (表1)。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 ,如索他洛尔既有β受体阻滞(Ⅱ)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Ⅲ类)作用 ;胺碘酮 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的作用,还能阻滞α、β受体;普鲁卡因胺属Ⅰa类,但它的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Ⅲ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Ⅰ、Ⅲ类的作用。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内。因此 ,在19 91年国外心律失常专家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制定了一个新的分类,称为“西西里岛分类”(Siciliangambit)。该分类突破传统分类,纳入对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心律失常机制相关的新概念。“西西里岛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了每个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和离子泵,根据心 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基础、形成的易损环节,便于选用相应的药物。在此分类中,对一些未能归类的药物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该分类有助于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机理,但由于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西西里岛分类难于在实际中应用,临床上仍习惯地使用VaughanWilams分类。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及主要电生理作用见表 1。 表 1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四大类

不同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联合用药容易产生相互作用,如果用药不当可产生相互拮抗或产生严重毒性反应,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通过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消除折返来降低异位起搏点的活动性,降低除极化组织的传导性、兴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药物治疗主要是为预防和逆转心律失常引起的严重不良后果,如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晕厥、心悸、濒死感、脑缺血及猝死等。因此,不需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尽量不用药物。 1抗心律失常药四大类 1.1钠通道阻滞药(Ⅰ类)通过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APD)0相上升速率,降低自律性,不同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对Ca2+、K+的通透性,此外,也可延长快反应细胞的有效不应期(ERP)。 1.2β-受体阻滞药(Ⅱ类)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导致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减慢,降低起搏点的自律性,此外,也可降低APD0相的上升速率,从而减慢心脏的传导性。 1.3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Ⅲ类)抑制钾通道,降低钾电流,延长心肌细胞APD时程及快反应细胞的ERP,但对心肌细胞APD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小。 1.4钙通道阻滞药(Ⅳ类)抑制L-型钙电流,提高APD的阈值,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慢房室结的传导性。 2常用药物分析 2.1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2.1.1奎尼丁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电转复前的准备及预防复发,可减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及房性、室性期前收缩。ⅠA类药。注意事项:①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金鸡纳反应;心血管方面主要为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心室停搏;特异反应为呼吸困难,发绀等,与剂量无关;②服药期间检查:血压、心电图、血钾浓度、血小板计数等;③小剂量奎尼丁可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提高疗效且可使不良反应减少;④由于奎尼丁可减少地高辛的经肾排泄而增加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易发生地高辛中毒,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的用量;⑤避免夜间给药;⑥静脉注射常引起严重的低血压,有较大的危险性[1]。 2.1.2利多卡因主要作用于蒲氏纤维和心室肌,抑制钠离子内流,促进钾离子外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及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ⅠB类药。注意事项:老年人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肝功不良、心功能不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开始用时应减量,最好不应超过常用剂量的1/2~2/3,并严密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调整剂量。常见不良反应:头晕、倦怠、嗜睡、恶心、肌肉颤动、惊厥、神志不清、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大剂量可致严重窦缓、传导阻滞、惊厥及心脏停搏,意识丧失。过敏反应可致皮疹、水肿及呼吸停止。肝、肾功能障碍,肝血流量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肌受损,低血容量及休克等患者慎用。 2.1.3苯妥英钠作用于利多卡因相似,尚有抑制钙离子内流的作用。用于洋地黄毒苷引起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及对利多卡因无效的心律失常。ⅠB类药。注意事项:苯妥英钠针剂有强碱性,宜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不宜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皮疹、眼球震颤、精神异常,静脉注射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心肌细胞按生理功能分为两类:一类为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及心室肌,胞浆内含有大量肌原纤维,因而具有收缩功能,主要起机械收缩作用。除此以外,还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而无自律性。另一类为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包括分布在窦房结、房间束与结间束、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普肯耶纤维中的一些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胞浆中没有或很少有肌原纤维,因而无收缩功能,主要具有自律性,有自动产生节律的能力,同时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无论工作细胞还是自律细胞,其电生理特性都与细胞上的离子通道活动有关,跨膜离子流决定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 根据心肌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又可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希-普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钠电流介导,速度快、振幅大。快反应细胞的整个APD中有多种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参与。 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L-型钙电流介导,速度慢、振幅小。慢反应细胞无I k1控制静息膜电位,静息膜电位不稳定、易除极,因此自律性高。有关两类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比较见表1。 表1 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比较 参数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 静息电位-80~-95mV -40~-65mV 0期去极化电流I Na I Ca 0期除极最大速率200~700V/s 1~15V/s 超射+20~+40mV -5~+20mV 阈电位-60~-75mV -40~-60mV

