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 格式:pptx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39
2022胆囊良性疾病的外科诊治问题(全文)摘要胆囊良性疾病的外科治疗看似相对简单,然而引发问题和争议较多,不容轻视。
本文根据目前已发表的相关共识指南精神和临床实际,归纳分析了治疗抉择时上应注意的五个方面的临床问题,并对“盲目保胆的问题”和“谨慎抉择胆囊切除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慎重对待胆囊良性疾病的规范诊治。
多数胆囊良性疾病依靠腹部超声检查即可初步诊断,其外科治疗手段亦相对简单。
随着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胆囊良性疾病的相关诊治问题已逐步下沉至各级基层医院。
然而,在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有诸多临床问题存在不规范或争议。
结合各国发表的相关共识和指南,笔者认为,目前在胆囊良性疾病诊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良性胆囊疾病外科治疗的抉择(一)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2011版)》(简称我国2011版共识)中明确指出: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如采取保守治疗,可因结石继发其他病症造成严重后果。
对有症状胆囊结石自然病程的调查结果显示,保守治疗1年内14%的患者发生急性胆囊炎,5%的患者继发胆源性胰腺炎,5%的患者继发梗阻性黄疸;每100例保守治疗的患者每个月需急诊住院治疗的次数为2.5~23.0次。
胆囊切除术与保守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证实,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中,4年内约50%的患者因继发疾病而必须切除胆囊。
基于以上研究提供的证据,胆囊结石如症状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应通过手术解除症状,并降低继发疾病的风险[1]。
欧洲《“胆石症临床实践指南”(2016版)》[简称欧洲指南(2016)]指出,症状性胆囊结石应行胆囊切除术,因为即使经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约一半的患者亦会复发,且继发急性胆囊炎、胆道胰腺炎、梗阻性黄疸和胆管炎等并发症的风险为每年0.5%~3%,因此,建议胆囊切除术为症状性胆囊结石的优先治疗选择[2]。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汇报人 XXXXX 汇报时间 XX 年XX 月2021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01及不良影响01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 术后恶心呕吐(PONV)在一般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生率为30%,在高危患者中高达80%。
■ PONV多发生在手术后24h~48h,少数可持续至术后3~5天。
PONV可能导致患者经历不同程度的痛苦,包括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等,从而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医疗费用。
02PONV的危险因素患者因素麻醉因素手术因素患者因素女性、PONV和/或晕动病史、非吸烟、年龄小于50岁。
■儿童发生PONV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岁及以上、POV/PONV /晕动病史、POV/PONV家族史、青春期后女性;■ 行斜视手术、腺扁桃体切除术或耳整形术,手术时间30分钟及以上、术中使用吸入麻醉药、抗胆碱能药;■ 术后使用长效阿片类药物。
麻醉因素吸入麻醉药如氧化亚氮引起的PONV风险增加取决于持续时间。
■ 术后阿片类药物、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和曲马多等也增加PONV的发生率。
■ 容量不足增加PONV发生率。
■ 丙泊酚TIVA、多模式镇痛及区域阻滞麻醉、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等可降低PONV发生率。
■ 加速康复策略提出,午夜后禁食可能会增加PONV风险。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大于3h)与PONV风险升高相关。
■ 腹腔镜手术、减重手术、妇科手术及胆囊切除术等手术类型的PONV发生率较高。
Apfel依据成人PONV的4种主要危险因素:女性、非吸烟、PONV和/或晕动病史和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设计了简易的成人PONV风险度评分法:每个因素为1分,评分为0、1、2、3和 4分者,发生PONV的风险性分别为10%、20%、40%、60%和80%。
