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术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62 KB
- 文档页数:2
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36例临床体会作者:历茂刚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36例上颌窦囊肿患者在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口开放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无残留病变及复发。
结论在治疗过程中对径路留置适宜大小的窦口,避免窦口周围重要结构发生损伤。
【关键词】上颌窦囊肿;鼻内镜;临床体会上颌窦囊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通常采用柯陆式传统手术治疗方法。
随着鼻内镜在鼻窦外科手术的广泛应用,可采取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该方法创伤小,恢复期短,术后反应小,具有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诊治单纯上颌窦囊肿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患者年龄在13-72岁之间,平均年龄34.2岁,单侧发病29例,占80.5%,双侧发病5例,占13.9%。
有头痛、面颊部闷胀感、鼻腔流黄水样液21例,无症状15例。
1.2方法术前均行常规手术前进行耳鼻喉常规检查,同时对鼻窦进行CT详细检查,利于对病变准确位置进行确定以排除鼻部其他合并疾病。
实施全身查体及血生化、血常规、心电等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要平卧,进行心电常规监护,采用氟芬合剂进行静脉注射强化麻醉,应用鼻窦窥镜监视系统进行监控,采用丁卡因盐酸肾上腺素棉片对下鼻甲及鼻道黏膜实施表面麻醉,每次5分钟,共进行3次,再将1%利多卡因注射于下鼻道外侧壁起到局部浸润麻醉作用。
将上颌窦套管针在距下甲前端1.5厘米处下鼻道外侧壁斜向外、上方向穿刺,将骨壁穿透进入上颌窦腔,针芯抽出后,观察伸进的鼻窥镜自套管,确定囊肿位置,再将套管取出,用咬骨钳在窥镜下将开窗口扩大到1.0*1.5厘米左右,根据囊肿位置,选取适宜角度的鼻窦窥镜及相应手术器械,从开窗口进入,将囊肿病变全部钳除,注意不要造成窦腔黏膜损伤。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研究【收稿日期】2011-09-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78例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作为治疗组,78例采用传统上颌窦炎根治术作为对照组。
两组治疗后均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术后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有效率,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临床疗效显著,手术创伤小,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镜手术;真菌性;上颌窦炎近年来,激素、抗菌药物等不合理应用导致鼻窦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而真菌性上颌窦炎是真菌性鼻窦炎最常见的类型。
随着CT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普及和对该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术前诊断率已大为提高。
鼻内镜手术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现通过对比传统的手术方法,分析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78例作为治疗组,78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病程、病变累及范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方法,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重者结合泪前隐窝进路,保留窦内黏膜,鼻内镜下切除病变组织,清理窦内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合并鼻部解剖异常者手术矫形。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上颌窦炎根治术治疗方法,即柯-陆氏手术,经尖牙窝,打开上颌窦前壁,尽量保留窦内黏膜,清除病变组织及干酪样物、脓性分泌物。
所有手术均由具有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师主刀,两组围手术期的检查、用药、护理原则相同。
术后对所有患者均随访6~12个月,收集分析数据,比较两组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
1.3疗效评价方法参照海口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制定该研究疗效评价方法。
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口不同处理方式疗效分析
卜川;朱忠寿;程道俊;魏日富;李慧凤;徐杨斌;张茂华;郭登方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
【年(卷),期】2011(032)009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上颌窦手术方法的对上颌窦炎治愈率的差异。
方法:将