传导速度0.5~4.0m/s 0.02~0.05m/s 兴奋性恢复时间3期复极后 10~50ms 3期复极后100ms以上 4期除极电流I f I k, I Ca, I f 二、静息电位的形成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是指安静状态下肌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一般是外正内负。利用微电极测量膜电位的实验,细胞外的电极是接地的,因此RP是指膜内相对于零的电位值。在心脏,不同组织部位的RP是不相同的,心室肌、心房肌约为-80~-90mV,窦房结细胞-50~-60mV,普肯耶细胞-90~-95mV。 各种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有很大差异,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主要是依靠位于细胞膜和横管膜上的离子泵。如Na-K泵(Na-K pump),也称Na-K-ATP酶,其作用将胞内的Na+转运至胞外,同时将胞外的K+转运至胞内,形成细胞内外Na+和K+浓度梯度。Na-K-ATP酶的磷酸化需要分解ATP,通常每分解一分子A TP可将3个Na+转运至膜外,同时将2个K+转运至膜内。 心肌细胞外Ca2+([Ca2+]0)和细胞内Ca2+([Ca2+]i)相差万倍,维持Ca2+跨膜浓度梯度的转运系统其一是位于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体(Na+/Ca2+ exchanger),它的活动可被ATP 促进,但不分解A TP,因而也不直接耗能。Na+/Ca2+交换体对Na+和Ca2+的转运是双向的,可将Na+转入胞内同时将Ca2+排出胞外(正向转运),也可将Na+排出而将Ca2+转运至胞内(反向转运)。转运的方向取决于膜内外Na+、Ca2+浓度和膜电位。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转运,其化学计量学都是3个Na+与1个Ca2+的交换,Na+/ Ca2+交换电流(I Na/I Ca)为内向电流,电流方向与Na+流动的方向相一致,Na+内流而Ca2+外排。经Na+/ Ca2+交换排出Ca2+的过程是间接地以Na泵的耗能活动为动力的。另一个维持Ca2+跨膜梯度的转运系统是位于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 SR)膜上的Ca泵起着主要作用。Ca泵也称Ca-ATP酶,它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胞浆中2个Ca2+逆电化学梯度转动至SR内,使[Ca2+]i降低到0.1μmol·L-1以下。心肌细胞膜上也存在Ca-ATP酶,可逆电化学梯度将胞浆内Ca2+转运至胞外。 带电功率离子的跨膜流动将产生膜电位的变化,变化的性质和幅度决定于电流的方向和强度。离子电流的方向是以正电荷移动的方向来确定的;正电荷由胞外流入胞内的电流为内向电流,它引起膜的去极化;正电荷由胞内流出胞外的电流称为外向电流,它引起膜的复极化或超极化。心室肌、心房肌的RP能保持稳定,是由于静息状态下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大小相等,电荷在膜两侧的净移动为零。决定RP的离子电流主要是Na+和K+。原因是静息状态下膜对Ca2+几乎没有通透性,其作用可以忽略。Cl-是一个被动分布的离子,它不决定RP,

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 【药品名称】 通用名:酒石酸美托洛尔胶囊 英文名:Metoprolol Tartrate Capsules 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1-异丙氨基-3-[对-(2-甲氧乙基)苯氧基]-2-丙醇L(+)-酒石酸盐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 15H 25 NO 3 ) 2 ·C 4 H 6 O 6 分子量: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 【药物别名】倍他乐克,美多心安,美多洛尔Betaloc,lopressor, 【药理毒理】本药属于2A类即无部分激动活性的β 1 -受体阻断药(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它对β 1 -受体有选择性阻断作用,无PAA(部分激动活性),无膜稳定作用。其阻断β-受体的作用约与普萘洛尔 (PP)相等,对β 1

