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音变

“啊”作为感叹词用在句前,仍发本音,如是语气助词用在句尾,因受它前面音节收尾音素的影响会发生不同音变。变化原则是依据前一个字的收尾音素顺势而发。

一、规律

(1)前一音节收尾音素是a、o(ao、iao除外)、e、ê、i、ü时,“啊”读作ya。

喝茶啊快划啊

上坡啊广播啊

合格啊祝贺啊

早起啊喝水啊

逛街啊节约啊

你去啊金鱼啊

(2)前一音节收尾音素是u时(包括ao、iao),“啊”读成wa。

别哭啊好笑啊跳舞啊

(3)前一音节收尾音素是n时,读成“na”

咱们啊真准啊好人啊弹瑟啊

(4)前一音节收尾音素是ng时,读成nga

小熊啊好清啊动听啊是冷啊

(5)前一音节收尾音是-i(舌尖前特殊元音)、r和er(包括儿化韵)时,“啊”读成za。

写字啊几次啊自私啊工资啊

(6)前一音节收尾音素是-i(舌尖后特殊元音)时,读成ra。

节日啊老师啊小曲儿啊女儿啊

二、练习

1、绕口令

鸡鸭猫狗

鸡啊、鸭啊、猫啊、狗啊,一块儿在水里游啊!牛啊、羊啊、马啊、骡啊,一块进鸡窝啊!狼啊、虎啊、熊啊、豹啊,一块儿在街上跑啊!兔儿啊、鼠儿啊、虫儿啊、鸟儿啊,一块儿上窗台啊!

啪!啪!啪!谁啊?张果老啊!怎么不进来啊?怕狗咬啊!衣兜里装得什么啊?大酸枣啊!怎么不吃啊?怕牙倒啊!胳肢窝里夹着什么啊!破棉袄啊!怎么不穿啊?怕虱子咬啊!怎么不叫你老伴给拿拿啊?老伴死得早啊!你怎么不哭啊?盆儿啊!罐儿啊!我的老伴儿啊!

2、篇章练习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一)句尾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 “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 “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虜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例如: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3、乎,与(欤)、邪(耶) “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 在是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这种“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例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趙太后》 “乎”字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字、“宁”字、“况”字等相呼应。例如: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

语气词“啊”的音变教学设计

语气词“啊”的音变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one change of modal parti cle "ah"

语气词“啊”的音变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是最直接地记录人的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用表义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本教案根据语音文字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 “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面的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i、ü、ê时,“啊”读作ya,同“呀”。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同“哇”。 3、前面的音素是-n时,“啊”读作na,同“哪”。 4、前面的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 5、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后元音)和er时,是儿化韵时,“啊”读作ra; 6、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前元音)时,“啊”读作[ZA]。 “啊”的音变例说: 1、ya—(在a、o、e、i、ü、ê音素后面时,不包括ao、iao): 快打啊!

夸啊! 大家快来吃菠萝啊! 都是记者啊! 好新潮的大衣啊! 日子过的真快啊! 快帮我解围啊! 你怎么不吃鱼啊? 这孩子多活跃啊! 2、wa—(在u音素后面时,包括ao、iao):您在哪儿住啊? 他普通话说得真好啊! 还这么小啊! 屋顶还漏不漏啊? 看你一身油啊! 3、na—:(在-n音素后面时) 这件事儿可不简单啊! 笑得真欢啊! 买这么些冷饮啊! 发音真准啊! 4、nga—(在-ng音素的后面时) 小心水烫啊!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1 )夫“夫” (f u) 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 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 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 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 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 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 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吧。 ) 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 丿、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 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 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 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南京方言语气助词

