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治疗理论之互动关系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8.91 KB
- 文档页数:6
积极⼼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积极⼼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摘要:积极⼼理学是对近⼀个世纪以来⼼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思想在于强调⼈本⾝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的价值与⼈⽂关怀,主张研究⼈的美德和潜⼒,以帮助所有的⼈获得幸福为⽬标。
作为当代⼼理学的⼀种重要取向,积极⼼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理学的研究⽅法、改变了⼼理学的研究⽬标、促进了对⼼理健康的认识。
作为⼀种新兴的⼼理学思潮,积极⼼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理学的应⽤。
关键词:积极⼼理学;意义;发展趋势⼀、积极⼼理学的概念和产⽣背景(⼀)积极⼼理学的概念积极⼼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理学界兴起的⼀个新的研究领域。
它是利⽤⼼理学⽬前已⽐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法与测量⼿段,来研究⼈类的⼒量和美德等积极⽅⾯的⼀个⼼理学思潮。
⾸先提出积极⼼理学这⼀概念的是⼼理学家Seligman 和Csikzentmihlyi。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职时提出“积极⼼理学”这⼀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理学家涉⾜这⼀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场积极⼼理学运动。
(⼆)积极⼼理学的产⽣背景积极⼼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活意义的研究。
但是第⼆次世界⼤战使这种积极⼼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理学对⼈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年代开始,⼀些⼼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的积极层⾯,⼤⼤地推动了积极⼼理学的发展。
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本⼴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类潜能运动,对现代⼼理学的理论产⽣了深远影响,在⼀定程度上引起⼼理学家对于⼼理活动的积极⼀⾯的重视。
积极心理学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自其诞生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它以人类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探索如何提升个体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社区的繁荣与进步。
本文旨在综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积极心理学在改善个体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还将探讨积极心理学在教育、职场、家庭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及其效果,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框架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新兴分支,其理论框架主要围绕着“积极”二字展开,强调对人类潜能、力量、美德以及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的探索和研究。
该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组成部分:积极情绪、积极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
积极情绪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时所体验到的愉悦、满足和幸福等正面情感。
这些情绪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还能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提倡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并积极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积极特质则是指个体身上所具备的一系列积极品质,如勇气、乐观、爱、宽恕、坚韧等。
这些品质有助于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为,从而取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
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来培养和提升个体的积极特质,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积极组织系统则是指能够激发和维持个体积极情绪、积极特质的社会、文化和组织环境。
这些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场所等,它们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提倡创建积极的组织系统,以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力量,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繁荣。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它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积极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旨在通过培养和发展个体的积极力量和潜能,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将在理论框架上不断完善和创新,为人类心理健康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公共卫生研发专项(20 205 4 024)———常见多发病医疗技术提升项目作者简介:苏荣坤(1984 01—),硕士研究生,中级心理治疗师,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E mail:srkun568@126 com通信作者:陈春武(1965 01—),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人口与健康方面的工作,E mail:hxy521psy@163 com团体积极心理治疗对在校学生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苏荣坤 陈春武 李培革 王晓坤 李璞鸥 高柏慧 张 凡 韩笑宇(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沈阳,110168)摘要 目的:探讨对初中在校学生实施团体积极心理治疗对其抑郁情绪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收治的初中生6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所接受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0例。
其中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观察组接受团体积极心理治疗。
结果:前测结果显示,干预前2组抑郁情绪平均得分与睡眠评分结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干预6个月后,组间比较后测结果,观察组抑郁情绪平均得分与睡眠评分均显著低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
