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证
- 格式:pdf
- 大小:159.70 KB
- 文档页数:4
白芍甘草汤1.足肿痛:四嫂,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晨起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
按历节痛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时有退者,非历节也,惟痛甚时筋挛。
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
赤、白芍各1两,生甘草8钱,2剂愈。
2.转筋:贾某某,男,53岁,左腨经常转筋,多在夜晚发作,发时腿肚聚起一包,腿不能伸直,患侧拇趾也向足心抽挛,疼痛难忍,脉弦细直,舌红绛少苔。
此为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细急所致。
用白芍24g,炙甘草12g,四剂愈。
3.舞蹈症:覃某某,女,11岁,手足不断舞动,行走摇摆不稳,双手持物不牢,面部呈鬼脸样动作,舌不断伸缩,头部摇晃,烦躁不安,舌淡苔白,脉弦细,有膝关节疼痛史,诊为小儿舞蹈症。
系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治宜滋阴养血,缓急解痉。
拟芍药甘草汤:芍药30g,甘草30g,水煎服,7剂愈。
4.胃扭转:孙某某,女,38岁,胃脘胀痛20多年,后10年伴发频繁呃逆,大声嗳气,每年复发2~3个月,近一年加重,呈持续状态,不能右侧卧,查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胃呈扭曲状,诊为胃扭转。
用芍药20g,甘草20g,日1剂,浓煎取汁,日服3次。
服药后第1天,诸症减,续服20余剂痊愈,查胃形态恢复正常。
5.过敏性肠炎《辽宁中医杂志》(1981;4:25):范某某,男,成人,腹痛,腹泻绵绵不愈,诊为过敏性肠炎。
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小弦,腹痛,按之则舒。
此乃肝脾不和,脾气滞结,脉络不行,治宜调肝和脾。
方用芍药甘草汤:生白芍30g,生甘草15g,服4剂痊愈。
6.顽咳:李某某,男,55岁,咳嗽少痰,郁郁微烦1年余,食纳一般,二便调,舌边尖红赤,少苔,脉沉弦细稍数,曾服二陈汤、上嗽散、九仙散等无效。
据其证见郁郁微烦等,试以肝火犯肺论治。
方用芍药甘草汤:白芍30g,甘草20g,日服一剂水煎取汁200ml,一日3次,服5剂愈。
芍药甘草汤——经方妙用之三(2019-11-10 20:58:12)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第29条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则伸……”仲景在此明确地指出本方的适应症。
继仲景后,历代医家验证本方的疗效的记载实不鲜见,如“治热脚气,不能行步”,去杖汤,“治脚弱无力,步行艰难”,“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治拘挛急迫者”,“治腹中拘挛而痛者,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拘急亦奇效……”等。
后世医家根据仲景的治病范围,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临床可用于很多有“拘急、疼痛”症状的疾病,常有速效。
小小药方,仅仅两味药,功力竟能如此之大,足见仲景对方药运用的娴熟与精湛。
临床主要用方指征为: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现代临床应用范围:1.以骨骼肌、韧带的痉挛、抽掣样疼痛为特征的疾病。
如腓肠肌痉挛,肌肉痛性痉挛综合征、**痉挛、强中(*持续勃起不软)、喉痉挛、缩阴症、全身抽搐、中风后遗症的肌肉僵硬、疼痛、麻木、肩周炎、肌强直症,急性腰扭伤,脊椎骨质增生症、外伤性头痛眩晕症、抽搐痛。
2.以内脏平滑肌绞痛、剧烈痉挛等为特征的疾病。
如胆绞痛、肾绞痛、胃痉挛、胃扭转、肠粘连、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及顽固性咳嗽、溃疡性结肠炎、晚期肝癌疼痛、痛经。
对于子宫收缩导致的先兆流产,本方可缓解子宫痉挛,对避免流产有显效。
3.骨与关节疼痛性疾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足跟痛、颈椎综合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增生症、椎间盘突出症。
4.神经性疼痛。