南京方言中的文化现象探析 丁晓雨 090100002 班级:09文21 作为一个南京人,我对南京方言中的各种语气助词感到非常的亲切,总能让我感到浓浓的家乡味。已经有不少前辈对南京方言的语气助词做出了贡献性研究,我在这里就主要罗列一下研究发现及成果。 南京方言中的语气助词虽然不多,但用法相对固定: 一、“啊”“喃”“噢” 在一般问句句尾中,与普通话的“啊”字同义,可用“啊”“喃”,不区别意义。如:那你自己阿来啊?/那你自己阿来喃?一般说来,选择问句的前一句只用“喃”,后一句皆可,使用习惯多与南京话语调普遍是一种降调有关,问句在末尾处有一个升调,而一般不会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升调,所以一般只在选择问句的后一句用“啊”。如:是今天去喃,还是明天去喃?/是今天去喃,还是明天去啊?名词作问句时,只能用“喃”,如果换成“啊”,表达的 意思不同。如:刘顺喃?表示刘顺在哪儿。/刘顺啊?用在有人来访或来电时,还未见到对方或还未确定对方是谁的时候问的话。/你喃?表示征求你的意见。/你啊?有一种“原来是你啊”这样的意思。 但是,与“喃”不同的是,在普通话用ma吗作问句时,南京方言大多数使用的是“啊”,而不是“喃”,并且在南京方言中几乎没有“吗”这个语助词。南京方言的是非问句的格式为阿V,句末用“啊”而不用“吗”。如:你 阿知道啊?/阿是本来有的啊? 在表假设的意义中,相当于普通话“ne呐”。如:要是突然下雨了喃,那就……这种假设问句如果句末用“么”,则完全没有疑问的意味。在南京话用“喃”,却也并没有多少疑问的语气在其中,仅表达一种假设的可能性。在表示设想的句子中,普通话里用“呐”,南京方言中用“噢”,带有一种警示、嘱咐的口气。如:这个很危险噢! 在表示“还”“还不”的时候,普通话均用ne呐。而在南京方言中,在表示“还”时,大多用“啊”字,有时也可用“喃”,但缺少反问语气,多含鄙夷口吻。如:老朋友啊!还“老朋友”啊?/老朋友啊!“还老朋友”喃。在表示“还不”的时候,基本上用“喃”,如还没完喃。/还不用这么多喃。 表示申明有的时候,南京方言用“喃”字,这里的“喃”是降调,不拖沓,如:有三十万喃,阔地很喃!/听说还有个姓张的喃。 二、习惯性的“唠”字结尾 普通话中表起事和完事时使用“le勒”,南京话中可以用“唠”或“赖”,使用时区别不大,用“唠”的时候,感情不丰富,叙述平淡,用“赖”的时候,一般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如“下雨赖”表惊讶,没料到会下雨。“进来吧,吃饭赖”有较强的催促意。“我不高兴去赖”更突出不高兴的

现代汉语 综述 语气词

现代汉语语气词综述 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 班级:汉语国际教育二班 学号:BC14820226 姓名:张震

摘要:现代汉语语气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对近三十篇有关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概况的论文进行综述,其中主要对语气词的意义用法,分布,连用,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气词;综述

目录 序言 一.语气与语气词----------------------------------------1 二.语气词的分类----------------------------------------1 三.语气词的语气意义及用法------------------------------1 3.1基本语气词---------------------------------------1 3.2派生语气词---------------------------------------1 四.语气词的分布------------------------------------------1 4.1句中---------------------------------------------1 4.2句末---------------------------------------------1 五.语气词的连用------------------------------------------1 六.结语-------------------------------------------------1 参考文献---------------------------------------------1 后记-------------------------------------------------1 序言 孙苹的《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从语气词的名称、语气词的分类

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 第十四节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1.什么是语气词 表示句子语气的词叫语气词。它不能充当任何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间的任何关系。 2.语气词的分类 语气词依所处位置,可分为句首、句中、句末三类。 句首是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盖、唯、惟、其。 句中是语气提示、停顿(提顿)或延长。最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有:也、其等。 句末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四类语气。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语气词。 (一)夫(fú) 《说文》:“夫,丈夫也。”本义为“丈夫”、“男子”,读阴平fū,是名词。“夫”作虚词,读阳平fú,西周时已产生。可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夫”(fú)作人称代词,先秦用得较多,西汉以后,罕有其例。“夫”(fú)的其他虚词用法一直沿用至唐宋以后的书面语中,现代汉语已不用。 1.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fú)字转化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已没有指代作用,只是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要叙述事情,起引出下文的作用。现代有的人说话时开口先说“这个”、“那个”,与之性质一样。古代称之为“发语词”,一般可不译。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作战,是靠勇气的。 (2)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 (3)夫.处(chǔ)穷闾阨(ài)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xù)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禦寇》)