-受体的选择性稍逊于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对心脏的作用如减慢心率、抑制心收缩力、降低自律性和延缓房室传导时间等与普萘洛尔、阿替洛尔(AT)相似,其降低运动试验时升高的血压和心率的作用也与PP、AT相似。其对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较PP为弱,因此对呼吸道的影响也较小,但仍强于AT。美托洛尔也能降低血浆肾素活性。本品无致突变作用;对胎儿无影响;大鼠服用本品2 年,800mg/天未发现良性及恶性新生物。 【药代动力学】美托洛尔的脂溶性介于普萘洛尔(PP)与阿替洛尔(AT)之间。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吸收率大于90%,但肝脏代谢率达95%,首过效应为25~60%,故生物利用度仅为40~75%,与AT相近。口服血浆浓度高峰时间一般在小时,最大作用时间为1~2小时。血压的降低与血药浓度不平行,而心率的降低则与血药浓度呈直线关系。主要在肝脏中被代谢为羟基美托洛尔,其在体内的代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在白种人中90%为快代谢型,t 1/2为3~4小时;10%为慢代谢型,t 1/2 可达小时。血浆 高峰浓度的个体差异可达20倍。肾功能不全时无明显改变。在肝内代谢,经肾排泄,尿内以代谢物为主,仅少量(<5%)为原形物。不能经透析排出。缓释片峰浓度明显减低,达峰时间延长,谷峰变化小。口服1~2小时达有效血浓度,3~4天后达稳态,生物利用度为普通片的96%。 与普萘洛尔(PP)相似,食物可增加口服本品的血药浓度达空腹时的一倍。体内分布容积为kg,血浆蛋白结合率约12%,可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也可从乳汁分泌。美托洛尔口服200mg/日,脑中浓度为βg/g,比PP略低,比AT高10倍。仅 3~10%以原形经肾脏排出。 【适应症】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近年来尚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此时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用法用量】 治疗高血压100~200mg/次,一日两次的疗效相当于阿替洛尔100mg/次,一日一次,在血液动力学稳定后立即使用。 急性心肌梗死:主张在早期,即最初的几小时内使用,因为即刻使用在未能溶栓的病人中可减小梗塞范围、降低短期(15天)死亡率(此作用在用药后24小时既出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

————————————————————————————————作者: ————————————————————————————————日期:

(一)ⅠA类——奎尼丁(适度阻滞Na+通道)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亦减少K+外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α受体(-),M受体(-) 奎尼丁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引起的:(1)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 (2)复极过长——早后除极(EAD)——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厥 药物本身引起:(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退等。(2)过敏反应 (二)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 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4相Na+内流所致;

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 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2相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 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 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ⅠC类——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 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减慢传导速度。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 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四)Ⅱ类——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 ①β受体(-); ②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 ③传导性(高浓度)减慢: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 ④对房室结ERP有明显延长作用。 临床应用:? (1)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与交感过度活跃有关的,包括房颤、房扑及阵发性室上速(此时常与强心苷合用);也可用于焦虑或甲亢等引发的窦性心动过速(首选); (2)室性心律失常:对运动或情绪激动引发的效果良好;预防心梗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下降25%。 普萘洛尔禁忌症: ①房室传导阻滞;②病窦综合症;③支气管哮喘;④慢性肺病;⑤严重心衰 (五)Ⅲ类——胺碘酮、索他洛尔 胺碘酮: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doc

(一)Ⅰ A 类——奎尼丁(适度阻滞Na+通道)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亦减少K+外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α受体(-),M受体( -) 奎尼丁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引起的:( 1 )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 (2)复极过长——早后除极( EAD )——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 厥 药物本身引起:( 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 退等。 (2)过敏反应 (二)Ⅰ B 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 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 4 相 Na+内流所致; 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 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 2 相 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 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 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Ⅰ C 类——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总结版

(一)ⅠA类——奎尼丁(适度阻滞Na+通道)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亦减少K+外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α受体(-),M受体(-) 奎尼丁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引起的:(1)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 (2)复极过长——早后除极(EAD)——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厥 药物本身引起:(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退等。 (2)过敏反应

(二)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 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4相Na+内流所致; 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 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2相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 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 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ⅠC类——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 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减慢传导速度。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 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四)Ⅱ类——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 ①β受体(-); ②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 ③传导性(高浓度)减慢: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 ④对房室结ERP有明显延长作用。

药理-抗心律失常药习题集 附答案(优.选)

