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其友而知其人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善相人者,观人之友作者:来源:《月读》2016年第09期荆有善相人者a,所言无遗策,闻于国。
庄王见而问焉。
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
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
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所谓吉人也。
观事君者也,其友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
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
此所谓吉主也。
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
” 庄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
(《吕氏春秋·贵当》)注释:a 荆:楚国的别称。
大意:楚国有个善于看相的人,所言从无失算,国内闻名。
楚庄王召见他询问此事,他回答说:“我并非善于看相,而是能够观察人的朋友。
观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孝顺父母、兄弟和睦、纯厚恭谨、敬畏政令,像这样的平民,家庭必然一天比一天富足,自己必然一天比一天显达,这就是所谓的吉人。
观察侍奉君主的臣子,如果他的朋友都诚实守信、德行高尚、喜做善事,像这样的臣子,侍奉君主会一天比一天有所增益,官职会一天比一天晋升,这就是所谓的吉臣。
观察君主,如果朝廷官员大多贤能,身边的侍从大多忠诚,君主有过失,他们都争着直言进谏,像这样的君主,国家会一天比一天安定,君主会一天比一天尊贵,天下百姓也会一天比一天敬服他,这就是所谓的吉主。
我并不能给人看相,只是能观察人的朋友啊。
”庄王认为他说得很好,从此极力访求贤士,日夜不懈,终于称霸天下。
【解读】相人者的“观友知人”法,首先强调社交环境对个人品行的潜移默化,推进至良臣交游的一般适用性准则,最后点出君臣关系对朝政乃至国家尊严的重大影响,层层深化,令人信服。
择友之道,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起,比较著名的原则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大意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玩弄手腕的人交朋友,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夫学,所以求知道也。
世之不学者,岂不欲知其道哉?然不学而求知道,犹欲食而不求其味,饮而不求其甘也。
吾友柳永,聪明绝世,才情横溢,然自少及长,未曾留意于学。
余常劝之,今译其言,以俾学者有所观省。
永曰:“吾生来不喜读书,每闻诗书之声,辄心烦意乱,何也?”余答曰:“子之不喜读书,非独子也,天下之人,类皆如此。
然读书之益,非一日之功,积久则自见其效。
子试思之,天地之广,日月之明,山川之壮,草木之荣,无不赖于学而得之。
子若不学,安知天地之奥,日月之精,山川之奇,草木之华?”永曰:“吾虽不喜读书,然亦知读书之益。
然吾之才情,自谓足以自足,何必学他人之长,损己之短?”余曰:“才情虽足以自足,然学问无穷,才情有限。
子若不学,则才情虽高,亦不能持久。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问所以充实其才情,使之更上一层楼。
子若不学,岂不遗憾终身?”永曰:“吾闻之,学海无涯,人生有尽。
吾之才情,何尝不能自适?”余曰:“子之言是也。
然而学海无涯,不学则无以穷其涯;人生有尽,不学则无以增其寿。
子若不学,虽才情自适,亦不能免于愚昧之讥。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欲自适,何不学以立其志,学以明其道?”永曰:“吾闻子之言,颇有所感。
然吾之性情,素来散漫,若一旦从事于学,恐难以持久。
”余曰:“性情散漫,正宜以学制之。
学非一日之功,贵在持之以恒。
子若能持之以恒,则性情自会收敛。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学能使人明礼,明礼则性情自正。
”永曰:“吾受子之教,愿从此勉力学业。
子以为宜从何始?”余曰:“子宜从《论语》始。
《论语》载孔子之言,多言学,多言仁,多言礼。
子若能读《论语》,则学之基矣。
”永曰:“谨受教。
”自是之后,永始留意于学,渐有所成。
余甚喜,以为学之益,非吾言所能尽也。
《柳永劝学》译文:学习,是用来追求知识的。
世间那些不学习的人,难道他们不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然而不学习而想要知道其中的道理,就如同想要吃饭却不追求食物的味道,想要喝水却不追求水的甘甜一样。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论述文学作品的作用时提出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简言之,“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观”,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群”,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强调了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传统的形成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2.(孔子的)“文质”说:《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3.(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知人,是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有所了解;论世,是说对作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进行考察,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4.(孟子的)“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郭莹 2001.3●“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中国传统社会久盛不衰的格言,透露出中国人溢于言表的防范意识。