黄梅方言语气词

黄梅方言语气词小论 2008221102410033 李纯 摘要:黄梅人日常交谈中语气词的使用相当频繁,语气词比较丰富,表情达意复杂细腻。本文描写分析11个语气词的用法。 关键词:黄梅方言;语气词 湖北黄梅县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传统上即有“吴头楚尾”的说法,当地居民又多是江西移民的后裔,方言属江淮官话黄孝片,是比较有特色的方言之一。 一、麽(咪)/mo/ “麽”可以表示疑问,它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可以构成是非问句(作用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吗”)。但是这种是非问句陈述的事情必须是已经发生的事,是对既成事实的提问。例如: 1..恩孩子上学麽?(含义:问你的孩子上没上学) 2.爸爸下班麽?(含义:爸爸下班了没) 3.小红到恩屋去麽?(含义:小红到你家去了没) 陈述句加“麽”是对既成事实的提问,对它的回答也是肯定或者否定的。“咪”一般表示的是长辈对晚班的提问,语气比较随便、轻蔑。例如:恩妈妈叫恩去上学,听到咪? 二、啵 “啵”也能表示疑问,他同样用于陈述句的末尾,构成是非问句。但是他所问的事情是还没有发生的事,表示的是对将来发生的事的提问。例如: 1.小明来啵?(小明要来吗) 2.恩喜欢吃鱼啵?(你喜欢吃鱼吗) 3.他困醒啵?(他要睡觉吗) 简单的说,“啵”是对将来事情的提问,而“麽”却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提问,两者有着时态上的不同。 三、呢?/ni/ (1)“呢”也同样表示疑问,它的结构很简单,一般是“主语+呢”,表示对主语的提问。例如: 1.爸爸呢?(表示爸爸在哪,怎么样) 2.椅子呢?(表示椅子在哪,怎么样) (2)用于表示假设的句子,又让对方或自己思考的意思。例如: 1.我要是不同意呢?你有么办法。 2.小红要是没来呢?恩将麽办? 在黄梅方言中还有“嘚”(表示对事实肯定的提问,如:恩来了嘚?),“哝”(加在陈述句后,如:恩屋有几口人哝?)等疑问词,也是用于陈述句末尾,但用的范围比较小。 四、哒[·ta] (一)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提醒、责怪等语气。 1.还有三个人冒来哒。(还有三个人没有来呢) 2.你不信我的话哒。(谁叫你不信我的话呢) (二)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命令、催促、请求、建议等语气。例如: 1莫哭哒(你别哭呀) 2恩走快走哒(你走快点吧) (三)用于句中,表示列举。例如: 1恩家有么事人哝?(你家有些什么人呢?)爸爸哒,妈妈哒,奶奶哒。 2菜里放滴么事香物哒?(菜里放些什么作料呀)葱哒,生姜哒,茴香哒,味精哒。

(完整版)普通话的四种音变现象用

无处不在的普通话音变现象 所谓的音变是指说话或朗读时,要把音节组成词、句连续发出。在连续的语流中,音节之间、音素之间、声调之间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的语音变化。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音变主要是同化、异化、弱化、增音、减音、脱落、换位、代替、转化等。普通话语音中常见的音变现象有:轻声、变调、儿化、语气词“啊”的变化等。 第一: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音节在词或句子里失去了原调,被念成一种相对较短较轻叫含糊的调子,这就是“轻声”。 轻声是音节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一般情况下,前面的音节是上声,后面的轻声就稍高;前面的音节是阴平、阳平或去声,后面的轻声就低。 第二变调

