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间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45
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模板-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髁上端出现的骨折,通常是由于外力作用造成的。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减轻病情对患者的影响。
在诊断肱骨髁上骨折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检查,借助影像学和其他检查手段来确定诊断。
以下是一个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的模板,帮助医生进行诊断:1. 主诉: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疼痛明显。
2. 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外伤史,是否有慢性疾病或药物过敏史。
3. 体征:检查患者上臂的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情况。
4. 影像学检查:X线片是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手段,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位置和程度。
5. 鉴别诊断:需要鉴别肱骨髁上骨折与其他类型的肱骨骨折、软组织损伤等情况。
6. 治疗方案: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但需要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便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医生在诊断时可以参考以上提供的鉴别诊断模板,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示例2: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类型之一,正确的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模板,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1. 病史询问- 患者年龄、性别- 有无外伤史,如摔倒、交通事故等- 有无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是否有既往的肱骨骨折或其他骨折经历2. 体格检查- 观察受伤部位的肿胀、皮肤瘀伤等情况- 触诊受伤处是否有明显疼痛、畸形等- 进行活动检查,观察患者的活动范围和疼痛程度3.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受伤部位的骨折情况和类型- CT扫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具体情况和断面4. 诊断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表现为在肱骨髁上部位的横行或斜行骨折线- 骨折线的位置、角度、长度等特征有助于确定骨折的类型5. 鉴别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与肱骨颈骨折、肱骨干骨折等需进行鉴别诊断- 根据X线及CT检查结果,结合病史及体格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判断6. 治疗方案- 确诊肱骨髁上骨折后,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开展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通过以上的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模板,医生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要点,都在这里!严亚波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多见于5到10岁儿童,约占所有儿童骨折的5%。
儿童肘关节骨折中,80%为肱骨髁上骨折。
很多年轻医生第一次值班遇到的骨折就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如此常见的骨折,对于每个刚刚进入临床工作的年轻医生都是一种考验,也是每个骨科医生需要掌握的骨折类型。
1肱骨远端的解剖和髁上骨折损伤机制肱骨髁上骨折是指发生在肱骨内外髁连线上方2~3cm处的骨折。
此类骨折为AO分类中的A 型骨折,属于关节外骨折。
最常见于5-8岁的儿童,约占全部肘部骨折的50%~60%。
临床上,依据远端骨折块的移位方向,髁上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当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曲或伸直位,则出现伸直型骨折;若处于屈曲位,则出现屈曲性骨折。
伸直型骨折最为常见,约占98%,此次主要讨论伸直型骨折。
图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肱骨远端分为外侧柱和内侧柱,中间由前方的冠状突窝和后方的鹰嘴窝连接,这个区域是肱骨由圆柱解剖形态转变为三棱柱的部位,骨质相对薄弱,是应力上的弱点,因而骨折风险高(图1)。
图2.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如果肘关节过伸,鹰嘴抵在鹰嘴窝上作为支点,而前方关节囊向后牵拉肱骨远端,形成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2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后内、外侧移位临床上,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应该充分考虑儿童自身的特点(肱骨髁上区域正在重建且骨皮质薄,肱骨下端无明显前倾角而不存在应力遮挡,肘部韧带比较松弛)。
儿童的骨膜较成人厚且坚韧,在儿童骨折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时刻考虑到骨膜的作用。
在伸直型骨折中,肱骨远端前方的骨膜可能被撕裂。
而后方骨膜可能完整,可以作为手法复位的铰链。
骨折块的移位方向有时候可以提示内外侧骨膜是否完整:如果骨折块向后内侧移位,提示内侧骨膜完整。
肘关节屈曲旋前可以使内后侧的骨膜紧张,可以纠正内翻和有助于复位。
如果骨折块向后外侧移位,提示内侧骨膜撕裂。
肘关节屈曲旋后有助于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中医分型〗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
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
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
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
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