第十五章抗心律失常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普萘洛尔的作用不包括(D) A.减慢心律 B.减慢房室传导 C.提到呼吸道阻力 D.提高基础代谢率 2.普萘洛尔禁用与(A) A.支气管哮喘 B.典型心绞痛 C.甲亢 D.心律失常 3.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作用之一是(D) A.延长APD和ERP B.仅缩短APD B.仅缩短ERP D.相对延长ERP 4.治疗窦性心动过速首选下列哪一药物(C) A.胺碘酮 B.苯妥英钠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5.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最佳治疗药物是(D) A.维拉帕米 B.胺碘酮 C.奎尼丁 D.苯妥英钠 6.治疗窦性心律过缓的首选药是(B) A.奎尼丁 B.阿托品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7.奎尼丁对下列哪一种心律失常无效(C) A.心房颤动 B.心房扑动 C.室性期前收缩 D.房性期前收缩 8.关于普萘洛尔抗心律失常作用,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 A.抑制窦房结,减缓传导并延长其有效不应期

B.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 C.在高浓度时,能抑制钠离子内流,降低浦肯野纤维的反应性 D.加快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 9.窦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B) A.苯妥英钠 B.普萘洛尔 C.氟卡尼 D.利多卡因 10.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D) A.苯妥英钠 B.利多卡因 C.普罗帕酮 D.维拉帕米 11.具有抗癫痫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是(C)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苯妥英钠 D.普鲁卡因胺 12.心室纤颤选用(A)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普萘洛尔 D.奎尼丁 13.下列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B) A.普罗帕酮 B.奎尼丁 C.苯妥英钠 D.维拉帕米 14.治疗心房颤动选用(D)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普萘洛尔 D.奎尼丁 15.起效慢,作用时间最长的药物(D) A.奎尼丁 B.利多卡因 C.维拉帕米 D.胺碘酮 (二)多项选择题 1.降低心肌异常自律性的方式有(ACD) A.提高阀电位水平 B.降低阀电位水平 C.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D.减慢动作电位4相自动除

抗心律失常药试题

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普萘洛尔的作用不包括( ) A.减慢心律 B. 减慢房室传导 C. 提到呼吸道阻力 D. 提高基础代谢率 2.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作用之一是( ) A.延长APD和ERP B. 仅缩短APD B.仅缩短ERP D. 相对延长ERP 2.治疗窦性心动过速首选下列哪一药物( ) A. 胺碘酮 B. 苯妥英钠 C. 普萘洛尔 D. 利多卡因 3.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最佳治疗药物是(D) A. 维拉帕米 B. 胺碘酮 C. 奎尼丁 D. 苯妥英钠 4.治疗窦性心律过缓的首选药是( ) A. 奎尼丁 B. 阿托品 C. 普萘洛尔 D. 利多卡因 5.奎尼丁对下列哪一种心律失常无效( ) A. 心房颤动 B. 心房扑动 C. 室性期前收缩 D. 房性期前收缩 6.关于普萘洛尔抗心律失常作用,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抑制窦房结,减缓传导并延长其有效不应期 B.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

C.在高浓度时,能抑制钠离子内流,降低浦肯野纤维的反应性 D.加快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 7.窦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 A. 苯妥英钠 B. 普萘洛尔 C. 氟卡尼 D. 利多卡因 8.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 A. 苯妥英钠 B. 利多卡因 C. 普罗帕酮 D. 维拉帕米 9.具有抗癫痫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 利多卡因 B. 维拉帕米 C. 苯妥英钠 D. 普鲁卡因胺 10.心室纤颤选用() A. 利多卡因 B. 维拉帕米 C. 普萘洛尔 D. 奎尼丁 (二)多项选择题 1.降低心肌异常自律性的方式有() A. 提高阀电位水平 B. 降低阀电位水平 C.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D. 减慢动作电位4 相自动除极速率 E.增加动作电位4相自动除极速率 2.奎尼丁的药理作用包括() A. 降低浦肯野纤维及工作肌细胞的自律性 B. 减慢传导 C. 抑制钾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D. 加快传导 E. 加快钾外流,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二.简答题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何分类?请每类列举一个药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最新资料推荐------------------------------------------------------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药物分类药物作用特点适应症用药方法及剂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Ⅰ b 类利多卡因钠通道阻滞作用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不做首选)负荷量 1~1.5mg/kg(一般用 50~100mg), 2~3min内静注,必要时间隔 5~10min 可重复。 但最大不超过 300mg。 负荷量后继以1-4mg/min 静滴维持。 老年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肝或肾功能障碍时应减少用量。 连续应用 24~48h 后半衰期延长,应减少维持量。 1. 语言不清 2. 意识改变 3. 肌肉搐动、眩晕 4. 心动过缓 5. 低血压心室颤动/无脉室性心动过速(不做首选) 1~1.5mg/kg 静脉推注。 如果室颤/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持续, 每隔 5-10min后可再用0.5~0.75 mg/kg 静脉推注,直到最大量为 3 mg/kg。 6. 舌麻木Ⅰ c 类普罗帕酮钠通道阻滞剂,轻中度抑制心肌收缩力 1. 室上性心动过速 1 ~ 2mg/kg (一般可用70mg), 10min 内缓慢静注。 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40mg。 无效者 10~15min后可重复一次,总量不宜超过 210mg。 1 / 6