音节连续发出时,有些音节地调值会发生变化,就是变调。普通话主要有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和重叠式形容词的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1.两字上声词语,前一字变读阳平如:处理小姐老虎懒散 2.结构为2+1的三字上声词语,前两字变读阳平如:跑马场手写体 3.结构为1+2的三字上声词语,中间一字变读阳平如:小两口老古董(二)重叠式形容词的变调 重叠式形容词的三种形式,即AA式、ABB式和AABB式。 1.AA式一般不变调。例如:快快地、长长的。只有带儿化韵尾时第二个叠字变成阴平。例如:慢慢儿地暖暖儿的 2.ABB式后面的两个叠字都变成阴平。例如:热腾腾甜蜜蜜 3.AABB式第二个字变轻声,第三、四字变阴平。例如:漂漂亮亮明明白白(三)“一”和“不”的变调 1.在去声字前面都变读阳平如:一律不动声色 2.“一”在非去声字前面变读去声如:一直一生一早 3.“一不”在重叠动词中变读轻声如:想一想来不来 第三:儿化 在普通话里,卷舌元音er自成音节时,只有“儿、耳、而、饵、尔、二”等几个字。普通话的er可以同其他韵母结合起来(写成r),构成卷舌韵母(儿化韵),这种现象就是儿化。 普通话的韵母除er ê之外,都可以儿化。儿化韵里的er不能念成er,只在前面韵母的元音上附加一个卷舌动作,是那个韵母带上卷舌的声音。 儿化的作用 1.区别词义。例如:头tóu(脑袋)头儿tóur(领头的人) 后门hòumén(后面的门)后门儿hòuménr(非正当途径) 2.确定词性。例如:画huā(动词)画儿hāur(名词) 破烂pòlàn(形容词) 破烂儿pòlànr(名词)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27T14:57:39.7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7期作者:邓舒 [导读] 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24) 摘要: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气词;“吧”;偏误分析 一、引言 在汉语教学中,对学习者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在习得过程的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点的掌握。对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偏误分析,有助于进行一些规律性总结,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向目的语过渡。本文在进行偏误分析类型分析时所采纳的语料来自HSK动态语料库。 二、语气词“吧”语法意义 1.“分”的观点 持“分”的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朱德熙、吕叔湘先生。朱德熙(1982)根据语气词“吧”出现的语境,将语气词“吧”分为两种:一是表示疑问语气;二是表示祈使语气。吕叔湘先生(1999)认为“吧”可出现在祈使句末尾,表示命令、请求、催促、建议等;可以用在疑问句句末,待遇揣测的语气;可以用在“好、行、可以”等后面,表示同意;用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意思;或用在“动词+就+动词”的句子后面,表示没关系、不要紧的意思。张斌(2000)根据“吧”作为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职能,将“吧”的语气职能分为表示陈述语气、表示疑问语气和表示祈使语气三种。 2.“合”的观点 主张语气词“吧”的“合”的观点的主要代表有陆俭明和胡明扬。陆俭明(1984)认为语气词“吧”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中,但不可以出现在感叹句中,“吧”是个半疑问语气词。胡明扬(1988)则认为“吧”是“表态语气助词,赋予说话内容以不肯定的口气”,尽管其与其他词语和语调结合起来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但是语气词“吧”的作用是单一的,“吧”的语气意义是表示不肯定的陈述意义。 三、语气词“吧”使用偏误类型 本文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对汉语为二语学习者使用语气词“吧”时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类分析。 (一)“吧”与其他语气词的误用 3.“吧”与“吗”的误用 语气词“吗”一般用在疑问句中,表达说话人询问某事,希望听话者将会给予比较强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语气词“吧”表示疑问语气时常有半信半疑的语气,语气较弱,主要表示对某件事情的不确定的推测。除此之外,“吧”还有建议、协商之意,语气比较缓和。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语气词时容易出现“吧”与“吗”的误用,例如: (1)*像她这样开朗的人也可能得那种病吗? (2)*因此,既然在这“反吸烟”的社会中苦苦地抽下去,不如就为自身健康和周围的美丽环境而戒烟吗。 以上两例都是对语气词“吧”和“吗”的误用所造成的偏误。句尾应该用语气词“吧”,例(1)来表示对事情的不确定性的推测,例(2)来表示建议大家戒烟,类似于一种呼吁,两句中都不可以用语气词“吗”来替代“吧”。 4.“吧”与“了”的误用 (3)*跟你们一起生活已经二十多年吧,我也知道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4)*死前他跟他的朋友们说:“现在我很后悔……你们别抽烟吧……”所以我认为,我要健康,我就不吸烟。 (5)*我很长时间没给你们写信吧。 (6)*所以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尽量少吸烟了。 语气词“了”是成句的主要成分之一。例(3)“了”与已经连用,表示对现在(说话时)来说已经完成了的事,意思是到现在为止“跟你们已经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了”,“吧”则不表示此意。“吧”带有商量的语气,例(4)中应使用“了”,此处表示一种强烈的请求,没有缓和和商量的语气,所以不能用“吧”。例(5)中应用“了”来表示已经完成的事情,不应用“吧”。例(6)将“吧”误用成了“了”,表示说话者的建议、请求,“了”通常表示新情况的出现或者行为变化后的结果,所以此处应该用“吧”。 5.“吧”与“呢”的误用 (7)*在学习中肯求一些趣味,那么,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还可以为自己增添一些情趣吧! 例(7)中本该使用语气词“呢”误用成语气词“吧”,语气词“呢”与“还”连用,形成“还……呢”这种句式,在这种句式中不能用“吧”,“呢”在此处表示对某种现实情况的强调。 6.“吧”与“啊”的误用 语气词“啊”在祈使句中昌常常表示嘱咐,命令,带有比较强烈的要求或者催促的情绪,不含有商量的语气。 (8)*你们也别忘记吧! (二)“吧”的漏用 语气词“吧”漏用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可能因为学习者母语中并语气词或者并没有与汉语语气词相对应的语气词,二是语气词“吧”没有具体的实在的词汇意义,汉语学习者可能会忽视其存在,在使用时采取回避态度造成语气词缺失。

