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理论与家庭治疗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理论与家庭治疗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理论与家庭治疗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理论与家庭治疗

依恋理论与家庭治疗

作者:尼科尔斯Nichols

时间:2013年6月27日

标签:家庭治疗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与家庭治疗

依恋理论成为描述家庭成员最深层次亲密关系互动的有力工具。

依恋理论对夫妻治疗尤其有效(例如Johnson,2002),说明健康平等的成年人是如何相互依赖的。在家庭治疗的早年,有夫妻治疗但没有理论。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数治疗师运用为家庭治疗设计的模式来治疗夫妻(例如Bowen,1978;Haley,1976;Minuchin,1974)。例外的是行为主义者,他们认为亲密是强化的结果;还有认知心理学家,他们认为如果改变夫妻思考和沟通的方式,情绪也会随之改变。很少有人讨论爱、渴望和信任。孩子要是依赖没有问题,但对成人来说,人们会说,这是一种“缠结”(enmeshment)。

在情绪中心夫妻治疗中,Susan Johnson运用依恋理论去解构一方批评抱怨、另一方防御退缩的熟悉舞蹈。依恋理论认为批评和抱怨者是要保护依附的纽带不受破坏,换句话说,唠叨的一方比愤怒的一方感到更不安全。一旦不安全的一方情绪放松下来,他和她可以显示自己的脆弱,另一方不再感到被威胁,就会更加愿意上前提供安慰并让其放心。

夫妻如何对待对方反映了他们的依附历史,这一观念最早要追溯到John Bowley和Mary Ainsworth的开创性研究。1940年代,Bowley

从剑桥大学毕业,当时有这样一个假定,母乳喂养使得婴儿变得更加依恋母亲。但是Konrad Lorenz(1935)认为幼鹅依恋不喂养它们的父母;HarryHarlow(1958)观察到小猴子并不喜欢单纯提供食物的器皿而是更喜欢人与它们之间的交流安慰。对于婴儿也是一样,单纯喂养并不能带来依恋(Ainsworth,1967)。

在1940~1950年代,一系列研究发现与母亲分离的小孩子会有一系列的反应,例如“反抗”、“失望”,最后是“疏离”(例如Burlingham和Freud,1944;Robertson,1953)。为了理解这种反应,Bowlby(1958)总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形成经过了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过程。当危险来的时候,靠父母最近的孩子总是最不容易被侵犯者杀死。

依附意味着面临压力时最先的寻求(你可能会紧抱着你的床单,但是它却不会抱紧你)。依附最好的解释就是婴儿抱着母亲柔软、温暖的身体,母亲也温柔地抱着他;婴儿凝视母亲的眼睛,母亲也怜爱地看着婴儿;婴儿靠着母亲,母亲也轻轻地靠着他。这种经验显然是舒服而又让人安心的。

依附受强烈的情感的控制。“形成这个纽带可以说是坠入情网,维持这个纽带就如爱着某人,失去对方就好像哀悼某人。类似地,那种失去的威胁会带来焦虑,真正的失去会带来悲伤;同时,每种情形都可能引发愤怒。能保持住这种纽带而没有外在威胁,是一种幸福”(Bowley,1979,p.130)。认知的组成部分也会卷入依附中,Bowley

将这一形成称为“代表性模式”(representational models)或“内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

根据Mary Ainsworth(1967)的说法,婴儿将他们的依附对象(通常是母亲)作为探险的安全基础(secure base)。当一个婴儿觉得受到了威胁时,他会寻求照顾者的保护和安慰。在两种不同的不安全依附策略中,模式哟着明显的差别。在“回避”(avoidant)策略中,婴儿倾向产生依附行为;在“抵抗”(resistant)策略中,婴儿倾向于依赖母亲并避免探险。

安全依附关系显示一个婴儿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依赖照顾者作为可靠的获得保护和安慰的资源。当遇到威胁的时候,处于安全关系中的婴儿会向照顾者直接采取“依附行为”(例如哭,或伸手寻求帮助)并从他们提供的安抚中获得安慰。安全依附关系中的婴儿更有信心获得照顾者的帮助,相应地,也对他自己与世界的互动更加有信心。

如果婴儿与照顾者之间是焦虑依附关系的话,婴儿的自信心就不明显。婴儿要求得到关注,回应却是冷漠或者是拒绝(Ainsworth,etal.,1978;Bowley,1973)。于是,这样的婴儿会对照顾者的有效性保持焦虑。另外,Bowley认为,因为依附关系是内化的,这些早年的经验会影响他们后来对友谊、亲子以及浪漫爱情关系的期望。

