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8
鼻内镜医护四手操作手术配合何鹏飞;王斌全【摘要】应用鼻内镜医护四手操作对20例慢性鼻鼻窦炎和慢性鼻鼻窦炎合并息肉病人进行手术配合治疗,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视野更加清晰,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各项配合顺利完成.主要护理配合要点包括术中持镜配合、出血止血配合和息肉切除配合等.【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7(031)009【总页数】3页(P1121-1123)【关键词】鼻-鼻窦炎;鼻内镜;医护四手操作;单手操作;手术配合;持镜护士【作者】何鹏飞;王斌全【作者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6鼻内镜手术主要以改善鼻窦引流、恢复鼻腔通气为主要目的[1]。
由Messerklinger和Stammberger教授提出的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对鼻窦炎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了显著进步[2]。
传统的手术方式,即单手操作,是指鼻内镜手术过程主刀左手掌控鼻内镜,右手拿取器械吸引或者切割[3],仅剩下一个右手操作手术器械,这样的手术方式导致术者不仅在工程力学方面存在缺陷,长期以来会引起术者手臂、颈椎神经等损伤,而且还会由于术中变换器械中断手术,延长手术时间[4]。
此外,随着鼻内镜手术范围及领域的不断扩大,鼻内镜手术操作更加复杂,需求更加精细。
因此,鼻内镜手术过程中需要一个专科持镜人员,以解放主刀双手,进行更加精细的操作。
似乎医生助手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随着临床的开展和调研,医生不愿总拿内镜或者长期的助手工作,总想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导致在合作过程中,没有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整体效果不佳;再者,额外增加一个持镜医生助手会增加手术费用和病人负担。
作为科室鼻内镜手术专科组护士,担当鼻内镜持镜助手是科学之举,将势在必行。
开展鼻内镜医护四手操作技术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也是未来鼻内镜手术团队建设的必然趋势。
鼻内窥镜治疗鼻窦炎【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116-02【摘要】总结了138例鼻窦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积极配合医生鼻腔冲洗及换药、指导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等。
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鼻内窥镜;护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复杂,治疗困难。
慢性鼻-鼻窦炎是一个较为漫长的综合治疗过程,由于疏于对其规范化的治疗,从而导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1]。
对本病保守治疗无效者,多采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functionalendoscopicsinussurgery,fess)为核心的综合治疗[2]。
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作为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来治愈鼻窦炎鼻息肉[3],具有损伤轻、痛苦小、操作精细、观察准确等优点。
本科自2008年12月~2011年12月,行鼻内窥镜手术共138例,配合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38例,其中男84例,女54例;年龄13-68岁,平均年龄36-68岁。
术前所有病例均经鼻窦ct扫描及临床检查并按相应疾病及手术适应症确诊,其中单侧病变41例,双侧病变84例,原有鼻息肉摘除手术史13例。
1.2手术方法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施术,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技术。
手术按messerklinger术式进行,根据不同病变进行鼻腔鼻窦手术,术后用梵士林纱条或止血海绵填塞鼻腔。
1.3疗效评定标准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的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标准评定疗效[4]。
治愈:症状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内粘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
