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3单元第3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 格式:ppt
- 大小:10.02 MB
- 文档页数:47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化学过程如下:(1)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
(2)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1)岩石错误!(2)水错误!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岩石条件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2.气候条件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3.水文条件地势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好。
4.生物条件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知识点一错误!错误!———————情景导入先思考-————-—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提示: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作用。
(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提示:不能。
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岩石的可溶性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岩石的透空隙、裂隙大,透水二、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是:①CaCO3+CO2+H2O=Ca(HCO3)2,②Ca(HCO3)2=CaCO3↓+CO2↑+H2O。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案1一、教学目标1.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2.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学习过程:[引入]同学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做“桂林山水甲天下”. 知识点一:认识喀斯特地貌自主学习:[学生读图]讨论:同学们看到的这些自然景观叫什么呢?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由图A 到图B 发生什么变化? 由图B 到图C 又发生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共同归纳]喀斯特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具备哪几个基本条件。
(最基本喀斯特作用的四个基本条件这四个条件中哪个是最基本条件呢?【讨论】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可溶性岩石是什么岩石呢?我们来看看碳酸盐类岩石发育成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原理,即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这两个方向是可逆的,反应的方向取决于水中的CO2的含量,即与CO2进入水中或从水中逸出。
喀斯特地貌按其形成的空间部位不同,可分为喀斯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它们分别包括哪些地貌景观?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
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
知识点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桂林山水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石灰岩广布,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它的形成和发育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分析:(1)从岩石条件看,.(2)从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看,;地形条件——(3)从生物条件看,.四.课堂练习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A.岩石的透水性B.岩石的可溶性C.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的多少D.水中所含有机酸、无机酸数量多少2.下列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A.钟乳石B.石笋C.溶洞D.落水洞3.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A.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岩石的侵蚀和风化作用C.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沉积作用D.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沉积作用4.关于喀斯特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属于地质作用B.属于外力作用C.属于内力作用D.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5.不属于各种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堆积体的是()A.孤峰B.石钟乳C.石笋D.石柱。
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案例,旨在以实例对上一节所揭示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地理原理进行验证,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要求。
本节教材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
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
教材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以使学生认识到喀斯特地貌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难点: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喀斯特地貌的本质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