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寒现象中国教育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韩寒的影响力作者:来源:《中华儿女》2010年第11期影响力是个眼下时髦的词儿,提到一个人,不说权势,不说财富,只说影响力。
这样的提法,多半出自媒体。
媒体是要争眼球的,而能否争来眼球,关键是有没有吸引力。
同样,一个人,如果说他有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他的吸引力。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吸引力可以通过金钱和权势换来,就像开“两会”的时候,记者往往也会围着部长和大富翁们转一样。
娱乐明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演技和姿色,获得某种影响力。
但是,如果一个人,无权无势,也没什么姿色,不凭演技,仅仅是一介平民,一张嘴,就会有万众关注,写一篇博文,马上会传遍世界,有几百、上千万的点击率,这样的人实在是太有影响力了。
在中国,这个人就是韩寒。
当然,细说起来,中国像韩寒这样具有影响力的人,似乎不止韩寒一个。
李宇春和郭敬明也有一大堆粉丝。
新浪的博客排行榜上,前几位都是一些炒股人士,他们的博客点击率比韩寒还高。
但是,我们看到,李宇春和郭敬明从来不就公共话题发言,而且他们的粉丝也大体上是特定年龄段的人群,这些人在社会上发言权不大。
不像韩寒的拥趸,老少皆有,而且在社会上声音很大。
至于那些炒股博客,基本上谈不上影响力,只能算是炒股这个特定领域圈内的事儿,出了这个圈,就什么都不是了。
我曾经说过,就公共事务而言,别说官方,就是整个知识界,其影响力加起来都不及一个韩寒。
韩寒说话,胆子很大,虽然在用词上也有所考究,但似乎只要他想到而且想说的,就没有不敢说的。
不怕打压,也不怕拍砖。
韩寒对于这个体制来说,是一个标准的异类。
天不管,地不收,连中学都没读完。
自己凭双手,杀将出来,单单靠赛车就活得好好的。
如果凭他的影响力,文字也可以卖大价钱。
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现体制的人,一个市场里游泳的健将,但又不像市场的经营者,需要对管理者折腰。
他无需理睬任何人,无论是官员还是资本家。
他就是朝廷之外的山寨,齐天大圣的杏黄旗高高竖起,但朝廷却找不到这个山寨违法的痕迹。
韩寒丁俊晖教育叛逆的成功者韩寒、丁俊晖都是名人,一个是著名的青年作家,一个是世界斯诺克冠军;两人又都有相似的经历,一个中学退学,专门著作,一个连中学门槛都没进,专攻台球;两人也非常自负,一个抨击中国的学校、教师,一个宣扬读书无用。
按理说,这两人都是牛气十足的人,像我这个无名之辈当是无发言权的,在这个“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的时代,我就应学习他们的成长经历,追随他们的言行,争取早日也到“革命战线”上去,可我终究还有些没能明白事情和道理,故还是向大师们请教吧。
还是先替二位名人说点话。
无可否认,韩寒与丁俊晖都是成功人士,也都是应试教育的叛逆者。
有人抨击他们没文化,走不远,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古代的诗人、词作者也不见得了解多少英语的,也不能懂得现在化学、物理的,也不必弄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但他们都成就了一番事业,至今值得我们景仰。
这说明什么呢?还有古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也未有听说必须弄懂全部行当的。
一个作家,多读点书来支撑自己写出有影响的文章就行,倒不必去精通数理化。
一个歌手,多练练嗓子,为人们唱出美丽的歌来就行,倒不必苛求他们一定要把中国外国古代现代文学史背得烂熟。
毕竟像陈寅恪先生那样博学的人太少。
记得余秋雨老师在青歌赛上说“这些基础知识还是应该知道的”,我觉得这是不太妥当的:歌唱家觉得你不识五线谱简直就是外星人,英语教授觉得你不懂ABC真是不可思议,文学家觉得你连泰戈尔都不知道就是无知......但真正识五线谱的,你到大学去看看,能识的有几人;懂ABC的似乎多些,但看到大学里为四级焦头烂额的庞大队伍,教授的话就应再思考;作为中国人了解一下中国的文学史也就罢了,至于外国文学史我想非专业人士不了解也无可厚非。
如果仅仅因为他们没有上大学而断言他们今后发展的道路长不了,这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就算韩寒有可能才思枯竭,江郎才尽,“书到用时方恨少”,但我想大不必替丁俊晖担心的,他打球用的是眼睛和技能,当然也有一点点天赋,只要他能继续刻苦训练,不要像罗纳尔多那样安逸得身体日胖,总还是有发展前途的。
小议“韩寒现象”
付鑫
【期刊名称】《学生之友:初中版》
【年(卷),期】2002(000)0Z3
【摘要】近年来,韩寒正被一些媒体炒得火热,看着他的《三重门》和《零下一度》,我不禁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个17岁的少年能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看世
【总页数】1页(P)
【作者】付鑫
【作者单位】哈六九联中三年一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5.5
【相关文献】
1.“韩寒现象”:让教育尴尬韩寒的意义 [J], 赵健雄
2.偶像作家博客写作现象透视--由郭敬明与韩寒的博客说开去 [J], 吕燕
3.由"韩寒现象"引发的思考--"韩寒现象"不只是文化现象 [J], 马藜;李星星
4.符号与互动:媒介对青年身份认同的塑造——以“韩寒现象”为例 [J], 冯雅颖;