成人门诊手术出院后恶心呕吐(PDNV)的五个主要高危因素是女性、有PONV史、年龄50岁以下、在PACU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以及在PACU 有恶心史,评分为0、1、2、3、4和5分者,发生PDNV的风险性分别10%、20%、30%、50%、60%和80%。
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急性肺栓塞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1] ,也是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 2] 。
近年来,对急性肺栓塞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误、漏诊或诊断不及时,以及治疗不规范的情况。
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专家组撰写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3] ,对规范我国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提高我国急性肺栓塞诊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后5年,肺血管疾病领域发展迅速,发表了大量临床试验,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诊断、评估和治疗等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在2010年专家共识基础上,对新近的临床证据进行了系统研判,参考了国际最新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 4] ,经认真研究讨论,制订了本共识。
与我国2010年专家共识相比,本共识在易患因素、危险分层、诊断治疗策略、新型口服抗凝剂、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并对妊娠期和肿瘤患者急性肺栓塞的治疗给出了正式推荐,旨在提供我国急性肺栓塞诊治的依据和原则,帮助临床医师做出医疗决策。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面对具体患者时,应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诊疗措施。
一、专用术语与定义肺栓塞是由内源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右心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最常见的急性肺栓塞类型,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和临床表现,占急性肺栓塞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急性肺栓塞即PTE。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引起PTE的主要血栓来源,DVT多发于下肢或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PTE常为DVT的合并症。
急性胆囊炎手术方法和时机的合理选择刘玉坤;董杰杰【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8(028)001【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急性胆囊炎;手术;方法;时机;选择【作者】刘玉坤;董杰杰【作者单位】150001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腔镜外科;150001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腔镜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急性胆囊炎(AC)是局限在胆囊的变质性炎症过程,病理类型有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ACC)和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AAC),临床上以前者为主,约占95%以上[1]。
主流观点认为,ACC原则上应争取择期胆囊切除;AAC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1]。
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成熟应用,AC手术方法和时机的选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胆囊全切与AC胆囊全切是治疗AC的彻底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法胆囊切除术(O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研究表明,AC在非手术治疗期间有高达28.5%并发症率和25.9%再复发率[2-3],而早期LC治疗AC较择期OC的术后并发症率及病死率均要低得多[4]。