慢性上颌窦炎病例116例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鼻内窥镜下行上颌窦手术,A组清理中鼻道阻塞因素、切除钩突后,不扩大上颌窦黏膜口,B组清理中鼻道阻塞因素、切除钩突后,切除上颌窦黏膜口。
结果:随访12个月以上。
依照海口1997年标准,A组75侧,治愈68侧,治愈率为90.7%,B组80侧,治愈74侧,治愈率为
92.5%;A组好转7侧,好转率为9.3%,B组好转6侧,好转率为7.5%。
结论:鼻内窥镜下两种上颌窦炎处理方法疗效相同。
【总页数】3页(P1677-1679)
【作者】卜川;朱忠寿;程道俊;魏日富;李慧凤;徐杨斌;张茂华;郭登方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宁德市医院宁德市眼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福建
宁德;35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9
【相关文献】
1.鼻内窥镜下自然窦口扩大、下鼻道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病变 [J], 唐永元
2.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口不同处理方式疗效分析 [J], 卜川;朱忠寿;程道俊;魏日富;李
慧凤;徐杨斌;张茂华;郭登方
3.下鼻道钻孔鼻内窥镜下治疗上颌窦良性占位171例疗效分析 [J], 李景霞;钟彦;郭冬菊;陈秉辉
4.鼻内窥镜下保留上颌窦口黏膜处理方式疗效110例分析 [J], 汤杰
5.鼻内窥镜下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疗效分析 [J], 孙建松;姬红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颌窦病变在鼻内窥镜下行中鼻道和下鼻道融合开窗术的治疗发表时间:2015-08-05T10:15:02.503Z 来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6月第6期供稿作者:邹继梅王桂芳王庭良宋洋[导读] 115例随访均超过2年,内窥镜下见窗口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均通畅,窦内粘膜光滑,无分泌物,未见肿物或炎性病变。
邹继梅王桂芳王庭良宋洋云南省开远市解放军第五十九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云南开远 661600【摘要】慢性鼻窦炎因鼻道窦口的堵塞而引发上颌窦息肉、囊肿的形成。
上颌窦内息肉和囊肿彻底切除的手术方法仍是上颌窦根治术(Cald-well-Luc 手术)。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手术中主要是处理窦口鼻道复合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通畅引流,使上颌窦病变愈合。
我们应用经鼻内窥镜下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融合开窗手术,手术创伤很小,病灶清除彻底,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我们于2006年10月~2014年10月经鼻内窥镜下施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融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病变120例(132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上颌窦病变;鼻内窥镜;创伤小【中图分类号】R765 【文章标识码】A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0例(132侧),男82例,女38例,年龄16~76岁。
上颌窦息肉80例(其中双侧上颌窦息肉32例,合并筛窦息肉29例,合并蝶窦息肉19例),囊肿40例,出血性坏死性息肉18例,霉菌病1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术前均有鼻内窥镜检查和轴位、冠状位CT检查(均未见骨质破坏),部分有术前病理活组织检查报告。
经鼻内窥镜下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融合开窗术,合并鼻腔、鼻窦其它病变者同期手术清除。
1.2手术方法:手术器械是Storz牌内窥镜、手术器械及电视监视系统。
除5例患者加用强化麻醉外,均采用局部麻醉。
按Massenclinger法作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于筛漏斗处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达上下径6~8 mm,前后径8~10 mm,将下鼻甲向内骨折后扩大下鼻道,70°镜下在下鼻道穹隆顶前、中1/3偏后先找到鼻泪管开口(泪襞),于鼻泪管开口略后,用30°翘头钳顶穿下鼻甲基板后即可见已扩大的上颌窦口,此时可清晰的将窦口后、上缘扩至平齐上颌窦后、顶壁,下缘与上颌窦底壁平齐,微创性的完成中、下鼻道融合开窗(窗口一般前后为12~16 mm,上下为10~14 mm),再将70°镜伸入上颌窦内,直视下清除净上颌窦病变。
鼻内窥镜联合改良柯—陆氏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1.1 临床资料上颌窦囊肿12例,上颌窦息肉25例,上颌窦真菌病11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均为成人,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19岁。
1.2 手术方法采用杭州好克内窥镜手术器械,内窥镜显像系统及刨削器,行鼻腔表面麻醉,常规局部麻醉加强化麻醉进行手术,采用messrklinger方法,根据术前CT及术中内窥镜所见,若鼻腔钩突肥大或息肉予以内窥镜处理,若无解剖异常或窦口开放良好,不予以处理或不扩大窦口。
在病侧上唇唇龈粘膜交界上0.5cm处3~5齿间横切口,深达骨膜,此切口要比柯—陆氏手术切口小,凿开上颌窦前壁,开口0.6cm×0.8cm放入30°及70°硬性鼻内窥镜,探查窦内病变情况,在不同的角度下从上颌窦凿口处钳取病变组织,保留正常粘膜甚至轻度水肿粘膜,必要时经窦内扩大自然开口。
