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人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城市边缘人
刘格林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06(000)0z1
【摘要】农民工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中出现的一个规模强大的弱势群体.农民与工人的双重性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经历着一种尴尬的处境.本文着重结合笔者2005年所做的一份关于四川成都建筑行业农民工人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来透射这一非主流群体在遭遇都市主流文化时的境遇,关注以农民工人为代表的城市亚文化群体的边缘性文化状态.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刘格林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1
【相关文献】
1.《饥饿的女儿》,城市边缘人的爱与痛——解读虹影作品中关于城市边缘人情感和欲求的叙述
2.城市边缘人
3.城市边缘人的精神隐忧
——以陈仓的《反季生长》为例4.城市边缘人的精神隐忧——以陈仓的《反季生长》为例5.何处是终点——论计文君笔下"城市边缘人"的困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速增长阶段对城市边缘群体的人文关怀――日本创价学会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王新生摘要: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大量从农村转入城市者陷于边缘化:受到原城市居民的排斥;传统的乡村价值在城市文明面前无所适从。
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创价学会通过人文关怀、道德教化,将城市边缘群体组织起来,并按照正常的政治参与渠道将其利益要求纳入到政治体制中,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多元化。
引言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的一个节目很感人,就是一群打工者子弟在诉说他们上学的愿望。
笔者觉得这突出反映了当前中国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尽管改革开放已经近30年,但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有非常失败的地方,进城农民根本不拥有市民的权利,无法成为市民。
城市中市民和非市民两大阶层的出现,不仅没有解决社会不公正的问题,也没有解决政治变革的最大动因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进城农民成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农民工”这个词恰当地体现了他们的处境。
由此,笔者产生了对以下问题的思考:第一,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带有人文关怀的方式,把这些边缘群体组织起来;第二,如何将他们的组织纳入到政治体制内部;第三,在社会转型时期,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对特定阶层实施道德教化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日本创价学会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迅猛壮大的研究,试图为解决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公正和分化问题找到某种可供借鉴的路径。
一、创价学会的背景1、户田时代打下基础创价学会的前身是创价教育学会,成立于1930年,其创始人为信仰日莲正宗的牧口常三郎和户田城圣。
两人均为小学教员,在提倡教育改革的同时,主张进行宗教革命。
1943年会员发展到3000多名,但因学会拒绝参拜伊势神宫的天照大神而遭到政府的镇压,会长牧口、理事长户田等干部均被捕入狱,学会被解散。
1944年11月,牧口病死狱中。
日本战败投降前夕,被释放出狱的户田城圣在东京开设通过函授从事英语教育活动的日本正学馆,同时经营出版、金融和房地产等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恢复学会活动。
社会边缘人篇一:城市边缘人的社会思考城市边缘人的社会思考-----------------城市农民工的现状分析社会调研课题课题单位:零九贸经市场营销专业课题人员:王锦泽课题时间:二0一一年八月目录一、农民工产生原因 .................................................................. (3)(一)农民工的概念 .................................................................. (3)(二)农民工产生原因 (3)二、农民工现象城市问题 (4)(一)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4)1、工资水平 .................................................................. (4)2、住房状况 .................................................................. (5)(二)农民工的发展状况 (6)1、社会保障情况 .................................................................. . (6)2、精神文化生活 .................................................................. . (7)3、农民工的融入状况 (7)4、农民工权益问题 .................................................................. (8)5、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9)(三)新生代民工的发展困惑 (10)三、农民工问题基本解决方案 (10)(一)农民工问题引发社会各界思考 (10)(二)城市农民工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11)四、附表 .................................................................. (13)(一)郑州城市农民工分布 (13)(二)各省给力解决农民工问题 (14)作为改革开放后涌现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农民工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话说“边缘人”作者:龚自珍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24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当我们为城市的繁华而赞叹的时候,城镇化进程中相当多的个体却游离在田园牧歌和现代文明的边缘,体现着一种边缘亚文化样态。
