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27.50 KB
- 文档页数:47
叙事疗法原则一、引言叙事疗法,作为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强调通过倾听和重构个人故事来帮助个体发现新的意义,进而促进自我成长和改变。
本文将深入探讨叙事疗法的核心原则,包括其理论基础、实践技巧以及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
二、叙事疗法的理论基础叙事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和社会建构论。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反对将真理视为绝对和客观的。
社会建构论则认为,现实是个体通过语言和社会互动建构而成的。
基于这些理论,叙事疗法提出,个体的问题并非客观存在的“疾病”,而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建构的“故事”。
三、叙事疗法的核心原则1. 问题外化:叙事疗法将问题从个体内部转移到外部,视问题为独立的存在。
这种外化过程有助于个体从新的角度审视问题,减轻自我否定和负罪感。
2. 故事重构:通过倾听和对话,治疗师与个体共同探索并重构个人故事。
这一过程旨在发现被忽视或压抑的积极资源和经验,为个体提供新的意义和可能性。
3. 尊重多元性:叙事疗法尊重个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故事。
治疗师在倾听和回应时,保持开放和非评判的态度,鼓励个体表达真实的自我。
4. 合作与赋权:叙事疗法强调治疗师与个体的合作关系。
治疗师作为倾听者和引导者,帮助个体发现自己的力量和资源。
同时,赋权个体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自主选择改变的方向和策略。
四、叙事疗法的实践技巧1. 倾听与对话:治疗师通过积极倾听和回应,与个体建立信任关系。
在对话中,治疗师关注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引导其深入探索个人故事。
2. 提问与反思:治疗师运用开放式提问和反思性技巧,激发个体的思考和自我觉察。
这些问题和反思有助于个体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发现新的意义和可能性。
3. 故事叙述与分享:鼓励个体叙述和分享自己的故事,包括成功经历、挑战和成长等。
通过故事叙述,个体能够整合过去的经验,形成更连贯的自我认知。
4. 见证与支持:治疗师作为见证者,肯定个体的努力和成长。
浅析后现代心理学影响下家庭治疗的发展一、概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学的认识逐渐加深,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流派,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在家庭治疗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性、差异性和多元性,关注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这为家庭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后现代心理学影响下的家庭治疗发展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家庭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A. 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义和特点后现代心理学作为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流派,它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后现代心理学的出现,对家庭治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性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一观念下,家庭治疗不再仅仅关注病人的心理问题,而是更加注重患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
家庭治疗师需要尊重患者的个性差异,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后现代心理学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在这一观念下,家庭治疗不仅要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还要关注家庭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家庭治疗师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
再次后现代心理学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在这一观念下,家庭治疗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和理论框架,而是更加注重创新和发展。
家庭治疗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对话和互动,在这一观念下,家庭治疗师不再是权威的“心理医生”,而是与患者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家庭治疗师需要倾听患者的心声,引导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认识自己、解决问题。
后现代心理学的出现为家庭治疗带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家庭治疗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幸福。
浅析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理论柴媛(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是从女性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批评和挑战,在建构女性主义自己的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下,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咨询学派;它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提出质疑,主张在公平正义的视角下展开对女性心理的研究,促进女性的意识觉醒,对女性主义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咨询传统心理治疗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0引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潮流下,女性主义治疗家们进一步深刻探究了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意识到改革不足以动摇到传统心理学理论的观点后,女性主义者们则以革命的姿态提出了女性主义心理学观点。
90年代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心理治疗开始趋向多元,解构的立场。
传统心理咨询理论习惯将个人与社会文化情境分开,主张个体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承担全部责任,不能偏离主流社会行为规范。
如此做法等于默认了一个前提:我们的社会制度是合理的,社会价值观是正确的,个体应无条件地去适应社会,否则就是有问题。
所以,长期以来治疗家们在心理问题的归因分析中都指向个人,从未将矛头指向社会。
而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合理性提出质疑,将人置身于宏观社会下去研究。
女性主义咨询学派认为:许多个人所遭遇的心理困境主因来自于社会和政治,而非个体本身,有时候仅仅改变认知,情绪和行为,效果往往会很有限,痛苦总会卷土重来。
1后现代女性主义咨询的科学观和方法论1.1关注情境:个人即政治后现代主义女性治疗家将个人放置于宏观的社会环境来考察,探究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个人命运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所受的影响,强调个人改变和社会政治改变之间的关联,即”个人即政治”,主张治疗问题不可避免地与其社会?、政治?、经济与制度因素相关这是女性主义治疗观与传统心理治疗观截然不同的科学观,也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治疗观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疗法与cbt后现代主义疗法: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它没有唯一的创始人,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与后现代主义疗法相对应,我们将前面介绍的疗法统称为现代主义疗法。
