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纺锤体
- 格式:ppt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54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多选题精选一、细胞增殖1.真核细胞的直径一般在10~100微米之间。
生物体细胞体积趋向于小的原因是(CD)A.受细胞所能容纳的物质制约B.相对面积小,有利于物质的快速转运和交换C.受细胞核所能控制的X围制约D.相对面积大,有利于物质的快速转运和交换2.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BC)A.不是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B.无论什么生物,在细胞周期中,都是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C.利用药物抑制DNA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D.细胞周期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3.下面有关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细胞器的作用,正确的是(ABD)A.在间期的核糖体上合成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B.在间期,线粒体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能量C.在前期,两组中心粒之间星射线形成纺缍体D.在末期,高尔基体为细胞壁形成合成多糖4.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属于着丝点分裂结果的是(BC)A.中心体数目加倍B.染色体组数加倍C.着丝点数目加倍D.DNA含量加倍5.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能保证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的机制是(ABCD)A.染色体复制B.着丝点分裂C.纺锤丝牵引D.纺锤体的形成6.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都能看到的结构是(ABD)A.细胞壁B.染色体C.赤道板D.纺缍体7.下图是细胞有丝分裂几个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以下正确的叙述是(BCD)甲己丙丁A .甲、乙、丁时期细胞所含的染色单体数相同B .甲、乙、丁时期细胞内所含有的DNA 个数相同C .丁时期细胞所含的同源染色体对数是甲、乙、丙的两倍D .甲、丁时划的母细胞均含有四个染色体8.右图表示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 含量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不正确是(ABC )A .O ~A 段表示染色体复制,含量加倍B .细菌与B ~C 段细胞相比主要区别是没有核膜和核仁C .C ~D 段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为1∶2∶2D .B ~D 段的团藻细胞中含有两组中心粒9.(08南师附中期中)如图所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 含量变化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BD )A .AB 段可以表示在有丝分裂或者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分子的复制B .BC 段可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前期、中期C .CD 段可以表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 .此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 数量变化10.(08某某二调)右图表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 和细胞质中mRNA 含量变化。
高中生物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必考知识点归纳单选题1、细胞周期受到一系列功能蛋白的调控。
如p53蛋白是一种由抑癌基因控制的蛋白质,可以判断DNA损伤的程度。
若损伤小,该蛋白能促使DNA自我修复;若DNA损伤大,则诱导细胞凋亡。
蛋白激酶CDK2被周期蛋白CyclinE激活后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蛋白激酶CDK1被周期蛋白Cyclin B激活后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抑制p53蛋白基因的表达,则细胞不能分裂B.p53蛋白可使DNA受损的细胞分裂间期缩短C.抑制Cyclin B基因的表达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交界处D.Cyclin E可能与细胞内染色质螺旋化和纺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答案:C分析: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的有丝分裂需经前、中、后,末期,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由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A、p53蛋白是一种由抑癌基因控制的蛋白质,抑制p53蛋白基因的表达,则细胞分裂更旺盛,A错误;B、如p53蛋白是一种由抑癌基因控制的蛋白质,p53蛋白可使DNA受损的细胞分裂间期延长,B错误;C、蛋白激酶CDK1被周期蛋白Cyclin B激活后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抑制Cyclin B基因的表达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交界处,C正确;D、蛋白激酶CDK2被周期蛋白Cyclin E激活后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胞内染色质螺旋化和纺锤体的形成出现在前期,D错误。
故选C。
2、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
如图是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方法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阻断I需在培养液中添加毒性较强的DNA复制抑制剂,不可逆的抑制DNA复制B.解除阻断时应更换正常的新鲜培养液,培养的时间应控制在大于S即可C.阻断Ⅱ处理与阻断I相同,经过处理后,所有细胞都停留在S期D.理论上阻断I处理后,处于S期(非G1/S期临界处)细胞占S/(G1+S+2G2+2M)答案:D分析:根据图示,阻断I会导致细胞停留在S期,当解除阻断I时,细胞周期可以正常进行,说明阻断I是抑制DNA的复制。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总结一、细胞增殖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和细胞的核质比。