5.小议“韩寒现象”:网络影响力与现实的无力感--以韩寒新浪博客为例 [J], 张天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由韩寒文章引发的思考----论学校公信力的缺失由韩寒文章引发的思考----论学校公信力的缺失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刘政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涉及任何商业,政治单位及个人,文章版权属本作者,翻版必究,引用注明作者及出处。
读了韩寒的文章我不禁对我们的中国政府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联系自己切身实际所遇我更为我们的学校感到恐惧和悲哀!曾经我对咱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老师赖红那种尖锐批驳中国政府的行为不以为然,甚至一度鄙视之,现在我才明白当初的我是多么的幼稚和无知!当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们都竭力捐款捐书多么希望自己的一份心意能交到受灾同胞的手里,安抚他们悲痛的心,让他们知道祖国没有抛弃他们,政府没有忘记他们,同胞没有嫌弃他们。
可是我们的政府做了什么?众所周知我们地震募集捐款730多亿,但真正投入灾区不到200亿,请问我们剩下的530多亿去了哪里?我们捐的钱并没有通过政府的手到达灾区人民手上,谁有知道西南五省旱灾我们捐的钱又有多少能到达那些迫切需要水源的灾民的手上呢?人无信不立,一个政府如果不能对他的人民负责,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对他的公民诚信,那么这个政府终将被他的下一代取代。
同样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公信力,同样会被他的学子抛弃,最终沦为历史的尘埃!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
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
而在我们学校我丝毫没有感到有公信力的存在,3月19日晚上1,2点钟的时候有小偷从我们宿舍的阳台翻进了我们的房间,并在厕所灯光大亮的情况下偷走了我放在枕头下可爱的N86手机,舍友放在衣服里的钱和手机也不翼而飞了,最可恶的是我那酷似存折的学生证也被顺手牵羊拿走了。
高一话题作文韩寒现象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高一话题作文:韩寒现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话题作文:韩寒现象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话题精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上海松江二中学生韩寒,在《萌芽》杂志社等单位举办的新概念作文竞赛中脱颖而出。
后又因陆续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以及《零下一度》而蜚声教育界内外。
但他的数理化等六门功课不及格。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不久传出消息:韩寒退学了,他要靠写稿生活,一时成为热门话题,进而在为一种现象。
请以"韩寒现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话题精析]这个话题可谓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界内外的热门话题中的热点,各种报刊对韩寒的报道、分析、评论连篇累牍。
历有过对小学生黄帅、大学生张铁生等的讨论,那是有关高层人物作过"批示"之类的。
而没有长官意识,纯粹民间掀起的对一个中学生的关注,并且形成一种"现象",可谓空前。
所谓"韩寒现象",即指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韩寒其人其事本身,而包括公众对韩寒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
以"韩寒现象"儿为对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因而立意高远,眼界就开阔,概括能力就培养出来了,可养举重若轻之大气。
鉴于各种媒体地韩寒现象的议论已如恒河沙数,故写作本文无论持赞扬还是批评的观点,都必须巧立意、深开掘,发他人之所未发。
[佳作选萃]偶然与必然的集合浙江王琰赟令人肃然、令人惊喜的刘中生韩寒,因其勇于挑战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成为了当今众多青年学生心中的偶像。
暂且不论韩寒的行为是否无懈可击,我要说的是,韩寒给教育界敲响了警钟,"韩寒现象"的出现,反映出了现行教育体制的诸多弊端。
韩寒现象引发的思考
许娟
【期刊名称】《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8(017)004
【摘要】世人眼中“80后”的代表人物韩寒,从少年成名开始,9年来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话题,被称为韩寒现象。
从韩寒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教育、有关“80后”、有关国情、有关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辩证地看待韩寒这一时代造就的特殊人才,我们将从中得到关于国家培养人才问题的启示。
【总页数】5页(P87-91)
【作者】许娟
【作者单位】三江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署名权等于作者身份权吗?韩寒诉方舟子一案引发的思考 [J], 张伟君;张韬略
2.由"韩寒现象"引发的思考--"韩寒现象"不只是文化现象 [J], 马藜;李星星