现代主义疗法认为现实是客观的,现实存在一个标准范围。
它认为人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或行为偏离了客观的规范,它将这些不合规范的情绪和行为贴上异常的标签,然后再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状态。
而后现代主义疗法拒绝客观现实,更注重来访者的主观现实。
也就是说,由关注问题的外在,转为个体的内在部分,强调对事件的多元意义的探讨。
比较经典的后现代疗法有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和叙事疗法。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是一种短程的心理治疗技术,它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
它认为人们都是健康而充满能力的。
来访者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必要资源,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建构解决历程。
寻找来访者生活中积极有效的一面,也就是寻找问题的例外,意思就是问题解决的方法就在例外之中。
从从一些小的例外开始,逐渐积累,引发日常更多、更大的改变。
例如女性来访者发现自己独立地看看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时,丈夫反而更愿意靠近她一些。
那么接下来,她就会多一些做自己的事,不那么依赖他的丈夫。
丈夫没有被妻子逼近的压迫感,也会越来越多地和妻子进行交流。
日积月累,夫妻间就能够轻松相处。
CBT:认知行为治疗简称CBT,是一种心理治疗手段,主要纠正患者原有的错误的想法,建立正确的想法的一种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以及一系列其他病状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研究表明在对患有难治性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辅助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也可以增加其疗效。
认知行为治疗具有安全、高效、无副作用且无需服药等优点,总体有效率可达80%左右。
另外,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虽起效时间晚,但疗效持续时间较长,是国际上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一个较好的方法。
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矫正法、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替代治疗等。
后现代心理学(转载)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弗洛伊德心理研究的建议是值得深思的。
但对主流心理学的全盘否定,对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因果决定论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
未来心理学的发展只能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朝着文理结合、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地探索与前进。
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因为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表示现代化的后期或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期。
有人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了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是在60年代中叶建筑学中使用的。
后来,艺术、文学、社会学领域也经常使用这一概念。
70年代,法国的某些哲学家从哲学发展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了界定。
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
弗克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后现代时期知识的商品化与权力的联结形式。
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后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特征和代表某种时代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种思潮,它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与反思,对科学与文明的审视,对线型二分化认识论的置疑,对人生价值的重新估价。
无论是从艺术观、文化历史观还是从哲学思想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从产业型向消费型过渡时期,人们面对现实与理想、信念与行为的矛盾。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既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又是后现代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直接渊源于社会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的继续。
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代表了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观察、认知研究、精神分析、自我肯定向美学、伦理学、社会学领域的渗透和延伸,超个人主义心理观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核心。
不难看出,无论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还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都是一些界线不明、颇有争议的描述性概念。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20世纪的文化经历了三个时期: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这就是后现代心理学。
后现代心理学的特征在于对现代心理学予以反叛和消解,尤其是对以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宗旨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叛和消解。
它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危机”的形式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域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趋势。
1.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已处于危机之中,传统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方法应受到抨击和反叛。
综合其思想,现把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后现代心理学认为应当看重局部的、边缘的、有用的、本土化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而对普遍的、抽象的、客观的、囿于实验室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在研究对象上,倡导突破传统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固执与褊狭,主张不以可观察的对象为限,力主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在研究方法上,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主张整体论、建构论和系统观的研究法则,反对人为地分解和切割人的心理现象。
倡导以社会建构论、历史文化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反对割裂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把客观性、经验性这些硬科学的实证原理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是荒唐的。
主张恢复和重视心理学质化研究的地位和价值,以弱化科学主义心理学对量化研究的过分器重,终结实证方法的霸权地位。