因此,AC原则上应争取择期手术治疗的传统观念值得重新思考。
1.1 OC与AC OC治疗AC的并发症率及病死率与手术时机的选择关系密切。
国外1项关于OC的多中心大宗病例研究显示,术中胆管损伤率和术后病死率分别为0.2%和0.17%,其中23038例择期OC治疗AC的术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0.1%和0.02%,而4512例急性期OC的术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高达20.0%和0.31%[5]。
此外,国内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探讨了各种因素与OC的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其中3759例择期OC治疗AC的术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4%和0.08%,而445例急性期OC并发症率和病死率高达15.06%和1.12%[6]。
中国小肠镜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专家共识意见(2022年)【提要】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和肿瘤易感性为主要特征。
小肠是PJS息肉好发部位之一,易伴发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癌变等并发症。
随着小肠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小肠镜已经成为PJS诊治的关键技术,在小肠息肉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PJS临床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消化内镜医师对PJS诊治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
为进一步促进小肠镜技术在该领域的推广应用,有必要制定中国小肠镜诊治PJS的专家共识意见。
本共识基于循证依据及专家经验对PJS的流行病学、遗传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息肉监测及随访等方面进行梳理,以便于指导专科医师、内镜医师加强对PJS患者全生命周期的规范诊治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小肠镜在P JS患者小肠息肉诊治中的作用。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小肠;肠息肉;治疗,临床研究性;专家委员会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和肿瘤易感性。
P JS自幼发病,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胃肠道息肉逐渐增多、增大从而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癌变、营养不良及儿童发育迟滞等。
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PJS人群中,多数患者由于反复发生肠套叠、肠梗阻等并发症而被迫多次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围绕这一年龄段,切除消化道多发息肉、防治由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是临床最主要的治疗目标。
PJS患者胃、十二指肠近端及结直肠息肉可通过胃镜和结肠镜进行切除,但小肠多发息肉诊治一直是临床难题。
近年来,随着气囊辅助式小肠镜(balloon-assisted enteroscopy,BAE,简称小肠镜)诊治技术的不断进步,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 oscopy,DBE)和单气囊小肠镜(single-balloon enteroscopy,SBE)的日益普及,使得PJ S小肠息肉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成为可能,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充分临床验证,在诊治小肠息肉及其并发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肝胆管结石病胆肠吻合术应用专家共识(2019版)解读陈志宇别平作者单位:401120重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关键词]肝胆管结石病;胆肠吻合;共识;解读肝胆管结石病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病因不明,复杂多变的良性胆道疾病。