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即停止注射。 中重度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低血压、缓 慢性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障碍、肝肾功能不全者相对禁忌1. 室 内传导障碍加重, QRS 波增宽 2. 诱发或使原有心力衰竭加重 3. 口干,舌唇麻木2.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转律转复心房颤动: 2mg/kg 稀释后静脉推注10min,无效可在 15min 后重复,最 大量 280mg 4. 头痛,头晕,恶心Ⅱ 类美托洛尔 - 受体阻 滞剂。 降低循环儿茶酚胺作用,降低心率、房室结传导和血压, 有负性肌力作用 1. 窄 QRS心动过速美托洛尔: 首剂 5mg, 5min缓慢静注。 如需要,间隔5~15min,可再给 5mg,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总剂量不超过 10 ~ 15mg(0.2mg/kg)。 避免用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部疾病、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低血压、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1. 低血压艾司洛尔2. 控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室率 2. 心动过缓 3. 多 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艾司 洛尔: 0.5mg/kg, 1min 静注,继以 50ug/kg/min 静脉维持,疗效不 满意,间隔 4min,可再给 0.5mg/kg,静注,静脉维持剂量可以 50~100ug/kg/min 的步距逐渐负荷量递增,最大静脉维持剂量可至300ug/kg/min。

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 一、A1 1、下列药物中属于ⅠB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 A、胺碘酮 B、普罗帕酮 C、维拉帕米 D、奎尼丁 E、利多卡因 2、属于Ⅱ类β肾上腺受体拮抗剂的药物是 A、胺碘酮 B、普罗帕酮 C、维拉帕米 D、普萘洛尔 E、利多卡因 3、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A、胺碘酮 B、普罗帕酮 C、维拉帕米 D、普萘洛尔 E、利多卡因 4、变异型心绞痛患者首选药物是 A、胺碘酮 B、ACEI C、利多卡因 D、硝苯地平 E、普萘洛尔 5、不稳定型心绞痛首选 A、尼莫地平 B、硝苯地平 C、氨氯地平 D、地尔硫卓 E、尼群地平 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发变异型心绞痛,宜采用下述何种药物治疗 A、维拉帕米 B、利多卡因 C、普鲁卡因胺 D、奎尼丁 E、普萘洛尔

7、关于利多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窄谱抗心律失常药 B、能缩短浦氏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C、对传导速度的作用,受细胞外液K+浓度的影响 D、对心肌的直接作用是抑Na+内流,促K+外流 E、治疗剂量就能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 8、关于普萘洛尔,抗心律失常的机制,哪项是错误的 A、阻断心肌β受体 B、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 C、降低浦氏纤维的自律性 D、治疗量就延长浦氏纤维的有效不应期 E、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 9、利多卡因对哪种心律失常无效 A、心室颤动 B、室性早搏 C、室上性心动过速 D、强心甙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E、心肌梗死所致的室性早搏 10、胺碘酮的作用是 A、阻滞Na+通道 B、促K+外流 C、阻滞Ca2+通道 D、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E、阻滞β受体 11、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 A、奎尼丁 B、普鲁卡因胺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E、维拉帕米 12、哪种药物对心房纤颤无效 A、奎尼丁 B、地高辛 C、普萘洛尔 D、胺碘酮 E、利多卡因 13、下列药物中具有抗心律失常、抗髙血压及抗心绞痛作用的药物是 A、普萘洛尔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适应证与不良应

