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边缘人的特征、危害及其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472.69 KB
- 文档页数:6
第32卷第2期 2010年4月 上海管理科学 Shanghai Management Science VoI.32 NO.2 Apr.2010
文章编号:1005—9679(2010)02—0081—06
组织边缘人的特征、危害及其管理
刘毅李树李宁琪张树银
(中南大学商学院,410083)
摘要 组织边缘人将成为组织发展中的一块短板,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关注核心员工时,却忽视了
对组织边缘人进行有效管理,将制约着组织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对组织边缘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把组织
边缘人内化为组织内人,甚至是核心员工,已成为一个理性的选择。关于组织边缘人研究还处于探索初期,
本文对组织边缘人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其特征,阐述组织边缘人的产生原因、危害及其管理过程。
关键词 组织边缘人;组织内人;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化
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关于边缘人这一概念,逐渐衍生出很
多新的概念,如:社会边缘人、文化边缘人、城市边
缘人、北大边缘人等,笔者首次把这个概念引入组
织研究中来,提出了“组织边缘人”这一概念。本 文认为,根据员工在组织的内化程度,可把员工分
为“组织内人”和“组织边缘人”,具体分类如图1
所示。
说明:1代表核心员工;2代表组织内人;3代表组织边缘人。 图1组织员工的分类
组织边缘人的产生原因及其高发时期
(一)组织边缘人产生的毒三角模型
组织边缘人的产生,不只是某一个人的问题,
tg可能是组织的问题,甚至是社会的问题。本文
主张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组织边缘人的产生原
因,涉及员工因素、组织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
是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并称之为“组织边
缘人的毒三角模型”,具体如图2。
(1)个体因素。员工被组织边缘化,组织因素
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是重要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 应该从自身寻找,如:个人价值观、人格特质、基本
需求、社会认知、业务能力、人际能力、处事方式、
工作绩效等。首先,分析个性特征。缺乏责任意 识的员工,不能真正地融人组织;缺乏团队精神的
员工,不善于合作,容易被孤立;不善于沟通的员
工,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很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紧 图2组织边缘人的毒三角结构模型
张。除了个性特征外,个人的能力、价值观念、认 知方式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员工成为组织边缘人。
个人价值观念与组织所提倡的基本价值观念存在
冲突,员工很可能被组织边缘化;个人能力低的员
工,在组织中从事底层岗位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话
语权,很难得到领导或同事的认可;由于员工受教
育程度、家庭背景、生活背景、所成长地区的文化氛 围、个性特点等差异,导致员工对一个组织的适应
能力不同,有些人能很快融入团队进人角色,而有
些员工往往因不适应环境变化而被边缘化;员工对
自己的工作、组织及其同事缺乏一个客观、公正的 认知方式,也可能引导员工走向了组织的边缘;在
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
样化和创新精神的知识工作者,激励的动力更多地 来自工作本身,对于这些员工,如果比较高层次的
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很可能被组织边缘化。
(2)组织因素。组织文化、规章制度、管理方
式、领导者素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等这些因
素都可能导致员工被组织边缘化。首先,企业文
化方面。在一些传统的家族企业中,家族内人对
作者简介:刘毅,中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李树,中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李宁琪, 中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张树银,中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融资,内部资 本市场。
81
— 上海管理科学 第32卷
外人的排斥,外人很难受到重用,关键的工作岗位
都被家族内部成员所占据因而能力强的外部人很 可能被组织边缘化。一些国有企业,官僚主义与
拉帮结派的工作作风比较盛行,人际关系与个人
背景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个人能力 或工作绩效被忽视,因而很多能力强的、工作绩效
突出的员工得不到重用,从而成为组织边缘人。
些民营企业,推行军事化管理方式,过于强调共
性,忽视了员工的个性,因而员工的个性受到了压 抑,对工作逐渐失去了激情,很可能导致这部分员
工被组织边缘化。其次,规章制度方面。现在很 多企业过于重视对核心员工的激励,而忽视了一
般员工,核心员工享有丰厚的物质报酬,拥有足够
多的技能培训机会和足够大的晋升空间,与此形
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般员工物质报酬少,受到精神 方面的激励少,发展空间有限,因而很多一般员工
感觉自己在组织中不受重视,工作得不到认可。