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手术难度大,治愈率低,往往需反复多次手术,病程晚期继发胆汁性肝硬化甚至肝内胆管癌,被称为“良性疾病,恶性预后”。1963年,黄志强院士创建国内第一个肝胆外科中心,救治了一大批肝胆管结石病病人。黄老提出的“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的十六字原则,时至今日,仍然是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原则。其中,胆肠吻合术作为治疗原则中“通畅引流”的重要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肝胆管结石病的外科治疗成功率。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胆肠吻合术作为肝胆外科的常见、基础的手术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胆肠吻合术的适应证把握不准确,胆肠吻合术的技术细节认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效果。肝胆管结石病胆肠吻合术应用专家共识(2019版)首次规范胆肠吻合术在肝胆管结石病中的运用,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意义。一、手术方式的历史变迁外科学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尝试,失败,改进中前行的,任何的进步背后,都浸透着无数病人的痛苦乃至生命,胆肠吻合术的发展也不例外。最初的胆囊与空肠、十二指肠、胃吻合,由于引流不畅被弃用;胆管十二指肠吻合,虽然解决了引流通畅的问题,却忽略了食物返流所致严重胆管炎的弊端从而被弃用。直到1944年,Allen将胃肠Roux-en-Y吻合方法应用于胆管-空肠吻合,不仅容易实现高位胆管空肠吻合,引流通畅,而且解决了术后严重返流性胆管炎的问题。目前,胆肠Roux-en-Y吻合是肝胆管结石病胆肠吻合术最经典、常用的手术方式。在此后的Warren式胆肠吻合术仍存在返流的风险而被弃用。梁力建教授在Warren 手术的基础上设计了改良胆管空肠襻式吻合术,即能维持空肠神经电生理的传导,又解决了返流性胆管炎的问题。然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如果在操作细节上处理不当,改良的Warren胆肠吻合存在术后再通,返流性胆管炎的风险。我们自2018年以来,已经处理了3例外院行改良Warren胆肠吻合后上行肠袢再通,返流性胆管炎的病例(图1)。均采取拆除原Warren上行肠袢,改行胆肠Roux-en-Y吻合解决,术后随访效果良好。图1改良Warren术后再通的上行肠袢该共识首次明确了肝胆管结石病行胆肠吻合术的两个目的,针对胆汁流向消化道的异常,通过胆肠吻合建立一个合理的通道引流胆汁;针对消化液到胆道的异常,如胰液、肠液返流,通过胆肠吻合规避以上情况,防止返流性胆管炎及远期癌变的风险。二、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肝胆管结石病行胆肠吻合,必须在狭窄、梗阻解除的前提下实施,不能将胆肠吻合术作为排石通道。否则,既无法达到胆肠吻合建立合理胆汁流出道的目的,反而增加肠液返流至狭窄的肝内胆管,造成无法控制的胆管炎的风险。如有1例病人在院外行3次胆肠吻合术,但每次均未解决胆道狭窄的问题,仅依靠T管进行物理支撑,当拔除T管以后,病人的胆管炎症状就会反复出现。我们通过解剖性残余左半肝切除,在肝内寻找到相对正常的右前、右后胆管开口,解除了肝门部胆管狭窄,此时再进行胆肠吻合术即可获得很好的效果(图2)。图2原胆肠吻合口狭窄,行残余左半肝切除,在肝内寻找到相对正常的胆管开口另外,Oddi括约肌功能的保护是任何一个胆道外科医生需要引起重视的。当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又不存在胆管囊状扩张或狭窄无法修复的情况下,即使可能有残余结石,也必须防止将胆肠吻合术作为一个排石的通道而盲目实施。有肝胆管结石病行胆肠吻合术的相对禁忌证,合并重度肝脏萎缩增生复合征,肝门严重转位或肝门区胆管纤维化、狭窄会导致手术复杂性极度增加,术中出血,胆道损伤、血管损伤的概率增加,建议在专门的肝胆外科中心完成。在极端情况下,肝胆管结石病人会出现肝脏Ⅱ~Ⅷ段均萎缩,而I段增生明显,代偿整个肝脏功能的情况(图3)。我科曾于2005年实施了世界上首例仅保留尾状叶的肝脏次全切除术。该类病人由于胆道引流与病人体位等原因,导致胆肠吻合术后返流性胆管炎的风险很高,故不推荐实施胆肠吻合。图3仅保留尾状叶的肝脏次全切除术,需慎行胆肠吻合术,以防止返流性胆管炎三、术前评估与准备一切导致外科不良结局的根源在于其不确定性,人类的感知功能、思维决策,以及动作的精细准确都有极限,这些都是在现代外科实践中不确定性的来源。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联合运用,突破人类自身的极限,不断增加外科技术的确定性。随着精准肝胆外科范式的推广应用,包括但不仅限于计算机三维重建可以帮助我们从各个角度来认识真实的病变部位及其与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以及手术的安全性高低。提升了外科决策和干预过程的确定性和预见性,显著提高了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疗效。