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NiO-,2-的制备与性能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NiO-,2-的制备与性能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NiO-,2-的制备与性能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NiO-,2-的制备与性能

东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NiO<,2>的制备与性能

姓名:戴燕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

指导教师:雷立旭

20081127

四种主要的锂电池正极材料

四种主要的锂电池正极材料 LiCoO2 锂离子从LiCoO2中可逆脱嵌量最多为0.5单元.Li1-xCoO2在x=0.5附近发生可逆相变,从三方对称性转变为单斜对称性。该转变是由于锂离子在离散的晶体位置发生有序化而产生的,并伴随晶体常数的细微变化。但是,也有人在x=0.5附近没有观察到这种可逆相变。当x>0.5时,Li1-x CoO2在有机溶剂中不稳定,会发生释氧反应;同时CoO2不稳定,容量发生衰减,并伴随钴的损失。该损失是由于钴从其所在的平面迁移到锂所在的平面,导致结构不稳定,使钴离子通过锂离子所在的平面迁移到电解质中。因此x的范围为0≤x≤0.5,理论容量为156mA·h/g。在此范围内电压表现为4V左右的平台。当LiCoO2进行过充电时,会生成新的结构 当校子处于纳米范围时,经过多次循环将产生阳离子无序,部分O3相转变为立方尖晶石相结构,导致容量衰减。粒子小时,由于锂离子的扩散路径短,形成的SEI膜较粒子大的稳定,因此循环性能好。例如,70nm的粒子好于300nm 的粒子。粒子大小对自放电也具有明显影响。例如粒子小,自放电速率快。粒径分布窄,粒子的球形性越好,电化学性能越佳。最佳粒子大小取决于电池的要求。 尽管LiCoO 与其它正极材料相比,循环性能比较优越,但是仍会发生衰减, 2 对于长寿命需求的空间探索而言,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循环性能。同时。研究过经过长时期的循环后,从层状结构转变为立方尖晶石结构,特别程发现,LiCoO 2 是位于表面的粒子;另外,降低氧化钴锂的成本,提高在较高温度(<65℃)下的循环性能和增加可逆容量也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之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掺杂和包覆。 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锂钴氧化物能够大电流放电,并且放电电压高,放电平稳,循环寿命长。.因此成为最早用于商品化的锉离子蓄电池的正极材料,亦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小型摄像机等)的正极材料。LiCoO2具有a-NaFeO2型二维层状结构,适宜于锂离子在层间的嵌人和脱出,理论容量为274 mA·h/g。在实际应用中,该材料电化学性能优异,热稳定性好,且初次循环不可逆容量小。实际可逆容量约为120~150 mA·h/g,即可逆嵌人/脱出晶格的锂离子摩尔百分数接近55 %。 在过充电条件下,由于锂含量的减少和金属离子氧化水平的升高,降低了材料的稳定性。另外由于Co原料的稀有,使得LiCoO2的成本较高。 LiCoO2生产工艺相对较为简单,其传统的合成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合成法和低温固相合成法。 高沮固相合成法通常以Li2CO3和CoCO3为原料,按Li/Co的摩尔比为1:1配制,在700~900℃下,空气氛围中灼烧而成。也有采用复合成型反应生成LiCoO2前驱物,然后在350~450℃下进行预热处理,再在空气中于700~850℃下加热合成,所得产品的放电容量可达150 mA·h/g。唐致远等以计量比的钴化合物、锂化合物为合成原料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的作用下研磨混合均匀,先在450℃的温度下处理6h.,待冷却后取出研磨,然后再在6~10 MPa压力下压成块状,最后在900℃的温度下合成12~36 h而制得。日本的川内晶介等用Co3O4和Li2 CO3做原料,按化学计量配合在650℃灼烧10h制的温定的活性物质。章福平等按计量将分析纯LiNO3和Co(NO3)2·6H2O混匀,加适量酒石酸,用氨水调