在研究理念上,提倡多元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矛盾性,淡化对绝对性、客观性、普遍性真理的追求,注重从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考察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机制。
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认为人的态度和价值可以决定什么东西可能成为事实。
重新确立了价值、目的、意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学科定位上,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和解决,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坚持心理学之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的学科定位。
浅析后现代心理学背景下的日志疗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人们的压力与焦虑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科技的逐渐普及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和快捷,但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信息负担和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方式,造成了人们心理健康的多种问题。
在此情况下,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心理疏导方式,日志疗法便应运而生。
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背景及影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强调的是相对主义,完全否定了任何形式的绝对真理或标准。
认为个体在生活中经历的事情是由“事实”的符号构成,而这些符号可能是不完整或甚至是矛盾的。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还关注在“故事”的重建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即破坏原来的故事并重新创建新的故事。
这种思想对于日志疗法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日志疗法中,书写的过程即是一种“故事”的再现和重新构建,个体在书写的过程中能够从自己的角度重新定义和重构自己的故事。
这种过程能够帮助个体“澄清”自己的生活经验,减轻焦虑和内心的“良知负担”,并为未来的生活和决策提供理性的支持。
二、日志疗法的定义及特点日志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它利用思考和书写过程的作用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建立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和心态。
日志疗法的特点在于:1、日志疗法重视思考和自我反省,帮助个体探索自身的心理深层需求和内心状态。
2、日志疗法能够帮助个体自我意识,明确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并为早期儿童经历的影响提供机会。
3、日志疗法适用于各种疾病和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人际关系问题等。
并且,这种技术无需依赖药物,因此更加适合对于副作用敏感或想避免药物治疗的个体。
三、日志疗法的实际应用日志疗法主要是通过日记、记录本等书写方式来进行的,而其中的核心在于记录个体与周围环境、人际关系等之间的互动情况。
在疗效上,日志疗法不同于心理治疗中的传统形式,该种技术与其他心理治疗技术一样是私密性的,更加注重患者个人体验和自我解释,帮助患者更有意识地探索内心的问题。
后现代心理治疗-心理学收藏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文化变动,日常生活出现许多新问题。
在学术圈里流行的后现代思潮,一方面关注这些变化与问题,一方面试图改变传统的观念,以开放的态度接纳新的解决方式,后现代首先出现在艺术、建筑、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继而风行于许多文化研究领域,而主流心理学却对之浑然不觉,且至今依旧如此。
这种对后现代转变的视而不见反映出心理科学的空洞及与整个文化的毫不相干。
但人本心理学家从来都不是主流,他们始终具有广大而深刻的文化意识,已经开始闻风而动,而且也在唤醒身边周围者迎接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思维与实践所带来的挑战。
后现代既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也是对此历史时期的描述与批评。
它是现代主义的终结,也是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元叙事的终结。
后现代标志着:基础与权威的终结;客观性理想的终结;对现代科学作为把人从迷信、无知中解放出来,并产生富足、真理、进步之终极手段这一信念的终结。
后现代听来好像具有内在的一致,实则它并不是系统的理论,也不是深奥的哲学,而是对当代文化的各色的诊断与解读,是对各种相互关联现象的描绘。
后现代拒绝被概念化,将其说成是进步的智力成就所取得的直线式进步的一个时期。
后现代全面性的侵蚀基础以及神话,它对大多数作为现代主义科学计划的主流心理学构成威胁。
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本身就是对现代科学的基础主义、实证主义作出的反应,是故所受威胁较少。
其核心是对还原主义、声称掌握了基础性真理的权威主义、通过知识获得进步、价值无涉之类的抵制。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由、体验、抉择,它对现代科学的极端思想所作出的反应是重视人的精神性与创造性。
人本主义的这些取向超出了通行的规则与界限来探讨人类潜能所能抵达的最远之处。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涉及群体、家庭、组织、社群、生态,这与后现代主义从个体转向关系的趋势不谋而合。
对超个人领域的探索、质性研究方法的发展、体验与建构疗法的创新,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狭隘的现代主义假设的反应。
・心身医学・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中的社会治疗理论赵耸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7)中图分类号:R39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1)04-0053-0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掀起了一次社会科学的“后现代”转向。
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治疗理论就是这种变化趋势的一个明显体现。
以后现代的视角重塑了传统心理治疗理论,由以往对个体的过分关注转向了对广泛的文化、历史方面的关注。
从而成为后现代思潮中影响重大的理论流派之一。
1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
后现代思潮是对“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变革,是对现代的主流科学认识观的怀疑,特别是对长期主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原则的一种批判。
原现代主义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111 反对个人主义、崇尚内在和谐现代主义主张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区分和对立,强调主体是积极的、能动的;客体是消极的、被动的。
主体居于主导地位,客体处于从属地位。
在个人主义的支配下,现代人认为社会是为个人的利益而存在的,共同体是服务于个人的。
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否认个人本身与他事物有内在关系。
与此相反,后现代主义破除了主客二分法,摧毁了一方胜过另一方的权威地位,中断了同主体范畴相联系的独断权力关系,并由此消除了其隐藏的层系(等级系统)。
在后现代主义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已经被一种新型的和谐关系所取代。
112 倡导创造、求新立异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都承认一切皆变的基本事实。
但是,现代主义者从内心深处渴望在变化不定中寻觅到某种稳如磐石、确定不疑的东西,以便让自己拥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一个使自己的灵魂保持宁静的家园。
后现代主义者抛弃了对确定性的迷恋,告别了对精神家园的执著,他们沉醉于反复无常的变化,热衷于求新立异。
113 消解责任、游戏人生在现代主义中,责任问题是一个非常主要的问题,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被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