语气词“啊”的音变.doc

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面的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i、ü、ê时,“啊”读作ya,同“呀”。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同“哇”。 3、前面的音素是-n时,“啊”读作na,同“哪”。 4、前面的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 5、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后元音)和er时,是儿化韵时,“啊”读作ra; 6、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前元音)时,“啊”读作[ZA]。“啊”的音变例说: 1、ya—(在a、o、e、i、ü、ê音素后面时,不包括ao、iao):快打啊!就等你回家啊!夸啊!大家快来吃菠萝啊!都是记者啊!好新潮的大衣啊!日子过的真快啊!快帮我解围啊!你怎么不吃鱼啊?这孩子多活跃啊! 2、wa—(在u音素后面时,包括ao、iao):您在哪儿住啊?他普通话说得真好啊!还这么小啊!屋顶还漏不漏啊?看你一身油啊! 3、na—:(在-n音素后面时)这件事儿可不简单啊!笑得真欢啊!买这么些冷饮啊!发音真准啊! 4、nga—(在-ng音素的后面时)小心水烫啊!小点儿声啊!行不行啊?不管用啊! 5、ra—(在舌尖后元音-i、卷舌元音er的后面时,在儿化韵后面时)没法治啊!随便吃啊!什么了不起的事啊!他是王小二啊!这儿多好玩儿啊! 6、[ZA]—(在舌尖前元音-i的后面时)烧茄子啊!这是第几次

啊?他就是老四啊!“啊”附着在句子的末尾是语气助词。由于跟前一个音节连读而受其末尾音素的合音影响,常常发生音变现象。“啊”是音变是一种增音现象(包括同化增音和异化增音)。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啊”的读音有不同的变化形式。另外“啊”的不同读音,可用相应的汉字来表示。 1、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a、o、e、i、ü、ê的,读作“呀”(ya)。快去找他啊(tāya)!你去说啊(shuōyq)!今天好热啊(rèya)!你可要拿定主意啊(yìya)!我来买些鱼啊(yúya)!赶紧向他道谢啊(xièya)! 2、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u(包括ao、iao)的,读作“哇”(wa)。你在哪里住啊(zhùwa)?他人挺好啊(hǎowa)!口气可真不小啊(xiǎowa)! 3、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的,读作“哪”(na)。早晨的空气多清新啊(xīnna)!多好的人啊(rénna)!你猜得真准啊(zhǔnna)! 4、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g的,读作“啊”(nga)。这幅图真漂亮啊(liàngnga)!注意听啊(tīngnga)!最近太忙啊(mángnga)! 5、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i(前)的,读作“啊”(za);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后)的,读作“啊”(ra)。今天来回几次啊(cìza)!你有什么事啊(shìra)!你怎么撕了一地纸啊(zhǐra)!掌握“啊”的变读规律,并不需要一一硬记,只要将前一个音节顺势连读“a”(像念声母与韵母拼音一样,其间不要停顿)自然就会念出“a”的变音来。用汉语拼音拼写音节时,“啊”仍写作a,不必写出音变情况。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

古代汉语常识学习重点和要求

《古代汉语常识》学习重点和要求 对于古代汉语常识的学习,不能只是单纯地学习理论,而与文选的学习脱节。归根结底,学习这部分知识,仍然要落实和体现古代汉语课程的设置目的——培养一定程度的阅读古籍的能力。常识和文选的互相配合和印证,易于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学安排,是把两方面的内容穿插着进行讲授的。同学们要善于领会如上所说的教学意图,更好地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尽管如此,从古代汉语常识的本身来说,也并非没有重点可言。这部分的知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句法和词法),以及古书的注解、标点、今译,文体、修辞,诗词格律等等,内容比较广泛,而且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但在先后次序的安排上,又具有学科的相对系统性。在这诸多内容中,总的重点是文字,词汇,语法。具体到每个专题,又各自有其重点和要求,兹列如下,提醒同学们学习时注意。 一、绪论 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二、怎样查字典辞书 1、检字法; 2、几部常用的字典、词典的主要优点。 三、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分析汉字造字结构的目的、意义; ※2、“六书”基本理论(名称、定义、例字及解说),结合课外作业初步掌握利用“六书”分析字义的基本方法; 3、异体字、繁简字的基本概念。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基本情况; ※2、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几个基本方面。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如何分析,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要求结合1—2个具体词例加以说明。 六、词类的活用 ※1、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有什么不同? ※2、本教材的词类划分的特点; ※3、词类活用的几种基本情况和条件; ※4、使动、意动用法的区别和翻译。 七、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及其条件; ※2、关于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 八、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基本形式; ※2、“是”字的语法作用; 3、判断句活用的几种情况。 九、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2、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几种基本句式。 十、副词

汾阳方言的语气词“咧”

汾阳方言的语气词“咧” 摘要:“咧”是山西汾阳方言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语气词。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相当广泛。从它作为方言语气词的特殊性角度入手,可将其分为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疑问语气词;同时它还有连用的现象;不论是单用还是连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汾阳方言语气词“咧” 汾阳位于山西晋中偏南部,因在汾河之北而得名。汾阳方言属山西晋语区吕梁片汾州小片方言,该方言中的语气词相当丰富。本文对汾阳方言词“咧”进行调查分析,主要说明其特点和用法。 一、汾阳方言语气词“咧”的分类 ?摹斑帧钡墓τ米攀郑?参照李小凡(1998)《苏州方言语法研究》的一些观点,可以将其分为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疑问语气词。 (一)事态语气词 作为事态语气词,“咧”一般用在陈述句句末,表示平白、客观地对实际发生的事进行铺叙;语调为平调。方言语气词“咧”在实际的应用中,显著地表现在对时间的界定上。 1.仍然态