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肱骨骨折的分类与诊断方法肱骨骨折是指肱骨发生断裂或骨折,常见于肱骨干部位。
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位置,肱骨骨折可分为不同的分类,并应用相应的诊断方法。
本文将就肱骨骨折的分类和诊断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肱骨骨折的分类肱骨骨折的分类可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骨折的类型进行划分。
1. 按照骨折线的位置分类:(1)肱骨粗隆骨折:骨折线位于肱骨粗隆区,常见于肱骨头粗隆突出后。
(2)肱骨干部骨折:骨折线位于肱骨干部位,包括远端干部骨折和中干部骨折。
(3)肱骨髁间骨折:骨折线位于肱骨髁间骨折区,分为内髁间骨折和外髁间骨折。
2. 按照骨折的类型分类:(1)闭合性骨折:骨折没有伤及皮肤,受伤处无外露。
(2)开放性骨折:骨折伴有皮肤的破裂,有可能出现骨折块外露。
二、肱骨骨折的诊断方法肱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1. 临床症状和体征:(1)疼痛:患者在骨折部位会感到明显的疼痛。
触摸或活动该部位时疼痛加重。
(2)畸形:肱骨骨折后,可出现肢体畸形,如骨折部位的移位、旋转等。
(3)肿胀:骨折部位常伴有肿胀、局部压痛等症状。
(4)功能受限:患者常因骨折引起的疼痛和畸形而导致肢体功能受限。
2. 影像学检查:(1)X射线检查:X射线能够清晰显示骨折的位置和类型,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通常需要进行正位和侧位的肱骨X射线片拍摄。
(2)CT扫描:对于复杂的肱骨骨折,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骨折信息,如骨折的移位、复杂程度等。
在实际诊断肱骨骨折时,医生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作出准确的诊断。
同时,还需要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如肱骨陈旧性骨折、肱骨肿瘤等。
总结:肱骨骨折的分类主要包括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骨折的类型进行划分。
诊断肱骨骨折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准确的分类和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提供针对性的护理非常重要。
如果患者怀疑自己存在肱骨骨折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胳膊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上端骨折的一种,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和固定:在诊断确认骨折后,首要的治疗目标是保护骨折部位,防止进一步移位和损伤。
这通常通过施加适当的固定装置来实现,如石膏绷带、夹板或外固定器。
固定装置的选择将根据骨折的类型、位置和患者的条件而定。
疼痛管理:骨折常伴有明显的疼痛,可以使用疼痛管理药物来缓解患者的不适。
常用的疼痛管理药物包括非处方的止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或者根据医生建议使用处方的止痛药物。
物理治疗:在骨折开始愈合后,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恢复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和功能。
物理治疗师可以设计和指导相关的康复运动和活动,以促进骨折部位的康复。
手术干预:对于严重的肱骨髁上骨折,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来重新定位和稳定骨折断端。
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如钢板、螺钉)或外固定器的应用。
手术决策将基于骨折的严重程度、骨折类型、患者年龄和活动要求等因素。
康复和随访:治疗后的康复过程至关重要。
患者需要遵循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康复计划,进行适当的锻炼和活动。
随访定期进行,以监测骨折的愈合进展和评估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具体的治疗方案将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而有所不同。
因此,如果出现胳膊肱骨髁上骨折的症状,请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治疗建议。
肱骨骨折分型
肱骨骨折是指上臂骨中的肱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
肱骨骨折分为三种类型:干骺端骨折、髁间骨折和髁上骨折。
干骺端骨折是指肱骨干骺端部分骨折,通常是由于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的。
这种骨折通常会导致肘部的关节面错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内固定和外固定,根据骨折的程度和位置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髁间骨折是指肱骨髁间部分骨折,通常是由于肘部的直接暴力引起的。
这种骨折通常会导致肘部的关节面错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内固定和外固定,根据骨折的程度和位置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髁上骨折是指肱骨髁上部分骨折,通常是由于肘部的间接暴力引起的。
这种骨折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恢复。
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石膏固定和物理治疗,根据骨折的程度和位置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肱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需要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干骺端骨折和髁间骨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而对于髁上骨折,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伤口的清洁和护理,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提高生
活质量。