心律失常即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包括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可分为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I 类—钠通道阻滞 Ia 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药。作用原理是减慢心率,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APD)。 奎尼丁 奎尼丁属 Ia 类抗心律失常药,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临床上主要用于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经电转复律后的维持治疗,常用量一次0.2-0.3 g,一次 3-4 次。 但是本药治疗指数低,约 1/3 的患者可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虽然本药有作用,但由于其安全范围小,用量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较多,目前已较少用。肌内注射及静脉注射已不再使用。 小贴士:应用奎尼丁转复房颤或房扑时,首先给 0.1 g 试服剂量,观察 2 h 有无过敏及特异质反应。 如无不良反应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复律:0.2 g,q8 h,连服 3d 左右。 转复房扑和房颤时,为防止房室间隐匿性传导减轻而导致 1:1 下传,应先给予地高辛或β-受体阻断药,以免心室率过快。 普鲁卡因胺 普鲁卡因胺也属 Ia 类抗心律失常药,本药曾用于各种心律失常的治疗。 但因其促心律失常作用、以及长期使用可引起抗核抗体滴度升高,甚至出现狼疮样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现仅推荐用于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如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注射液适用于利多卡因无效而又不宜电转复律的室性心动过速。 用药期间一旦心室率明显减低,应立即停药,如出现发热、寒战、皮疹、胸腔或心包积液等,也应立即停药。 Ib 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利多卡因、美西律、苯妥英钠等药。作用原理是不减慢心率,缩短 APD。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中效酰胺类局麻药,也是 Ib 类抗心律失常药,但其对短动作电位时程的心房肌无效,因此仅适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用法:可按 1-1.5 mg/kg 作为首次负荷量静脉注射 2-3 分钟,必要时每 5 分钟重复 1-2 次,用负荷量后,可以 1-4 mg/min 的滴速静脉滴注。 小贴士:在低心排血量状态,70 岁以上高龄和肝功能障碍者,可接受正常的负荷量,但维持量为正常的 1/2。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用法

(一) I类药物阻断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和ERP。对静息膜电位无影响。 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10s,以延长ERP 最为显著。 1. 奎尼丁(Ia):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适应症:口服适用于房性早搏、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颤动或心房扑动经电转复后的维持治疗。肌注及静注已不用。 用法用量:1、口服:第1天,每次0.2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如无效而又无明显毒性反应,第2天增至每次0.3g、第3天每次0.4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每日总量一般不宜超过2g。恢复正常心律后,改给维持量,每日0.2~0.4g。若连服3~4日无效或有毒性反应者,应停药。2、静注:在十分必要时采用,并须在心电图观察下进行。每次0.25g,以5%葡萄糖液稀释至50ml缓慢静注。小儿每次2mg/kg。

注意事项:1、用于纠正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时,应先给洋地黄饱和量,以免心律转变后心跳加快,导致心力衰竭。2、奎尼丁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时,由于奎尼丁可减少地高辛的经肾排泄而增加地高辛的血浓度,故联合应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的用量。3、每次给药前应仔细观察心律和血压改变,并避免夜间给药。在白天给药量较大时,夜间也应注意心律及血压。4、患心房颤动的病人,用药过程中,当心律转至正常时,可能诱发心房内血栓脱落,产生栓塞性病变,如脑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应严密观察。5、对于有应用奎尼丁的指征,但血压偏低或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应先提高血压、纠正休克,然后再用。如血压偏低是由于心动过速、心脏排血量小所造成,则应一面提高血压,一面使用奎尼丁。6、严重心肌损害的病人和孕妇忌用。7、静注常引起严重的低血压,有较大的危险性,须注意。禁用于有严重心肌病变。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中毒、原有Q-T间期延长、妊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对本品有过敏反应者,慎用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显著心动过缓、低血压、重症肌无力者。每次服药前要检查血压、心率和心律,并记录心电图,避免低血钾。 不良反应:1、心血管系统:本品有促心律失常作用,产生心脏停搏及传导阻滞,较多见于原有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可反复自发自停,发作时伴晕厥现象,此作用与剂量无关,可发生于血药浓度尚在治疗范围内或以下时。本品可使血管扩张产生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是: A.有效不应期 B.膜反应性 C.阈电位水平 D.4相自动除极速率 E.以上都不是 2、属于适度阻滞钠通道药(IA类)的是: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胺碘酮 D.氟卡尼 E.普鲁卡因胺 3、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是: A.普鲁卡因胺 B.胺碘酮 C.氟卡尼 D.普萘洛尔 E.普罗帕酮 4、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首选药是: A.肾上腺素 B.异丙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多巴胺 E.阿括品 5、防治急性心肌梗塞时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 A.普萘洛尔 B.利多卡因 C 奎尼丁 D.维拉帕米 E.普鲁卡因胺 6、治疗强心甙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和轻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好选用: A.阿括品 B.异丙肾上腺素 C.苯妥英钠 D.肾上腺素 E.麻黄碱 7、以奎尼丁为代表的IA类药的电生理是: A.明显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明显抑制传导,APD延长