3.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现象中引发的思考——当代科学视野中的音乐传承现象研究 [J], 王超慧
4.教育的失误与错位——关于“韩寒现象”的思考兼与两位博士商榷 [J], 宋伟
5.庞氏分红行为的界定、判别与监管--恒大集团分红现象引发的思考 [J], 韩洪灵;王梦婷;赵宇晗;陈汉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中学现行教育中价值目标取向的两三点缺失——以韩寒事迹为例摘要:素质教育是21世纪的重大课题,而德育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众所周知,初中是青少年学生进入人生转接点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中,他们的生活,行为,学习等习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习成绩,从而大大影响他们以后成长道路上的发展,因此,一个好的教育模式、一个好的教育体制、一个好老师以及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就显得十分重要。
伴随着一个个才高学低的案例、一起起校园暴力流血事件、一件件因为英语而断送的大好前程和美好未来,我们不禁感叹当今中国现行中学教育体制的诸多缺失,因而它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也需要适时正确的引导。
本文试图从外语教学的过分投入、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中学生品德教育等三方面来浅谈一下现行中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的缺失。
关键词:中学教育;外语教学;个性发展;品德教育;韩寒,男,上海市金山区人,亚洲知名作家,赛车手,《独唱团》杂志(现已停刊)主编,并涉足音乐创作。
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1999年3月韩寒开始写作小说《三重门》。
2010年4月韩寒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初中时开始有文章发表,并作为体育特长生升入上海市松江二中。
高一时(1999年),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被报道后引发社会关于素质教育政策及“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他发表的首部小说是一部反映上海初三学生生活的小说《三重门》。
通过这部小说的发行,他一举成名。
该书累计发行200万册,中国近20年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在留级后,再次挂科七门并最终在退学。
退学后陆续发表了散文集《零下一度》、《就这么漂来漂去》和《杂的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等作品,并长期通过博客继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时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甚至论战。
关于教育作文1500字:欢送阅读与支持,如果喜欢记得常来!内容简介:曾经读到过韩寒的一篇关于评教育的文章,题为《穿着棉袄洗澡》。
文章中深刻揭露了中国教育的弊端,毫... 觉得不错就继续看完以所有内容吧!以下是由推荐的《关于教育作文1500字》,欢送大家阅读交流!【一】:教育问题曾经读到过韩寒的一篇关于评教育的文章,题为《穿着棉袄洗澡》。
文章中深刻揭露了中国教育的弊端,毫不留情的痛斥了中国现今的教育制度,让人读完后不禁拍案叫绝,大呼过瘾。
可以说韩寒的这篇文章是向中国教育发出了一次挑战,代表了广阔学生的心声。
可是韩寒的敌人是强大的,为了让韩寒知道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今天,我这样无足轻重,位卑言轻,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一个同样被中国教育压的喘不过气的高中生,要站在这里与韩寒并肩作战,要为中国千千万万受苦受罪的中学生兄弟姐妹们“登高一呼”。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一位美国教育官员在访华时曾去过北京的一所中学听课。
当他看见学生整齐划一的坐在椅子上,课堂井然有序时大为感慨,断言到:“20年后中国的教育必定会超越美国”如今30年过去了,中国教育依然落后美国教育。
我不禁要笑那位官员的无知:20年超越美国真是一个笑话,殊不知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的时代就实行了这种授课方式,可最后还不是落得个被列强瓜分的局面。
美国的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
而中国的课堂那么讲究“专心致志,唯师知惟听,读死书”,在这种“现代私塾”的授课模式下妄图20年超英赶美实乃天方夜谭。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一个工程师和一个民工闲聊,无意中发现两个人竟参加过同一年的高考而且报考的是同一所北京院校,工程师(北京籍考生)以462分的成绩被录取,而民工(湖北籍考生)竟然以571分的成绩落榜,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两地录取分数线不同。
其实这种事例在中国以是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是地方保护制度的实行。
近年来中国频繁出现高考移民的现象,屡禁不止。