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见窦内粘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目录第一篇鼻科学2ﻩ第一章鼻外伤及鼻外部炎性疾病2ﻩ第一节鼻骨骨折复位术 (2)第二节眶骨骨折复位术3ﻩ第二章鼻中隔疾病 (4)第一节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4)第二节鼻中隔成形术6ﻩ第三章鼻黏膜炎性疾病 (7)第一节下鼻甲温控射频、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 7第二节下鼻甲部分切除术8ﻩ第三节下鼻甲成形术 (9)第四章鼻出血得常用止血方法 ................................... 10第一节鼻腔填塞10ﻩ第二节血管结扎12ﻩ第五章鼻炎、鼻窦炎手术 (13)第一节上颌窦穿刺冲洗术13ﻩ第二节鼻内镜检查术 (14)第三节鼻窦负压置换术....................................... 15第六章鼻内镜下鼻窦及鼻中隔矫正术 (16)第一节鼻内镜鼻窦手术16ﻩ第二节儿童鼻内镜检查术...................................... 25第三节儿童鼻内镜鼻窦手术26ﻩ第四节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27ﻩ第五节后鼻孔闭锁得鼻内镜手术治疗 (29)第七章鼻及唇腭整复手术..................................... 31第一节整复外科概述. (31)第二节鼻部整复手术 (36)第二篇咽科学45ﻩ第八章咽部创伤及咽部异物45ﻩ第一节ﻩ茎突截短术45ﻩ第九章咽淋巴环疾病 (47)第一节扁桃体切除术47ﻩ第十章咽部及颈深部脓肿 ..................................... 48 第一节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排脓术48ﻩ第二节ﻩ咽旁脓肿切开排脓术49ﻩ第三节脓性颌下炎切开引流术50ﻩ第十一章咽部良、恶性肿瘤手术51ﻩ第一节ﻩ颈外动脉结扎术 (51)第二节鳃裂瘘管、囊肿切除术 (52)第二节扁桃体肿瘤切除术53ﻩ第三篇喉科学................................................ 54 第十二章喉创伤、喉狭窄及喉异物 (54)第一节ﻩ急性喉外伤手术54ﻩ第十三章喉麻醉及检查术....................................... 56第一节喉腔表面麻醉.......................................... 56第二节喉纤维镜检查及手术57ﻩ第三节支撑喉镜下手术 (58)第十四章喉感觉、发声障碍及喉肿瘤切除术60ﻩ第一节喉显微手术60ﻩ第二节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 61第三节喉裂开术.. (62)第四篇耳科学63ﻩ第十五章耳损伤及后天性畸形63ﻩ第一节耳郭部分缺损得修复术.................................. 63 第二节外伤性鼓膜穿孔得手术治疗65ﻩ第十六章耳部非特异性炎性疾病66ﻩ第一节鼓膜穿刺66ﻩ第二节鼓膜切开 (67)第三节鼓膜修补术68ﻩ第四节乳突根治手术.......................................... 69第五节改良乳突根治术....................................... 70 第六节单纯乳突凿开术71ﻩ第十七章传导性耳聋 (72)第一节乳突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72ﻩ第十八章耳源性眩晕........................................... 74 第一节甘油试验. (74)第二节温度试验 (75)第三节位置性眼震检查法77ﻩ第四节变位性眼震检查法78ﻩ第五节耳石复位法79ﻩ第六节迷路瘘管试验80ﻩ第七节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梅尼埃病81ﻩ第五篇气管、食管学83ﻩ第19章气管切开术............................................ 8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第一篇鼻科学第一章鼻外伤及鼻外部炎性疾病第一节鼻骨骨折复位术(XXXXXXXXXXX医院XXXX年第XX版)鼻骨单纯性骨折而无移位者不需处理;发生外鼻畸形者,须在肿胀发生前或消肿后进行手术复位,但最好在受伤后2~3h内或10d之内进行,以免影响鼻腔得生理功能或后遗难治畸形。
鼻窦炎手术操作评分标准1. 背景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疾病,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疗法。
为了评估手术的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制定鼻窦炎手术操作评分标准是必要的。
2. 目的本评分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系统化的方法,评估鼻窦炎手术的操作过程,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准确评估手术的质量和结果。