需要指出的是,依恋理论被广泛地研究。有一点非常清晰:它的稳定和影响力会贯穿整个童年。12个月的依附类型会预测:(1)18个月的依附类型(Waters,1978;Main和Weston,1981);(2)

18个月时的抗挫折能力、持续性、合作性和好奇心(Main,1977;Matas,Arend和Sroufe,1978);(3)学前的社会能力(Liberman,1977;Easterbrook和Lamb,1979;Waters,Wippman和Sroufe,1979);(4)自尊心、同情心和班级表现(Sroufe,1979)。确实第一年的关系质量可以成功预测随后5年的相关因素,安全依附关系的婴儿比阻抗型或者回避型婴儿具有明显优势。

但这些研究并不能清晰证明童年的依附类型可以预测成年关系中的依附模式。然而,浪漫爱情的想法可以概念化为依附过程(Hazan和Shaver,1987)相当引人注目,即使这只是一个没能证实的假设。研究发现的是对关系保持焦虑的个人会有更多关系冲突,而且这些冲突是由对爱、失去、被抛弃的基本的不安全造成的。对关系焦虑的人常常运用强迫或者破坏性的方法去处理冲突,于是就带来了他们最害怕的结果(Feeney,1995)。

Lyman Wynne(1984)是最早使用依恋理论的家庭治疗师,认为在关系发展中首要的是依附。依恋理论通过将恐惧和愤怒的症状表达与依附关系中的被打断联结起来应用于临床治疗,可以帮助父母理解他们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是源自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照顾的焦虑,还可以帮助夫妻理解在愤怒和防御互动背后的依附性焦虑和脆弱(Gottman,1994;Johnson,1996)。

Bowley(1988)列出治疗师的五个与依附相关的任务:(1)提供一个安全的治疗基础;(2)探索现存的关系;(3)探索治疗之中

的关系;(4)回顾现有的关系模式可能怎样反映过去的经验;(5)认识从过去关系中来的形象是否适合现存的关系。

为提供一个安全的治疗基础,治疗师必须保护家庭成员在探索担心的情形时不受攻击。治疗师必须提供有效的帮助,使得家庭觉得足够安全去面对他们之间的冲突以及经历新的互动方法。治疗师可以运用依恋理论通过展示孩子的不良行为怎样与不安全依附相关,从而说明现有的关系;或者说明丈夫的回避可能归咎于矛盾的依附;或者妻子的仇恨可能是焦虑依附的表达。当家庭治疗师觉得自己被拖扯去扮演家庭中缺乏的角色时,不仅要避免被拖扯进这个角色,还要使用依恋理论去指出家庭成员需要被安全地关怀。除了要抚慰焦虑的孩子、安慰抑郁的配偶,治疗师还需要将责任放到父母或夫妻一方的肩膀上,鼓励他们少些防卫、多些同情和支持。