四、胆肠吻合术技术要点胆肠吻合术虽然是一项基本的技术,却仍有很多技术细节值得注意。如果没有注意到,轻则造成胆肠吻合口狭窄等手术相关并发症,重则导致手术失败,需要再次手术干预。1.肠袢:首先,在准备Roux-en-Y肠袢的时候,一定要确定正确的肠袢,以及规范的长度及上提方式。近年来我们中心已经处理了多起外院行胆肠吻合术,却错将回肠上提行胆肠吻合的病例。肠系膜下静脉、屈氏韧带是确定空肠上段的可靠标志。其次,提倡尽量在结肠后行胆肠吻合,可以使得胆汁在进入肠袢以后的流出道尽可能通畅,避免Y形肠袢内胆汁淤滞导致的结石形成(图4)。第三,胆道是一个很脆弱的器官,炎症、瘢痕或缺血坏死胆管组织均可能导致吻合口漏、狭窄。因此,胆肠吻合之前使用精细剪,而不是电刀修剪胆管壁至血运良好是吻合成功的关键之一。在这一点上,腹腔镜下胆肠吻合术尤其值得注意。图4结肠前胆肠吻合,术后Y型肠袢内胆汁淤积,结石形成2.缝合材料:胆道手术缝合时一般建议使用人工合成的长效单股可吸收聚对二氧环己酮缝线(如PDSⅡ),根据胆管直径选择4-0至6-0缝线。3.T管:T管放置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随着肝胆外科医生对胆道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以及外科技术、材料的不断发展,其适应证、应用方式在近年来发生了一些改变。过去强调T管的“支撑”作用,希望用物理的方式保持胆道的通畅性。但临床实践发现,放置时间长的T管会导致周围胆管壁纤维瘢痕增生,产生大量胆色素性结石,因此当T管拔除以后,结石复发,再次出现胆管炎症状。随着手术技术、缝合材料等进步,我们可以通过满意的胆肠吻合来达到良好的远期疗效,而无需T管的“支撑”作用。目前,T管在肝胆管结石胆肠吻合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1)预留将来取石的通道;(2)吻合口细,炎症重,起早期引流、胆道减压的作用。T管的拔除时间,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既往的观念认为2~4周以后即可拔除,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肝胆管结石病人的营养状况普遍较差,常伴随白蛋白水平低等特点,过早拔除T管,或通过T管窦道取石有较大风险出现窦道破裂。因此,2019版专家共识建议T管放置时间延长至术后2~3个月。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符合目前国内临床实际的建议。五、胆肠再吻合近年来,肝胆管结石病人需要再次手术,行胆肠再吻合的病例明显增加。一方面是由于肝胆管结石病的复杂性及复发率高,一方面也是由于部分病例在第一次手术时不规范的手术方式所致。需要胆肠再吻合的原因有很多种,但胆肠再吻合的原则始终都是一致的,就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肝中裂劈开、肝方叶切除等)寻找到血供、质地相对正常的胆管壁(图5),确认肠袢的长度、走形无误,没有梗阻、扭曲、内疝等情况下,选取合适的手术缝线及吻合技术完成。胆肠再吻合不应该拘泥于在原吻合口附近完成,在肝外胆管狭窄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在肝内寻找到相对正常的胆管壁进行胆肠再吻合。图5多种不同手段在肝内寻找到相对正常胆管开口,备胆肠再吻合六、常见并发症值得注意的是,肝胆管结石病胆肠吻合术后发生的常见早期并发症,如胆漏、狭窄、胆管炎、胃肠道损伤等往往都与手术的技术有关。因此,精细的手术操作、合理的引流方式(胆道内引流、腹腔内引流)是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关键。而肝胆管结石病胆肠吻合术后晚期的并发症如结石复发、胆肠吻合口狭窄等多与肝胆管结石病的病情特点相关。七、随访及疗效评估肝胆管结石病人规律的随访非常重要。术后拔除T管前的最后一次复查需要非常全面,建议行超声、CT、T管造影及胆道镜检查。通过多种手段,明确没有残余结石及胆肠吻合口狭窄后方可拔管,否则T管一旦拔除,就失去了到达胆肠吻合口及肝内胆管的最微创通路。在拔除T管以后,建议至少每半年行1次常规随访,目的是及早发现结石复发及胆肠吻合口狭窄,便于用相对微创的方式(ERCP、PTCS等)解决问题。另外,由于肝胆管结石病人发生肝内胆管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规律复查还可以及早发现癌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提高远期疗效。时至今日,肝胆管结石病的发病率仍然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且手术的风险、难度不断增加。胆肠吻合术作为体现肝胆管结石病治疗原则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被广泛认可。然而,胆肠吻合术作为一项入门门槛较低,却对操作精度、细节要求实际较高的手术技术,长期以来并没有可供参考的规范,更多是依靠各中心的经验实施,这也是制订2019版专家共识的初衷。随着对胆管愈合的病理生理过程认识的深入,缝合技术、缝合材料的不断进步,肝胆管结石病胆肠吻合技术会向着规范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目前还无法形成肝胆管结石胆肠吻合术的指南。我们期待国内各中心能够充分认识到高水平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完善全流程的病程管理系统,获得更多肝胆管结石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规范术式,提高疗效,造福更多的肝胆管结石病病人。。