内窥镜下于自然开口处向窦腔引入成人导尿管(前方带气囊),留置72小时,期间行上颌窦冲洗或给药。
2 结果术后7天所有患者唇龈粘膜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4周随诊上颌窦开口通畅,复查CT上颌窦病变消失,仅有3例粘膜较术前增厚。
3 讨论近年来,鼻内窥镜已广泛应用于鼻科临床,但鼻内窥镜手术并不能完成取代上颌窦根治术(柯—陆氏手术),尤其对上颌窦同上角及内下角病变的处理成为鼻内窥镜死角,易残留病灶而致复发率高。
我们采用鼻内窥镜手术联合改良的柯—陆氏手术,有利于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克服了经自然开口不能明视下实施手术的缺点,又克服了下鼻道打对口不利于上颌窦粘膜功能恢复的缺点(因上颌窦粘膜纤毛清除方向是朝向自然窦口),同时扩大了鼻内窥镜治疗上颌窦病变的适应范围。
术前全面了解上颌窦病变性质、程度及范围是正确选择术式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
行鼻窦CT检查,必要时行上颌窦分泌物涂片、培养等细胞学检查和活体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正常上颌窦粘膜、轻度充血水肿的粘膜均予以保留,有利于粘膜功能恢复;对于鼻腔无解剖异常或无窦道复合体阻塞的病例均不予以扩大自然开口;保护或重建鼻腔原有结构,对开放的鼻窦具有保护并防止吸入气流直接冲击的作用;保留钩突尾部可保护上颌窦自然开口下缘不被破坏,保护了上颌窦最重要的引流途径。
鼻内镜手术中额窦口的处理
孙凤新;李海洋;崔志春;刘勇
【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年(卷),期】2009()5
【摘要】目的探讨在鼻内镜手术中额窦口处理时的手术技巧。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9月~2007年12月间连续607例(1021侧)鼻内镜手术,其中84例(147侧)有额窦病变,接受了DrafIIa型额窦开放术,术后随访7~40个月。
结果84例(147侧)患者中,额窦口引流通畅的58例(102侧,69%),改善16例(28侧,19%),无
效10例(17侧,12%)。
结论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有效方法,对于
额窦内受累的患者,采用DrafIIa型额窦开放术能够很好的解决额窦口引流问题,有
助于恢复额窦正常功能。
【总页数】2页(P267-268)
【关键词】额窦;内窥镜检查;耳鼻喉外科手术;解剖
【作者】孙凤新;李海洋;崔志春;刘勇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9;R657.4
【相关文献】
1.改良鼻丘径路额窦鼻内镜修正手术在难治性鼻-鼻窦炎中的疗效探析 [J], 邵丽
2.改良鼻丘径路额窦鼻内镜修正手术在难治性鼻-鼻窦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薛建军
3.鼻内镜手术中额窦口的处理探讨 [J], 王杰;王桑;王丽华;
4.改良鼻丘径路额窦鼻内镜修正手术在难治性鼻-鼻窦炎治疗中的应用 [J], 庄得才;郭世鸿;蒲琴
5.改良鼻丘径路额窦鼻内镜修正手术在难治性鼻-鼻窦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J], 王孝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慢性鼻窦炎及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
2鼻中隔偏曲。
3肥厚性鼻炎或泡状中鼻甲等导致鼻阻塞者。
4脑脊液鼻漏修补。
5鼻腔、鼻窦异物及前颅底异物。
6恶性突眼、眶内脓肿或急性眶内出血。
7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
8鼻腔、鼻窦及鼻咽囊肿和良性肿瘤。
9慢性泪囊炎、外伤性泪囊炎及泪囊异物或泪囊黏液囊肿。
10蝶鞍区占位性病变。
11局限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或可疑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探查等。
【禁忌证】1伴急性传染病、血液病或严重心血管病等全身疾病,且未良好控制。
2侵犯广泛的恶性肿瘤。
【操作方法及程序】1熟悉解剖,在内镜下必须熟悉鼻腔内立体视野下的解剖结构才能进行手术,否则易发生错误或不必要的损伤,术者最好能先做尸解训练后,再进行临床实践。
2内镜和手术器械同时通过鼻阈后,钳头并不在视野中,寻视中易损伤出血而影响手术。
要求内镜先进入鼻腔,然后手术器械沿镜杆进入视野。
3内镜下手术配合,要多次反复练习后才能熟练掌握,30°内镜应为首选用镜,其视野宽,死角小,手术适应性强,一般无须频频更换其他角度内镜。
4微创概念与功能保存是内镜手术的灵魂。
在清除病变,建立引流通道时,必须保存正常的组织结构,保护鼻黏膜功能。
术中的操作方法及程序,应根据手术适应证和目的来认真选择。
一、钩突切除术钩突切除术(又称筛漏斗切开术)是鼻内镜下行中鼻道手术的基本步骤。
【适应证】1钩突畸形、生理性肥大或息肉样改变,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引流者。
2半月裂及筛漏斗中有息肉或瘢痕粘连或其他局限性病灶。
3为开放筛漏斗,进一步为鼻额裂、筛窦或上颌窦手术提供进路。
【禁忌证】1急性鼻炎和鼻窦炎者。
2中鼻道有占位病变,钩突窥视不清者。
【操作方式及程序】1仰卧位头抬高30°。
2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3鼻腔黏膜以1%鼻卡因(加1‰肾上腺素)表面麻醉,收缩血管2次。
4用0°或30°镜确认钩突后,用钩突切开刀,在钩突前下方紧贴鼻腔外侧壁骨刺入,贯穿整个钩突进入半月裂或筛漏斗中,前上到鼻额裂,后用咬骨钳咬断前端,取出钩突。
鼻内镜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罗香梅;赵云峰;李大红;喻国冻;张田【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霉菌性上颌窦炎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3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B组57例,采用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