最后,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在招聘过程中,
往往没有考虑个体与组织特征的显著差异,而在 组织内化过程中,也并没有帮助员工顺利地完成
角色转化;在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存在着
不公平的现象,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员工对组织或 者管理者存在不满甚至怨恨,可能被组织边缘化。
(3)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文化、宏观经济状
况、教育状况、社会风气、价值观导向、国家政策等 这些社会环境因素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员
工与组织,因而也可能成为员工被组织边缘化的
重要影响因素。首先,宏观环境角度。我国正处 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各项市场经
济体制还不完善,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不确定
性程度比较高,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3O多年里,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对组织的影响程度
越来越深。在这种动荡与改革的社会环境下,企
业的发展也具有了变革时代特征。在国内,面临 着激烈的竞争;在国外,面临着国际化的大挑战。
因此,企业变革、重组、并购等现象经常发生。可
以说,不确定性的环境也为组织边缘人的产生与
生存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条件。目前员工流动 频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其次,国家文化角
度。华人社会的上下权力差距(power distance)
较西方为大,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其中霍夫斯塔 德(Hofstede,1980)的研究是典型的研究之一。
他曾针对全球四十几个国家的IBM员工进行文
化价值观的研究,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权
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及男性化(masculine)等四个层面,来剖析各国的
文化价值。结果发现,四十几个国家可以形成数
个迥然不同的文化群。相对于英美等西方国家, 海外华人的地区与国家,如香港、新加坡及台湾,
在文化价值上是十分相似的,而且与西方国家有
82一 显著不同。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研究,中国是一个
高权力、高距离、高集体主义的国家。因此在我国 的企业中,领导者的权力非常大,领导与下属之间 关系质量对于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领
导者的领导方式、领导水平、领导能力等因素也可
能成为下属被组织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如:如果下 属感知到领导对待自己不公平、不重视自己,自己
努力取得的成绩领导者没有及时认可。中国还是
个非常重视关系的国家,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人
际关系紧张,也往往被群体所排斥,从而逐渐成为 个组织边缘人。实践证明,很多组织边缘人往
往就是在工作过程中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最后,
浮躁的社会风气、强调个性的社会氛围以及组织 味的追求利润这些社会因素都会促使组织和员
工的情感联系变弱,造成组织与员工互不关心的
局面。 综上所述,组织边缘人的产生,不是一个孤立
的现象,不仅涉及员工因素,而且还应考虑组织因
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是三者之间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组织边缘人产生的高发时期 组织边缘人的产生很难界定为某一具体时
刻,而是在员工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相互作
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但在组织的一些时期往往成
为组织边缘人产生的高发时期,需要特别重视这 些阶段,具体如下:
(1)高层人事震荡时期。当企业高层人事出 现大的调整时,原有的利益格局将打破,无论是岗
位的变动还是利益分配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很 多员工会陷入不利的处境,产生失落感,最终走上
组织边缘人的道路。 (2)企业并购时期。在公司并购后,母公司与
子公司可能存在企业文化的冲突,那些不适应新 环境的员工可能被组织边缘化。在这里,思科公
司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措施。在思科选择并购对象
之后,能确保并购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整合,它 包括如何将被并购公司的客户接收进来、怎样让
员工融合进新的团队、如何整合双方的企业文化
等,整合被并购企业员工对思科而言是一个非常 重要的因素,为所并购进来的员工提供更好的职
业机会,而不是让这些公司的员工成为边缘人或
弱势群体。
(3)企业高速发展时期。大规模招聘员工, 新员工进入公司后,面对着新的工作群体、组织环
境、组织文化等,在融人组织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
的不确定性因素,部分员工感觉自己是组织中的 “外人”,如果这种状态保持时间过长,很可能被组
织边缘化。 (4)岗位竞争激烈时期。晋升岗位究竟有限,
在岗位竞争中失利的员工,产生挫折感,可能会对
组织产生怀疑,如果员工不能从这种心理阴影中 第2期 刘毅,等:组织边缘人的特征、危害及其管理
出来,很可能被组织边缘化。联想集团的激励模
式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的实施是联想创造奇迹的一个秘方。联想集团始