指动作行为的进行或者事态的持续发生。通俗地来讲,就如同语法范畴中的现在时和进行体,二者常常共同表现出来。如: (1)下雪咧。 (2)睡觉咧。 在汾阳方言中,语气词“咧”可以表示说话时动作正在进行。可以单用,如例(1)和例(2)。也可以在前加“正”,组成“正……咧”的形式;还可以加汾阳方言中表示持续的词“的”,组成“……的……咧”或“正……的……咧”的形式。如: (3)正刷锅咧。(正在洗碗。) (4)睡的觉咧。 (5)孩儿耍的咧。(孩子正在玩着呢。) (6)爸爸正吸的烟咧。(爸爸正在抽烟。) “咧”多用于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性非主谓句以及连谓句中。如: (7)他上课咧。 (8)小丽的脸红的咧。 (9)下雪咧。 (10)他低的头想事情咧。(他低头思考事情呢。) 2.将然态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说话人说话之后,一般出现在陈述

最新现代汉语谓词部分练习及答案

词类部分(下)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并将其标号填在括号内) 1、能带宾语的是()。 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副词 2、"上来"是() A助动词B判断动词C趋向动词D及物动词 3、"国营、民用、大型"是() A动词B名词C副词D区别词 4、"不、没"都是() A程度副词B时间副词C范围副词D否定副词 5、"很、挺、十分"是() A程度副词B范围副词C语气副词D情态副词 6、"他在黑板上写字"的"在"是() A动词B副词C介词D方位词 7、"着、了、过"是()。 A结构助词B时态助词C其他助词D语气词 8、"哎哟"是() A象声词B语气词C叹词D助词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有二至五个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并将其标号填在括号内)语法这个术语有如下()几个含义 1、代词包括() A人称代词B指示代词C疑问代词D代名词E代动词 2、虚词包括() A介词B区别词C连词D助词E语气词 3、"报告"一词兼() 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连词E代词 4、"和、跟、同、与"兼() A动词B连词C介词D副词E助词 三、判断题 1、下列表述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所在。 (1)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的"。 (2)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了"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标记词所属的词类。 (1)这件事已经讨论过了。(过) (2)天渐渐冷起来了。(渐渐) (3)他正在教室里看书。(正在) (4)自行车他骑出去了。(出去) (5)我拿着-本书。(着) (6)你吃了饭再走。(了)

(7)他是外国人吗?(吗) (8)你应该努力学外语。(努力) (9)他刚才来过。(刚才) (10)最好听的是这首歌。(最) (11)房子上面铺着瓦。(上面) (12)这是一本袖珍词典。(袖珍) (13)老张请我吃饭。(请) (14)幸亏他来。(幸亏) (15)我忽然想起来了。(忽然) (16)这件事很突然。(突然) (17)无论谁都说好。(无论) (18)他连忙说不行。(连忙) (19)问题要彻底解决。(彻底) (20)我们应该历史地分析。(历史) 四、简答题 1、动词有什么语法特点? 2、什么是趋向动词,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助动词,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形容词,说明形容词的分类和特点。 5、什么是加词,加词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形容词和副词,时间名词和副词有什么区别? 6、什么是代词,代词分为哪几类? 7、什么是介词,说明介词的分类和特点? 8、什么是连词,连词有哪些特点? 9、什么是助词,助词分为哪几类? 10、什么是语气词? 11、什么是叹词,什么是拟声词? 12、什么是词的兼类,词的兼类与同音词有什么不同类与词的活用有什么不同?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D 5、A 6、C 7、B 8、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CDE 3、AB 4、BC 三、判断题 1、下列表述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所在。 (1)现代汉语中有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 (2)现代汉语中有时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标记词所属的词类。 (1)时态助词(2)副词(3)副词(4)趋向动词(5)时态助词 (6)时态助词(7)语气词(8)形容词(9)时间名词(10)程度副词(11)方位词(12)区别词(13)动词(14)副词(15)副词

网络合音语气词“哒”与方言“哒”