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评定疗效,A组治愈35例,复发8例,治愈率为81.4%,B组治愈55例,复发2例,治愈率为96.5%,B组明显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鼻内镜下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式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有效手段,疗效确切,较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fungal maxillary sinusitis with combined approach of intranasal antrostomy in inferior nasal meatus and endoscopic maxillary surgery.Methods One hundred cases of fungal maxillary sinusities were randomly distribut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and group B ). GroupA ,which included Forty-three cases,were under endoscopic maxillary surgery, Group B, which included fifty-seven cases,were under endoscopic maxillary surgery and intranasal antrostomy in inferior nasalmeatus.Results The outcome of the surgeries after six-month follow-up In group A , 35 cases were cured after the first surgery, 8 cases were in a relapse. the curative rate is 81.4%; In group B, 55 cases were cured afterthe first surgery, 2 cases were in a relapse. the curative rate is 96.5%. The curative rate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which i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B .ConclusionThe combinedapproach has a better curative effect, higher curative rate and lower recurrence rate,compared with endoscopic maxillary surgery.【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4页(P24-26,30)【关键词】鼻内镜手术;霉菌病;上颌窦炎;下鼻道开窗;鼻内镜上颌窦手术【作者】罗香梅;赵云峰;李大红;喻国冻;张田【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湛江 524000;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湛江 524000;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湛江 524000;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贵州贵阳 550000;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贵州贵阳5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42霉菌性上颌窦炎经典的手术治疗方法是上颌窦根治术(cald-well-luc手术),因其损伤大,痛苦多,且下鼻道造口容易狭窄,闭锁,引流不畅,通气不佳,致术后疗效差。
鼻内镜术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一)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上颌窦中鼻道开口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
方法配对研究56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比较同一患者术中扩大或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后情况。
结果窦口的开放率在不扩大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侧中分别为92.9%和80.4%(随访6个月时)。
回顾性观察51例施Caldwell-Luc术的患者,下鼻道造口的术后开放率仅为40.6%。
分析38张单侧鼻窦炎或鼻息肉的鼻窦CT片,测量对照侧与病变侧的上颌窦口膜样部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差异无显著性。
病变侧上颌窦口周围的中鼻甲气化、增生及钩突偏曲、筛泡骨性增生等解剖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
结论鼻内镜下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关键是窦口周围的解剖异常因素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内镜术;上颌窦Ostiumofmaxillarysinusinendoscopicsinussurgery
XIEZhi-gou,CHENYan-lin.