●中国传统防人之道在操作层面上包括如下九个方面:慎言、慎行、慎听、慎交友、知人、勿结怨、韬光养晦、莫管闲事、以忍求全。
●已个“防”字所体现出的处世风格是封闭、沉重、压抑,有悖于现代交际开放、明快、自由的原则与精神。
但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并非意味着人的道德的完善、人际关系的纯洁透明与阴谋诡计的不复出现,就此而言,“防人之道”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从长辈的口中听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告诫。
这句名言的代代口传,正深刻映现出国人强烈的防范心理。
在中国人的处世训语中,此类警句比比皆是。
如“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是提醒人们防备来自背后的攻击;“须防绵里之针,宜远刀头之蜜”,是忠告人们提防笑里藏刀、口蜜腹剑式的小人;“币厚言甘,古人所畏”,则是发出警告:厚赠钱财、言辞甜美者其实是包藏祸心,诱人徇情枉法,不可不防;而“相知犹按剑”,意为即使对于亲近的朋友,也须有一定的戒备,因为朋友也会有利害相关之时,“知己”朋友的背叛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其他如“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人面咫尺,心隔千里”、“人心难测,海水难量”、“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等等中国传统社会久盛不衰的格言,皆透露出溢于言表的防范意识。
传统中国人的防人之道,不仅体现于诸多处世训言一再强调社会交往中对他人防范的重要性、必要性,而且还对“防人”的实际运作加以具体指导。
概要而言,中国传统防人之道在操作层面上包括如下九个方面:(一)慎言。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纽带,而言语不慎又恰恰成为破坏人际关系乃至招祸惹事的重要环节。
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人的认识可谓深刻。
传统处世训言一再告诫:“舌尖飞,泄心机”、“祸从口出”、“祸言相寻”、“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
这种“自伤”轻则惹出是非,生出事端,引来烦恼;重则招致杀身之祸,“言失身亡”。
自古英雄多好弈,棋盘之上显豪情。
夫棋者,非独艺也,实乃智之较量,心之对决。
古人云:“博弈之道,智勇兼备。
”故下棋者,不仅需技艺精湛,更需识人文雅。
昔有张翰者,善下围棋,其棋艺高超,闻名遐迩。
一日,翰与友会于江畔,共品茗茶,闲谈之间,言及围棋。
翰曰:“棋者,亦如人生,每一步棋,皆需深思熟虑,方显真章。
”友应声曰:“然也,下棋之道,实乃识人文雅之始。
”翰遂与友对弈,友虽棋艺平平,却用心良苦。
一番对弈,翰大胜而归。
友不甘心,请教翰曰:“吾虽败,然心中仍有疑惑。
下棋之道,究竟何在?”翰微笑曰:“下棋之道,在于识人。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
观棋者,当如观人,察其言行,辨其心志,方能洞察全局。
”友闻言,恍然大悟。
翰续曰:“观棋之道,首在识己。
知己之长短,方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其次,观人。
观人者,当观其品行,察其才智,辨其志向。
棋局如人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友请翰详解,翰曰:“棋局之中,棋子犹如人生之路。
车马如行路之快,炮如攻城之猛,士象如守护家园之重任,卒如砥砺前行之决心。
下棋者,当如行路之人,择善而从,避害趋利。
棋局之中,敌友难辨,下棋者,需识人辨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友闻之,感叹不已。
翰又曰:“棋局之中,有虚有实,有攻有守。
下棋者,当如智者,善于把握时机,攻守兼备。
棋局如人生,智者能洞察先机,把握命运,愚者则随波逐流,任人摆布。
”友问:“如何才能成为智者?”翰答:“下棋者,需多读书,广交友,增见识。
棋艺虽高,若不识人文雅,终为下乘。
棋艺与人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友受益匪浅,自此以后,每下棋必先修身养性,以文会友,棋艺日进。
而翰亦因友之勤学,棋艺更上一层楼。
二人相得益彰,传为佳话。
夫棋者,实乃识人文雅之至。
下棋之道,在于识己、识人、识时、识势。
棋局如人生,唯有识人文雅,方能行稳致远。
故曰:“下棋识人文雅,人生亦然。
”。
孔子论语经典名句100句孔子论语经典名句100句1、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2、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在一起。
6、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0、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2、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1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4、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5、乡原,德之贼也。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8、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19、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论语》20、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1、鸟兽不可与同群22、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2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24、弱者胜强者,弱者胜强者,这个世界不懂,不在行。