(完整版)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摘要 在大量电池需求下,由于钠相对于锂更加环保、价格低廉、分布广泛等优点,对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分为含碳材料、氧化物/磷酸盐(钠嵌入材料)、钠合金/复合物等。阐述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嵌入/脱嵌钠的反应机制。同时强调钠离子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潜在的商业对手,由于价格低廉和相对高的能量密度带来的前景。 1.引言 可充电锂电池,通常叫做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至今最成功和成熟的能量储存装置。起初因为高能和安全被广泛研究,同时作为电车的可选电源。配备大量锂电池作为电源的电车已经慢慢占领电动市场,将来有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但是必要元素锂广泛分布在地壳,并不能被认为很充足;同时,自从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锂材料价格迅速上升。恰恰相反,钠元素广泛存在于海盐中,可谓用之不尽;同时作为半径仅次于锂的第二轻的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与锂相似。 钠与锂有些许的差别:钠 原子是锂原子的三倍重,离子 半径更大,Na/Na+标准电势高 于Li/Li+3.4V,相应地体能量 密度或者重量能量密度低,钠 熔点(97.7℃)低于锂熔点 (180.5℃),所以钠的安全性 低于锂。因为钠离子半径大, 主电极材料要求有充足大的 间隙容纳钠离子,进行可逆、 迅速的离子/电子注入与排出。 钠离子电池主要的障碍在于合适的负电极。石墨烯的发现,加速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理论容量为372 mA h g-1,低平的工作电压平台。不幸的是,石墨烯不能作为钠离子的嵌入主体。随着对大规模电能储存电池要求的增加,产生对NIB的研究热情。在过去的三四十年,由于全世界大量的研究努力,NIB的负极化学性能已经有了极大提高。对NIB负极材料大致分为四类:⑴含碳材料⑵氧化物/磷酸盐材料(嵌入)⑶p-block元素⑷氧化物/硫酸盐(还原反应) 2.碳基电极 2.1钠注入硬碳 由于石墨烯可逆容量高达360 mA h g-1,被广泛作为LIB负极材料。然而在钠电池中化学活性非常低,仅有在氦气或真空条件加热金属钠小量的钠原子可以注入到石墨烯,形成NaC64,远远小于Li和K。较低晶态碳如软碳、硬碳,有更高的电化学活性。通常软碳包含无序结构,在高于2800℃是石墨化的。在高于600-700℃软碳高于石墨在锂电池的容量。然而初始循环后由于在软碳表面电解质分解,产生不可逆容量。硬碳(所谓的非石墨化碳)有类似于软碳的无序结构,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比较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比较 A.固相法 一. 高温固相法 1.流程:传统的高温固相合成法一般以亚铁盐(草酸亚铁,醋酸铁,磷酸亚铁等) ,磷酸盐(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锂盐(碳酸锂,氢氧化锂,醋酸锂及磷酸锂等)为原料,按LiFeP04分子式的原子比进行配料,在保护气氛(氮气、氩气或它们与氢气的混合气体)中一步、二步或三步加热,冷却后可得LiFeP04粉体材料。 