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数学教案ppt
- 格式:docx
- 大小:19.56 KB
- 文档页数:15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2.2 数轴课件23张PPT(共23张PPT)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2 数轴有理数正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整数分数零负整数自然数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正整数负整数负分数正有理数负有理数正分数零知识回顾学习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重点)2.会正确的画出数轴,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并把这个点叫作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下面的数轴.讲授新课画数轴的步骤:(1) 画直线,取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适当的点为原点.(1)画数轴的步骤:(1) 画直线,取原点(2) 标正方向: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用箭头表示出来,箭头标在画出部分的最右边(或最上边),则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1)画数轴的步骤:(1) 画直线,取原点(2) 标正方向(3) 选取单位长度,标数: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1,-2,-3,….(1)123-1-2-3(2)(3)新知探究1-37.5-4.8现在,你能说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吗?0表示分界向东为正3表示汽车东方的柳树7.5表示汽车东方的杨树-3表示汽车西方的槐树-4.8表示汽车西方的电线杆新知探究思考:右图中的温度计可以看作表示正数、0、负数的直线. 它和下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共同点:都有分界“0”,都有正数、有负数;都有一条直线。
不同点:上图中每两个点之间的长度不一样,而温度计每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是一样的。
过关练习你还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新知探究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原点是数轴的“基准点”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1)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水平或竖直数轴三要素新知探究你能把下面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它们在原点的哪侧?距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准备好工具,一起画一条数轴吧!一般地, 设a是一个正数, 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 与原点的距离有a个单位长度; 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 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1.在数轴上只能表示整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3.数轴上表示的数一定是有理数. ()4.π不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辨析:判断下列对错:√×××例1 写出数轴上点A,B,C,D分别表示的数.解:点A表示-3,点B表示-1,点C表示2.5,点D表示5.235-14BA.DC...例题例2 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4,0,-2,+3,,-1-4-3-21234-6-5-4+3-2注意:1.用实心原点表示所要表示的数.2.一般情况把点标在线上.3.把数标在点的上方.点A表示的数:0点B表示的数:2点C表示的数:1点D表示的数:2.5点E表示的数:3例1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ADBCE如何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一个数的点呢?想一想:首先,根据已知数的符号确定表示这个数的点在原点的哪边,其次,从原点沿相应的方向确定它与原点相距的几个单位长度,并在此位置上描出这个点,最后,在这个点上边写上对应的字母,下边写上对应的数即可.如何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一个数的点呢?想一想:例2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2,1,,典例精析12–1–2例2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2,1,,12–1–2ABCD目前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概念:课堂小结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课后练习小明的家门口(记为A)、他上学的学校门口(记为B)以及书店门口(记为C)依次坐落在一条东西向的大街上,A位于B西边300m处,C位于B东边1000m处.小明从学校门口出发,沿这条街向东走400m,接着又向西走了700m到达D处,试用数轴表示上述A、B、C、D的位置.小明的家门口(记为A)、他上学的学校门口(记为B)以及书店门口(记为C)依次坐落在一条东西向的大街上,A位于B西边300m处,C位于B东边1000m处.小明从学校门口出发,沿这条街向东走400m,接着又向西走了700m到达D处,试用数轴表示上述A、B、C、D的位置.。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ppt 【篇一: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全集(整理)】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1正数和负数 1.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正数与负数是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区分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正数与负数》是在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认识,对负数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数、负数和零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负数的引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重点确定为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确定为负数的意义。 根据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采取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2. 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采用了情境创设法、案例分析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3. 说学法 在学法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回答与表现给予肯定、表扬,由此保护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积极性。 (自主探究法:研究实际问题→认识负数→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1.2:有理数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概念. 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 二、 教法分析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通过合作探索,理解有理数的分类,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完成有理数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 三、 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恰如其分的问题设计,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1.2.2《数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 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数轴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 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 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法分析 鉴于七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积极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逐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三、学法分析 联系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问题,注意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学会”到“会学”转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及练习中产生错误的根源,加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2.3《相反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第3课时,主要介绍了相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及符号的化简。 2、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础上,遵循过渡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 ,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生以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在以后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程、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成因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双重符号的化简 难点:“-a”的理解和双重符号的化简 由于相反数在许多知识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要能准确地运用它,就得深刻理解它的含义,又因为双重符号的化简是进行有理数运算的前提。因此,“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和“双重符号的化简”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学生刚进入初中,认知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弱,对于“-a”和双重符号不容易理解,所以我确定它们为教学难点。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精心选材、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其特征性质; (2)、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3)、能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含有双重符号的数。 能力目标:(1)经过观察、思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a”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由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特征性质,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一系列探求活动,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启发引导 突出问题 遵循原则 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本节课采用了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以设疑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想、去思考,以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变“学会”到“会学”。 1.2.4初中数学说课稿:绝对值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绝对值》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上册1.2.4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 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 3)能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绝对值的两种意义是重点,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如何突破绝对值符号里字母a的任意性这一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归纳,共同探讨交流,利用课件和图片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3.1有理数的加法 一、说教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和作用: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学生牢固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概念及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