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
- 格式:pdf
- 大小:855.23 KB
- 文档页数:5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
其中,脾胃虚弱是导致IBS的主要原因之一,湿邪内盛则会使病情加重,而肝气郁结则会使病程延长。
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
腹痛多为阵发性发作,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腹胀则表现为腹部胀满、排气增多等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则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
中医治疗IBS主要从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方面入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脾胃虚弱型IBS: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止泻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
湿邪内盛型IBS:治疗以祛湿清热、健脾和胃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陈皮、半夏等。
肝气郁结型IBS: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芍药、枳壳、甘草等。
对于IBS患者,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如使用解痉药、止泻药等。
然而,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并不冲突,可以互相配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IBS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改善肠道功能,减轻症状。
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等也是缓解IBS症状的重要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
治疗IBS的中药包括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而西药则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
肠易激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肠易激综合征该怎么办肠易激综合征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一、治疗治疗原则:IBS病因复杂,症状较多且易反复,不能单纯依靠特定的药物治疗,需按不同个体采用综合性的全身性治疗。
1.生活和饮食调节避免诱发因素,饮食选用易消化、少脂肪,禁食刺激性、敏感性食品。
对便秘、腹胀者,可适当多吃些富含纤维素,但不易产气的饮食,避免过食及零食。
以腹泻为主的患者,应少吃含粗纤维的食品。
2.精神治疗精神状态与肠道症状密切相关。
医务工作者要以同情和负责的态度向病人解释疾病的性质和注意事项,应解除病人许多疑虑的心态,使其消除恐惧,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必要时应用镇静、抗抑郁治疗。
可用去郁敏50mg, 3次/d,或盐酸氟西丁(百忧解,Prozae)20mg/d,或用氟哌噻吨/二甲胺丙烯(黛安神),每天上午2片,口服,以缓解其精神异常,使腹痛等不适得以缓解。
亦可选用阿米替林25mg,2次/d、多塞平25mg,2~3次/d,睡眠差者服地西泮(安定)等。
3.药物治疗虽可减轻症状,但不能预防复发,故应合理用药,并避免滥用药。
(1)腹泻为主的治疗:①抗胆碱能药:如山莨菪碱(654-2)、贝那替秦(胃复康)等,因不良反应较多渐被其他药物替代。
目前推荐应用美贝维林(麦皮凡林)10mg;双环维林10mg;吡芬嗅铵(prifiniumbromide) 30mg;口服3次/d。
亦有应用西托溴铵(cimetropium bromide)50mg餐前服,取得良好效果。
②盐酸醋丁洛尔(盐酸醋丁酰心胺):具有单一抗运动,无麻醉的抗胆碱能作用,用量为2mg,3~4次/d。
亦可用可乐定(氯压定)0.3~0.4mg,3次/d,口服,能促进小肠对液体物质吸收,增强结肠对电解质的吸收,以减慢小肠的转运时间,有较好的止泻效果。
③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心痛定)10~20mg或维拉帕米(异搏定)40mg,3次/d口服,可抑制胃结肠反射,缓解腹痛,减少便次。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参与了人体维生素及氨基酸的合成、糖及蛋白质的代谢、矿物的吸收等。
近年来,我们对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了解显著增加。
其中,许多文章指出人体的健康不仅与自身的基因组有关, 还与肠道内环境微生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调控肠道稳态,肠道菌群失调是多种疾病的发病因素和诱因。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道疾病; 代谢性疾病;癌症;1.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1.1肠道菌群与肠易激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易激的主要机制包括:发酵食物导致气体的生成(在同样的标准饮食条件下,IBS 患者的排气总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菌群易位致黏膜屏障遭到破坏、菌群与胆盐结合引起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肠道细菌刺激影响胃肠动力、菌群失调可增加内脏敏感性【2】。
近年来,对于肠易激患者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包括:微生态制剂疗法【3】(目前临床最常用治疗 IBS 的微生态制剂有双歧杆菌、活性乳酸菌、肠球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抗生素疗法(如:新霉素、利福昔明)、粪菌移植、三氧疗法、中药制剂治疗等。
1.2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临床研究显示,益生菌、粪菌移植对 IBD 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道炎症的缓解均具有一定疗效【3】,这证实了肠道菌群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致病作用。
肠道菌群影响IBD的主要机制可能有:益生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加肠道免疫平衡打破。
近期有一项研究表明,IBD的抗TNF抗体治疗中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与TNF拮抗剂的治疗效果之间存在功能性关联,并且抗TNF治疗能恢复IBD患者的代谢产物交换作用。
2.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2.1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NAFLD中涉及肠道菌群的病理机制(1)GM生态失调、细菌异味、导致肝脏脂质摄取增加的TLR4活化、脂质生成及炎症增强。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人类消化系统内微生物的总称,主要居住在人体的肠道中。