例1: C.H.Mi等采用一:步加热法得到包覆碳的LiFeP04,其在30 C, 0.1 C 倍率下的初始放电容量达到160 mAh g-1 ;例2 : S.S.Zhang等采用二步加热法,以 FeC:2O4 2H2O和LiH2PO4为原料,在氮气保护下先于350~380 C加热5 h形成前驱体,再在800 C下进行高温热处理,成功制备了LiFePO4/C复合材料,产物在0.02 C倍率下的放 电容量为159 mAh g-1 ;例3 : A.S.Andersson等采用三步加热法,将由:Li2CO3、FeC2O4 2H2O 和(NH4)2HPO4组成的前驱体先在真空电炉中于300 C下预热分解,再在氮气保护下先于 450 C加热10 h,再于800 C烧结36 h,产物在放电电流密度为2.3 mA g-1时放电,室温初始放电容量在136 mAh g-1 左右;例4: Padhi 等以Li2CO3 , Fe(CH3COO)2 , NH4H2PO4 为原料,采用二步法合成了LiFePO4正极材料,其首次放电容量达110 mA h /g ; Takahashi 等以LiOH H2O, FeC2O4 2H2O , (NH4)2HPO4 为原料,在675、725、800 C下,制备出具有不同放电性能的产品,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合成的产品放电容量较大;例5:韩国的Ho Chul Shin、Ho Jang等以碳酸锂、草酸亚铁、磷酸二氢铵为原料,添加5wt%的乙炔黑为碳源、以 At+5%H2为保护气氛,在700 C下煅烧合成10h,得到碳包覆的LiFePO4材料。经检测表明,用该工艺合成的LiFePO4制备的电池放电平台在3 4-3 5V之间,0 05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0mA h/g ;例 6 :高飞、唐致远等以醋酸锂、草酸亚铁、磷酸二氢铵为原料,聚乙烯醇为碳源。混料球磨所得粒径细小,分布的悬浊液。然后将悬浊液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得LiFePO4 前驱体,再通过高温煅烧合成LiFePO4/C正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最为139 4mA h/g,并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经10C循环50次后,比容量仅下降0 15% ;例7:赵新兵、周鑫等以氢氧化锂、磷酸铁、氟化锂为原料,,聚丙烯为碳源,先在500 C下预烧,再在700 C下煅烧合成具有F掺杂的LiFePO酒精为球磨介质4/C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LiFePO3 98F0 02/C 具有最佳放电特性,在1C倍率充放电下比容量为146mA h/g。 2?优点:工艺简单、易实现产业化 3?缺点:颗粒不均匀;晶形无规则;粒径分布范围广;实验周期长;难以控制产物的批次 稳定性;在烧结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惰性气体来防止亚铁离子的氧化;所生产的LiFePO4 粉末导电性能不好,需要添加导电剂增强其导电性能 4?改性:添加导电剂(多用蔗糖,乙炔黑,聚乙烯醇,聚丙烯等碳源)增强其导电性能 二. 碳热还原法 1.流程:碳热还原法也是高温固相法中的一种,是比较容易工业化的合成方法,多数以氧化铁或磷酸铁做为铁源,配以磷酸二氢锂以及蔗糖等碳源,均匀混合后,在高温和氩气或氮气 保护下焙烧,碳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也就是通过碳热还原法合成磷酸铁锂。 例1:杨绍斌等以正磷酸铁为铁源,以葡萄糖、乙炔黑为碳源,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橄榄石型磷酸铁锂。研究发现:双碳复合掺杂样品电性能最高为148.5 mAh/g,倍率放电性能仍具 有优势,10 C时容量保持率为88.1% ;例2 : Mich等以分析纯的FePO4和LiOH为原料,聚丙烯为还原剂,合成的材料在0.1 C及0.5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0 mAh/g 和146.5 mAh/g ; 例3 : PP.Prosini 等以(NH4)2Fe(SO4)2和NH4H2PO4为原料首先合成FePO4,然后用LiI还原Fe3+,并在还原性气氛