2、细胞增殖的意义: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3、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4、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以及无丝分裂1.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复制合成数不变)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3.中期特点:(形数清晰赤道齐)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
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增均两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细胞板)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与高尔基体的活动有关。
6、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第一、动物细胞有中心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第二、没有细胞板的形成,而是细胞膜直接内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个细胞。
7、有丝分裂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高一(1)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高一(1)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高一(1)班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总结一、细胞增殖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和细胞的核质比。
2、细胞增殖的意义: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3、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4、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以及无丝分裂1.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复制合成数不变)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3.中期特点:(形数清晰赤道齐)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
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增均两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细胞板)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与高尔基体的活动有关。
6、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第一、动物细胞有中心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第二、没有细胞板的形成,而是细胞膜直接内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个细胞。
7、有丝分裂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第六章-胚胎发育第六章胚胎发育精⼦和卵⼦相遇后,在受精的同时,也使得卵⼦得以激活。
受精卵中的雌原核和雄原核融合后,细胞质中发⽣重排,然后开始进⾏分裂和分化,从⽽开始多细胞有机体的形成过程,由⼀个全能性的细胞逐渐形成能够执⾏不同功能的各种各样的细胞。
此外,由于卵⼦的体积⼀般都⽐体细胞⼤很多倍,通过多次的有丝分裂可将⼤量的卵细胞质分配到较⼩的细胞中,使所形成的细胞的⼤⼩达到体细胞的⽔平。
第⼀节卵裂⼀、卵裂的过程卵裂(cleavage)为动物发育的第⼀个阶段,受精卵分裂产⽣很多⼩的细胞,称为卵裂球(blastomere)。
虽然不同动物中,卵裂的⽅式变化很⼤,但⼤多数动物在经过卵裂后,都形成⼀个细胞球,称为囊胚(blastula),中间为囊胚腔(blastocoel)。
但在昆⾍等⽆脊椎动物中并不形成腔。
除哺乳动物外,很多动物的卵裂是⼀个迅速且同步的过程。
由于没有胚胎的净⽣长期,分裂速度很快,细胞数⽬越来越多,但细胞变得越来越⼩。
卵裂最终导致胚胎中卵裂球的⼤⼩达到正常体细胞的⽔平。
此外,由于卵裂过程使卵裂球之间产⽣差异,从⽽分化为不同的细胞。
体细胞在分裂时经历正常的细胞周期,即G1、S、G2及M期,⽽且在M期伴随⼀迅速的细胞增长期,使⼦细胞增长到母细胞的⽔平,然后再分裂。
然⽽,在卵裂的胚胎中,并不通过这⼀⽣长期,从⽽使卵裂球越分越⼩,达到体细胞的⽔平。
海胆中,从最初胞质为核体积的550倍,减少到最后的6倍。
另外,在卵裂中,细胞周期缩短,并⽆G1及G2期,只有S及M期,⽽且S及M 期均较短,这期间DNA从多位点上合成,⽽体细胞中仅在⼏个位点上合成。
⽖蟾在第12次卵裂后才有G1及G2期,⽽果蝇则在第14及17次卵裂时才有G1及G2期。
由于受精卵的基因组处于相对的转录不活跃状态,卵裂是同步的过程,主要依赖于卵细胞质中的母源性物质。
通常,即使在抑制转录或去细胞核的情况下,卵裂也能正常进⾏。
在两栖类,直到原肠形成期之前,早期胚胎可以从母体核糖核蛋⽩体(RNP)中得到所有需要的mRNA,mRNA从这些微粒体中释放出来后,可⽤于翻译,并不需要合⼦基因组指导蛋⽩质的合成。
⽣物必修⼀第六章细胞增殖知识点总结 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命活动,是⽣物体⽣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物必修⼀第六章细胞增殖知识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物必修⼀第六章细胞增殖知识点总结 ⼀、细胞增殖 1、限制细胞长⼤的原因包括细胞表⾯积与体积的关系和细胞的核质⽐。
2、细胞增殖的意义: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命活动,是⽣物体⽣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3、真核细胞分裂的⽅式包括有丝分裂、⽆丝分裂、减数分裂。
4、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
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以及⽆丝分裂 1.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单体,呈染⾊质形态。
(复制合成⼜⽣长) 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染⾊体特点:①染⾊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附近。
②每个染⾊体都有两条姐妹染⾊单体 3.中期特点:(形定数晰⾚道齐)①所有染⾊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道板上②染⾊体的形态和数⽬最清晰。
染⾊体特点:染⾊体的形态⽐较固定,数⽬⽐较清晰。
故中期是进⾏染⾊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增均两极)①着丝点⼀分为⼆,姐妹染⾊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体。
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染⾊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体特点:染⾊单体消失,染⾊体数⽬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新壁建)①染⾊体变成染⾊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细胞的细胞壁,与⾼尔基体的活动有关。