它们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只与肠道的健康有关,还与人类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而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这些微生物因为外界因素,环境改变等原因而失去平衡的状态。
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
本篇文章将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一. 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形成肠道菌群的失衡现象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以下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因素:1.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是一种能够较快地杀死细菌和微生物的药物,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许多细菌感染。
但是,它也会摧毁肠道菌群中的一部分微生物,使其暴露在有害物质和外部細菌侵害的危险之中。
2.人工甜味剂: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蔗糖醇等,可以抑制有益菌的生长,并刺激有害菌的生长,从而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3.过剩的糖分: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果汁饮料和甜点,可能在肠道中培养有害菌,并破坏有益菌的平衡。
4.缺乏运动:身体缺乏运动,肠道环境会变得缺氧,导致有害菌生长,破坏本来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
二.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1.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酸反流症、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症等,研究表明,这些疾病至少与肠道菌群的失落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胃肠道的活动受到影响,胃酸反流会因此而发生。
此外,缺乏肠道菌群的食品可以导致通常消化良好的食品消化不良,因此引起便秘,肠道过敏和肠球菌过多生长。
2.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综合症的关系代谢综合症(Metabolic Syndrome)是一种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四种症状的综合症,它往往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和二型糖尿病。
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代谢综合症之间存在着联系。
肠易激综合症概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
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
男女比例约1:2。
病因和发病机制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躯体恶习.一、胃肠动力学异常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二、内脏感知异常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
三、精神因素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四、遗传因素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
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五、感染因素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
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六、饮食因素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
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机制姜彬言【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调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其发病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表明益生菌治疗可能为IBS的一种有效方法,现拟从益生菌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抑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增强肠黏膜屏障、增强肠黏膜免疫、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等几个方面对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机制及安全性等予以综述.%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of which the cause and the pathogenesis is not yet clear. Dysbacteria,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and IBS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probiotics may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of IBS. Here is to focus on examining the related mechanism and safety of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IBS( such as adjusting dysbacteria, inhibitting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trengthening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improving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reducing visceral hyperalgesia and so on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15【总页数】3页(P2358-2360)【关键词】益生菌;肠易激综合征;菌群失调【作者】姜彬言【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2.2;R574.4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无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综合证,用解剖、生化或组织学等检查结果都难以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怎么治?提到肠易激综合征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很多人却有这样的经历,当进食冷饮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当遇到急事的时候就会突然肚子痛;很多青少年进考场考试时就会特别想上厕所,通常大家对这些症状都没有重视,都会认为是不下心吃错了东西导致肠胃不好,但是殊不知这些症状表现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肠易激综合征这个功能性胃肠疾病所导致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该如何进行治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一、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这个排便习惯包括排便频率的改变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所谓的“易激”就是很多因素比如精神因素、心理因素甚至某种食物都会很“轻易”地“激惹”肠道,继而引起功能紊乱,发生排便习惯改变,可能是腹泻,也可能是便秘。
