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壕吏》说课案

《石壕吏》说课案

《石壕吏》说课案
《石壕吏》说课案

《石壕吏》说课稿

育才中学韦小玲

一、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它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性强,语言凝练、质朴,文意浅显易疏通。教材选入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品读古诗文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珍惜当前和平幸福的生活。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古文学习,对一般古诗文内容含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学习这首《石壕吏》就比较轻松了。但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况且学习文言文难免会有点枯燥。另外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同杜甫笔下的社会相离太远,这就给学生感悟诗歌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本节课我会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理解、感悟课文。

三、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一是反复朗读,做到熟读成诵;二是情景对话表演,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珍惜眼前和平幸福的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并辅以“课本剧表演”感悟诗歌内容。

2.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学法

1.朗读感悟法。

2.自主合作法。让学生自主读与思,合作译与演。

3.情景表演法。通过表演课本剧,切身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

六、教学过程

(一)以观看动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作铺垫。)

(二)走进作家,了解写作背景。

1.回顾上节内容,学生介绍杜甫生平与作品。

2.老师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三)走进石壕村,整体感知全诗。

第一环节:赏读

1.听老师范读《石壕吏》,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停顿节奏和感情基调。

2.扫除生字词障碍。

3.老师指导朗读,小组内进行赛读。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为感悟诗歌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品读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小组内解决。

2.理清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落实知识目标培养自主学习)

3.品读课文,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1)在文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想想“捉人”为什么是在“夜晚”?

(2)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妇人致词的内容,可以分几层?老妇人说了那么多话,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还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如果是逼问的,想想官吏是怎样逼问的。

(设计意图:深入品读感悟诗歌突破重点)

4.课本剧表演:运用想象,还原情形,进行情景演练。

(设计意图:学生自编自演官吏和老妇人之间的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下文把握诗歌主题思想作铺垫。)

5.课堂训练

通过刚才的情景对话和第二段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我们能够看出:差役是()的,老妇是()的,战争是()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的,作者的情感是()。(设计意图:感悟诗歌情感,突破本节难点。)

第三环节:诵读

通过归纳的课文与老师的板书,达到熟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赏析杜诗

回顾一下杜甫生在唐朝的什么时期,他的诗被称为什么?你还知道杜甫的哪些诗歌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设计意图:中考语文把诗歌赏析作为了一个知识考点,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加强学生赏析诗歌的训练。同时也是本节难点的一个升华。)

(五)作业布置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考察内容理解加强写作训练)

七、板书设计

石暮――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

壕夜――住宿――发展:听妇前致词

吏夜久高潮:请从吏夜归

天明――告辞――结局:独与老翁别

(忧国忧民)

八、设计理念

1.自主合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与合作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读与思,合作译与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

2.突出朗读教学。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古代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打算在教法上采用了以读代讲,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整堂课的设计贯彻由浅入深的原则,由感性朗读到品味语言,再到情感主题,环环相扣,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石壕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石壕吏》教案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师板书《石壕吏》)

(二)师生共同解题。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 (三)整体感知: 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吏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 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 青海一中李清 “一怒一苦,如椽巨笔著诗史;一听一闻,心系苍生显圣名。”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的《石壕吏》,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效果预设六个方面,对我的构想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及地位。 《石壕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课型为精读课。学生对杜甫的基本情况和本诗大的社会背景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为本诗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诗中,诗人以一个见证者的身份,亲历了一场差役夜捉人的惨事,通过对老妇陈辞的白描,展现了战乱年代,百姓的苦难生活。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和感悟”,并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教授本诗的时候,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学生搭建一个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立足文本,在老师的指引下自主朗读、品析、感受。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说学情。 (1)、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简单的文言文的能力。(2)、阅读理解诗歌欠缺方法和经验,对语言的品析比较随意。(3)、生活在和平年代,对诗中所描绘的苦难生活难以形成共鸣。 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文体特征,我将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3、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诗歌。 (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3)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诗歌平实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 (4)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预设。 (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诗人既希望唐王朝能尽快取得战争胜利,又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的复杂情感。 二、说教法: 为了很好地完成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我在授课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的理念,让学生更多的深入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因此我采用:1、情境教学法。2、以读促悟法。3、提问讨论法。来组织教学。 三、说学法: 学生采用的学法拟定为:1、合作探究法。2、诵读感悟法。3、自主赏析法。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从“导入---朗读----品析---感受”四个环节,用时一课时来组织教学。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 2、听录音,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石壕吏(háo)逾(yú)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 戊中空,注意区别。妪(yù)。咽(yè) 3、再读课文。点评 4、疏通文意。 四、分析情节、人物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石壕吏》_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

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电子教案

石壕吏杜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学习指导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石壕吏》教学设计A