各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分析

锂离子电池现使用的正极材料有如下几种: 1、钴酸锂 钴酸锂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正极材料,钴产生3.9V(vs. Li)的电势平 台,对钴酸锂而言,对应于其理论容量,高达274mAh/g,实际容量可达155mAh/g,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主要应用于便携电池领域:如手机,PDA;移动DVD; MP3/MP4、笔记本电脑。 1)结构缺陷 对钴酸锂(LixCoO2,00.55 时,材料的容量发生严重的退化,其层状结构倾向于塌陷,使得实际可利用的容量不超过155mAh/g,为了能够更多的利用LiCoO2 中的锂离子,人们采用掺杂、包覆等办法对其改性。目前,有多种元素应用于LiCoO2 掺杂,但只有Mn 和Al 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在Li 过分脱出时(E>4.2V 时),LiCoO2 发生严重的过充现象,化学键发生断 裂而释出O2,导致体系的不稳定,甚至有使电池爆炸的危险。 2)资源缺乏 钴在我国属于稀缺资源,我国钴矿矿床规模较小,矿区储量大于2 万吨的只 有甘肃金川和青海德尔尼两处,矿区储量大于1 万吨的有河北、四川、海南、新 疆4 省。截至2006 年底,我国探明钴储量47.1 万吨。由于连年开采,我国钴储 量逐年减少。我国钴产量应该在4900 吨左右。2002 年我国钴消费量为4845 吨,比2001 年增加了22%。从2002 年起,电池行业已超过硬质合金行业,成为我国 钴消费的第一大行业。由于目前我国未发现大规模有开采价值的钴矿,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用钴酸锂的生产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钴原料。 2、镍酸锂 Ni4+/Ni3+电对能产生3.75V 的电势平台。它能可逆的嵌脱0.7Li,具有接 近200mAh/g 的循环容量,但在实际中,很难得到这个结果。首先在高温下,由于Li 的挥发,很难合成化学计量比LiNiO2,高温时六方相的LiNiO2 很容易向立方相的LiNiO2 转变,这种锂镍置换的立方相的没有电化学活性,而且这个反应的逆过程很慢并且不完全。此外在充放电过程中,LiNiO2 还会发生一系列的结构变化,而导致嵌锂容量的损失。实际上镍酸锂无太大实用价值。 3、镍钴二元材料和多元复合材料 LiCoO2 价格昂贵,LiNiO2 合成困难,如果能够结合二者的优点,用价格相 对低廉的Ni 替代部分Co,合成具有LiCoO2 一样优良电化学性能地电极材料,那么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半径相近,Ni 和Co 几乎可以以任何比例形成 固溶体。近几年来,多元混合掺杂的层状氧化物得到了大量的研究,不同金属原子比例的镍钴锰多元材料得到了研究,但是颗粒形貌和粒度分布不得到有效的控制,只有在足够高的电势下(大于4.5V)才能获得180mAh/g 的容量,此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钴系材料的特点。 4、尖晶石锰酸锂 尖晶石锰酸锂能够产生4.0 V 的电压平台,与钴酸锂相当,理论容量 148mAh/g,实际容量120mAh/g 左右,比现在所用的钴酸锂稍低。早在上世纪80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原理及材料选择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原理及材料选择 随着锂离子电动车在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的热销,越来越多的电动车厂商开始上马锂电池项目,然而,选择什么样的锂电池成为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虽然锂电池的保护电路已经比较成熟,但对动力电池而言,要真正保证安全,正极材料的选择十分关键。目前,在锂离子电池中使用量最多的正极材料有以下几种:钴酸锂(LiCoO2),锰酸锂(LiMn2O4),镍钴锰酸锂(LiCoxNiyMnzO2)以及磷酸铁锂(LiFePO4)。究竟选择哪种正极材料的锂电池?下文会做详细地分析。 测试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过充(指充电电压超过其充电截止电压,对锂离子电池来说,一般可以将10V/节定为过充电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谈到过充,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一下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原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是Li 从正极跑出来,通过电解液游到负极并得到电子,嵌入到负极材料中,而放电的过程则相反。衡量正极材料安全性主要考验:A:容不容易在充电时形成枝晶。