我们称之为“边缘人”。
概念起源“边缘人”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德国社会学奠基人齐美尔提出的“陌生人”理论。
在一篇题为《陌生人》的文章中,齐美尔使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陌生”的相对意义,他说,天狼星的居民对我们来说并非是真正陌生的,因为他(它)们根本不是为了地球人而存在的,因而与我们之间,没有远近和亲疏之分。
齐美尔认为,陌生是与熟悉相辅相成的,陌生人的不同之处恰恰反衬出了熟人的共同之处。
受齐美尔的启发,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展开了更深入的探究,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
当时他研究的典型人群,是在二战时期遭到迫害和流放,失去自己家园,最终漂泊散落在其他民族中生活的犹太人。
综合齐美尔和帕克两人的观点,我们应该可以看出,“边缘人”的本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突在个人身上的聚焦,他们对参加哪个团体,接受哪种文化价值和标准难以作出抉择。
1921~1931年的10年间,在帕克的指导下,芝加哥学院的一群研究人员进行了15项有关城市生活和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其对象包括非法团伙、流浪汉、职业舞女、妓女、吸毒者、青少年罪犯以及犹太移民等等,均可视为对城市边缘人的生态调查。
需要注意的是,“边缘人”应该是形容一种状态,而非单纯给一个群体贴上标签。
一个人是否是“边缘人”并不应该由外界来划分,而应该从他的内部文化统一性来界定。
典型的“边缘人”其内心必然长期遭受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冲突的折磨,既无法再坚信原生文化中的种种真理,又难以真正融入新文化群体的生活。
以同性恋人群为例,在社会学家眼中,“同性恋”这一文化本身并不带有痛苦或快乐的色彩,是人们在选择接受同性恋文化还是接受异性恋文化的过程中内心感受到莫大的冲突。
2020年12月第38卷第4期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zliou College of EducationDec. 2020Vol.38,No.4简论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边缘人”形象邢海蓉(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摘要: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边缘人,推究其形成,从地理空间和社会学意义上分为游走于都市与乡村的都市异乡人、身份边缘化的社会底层群众两大类,最终都指向了文化意义上的边缘化。
“都市边缘人”的书写与时代发展、新感觉派作家的自身体验、普罗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都市边缘人见证了乡村与都市文明的碰撞,揭露了繁华都市背后的辛酸,展现了商品社会中人的“物化”。
但新感觉派作家对都市边缘人的刻画多浮于表面。
关键词:新感觉派;都市书写;都市边缘人中图分类号:I 20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6536(2020)04 -0043 -05On the Image of Urban Marginal Man in the Neo-sens^tionalism NovelsXING Hai-rong(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225000,China)Abstract%In the sense of geogaphical space and sociolog and i n terms of the neo-sensationalism novels are d i v i(d e d i n t o two categories % the urban outlanders s h i f t i n g between urban and r u r a lareas and the marginalized people a 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which u ltimately writing of urban marginal people i s closel y related t o the development of era,personal experience of neo-sensationalistwri te rs and Proletarian Literature.The urban marginal people have witnessed the co urban c i v ili za tio n,revealed the bit te rne ss behind the prosperous c i t y and shown the “materialization” of people i n a commodity society.However,the d epiction of urban marginal people by the neo-sensational writ ers i s mostly superficial.K e y w o r d s% neo-sensationalism & urban writing; urban marginal man“边缘”最早作为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意指沿边 的地方,是与中心地区相对的存在。
《犯罪都市》解说文案_《犯罪都市》:城市的边缘和边缘人
.