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

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来访者主要信息: 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之类的话。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说话有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较低沉,不敢与咨询师有目光接触。 一、问题探索阶段 来访者只有一位好友,而且高一后关系开始冷淡,自己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他敏感的认为好友总是在打击他,但他又很在乎好友,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并且在生活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从以上来访者信息中可以了解到,来访者心理自卑,面对挑战主要采取回避和退缩的态度,对自己不自信,害羞,敏感,焦虑。 来访者主要表现出: 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②除了至亲之外,只有一个好朋友或知心人; ③行为退缩; ④心理自卑; 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⑥过多的忧虑及担心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 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学习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③挫折的影响。有的人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二、目标设定阶段 针对来访者,通过以上分析,制定相对应的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自卑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逐步的改善人际关系。以平常心看待学习,努力了就好。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让来访者相信自己。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划分为先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依次是 A.道德成规前期、道德循规期 B.道德循规期、道德自律期 C.道德自律期、道德成规期 D.他律期、自律期 E.自律期、他律期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对此题的解答容易把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混淆起来,皮亚杰的是两阶段论,而科尔伯格的是三期六阶段论,要把两阶段论和三期六阶段论名称记准确。 2.下列关于青少年社会性交往的描述,正确的是 A.开始建立友谊 B.青春期结交的作为知己的亲密朋友的地位明显高于父母 C.同伴团体逐渐形成,同伴团体压力日益降低改善 D.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关系由亲密到疏离 E.到了青春期,父母的榜样作用显著增强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对此题的解答,特别要注意各选项的措词。有些选项与真实情形看起来差别不大,如选项B,实际情形是青春期结交的作为知己的亲密朋友的地位,至少与父母相等,甚至显得更重要一些。有些是选项与实际情形恰好相反,如选项C,实际情形是同伴团体逐渐形成,同伴团体压力日益显著;选项D,实际情形是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关系由疏离到亲密;选项E,实际情形是到了青春期,父母的榜样作用显著削弱。 3.将婴儿气质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三种类型的是 A.托马斯 B.布雷泽尔顿 C.格维茨 D.孟昭兰 E.韩进之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4.下列对学生学习一般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认识和认知活动要越过间接经验的阶段 B.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C.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D.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E.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青少年进入高中后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不包括 A.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B.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C.强烈的关心自己个人的成长 D.自我评价的成熟 E.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6.心理学家鲍尔比所划分的婴儿依恋发展三阶段是指 A.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C.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D.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E.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一、什么是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指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认知,并产生出不同的情绪。面对同一件事,人们会随着对该事件认识的改变而发生情绪上 的变化——左右我们情绪的并非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和观念。 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 误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事例1: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活见 鬼,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 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另 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 材,噢!那不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 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 举高中。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棺材”真的好灵。 事例2:两个战士一起走路,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过去了。 这两个战友中的一个认为:“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 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却可能有不同的 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老总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 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 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 作。 二、如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 误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 一)合理情绪理论的应用步骤 ?⑴分别列出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和认识 ?⑵找出对不良事件认识上的非理性观念 ?⑶通过对非理性观念的认识和纠正,找出合理的观念

积极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幻灯片1 性梦非真——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某男,21岁,大学三年级学生。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从没有和哪一个女孩子特别亲近。然而不久前做了一个梦,梦中居然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 梦醒后他愧疚不已,感到犯了乱伦的罪过,无颜面对他人。后来又做了一个梦,梦中和班中的女团支书发生了关系。潜意识中似乎在证明什么,他不相信自己道德如此败坏,竟这样下流无耻,担心团支书因此受到伤害,以至于不敢面对她,只要她在教室,他就看不下去书,如果单独与她不期而遇,一天便会心神不宁,强烈的罪恶感使他不能安心学习。他担心自己要变成性犯罪分子,有时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精神病,为什么会如此不正常。心理的负荷使他不敢入睡,生怕“旧梦重温”,讲又讲不出口,想也想不开,忘更是忘不掉,万般苦闷中他走向咨询室。 幻灯片2 ●[原因分析] ●使这位大学生苦恼不已的梦叫做性梦。这位大学生之所以不能自拔的原因 是荒诞怪异的梦中带有乱伦性质和不存在的可能,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内疚心理,以至于怀疑自己,害怕睡觉。人之所以会做性梦,是生理和心理综合活动的结果。梦中的情景,都与梦者平时经验和思想活动有关。由于梦是一种典型的无意想象过程,所以性梦不免荒诞离奇。在性梦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性恋动作与性对象既不表明其人格特征,也不表明性梦者的伦理道德修养水平。因而性梦之后完全没有必要自责。 幻灯片3 ●[解决方法] ●1.用认知领悟疗法,减轻他的心理负担和内疚。并对他的性梦做个性分析。 ●从他的情况看,青春期后唤起了对异性的亲近感,而社会规范又使人们必然 约束性欲,生理欲望受到心理自律的压抑后,往往会以性梦的方式得以实现。性梦仅仅是梦而已,并不是现实的,既不受梦者的控制,也不会伤害所涉及的人,更谈不到人的人格、道德。 ● 幻灯片4 ●2.加强性格基础的培养,使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积极合理的宣泄。平时行动多注意以 下方面: ●第一,积极扩大人际交往。 ●第二,保持和正常的异性交往。 ●第三,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多阅读有关生理和心理的书籍,提高这方面的知识水平,增加心理的认识、 判断能力。