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就是Li 从正极跑出来,通过电解液游到负极被还原并嵌入到负极材料中;放电的过程则相反,负极材料中的锂被氧化,通过电解液,嵌入正极材料。 基于循环性地考虑,钴酸锂(LiCoO2 )材料的实际使用容量只有其理论容量的二分之一,即使用钴酸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在正常充电结束后(即充电至截止电压4.2 V 左右),LiCoO2正极材料中的Li 将还有剩余。可用以下的简式表示: LiCoO2→0.5Li Li0.5CoO2 (正常充电结束)。此时如果充电电压继续升高,那么LiCoO2正极材料中的剩余的Li 将会继续脱嵌,游向负极,而此时负极材料中能容纳Li 的位置已被填满,Li 只能以金属的形式在其表面析出。一方面,金属锂的表面沉积非常容易聚结成枝杈状锂枝晶,从而刺穿隔膜,造成正负极直接短路;另外,金属锂非常活泼,会直接和电解液反应放热;同时,金属锂的熔断相当低,即使表面金属锂枝晶没有刺穿隔膜,只要温度稍高,比如由于放电引起的电池升温,金属锂将会熔解,从而将正负极短路,造成安全事故。总之,钴酸锂材料在充电电压过高的时候,比如说保护板失效的情况下,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而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容量高,造成的破坏性将非常大。 镍钴锰酸锂(LiCoxNiyMnzO2)和钴酸锂一样,为保证其循环性,实际的使用容量也远低于其理论容量,在充电电压过高的情况下,存在内部短路的安全隐患。 与之不同的是,锰酸锂(LiMn2O4 )电池在正常充电结束后,所有的Li 都已经从正极嵌入了负极。反应式可写作:LiMn2O4→Li 2MnO2 。此时,即使电池进入了过充状态,正极材料已没有Li 可以脱嵌,因此完全避免了金属锂的析出进而减少了电池内部短路的隐患,增强了安全性。 B:氧化-还原温度。 氧化温度是指材料发生氧化还原放热反应的温度,是衡量材料氧化能力的重要指标,温度越高表明其氧化能力越弱。下表列出了主要的四种正极材料的氧化放热温度:从表中可以看出,钴酸锂(包括镍钴锰酸锂)很活泼,具有很强的氧化性。由于锂离子电池的电压高,因此使用的是非水的有机电解质,这些有机电解质具有还原性,会和正极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释放热量,正极材料的氧化能力越强,其发生反应就越剧烈,越容易引起安全事故。而锰酸锂和磷酸铁锂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放热稳定,其氧化性弱,或者说热稳定要远优于钴酸锂和镍钴酸锂,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由上述综合表现可知:钴酸锂(LiCoO2)是极不适合用在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锰酸锂(LiMn2O4)和磷酸铁锂(LiFePO4)为正极材料的锂电池的安全性是国内外公认的。 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使用经过表面纳米包覆处理的锰酸锂作为正极材料,表面改性后的锰酸锂的氧化性降低,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设备制作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烯1523份、纳米二氧化钛68份、氧化剂25份、乙二酸2542份、尿素36份、合金粉45份、表面活性剂24份、分散剂1.22.6份、谷氨酸钠25份、木糖醇13份和硫酸锌2.23.5份。本技术原料来源广泛,制备的成品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反应活性,大大降低了电池的阻抗,有效的增强了产品的导电性和电化学反应性能,从而能够作为高倍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烯15-23份、纳米二氧化钛6-8份、氧化剂2-5份、乙二酸25-42份、尿素3-6份、合金粉4-5份、表面活性剂2-4份、分散剂1.2- 2.6份、谷氨酸钠2-5份、木糖醇1-3份和硫酸锌2.2- 3.5份,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石墨烯粉碎至30-50目,然后将石墨烯粉末、分散剂和氧化剂加入乙二酸中并且在65-80摄氏度下采用超声波振荡,得到氧化石墨烯悬浮液; 步骤二,将合金粉浸泡在0.15-0.28mol/L的盐酸中30-45分钟,浸泡后的合金粉用去离子水洗净并且干燥,将浸泡后的合金粉、木糖醇、尿素、纳米二氧化钛、表面活性剂和谷氨酸钠加入搅拌器中混合,再加入适量的水混合搅拌6-11小时,得到浆料; 步骤三,将硫酸锌在40-50摄氏度下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得到硫酸锌溶液,然后将硫酸锌溶液冷却至10-16摄氏度; 步骤四,将氧化石墨烯悬浮液和浆料搅拌混合,边以30-60rpm的转速搅拌边将硫酸锌溶液滴加至混合溶液中,滴加时间为20-25分钟,将所得溶液在52-60摄氏度下静置5-8小时,得到半成品; 步骤五,将半成品在620-750摄氏度下干燥,在球磨机中球磨并且过120-150目筛,球磨的球