3. 评分标准3.1. 手术操作流程- 评分指标:手术操作流程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 评分方法:根据手术记录和术后报告,评估手术操作流程是否按照规范步骤进行,并且是否无关操作。
- 评分等级:优秀(无关操作、流程清晰)、良好(少量无关操作、流程基本清晰)、一般(一定数量无关操作、流程不够清晰)。
3.2. 手术器械使用- 评分指标:手术器械的选择和使用是否得当。
- 评分方法:根据手术记录和术后报告,评估医生是否选择和使用了适合的器械,同时注意器械的消毒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
- 评分等级:优秀(正确选择和使用器械)、良好(偶尔出现选择或使用错误)、一般(频繁选择或使用错误)。
3.3. 精细操作技术- 评分指标:手术操作的技术熟练度和准确性。
- 评分方法:根据手术记录和术后报告,评估医生的手术技术是否熟练,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进行了准确的操作。
- 评分等级:优秀(手术技术熟练、准确度高)、良好(手术技术基本熟练、准确度尚可)、一般(手术技术有待提高、准确度较低)。
3.4. 术后恢复情况- 评分指标:手术后疼痛程度和恢复速度。
- 评分方法:根据术后报告和患者回访,评估手术后疼痛的程度和恢复的速度。
- 评分等级:优秀(几乎无疼痛,快速恢复)、良好(轻微疼痛,恢复较快)、一般(疼痛明显,恢复较慢)。
4. 结论制定鼻窦炎手术操作评分标准,能够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准确评估手术的质量和结果。
通过评估手术操作流程、手术器械使用、精细操作技术和术后恢复情况,可以对手术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请注意:以上评分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评分方法和等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鼻骨骨折复位术【适应证】1、鼻部骨折后鼻梁变形 鼻骨下陷性骨折和鼻中隔骨折 触诊有骨摩擦感。
2、鼻骨X线片显示骨折错位。
3、如鼻部肿胀严重 须待肿胀消退后 尽早在2周内进行骨折复位。
【禁忌证】1、无特殊禁忌证。
2、如合并严重的颅脑外伤 应首先处理颅脑外伤。
3、如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冠心病 外伤后恶化 应等待病情稳定后在行骨折复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1、闭合式复位法用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小儿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但应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
⑴单侧骨折 可将鼻骨复位钳一叶伸入同侧鼻腔内 一叶置于鼻外 将钳闭合 钳住软组织与骨折片 稍加拧动 并用手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复位后行鼻腔填塞。
如无鼻骨复位钳也可用鼻骨膜分离器或钝头弯血管钳代替。
⑵双侧骨折 可用鼻骨复位钳伸入两侧鼻腔至骨折部位的下后方 向前、上轻轻用力平行抬起鼻骨 此时常可闻及鼻骨复位声 用另一手的拇指和示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如鼻骨骨折合并有鼻中隔骨折、脱位或外伤性偏曲 可先用鼻骨复位钳的两叶 伸入两侧鼻腔置于鼻中隔偏曲处的下方 挟住鼻中隔 垂直向上移动钳的两叶 脱位、偏曲之处即可恢复正常位置 复位钳向上已达鼻骨下后方时 即按上述方法抬起鼻骨。
⑶鼻中隔须矫正者 可用两叶较宽的钳子松松夹住鼻中隔使其复位 或在偏曲一侧先填塞 将鼻中隔压向对侧 再填塞对侧鼻腔 必要时在鼻外加以固定。
⑷伴有鼻中隔血肿者 应先切开引流并严防感染形成鼻中隔脓肿 然后再复位。
2、开放式复位法做内毗部弧形切口,必要时行两侧内毗部切口并中间连接成H形切口,在直视下根据骨折的情况用电钻穿孔,用不锈钢丝固定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或将两个碎骨片连接在一起,填塞鼻腔。
【注意事项】1、情绪异常紧张者可给予镇静药。
2、合并脑脊液鼻漏者勿堵塞鼻腔。
3、复位后勿挤压骨折处。
4、昏迷患者,为预防窒息在填塞前应放入鼻通气管。
二、鼻甲电烙、微波热消融【适应证】下鼻甲肥大以黏膜肥厚为主者。
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1.前期准备1.1 耳鼻喉专业医师应按照医学伦理和数据保护原则,妥善处理患者个人隐私,信息保密;在取材前,必须征得患者本人和家属的书面同意,并告知可能产生的疼痛和不良反应;对未成年患者,必须取得其监护人的同意;对死亡患者,必须经过家属同意取材,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1.2 确认标本取材部位:耳科:耳廓、外耳道、鼓膜、鼻咽部、鼻腔、鼻旁窦、喉部;鼻科:鼻内、鼻外、鼻中隔、鼻咽部、口腔喉咙。
1.3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史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剂量、操作方法。