咨商与心理治疗理论简介

《輔導原理與實務》補充資料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簡介 中央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專任輔導老師夏允中壹?前言 目前國內的心理治療理論大多從美國引進,因此,本文心理治療理論簡介將以美國所發展出來的理論為主;但是在心理治療領域有非常多的學派與模式,Corsini(1991)曾列出240種不同的心理治療法,Herink(1980)整理出超過250種心理治療法,Karasu(1986)更整理出超過400種心理治療法(引自Corey, 1996)。雖然心理治療的理論有至少200種以上,本文以下將介紹九個主要的理論,分別是精神分析、阿德勒學派、存在主義、個人中心、完形、現實、行為、認知行為及溝通分析等治療法。 貳?九個主要心理治療理論簡介 一、精神分析治療法 創始人物,Sigmind Freud(1856-1939),對於心理學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幾乎所有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都與精神分析治療法有關係。其主要的觀點為決定論的認為行為是受制於心理能量與幼年時性心理事件的影響。潛意識是行為產生的驅力,會受到性衝動(生之本能)與攻擊衝動(死之本能)的驅使。Freud 宒襤吽]生之本能)與攻擊衝動(死之本能)的驅使。Freud提出了性心理發展階段,包含口腔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2-6歲)、潛伏期(6-12歲)、性徵期(12-18歲),而其中幼年時(六歲之前)的心理衝突會影響人格發展的健全。 依據Freud而發展出來的代表人物有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化發展階段論, Jung的集體潛意識;Klein, Wincott, Fairbairn, Guntrip, Balint, Mahler 等人所提出的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其中Mahler所提出的理論是客體關係理論中,很重要的理論之一,Mahler, Pine & Bergman(1975)有系統地提出分離─個體(separation-individuation)過程的理論,這個過程包含了分離與個體過程,為探討幼年三歲前與母親的互動關係。「分離」是指個體一開始與母親共生關係,就開始了分離的過程;而「個體」是個體在經歷「分離─獨立」過程,對自己特質假設的過程。個體必須經過這些歷程,個體才算是「心理上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並成一個真正的人,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穩固關係。而邊緣性人格異常(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就是發生在分離─個體歷程中的不順利,母親無法適應與忍受幼兒進行個體化的歷程,因而造成個體情緒不穩定、易怒、自我破壞行為及無法忍受焦慮等。

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案例

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案例 一、基本资料 郭某,男,1981年10月出生,大学肄业,未婚。家住徐汇区××村4号。父亲在2001年离家出走(原因不明)。之后3个月左右,其母亲(下岗工人,享受低保)和邻居开始同居。且其母亲经常与同居者在麻将桌上搭台骗取钱财。 二、背景资料 案主从小品学兼优,是父母的骄傲,也是邻居羡慕的对象。父母也一直相处融洽,一家三口日子过得不错。由于2001年案主父亲的突然出走和不久后母亲与邻居同居且合伙骗取钱财,案主遭受了多重打击,丧失了奋发向上的动力,没有继续进行大专学习而导致肄业。大学肄业之后,他又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在家里与奶奶相处起来关系又十分紧张,经常争吵。 三、主要问题 家庭破裂使案主对人性失去了信任,觉得连自己父母都抛弃了自己,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了。另外,案主的自尊心在这一连串变故之后受到了极大伤害,让他产生了自卑情绪,觉得自己遭受了极大失败和挫折。通过与案主多次接触交谈,工作者发现,案主外表看起来虽然开朗,但内心非常孤独,渴望别人的理解和肯定,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和情绪激励。 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运用 1、问题分析(诊断):从案主需要看,问题症结在于思想。要想彻底解决案主的问题实现“助人自助”。社工就不仅仅安慰案主,而应该通过对案主提供情绪支持,使他清楚意识到所面临的问题所在,并有下决心改变自己这种心理状态的勇气和自觉。帮助案主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来改变自己。案主受到一连串打击,其“心理防御机制”自动进行了应激反应:退缩(以逃避困难的方式寻求安全。如,案主产生自卑心理;自认为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导致大学肄业),压抑(尽量忘记对他而言是痛苦或威胁的事情;如,在人前总是表现出活泼,乐观,开朗的样子,但内心却十分孤独和自卑),违背(指通过违背行为来获得注意和提高自尊程度;如,案主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发生一连串家庭变故之后,开始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品行也开始向不良方向发展,这可以看作是对父母地报复,也可以看作是潜意识里用来唤起父母注意的一种方式。),转移(指将愤怒和不满转移到其他对象身上;如,经常与奶奶争吵,一方面可能是个性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将痛苦转嫁和发泄的一种无意识行为。) 3、治疗 (一)减少当事人的焦虑和不安:鼓励他走入社会,忘记家庭的一切烦恼,不要被家庭琐事所困。 (二)减少“情境中的人”系统的功能失调:帮助案主对特定情境进行反思,最终达到对自我的认知与修正。例如:反思为什么在家里与奶奶相处关系又紧张,经常争吵。 (三)增强当事人的自我适应技巧和“情境中的人”系统的功能 (四)增强当事人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工作者努力寻找案主自身的“闪光点”,来帮助案主增强自信。例如夸赞他“小伙子你人长的很帅啊,一米八的个子,很神气的”。 (五)改善环境以解决问题:帮助案主一起找到工作;和案主母亲及其奶奶交流,让案主得到更多母爱和关怀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原理与案例分析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人本主义疗法,基于人本主义理论而创立,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是有理性的,在适当的环境下,会努力朝向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因此,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气氛,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调动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经验世界,从而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人可以独立自主、自我引导自己的生活,无须凭借心理分析和行为指导即可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疗法理论方法 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概述 (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 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该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患者(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做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进一步发展,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患者或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治疗模式。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是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二是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 NO.1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一、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 二、心理分析学说中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关的理论: 1、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基本概念:作为一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夹着小部分潜意识。 1)无意识的含义:一个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2)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部分中去; 3)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 4)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所保持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无意识之中的各种本能冲动或动机、欲望一直都在积极活动之中,力求在意识的行为中得到表现。但因其是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所以当其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因之加以抵抗。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动机都是向上运动的,向外推的,而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紧压。这就是所谓的压抑。 5)压抑的功能:把主体的经历和回忆、各种欲望和冲动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他们在意识中出现。 2、人格构成学说 1)本我、自我和朝我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 特性:无意识、无理性、只遵循快乐原则;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的贮藏库;收容一切被压抑的东西。 自我: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 特性:从本我中分化来,一部分是无意识,一部分是意识的,主要为意识;合乎逻辑,受现实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在超我指导下,按现实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2)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同时受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控制,而且要使他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压力下会产生焦虑,并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可以调节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的机制——心理防御机制。 主要方式: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置换、抵消、反向形成 3、性心理的发展 1)性本能:人有两种本能自我本能和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性本能。本能背后还有一种潜力叫做力比多。力比多又称性力,是一种力量、一种本能。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关键词:焦虑、恐惧症、失眠、疑病症、惊恐发作。 作者于飞,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心理督导师,综合正心疗法创立者,擅长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的疗愈。 一、综合论述 01、焦虑情绪的解析 焦虑情绪是指向未来,是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担心的对象多种多样,比如犯错、失败、被质疑、被否定、被贬低、被嘲笑、被冷落、被疏远、生病、意外、死亡...... 以无意识的、快速的、自动化的、习惯性的、模式化的思维逻辑推理、画面想象的形式存在,引发焦虑情绪体验。 焦虑情绪同时也在推动着上述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和情绪感受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02、焦虑症状的解析 焦虑反映在思维上: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焦虑反映在情绪上:紧张、不安。 焦虑反映在身体上:胸闷、呼吸短促、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失眠多梦......