肱骨髁上骨折一、查房医嘱概述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入院评估一、病史询问要点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疼痛剧烈、活动障碍;二、体格检查要点1.肘部肿胀突出并处于半屈位;2.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3.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三、分析门、急诊资料通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不难确诊;四、继续检查项目为明确损伤类型有时行CT检查;五、门诊医嘱示范对于怀疑骨折的病人拍摄肘部正侧位x线斤;对于已经确诊骨折需要保守治疗的病人1.闭合复位石膏固定;2.对症止痛非甾体类药物;3.随访固定4~6周,定期拍片复查;病情分析一、初步诊断外伤史;患侧局部肿胀、畸形、压痛,可触及骨折端;X线可发现骨折线即可确定诊断;二、鉴别诊断1.对关节脱位儿童期肘关节脱位很少见,如有发生多是直接暴力;肘后三角可以鉴别,如是脱位,肘后三角消失;2.肱骨远端骨骺分离注意观察X线片,有内、外髁的骨折片,而且肱桡关节和尺桡关节排列正常;三、临床分期或分型常用分型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当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或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治疗计划一、治疗原则根据病人的骨折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二、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循环障碍者,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2.手术治疗1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症:手法复位失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禁忌症:局部或全身感染;2术前准备全身准备及专科准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对病人心、脑、肺、肾等多脏器评估;3手术入路及特点·病人仰卧位;·肱骨内下方切口,向肘前方延伸;·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4注意要点·怀疑血管神经损伤时,术中应探查神经及肱动脉,若为血管痉挛,在骨折复位后大多数可以缓解;若有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损伤,在进行骨折复位时,应仔细检查神经,进行松解或修复手术;5术前准备备皮,术前30min麻醉准备期给予抗生素;三、术前医嘱示范一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健康教育﹡普通饮食二临时医嘱﹡血常规十血型﹡尿常规﹡凝血四项﹡生化C21﹡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爱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申请心电图检查﹡申请X线检查胸部正位平片十肘部正、侧位﹡与家属谈话并签字术前医嘱﹡明日上午在臂丛麻醉下行患侧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晨禁食水﹡备皮﹡尿管明晨术前﹡地西泮5mg术前晚口服﹡抗生素皮试术后观察及处理一、一般处理1.监测生命体征2.平卧位3.饮食和输液术后6h可以进食;4.抗感染抗生素预防感染;二、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观察肢体远端感觉和血运,及时处理血管神经损伤;三、术后医嘱示范一术后当日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禁食水6h后普食﹡记尿量二术后当日临时医嘱﹡心电监护6h 多功能监护仪﹡氧气吸入6h管道氧﹡抗生素治疗﹡复方乳酸林格液500ml iv gtt﹡生理盐水500ml+维生素C 2.O iv gtt三术后第一天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普食四术后第一天临时医嘱﹡血常规﹡ST9出院小结一、预后XXX手术效果良好,目前恢复良好,已经不负重活动;二、后续治疗继续功能康复训练,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拍片复查;三、出院当天医嘱示范1.长期医嘱:﹡二级护理﹡普食2.临时医嘱:﹡拆线﹡换药﹡明日出院﹡出院带药病例教学病历摘要男性,8岁;2小时前跌倒手掌着地后,诉右肘部痛,不敢活动右上肢;遂来急诊就医;查体:右肘向后突出处于半屈曲位;肘部肿胀,有皮下瘀斑;局部压痛明显,肘前方可及骨折近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右手感觉运动正常;问题1.诊断及依据;2.肱骨髁上骨折可能发生哪些合并损伤答案1.学习目的熟悉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方法;好发年龄10岁以下、典型受伤机制、局部压痛并触及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2.学习目的熟悉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合并损伤;在肱骨髁内、前方,有肱动脉、正中神经经过;在神经血管束的浅面有坚韧的肱二头肌腱膜,后方为肱骨,一旦发生骨折,神经血管容易受到损伤;在肱骨髁的内侧有尺神经,外侧有桡神经,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线穿过骺板,有可能影响骨骺的发育,因而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刘振字李亚东三、出院指导肘关节脱位是肘部常见的损伤,多发于青少年;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2~3周,功能锻炼后,功能恢复满意;对于陈旧性肘关节脱位、复杂性肘关节脱位伴有骨折、不宜采用手法复位的肘关节脱位,需经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3~6周,通过一段时间的功能锻炼,绝大多数患肢功能恢复满意;但也有少数是由于遭受多方向复杂外力作用,造成某些复杂类型的肘关节脱位和骨折,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部分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化性肌炎,关节活动受限;■出院后应在家休息还是可以工作◎单纯性肘关节脱位和脱位伴有简单骨折的肘关节损伤的病人,经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托固定2~3周,在此期间可在家休息,也可做一些轻便工作;◎复杂的肘关节骨折脱位的病人,经手术治疗,石膏托固定3~6周,出院后可在家休息,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再根据肘关节损伤程度和功能恢复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原来的工作;■出院后如何用药◎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的病人无需服药;◎复杂的肘关节脱位伴骨折的病人,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或西药,如三七总甙片、麝香接骨丹、维生素B1等;■出院后是否需要复查◎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的病人,石膏固定3天和1周后各复查1次;◎复杂的肘关节脱位骨折的病人,术后1周、4周、6周应到医院复查,了解复位情况,指导功能锻炼方法及评定效果;■一般护理与自救◎单纯性