1.4 标本取材前,需做好手术器材和消毒杀菌的准备工作,并穿戴好专业的个人防护装备,保持无菌操作环境。
2.手术操作2.1 根据所选取的麻醉方法,按照医学规范进行局麻或全麻,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2.2 手术器械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器械表面的无菌性。
2.3 标本取材时应注意力度,力度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标本损坏或不全。
2.4 取材时应避免冷冻和挤压,不应使用利器,以免损伤组织、影响标本质量。
2.5 取样后应根据样本特性及需要,进行打包、标识、送检,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术后处置3.1 标本取材完毕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停止麻醉,处理好手术后的伤口,并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3.2 手术器械应在标本取材后立即进行消毒、灭菌,保证器械的无菌性。
3.3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进行处理,以保证医疗废物的无害化排放。
3.4 报告标本取材结果时,应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和数据保护原则,并负责保护患者个人隐私。
4.安全注意事项4.1 操作者应具备专业技能和经验,熟悉手术器械的名称和使用方法,了解消毒、灭菌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有效、高效。
4.2 操作时要注意固体和液体的管理,器材消毒后在相应场所存放,以防器材污染导致交叉感染。
4.3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泄露患者信息。
4.4 操作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工作区,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耳鼻喉科内镜手术分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耳鼻喉科内镜手术分级标准是耳鼻喉科医生在进行内窥镜手术时,根据手术的难易程度和风险等级对手术进行分类的标准。
这些分级标准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手术的复杂程度,风险程度和术后恢复情况,以便制定更加合理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耳鼻喉科内镜手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一、一级手术:一级手术是指一些简单且常见的内镜手术,如鼻窦镜手术、鼻咽镜手术、喉镜手术等。
这类手术通常不需要长时间的操作,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风险较低。
患者一般可以在当天手术后出院,术后几天即可恢复正常生活。
二、二级手术:二级手术是指一些繁琐或需要较长时间操作的内镜手术,如扁桃体切除术、声带息肉切除术等。
这类手术术中出血量适中,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和康复,术后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和不适感。
患者通常需要住院观察,术后可能需要服用抗生素或消炎药物以防感染。
四、四级手术:四级手术是指一些极其复杂和高风险的内镜手术,如颌下腺肿瘤切除术、鼻内窥镜下蝶骨手术等。
这类手术手术操作难度极大,术中出血量大,风险极高。
患者需要在手术后密切观察,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和随访。
第二篇示例:耳鼻喉科内镜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微创手术技术,用于治疗耳鼻喉部的多种疾病。
耳鼻喉科内镜手术分级标准是指根据手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将内镜手术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医生和患者了解手术的风险和预期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耳鼻喉科内镜手术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一级手术:一级手术是指简单的耳鼻喉科内镜手术,如鼻内窥镜下鼻炎、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等。
这类手术通常具有较低的风险和较短的术后恢复期,大多数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康复。
四、四级手术:四级手术是指高难度的耳鼻喉科内镜手术,如颅底手术、喉下手术等。