镍钴锰三元正极制备方法

1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结构特征 镍钴锰三元材料通常可以表示为:LiNixCoyMnzO2,其中x+y+z=1;依据3种元素的摩尔比(x∶y∶z比值)的不同,分别将其称为不同的体系,如组成中镍钴锰摩尔比(x∶y∶z)为1∶1∶1的三元材料,简称为333型。摩尔比为5∶2∶3的体系,称之为523体系等。 333型、523型和811型等三元材料均属于六方晶系的α-NaFeO2型层状岩盐结构,如图1。 镍钴锰三元材料中,3种元素的的主要价态分别是+2价、+3价和+4价,Ni为主要活性元素。其充电时的反应及电荷转移如图2所示。 一般来说,活性金属成分含量越高,材料容量就越大,但当镍的含量过高时,会引起Ni2+占据Li+位置,加剧了阳离子混排,从而导致容量降低。Co正好可以抑制阳离子混排,而且稳定材料层状结构;Mn4+不参与电化学反应,可提供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降低成本。 2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固相法和共沉淀法是传统制备三元材料的主要方法,为了进一步改善三元材料电化学性能,在改进固相法和共沉法的同时,新的方法诸如溶胶凝胶、喷雾干燥、喷雾热解、流变相、燃烧、热聚合、模板、静电纺丝、熔融盐、离子交换、微波辅助、红外线辅助、超声波辅助等被提出。 2.1固相法

三元材料创始人OHZUKU最初就是采用固相法合成333材料,传统固相法由于仅简单采用机械混合,因此很难制备粒径均一电化学性能稳定的三元材料。为此,HE等、LIU等采用低熔点的乙酸镍钴锰,在高于熔点温度下焙烧,金属乙酸盐成流体态,原料可以很好混合,并且原料中混入一定草酸以缓解团聚,制备出来的333,扫描电镜图(SEM)显示其粒径均匀分布在0.2~0.5μm左右,0.1C(3~4.3V)首圈放电比容量可达161mAh/g。TAN等采用采用纳米棒作为锰源制备得到的333粒子粒径均匀分布在150~200nm。 固相法制得的材料的一次粒子粒径大小在100~500nm,但由于高温焙烧,一次纳米粒子极易团聚成大小不一的二次粒子,因此,方法本身尚待进一步的改进。 2.2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是基于固相法而诞生的方法,它可以解决传统固相法混料不均和粒径分布过宽等问题,通过控制原料浓度、滴加速度、搅拌速度、pH值以及反应温度可制备核壳结构、球形、纳米花等各种形貌且粒径分布比较均一的三元材料。 原料浓度、滴加速度、搅拌速度、pH值以及反应温度是制备高振实密度、粒径分布均一三元材料的关键因素,LIANG等通过控制pH=11.2,络合剂氨水浓度0.6mol/L,搅拌速度800r/min,T=50℃,制备得到振实密度达2.59g/cm3,粒径均匀分布的622材料(图3),0.1C(2.8~4.3V)循环100圈,容量保持率高达94.7%。 鉴于811三元材料具有高比容量(可达200mAh/g,2.8~4.3V),424三元材料则可提供优异的结构和热稳定性的特点。有研究者试图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核为811,壳层l为424)三元材料,HOU等采用分布沉淀,先往连续搅拌反应釜(CSTR)中泵入8∶1∶1(镍钴锰比例)的原料,待811核形成后在泵入镍钴锰比例为1∶1∶1的原料溶液,形成第一层壳层,然后再泵入组成为4∶2∶2的原溶液,最终制备得到核组成为811,具有壳组成为333、424的双层壳层的循环性能优异的523材料。4C倍率下,这种材料循环300圈容量保持率达90.9%,而采用传统沉淀法制备的523仅为72.4%。 HUA等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线性梯度的811型,从颗粒内核至表面,镍含量依次递减,锰含量依次递增,从表1可明显看到线性梯度分布的811三元材料大倍率下放电容量和循环性明显优于元素均匀分布的811型。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进展_孙玉城.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进展 孙玉城 1, 2 (1. 青岛科技大学新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 , 山东青岛 266042; 2. 青岛新正锂业有限公司 摘要 :概述了国内外近 30a 有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笔者在锰系正极材料方面的研究结果 ; 比较了几种主要正极材料的性能优缺点 ; 阐明了正极材料发展方向。近期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将逐步取代钴酸锂 , 而改性锰酸锂和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以及两者的混合体将在动力型锂离子电池中获得广泛使用。在未来 5~10a , 高容量的层状富锂高锰型正极材料或许会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有力竞争者。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 正极材料 ; 技术进展 中图分类号 :TQ13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990(2012 04-0050-05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athode materials of lithium ion battery Sun Yucheng 1, 2 (1. Novel Material Research Focus Laboratory ,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Qingdao 266042, China ; 2. Qingdao LNCM Company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main cathode materials of lithium ion battery at home and abroad of the past 30 years and the author ′ s research results of Mn-based cathode materials we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Advantages and disadvan -tages of the main cathode materials and opinion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cathode materials of lithium ion battery were summarized.It was believed that Li (Mn , Co , Ni O 2is going to replace LiCoO 2and LiMn 2-x A x O 4or Li (Mn , Co , Ni O 2or the mixture