之所以称之为“综合征”,也就是说患者除了伴有消化道症状外,还有可以出现一系列的其它症状表现,包括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晕等。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表现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主要会出现以下四大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其中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1、腹痛:患者通常在进食生冷、油腻以及刺激性的食物后、当腹部受凉或精神紧张时发生腹痛的情况。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及痉挛样疼痛,程度各异,轻者仅为轻微不适,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部,或为全腹疼痛。
多伴有腹胀。
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
2、腹胀:通常在白天腹胀的情况较为明显,夜间睡眠后可减轻,腹围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3、腹泻:患者通常在清晨或者进食后出现腹泻的情况,此时大便的性状为稀便或者水样便,且便中会伴有白色或透明的粘液,但是腹泻的情况不会影响患者夜间的正常休息。
4、便秘:患者会出现一周小于三次的排便的频率,并且排便费力,大便干结,呈羊粪样或栗子状,常有便后不尽的感觉。
5、肠外症状:患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烧灼样痛、胃灼热症、恶心、呕吐等症状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会引起哪些症状?文章导读肠道的健康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很多人的肠道经常会生病,出现各种炎症,非常复杂,以至于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当患者身体出现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肠胃疾病,主要在发病后会表现出腹痛,腹胀,排便异常,大便中伴有黏液,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表现患者大,多数都是中年人,青年人,还有很多女性,病情虽然不严重,可是却严重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大多数都是由于心理障碍,精神障碍,饮食方面的不注意造成的,患者需要通过多个方面调节。
一、精神心理障碍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引起肠易激综合征的原因现在仍不明确,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知异常、精神因素、食物不耐受等。
较多专家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
也有人认为肠道感染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因,因为不少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急性肠道感染的病史。
二、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主要为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出现的症状主要为腹痛,几乎所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除腹痛外,患者有腹泻、便秘的症状,以腹泻为多见,常伴有腹胀感、排便不净感、排便窘迫感,且大多数病人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有些患者以便秘为主,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粘液;以腹泻症状为主的病人,一般每日腹泻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余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便;粪便多带有粘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粘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依靠症状诊断,但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对于年龄40岁以上者,尤其是伴有体重减轻、黑便或便血、脓血、病情逐渐加重者应进行结肠镜检查,主要是排除肿瘤。
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注重饮食调养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都注重饮食调摄,如按时进餐、少食生冷食物,如凉啤酒、冰箱食物等;少吃油腻的食物;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蒜、葱、芥末、酒、汽水等,以及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牛奶或奶制品、花粉、虾、蟹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羟色胺及5-羟色胺2B受体变化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其特征是腹痛、腹泻或便秘、排便不规律等肠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IBS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5-羟色胺及其受体在IBS患者的肠道中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与IBS患者的肠道高敏感性和肠蠕动异常有关。
本文旨在探讨5-羟色胺及5-羟色胺2B受体在IBS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5-羟色胺(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肠道中起着调节肠蠕动和感觉传导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中的5-HT主要来源于肠道内的神经元和肠道上皮细胞。
这些5-HT能够通过作用于肠道平滑肌和神经元而调节肠道蠕动和感觉传导。
在IBS患者中,研究发现肠道中的5-HT水平明显升高,这可能与IBS患者的肠道高敏感性和肠蠕动异常有关。
5-羟色胺2B受体(5-HT2B受体)是5-HT的主要受体之一,在肠道中广泛分布。
研究表明,5-HT2B受体在肠道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IBS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一些实验证据表明,5-HT2B受体的激活可以导致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痉挛,从而引起腹痛和腹泻等IBS症状。