这类手术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包括耳鼻喉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等专家共同进行。
手术风险较高,术后恢复期也会比较长。
在选择耳鼻喉科内镜手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的复杂程度来确定手术的级别。
慢性鼻窦炎临床诊疗指南一、慢性上颌窦炎慢性上颌窦炎是上颌窦黏膜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常继发于急性鼻窦炎。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常见的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萎靡不振、食欲缺乏、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持续低热。
分泌物可自后鼻孔倒流。
2.局部症状主要有鼻部症状,局部疼痛和头痛及其他症状。
(1)鼻部症状:包括流脓涕、鼻塞及嗅觉障碍等症状。
①流脓涕:多为黏脓性或脓性涕,白色或黄色,量多少不一,与患者体位有关。
②鼻塞:鼻甲黏膜慢性充血、肿胀,息肉样变性,鼻息肉形成,分泌物过多或过稠,鼻腔解剖变异等,均可致鼻塞。
③嗅觉障碍:多表现为嗅觉减退、迟钝、失嗅等,多为暂时性症状,少数为永久性。
(2)头痛:部分患者有头痛,常表现为头部沉重压迫感、钝痛或闷胀痛,头痛的时间、性质及部位与急性上颌窦炎近似,但较急性上颌窦炎稍轻。
【诊断要点】1.病史包括发病情况、诱因、鼻塞、脓涕及头痛特点。
2.局部检查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提示鼻黏膜慢性充血、肿胀或肥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变窄、黏膜水肿或有息肉生成。
中鼻道黄脓涕;上颌窦前壁压痛。
3.影像学检查鼻窦X线摄片显示上颌窦密度增髙;CT 扫描显示上颌窦软组织影,提示黏膜组织增厚,部分患者上颌窦内有积液征。
4.其他检查上颌窦穿刺冲洗有脓。
【治疗方案及原则】1.保守疗法:(1)全身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只有在有急性发作征象者或有化脓性并发症的时候才给予全身应用抗生素,也可辅以中成药。
(2)局部类固醇:收缩肿胀的黏膜、抗炎抗水肿,以利于鼻窦通气和引流。
(3)黏液促排剂:稀释鼻涕和促进其排出,并有利于黏液纤毛清除功能的恢复。
(4)上颌窦穿刺冲洗术:多次反复穿刺冲洗(每周1〜2次,使上颌窦腔内的分泌物排出,窦口通畅,鼻通气改善,鼻涕减少。
窦内还可灌入抗生素、酶类及激素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5)负压置换法:用负压吸引法使鼻腔和鼻窦内压力交替改变而使药液进入鼻窦。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1.引言耳鼻喉科是专门研究和治疗耳、鼻、喉及颅面部相关疾病的医学科室。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耳鼻喉科临床诊疗工作日益重要,因此制定一份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对于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和规范操作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2.目的本指南旨在为耳鼻喉科医务人员提供一份全面、规范的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3.临床诊疗指南3.1 耳科详细记录患者病史,包括疾病发生时间、症状、疼痛程度等。
进行耳腔检查,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观察、听力测试等。
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2 鼻科进行鼻腔和鼻窦的检查,包括鼻腔内视镜检查、鼻窦CT等。
根据检查结果,判断鼻腔和鼻窦是否存在异常,如鼻息肉、鼻咽癌等。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如鼻腔冲洗、手术治疗等。
3.3 喉科进行喉部检查,包括喉镜检查、声带功能评估等。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声带损伤、声音嘶哑等症状。
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声带保护、药物治疗等。
4.操作规范4.1 安全操作耳鼻喉科医务人员需穿戴干净、灭菌的手术服和手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原则,如规范使用消毒液、避免交叉感染等。
4.2 仪器设备使用耳鼻喉科医务人员应熟悉和掌握各类耳鼻喉科设备的使用方法,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及时维修或更换。
在使用设备时,要按照操作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误操作。