肘关节脱位伴简单骨折的病人,用石膏固定,抬起患肢,将患肢屈曲功能位悬吊在胸前,如出现患肢疼痛肿胀,手指麻木感,应到医院检查原因;◎复杂的肘关节骨折脱位的病人,患肢出现持续性疼痛肿胀、麻木、手指末梢皮肤颜色变深、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立即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压迫,查明原因,解除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到医院检查之前不要随意去除外固定物,防止因移位而给复位带来困难;■饮食与营养肘关节脱位的病人不必忌食;损伤开始几天,因损伤或疼痛影响食欲,可少量多次给予软食、水果等,待机体基本恢复正常后可进行正常饮食,注意蛋白质和钙的补充;■生活起居与情绪◎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的病人,功能恢复良好,不必担心;◎复杂的肘关节脱位伴骨折的病人,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功能锻炼,保持乐观心态;◎应尽量用患肢做事,使患肢的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休息与锻炼肘关节脱位的治疗手段为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治疗的手段之一,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促进血液回流,消除水肿;加强肌肉的舒缩运动,防止肌肉萎缩;促进关节的伸屈运动,防止关节粘连;以上运动方法,适用于整个功能康复期的全过程,只是在力量、次数和强度上有所不同,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肘关节脱位后即行肩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活动;肩关节的活动有上举、旋转;◎去石膏后进行肘关节活动锻炼,这将是很痛苦的过程,尤其对于复杂的肘关节脱位伴骨折的病人;同时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预后;病人可用自己的健肢帮助患肢进行运动,也可用运动器械协助运动,如用吊环或用患肢拎水桶的方法以帮助肘关节伸直;◎后期如肘关节活动不理想,可在麻醉下行手法松解;◎可辅以红外线照射、中草药浸泡、理疗等治疗方法,促进功能康复;。
儿童肱骨髁间骨折治疗方法
儿童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外固定、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等。
1. 手法复位外固定:对于影像学提示稳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学界公认手法复位是首选方案。
复位后,应使用石膏、支具或夹板等外固定于屈肘旋后位,一般屈肘于约90°,对屈曲型屈肘角度适当减小约70°有利于骨折恢复。
手法复位后应拍摄X光片,了解骨折复位是否成功。
如果骨折对位良好,应定期复查X线,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保留4~6周。
2.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适用于部分稳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3.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对于不稳定性的骨折,或者经手法复位失败及某些新鲜的骨折,可以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如酮洛芬和双氯芬酸钠,这些药物有镇痛、消炎的作用,可以缓解骨折带来的疼痛。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情况,如患肢远端血运、腕指关节活动、桡动脉搏动、有无异常疼痛和前臂肿胀及皮肤颜色等,以便尽早发现异常情况,避免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
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确定,家长应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密切关注孩子的康复情况。
肱骨髁上骨折怎么办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中十分常见,并且通常是5至7岁的儿童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肘关节遭受暴力或是跌倒时手臂过伸所致,若是按照受伤机制对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划分,可分为屈曲型以及伸直型。
另外,受肱骨远端解剖结构的影响,复位较为困难,若是治疗不当,也极易发生肘关节僵硬、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以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应当及时接受正规化治疗。
具体而言,临床目前常采用下列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一、手法复位外固定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需先行接受相关影像学检查,若是检查结果显示肱骨髁上骨折稳定,可首选手法复位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并可在复位后进行夹板、石膏等外固定,通常固定时需屈肘90°,能够有效恢复骨折。
另外,在手法复位后还需进一步摄片了解骨折复位情况,若是复位良好,保留夹板、石膏等4-6周并定期复查X线即可,不过值得患儿家长注意的是,在进行外固定期间,需要每日观察患儿患肢腕指关节活动、疼痛程度、皮肤颜色、远端血运、前臂肿胀等情况,当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就诊,可有效预防并发症。
当然,若是接受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必须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是重要的治疗环节,可听从医生指导,逐渐进行手指屈伸、伸腕屈腕、握拳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关节僵硬以及患肢消肿,所以患儿家长必须监督患儿认真执行。
而在治疗后1至2个月,此时患儿骨折部位基本恢复正常,所以在拆除外固定后,能够锻炼肘关节功能,不过在复查期间若是发现骨折不愈合、再次移位等,还需考虑接受手术治疗。
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若是患儿为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也可进行切开复位治疗,尤其是对于复位后不能有效维持的骨折,亦或是闭合复位困难的骨折,进行切开复位治疗疗效显著。
不过这种治疗方法人为损伤稍大,但是其应用优势也比较突出,例如切开复位方法可以有效显露手术视野,医生可以在术野清晰的良好条件下,及时修补血管、周围神经等的损伤;又例如直视条件下实施复位操作,有效且简单,可以最大限度恢复骨折部位,清除骨折端淤血,从而减少后期肘关节畸形等不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