25、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论语》26、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摘孔子《论语》27、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28、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论语》29、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0、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3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32、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学而第一原文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人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候去印正练习,不也是令人喜悦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是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们,我们不因此而生气,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吗?”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群书治要中》的用人之道(二)问题三:如何识人、观人古人观人的作用:✓知人善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提升自己的品性、德行“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吕氏春秋·论人》1.八观之法,全面考察:1)观言“将叛者其词惭,中心疑者其词枝,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
诬善之人其词游,失其守者其词屈。
”——《易经·系辞》“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夫利口者。
心足以见小数。
言足以尽巧。
辞给足以应切问。
难足以断俗疑。
然而好说不倦。
谍谍如也。
夫类族辨物之士者寡。
而愚暗不达之人者多。
孰知其非乎。
此其所以无用而不见废也。
至贱而不见遗也。
先王之法。
析言破律。
乱名改作。
行僻而坚。
言伪而辨者。
杀之。
为其疑众惑民而浇乱至道也。
”——《中论·核辩》(口才很好但不符合道的人会扰乱社会安定,迷惑民众。
学习西方竞选的竞职演说,有时真正有能力做事的人不愿多讲话。
)“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
上好言,则下饰辩。
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
此必然之征也。
德者。
难成而难见者也。
言者。
易撰而易悦者也。
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
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尠矣,何者。
德难为而言易饰也。
”——《戒言》(锻炼口才是容易的事,而德行的培养更加困难。
不能一个人口才好就委以重任,应该看做的具体的事情)2)观事“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吕氏春秋》不苟论原文及翻译导语:战国晚期的吕不韦,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
他由商入政,扶立国君,进入政治高层。
他志向宏大,主编《吕氏春秋》,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
后人一般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
下面是《吕氏春秋》不苟论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原文:【不苟】一曰: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理然後动,必当义然後举。
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
非恶其声也。
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
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
异,故子胥见说於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於商,死而见说乎周。
武王至殷郊,系堕。
五人御於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
”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
”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
秦缪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
缪公以告蹇叔。
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
”内史廖对曰:戎人不达於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
”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
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
由余骤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缪公也。