4.3 患者沟通和知情在诊疗过程中,耳鼻喉科医务人员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告知患者诊疗流程、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等。
患者知情后,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减少误解和纠纷。
5.结束语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和规范操作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操作步骤,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指南将根据实践情况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和临床实践的变化。
目录第一篇鼻科学 (4)第一章鼻外伤及鼻外部炎性疾病 (4)第一节鼻骨骨折复位术 (4)第二节眶骨骨折复位术 (6)第二章鼻中隔疾病 (7)第一节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7)第二节鼻中隔成形术 (8)第三章鼻黏膜炎性疾病 (10)第一节下鼻甲温控射频、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 (10)第二节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10)第三节下鼻甲成形术 (11)第四章鼻出血的常用止血方法 (12)第一节鼻腔填塞 (12)第二节血管结扎 (14)第五章鼻炎、鼻窦炎手术 (16)第一节上颌窦穿刺冲洗术 (16)第二节鼻内镜检查术 (17)第三节鼻窦负压置换术 (18)第六章鼻内镜下鼻窦及鼻中隔矫正术 (19)第一节鼻内镜鼻窦手术 (19)1第二节儿童鼻内镜检查术 (28)第三节儿童鼻内镜鼻窦手术 (29)第四节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30)第五节后鼻孔闭锁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32)第七章鼻及唇腭整复手术 (34)第一节整复外科概述 (34)第二节鼻部整复手术 (39)第二篇咽科学 (48)第八章咽部创伤及咽部异物 (48)第一节茎突截短术 (48)第九章咽淋巴环疾病 (50)第一节扁桃体切除术 (50)第十章咽部及颈深部脓肿 (51)第一节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排脓术 (51)第二节咽旁脓肿切开排脓术 (52)第三节脓性颌下炎切开引流术 (53)第十一章咽部良、恶性肿瘤手术 (54)第一节颈外动脉结扎术 (54)第二节鳃裂瘘管、囊肿切除术 (55)第二节扁桃体肿瘤切除术 (56)第三篇喉科学 (57)第十二章喉创伤、喉狭窄及喉异物 (57)2第一节急性喉外伤手术 (57)第十三章喉麻醉及检查术 (60)第一节喉腔表面麻醉 (60)第二节喉纤维镜检查及手术 (61)第三节支撑喉镜下手术 (62)第十四章喉感觉、发声障碍及喉肿瘤切除术 (63)第一节喉显微手术 (63)第二节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 (64)第三节喉裂开术 (65)第四篇耳科学 (66)第十五章耳损伤及后天性畸形 (66)第一节耳郭部分缺损的修复术 (66)第二节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手术治疗 (68)第十六章耳部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69)第一节鼓膜穿刺 (69)第二节鼓膜切开 (70)第三节鼓膜修补术 (71)第四节乳突根治手术 (72)第五节改良乳突根治术 (74)第六节单纯乳突凿开术 (74)第十七章传导性耳聋 (75)第一节乳突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 (75)3第十八章耳源性眩晕 (77)第一节甘油试验 (77)第二节温度试验 (78)第三节位置性眼震检查法 (80)第四节变位性眼震检查法 (81)第五节耳石复位法 (82)第六节迷路瘘管试验 (83)第七节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梅尼埃病 (85)第五篇气管、食管学 (86)第19章气管切开术 (8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第一篇鼻科学第一章鼻外伤及鼻外部炎性疾病第一节鼻骨骨折复位术4(XXXXXXXXXXX医院XXXX年第XX版)鼻骨单纯性骨折而无移位者不需处理;发生外鼻畸形者,须在肿胀发生前或消肿后进行手术复位,但最好在受伤后2~3h内或10d之内进行,以免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或后遗难治畸形。
鼻窦炎治疗法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背景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疾病,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为了保证鼻窦炎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制定一套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以评估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的表现。