网络合音语气词“哒”与方言“哒” 网络语言“么么哒”“萌萌哒”“棒棒哒”等结构中的语气词“哒”同方言中语气词“哒”都是“的啊”合音而成的。通过对网络语言“XX哒”结构中“哒”的语义、语法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出方言“哒”对网络合音语气词“哒”的影响。此外,作为新兴网络语言的构成要素,网络合音语气词“哒”还具有方言“哒”所不具有的“萌化”“贬义形容词褒义化”等特性。 标签:哒网络合音语气词方言词汇化 一、合音词“哒”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哒”[ta55]是作为拟声词存在的,如“哒哒的马蹄声”,同“嗒”[ta55]。作为语气词的“哒”则是伴随着网络语言“么么哒”“萌萌哒”“棒棒哒”等的流行才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虽然在普通话中“哒”并不作语气词使用,但在方言中语气词“哒”的运用却十分广泛,例如:江苏仪征方言、湖北荆州方言、湖南新化方言、湖南长沙方言、湖南汝城方言等,其中,江苏仪征话中的疑问语气词“嗒(哒)”是“的、啊”的合音,表示对已然状态的询问。这种疑问句的答句,在形式上都需要用“的”作为句末语气词。 普通话中语气词合音现象广泛存在,如:了啊→啦、了哟→喽、吧欸→呗、呢啊→哪、么啊→吗、嚜啊→嘛,这主要是因为语气词连用现象的普遍。丁恒顺(1985)将最基本的六个语气词“的、了、么、吧、呢、啊”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其中“的”属甲组,“啊”属丁组,“的啊”连用于感叹句末,表示对听话人的提醒或警告。有时也表示“不得不如此”的意思。于亮(2008)将6个常用语气词分为5类,其中“的啊”连用,“的”表示确实如此,“啊”表示舒缓语气,“的啊”表示用舒缓的语气来确认或肯定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况。例如: (1)那样的往昔,于任何女人来讲都是不堪回首的啊!(《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 (2)年轻人学手艺,就是要付出一番心血才行的啊!(《李嘉诚家族传》) (3)“谢谢夫人,有你在身旁,我没有什么可以担扰的啊!”孙中山先生哈哈大笑,殊不知此时病魔已在向他进攻。(《宋氏家族全传》) (4)“酱紫的啊!你要不说,我还以为你去公园画肖像是为了体验生活呢!”她略显惊讶地看着我,似乎我的回答出乎她的意料。(《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例(4)中“酱紫的啊”为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用“酱紫哒”替换。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中的语气词“哒”也是“的啊”的一种合音形式,其意义也是“的啊”两者的融合,当然,在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增值、减值、改值现象。

语气词

语气词 一、语气词和表达的语气 现代汉语的语气词放在一句的末尾,它们所表示的语气可以分为确定语气、揣测语气、假设语气、商量语气、说服语气、当然语气、答辩语气、夸张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等。 1、啦: 确定语气用语气词“啦”字,如“他要走啦”。 2、吧: 揣测语气用语气词“吧”字,如“今天不会下雨吧”。 假设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去吧,没有时间,不去吧,问题不能解决”。 商量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咱们走吧”。 3、啊: 说服语气用语气词"啊"字(有变音“呀”、“哇”、“哪”等),如“我实在没有法子啊!”、“他的话说得对呀!”、“他唱得真好哇!”、“这件事不好办哪!”。 4、呗: 当然语气用语气词“呗”字,如“不懂,我们就好好学呗!” 5、嘛: 答辩语气用语气词“嘛”字,如“有意见就提嘛!” 6、呢: 夸张语气用语气词“呢”字,如“这种事情多着呢!”。

7、呢、吗、啊: 疑问语气用语气词“呢”、“吗”或“啊”(“呀”、“哇”、“哪”),这3个词的用法又各不相同。 “呢”字用于交替问,如“他来不来呢?”,又用于句中已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他什么时候才来呢?”又用于不完全句,如“我来了,他呢?”。 “吗”字用于句中没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你同意吗?”。 疑问语气词“啊”字(“呀”、“哇”、“哪”)用途较广,它既可以代替“呢”,如“他来不来呀?”;又在某些情况下代替“吗”,如“你说的话都是真的啊?”。反问语气也用“呢”、“吗”,如“我哪能不相信呢!”,“难道你还不相信吗!”。 8、 二、语气词和使用特点 (一)现代汉语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六个:的、了、吧、吗、呢、啊,它们的用法比较复杂。 1、“的” 主要用于陈述语气,表示情况本来如此,用以加强对事实的确定。如“这件事,他以前跟领导说过的。” 2、“了” 重在表达新情况的出现,强调当前相关性。如“那封信,已经交给他了。”/“我已经问过他了。” 3、“吧” 用于表示揣测或商量,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太肯定,句中常有“大概、可能、也许”等词语。如“他也许不会同意吧。”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我们在进行口语交流和口语表达的过程中,不是一个一个孤立地发出每一个音节,而是根据语意的需要将一连串的音节连续发出,:,形成语流。在这个过程中,相邻的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与声调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影响,使语音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是音变。普通话的音变现象主要表现在变调、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音变四个方面。音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把这些规律运用于口语表达中,能使我们的语言更流畅、更自然、更谐调,发音更轻松。 1.1变调 在语流中,由于相连音节的相互影响,使有些音节的基本调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普通话中比较明显的变调有两种: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 1.1.1上声变调 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完全的上声原调的机会很少,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未尾才有可能读原调。 (1)上声在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即在非上声前,丢掉后半段“14”上升的尾巴, 调值由214变为半上声211,变调调值描写为214?211。例如: (上声+阴平)=211+55 百般bǎibān 摆脱bǎituō保温bǎowēn 省心shěngxīn 警钟jǐngzhōng 火车huǒchē (上声+阳平)=211+35 祖国zǔguó旅行lǚxíng导游dǎoyóu 改革gǎigé朗读lǎngdú考察kǎochá