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的疼痛与麻木、坐骨神经痛、牙痛。
5.不自主性、异常兴奋性疾病。
如顽固性呃逆、不安腿综合征、小儿睡中磨牙症、颜面肌抽搐、眼睑痉挛、帕金森病、书写震颤症、小舞蹈病、心房颤动、小肠咳(咳而矢气)、小儿夜啼、小儿遗尿症、马钱子中毒。
谈芍药甘草汤的证机及运用
李燕林;黄文政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1(15)5
【摘要】芍药甘草汤源于《伤寒论》,药简意深,组法谨严,内蕴化合之妙。
临床运用,若能吻合病机,随证演化,确为良效佳方。
导师临证喜用此方,然不拘一格,常取捷效。
今摄其要旨,论述如下。
一、结构原理本方为芍药、炙甘草等分组成。
芍药味甘,微酸,微寒,入肝胆两经,清肝以泄胆热,疏肝以化风邪,抑肝以解腹痛。
故清疏抑肝是其特性。
甘草味甘而浓,性平,入脾胃两经。
补中实脾,益气生津。
甘可缓急,故善调和。
生兼解毒,炙偏补中。
黄坤载誉为“培植中间,养育四旁之妙药”。
故甘缓补中是其特性。
【总页数】2页(P38-39)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
【作者】李燕林;黄文政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生;天津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6
【相关文献】
1.谈芍药革草汤的证机及运用 [J], 李燕林
2.痛证运用芍药甘草汤治验 [J], 余军;丁玉纯
3.抗菌剂合用对芍药甘草汤中甘草酸生物利用度的降低作用及减少该作用的方法I :芍药甘草汤中甘草酸生物利用度在芍药甘草汤连续给药下的变化(英文) [J], 何菊秀;谿忠人
4.抗菌剂合用对芍药甘草汤中甘草酸生物利用度的降低作用及减少该作用的方法Ⅱ:合用西药对于芍药甘草汤中甘草酸生物利用度的影响(英文) [J], 何菊秀;谿忠人
5.也谈芍药甘草汤——谈芍药甘草汤对肌肉神经的作用 [J], 于素坤;秦宗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芍药甘草汤的功能主治功能主治概述芍药甘草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主要由芍药和甘草组成。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使用,并有许多功效和主治。
本文将详细介绍芍药甘草汤的功能和主治,以及它在临床上的应用。
功能作用芍药甘草汤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 清热解毒 - 强化脾胃 - 祛湿利水主治适应症芍药甘草汤对以下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 血热致口舌生疮:芍药甘草汤可以清热解毒,对治疗口舌生疮、口腔溃疡有良好的疗效。
2. 湿热泄泻:由于芍药甘草汤能强化脾胃,因此对脾胃虚弱引起的湿热泄泻有显著的疗效。
3. 小儿脾胃虚弱:芍药甘草汤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小儿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4. 慢性湿疹、湿疮:芍药甘草汤具有祛湿利水的作用,对慢性湿疹、湿疮等湿热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5. 妇科炎症:芍药甘草汤可清热解毒、祛湿利水,对妇科炎症、白带异常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临床应用在临床上,芍药甘草汤主要以饮片和丸剂的形式出现。
此外,在药店和中药房也可以购买到芍药甘草汤的成品。
通常,芍药甘草汤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如下: - 成人剂量:每次10克,每日2-3次。
- 儿童剂量:按体重进行计算,一般为每千克体重0.3克,每日2-3次。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芍药甘草汤具有收敛作用,因此对于大便秘结者应慎用。
此外,怀孕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在临床实践中,芍药甘草汤常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例如,对于湿热泄泻病例,常常与黄连汤联合使用,以加强疗效。
包括荆防败毒散、香薷饮等在内的中成药中也包含芍药甘草汤配方的成分,这充分证明了芍药甘草汤在临床上的重要地位。
小结芍药甘草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强化脾胃、祛湿利水等多种功能。