钠离子电池综述

钠离子电池 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电动工具、小功率电动汽车等迅猛发展,研究高能效、资源丰富及环境友好的储能材料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满足规模庞大的市场需求,仅依靠能量密度、充放电倍率等性能衡量电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电池的制造成本与能耗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及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也将成为评价电池材料的重要指标。电池发展有以下显著特点:绿色环保电池发展迅猛;一次电池向二次电池转化,这有利于节约地球有限的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电池进一步向小、轻、薄方向发展。 钠是地球上储量较丰富的元素之一,与锂的化学性能类似,因此也可能适用于锂离子电池体系。钠离子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有诸多优势,如成本低,安全性好,随着研究的深入,钠离子电池将越来越具有成本效益,并有望在未来取代锂离子电池而被广泛应用。 1钠离子电池电化学原理 同为元素周期表第I主族的钠离子和锂离子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钠离子完全有可能和锂离子电池一样构造一种广泛使用的二次电池。并且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原材料成本比锂离子电池低,半电池电位(E0Na+/Na=E0Li+/Li+0.3)比锂离子电池高,适合采用分解电压更低的电解液,因而安全性能更佳。钠离子电池不以钠作为负极,而是由硬碳或嵌入化合物组成。

(1)钠离子电池优点:依据目前的研究进展,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有3个突出优势:①原料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分布广泛;②钠离子电池的半电池电势较锂离子电势高0.3~0.4 V,即能利用分解电势更低的电解质溶剂及电解质盐,电解质的选择范围更宽; ③钠离子电池有相对稳定的电化学性能,使用更加安全。 (2)钠离子电池缺陷:钠离子电池也存在着缺陷,如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锂高很多,导致理论比容量小,不足锂的1/2;钠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Na+半径:95pm,Li+半径:60pm),使得钠离子在电池材料中嵌入与脱出更难。下图为钠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

锂电池几种正极材料的优缺点

锂电池几种正极材料的优缺点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所用电池内部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这些电池内部材料包括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和正极材料等。其中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和质量直接决定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与价格。因此廉价、高性能的正、负极材料的研究一直是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的重点。负极材料一般选用碳材料,目前的发展比较成熟。而正极材料的开发已经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性能进一步提高、价格进一步降低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商业化生产的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的成本大约占整个电池成本的40%左右,正极材料价格的降低直接决定着锂离子电池价格的降低。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尤其如此。比如一块手机用的小型锂离子电池大约只需要5克左右的正极材料,而驱动一辆公共汽车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可能需要高达500千克的正极材料。 衡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好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正极材料应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从而使电池有较高的输出电压;(2)锂离子能够在正极材料中大量的可逆地嵌入和脱嵌,以使电池有高的容量;(3)在锂离子嵌入/脱嵌过程中,正极材料的结构应尽可能不发生变化或小发生变化,以保证电池良好的循环性能;(4)正极的氧化还原电位在锂离子的嵌入/脱嵌过程中变化应尽可能小,使电池的电压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以保证电池平稳地充电和放电;(5)正极材料应有较高的电导率,能使电池大电流地充电和放电;(6)正极不与电解质等发生化学反应;(7)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应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便于电池快速充电和放电;(8)价格便宜,对环境无污染。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一般都是锂的氧化物。研究得比较多的有LiCoO2,LiNiO2,LiMn2O4,LiFePO4和钒的氧化物等。导电聚合物正极材料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LiCoO2 在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中基本上选用层状结构的LiCoO2作为正极材料。其理论容量为274mAh/g,实际容量为140mAh/g左右,也有报道实际容量已达155mAh/g。该正极材料的主要优点为:工作电压较高(平均工作电压为3.7V)、充放电电压平稳,适合大电流充放电,比能量高、循环性能好,电导率高,生产工艺简单、容易制备等。主要缺点为:价格昂贵,抗过充电性较差,循环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LiNiO2