结论:对初中在校学生实施团体积极心理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其抑郁程度,并提升学生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 学生;心理;影响;在校学生;初中学生;抑郁情绪;睡眠质量;团体积极心理治疗AStudyontheInfluenceofGroupPositivePsychotherapyonDepressionandSleepQuality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SURongkun,CHENChunwu,LIPeige,WANGXiaokun,LIPuou,GAOBaihui,ZHANGFan,HANXiaoyu(ShenyangMentalHealthCenter,Shenyang110168,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exploringtheeffectsofimplementinggrouppositivepsychotherapyondepressionandsleepqualitya mongjuniorhighschoolstudents Methods:Atotalof600juniorhighschoolstudentsadmittedtoShenyangMentalHealthServiceCenterfromJune2021toDecember2021wereselectedastheresearchsubjects Theyweredividedintoacontrolgroupandanobservationgroupaccordingtothedifferentinterventionmethodsreceived,with300casesineachgroup Theobservationgroupre ceivedgrouppositivepsychotherapy,whilethecontrolgroupdidnotreceiveanyintervention Results:Thepre testresultsshowedthat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averagescoreofdepressionanddifferentdimensionsofsleepindicators,aswellasthetotalscorebetweenthetwogroupsbeforeintervention(Ps>0 05) After6monthsofintervention,theposttestresultsofintergroupcomparisonshowedthattheaveragescoreofdepressionanddifferentdimensionsofsleepindicators,aswellasthetotalscore,weresignificantlylowerintheobservationgroupthaninthecontrolgroupatthesametimepoint(Ps<0 05) Conclusion:Implementinggrouppositivepsychotherapyformiddleschoolstudentscansignificantlyimprovetheirlevelofdepressionanden hancetheirsleepquality.Keywords Students;Psychology;Impact;Oncampusstudents;Juniorhighschoolstudents;Depressiveemotions;Sleepquali ty;Grouppositivepsychotherapy中图分类号:R338 63;[R395 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4.02.036 初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极易出现一定的心理和情绪问题,日常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等[1 2]。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一、本文概述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和背景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专注于研究人类优势和积极特质的科学,它的出现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和发展。
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人类的积极情绪和体验,探索如何提升个人的幸福感、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背景源于20世纪末心理学界对于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问题、疾病和缺陷的反思,积极心理学提倡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人类行为,帮助人们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内在优势,实现个人的潜能和成就。
在积极心理学中,心理学不再仅仅是对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是一种促进人类潜能发挥和积极生活态度的科学。
它强调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生活的意义与目的、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等方面,提倡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帮助人们建立更加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因此,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或学派,更是一种理念和行动,它鼓励人们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和世界,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内在优势,追求更加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
这种理念和行动对于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以及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传统心理学往往侧重于研究心理问题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手段,关注如何修复和解决心理问题。
它强调的是对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如何通过心理治疗来减轻或消除负面情绪和行为。
这种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类内心积极的方面,如快乐、满足、成长和爱等。
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强调挖掘和培养人的内在潜能和优势。
它认为,心理学不仅要关注问题和疾病,更要关注人的幸福、满足和成长。
积极心理学倡导通过培养积极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来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实践应用上,传统心理学通常侧重于心理治疗和干预,而积极心理学则更加注重预防和发展。
它提倡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等方式,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一股新的研究力量,它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消极悲观层面与取向的反动。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如一夜春风,给原先略显沉闷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活力:积极心理学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启示一、积极心理学简介(一)何为积极心理学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一股新的力量,它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它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很快,它就以一种锐不可挡之势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与运动,为世人所关注,它就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与现状而言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因为传统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心理学重新进行诠释,给心理学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以促进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次的研究,二是个体层面的研究,三是群体层面的研究。