终认为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 时代、环境、市场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联想在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激励机制。对于20世纪8O年 代第一代联想人,公司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
义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而进入20世纪90
年代以后,新一代联想人对物质要求更为强烈,并 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这些特点出发,联想制定了
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那就是多一点空
间、多一点办法,根据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特点设计 多条激励跑道。联想集团始终认为只激励一条跑
道一定会拥挤不堪,一定要激励多条跑道,才能使
员工真正能安心地在最适合他的岗位工作。 (5)组织变革时期。在变革期间,组织存在着
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无论是技术、文化的变革
还是组织结构、人事安排的调整等,都将给员工带
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过去的技能需要重新学习,原 有的惯例需要打破。在变革中不能适应的员工,
往往就可能在变革中被组织边缘化。因此,在组 织变革中,要与员工多沟通,明确变革的方向与内
容,让员工参与变革活动中来,从而不致于在组织
变革中迷失方向。
(6)企业发展低潮时期。当企业在发展低潮 时期,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原来成功的经验可
能成为现在的问题。此时,很多员工容易对企业
发展前景、企业的文化、管理水平等产生怀疑,工
作情绪低落,甚至会产生离职意向。 二、组织边缘人的危害
组织边缘人会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途径对组 织产生负面影响,其中直接途径是指组织边缘人
直接对组织产生的负面影响;间接作用是指组织
边缘人通过扩散机制影响其他员工,从而对组织 产生的负面影响。两者比较而言,后者对组织所
产生的危害更大。
(一)直接的负面作用
组织边缘人在意识上或行为上不能融入组 织,成为组织中的“异类”,主动或者被动地边缘
化,而不是组织内化。一旦员工处于边缘化常态, 在工作状态、心态和行事方式上会有很大变化,如
在心态上,与组织及其他成员的心理距离比较远,
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工作积极性降低。具体而言, 将会直接对员工个人与组织产生的危害如下:
首先是对员工自己的负面作用。组织边缘人
不仅是一种生存状态,表明了员工的职业状况非
常糟糕,例如:人际关系紧张、不受到领导重视、工 作绩效非常低下、个人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工作满意度低、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差、工作与生
活的不平衡;它更是一种精神状态,表明员工可能 在心理上产生一些紧张、挫折感、焦虑、失落、自
卑、职业倦怠等负面情绪。 其次是对组织的负面作用。对组织的主要危
害有:沟通不良,可能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甚至人际
冲突,破坏组织的分工与协作;缺乏团队精神,削 弱组织凝聚力;挑战组织规章制度,破坏组织形
象;不认同组织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念,影响组
织文化的建设甚至导致局部的文化冲突;不服从 管理,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因此员工被组织边缘化,不但给组织发展带
来麻烦,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而且那些被 边缘化的员工,心理压力大,往往失去了自信,变
得焦虑不安,职业安全感低,高压力之下容易产生
各种心理与生理问题。
(二)间接的负面作用 员工被边缘化,还会把边缘化情绪带到工作
中来,可能不敢面对领导发泄不满,但有可能转嫁
给自己的同事或者下属,而且负面情绪是容易传 染的,当其他员工经常面对一个对工作和组织充
满抱怨、工作萎靡不振的同事时,也会产生一些负 面情绪。还可能通过其它途径宣泄出来,如面对
客户时表现出对企业的不满,会损坏企业形象。
尤其是当被边缘化的员工是企业高层成员时,高
层管理者掌握的企业内部信息比较多,可能会就 企业阶段性遇到的困难四处散布对企业的不利消
息,危害性更大。
这就是组织边缘人的扩散机制。正因为这种 机制的存在,组织边缘人才能扮演企业病毒因子
的角色,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来把这种组 织边缘人病毒扩散开来。从这种意义上讲,组织
边缘人是一种传染病,是企业的一种病毒因子,带
来了一种不良的精神状态,破坏了组织的工作氛
围,本文把这种扩散机制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如图 3所示。 第一阶段:未激活阶段。组织边缘人零星地
分散在组织中,危害非常有限,力量也非常薄弱,
除了对组织工作绩效有负面的影响外,更多的是 自己的职业状况的恶化以及承受着心理上所产生
的负面影响。
第二阶段:激活阶段。员工被组织边缘化后, 心理上遭受了种种折磨,处于这种状态的员工往
往会把这种责任归咎于他人,进行不理性的归因, 如:领导者、组织制度、自己的同事等,而且会对组
织或者其他员工产生不满,甚至是怨恨,并在组织
中到处宣泄自己的不满与怨恨情绪,甚至极端的
会采取报复行为,影响了其他员工对组织的理性
认识。另外,组织边缘人,在组织中也作为一种负 面角色形象存在,其他一些对组织不满或感觉到
遭受了组织不公平对待的员工,会对组织边缘人
产生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自觉或不自觉地有被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