它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口舌生疮、湿热泄泻、小儿脾胃虚弱、慢性湿疹、湿疮、妇科炎症等疾病。
经过长期实践,芍药甘草汤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但在使用时仍需遵循医嘱,特别是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大便秘结者需慎用。
芍药甘草汤在妇科的应用芍药甘草汤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畏寒,脚挛急,反予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与之,以复其阳,若厥逆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自伸…”原方治疗太阳病误服桂枝汤而阴阳皆伤,经治疗阳虽恢复,营阴不足,无以养筋,致使脚挛急一证。
方药组成及服法:芍药,炙甘草各四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芍药酸苦微寒入肝脾,益阴养血,缓急止痛,针对病因和主证为君药。
炙甘草甘平入脾胃,补中缓急,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助芍药缓挛急,止疼痛。
二药配伍,酸甘化阴,阴液恢复,筋脉得养,挛急缓解。
该方药组方简单,但结构严谨,配伍精当,临床应用广泛,具有调和肝脾,养血益阴,缓急止痛的功能。
后世医家极为推崇,近年,作为缓急止痛的基础方,随着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依据现代医学及药理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将其拓展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取得满意的疗效。
1 痛经李某 19岁未婚 12岁初潮,因经期腹痛渐加重5年就诊。
既往月经规律,初中军训淋雨受凉后,经期第一天小腹冷痛,恶心,经量正常,有血块。
B超检查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证属寒凝血瘀,治以温经散寒,行气化瘀。
用芍药甘草汤加味:芍药10g,甘草6g,当归10g,乌药10g,小茴香6g,川芎6g,五灵脂6g,蒲黄10g,香附10g,寄生15g,川断15g。
服药一月,症状消失。
本例属于祖国医学“痛经”范畴。
原发性痛经是女性常见病,发病率达30%-50%,约10%的患者由于痛经影响工作,生活。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多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前列腺素释放有关。
患者因军训受寒,血因寒凝,不得畅行,瘀血阻于冲任,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芍药甘草合用,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医学心悟》有“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的记载。
方中当归甘辛苦温,养血活血,调补冲任,五灵脂,蒲黄行气活血止痛。
芍药甘草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临床运用医案【芍药甘草汤组成配方】芍药12g(4两)、甘草12g(4两、炙)。
【芍药甘草汤煎法】水煎二次,分服。
【芍药甘草汤使用标准】1.腹痛。
腹诊:腹壁硬,腹直肌挛急或腹壁驰缓而身体肌肉无定处之拘急者。
2.腿脚痛。
如腓肠肌痉挛,不安腿综介征等。
上面2条中,只需具备其中的1条,即可使用。
【芍药甘草汤医案】李XX、男、25岁。
右鼠蹊处肿起一包块,如鸡蛋大小,表面不红,穿刺抽之无物。
右腿拘紧伸不直,强之则疼痛剧烈,行路必须架拐,足跟不能着地,每到夜晚腿肚子转筋,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处方:白芍24g、炙甘草12g,速服3剂。
病人见方药仅两味,颇露疑色。
未料,服1剂而腿不转筋,剂服完肿块消失,又服4剂,则腿能伸直而行走。
(录自《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按语】1.腹痛不拒按者及腿脚痛不红肿者,用白芍、炙甘草;腹满时痛拒按者及腿脚痛红肿者,用赤芍、生甘草。
2.方中二药的剂量,原方是1:1,但根据刘渡舟教授的经验认为芍药与甘草的剂量宜2:1,临证中可供参考。
3.细野史郎指出:“对横纹肌、平滑肌的挛急,不管是中枢性的,或末稍性的,均有镇静作用。