(上声+去声)=211+51 广大guǎndà讨论tǎolùn挑战tiǎozhàn 土地tǔdì感谢gǎnxiè稿件gǎojiàn 上声在轻声前调值也变成半上声211。例如: (上声+轻声)=211+0 矮子ǎizi斧子fǔzi奶奶nǎinai 姐姐jiějie尾巴wěiba老婆lǎopo 耳朵ěrduo马虎mǎhu口袋kǒu dɑi (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为35。实验语音学从语图和听辨实验证明,前字 上声、后字上声构成的组合与前字阳平、后字上声构成的组合在声调模式上是相同的。说明两个上声相连,前字上声的调值变得跟阳平的调值一样。变调调值描写为214?35。 例如: (上声+上声)=35+214 懒散lǎnsǎn手指shǒuzhǐ母语mǔyǔ海岛hǎidǎo旅馆lǚguǎn广场guǎngchǎng 首长shǒuzhǎng简短jiǎnduǎn古典gǔdiǎn粉笔fěnbǐ小组xiǎozǔ减少jiǎnshǎo (3)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三个上声音节相连,如果后面没有其他音节,也不带什么语气,未尾音节一般不变调。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有两种变调: (i)当词语的结构是双音节+单音节的“双单格”时,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调值变为35,跟阳平的调值一样。例如: (上声+上声+上声)=35+35+214 手写体shǒuxiětǐ展览馆zhǎnlǎnguǎn管理组guǎnlǐzǔ选举法xuǎnjǔfǎ 洗脸水xǐl iǎnshuǐ水彩笔shuǐcǎi bǐ打靶场dǎbǎchǎng勇敢者yǒnggǎn zhě

潜山方言的语气词

安庆潜山方言的语气词 提要:安庆潜山方言属于赣方言潜怀方言片,潜山方言语气词数量多,具有多功能性。句末语气词能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多种语气,可以独用也可以连用;句中语气词只能单用,有延缓语气和对比的功能。 关键词:赣语潜山方言独用连用 壹引言 1.1潜山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长江北岸,皖河上游。潜山话与岳西话、太湖话、宿松话、望江话、怀宁话同属于赣方言潜怀方言片。 1.2潜山方言的语气词特点: (一)数量比较多,共25个; (二)同一个语气词可表示多种意义; (三)语气词位置大部分位于句末,有的也可以位于句中; (四)语气词连用比较常见。如:“了啊,着吧,的哟”等。 贰单用于句末的语气词 潜山方言中单用于句末的单音节语气词有14个,分别是:“着、了、啊、噢、欸、哟、咧、那、耶、哇、呐、唛、咳、的、吧。”其中“噢”是“啊”发音开口度变小历时演化而来;“欸”出现在“u”韵尾的字后面连读时会有语流音变,用“喂”字来记字;“啊”前韵尾为“u”时,用“哇”记字。单用于句末的还有一个三音节的语气词“就是了”。 2.1着 (一)用于陈述句,表完成或事态发生变化,并有成句作用,不能删掉。如:(1)作业做好着。(着 2 ) (2)错误!未指定书签。渠家人来着。(着 1+着 2 ) (1)中“做好”表性状的实现,这里的“着”是语气词“着 2 ”;(2)中“着”在动词“来”后面表动作的实现,“着”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根据同音删略的原则,删掉一个。 (二)错误!未指定书签。用于正反问句,一般用在“可”字句中,希望对方从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如: (3)错误!未指定书签。渠昨日可去着?(着 1+着 2 ) (4)错误!未指定书签。可好着?(着 1+着 2 ) (3)例的回答只用两个:“去着。”或“没有去”,对方只能从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4)例也是只能选择肯定的回答或否定的回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