针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羟色胺及5-羟色胺2B受体变化的研究,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他们采集了IB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肠道组织样本,并使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了5-HT及其受体在肠道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BS患者肠道中的5-HT含量显著增加,同时5-HT2B受体的表达也明显增加。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IBS患者肠道中的5-HT水平升高,同时5-HT2B受体的异常表达可能与IBS的发病机制有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中5-羟色胺及其受体变化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是IBS患者常见的特征之一,它会影响肠道的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肠道高敏感性和肠蠕动异常。
实验结果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中的5-羟色胺及其受体变化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这为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肠易激综合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肠易激综合征概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但无器质性病变。
肠易激综合征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很大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需积极治疗。
英文名称: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因素有关发病部位:肠常见症状:腹痛、腹泻、便秘主要病因:与心理因素、肠道感染、食物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检查项目:血常规、便常规和隐血检查、腹部 B 超、结肠镜、钡剂灌肠造影重要提醒:如果出现腹部不适或腹痛、排便异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根据粪便的性状可分为:1、便秘型(IBS-C)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粪少于25%。
2、腹泻型(IBS-D)至少25%的排便为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类,硬粪或干球粪少于25%。
3、混合型(腹泻便秘交替型 IBS-M)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并且25%的排便为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粪。
4、不定型(IBS-U)粪便的性状异常,不符合上述三型的任何一种。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三、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因总述: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还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心理因素、食物因素、遗传因素、肠道感染、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本病因:1、心理因素患者精神发生异常,可有焦虑、敌意、悲伤、抑郁和睡眠习惯紊乱,相当多的患者有负性事件的发生,如失业、家人死亡、性虐待、体罚、手术和婚姻破裂等,心理因素可造成胃肠道动力或感觉功能异常。
2、食物因素33%~66%的患者出现食物不耐受,以碳水化合物不耐受为主。
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以肚子痛为主者常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也就是肠子容易激动,容易受刺激痉挛引起腹痛。
过去这种病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顾名思义也容易受情绪影响。
本病一般临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即腹泻与便秘交替型)三型一、临床表现多发群体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
症状表现:1.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腹部胀满;IBS患者多有明显的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排便习惯表改变现为排便次数的增加(腹泻)或减少(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粪便性状的改变表现为糊状便、稀水便;或干球粪、硬粪。
有些患者排便费力,但排出的是糊状便或稀水便,将其理解为便秘;也有患者排便次数多,但排便干结,为硬粪,呈现假性腹泻。
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或排便不尽感、排粘液便及腹胀也是IBS常见的临床表现,所谓的粘液便就是排出的粪便中附有许多鼻涕样粘稠物。
2.嗳气、恶心、呕吐;3.焦虑、紧张、失眠、乏力、气急、心悸,手足多汗、血压偏低、头面阵热、和头晕头痛、胸痛、背痛、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等;4.有时可扪及痉挛的乙状结肠或粪块、结肠区轻压痛;5.肛门指检提示括约肌张力增高且病人有痛感。
二、诊断依据:1.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焦虑、失眠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3.多次粪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便潜血试验阴性;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5.纤维结肠镜示部分病人肠运动亢进甚至痉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
问题二、中医如何认识“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病机主要在于肝脾气机不畅,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肠胃等脏功能失调。
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及脾,脾气失和,可形成肝脾不调证.根据临床观察,一些明显的精神变化,均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运动功能和内分泌失调。
・综述・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张学娜 金世禄