《石壕吏》教学设计 龙华中学初一语文组刘卓 教学设计说明 《石壕吏》是名家名作,是各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课目,所以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这课;如能以这篇课文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言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就善莫大焉了。至于本课的设计思路简单地说就是由写作背景的“面”介绍进入这个作品的“点”学习;由简单情节的熟悉到复杂深沉的情感把握;由感知到质疑到品味。 教学程序主要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简介背景,整体感知 一般情况下,虚构的作品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特别关注,而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学生略知一二的大事件,往往会强烈的吸引着学生。“安史之乱”就是一个例子,学生知道一些相关情况,却不详实,渴望进一步的了解,如果能绘声绘色的介绍一番,就会紧紧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很好地导入课文。所以,我设计的导入就是作品背景的介绍即“安史之乱”的介绍,也算是“激趣”性导入。 学习古文,我不喜欢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零碎讲解零碎阅读,我觉得这就是“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所以正音、散读、朗读之后,我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以达到整体把握文本的目的。至于字词句的解释,我把它们穿插在研读过程中。 【第二环节】沉浸文本,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石壕吏》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叙事诗中的杰作,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情节性也较强。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

并颇为紧张。这很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口味”,学生在阅读后对整件事情也有较深的感触,这是这首诗作为教学材料的一个优点。所以在教学时,我从情节入手来引导学生熟悉文本,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沉浸文本。 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忧国忧民”已成为他的“情感标签”,学生在学习本诗时,简略一读就立即会“归纳”出这种情感,其实只是“贴标签”、“戴帽子”,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在整体感知之后,我认为不必马上让学生品味情感,应进一步介绍了诗歌的社会背景,并紧紧围绕文本自身,反复诵读、解读,让学生沉浸文本,渐次深入文本,了解与他们生活太远的饱受战乱摧残的社会现实,深化其对诗歌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层次。 【第三环节】质疑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矛盾【难点】 本诗的情感基调当然还是沉郁顿挫,诗人贯穿始终的感情也还是忧国忧民,但值得深思的是,尽管诗人对饱受战乱摧残的老妇一家非常同情,对冷酷粗暴的“悍吏”鄙视厌恶,但是在记叙此事时,诗人并未正面展现悍吏的反面形象,甚至不曾记录悍吏的只言片语,只是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为何要这样处理?这对缺乏阅历、直率单纯、爱憎分明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将这一环节设置成教学难点,让学生先自主讨论、探究,再从形式美和社会背景两个层次与他们交流。 作者在本诗中隐晦流露出的思想矛盾是教学的难点,但是不必深讲,理解即可。而作者刻意省略的“吏”的逼问,却可以让学生当堂详尽补出,并可安排角色对话,(侧重老妇的回答),以进一步感受诗歌展示的战乱之苦。 【第四环节】品味字句,挖掘诗人隐晦的爱憎【重点、难点】 叙而不议,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正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他的作品有“诗史”之誉。但是真的就是情感的“零度介入”吗?难!就本诗而言,作者虽未直

《石壕吏》说课文稿

《石壕吏》说课文稿 《石壕吏》说课文稿 一.说教材: 《石壕吏》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由于前面已学过了前两首,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主要就是体会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 全文语言凝练、质朴,内容集中,构思精巧。仅120字就写出了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并自请应役的经过。作者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憎恶。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1、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通过朗读、质疑和闯关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重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方法是: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质疑释疑,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在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后用短剧表演的形式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三.说学法指导: 一是朗读法。对于文言文来说,读最为重要。因此,我在学法上采用了朗读学习法,采用齐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尤其是重点句子,要反复朗读、吟诵,在此基础上,通过想像与联想,再现情节,把握内容,加深学生理解记忆和对人物性格的挖掘。这是突出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二是利用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互相质疑释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点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是利用闯关的形式,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文言文教学往往枯燥无味,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创关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参与率。 四、说学习过程: 预习指导: 印学案和分组 (目的:让学生了解本堂课的思路,以助于老师授课。) 学习过程: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恶,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

石壕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例如:古今异义词(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5:通过比较诗风的变化,体会文学来源于生活。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说教法: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先生读,互评,再生读,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优质教案.doc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2、师过渡到新课: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课件显示: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

初中说课稿范文初中语文《石壕吏》说课稿_0268

2020 初中说课稿范文初中语文《石壕吏》说课稿_0268 EDUCATION WORD

初中说课稿范文初中语文《石壕吏》说课稿 _0268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石壕吏》。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

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例如:古今异义词(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5.通过比较诗风的变化,体会文学来源于生活。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说教法: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先生读,互评,再生读,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古体诗在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炼的语言。 3、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准备提前预习、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1、采用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读对联,猜诗人:多媒体出示对联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3、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成都杜甫草堂对联 学生齐读 师:有谁知道这几幅对联所写的是哪位诗人? 生1:杜甫 师:你怎么知道是杜甫? 生1:因为“诗圣”是杜甫,还有“草堂”是杜甫在成都郊区的住所。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有根有据,不错。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走进石壕村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石壕村,看看这里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我们先来听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歌的?学生点评。 有谁愿意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华? 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准备点评。 指名学生点评,然后询问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1、明确古诗朗读方法(出示投影)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得顺畅 第二步——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 第三部——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共同的了解一下有关的背景资料。(见课文注释) 2、指名学生读: 师评价: 3、早上我们预习了课文,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还有那些字词感觉到理解的还不清楚的? 4、翻译检查:出示PPT.(PPT上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范本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例如:古今异义词(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