主观层面的研究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个人层面的积极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群体层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㊀∗通讯作者:木日根吉雅ꎬ男ꎬ博士ꎬ内蒙古医科大学浅谈全新模式的团体心理治疗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巴亚玛㊀木日根吉雅∗(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ꎬ内蒙古㊀呼和浩特㊀010065)摘㊀要㊀随着社会的发展ꎬ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的加快ꎬ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大ꎬ心理问题日渐突显ꎬ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上升ꎬ成为严重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疾患ꎮ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种经济㊁简捷㊁高效的手段ꎬ目前团体心理治疗的应用领域正在扩展并呈快速增长态势ꎮ蒙医心身互动疗法是以蒙医学 心身统一 的整体观理论为基础ꎬ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的一种全新模式的心身医学治疗方法ꎮ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作为一种全新模式的团体心理治疗ꎬ它对临床常见心身疾病的确切疗效得到了众多患者的青睐ꎮ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具有简㊁便㊁廉且安全性高㊁疗效独特等优点ꎬ作为一种团体心理疗法ꎬ正在受到各界的重视和关注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ꎮ关键词㊀团体心理治疗ꎻ心身疾病ꎻ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中图分类号:R291.2㊀文献标识码:B㊀文章编号:1006-6810(2018)09-0027-021㊀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心身医学是研究生物学㊁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因素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多学科交界的边缘医学[1]ꎮ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㊁发展㊁病程的转归以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㊁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ꎬ也包括由于情绪反应引起的各种症状群或生理功能障碍[2]ꎮ心身疾病是心身医学研究和治疗对象ꎮ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ꎬ医学界将越来越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一些慢性疾病发病作用机理和防治技术的研究[3]ꎮ调查显示ꎬ近40年ꎬ我国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率㊁患病率㊁死亡率持续上升ꎬ而对人类危害较大的慢性病基本都属于心身疾病范畴ꎬ如高血压㊁冠心病㊁癌症㊁消化道溃疡㊁类风湿关节炎㊁偏头痛㊁湿疹㊁神经性皮炎㊁糖尿病㊁支气管哮喘㊁睡眠障碍等都是常见的心身疾病ꎮ实际上ꎬ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非常高ꎬ国内约为1/3ꎬ国外则高达10%~60%[4]ꎮ随着社会㊁经济的高速发展ꎬ竞争压力的加剧ꎬ现代人罹患各种心身疾病的几率越来越高ꎬ其中心脏病㊁脑血管病㊁恶性肿瘤已占死因的前3位ꎮ这些心身疾病病程长㊁治愈率低㊁复发率高ꎬ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质量ꎬ医学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ꎬ对病人心理因素的忽略ꎬ会给医疗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ꎮ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应同时兼顾心㊁身两方面ꎮ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ꎬ心理治疗应作为一种主要的疗法贯穿始终ꎬ药物的合理利用可为心理治疗创造条件ꎬ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ꎮ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以心理治疗为主轴ꎬ以养生治疗和药物治疗为辅助手段ꎮ就心理治疗而言ꎬ又将催眠㊁暗示㊁分析㊁认知㊁行为㊁放松㊁疏导㊁音乐等一系列心理治疗技术有机结合ꎬ在激发患者的潜能的同时ꎬ放大养生㊁药物的效能ꎬ使患者达到身心全面治疗的目的[5]ꎮ2㊀团体与团体心理治疗团体是2个或2个以上的个体通过彼此互动互相影响ꎬ而形成的个人集合体ꎮ团体心理治疗(grouppsycho ̄therapy/therapy)ꎬ亦被称为集体治疗或小组治疗[6]ꎬ是一种相对于个体心理治疗性价比更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方法ꎮ团体心理治疗是将面临困扰的多个当事人集中起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7]ꎮ团体心理治疗是一面镜子ꎬ照人照己ꎬ根据当事人问题及症状的相似性组成小组ꎬ通过团体练习ꎬ参加者就共有的心理问题㊁症状㊁病情及发展性课题ꎬ进行讨论ꎬ相互交流ꎬ共同探讨ꎬ彼此启发ꎬ支持鼓励ꎬ使成员观察㊁分析和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心理行为反应ꎬ从而深化认识自我及他人ꎬ促进人格成长ꎮ成员在信任㊁温暖㊁支持的团体情境中ꎬ一方面可以获得共情ꎬ提高改变自我的信心㊁勇气和力量ꎻ另一方面可以分享经验ꎬ共同成长ꎮ团体治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ꎬ是因为它具有某些个别治疗所不具有的优势ꎮ团体心理治疗的应用领域正在扩展并呈快速增长态势ꎬ涉及主题内容丰富ꎬ不仅在医学模式下对问题人群进行干预研究ꎬ如对焦虑症㊁强迫症㊁抑郁症㊁精神分裂症㊁进食障碍㊁慢性疼痛㊁癌症病人㊁心理创伤及吸毒人员等的干预ꎬ而且也在对正常人群的某些方面进行应用ꎬ如自我接纳ꎬ提升自信心ꎬ人际沟通技能ꎬ情绪调节ꎬ压力管理等ꎮ提高了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ꎬ还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社会功能ꎬ同时节省了治疗时间与人力资源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ꎬ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ꎮ3㊀蒙医学及蒙医心身疗法蒙医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ꎬ在阐释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时都强调ꎬ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ꎬ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ꎬ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ꎬ病理上相互影响ꎻ人生活在自然界ꎬ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ꎮ由此形成人体局部与整体统一ꎬ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内外统一体ꎮ蒙医心72中国民族医药杂志㊀2018年9月㊀第24卷㊀第9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身疗法是以蒙医学 