韩国动作/犯罪电影《犯罪都市》,于2017年上映,由姜允成导演,姜允成编剧,影
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2004年将黑帮团伙一网打尽的“黑帮扫荡作战”行动,尹继尚首次
饰演反派角色。
导演: 姜允成主演: 马东锡尹继尚赵在允崔奎华林炯俊电影在移民问题上
展开,最终走向了一般的犯罪片套路,只能在类型片的范畴内表现一种缺乏力量的程度,没能触及到真正的问题核心与更有现实意义的表达,所以整部电影略显得令人失望,至少对于个人期待能看到现实层面社会问题的观众而言,本片的内容不足以令人满意。
中国
元素是看这部电影的一个吸引力,马东锡的糙大叔形象也算是一个理由,但这两点都没有太大的惊喜。
中国元素仅仅是一个噱头,在城市的边缘和一些边缘的人物成为电影的一条线索,而剧情的安排过于简单粗暴的用“黑势力”来定义了中国的外来者,而没有在人物的塑造上下足够的功夫,好像中国人、日本人或者其他国家的移民都无所谓,而且影片基本上在仇恨的范畴之内只剩下打打杀杀,而没有将更有意义的现实问题融入到情节之中,或许导演本也没有如此野心,只是想拍一部商业犯罪类型片而已,那到也无可厚非,只是稍显的有些可惜。
马东锡的表演没有更大的突破,好像在看过的他出演的电影之中,大
致都是这个样子,有时是好人(如本片的警察),有时是坏人,但似乎总能从他的形象力表现出一种类似的东西,这大概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使然,也怪不得演员,只是就本片的角色而言,比较单薄,人物好像从出场就定型了,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超出观众的预期,总体上不会令人讨厌,可印象也难以深刻,中规中矩的平庸而已。
《犯罪都市》有一个
不错的噱头,可难言有一个出色的过程,甚至随着影片的发展,完全是黑帮加动作的套路,。
| 文化艺术浅析中国第六代导演影像中的边缘化视角——以“小武”为例□邱铭晖/文20世纪90年代,第六代导演开始步入电影创作领域,他们与第五代导演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的时代正值改革开放时期,对社会转变所带来的底层人物创伤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所以他们的创作内容倾向于对边缘人物生活疾苦的探索,更多地将视角放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身上。
本文主要就《小武》这个影片来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认识,结合第六代导演的整体创作观念和特点来浅析第六代导演的边缘化影像视角。
1 第六代导演创作背景及特点(1)时代背景。
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市场对“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有了需求,市场的饱和引发了经济危机,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只能通过工人下岗、企业破产解决问题。
大批纺织工人下岗,数十万企业倒闭。
这样的80年代是第六代导演最钟情的叙事时间,他们讲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这个历史时期,抑或是从这个时期延展、深化开来,装点了这个时代的样貌,抒发着这个时代的气息;他们描绘的许多人物是正在经历80年代的那些人,或者被80年代记忆所牵绊、影响的那些人。
中国第六代导演们倾向于选择一些游走在城市边缘的社会底层群体,以他们的视角展开时代记忆的书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情感抒发现实批判。
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都是其中极具代表性导演。
(2)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
第六代导演泛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并在90年代以后开始担任导演的导演群体。
这代导演经历过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洗礼,受到比较开放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系统教育,使电影文化由对艺术风格的追求走向平常生活中去。
他们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浪潮中,旧式思潮瓦解,新型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来,这样独特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对世界产生了自己的主观认知。
他们对现有的生活秉持着怀疑的态度,在经济转轨的阵痛中开始关注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本身的模样,也开始关注社会各样群体的生存现状。
都市里的边缘人:新“4050”人员生活状况的调查[摘要]二十一世纪初,官方话语中的失业下岗青年正在步入“4050”阶段。