DOI:10.3877/cma.j.issn.1674唱0785.2011.22.034作者单位:256610 山东省,滨州医学院临床学院(张学娜);滨州医学院附属滨州市人民医院消化科(金世禄)通讯作者:金世禄,Email:jinshiluluck@163.com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以腹痛或者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症状持续或间歇发作,经相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的综合征。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西方人群发病率约15%~20%,我国约5%~10%[1]。IBS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胃肠道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免疫异常、肠道微生态失衡、感染、脑唱肠轴
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IBS的发病中起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恢复正常肠道菌群对于治疗IBS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途径。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治疗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本文着重就IBS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及使用微生态制剂治疗IBS的作用机制及其疗效作一综述。一、IBS患者的肠道菌群情况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其中细菌占多数。正常情况下,约30属500种细菌定植于肠道内,且以厌氧菌为主,仅双歧杆菌和类杆菌就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而为数极少的致病菌为梭杆菌和葡萄球菌[2]。对于健康的机体来说,机体与体内的微生物群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平衡状态。各菌群间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作为机体的屏障,拮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当机体受到环境、气候、饮食、用药等因素影响时,肠道的条件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正常的生理平衡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使肠道微生态失调,主要包括菌群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移位)两大类。1.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菌群数量的增减和比例失调以及菌种性质的变化。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IBS患者存在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而肠杆菌科[3,4]、大肠埃希菌群[3]、类杆菌[5]等数量的增多,同时,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可以作为评估肠道菌群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若B/E>1表示肠道菌群组成正常,若B/E<1则示肠道菌群失调,且B/E比值越低,提示菌群失调越严重[6]。Si等[7]研究发现IB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比,IBS患者的双歧杆菌比例明显降低,肠杆菌比例明显升高且B/E<1,这意味着IBS患者存在一定的菌群失调情况。2.定位转移[8]:亦称移位,是指原存在于肠腔内的细菌和(或)内毒素,通过某种途径越过肠黏膜屏障,进入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系统,继而进入体循环以及肝、脾、肺等远隔器官的过程。分为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两类。横向转移是指肠道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如大肠菌群向小肠转移。纵向转移是指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肠黏膜深处转移。Spiller[9]研究发现IBS患者乳果糖氢呼气试验提示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高发生率约为78%。Posserud等[10]使用IBS患者和正常对照小肠抽
出液细菌培养的方法进行实验,发现IBS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较正常人常见。二、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IBS的发生,其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破坏肠黏膜屏障:肠黏膜屏障包括完整的肠上皮细胞及其细胞间连接构成的机械屏障,胃肠相关淋巴组织和分泌型抗体所构成的免疫屏障和肠道正常菌群构成的生物屏障。正常情况下,若致病菌欲发挥侵袭作用,首先突破黏膜的第一道生理屏障防线,而有益菌恰恰发挥着生物屏障的作用,它们通过受体竞争、产生有害物质抑制或杀伤致病菌和营养竞争等方式拮抗致病菌的入侵。当IBS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且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多时,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直接侵袭肠黏膜,导致肠黏膜的通透性增高。Zyrek等[11]研究发现,肠致病型大肠杆菌可抑制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唱2的表达,破坏肠黏膜屏障。肠黏膜体液免疫最重要的抗体成分sIgA由肠黏膜固有层分泌,在局部抗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黏膜合成单体或合成分泌的功能发生障碍,使得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泌型IgA,进而使得致病菌过度繁殖,加重菌群失调,造成恶性循环。2.诱发免疫异常:由于肠黏膜屏障的损伤,使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使得致病菌及其抗原易于通过肠黏膜而发生过度免疫,引起多种炎症及免疫细胞的增多、活化,如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可被细菌或者抗原激活、脱颗粒,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如组胺、5唱HT、前列腺素、类胰蛋白酶等。这些活性物质可使平滑肌收缩增强,使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出现腹泻症状,同时还可以干扰胃
肠反射,活化内脏感觉系统,增加内脏感觉敏感性,而出现腹痛症状[12]。机体在发生免疫过度的情况下,同时释放多种炎性因
子,使肠黏膜处于一个低度炎症状态。Liebregts等[13]研究发现,IBS患者细胞因子表达失衡,促炎因子如IL唱1B、TNF唱α、IL唱6增加,而抑炎因子减少或无明显改变。而TNF唱α等亦为重要的免疫调节剂,进一步活化淋巴细胞、诱导和促进其他炎性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并抑制水和钠盐的重吸收而引起腹泻症状。
・3076・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11月第5卷第22期 ChinJClinicians(ElectronicEdition),November15,2011,Vol.5,No.22万方数据3.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作用:SIBO是指远端肠道内菌群因各种原因移位进入小肠,而引起小肠内厌氧菌过度孳生。可视为肠道菌群失调的菌群横向转移。正常情况下,因胃酸及小肠蠕动较强,细菌一般难以在此定植。许多研究发现,SIBO与IBS的发病密切相关。SIBO致IBS的可能机制为:(1)不同菌群可导致肠道动力异常。有研究发现[14],无菌SD大鼠