心身统一 的整体观理论为基础ꎬ应用医学心理学与光电声像等技术治疗疾病的方法[8]ꎮ蒙医心身疗法是针对心理㊁生理及社会诸多致病因素而采用的综合性整体治疗方法ꎮ作为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最大特点是它把多项心理治疗方法与蒙医心身整体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ꎬ运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技术之长ꎬ治疗过程中通过相似的真实病例使患者产生情感共鸣ꎬ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刺激ꎬ重新构建身体和心灵之间的联系ꎬ使患者病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缓解ꎬ促进患者的康复ꎮ4㊀结语随着现代生活压力增大㊁环境因素影响ꎬ各类心身疾病与日俱增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心身健康ꎮ团体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普遍的心理治疗形式ꎬ团体心理治疗具有很多优势ꎬ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团体中成员间相互影响ꎬ可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ꎮ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作为一种全新模式的团体心理治疗ꎬ具有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技术之长ꎬ具备了多维互补的特点ꎬ不但疗效确切㊁见效快㊁费用低㊁无毒副作用等优势ꎬ而且疗效巩固性好ꎬ令患者满意ꎮ在各种心身疾病㊁疑难杂症的发生㊁发展㊁转归以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给予有效干预ꎬ使患者免除心身痛苦ꎬ节约医疗费用ꎬ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效益ꎮ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倡导多元背景下的团体心理治疗ꎬ相信蒙医心身互动疗法这个全新模式的团体心理治疗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ꎮ参考文献[1]杨菊贤.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J].上海预防医学ꎬ1998ꎬ10(9):385.[2]吕爱平.论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多重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ꎬ2008ꎬ26(7):1389-1390.[3]芸华ꎬ樊伟生ꎬ孙坚ꎬ樊永珍ꎬ俞勇.甲亢病人心理干预的临床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ꎬ1998ꎬ12(5):310. [4]董淑敏.心身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ꎬ2010ꎬ5:7.[5]白香辉ꎬ纳贡毕力格ꎬ白玉风.蒙医心身互动疗法治疗失眠200例[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ꎬ2014ꎬ1(3):169. [6]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心理学名词(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4:180.[7]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04:142.[8]纳贡毕力格ꎬ阿茹娜.蒙医心身互动疗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ꎬ2015ꎬ1:1.2018年4月1日收稿简述蒙医小儿 巴日乎 疗法乌仁托雅㊀白玉华(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ꎬ内蒙古㊀呼和浩特㊀010065)摘㊀要㊀蒙医小儿 巴日乎 疗法是蒙医传统疗法之一ꎬ对防治儿科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ꎮ本文简述蒙医小儿 巴日乎 疗法文献记载㊁具体操作方法㊁适应症及禁忌症等ꎮ关键词㊀蒙医传统疗法ꎻ小儿 巴日乎 疗法ꎻ操作方法中图分类号:R291.2㊀文献标识码:B㊀文章编号:1006-6810(2018)09-0028-02㊀㊀蒙医小儿 巴日乎 疗法是以蒙医 内病外治 的原理ꎬ以推拿按摩㊁针刺㊁灸疗㊁熏疗合为一体的疗法[1]ꎮ小儿 巴日乎 疗法很早在民间流传ꎬ由精通小儿 巴日乎 疗法的名老蒙医或 喇嘛 对儿童施行 巴日乎 疗法ꎬ以增进小儿防御疾病的能力ꎮ1㊀文献记载蒙医小儿 巴日乎 疗法ꎬ早期仅有一些零散的记载ꎬ并无明确和详细的记录ꎬ直至1982年出版的«蒙医疗术»教材中将小儿 巴日乎 疗法叙述为集蒙医传统疗法与口服蒙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ꎬ其适应症为 小儿嗒呼啦病 [2]ꎮ在1995年出版的«蒙医五疗学»教材中ꎬ蒙医小儿 巴日乎 疗法的适应症除了 小儿嗒呼啦病 外ꎬ还用于小儿 肺热症 肝胆热症 热性腹泻 高热 等疾病[3]ꎮ2010年出版的«蒙医药学»中具体写到小儿 巴日乎 疗法的适应症步骤及施疗疗程[4]ꎮ经过整理名老蒙医施行小儿 巴日乎 疗法的经验ꎬ主要适应于治疗小儿神经系统㊁呼吸系统㊁消化系统等常见病㊁疑难病㊁急重症ꎬ对一些体弱㊁免疫力低下㊁消化功能不良㊁生长发育迟缓具较好的治疗作用ꎮ2㊀操作方法小儿 巴日乎 疗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可分为推拿按摩㊁针刺㊁熏疗3个过程ꎮ推拿:将把小儿仰卧在怀里或者床上ꎬ男童则将右手与左腿ꎬ女童则左手与右腿进行牵拉的同时用手掌捋作ꎮ接着按摩头部ꎬ从前额开始ꎬ向头顶㊁双侧颞部㊁颈部揉摩ꎬ手法从上而下㊁从内到外ꎬ眼睑㊁脸部㊁双侧下颌角㊁耳根等部位按摩ꎮ其次为四肢十二大关节各部位进行揉摩ꎬ从颈部㊁前胸㊁腹部用手掌按摩3次ꎮ之后从颈椎第一关节(安童穴位)开始往下脊柱各个关节进行掐摩3次ꎬ然后牵拉手指和脚趾ꎮ针刺:按上述充分揉摩之后ꎬ用粗银针(或三角针)从安童穴开始一下各脊柱关节㊁四肢十二大关节㊁前额脉㊁眼脉㊁鼻脉㊁指趾关节㊁指趾尖穴等处进行针刺ꎮ应根据施行82㊀㊀㊀㊀㊀JournalofMedicineandPharmacvofChineseMinorities㊀Septembeer2018ꎬVol.24No.9。
积极心理学团体疗法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目录一、内容概要 (2)(一)双相情感障碍概述 (3)(二)积极心理学与团体疗法简介 (3)(三)研究背景与意义 (5)二、双相情感障碍的现状分析 (6)(一)流行病学数据 (7)(二)病因与发病机制探讨 (8)(三)临床特点及治疗挑战 (9)三、积极心理学团体疗法的理论基础 (10)(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 (11)(二)团体疗法的理论支撑 (12)(三)积极心理学团体疗法的实践原则 (14)四、积极心理学团体疗法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15)(一)团体成员的选择标准 (17)(二)团体疗法的实施步骤 (17)(三)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8)五、积极心理学团体疗法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20)(一)评估工具的选择与设计 (21)(二)实证研究方法介绍 (23)(三)应用效果的具体表现 (24)六、案例分析与讨论 (25)(一)成功案例分享 (27)(二)失败案例剖析 (28)(三)经验总结与反思 (29)七、结论与展望 (30)(一)研究结论的阐述 (31)(二)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32)(三)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34)一、内容概要PPGT)在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实际效果。
该研究旨在通过实证支持,评估PPGT如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有效地应对BD患者的症状,如情绪波动、社交退缩和自我认知困扰等。