他们当初被认为是可以在市场中更好实现自身价值的群体,他们是否与预期的相符,现在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
从经济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呈现他们边缘化的生活状态。
对于他们因经济水平低而引起的观念和行为上的贫困亚文化现象,值得关注。
[关键词]下岗工人;弱势群体;边缘化;贫困文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和企业转制,城市中的大批工人下岗失业。
他们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在失去工作和工资收入的同时也失了与原单位相联的许多福利和保障(孙立平2010:26)。
并且受年龄、技术、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下岗失业工人再就业后大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又极少在主导产业、朝阳行业中获得就业机会。
所以“他们作为一个群体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1〕,“事实上是社会中的被淘汰者”〔2〕。
作为社会边缘群体,他们虽然人数众多,但掌握的资源很少,其声音很难在社会中表达出来。
出于对社会责任的坚守和对国家稳定底线的守望,许多学者投入到有关下岗失业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中来〔3〕,呈现下岗群体的生活状态,引起有关方面的了解和重视,并从实际出发寻求解决之道,影响相关社会政策的拟定和实施。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下岗失业问题的调查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的前4个年头。
这主要是因为下岗在当时是我国就业矛盾的最突出表现,相关研究获得政策支持。
而当时“4050”人员是下岗失业的主体,更是再就业的难点,所以他们是学术和政策研究的主要对象。
这便忽视了对下岗失业青年群体的关注。
如今,当年的下岗失业青年步入“4050”阶段。
作为“80年代的待业青年”,他们多是国企中的集体工人和合同工人,通常是国企第一批被裁掉的人员,有资格获得买断工龄的待遇是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好结局,但一般也只是国营工人标准的一半。
因为年龄的原因,下岗时他们无法享受国家针对“4050”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比如缴纳社会保险金给予政府补贴等〔4〕,这样的人员即是本文题目中所说的新“4050”人员。
2019年社会边缘人范文篇一:城市边缘人的社会思考城市边缘人的社会思考-----------------城市农民工的现状分析社会调研课题课题单位:零九贸经市场营销专业课题人员:王锦泽课题时间:二0一一年八月目录一、农民工产生原因3(一)农民工的概念.3(二)农民工产生原因.3二、农民工现象城市问题4(一)农民工的生存状况.41、工资水平.42、住房状况.5(二)农民工的发展状况.61、社会保障情况.62、精神文化生活.73、农民工的融入状况.74、农民工权益问题.85、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9(三)新生代民工的发展困惑.10三、农民工问题基本解决方案10(一)农民工问题引发社会各界思考.10(二)城市农民工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11四、附表13(一)郑州城市农民工分布.13(二)各省给力解决农民工问题.14作为改革开放后涌现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农民工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因“亦农亦工,非农非工”的特征,导致其游离于城市生活的边缘,在生存质量、发展状况、融入程度上还无法真正和城市接轨。
我从郑州城市中看到农民工生存现状一角,又结合网上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做以下浅析。
一、农民工产生原因(一)农民工的概念城市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社会现象,也是其他国家所未曾出现和存在过的新概念。
何谓农民工?虽然学术界对农民工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但多数学者对此有三点基本相近的认可:首先,他们来自农村,属于农业户口;其次,他们虽是农民,但主要时间是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再次,他们的非农活动不限于工业领域,更多的是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活动。