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
缪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殽之耻,而西至河雍也。
秦缪公相百里奚。
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公孙枝请见之。
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
”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
” 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
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
”公孙枝出,自敷於百里氏。
百里奚请之。
公曰:此所闻於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
公孙枝徙,自敷於街。
百里奚令吏行其罪。
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
今缪公乡之矣。
其霸西戎,岂不宜哉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
文公用之,果胜。
还,将行赏。
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郤子虎。
”文公召郤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於子虎,请赏子虎。
古之交友,贵在信义。
吾人交友,亦宜遵循古训,方能得良朋益友。
兹将文言文《交友之道》译为白话,以飨读者。
原文:交友之道,在于诚信。
诚信者,人之所以立也。
朋友之交,必先诚信,而后方能得真交。
译文:交友的方法,关键在于诚信。
诚信,是人之所以能够立身处世的基础。
与朋友交往,必须首先讲究诚信,然后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
原文:友者,以心相交,非以利合。
故曰:“友也者,其德也,非其财也。
”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译文:朋友,是以心相交,而非以利益结合。
所以说:“朋友啊,他们的品德,而非他们的财富。
”因此,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蜜。
原文:交友之道,莫先于察言观色。
观其言而察其行,察其行而观其心。
心诚者,友也;心伪者,非友也。
译文:交友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先观察对方言行。
观察他们的言语,再考察他们的行为;考察他们的行为,再观察他们的内心。
内心真诚的人,才是朋友;内心虚伪的人,不是朋友。
原文:交友之道,贵在相知。
知人之所不知,见人之所不见。
是以智者不欺愚,仁者不侮弱。
译文:交友的方法,关键在于相互了解。
了解别人所不知道的,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
因此,智者不会欺骗愚者,仁者不会欺侮弱者。
原文:交友之道,在于相敬。
敬人者,人恒敬之。
是以君子之交,必以敬始,以敬终。
译文:交友的方法,关键在于相互尊敬。
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因此,君子之间的交往,必须从尊敬开始,以尊敬结束。
原文:交友之道,在于相助。
助人者,人亦助之。
是以君子之交,必以助始,以助终。
译文:交友的方法,关键在于相互帮助。
帮助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帮助他。
因此,君子之间的交往,必须从帮助开始,以帮助结束。
总之,交友之道,在于诚信、相知、相敬、相助。
遵循古训,方能结交良朋益友,共创美好人生。
以书为友
1
观其友而知其人,同样,察其所读之书亦能知其人,只因书与人一样,也能做人之友。而人总应择其最佳者为友,无论是书还是人。
好书如好友,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也不会变。书是最沉静也最让人愉悦的伙伴,即使我们遭遇灾难或不幸、痛苦,它也不会背叛我们,
始终如一,善待接纳。我们年轻时,书本给我们以欢娱和陶冶;我们老迈时,又予我们以慰藉和鼓励。
人们常常因同爱一本书而精神共鸣-----正如两个人有时因共同仰慕另外一人而彼此成为朋友,古谚云:“爱屋及乌”,而“爱其人,也
爱其珍爱之书”这句话里却含有更多的哲理。书是更忠诚更高尚的情感纽带。人们可以通过共同喜爱的作者而相知相契,息息相通。他们
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黑兹利特曾说:“书香轻拂沁心灵,诗行轻滑渗血液。青春时所读之书,垂暮时依然会回想,仿佛就在身边发生。书籍价廉物美,我们就
在书香中呼吸。”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作者的人生结晶,里面蕴藏着他穷其一生的求索成果。因为人一生的世界大多就是其思想的世界,故而最优秀的书籍也
就是至理名言和辉煌思想的富藏。这些思想若能铭记在心,就成为我们永久的朋友和永恒的慰藉。菲利普.悉尼爵士说过:“与高尚思想
为伴的人永不寂寞。”
在我们受诱惑时,美好的思想如同仁慈的天使,净化卫护着我们的灵魂,并蕴含着我们行动的萌芽,因为美好的话语总能激励我们美好的
行动。
书籍永生,是人类劳作最最长久的成果。庙宇会坍塌,雕像会朽败,书籍却经久长存。伟大的思想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其光辉,一如千
百年前最初在作者脑海中出现时那样清新。往昔的论述和思想今天依然在书页上鲜明有力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间的唯一作用就是淘汰低
劣之作。只有真正优秀的作品才能与世长存,流芳千古。
书籍把我们带入最优秀的人群之中,把我们带到人间一切最伟大的思想家面前,我们聆听其话语,领会其成就,仿佛他们依然活在人间。
我们与他们灵犀相通,悲喜与共,他们的人生体验变成我们自己的人生体验。我们仿佛感觉到,我们是在作者描绘的人生舞台上,与他们
同台演出。
伟大和美好的思想在这个世界上永不会消亡。载之于书籍,这思想传诸四海,而书籍就是活着的声音,是我们至今仍在倾听的真知灼见,
因而我们永远沐浴在逝去伟人的思想中。与千百年前一样,人世间无与伦比的智慧如今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