“韩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韩流,指的是韩国的文化、电影、音乐和时尚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
韩流现象在中国尤为显著,不仅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也深入到了大学生群体中。
韩流影响下,大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对韩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对策进行研究。
1.审美观的影响韩国的流行音乐、时尚以及电影、电视剧等作品,都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而这种审美风格正是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原因。
他们追随韩国明星的时尚穿搭,追看韩国电视剧的剧情情节和人物形象,听韩国流行音乐的歌曲和舞蹈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审美观产生了影响,使他们更加崇尚韩国的审美标准和风格。
2.人际关系的影响韩国的文化中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真诚的交往。
这种价值观也传递给了大学生,使他们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更加看重友情和亲情的交流。
大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和行为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加偏向于韩国文化的交往方式。
3.学习态度的影响韩国的成功模范和励志故事,也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影响。
韩国的电视剧和电影中,塑造了很多聪明、努力、勇敢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一定的鼓舞作用,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追求成功和进步。
二、对策研究韩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消极的一面。
大学生应当对韩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引导自己形成独立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1. 加强文化自信大学生在接触韩流的过程中,应当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盲目跟风,树立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明白自己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培养文化自信,不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迷失自我。
2. 增强批判意识大学生在接受韩流文化的要理性地分析和评价,增强批判意识,不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要学会辨别文化产品的真伪,区分好坏,不盲目崇拜韩国的一切,而是保持理性的思考和态度。
3. 培养本土文化大学生应当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动了解自己国家的音乐、电影、时尚等文化产品,培养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有关韩寒以及我们青春的出口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有关韩寒以及我们青春的出口,感谢您的阅读!很早就想写一写韩寒,这个有点意思的人,以及与之相关的有点意思的人和事。
直到今天,终于动笔了。
记得小学的时候,班主任曾在闷热的教室里发表一番讲话说:“一个韩寒改变不了中国教育现状。
”而台下听讲的三十多个“花骨朵”里只有两个知道“韩寒”是个人名。
那如临大敌的情景现在看来像个冷笑话,然而韩寒最初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我的视野的。
前两天无聊中翻看早年的《新概念获奖作文选》,看到有个学生专门写了个文章论述一个主题:“韩寒其实是个孩子”。
而有趣的是作者显然不是个成人。
想想那时候韩寒作为一个所谓“现象”也的确一度是街谈巷议的话题。
当年,“韩寒”、“新概念”、“应试教育”是串连在一起的时髦话题,我在班主任的那次讲话之后逐渐在各个媒介上了解到这个话题时髦到几乎一时间无人不谈的地步。
到现在,这个话题似乎都还没有过时。
然而从那时到现在,似乎都没有跳出一个狭隘的怪圈,那就是把韩寒当成“现象”,而且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一个“畸形现象”。
好像只有在一个学生被沉重的课业压迫得出了什么问题,比如出走、自杀、精神病的时候,评论者才会一脸哀悼地谈论起:“……这让我们不得不想起韩寒……”。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切事情似乎都可以归结为这个简单的思维。
韩寒的经历如今已经路人皆知,他是一个反叛者,但是他的反叛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对于一种教育制度的反叛。
在中国,长久以来“应试教育”这四个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制度,它是一种两点一线、晚睡早起的生活方式,它是对待知识与思想功利而虚伪的态度,它是一种足以囊括中国千百万人精神状态的意象。