”“对身体的挛急有效,不仅对表在性的躯体和四肢的平滑肌,就是深在的平滑肌性的脏器,比方胃、肠、胆囊、输卵管、子宫、膀胱、尿道或血管等也能缓解其挛急,制止其疼痛。
”可为临证运用中提供了理论根据(《现代汉方医学大观》)。
4.临证中若具备芍药甘草汤的使用标准1或2而兼见足冷、恶寒,可在其上方中加附子9g(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此即芍药甘草加附子汤(《伤寒论》),若取附子的止痛作用,须用较大的剂量。
5.本方临床用之甚广,兹举白芍木瓜汤治疗骨质增生症160例,仅供临床参考。
【芍药甘草汤的加味用法】白芍30g、甘草12g、术瓜12g、鸡血藤15g、威灵仙15g、颈椎加葛根12g;胸椎加狗脊12g;腰椎加杜仲、怀牛膝各12g。
此方重用白芍,如效果不显,可渐加至60g。
芍药甘草汤【原文】1.参见甘草干姜汤【原文】《伤寒论》(29)2.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伤寒论》(30)【组成与用法】芍药甘草,炙,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功效】养阴舒筋。
【医案】1.经行腿痛初诊:2004年12月23日。
邱某,35岁,近3年来经量较多,经色暗,无血块,无痛经,7天净。
月经期间左侧大腿疼痛较剧,小腿疼痛次之,须将左腿按压,疼痛方略微减轻,如果经量较少,则左腿不痛,平时带下不多。
末次月经12月16日来潮。
生育史:2-0-1-2,两侧输卵管已结扎。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三合诊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
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清热和血,养血通络。
方剂:芍药甘草汤合三物养血汤(经验方)加味。
白芍20g 生甘草6g 桑寄生15g 丝瓜络10g 竹茹10g 红藤30g 皂角刺15g 石见穿15g 延胡索10g 血竭4g 地鳖虫10g 独活10g,15剂。
二诊:2005年1月11日。
月经1月2日来潮,左腿疼痛消失,胃脘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半夏10g、砂仁(冲)4g,7剂。
2.崩漏初诊:2005年10月21日。
吴某,35岁,月经提前7天,于10月7日来潮,经量多,经色鲜红,夹血块,至今半月未净,平时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不多,5天即净。
经前乳房及小腹发胀,腰坠,白带不多,纳可,二便正常。
经方芍药甘草汤在妇科中的灵活运用芍药甘草汤系出自张仲景之经方,为其所创治疗筋脉挛急之名方,固有缓急止痛、益阴和营、酸甘化阴、柔肝止痛之效。
本文欲简述此方在妇科方面灵活运用“病证结合”所取得的显著的疗效,乃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较好例证。
标签:芍药甘草汤;妇科;灵活运用芍药甘草汤((Shaoyao Gancao Decoction,SGD,以下简称本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在《伤寒论》115首方中共配伍使用25次,为古今医家常用的经方。
本方由芍药及炙甘草配伍而成,用药精炼而疗效显著,原方用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的脚挛急,腹中痛等筋脉拘急诸症,有养阴益血,柔筋缓急之效。
随着古今医家对本方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其临床运用也更加灵活。
中医医理讲究“辨病”与“辨证”结合,辨证时不忘其疾病发展的规律,病证结合,以此发挥经方的显著疗效。
如今,通过中西结合,运用现代药理靶向研究,证实本方在妇科方面灵活运用“病证结合”,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
1 芍药甘草汤的“辨证论治”妇人以阴血为本,经带胎产及劳累过度每耗伤阴血,又因妇人常情志不遂,肝郁化火,邪热伤阴,故妇人阴常不足。
中医认为芍药味苦酸,性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炙甘草味甘,补中益气,缓急止痛。
二药相伍,酸甘化阴,共收养阴益血,柔筋缓急之效。
本方正好契合了女性“阴常不足”的特点,临床上常运用本方随证加味用于阴血亏损,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妇科诸症。
阴血不足,脏腑、筋脉失于濡养,可见经行诸症(如腹痛、头痛、项强、抽搐),子痫,妊娠腹痛,产后诸症(如痉病、腹痛)等病症,以上均可辨证运用本方加味治疗。
亦有妇科诸痛症,虽无阴血不足证型,但亦可运用本方以缓急止痛,对症治标。