焦虑反映在表现上:坐立不安、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焦虑反映在人际上:敏感、多疑,猜忌、回避...... 思维形式推动着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引发身体不适和外在的不良症状表现,影响着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和看法,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又影响着情绪变化...... 思维形式和内容、情绪感受、身体反应、外在表现、外界人际关系评价等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以上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新的诱发因素,引发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举例:自己担心某人会怀疑、否定自己,从而感到情绪紧张,从而身体僵硬、胸闷、呼吸短促、表情不自然,感到不舒服,他人看到自己紧张不自然,感觉自己心里有鬼、不真诚...... 03、常见的焦虑形式 广泛性焦虑: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肌肉紧张,难以忍受而又无法摆脱。是习惯性的对事物的消极预期和灾难化联想,以及习惯性的焦虑情绪和回避做法。是一种谨小慎微、严防意外发生的身、心状态。 躯体症状:焦虑情绪引起的身体不适感,如胸闷气短、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很多当事人一开始的时候会以为是躯体疾病,跑到医院检查又发现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医生往往会给一个轻微病症的诊断,有的医生会建议去看心理科,后来才知道是焦虑的躯体症状。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理论

1、简述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1)帮助患者自立的原则 (2)客观中立的原则 (3)尊重患者的原则 (4)保密原则 (5)时间限定原则 (6)关系限定原则。 2、治疗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1)治疗关系具有独特性。这种治疗关系是治疗进行的载体,使患者有安全感、隐秘性,有利于患者自我探索的进行 (2)治疗关系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在心理治疗的全过程,治疗师应保持中立的立场,对患者的言行不加批判,不将个人的意见强加给患者,这是治疗师所应保持的客观立场。主观性是指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尊重患者,使之感到温暖。这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有利于治疗关系的深入发展 (3)专业限制。包括治疗关系独特性的现状、职责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等。独特性在于治疗关系的建立需要患者有寻求帮助的动机;职责的限制是指治疗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改变的产生需要患者自身的努力,治疗师不能越俎代庖;时间的限制是指每次会谈有固定的时间约定,不能随意改变 3、简述移情的本质? 移情是指向现实中某人的感情、冲动、态度、幻想、抵抗等的不适宜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对过去早期幼年经历中重要人物的原发反应的重复,无意识中将这样的体验指向了现实中的人物,移情反应的两个特征就是重复和不适宜。 移情反映给精神分析师提供了极难得的机会去探索难以接近的过去和潜意识,移情的重复所带来的分析材料是以其他的方式无法获得的。如果能适当地控制,对移情的分析会引起回忆、重建和内省,并且最终停止重现。精神分析师正是通过系统地分析移情现象来达到为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目的。 4、什么是阻抗?阻抗有哪些常见的临床表现? 阻抗是指在患者内部所有对抗精神分析工作程序和过程的力量。阻抗可以是意识的、前意识的、潜意识的,可以通过情绪、态度、观点、冲动、思想、幻想或行动来表达。阻抗是病人身上反抗力量以及违抗分析进展、违抗咨询师、违抗分析进行和进程的根源。 阻抗的临床表现包括: (1)病人沉默 (2)病人“不想讲话” (3)表明阻抗的情感 (4)病人的姿势 (5)时间的固定 (6)琐碎或题外事 (7)回避话题 (8)刻板 (9)回避性言语 (10)迟到、失约、忘记付款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差异

心理健康试题

心理健康试题 心理知识: 判断题: 1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 ) 2、心理不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非泾渭分明的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的状态。(√ ) 3、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人,不是都有心理疾病。(√ ) 4、心理压力不总是有害。(√ ) 5、害羞经常是由不熟悉的人或情境因素引起的。(√ ) 6、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己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 7、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 8、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现有的平衡或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个体就会感受到压力。(√) 9、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是相对的概念,二者相比较而存在,其中没有绝对的界线。(√) 10、气质和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气质类型没有有好坏之分。 11、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而且更应包括心理健康(√ ) 12、“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人的气质是不可改变的。(×) 13、人的人格、智力、心理特质与态度、兴趣一样是随时变化的(×) 14、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上(√ ) 15、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帮助求助者解决具体的困难,而应该帮助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 ) 16、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治疗(×) 17、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对自我,本我和超我的研究。(×) 18、人格障碍是指某人的人格特征严重偏离在特定文化观念、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中人们普遍的模式。(√ ) 19.判断是否为变态心理,最终应该通过心理测量或医学鉴定来确认。(√) 20.互相之间愈接近的人人际关系就愈好。(×) 二.选择题 1、当人的愿望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C) A补偿B 分离C 幻想D 升华 2、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的情绪依恋被称为(D ) A 自由联想 B 显相联想 C 阻抗 D 移情 3、下列哪一种治疗中最强调角色扮演(A) A 心理剧 B 意识训练 C 家庭治疗 D 交朋友 4、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C) A 刻板印象 B 社会吸引 C 从众 D 服从 5、不是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D ) A.“成人感”出现 B.独立性增强 C.评价能力提高 D.身体发育快