B.适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适度抑制传导,APD延长 C.轻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轻度抑制传导,APD不变 D.适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严重抑制传导,APD缩短 E.轻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轻度抑制传导,APD缩短 8、与利多卡因比较美西律的不同是: A.作用较弱 B.兼有α受体阻断作用 C.可供口服,作用持久 D.有较强的拟胆碱作用 E.不良反应较轻 9、细胞外K+浓度较高时能减慢传导,血K+降低时能加速传导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索他洛尔 B.利多卡因 C.丙吡胺 D.氟卡尼 E.胺碘酮 10、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是: A.利多卡因 B.奎尼丁 C.苯妥英钠 D.普萘洛尔 E.维拉帕米 11、减弱膜反应性的药物是: A.利多卡因 B.苯妥英钠 C.奎尼丁 D.美西律 E.妥卡尼 12、有关胺碘酮的不良反应错误叙述是: A.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 B.可发生肺纤维化 C.可发生角膜沉着 D.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E 可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13、心房纤颤复转后预防复发宜选用: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用法总结

医学科普: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用法总结 近年来,虽然治疗心律失常的技术日益增多,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药物仍然是心律失常治疗不可或缺的基础手段。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有很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也有加重原来的心律失常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可能。 正确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直是临床医生非常关注的话题。根据我国专家共识,本文总结了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与大家共享。一、利多卡因 临床应用:适用于因急性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洋地黄中毒及心脏导管等所致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及室颤。 用法用量:负荷剂量1.0~1.5 mg/kg,静脉注射2~3分钟,必要时每5~10分钟后重新注射。剂量最大不能超过300 mg。后继以1~4 mg/min的负荷量静脉滴注维持。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言语不清、意识改变、末梢麻木、共济失调、肌肉搐动、眩晕等;少数可见窦房结抑制以及房室阻滞。 注意事项及预警:(1)II度、III度房室阻滞、双分支阻滞、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慎用。 (2)连续使用利多卡因24~48小时,半衰期延长,应减少维持剂量。 二、普罗帕酮 临床应用: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用法用量:(1)口服:初始剂量为每次150 mg,q8h;疗效不满意者,3~4天后可加至每次200 mg,q8h。最大剂量为200 mg,q6h。对于原有QRS波增宽者,剂量应每次150 mg,q8h或更低。 (2)静脉:1~2 mg/kg,10分钟缓慢静脉注射,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40 mg。无效者10~15分钟后可重复1 次,总量不宜超过210 mg。 不良反应:室内传导障碍加重,QRS波增宽,出现负性肌力作用,诱发或使原有心力衰竭加重,导致低心排,使室速恶化。 注意事项及预警:(1)缺血性心脏病(IHD)或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为禁忌证。 (2)存在窦房结、房室结或传导系统病变,肝肾损伤以及哮喘者慎用。 (3)增加洋地黄和华法林浓度。 (4)基线、第1天、第2~3天进行心电监测。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用法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用法 (一) I类药物阻断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上 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和ERP。对静息膜电位无影响。 I 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10s,以延长ERP最为显著。 1.奎尼丁(la):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适应症:口服适用于房性早搏、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颤动或心房 扑动经电转复后的维持治疗。肌注及静注已不用。 用法用量:1、口服:第1天,每次0.2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如无效而又无明显毒性反应,第2天增至每次0.3g、第3天每次0.4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每日总量一般不宜超过2g。恢复正常心律后,改给维持量,每日0.2?0.4g。若连服3?4日无效或有毒性反应者,应停 药。