为它所塑造的人拥有一整套应对各式事件的思维模式,可以用它去应对中考、高考、考研、读博,以及生活中其余的一切,却唯独缺少了生活的目的。
它通过背负着它的每一个人渗透到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毛孔甚至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潜规则。
因此,韩寒的反叛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对于教育制度的反叛,更是一个人对于一种宿命的生活的反叛。
论韩寒现象中国教育的影响
——综合性研究学习报告
此次寒假我们高二一班的小组进行了一个有关于“论韩寒现象对
中国教育的影响”为课题的一个研究性学习,在此我对我们的研究成
果进行一下报告。
首先,韩寒现象在中国是讨论非常多的一个话题,社会上不少家
长和老师都对韩寒目前这种状况表示担忧,怕会把其他孩子影响坏。
应试教育是中国历来选拔人才的传统做法,偏才总是很难得到理解和
接受。一些人认为,韩寒把宝都押在写作上,万一在这条道路上不是
很成功,其他选择他就很难进行了。但也有很多人却支持韩寒现象。
现在的中国基本上都是教育出一个“全才”,而却很少有“专才”,
韩寒就是这个时代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专才。但是对于这种现象不能
盲目的追捧,在决定自己的未来之前,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有一部
分学者说:韩寒现象是“毒瘤”,很多的同学盲目追捧,甚至半路辍
学。但是经过我们的这次研究学习我们发现并不是如此,凡事皆有利
有弊。
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说过:“生活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想
要做成功一个事一定要付出努力。韩寒能通过自已的专长,成为一名
优秀的作家,他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背后的那份辛酸鲜有人知。我
想那些盲目追捧的同学们,并没有意识到所有的事情有需要努力才能
成功的道理。
第二,中国的教育与选拔方法就是通过考试,在学生间流传着一
句话“分分学生的命根”。似乎分数才是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全国政
协常委、山西省副省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平则认为,这涉及到
教育模式的问题,不能以一种模式来判定这个学生好与坏,叛逆或者
非常乖。“因为我们现在看待一个学生,如果八门课他全部都优秀,
他是一个好学生,然后进入重点学校,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一个学
生只喜欢其中的三四门,这三四门很优秀,就说他是差等生,不好的
学生。”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弊病所在:分高我就是人才。
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近几年各地地方高校迅速猛增,而那些之
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下变成了高校,似乎一夜之间,全社会都需要
研究型或综合性的人才了,重乎虚名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教育的
社会作用应当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而当我们的经济改革发生巨大变
革时,我们却缺少实际可用的人才。电视新闻的报道:中国各大一线
城市都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专业技师的缺口
达到了2.2万人,有的公司甚至打出九千元月薪的旗号来招募优秀的
技术工人,而公务员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岗位却一位难求。
现在很多职业技术学校要么夭折,要么被地方政府收编,成为教
育“变相产业化”的工具。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商业化的教育难道能
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跟多的人才?对于家长们来说是了却一
桩心愿,对于孩子们则是一种希望,而对于社会来说,则是培养了一
大群拥有大学“文凭”的高中生而已。
第三,韩寒现象虽有批评,但确确实实警醒我们的中国教育,这
个对我们中国教育的冲击是不容质疑的。现在国家正积极改革,总体
上看,各地方案突出了“素质教育”、“综合考量”,力图改变“一考
定终身”的局面。北京将于2017年取消中考,天津也出重拳减轻天
津的中小学的学业负担,我们黑龙江也将于2015年取消高考英语中
的听力,所以我们的“专业化”人才与“全面化”的人白向社会输送
的数量一定会慢慢平衡的。现在国家也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某方面
“天赋”,像高校自主招生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无论通过高考还通过自己的技能都需要努力,因为天上不会掉下
来大馅饼。对于韩寒现象不能盲目追捧,而是应该学习他另一方面就
是不能屈服于现实生活,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财富,创造
出知识,让自己走向人生成功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