张银萍[1]运用本方为基础方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结果显示其疗效显著(总有效率分别为95%、96.2%)。
刘路芬[2]等也同样采用本方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200例,十年来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嫂十一月十三日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左足,继乃痛及恶寒,必得耐冷。
然天气过冷,则又痛。
眠睡至浃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
按历节病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有时退者,非历节也。
惟痛甚时筋挛,先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
赤白芍各一两生甘草八钱
拙巢注:二剂愈。
芍药甘草汤证(其二)(附列门人治验)
老妈二月七日,右足行步不良,此有瘀滞也,宜芍药甘草汤以疏之。
京赤芍八钱生甘草四钱
[按]挚友张君甫客居海上,雇有年老女佣一人,方来自原籍浙江黄岩,未越半月,而病已七日矣。
其病右足拘急,不能行,行则勉强以跟着地,足尖上向,如躄者然。
夜则呼痛达旦,阖家为之勿寐。
右足踝骨处又因乘轮擦伤,溃烂不能收口。
老媪早年尝有所谓疯气之疾,缠绵三年方愈,自惧此番复发,后顾堪虞,嗒然若丧,哭求归里。
挚甫怜之,亟来请诊。
余细察之,右胫之皮色较左胫略青,乃疏上方。
方成,挚甫以为异,亲为煎煮。
汤成。
老媪不肯服。
曰:服之无济也,吾年前之恙略同于此,三年而后已,今安有一药而瘥者?强而后进。
翌日复诊,媪右足已能全部着地,惟溃烂处反觉疼痛。
余即就原方加生甘草二钱,使成六钱。
炙乳没各八分,外用阳和膏及海浮散贴之。
又翌日访之,老媪料理杂务,行走如健时。
及见余,欢颜可掬,察之,右胫青色略减,溃处亦不痛矣。
挚甫率之,长揖共谢。
曰:君之方,诚神方也,值廉而功捷。
余逊辞曰:我不能受君谢,君当致谢于吾师。
吾师尝用此而得效也。
然吾师将亦曰:我不能受君谢,君当致谢于仲师。
仲师曰: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也。
挚甫略知医,曰:有是哉!执此观之,今人以本汤为小方,不屑一用之者,非也。
或姑信而用之,而药量欠重,不效如故,致用而失望者,亦未达一间也。
然则究竟芍药之功为如何?吾友吴凝轩曰:芍药能活静脉之血,故凡青筋暴露,皮肉挛急者,用之无不效。
善哉!一语破千古之奥谜,酸收云乎哉?
芍药能令足部之静脉血上行。
使青筋隐退,步履如旧者,此芍药甘草汤中芍药之功也。
患桂枝汤证者服桂枝汤后,其动脉血既畅流于外,使无芍药助之
内返。
岂非成表实里虚之局,此桂枝汤中芍药之功也。
虽有自下达上,自表返里之异,其属于静脉一也。
抑芍药甘草汤不仅能治脚挛急,凡因跌打损伤,或睡眠姿势不正,因而腰背有筋牵强者,本汤治之同效。
余亲验者屡,盖其属于静脉瘀滞一也。
缘动脉之血由心脏放射于外,其力属原动而强,故少阻塞。
静脉之血由外内归于心脏,其力近反动而较弱,故多迟滞。
迟滞甚者,名曰血痺,亦曰恶血。
故《本经》谓芍药治血痺,《别录》谓芍药散恶血。
可知千百年前之古语,悉合千百年后之新说,谁谓古人之言陈腐乎?
曹颖甫曰:辛未之秋予家筱云四弟妇来诊,无他病,惟两足酸痛,拘急三年矣。
其子荫衢问可治与否,予告以效否不可必,药甚平稳,不妨姑试之,乃为用赤白芍各一两,生草八钱。
至第三日,荫衢来告曰,服经两剂,今已行步如常矣。
而佐景所用,效如桴鼓者乃又如此,此可为用经方者劝矣。
芍药一味,李时珍《本草》所引诸家之说率以为酸寒。
历来医家以讹传讹,甚有疑桂枝汤方中不应用芍药。
予昔教授于石皮弄中医专校,与马嘉生等向药房取赤白芍亲尝之。
白芍味甘微苦。
赤芍则甚苦。
可见本经苦平之解甚为的当。
予谓苦者善泄,能通血络之瘀,桂枝汤为解肌药,肌腠为孙络所聚,风袭肌理则血液凝闭而不宜,故必用芍药以通之。
然予说但凭理想,今吴生凝轩乃有芍药活静脉之血一解,足证予言之不谬。
读《伤寒论》者可以释然无疑矣。
[又按]以上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至当归建中汤凡四证,皆从桂枝汤加减。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盗汗失精为主,炙甘草汤以心悸为主,小建中汤以腹中痛为主,当归建中汤以妇人经产为主,黄耆建中汤以虚劳诸不足为主,皆大补之方。
余曾揭桂枝汤为补方之义,读者或不置信,今也能毋释然?仲圣于桂枝汤
之加减示范独详者,留他汤为后人作隅反,不徒省笔墨已也。
至芍药甘草汤与桂枝甘草汤同为组成桂枝汤之母方,并表之以彰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