术后恶心呕吐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恶心和呕吐是术后最常见的两项不良事件,外科手术患者中总的发生率为30%,高风险人群发生率高达80%。
术后恶心和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对患者而言非常糟糕,也与患者满意度降低显著相关。
此外,PONV明显延长患者麻醉复苏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停留时间17,增加意外入院的可能,且医疗费用增加。
PONV的优化管理比较复杂。
目前众多止吐药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效能和副作用,因此需要结合临床选择合适药物。
对PONV采取预防性措施需要对获益与不良反应进行权衡。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PONV管理还可能受成本-效益比、药物易获取性和药物使用的相关规定等因素影响。
尽管现有部分PONV指南发表,但均存在缺点:局限于特定人群、未能详细阐述所有PONV管理相关的问题,或未更新至最新文献等。
我刊先后于2003年、2009年和2014年发表过3版PONV专家共识,目的是为成人和儿童患者PONV管理提供基于临床证据的详细建议。
我们系统检索了上一版指南(检索时间截至到2011年10月)出版以来的文献超过9000篇。
加速康复临床路径(enhanced recovery pathways,ERPs)的建立使得术后管理方法范例的数量显著增多,因此我们更新指南,旨在将最新研究的发现囊括到建议中。
本指南的目标专家组确定本次指南的目标:(1)确定成人PONV风险和儿童术后呕吐(POV)风险的可靠预测因素;(2)制定降低PONV基础风险的治疗措施;(3)评估个体化止吐药和联合治疗对PONV预防(包括非药物干预)的效果;(4)确定已行或未行预防的患者PONV和出院后恶心呕吐(postdischarge nausea and vomiting,PDNV)的治疗效果;(5)明确止吐药预防的最佳剂量和给药时机;(6)评估PONV管理策略的成本效益比;(7)总结建立PONV的风险分层、降低风险、预防和治疗流程;(8)评估ERPs中PONV的管理策略;(9)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外科问答题1.休克代偿期和抑制期的临床表现?早期(代偿期):表现为精神紧张、交感兴奋(面色苍白、手足冷),心血管系统兴奋(心率增快、血压正常或降低、脉压变小)、尿量正常或减少。
休克的“代偿”是以内脏血流减少为代价的。
休克期(抑制期):表情淡漠、黑矇(视网膜血供不足)、血压下降<12kPa(90mmHg)、脉细速100~120次/分、口渴。
估计失血量为总血容量的20%~40%。
2.术后常见的发热原因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伤口深部血肿或脓肿:伤口深部血肿或脓肿的发热一般都在术后第5天。
(2)腹腔脓肿:盆腔或膈下脓肿的发热多发生于术后第5天。
(3)肺部并发症:术后2天内的发热多为肺不张,2天后的发热多为肺炎。
肺脓肿、脓胸和肺栓塞也可发热。
(4)泌尿系感染:如肾盂炎、肾盂积脓、肾周脓肿、膀胱炎。
(5)其他感染:如心内膜炎、心包炎、血栓性静脉炎、结核。
(6)药物:青霉素、磺胺药、砷剂、碘剂、巴比妥制剂、硫氧嘧碇制剂。
3.限制损伤外科的概念?手术处理外伤,传统强调实施一期治疗原则。
但若应用于严重外伤,尽管手术很成功,但病人会死于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
1983年,Stone首先指出,外伤病人伴凝血机制障碍是严重生理紊乱的征兆,此时的处理不能沿用传统的原则,应更新观念,采用限制损伤手术(damagecontrol surgery, DCS)处理原则进行救治。
4.呼吸道烧伤的种类、机制和处理?(1)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取代氧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羰基血红蛋白(COHb),导致组织缺氧。
立即予以高流量氧疗。
神志不清的病人应气管插管,高压氧可迅速清除C OHb。
(2)上呼吸道梗阻:烟雾中含有的热气、颗粒物及化学制品均可损伤口咽部黏膜,导致黏膜水肿、剥脱,逐渐引起气道梗阻。
(3)肺损伤(真正的吸入性损伤):烟雾含有许多有毒的化学物质,包括甲醛、甲酸、盐酸以及丙烯醛,它们接触到湿润的气道时被活化,由此引起的损伤导致黏膜脱落、气道塌陷、支气管扩张和低氧血症,损伤的肺段易发生肺炎。
无庭状胆结石专家共识指南pdf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无痛状胆结石的专家共识指南一、引言无痛状胆结石,又称静默性胆结石,是指患者在疾病初期或整个病程中并未出现典型的胆绞痛症状,使得诊断和治疗面临一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