但在阶层属性方面,学者们看法却有分歧:大多数学者认为,进城农民工的户籍虽在农村,但他们已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已较大程度地融入了城市生活,是中国工人阶层的一部分。
但也有学者认为,目前农民在经济待遇、社会认同、政治参与等各方面还与市民不具有相同的地位与特质,在户籍制度的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消除之前,提出“农民工是新的产业工人群体”的说法还为时过早。
徐则臣笔下的“北京”与“都市边缘人”形象作者:顾彦秋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1期摘要:徐则臣笔下的“北京”展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初外地人来北京打拼的生活图景。
作家所写的以假证制造者为主体的“都市边缘人”的故事包含许多复杂含义,在此可以看到“城与乡”的对立、人在现代社会中精神世界的改变、对现代社会的丑陋阴暗面的讽刺批判等内容。
徐则臣的北京故事通过讲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探讨城市与人的关系,它与这个时代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徐则臣;北京;都市边缘人;城市化长篇小说《新北京I:天上人间》是徐则臣写北京的代表作,由上部《啊,北京》、下部《我们在北京相遇》、旁部《天上人间》和题解《伪证制造者》四部中篇连缀而成。
作者采用类似古典小说的说故事手法,在不断变换的叙述者中,边红旗,穆鱼,孟一明,沙袖,周子平和陈子午等人物一个接一个出场,他们的故事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
随着故事的讲述,作家完成了以假证制造者为主体的“都市边缘人”群像式的描绘,异乡人眼中北京的面目也逐渐清晰。
一、徐则臣笔下的“北京”意象徐则臣所写的北京是局部的北京,更是边缘的北京。
在这里,到处是阴暗的地下宾馆,拥挤的出租屋,车站、小饭馆、过街天桥,甚至公安局和监狱。
这里活跃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考研大军、农民工、假证制造者和盗版碟贩卖者,还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乞讨者和拾荒者。
这是外地人聚居的北京,这样的北京荒凉灰暗、破败嘈杂。
在作者笔下,有关北京的意象和记忆往往是灰色的。
在《跑步穿过中关村》中,徐则臣以“沙尘暴”作为文本的核心意象来书写北京。
故事一开始,因卖假证被拘留的主人公敦煌刚走出监狱便遭遇一片沙尘:“细密的沙尘冲进鼻子、眼睛和嘴里……天上迷迷蒙蒙一片黄尘……”①此后,“沙尘暴”反复出现。
敦煌从北京的天桥向远处望去,沙尘暴过后的居民区和街道“一夜之间变成了单纯的土黄色”,“落了土的房屋和街道看上去更像一片陈旧的废墟,安宁,死气沉沉”。
曾经一次次,看到衣裳蓝缕的乞丐和流浪人,特别是老人家,心中就会涌动出无限的酸楚。
我总是恨自己无能为力,无法让这些人过得好一些;也恨这个社会的残酷,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得幸福,游荡在幸福边缘。
曾经以为,城市越发达,穷人就越少,人们过得越幸福,而不象穷乡僻壤,人人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可是,我发现事实完全相反。
青岛昨天下雪了,以至于我把网名“血色浪漫”都该成“雪色浪漫”了。
今天雪还没化,天气依旧寒冷,室外大风呼啸,行人寥寥无几。
我的好友要回家了,我冒着冷风去送她。
在那个破旧的长途汽车站,远远就听见凄凉的二胡曲子,断断续续,悲凉至极!!!走近一看,是一个流浪的老人家,穿得单薄,冒着严寒卖艺乞讨。
我过去把准备坐公交的两个硬币给了他,在一边等朋友了。
他激动地感谢我,之后,依旧拉着悲伤的曲调。
可是我在附近等了近半个小时,却再也没有一个人给与他施舍。
那悲凉的曲子,只能感动我吗?
朋友没有来,我沿着大街往回走。
一路上,我看见了睡大街得人,看见了拾破烂了人,看见了摆地摊卖杂货的老人。
一成不变的寒冷,把穿着羽绒服的我动得直哆嗦,可以想见,他们有多冷!!!可是我无能为力啊!
我突然想起自己做兼职的经历。
那是一个周一的下午,我没课,跑去发传单。
我领了一百份,管事的让我去一幢大厦发。
我去了,爬到最顶层,开始挨个的发。
真不幸,被保安给发现了,把我撵了出来。
我看着剩下的九十多份传单,心想无论如何也要发完啊,否则领不到钱啊!于是我继续上,结果是:保安再一次把我撵出来了。
我再上!结果是:保安发火了,我一看不行了,赶紧开溜。
一口气溜了几百米,停下来喘气。
我坐在马路边的石头上,无奈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做什么。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做不了。
曾经以为拥有一辆汽车,一幢房子很容易,可是在那一刻发现那是一种奢望。
我突然看见立交桥下那些流浪人,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不会象他们一样!!??
现实就是这样,同一个城市,穷人和富人却生活在两个世界。
同样,富人穿得很暖和,说下雪很浪漫,可是对穿的单薄的穷人来说,那是霜上加雪。
城市边缘人,如何让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