综合文献回顾、定性访谈及量表评估,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疗进展以及患者的自我报告、生活质量变化和社交功能恢复的情况。
该研究预期将为健康专业人士提供权威的干预模式,并有可能促进对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策略的创新与定制,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有可能找到改善当前治疗路径的方式,助力更系统、更精确的治疗行动框架的建立。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植根于积极心理学的三个核心领域——性格特质、积极情绪和意义与目的。
79中国农村卫生 2018年10月第20期总第146期China's rural health,October 2018,No.20,Total No.146浅谈医患互动关系的研究进展曹 慧(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分院消化内科 230031)医患互动关系是指医患双方基于病人的健康和利益,通过语言、行为、心理互动的方式所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1]。
医患关系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医学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从微观角度看,医患关系是一种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关系,医患双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相交流,促进了解,增进感情[1]。
医患互动成为解决医患紧张关系的重要途径。
1医患关系互动的模式1.1传统的医患关系互动模式萨斯和霍伦德依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医患互动状况划分了三种模式,即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相互参与模式,他们的研究说明了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是如何影响医生与患者关系的,这是对帕森斯病人角色概念的一个很有意义的补充 [2]。
1.2健康新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从重视生理状况逐渐过渡到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健康新理念强调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重视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和情感互动,提倡满足患者心理需求[3]。
2医患关系互动存在的问题2.1医患双方对疾病和治疗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医生根据他的相关系统来关注病人的体验,结果,大多数医生倾向于在一个比病人的关注更为狭窄的目标范围内采取行动,并不关注病人的切肤之痛。
可见,医患之间在疾病意义理解上的差异是基于生活体验和科学的概念化之间的区别。
现在医疗行业最缺少的是将患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面对,从而给患者提供从生理到心理、从心理到社会的全方位的医疗服务[4]。
2.2缺乏角色换位思考角色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的为他人着想。
医患互动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医患双方缺乏角色换位的思考。
医患关系在医疗行业中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议题。
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对于治疗结果和患者满意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医患关系,医学界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和理论。
其中,萨斯-荷伦德模式(Sass and Henderson Model)被广泛使用,并在医疗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应用。
本文将对萨斯-荷伦德模式进行深入的论述和分析。
一、萨斯-荷伦德模式的概念及其核心观点萨斯-荷伦德模式是由心理学家罗伯特·萨斯(Robert Sass)和医学教育者韦恩·荷伦德(Wayne Holland)共同提出的。
该模式主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医患关系,强调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据该模式的核心观点,医患关系的质量和效果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医生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医生对患者的责任感和同理心是医患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医生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医德医风,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都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怀,倾听患者的诉求,理解患者的需求,积极投入到治疗和关怀工作中。
2. 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度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配合度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患者需要相信医生的专业能力和诊疗方案,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措施,积极参与康复过程,保持良好的治疗积极性和心态。
3. 交流和信息传递良好的交流和信息传递是医患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医生需要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主动询问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患者的选择和决定,确保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状况,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萨斯-荷伦德模式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萨斯-荷伦德模式以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对当前医患关系的研究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模式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医患交流与信任建立萨斯-荷伦德模式倡导在医疗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医患交流和信任关系,通过有效的交流和情感交流,增进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减少因交流不畅或误解而引起的矛盾和纠纷。
浅析积极心理学摘要:介绍积极心理学的背景和发展现状、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分析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指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一、积极心理学简介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 sychology) 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
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 KnnonM. Sheldon) 和劳拉·金(Lawra King) 。