DepartmentoftheENT,HeadandNeckSurgery,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XiaoganCity,Hubei432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eterminetheclinicalsignificanceandoperativemethodofmaxillarysinusostiuminthetrea tmentofchronicsinusitisandnasalpolyps.MethodsFifty-sixpatients(112sides)undergoneendoscopic sinussurgerywerestudied.ResultsThepatencyratesofthemaxillaryostiainpatientswithenlargedandu nchangedmaxillaryostiawere92.9%and80.4%respectively.Fifty-onepatients(64sides)undergoneCal dwell-Lucoperationswereretrospectivelystudied.Thepatencyrateofinferiorantrostomywas40.6%.CT scansofthesinusesof38caseswithunilateralsinisitisornasalpolypswerereviewed.Thescalevaluesofth emaxillaryhiatusonCTimagesshowednodifferencebetweenthenormalgroupandthediseasedgroup. Pneumatizationandproliferationofmiddleturbinateandbentuncinateprocesswerethemostcommon anatomicvariationinthediseasedgroup.ConclusionTheresultssuggestthatmanagementofanatomicv ariationssurroundingtheostiaisveryimportantinthetreatmentofmaxillaryostium.
【Keywords】sinusitis;nasalpolyps;endoscopy;maxillarysinus
临床观察发现鼻窦开口的粘连、狭窄或闭锁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症状未控制或复发的原因之一,其中上颌窦开口狭窄相对较多。
回顾性比较内镜下中鼻道开窗与下鼻道开窗的窦口开放率。
通过配对研究扩大或不扩大窦口术后上颌窦开口的狭窄和闭合情况,比较病变侧与对照侧的上颌窦口膜样部的大小及窦口周围的解剖异常情况,探讨鼻内镜术上颌窦开口的处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双侧病变接近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14~65岁,平均36.8岁。
其中慢性鼻窦炎37例,鼻息肉19例。
参照Rice的手术方法〔1〕,每个患者一侧常规扩大上颌窦中鼻道开口,另一侧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
术后定期随访,第1个月1周1次,常规进行鼻腔及鼻窦的冲洗,第2~6个月,1~2个月复查1次,每次进行鼻内镜检查。
6个月后半年复查1次,所有患者随访均超过6个月,39例随访超过1年。
6个月时在鼻内镜下见上颌窦口被粘连带或息肉完全阻塞为闭锁。
有窦口,但3mm探针不能探入,或窦口水肿、疤痕致窦内脓性分泌物较多为狭窄。
1.2方法
选择38例单侧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的鼻窦冠状和轴位连续扫描CT片,层厚1.5mm。
在CT 片上测量病变侧与正常侧的上颌窦口膜样部的大小,观察上颌窦口周围的解剖结构异常情况。
测量方法:先仔细阅片,结合鼻内镜检查判断有无鼻腔、鼻窦病变,然后在冠状位扫描通过
上颌窦口的窗位上测量下鼻甲上缘至眶内壁与上颌窦顶壁交角处的最大距离,根据CT片上的像:物的比例值换算后为上颌窦口的上下径。
根据冠状位扫描通过上颌窦口的层数计算出前后径的距离。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作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作χ2检验。
2结果
2.1鼻内镜手术结果
鼻内镜手术时,扩大上颌窦中鼻道开口,术后6个月上颌窦口开放率为80.4%(45/56),其中慢性鼻窦炎为83.8%(31/37),鼻息肉为73.7%(14/19)。
不扩大上颌窦口术后上颌窦口开放率为92.9%(52/56),其中慢性鼻窦炎为94.6%(35/37),鼻息肉为89.5%(17/19)。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