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鼻内窥镜下钩突切除术
- 格式:ppt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66
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病历书写模板鼻中隔偏曲诊治要点鼻中隔偏离中线或不规则的偏曲,并引起鼻堵、鼻出血、头痛等症状,称为鼻中隔偏曲,可分为“C”形、“S”形,若呈尖锥样突起称为骨棘,若呈由前向后的条形山嵴样称为骨嵴,按偏曲方向可分为纵偏和横偏,按偏曲部位可分为前、后、上、下。
1) 诊断要点:症状:鼻堵、鼻出血、头痛、可能激发喷嚏、流涕等症状。
鼻镜检查:鼻中隔偏离中线,可表现为棘突或嵴突。
影响学检查:CT可提示偏曲情况。
2) 治疗原则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行鼻中隔粘膜下整形手术。
学习难点1) 准确判断鼻中隔偏曲的类型,特别是暴露较困难的鼻中隔后端偏曲和高位偏曲要引起重视。
2) 如何评估鼻中隔偏曲对邻近器官的影响。
临床操作:鼻内窥镜对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检查鼻中隔偏曲入院病历范例入院病历患者:xxx 男29岁。
余略。
主诉:双侧渐进性鼻堵5年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间断、交替性鼻堵,伴白粘涕,晨起较多,未行正规检查及治疗,自服“鼻炎康”,效果欠佳,后鼻堵逐渐加重,患者偶有双侧颞部头痛,偶伴鼻出血及涕中带血。
来我院门诊就诊,诊断为“鼻中隔偏曲”,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
患者发病以来睡眠差、饮食好,二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
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病史,否认糖尿病、肾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按时预防接种。
生于北京,长期居住在京,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居住史。
无烟酒嗜好,无冶游史。
婚育史:未婚。
家族史:父母健在。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否认家族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病、糖尿病病史。
否认有类似疾病的家族史。
体格检查T:36.5℃ P:75次/分 R:20次/分 BP:110/65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身皮肤粘膜无潮红、苍白,无紫绀、黄染。
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
耳鼻喉科手术操作步骤详解在耳鼻喉科领域,手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耳鼻喉科手术的操作步骤,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手术过程。
一、耳部手术操作步骤1.1 鼓室成形术鼓室成形术用于治疗鼓室积液等疾病。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保手术的可行性。
2. 局麻:给患者注射麻醉药物,使其耳部感到麻木。
3. 切口:在耳后或耳后下方做一个小切口,准备进入鼓室。
4. 鼓室探查:进入鼓室,通过显微镜等工具观察鼓室内情况,清除积液或异物。
5. 打通鼓室与鼻咽腔的通道:将鼓室与鼻咽腔相通,促进通气和排液。
6. 结束手术:清理手术区,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1.2 鼓膜修复术鼓膜修复术用于治疗鼓膜穿孔等问题。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对患者进行耳部检查,确定鼓膜穿孔的位置和大小。
2. 局麻:给患者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其耳部麻木。
3. 清洁鼓腔:用生理盐水清洗鼓腔,确保手术区域干净。
4. 切口:在耳道入口处或耳后做一个小切口,准备进入鼓腔。
5. 切开鼓膜:将鼓膜周围的组织清除,暴露鼓膜边缘。
6. 手术修复:使用自体或异体组织覆盖鼓膜穿孔,修复鼓膜完整性。
7. 结束手术:清理手术区,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二、鼻部手术操作步骤2.1 鼻内窥镜手术鼻内窥镜手术常用于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的治疗。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鼻腔检查,确定病变位置和范围。
2. 局麻:给患者注射局部麻醉药物,鼻腔麻木。
3. 选择窥镜: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鼻腔内窥镜。
4. 窥镜插入:插入窥镜到鼻腔内,观察病变部位。
5. 病变处理:使用窥镜引导下的微小器械,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吸引等操作。
6. 结束手术:清理手术区,必要时进行止血处理,完成手术。