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与现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 年代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而传统心理学许多理论似乎只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
因此,积极心理学就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的呼唤以及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片面化等情况下应运而生。
《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杂志分别在2000 年和2001 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
1998 年11 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
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已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
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健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兴起,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 理解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在心理层面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适应能力和心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发展、个人关系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而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可能会导致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等负面影响。
2. 积极心理学的介绍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如何实现心理健康与幸福的学科。
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疾病和问题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则侧重于人类的积极特质、正向情绪和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个体可以培养更积极的态度和心态,以实现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
3.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3.1 增强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指的是个体面对挑战和逆境时的应对能力。
积极心理学提倡乐观主义和希望,帮助个体拥有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适应压力和困境。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实践,个体能够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从而维持心理健康。
3.2 促进情绪调节积极心理学注重培养正向情绪,如喜悦、满足和希望。
积极情绪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持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减轻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个体可以培养积极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3 培养自我意识与自我成长积极心理学鼓励个体探索自我意识和潜能,从而实现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通过正向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个体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心理健康的提高。
4. 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促进心理健康4.1 培养积极情绪个体可以通过积极思维、感恩和愉快活动等方式来培养积极情绪。
同时,积极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也是保持积极情绪的重要因素。
4.2 培养心理弹性通过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个体的心理弹性。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摘要】积极心理学研究关注人类优秀品质与行为背后的原因,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并发挥个人潜力。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背景和概念入手,介绍了其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同时也指出了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结论部分强调了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积极品质和行为,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研究综述, 背景, 概念介绍, 内容, 方法, 应用领域,发展趋势, 研究挑战, 重要性, 展望, 总结.1. 引言1.1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的背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当时心理学界开始对人类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过去心理学主要关注于人们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而忽视了人类内在的积极资源和潜力。
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填补了这一空白,将人类的精神健康视为一个积极和完整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也受到了正向心理学和幸福学等相关领域的启发和影响,使研究者开始关注人类的幸福感、乐观态度、个人成长等积极方面的心理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领域,促进了人们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重视。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主要体现在对人类积极心理资源的重视和探索,通过深入研究积极情绪、乐观态度、心流体验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参考和指导,促进了人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
1.2 积极心理学概念介绍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如何实现幸福、优势和良好生活的心理学分支。
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优点、美德和幸福感,以及个体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来增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人们不仅仅是被动的心理问题解决者,更是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来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创造者。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点、能力和潜力,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