6、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7、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_______和_______的出现,遗传物质_______到两个⼦细胞中。
高一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训练案一、选择题:1、育种专家用高杆抗锈病水稻与矮杆不抗锈病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矮杆抗锈病水稻,这种育种的原理是( B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条件的改变2、杂交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C )A.染色体变异B.基因连锁互换C.基因自由组合D.基因突变3、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
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D )A.人工诱变育种B.细胞工程育种C.单倍体育种D.杂交育种4.在杂交育种工作中,选择通常从哪一代开始( C )A.F1基因出现重组B.F1性状开始分离C.F2性状开始分离D.P 基因开始分离5.对下列有关实例形成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C )A.无籽番茄的获得是利用了多倍体育种原理B.培育无籽西瓜是利用了单位体育种原理C.培育青霉素高产苗株是利用了基因突变原理D.“多莉”羊获得是利用了杂交育种原理6.既要提高农作物的变异频率,又要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可采用( B )A.杂交育种法B.诱变育种法C.单倍体育种法D.多倍体育法7.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可自由组合。
现用DDTT与ddtt两个品系作亲本,在F2中选育矮秆抗病类型,其中最合乎理想的基因型在F2中所占比例( A )A.1/16 B.2/16 C.3/16 D.4/168.用纯种的高杆(D)抗锈病(T)小麦与矮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下列有关此种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这种育种方法叫杂交育种B.过程④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C.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D.过程③必须经过受精作用9.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由合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D.单倍体都是纯种,多倍体等位基因至少有三个10.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所不能引起的变化是( C )①提高突变频率②获得无籽果实③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④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中纺缍体的形成⑤获得单倍体植株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⑤D.①③11.在农作物的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它们的理论依据依次是( A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互换③基因重组④染色体变异A.③①④④B.④①②④C.④④①③D.④③①④12.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B)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②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太空椒④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A.①B.①②C.①③D.③④13.下列实例与所用的原理中,正确的是()A.无子番茄——多倍体育种B.无子西瓜——单倍体育种C.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突变D.克隆羊“多利”的培育——基因重组14.诱变育种是创造新品种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诱变育种(C)A.使生物进行对人有利的突变B.按计划定向改良,有利变异稳定C.短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D.含A、B、C三项15.通过改变原有基因结构从而创造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是(A)A.诱变育种B.杂交育种C.多倍体育种D.单倍体育种16.不属于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药物是( C )A.干扰素B.白细胞介素C.青霉素D.乙肝疫苗17.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的主要特点是( C )①能自主复制②不能自主复制③结构很小④成分为蛋白质⑤环状RNA ⑥环状DNA ⑦能“友好”地“借居”A.①③⑤⑦B.②④⑥C.①③⑥⑦D.②③⑥⑦18.1993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成的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其抗虫基因来源于( D )①②③④高秆抗病×矮秆易染病 F 1 雄配子幼苗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A.普通棉花的基因突变B.棉铃虫变异形成的致死基因C.寄生在棉铃虫体内的线虫D.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19.用紫外线照射红色细菌的培养液,几天后出现了一个白色菌落,把这个白色菌转移培养,长出的菌落全是白色的,这是( C )A.染色体变异B.自然突变C.诱变育种D.基因重组20.下列关于诱变育种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可能使一部分个体产生突变B.大大加速育种进程,提高变异效率C.诱变产生的突变,对人都有利D.可大幅度地改良生物性状21.以下属于诱变育种的是( D )A.色盲B.血友病C.短腿安康羊D.青霉素高产菌株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DNA连接酶最初是从人体细胞中发现的B.限制酶的切口一定是GAA TTC碱基序列C.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惟一用作运载目的基因的运载体D.利用运载体在宿主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的过程可称为“克隆”23.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运载体B.所有的限制酶都只能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C.选用细菌为重组质粒受体细胞是因为质粒易进入细菌细胞且繁殖快D.只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就能成功实现表达24.利用生物工程改造生物特性,从而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