目的本文档旨在确定鼻窦炎治疗法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以确保医务人员在治疗鼻窦炎时能够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具备必要的技术和知识,并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考核内容以下是鼻窦炎治疗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的主要内容:1. 诊断准确性评估医务人员是否能够准确诊断患者的鼻窦炎病情。
这包括对患者症状的准确判断、疾病诊断的正确性以及必要的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的正确指导。
2. 治疗方案选择评估医务人员是否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包括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以及对患者特定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的能力。
3. 操作技术评估医务人员在实施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技术。
这包括对鼻腔解剖和生理的理解、手术操作的正确性、操作实施时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巧等。
4. 有效性评估评估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病情的有效监测和评估。
这包括对治疗效果的评估、对患者反馈的及时关注和处理等。
5. 安全性评估评估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操作。
这包括对患者安全的保护、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处理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的能力等。
评分标准以下是鼻窦炎治疗法操作考核评分的标准:- 优秀:医务人员在所有考核内容上表现出色,操作技术熟练、准确,治疗方案选择合理,有效监测和评估病情,且操作过程中安全措施得当。
- 良好:医务人员在大部分考核内容上表现良好,操作技术基本熟练、准确,治疗方案选择较为合理,能够有效监测和评估病情,且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措施。
- 一般:医务人员在部分考核内容上表现一般,操作技术还需提高,治疗方案选择不够合理,监测和评估病情不够全面,操作过程中安全意识有待加强。
- 不合格:医务人员在大部分或全部考核内容上表现不合格,操作技术不熟练、错误频发,治疗方案选择不合理,监测和评估病情不准确,操作过程中安全措施不足。
耳鼻喉科内镜手术分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分级标准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耳鼻喉科手术转变为内镜下操作,这种微创手术方式极大地改善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手术体验。
内镜手术的技术难度和风险也同样提高,医生们需要面对更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规范内镜手术的操作,耳鼻喉科医师们制定了内镜手术分级标准。
这一标准将手术按照难度和风险分为不同级别,帮助医生们进行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术后管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内镜手术分级标准的内容内镜手术分级标准一般包括四个级别,分别是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
不同级别的手术具有不同的难度和风险,需要医生们具备不同的技术水平和经验。
1. 初级初级内镜手术一般包括简单的疾病诊治,例如鼻息肉、咽喉炎症等。
这类手术对于内镜操作的基本技术要求较低,术中风险相对较小。
适合具备一定内镜手术基础的医师进行。
2. 中级中级内镜手术已经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疾病,例如鼻腔息肉合并鼻窦炎、喉部良性肿瘤切除等。
在术中可能涉及到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操作,风险也相对增加。
需要医生具备较为丰富的内镜手术经验和技术储备。
3. 高级高级内镜手术通常是一些技术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手术,例如喉癌根治术、鼻咽癌内镜下手术等。
这类手术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医生的操作水平和经验积累。