精练的语言。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5:通过比较诗风的变化,体会文学来源于生活。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说教法: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先生读,互评,再生读,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老妇的致词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让学生大概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教师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逾】越过【老妪】老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犹得】还能够【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新】最近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矫正)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

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千古诗心忧万般难眠愁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节奏和感情,感知诗意。 2.通过品读诗歌,涵泳字词句内涵,体悟情感。 3.通过悟读诗歌,了解叙事诗特点,赏析手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诗歌,涵泳字词句内涵,体悟情感。 2.通过悟读诗歌,了解叙事诗特点,赏析手法。 ?教学难点: 赏析叙事诗的材料裁剪、形象塑造、留白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曾学习过杜甫的名篇《望岳》,对杜甫有一定了解。但学生对其作品认识,大多停留在《望岳》所呈现的青年杜甫的积极向上和雄心壮志;或是对杜甫及作品有模糊的了解,对杜诗现实主义风格认识尚浅,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不深,无法独立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另外,在朗读方面,学生能力有限,有待于老师引导和点拨。 ?文本解读: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在事实的诉说中寄予了作者对安史之乱的控诉和对百姓的无限同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色即傍晚时分,百姓此刻躲无可躲,诗人也是辗转很久才到了石壕村,这个时间官吏才来捉人,说明其狡猾、狠毒。用“捉人”而不是“征兵”,说明百姓是被强迫带走的,“捉”字仿佛让我们看到,百姓在前面跑,官吏在追,追到了,抓了就走,更点出了百姓惧怕战争。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对比之下,石壕吏凶恶、暴虐,更显出百姓的卑微可怜、生活困苦。“听妇前致词”领起对家中景况的叙述,突出战争的频繁惨烈,带给百姓和普通家庭的巨大伤痛,蕴含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方面表现了儿媳泣不成声的伤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

《石壕吏》课堂实录

《石壕吏》课堂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首先请大家看屏幕,了解“安史之乱”。谁了解这段历史? 生:这是唐朝的历史。 师:看来同学们不太了解,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请一个学生读一下资料。 生:(学生读“安史之乱”资料)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转折点,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bì]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軍,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 师:诗人杜甫用沉重的笔触记录了这段沉重的历史,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进石壕村。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看杜甫诗三首中的《石壕吏》,首先请大家听朗读录音,注意标注拼音。生:学生听录音标注拼音。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 生:(学生读诗) 师:读的不错,字音准确,下面咱们再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停顿。 生:(学生听读,标注重度、停顿) 师:这首诗读的语速怎样?我们看五言诗在第几个字后停顿? 生:语速较慢,在二三字之间停顿。 师:好,请大家根据提示朗读全诗,注意停顿。 生:(学生读诗) 师:不仅读出了停顿,而且读出了感情。那咱们给他以掌声。 生:(学生鼓掌) 师:那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下面咱们大致疏通一下文意,老师提示一下重点字词,看“三男邺城戍”怎样翻译? 生:三个儿子防守邺城。 师:那原文中“戍”的宾语“邺城”提到了前面,这是一种文言现象:宾语前置,翻译时要按正常的顺序翻译。“存者且偷生”中“且”是“尚且”的意思,“室中更无人”中“更”是“再”的意思。好,下面小组之间合作翻译全文。 生:(学生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师:谁有疑问 生:“啼” 师:啼哭的意思 生:死者长已矣 师:死了的人生命已经永远完结了 生:二男是第二个儿子还是两个儿子 师:两个儿子。好,还有没有疑问,下面大家看看译文。 生:(学生读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方 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方案) 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 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 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 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

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 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 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教案.doc

211《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通过情景想象,合作表演,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感受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3.增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社会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体会老妇的致词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探究法,情境体验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同学们,你们对杜甫了解多少呢?请看大屏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作

“诗圣”。他的诗立足现实,广泛而深刻的描绘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残暴,揭示了社会矛盾,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被人们称为“诗史”。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公元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以补充兵力,洛阳一带也骚动起来。当时,身在洛阳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被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一路上,他所看到的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是,忧愤交加,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石壕吏》 二、听读课文,学会朗读 要求:听准字音,明确停顿,把握朗读感情 过程:听读——自读——抽读——学生点评——齐读 三、自读课文,读懂文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自译课文,遇到疑问,同桌合作解决。 2.提出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老师适时点拨。 3.同桌合作,一人朗读,一人翻译。 四、想一想,议一议 下列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吗? 书: 1. 一男附书至。 2. 昨天我买了一本书。 走:1. 老翁逾墙走。 2. 小明走着去上学。 前途:1. 天明登前途。 2. 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五.研读诗歌,探究思想内容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诗中的语句回答。 2.明明是朝廷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抓壮丁”,而说“捉

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杜甫的《石壕吏》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诗,在课堂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二是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意,体会情感。 2、品析重点诗句,感悟人物个性。 三、教学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咱们叫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做一下评价。 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评价,咱们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明确: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 2、下面咱们听一下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在听的时候,把握刚才咱们所说的几点。(听完后,学生谈感受) 3、下面你就根据刚才的范读录音,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4、生展示。 (三)、品读探究

石壕吏 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 课题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