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

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积极心理治疗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取向、激发人积极的基本能力等特征,从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三个层面实施干预;积极心理治疗包括观察和保持距离、调查、处境鼓励、语言表达和扩充目标五个阶段。积极心理治疗中的感恩练习、生活喜事、利他行为、人际交往、积极品质等策略可用于增进幸福。积极心理治疗理念是对传统心理治疗的批判、反思、继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心理治疗途径,丰富了心理治疗理论。(一)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来访者尽可能以书面形式汇报自己什么时候对什么事、什么人感到烦恼,对什么事感到愉快。这样就开始了让来访者学习区分的过程。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规定冲突的范围,并对它们进行具体描述。在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来访者进行重新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其他的可选态度和行为方式。实际反应和可选反应比较法就是一种在治疗师指导下的来访者自我控制法。(二)调查阶段调查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来访者根据鉴别分析调查表,确定自己及冲突伙伴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积极品性,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消极品性,得到自己和伙伴在品性、行为方式和能力方面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图像。(三)场合鼓励阶段鼓励阶段的重点不在于消除有问题的行为,而在于改变习以为常的交往模式、促进伙伴之间的信任及改变来访者的态度。具体做法是放弃对冲突伙伴的消极行为的批评,只对对方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进行鼓励。这种与习惯相反的新做法有助于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为了让来访者同自己的伙伴建立起信任关系,来访者需要学着强化自己伙伴身上的积极品性,注意自己身上与之相关并容易引起冲突的消极品性。(四)语言表达阶段人际关系障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际沟通出现了问题,即作为沟通工具的语言造成了误解。语言表达阶段的 特点,就是让冲突伙伴们努力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误解。礼貌与诚实的关系是语言表达阶段的关键冲突。治疗师在这个阶段要帮助来访者确立一个以“礼貌—诚实”这个关键冲突为核心,并有具体内容的鉴别和练习规划。为了让来访者摆脱把冲突闷在心里不说或者曲解冲突的状况,指导来访者按照确定的规则,逐步练习同自己的伙伴进行沟通。他们既谈论自己的积极的品性和经历也谈论消极的方面。(五)扩大目标阶段限制自己的目标是心理障碍者最容易出现的做法,因此要有目的地消除来访者视野的狭隘性。要指导来访者学着不把冲突转移到其他行为领域,而是努力追求新的、过去从未体验过的目标。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操作 过程中意义 杨波 【摘要】结合存在主义理论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操作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更对整个社会工作从基础思想到操作方法都有具体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存在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社会工作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对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学体现了巨大的号召力,因为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去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不仅是适应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与需求,他的观点及其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应用,对于生活在现代及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中的人永远都有其深远的指导意义。人本主义主张首先把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且个体是具有自然与社会性的开放的有机系统。同样“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要求在医疗实践中,要以人为本,有整体人的意识,强调人的身心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共同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和存在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的首位。关于健康的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的研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贡献。精神分析理论把“趋向平衡”作为人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终极目标,人本主义认为这只是病态下的目标,或只是过度状态。 一、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 以人为中心疗法当人的自我实现的成长性动机与现实中遇到种种挫折相冲突时,就会产生焦虑与罪恶感,这种冲突自我不能解决时,人就会产生心理或精神痛苦,需要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称为“以人为中心疗法”。他对个体采取了一种积极的观点,认为人们趋向于自我完善。罗杰斯认为治疗性的变化是在一些条件满足后就能发生的。 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治疗中使来访者发生转变的条件是:①心理沟通。②不协调。③平等与真诚。在治疗关系中尤为重要的一点,这也是所有人本主义所提倡的。④多无条件积极关注或接受。⑤移情。指不受个人观点与价值观的影响,而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对方的感受。与第4条是一致的。⑥移情与接受的知觉。对治疗师来说,无条件的接受与移情的理解患者是不够的,患者必须也觉察到自己正以某种方式被理解和接受。是自然的而非强迫的。罗杰斯的”以人为

心理治疗规范(2013版)

心理治疗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医疗机构心理治疗的规范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办法》《预防医学、全科医学、药学、护理、其他卫生技术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医疗机构临床心理科门诊基本标准(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规范。 第一章总则 一、心理治疗的定义 心理治疗是一类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由专业人员有计划地实施的治疗疾病的技术。心理治疗人员通过与患者建立治疗关系与互动,积极影响患者,达到减轻痛苦、消除或减轻症状的目的,帮助患者健全人格、适应社会、促进康复。心理治疗要遵循科学原则,不使用超自然理论。 二、心理治疗的人员资质 以下两类在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可以成

为心理治疗人员: (一)精神科(助理)执业医师并接受了规范化的心理治疗培训。 (二)通过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心理治疗专业),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 三、心理治疗的对象和场所 (一)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是心理问题严重、需要系统性心理治疗的人员,以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国际疾病分类(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的患者。 心理治疗的适应证包括以下种类: 1.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2.心境(情感)障碍; 3.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如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4.通常起病于儿童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5.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6.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7.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8.心理发育障碍,以及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在针对以上各类精神障碍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可以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作为其它治疗技术的辅助手段。 心理治疗的禁忌证主要包括:

第六章心理治疗练习题

【选择题】 (一)A型题 1.精神(心理)治疗的主要适应证是 A.神经症 B. 抑郁症 C. 躁狂症 D. 精神分裂症 E. 精神发育不全 2.从事特殊心理治疗的人员应为 A.具有医师资格者 B.心理学本科毕业者 C.经过特殊心理治疗培训的医师和心理学工作者 D.经过特殊心理治疗培训的各级人员 E.具有一定学历或自学成才者 3.某女性患者,25岁,诊断为癔症性抽搐发作。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患者的症状是对心理冲突“压抑” (或潜抑)而导致的,这种心理防御过程是 A.有意识的 B.潜意识的 C.有计划的 D.有目的的 E.没考虑后果 4.下列哪种情况不适用于特殊的心理治疗 A.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幻觉妄想状态 B.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C.恶劣心境 D.强迫症 E.恐怖症 5.在开始心理治疗时,哪项最重要 A.认真记录病人的谈话 B.树立治疗者的权威性 C.为病人提供治愈疾病的保证 D.制造神秘气氛,使病人容易相信 E.建立信任感 6.心理治疗中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关系应是 A.相互促进的关系 B.职业性关系 C.亲密无间的关系 D.互助关系 E.盈利关系 7.心理治疗时下列哪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A.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守职业道德 B.在任何情况下都尊重患者的人格 C.在任何情况下都严守保密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严格地执行原治疗计划 E.在任何情况下都强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8.心理治疗理论发展的趋向是 A.精神分析理论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通用理论 E.认知理论 9.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 A.情绪决定认知和行为 B.行为决定情绪和认知 C.情绪、行为与认知互为因果 D.认知决定情绪和行为 E.行为与认知关系不大 10.Beck的认知治疗首先是对哪种病人进行研究的 A.人格障碍 B.躁狂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 E.精神分裂症 11.厌恶疗法的原理是 A.心理防御机制 B.交互抑制 C.人本主义 D.自我强化 E.条件反射 1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发现者是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内容,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毕业后在罗彻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中心作为心理治疗家工作了12年。他在心理治疗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阐述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罗杰斯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是杰出的,曾于1964-196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1956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杰出专业贡献奖。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找到两个版 本的说法,下面一一罗列)一理论基础: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二理论基础:1.1 自我治愈的潜能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的尊重和信赖。他认为人性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建设性的。人有追求美好生活和为之奋斗的本性。健康代表着人格健全和人性的完满发展,病态是健康人格的异化。心理疾病患者并没有失去自身原有的潜能,我们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发掘自身潜能恢复健康。 1.1.1 造型倾向 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罗杰斯把这种方向叫做“造型倾向”。这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罗杰斯认为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的人正如地下室的马铃薯一样,曾受到环境条件的严重扭曲。但他深信这些

心理篇试卷及答案

苏州大学第一届全能医才联赛初赛试题 姓名同组人员专业得分组长: 心理篇 一 . 选择题(15分,共15题,每题1分,请把答案写到下面的方框里) 1、心理学是( D )。 A 自然科学 B 社会科学 C 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D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2、精神分析是由(C)所创立,是探索神经症、焦虑个体内心的无意识动机和冲突的深层的、长期的治 疗方法。 A.华生 B.班杜拉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3、某人失恋时用写诗来抒发心中的苦闷,最后却因此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这是( C )作用。 A.反向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升华作用 D.潜抑作用 4. 有的同学遭遇失败后,便会认为自己“没用,什么也干不成,是个废物,窝囊废”,这种想法属于 哪种不良认知(C)。 A、绝对化 B、糟糕至极 C、过分概括化 D、乱贴标签 5.在人际距离中,(C)属于社交区。 A.0.5米以内 B.0.5—1.2米 C.1.2--3.7米 D.3.7米以上 6. 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 作用的适应过程,称为(B)。 A、适应 B、应激 C、刺激 D、同化 7. 《水浒》说“林冲听说自己的内人被人欺辱,本想狠狠地打那人,但是调戏他内人的是当今高太 尉之子,便不敢下手,于是将一肚子气统统发往家具什物,打碎家具,掀翻桌椅。这种行为属于(D)。 A、逃避 B、固着 C、退化 D、转向攻击 8、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相似性的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 C ) A.兴趣 B.性格 C.知识水准 D.价值观念 9、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的情绪依恋被称为( D ) A 自由联想 B 显相联想 C 阻抗 D 移情 10. “悲哀的行为是正常的、暂时的,并且可以通过短期的危机干预(平衡-失衡模式)进行治疗” 属于(B)理论。 A、扩展危机理论 B、基本危机理论 C、应用危机理论 D、人际关系理论 11.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这是以哪种判断观察对象为心理异常 ( C ) A.医学标准 B.统计学标准 C.内省经验标准 D.社会适应标准 12.吴明认为自己在班级中属于"尖子生",这种对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意识成为( B ) A 胜利自我 B 社会自我 C 心理自我 D 理想自我 13.几个人一起骑车会比一个人骑车快,这种现象称为( A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