2、静注:在十分必要时采用,并须在心电图观察下进行。每次0.25g,以5%葡萄糖液稀释 至50ml缓慢静注。小儿每次2mg/kg。 注意事项:1、用于纠正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时,应先给洋地黄饱和量,以免心律转变后心跳加快,导致心力衰竭。2、奎尼丁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时,由于奎尼丁可减少地高辛的经肾排泄而增加地高辛的血浓度,故联合应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的用量。3、每次给药前应仔细观察心律和血压 改变,并避免夜间给药。在白天给药量较大时,夜间也应注意心律及血压。4、患心房颤动的病 人,用药过程中,当心律转至正常时,可能诱发心房内血栓脱落,产生栓塞性病变,如脑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应严密观察。5、对于有应用奎尼丁的指征,但血压偏低或处于休克状态的 病人,应先提高血压、纠正休克,然后再用。如血压偏低是由于心动过速、心脏排血量小所造成,则应一面提高血压,一面使用奎尼丁。6、严重心肌损害的病人和孕妇忌用。7、静注常引起严 重的低血压,有较大的危险性,须注意。禁用于有严重心肌病变。H或皿度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中毒、原有Q-T间期延长、妊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对本品有过敏反应者,慎用于I度房室传导阻滞、显著心动过缓、低血压、重症肌无力者。每次服药前要检查血压、心率和心律,并记录心电图,避免低血钾。 不良反应:1、心血管系统:本品有促心律失常作用,产生心脏停搏及传导阻滞,较多见于原有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扭转性室性心动过 速)或室颤,可反复自发自停,发作时伴晕厥现象,此作用与剂量无关,可发生于血药浓度尚在治疗范围内或以下时。本品可使血管扩张产生低血压,个别可发生脉管炎。2、胃肠道不良反应: 很常见。包括恶心、呕吐、痛性痉挛、腹泻、食欲下降、小叶性肝炎及食道炎。3、金鸡纳反应(Cinchonism):可产生耳鸣、胃肠道障碍、心悸、惊厥、头痛及面红。视力障碍如视物模糊、畏光、复视、色觉障碍、瞳孔散大、暗点及夜盲。听力障碍、发热、局部水肿、眩晕、震颤、兴奋、昏迷、忧虑,甚至死亡。一般与血浆奎尼丁浓度升高有关,可通过减少给药量预防和治疗。4、特异质反应:头晕、恶心、呕吐、冷汗、休克、青紫、呼吸抑制或停止。与剂量无关。5、过敏反应:各种皮疹,尤以荨麻疹、瘙痒多见,发热、哮喘、肝炎及虚脱。与剂量无关。6、肌肉:使 重症肌无力加重。7、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分类左移、中性粒细胞减少。8免疫反应:最常见是血小板减少症,罕见肝炎、骨髓抑制、红斑狼疮。(注意:以上反应与奎尼丁血浆浓度无关,而是由于机体特异的免疫体质决定的) 禁忌症:交叉过敏反应:1、对奎宁过敏者也可能对本品过敏。2、鉴于人体资料较少,而与本 品密切相关的药——奎宁可产生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及肢体畸形、新生儿耳毒性及催产作用,孕妇使用时应权衡利弊。本品可通过乳汁排泄,随母乳进入小儿体内,尽管婴儿接受的量远远低于治疗用量,但由于肝脏发育不成熟,代谢药物能力差,可能导致药物蓄积。老年人因清除能力下降,用时要适当减量。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介绍和发展英文版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Author:赵恒军 Instructor:刘静庭 Abstract Objective:summaries of the classification, progress and security applications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Methods: searching and retrieving relevant documents about the latest anti-arrhythmia at home and abroad. Result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lassification, the latest progress and security applications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And it will help to formulate the proper treatment of rational anti-arrhythmia. Conclusions: the paper can be used to help people get basic knowledge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rapidly. Key words Antiarrhythmic agent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arrhythmia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he impulse of the heart comes from the sinus node, through the atrium, atrioventricular node, atrioventricular bundle and Purkinje fibers in turn and then to ventricular muscle finally which cause the contraction of the heart in a rhythm. Cardiac arrhythmia is a serious heart disease which is caused by abnormal of heartbeat law and frequency. At the same time, normal atrial and ventricular activ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