2.2 鼻部整形手术鼻部整形手术常用于改善鼻部外形,如隆鼻手术等。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和患者充分沟通,确定手术目的和期望效果。
2. 局麻:给患者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鼻部麻木。
鼻中隔偏曲黏膜下矫正的手术技巧目的:探讨鼻中隔手术方法,避免鼻中隔术中发生洞穿,术后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
方法:回顾1998~2007年47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临床资料,前部偏曲17例,高位偏曲16例,低位偏曲5例,高位偏曲伴低位嵴状突起7例,前部偏曲伴后部低位矩状突起2例。
47例患者中有42例合并不同程度的鼻窦炎,26例患者伴有一侧或者双侧下鼻甲肥大,23例行鼻内镜下手术。
结果:所有患者鼻中隔均获满意矫正,有1例鼻中隔血肿,2例出现洞穿。
结论:切口和照明影响手术疗效,掌握手术的技巧,可以减少术中洞穿、术后鼻中隔穿孔的发生。
标签: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矫正;手术技巧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鼻中隔偏曲黏膜下矫正术是矫正鼻中隔偏曲的根本措施,我院1998~2007年共手术治疗4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参照耳鼻咽喉手术学[1]和有关文献报道,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7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16~45岁。
主要症状为鼻塞、头痛,部分患者有反复出血、嗅觉减退。
所有患者术前均做鼻窦CT,了解偏曲部位和是否有鼻窦炎。
47例患者中,前部偏曲17例,高位偏曲16例,低位偏曲5例,高位偏曲伴低位嵴状突起7例,前部偏曲伴后部低位矩状突起2例。
47例患者中有42例合并不同程度的鼻窦炎,26例伴有一侧或双侧下鼻甲肥大,23例行鼻内镜下手术。
1.2 手术方法患者取半卧位,1%的卡因10 ml加1‰肾上腺素1 ml的湿棉片置双鼻腔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10 ml加肾上腺素3滴做双侧鼻中隔黏骨膜下浸润麻醉。
24例在传统方法下进行,23例在0°或30°鼻内镜下进行。
切口选在左侧鼻腔,鼻前庭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的皮肤侧,如有低位偏曲,切口适当向鼻腔底部延伸,形成L型,切口长度大于偏曲部位3~5 mm。
切开黏膜后,如有出血,影响手术视野,用肾上腺素小棉球彻底止血,以便清晰辨认黏骨膜。
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病历书写模板鼻中隔偏曲诊治要点鼻中隔偏离中线或不规则的偏曲,并引起鼻堵、鼻出血、头痛等症状,称为鼻中隔偏曲,可分为“C”形、“S”形,若呈尖锥样突起称为骨棘,若呈由前向后的条形山嵴样称为骨嵴,按偏曲方向可分为纵偏和横偏,按偏曲部位可分为前、后、上、下。
1) 诊断要点:症状:鼻堵、鼻出血、头痛、可能激发喷嚏、流涕等症状。
鼻镜检查:鼻中隔偏离中线,可表现为棘突或嵴突。
影响学检查:CT可提示偏曲情况。
2) 治疗原则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行鼻中隔粘膜下整形手术。
学习难点1) 准确判断鼻中隔偏曲的类型,特别是暴露较困难的鼻中隔后端偏曲和高位偏曲要引起重视。
2) 如何评估鼻中隔偏曲对邻近器官的影响。
临床操作:鼻内窥镜对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检查鼻中隔偏曲入院病历范例入院病历患者:xxx 男29岁。
余略。
主诉:双侧渐进性鼻堵5年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间断、交替性鼻堵,伴白粘涕,晨起较多,未行正规检查及治疗,自服“鼻炎康”,效果欠佳,后鼻堵逐渐加重,患者偶有双侧颞部头痛,偶伴鼻出血及涕中带血。
来我院门诊就诊,诊断为“鼻中隔偏曲”,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
患者发病以来睡眠差、饮食好,二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
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病史,否认糖尿病、肾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按时预防接种。
生于北京,长期居住在京,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居住史。
无烟酒嗜好,无冶游史。
婚育史:未婚。
家族史:父母健在。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否认家族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病、糖尿病病史。
否认有类似疾病的家族史。
体格检查T:36.5℃P:75次/分R:20次/分BP:110/65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身皮肤粘膜无潮红、苍白,无紫绀、黄染。
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