只有具备一定丰富经验的专业医生才能胜任。
内镜手术分级标准也可以促进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不同级别的医生可以根据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技术水平,制定进修计划并进行技术交流,共同提高医疗水平。
内镜手术分级标准是一项非常实用和必要的工具,对于提高内镜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希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内镜手术分级标准也能够不断优化和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耳鼻喉科内镜手术是一种通过耳鼻喉科专用内窥镜进行的微创手术,能够准确定位、精细操作,对于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慢性鼻窦炎及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
2鼻中隔偏曲。
3肥厚性鼻炎或泡状中鼻甲等导致鼻阻塞者。
4脑脊液鼻漏修补。
5鼻腔、鼻窦异物及前颅底异物。
6恶性突眼、眶内脓肿或急性眶内出血。
7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
8鼻腔、鼻窦及鼻咽囊肿和良性肿瘤。
9慢性泪囊炎、外伤性泪囊炎及泪囊异物或泪囊黏液囊肿。
10蝶鞍区占位性病变。
11局限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或可疑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探查等。
【禁忌证】
1伴急性传染病、血液病或严重心血管病等全身疾病,且
未良好控制。
2侵犯广泛的恶性肿瘤。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熟悉解剖,在内镜下必须熟悉鼻腔内立体视野下的解剖结构才能进行手术,否则易发生错误或不必要的损伤,术者最好能先做尸解训练后,再进行临床实践。
2内镜和手术器械同时通过鼻阈后,钳头并不在视野中,寻视中易损伤出血而影响手术。
要求内镜先进入鼻腔,然后手术器械沿镜杆进入视野。
3内镜下手术配合,要多次反复练习后才能熟练掌握,30°内镜应为首选用镜,其视野宽,死角小,手术适应性强,一般无须频频更换其他角度内镜。
4微创概念与功能保存是内镜手术的灵魂。
在清除病变,建立引流通道时,必须保存正常的组织结构,保护鼻黏膜功能。
术中的操作方法及程序,应根据手术适应证和目的来认真选择。
一、钩突切除术
钩突切除术(又称筛漏斗切开术)是鼻内镜下行中鼻道手术的基本步骤。
【适应证】
1钩突畸形、生理性肥大或息肉样改变,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引流者。
2半月裂及筛漏斗中有息肉或瘢痕粘连或其他局限性病灶。
3为开放筛漏斗,进一步为鼻额裂、筛窦或上颌窦手术提供进路。
【禁忌证】
1急性鼻炎和鼻窦炎者。
2中鼻道有占位病变,钩突窥视不清者。
【操作方式及程序】
1仰卧位头抬高30°。
2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3鼻腔黏膜以1%鼻卡因(加1‰肾上腺素)表面麻醉,收
缩血管2次。
4用0°或30°镜确认钩突后,用钩突切开刀,在钩突前下方紧贴鼻腔外侧壁骨刺入,贯穿整个钩突进入半月裂或筛漏斗中,前上到鼻额裂,后用咬骨钳咬断前端,取出钩突。
【注意事项】
1术中必须完全切除钩突,如有残留视为手术不彻底。
2中鼻道宽畅者慎用此手术,避免中鼻道过宽引起干燥结痂,不利于引流。
3术中出血,可用双极电凝止血。
4如中鼻道有小息肉,瘢痕等病变一并处理。
二、筛窦手术
【适应证】
1慢性筛窦炎、息肉、囊肿、良恶性肿瘤。
2前筛窦病变影响额窦、上颌窦通气引流者。
3外伤性纸样板骨折。
【禁忌证】
原发于筛窦恶性肿瘤已广泛侵及颅底,眶及其他鼻窦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手术包括根治性和功能性两种。
1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鼻腔黏膜以1%丁卡因(加1‰副肾上腺素)表面麻醉和收缩血管。
3先在0°镜下做钩突切除,咬除筛泡,开放前筛窦。
根据病变范围决定是否做中、后筛窦开放术。
在咬除筛窦气房时,注意勿损伤筛窦顶壁(前颅底)、外壁(纸样板)及前中筛窦之间沿颅底走行筛前动脉和筛板。
4上颌窦口可酌情扩大,尽量保留中鼻甲。
5如筛窦有慢性化脓性炎症,并伴有息肉样组织,影响上颌窦、额窦和蝶窦引流者,应对筛窦做根治性切除,但对筛顶及黏膜病变轻微者,应予保留,以恢复筛窦的通气与引流。
【注意事项】
1眶板附近凸出的滑车凹棘,不要误认为筛泡损伤。
2筛顶色黄,触及甚痛,为术野上界。
3勿伤及上颌窦前方骨质坚硬的鼻泪管,处理鼻丘气房时,不要穿入泪囊。
4筛漏斗过浅者,勿穿入眼眶。
5术中如有出血,应寻找出血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三、上颌窦手术
【适应证】
1慢性复发性上颌窦炎保守治疗无效者。
2上颌窦真菌病。
3上颌窦息肉、囊肿。
4上颌窦良、恶性肿瘤,未侵蚀破坏骨壁者。
【禁忌证】
病变已超越上颌窦骨壁范围的良、恶性肿瘤。
【操作方法及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