在无菌状态和种植特定菌群后小肠移行运动复合波(MMC)Ⅲ的周期发生变化,肠梭菌、乳酸杆菌及其双歧杆菌可使MMCⅢ周期缩短。而大肠杆菌则发挥相反的作用,抑制肠道动力。(2)细菌通过发酵肠道底物产生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IBS患者肠道转运功能障碍,导致气体清除速度慢,而出现腹胀的症状。(3)细菌过度孳生,使肠腔内的结合胆酸分解为游离胆酸,肠腔内缺乏胆盐,影响脂肪吸收,发生腹泻症状。(4)细菌过度孳生可引起小肠黏膜刷状缘的寡糖酶和肽酶的缺乏,影响糖吸收并增加小肠内渗透压,减少氨基酸的吸收,造成低蛋白血症,加重腹泻。然而,有研究认为[15]IBS患者肠道菌群与正常对照组肠道菌群相比无明显差异,另外,IBS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常由于医务
人员对IBS认识不足,按炎性肠病治疗,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所以说肠道菌群失调是IBS的病因因素还是IBS的继发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还尚无定论。三、微生态制剂疗法1.微生态制剂的分类:微生态制剂是由调理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可达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目的[16]。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
(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3大类。益生菌是指以适当剂量服用时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制剂,含有足够数量的非致病性特定活菌,口服或者其他途径投入,可以改善宿主黏膜表面的微生物菌群平衡来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作用。常用的益生菌一般为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具有生理活性作用的肠道原籍菌。益生元是指一些非消化性的成分,如蔗糖低聚糖、棉子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玉米低聚糖等,可选择性的刺激促进宿主肠道内原有的一种或者几种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增加有益菌的利用,达到调整肠道正常菌群的目的。合生元是同时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制剂。服用后,可使益生菌在益生元的作用下,繁殖增多,更好的发挥益生菌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微生态制剂多数为益生菌制剂。2.益生菌治疗IBS的研究机制:(1)平衡肠道稳态,增强肠道的黏膜屏障。如前面所述,IBS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有益菌数量减少而致病菌数量增多,使肠道微生态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益生菌补充或者恢复有益菌数量,有益菌可通过分泌杀菌蛋白,产生短链脂肪酸,促进肠蠕动,占据致病菌黏附空间和争夺营养等方面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及繁殖,可以使肠道微生态重新达到平衡状态,避免疾病的发生。同时,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具有营养竞争、免疫清除、黏附受体竞争等[17]作用,通过分泌细菌素抑制有害菌的定植[18]。益生菌具有定植性、排他性及繁殖性。通过与磷壁酸与肠黏膜上
皮细胞紧密结合,与其他厌氧菌一起黏附肠黏膜表面而形成生物学屏障[19]。因此补充益生菌有增强肠黏膜屏障的作用。
(2)抗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随着肠黏膜屏障的不断修复,由肠黏膜固有层分泌的sIgA恢复正常,发挥着调节免疫的作用。有研究表明[20],双歧杆菌可改善抗炎细胞因子IL唱10和促炎因子IL唱12相关产物的变化,并显示益生菌有抗炎的效应。
益生菌的抗炎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抑炎介质IL唱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分泌,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Hart等[21]提取正常志愿者肠黏膜标本中的树突状细胞并培养,发现益生菌合剂VSL#3可明显提高树突状细胞分泌IL唱10,并抑制Th1细胞的产生。有研究发现,IBS患者外周血IL唱10/IL唱12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应用婴儿双歧杆菌干预治疗后,可使此比值恢复正常[22]。
(3)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肠道动力。Ma等[23]给予正常大鼠罗伊乳杆菌灌胃,应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发现大鼠背根神经
节发电频率明显下降,提示此益生菌可以通过抑制背根神经节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来改善直肠扩张刺激引起的内脏疼痛。许多动物实验发现益生菌可以使感染后IBS的肠动力恢复至正常。3.益生菌治疗IBS的疗效:益生菌在治疗IBS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许多研究均支持这一观点,且益生菌被广泛用于治疗IBS中。Nobaek等[24]使用含有植物乳酸杆菌的饮料给予治疗组,对照组为安慰剂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40%以上的IBS患者胀气症状减轻在50%以上,而安慰剂组仅为18%,且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IBS患者的肠道功能仍优于安慰剂组。
Guyonnet等[25]运用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给予治疗组(IBS便秘型患者)动物乳酸杆菌治疗6周,对照组(IBS便秘
型患者)为安慰剂组。试验表明动物乳酸杆菌可明显改善便秘型IBS患者的腹胀症状,且对于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的患者,可增加患者的排便次数。Saggioro[26]对7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给予胚芽乳杆菌+短双歧杆菌,B组给予胚芽乳杆菌+嗜酸乳杆菌,C组为安慰剂组。治疗4周后发现A组和B组的疼痛评分和炎性肠病特征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提示益生菌治疗IBS有效。国内黄重发[27]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30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IBS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mg/次,tid,B组IBS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840mg/次,tid,C组为对照组。治疗4周后得出结论:服用益生菌可明显改善腹泻人群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且较大剂量服用时,对腹泻型IBS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状况的改善快速而持久。郭明霞等[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