【CN109980211A】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27175.6 (22)申请日 2019.04.23 (71)申请人 深圳大学 地址 51806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 道3688号 (72)发明人 卓海涛 陈少军 陈雨欣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恒申知识产权事务所 (普通合伙) 44312 代理人 袁文英 (51)Int.Cl. H01M 4/36(2006.01) H01M 4/58(2010.01) H01M 4/62(2006.01) H01M 10/054(2010.01) (54)发明名称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一种包覆结构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 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 了Na3V2(PO4)3/C正极材料,合成的两性离子聚 合物即可作螯合剂,又作碳源,工艺简单,能快速 形成凝胶状,缩短反应时间;且含两性离子结构, 可以很好地与磷酸钒钠前驱体相溶,形成稳定碳 包覆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钠离子电池正 极材料通过氮元素和硫元素对碳的掺杂提升了 正极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循环性能;同时制备的钠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钠空位,在钠离子嵌入/ 脱出的过程中保持结构稳定。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CN 109980211 A 2019.07.05 C N 109980211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980211 A 1.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 在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铵基丙磺酸内盐以及丙烯酸体系中加入引发剂,加热反应得到两性离子聚合物溶液; 将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溶液与磷酸钒钠水溶液进行混合处理,并进行干燥处理,得到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 将所述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进行烧结处理,得到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钒钠水溶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偏钒酸铵、草酸、磷酸二氢氨及乙酸钠按照钠、钒、磷元素摩尔比为[2~1]:[1~3]: [4~2]配置,其中草酸与偏钒酸铵质量比为[2~1]:[2~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过硫酸钾和过氧化氢-硫酸亚铁中的任意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铵基丙磺酸内盐以及丙烯酸的质量比为10-90:10-30:10-30。 5.权利要求1所述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为0.5%-1%。 6.权利要求1所述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和磷酸钒钠的质量比为1-20:80-99。 7.权利要求1所述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结处理包括如下步骤: 在300℃-400℃温度中初始烧结5小时,然后在700℃-800℃温度中二次烧结8小时,烧结的升温速率均为3℃/min。 8.一种由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9.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0.一种钠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2

多孔材料在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多孔材料在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HUNAN UNIVERSITY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多孔材料在锂/钠离子电池负极 材料的应用

学生姓名张成智 学生学号 B1513Z0359 学院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刘金水 2016年7月2日 多孔材料在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多孔材料,如多孔炭已广泛应用在催化、吸附分离、Li/Na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领域。近年来,多孔材料的应用潜力被进一步挖掘,已拓展到微电子学,分子/光学器件学,生物医学等高新技术领域。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多孔材料的功能应用提出了更多要求,多孔材料的功能化与新应用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孔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这些所有的应用都离不开多孔材料发达的孔隙结构。本文主要致力于多孔材料在Li/Na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关键词:多孔材料、孔隙结构、Li/Na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介绍

多孔材料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广义的多孔材料是指具有大比表面积、低密度、低热导率、低相对密度、高孔隙率等特点的,富含孔结构的材料。近年来,关于多孔材料的制备研究受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无论是制备方法的改善和创新,还是物理性能的开发和利用,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也为新型多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开发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多孔材料,无论是从微孔、介孔到大孔,在工业催化、吸附分离、离子交换、主客体化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地研究和应用,尤其是作为高效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它们引导了石油化工领域的巨大进步。与此同时,随着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多孔材料的功能化应用已经延伸到微电子学,分子/光学器件学以及药学/生物学等高新技术领域。当今,绿色、节能、高效已成为材料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人们也对机多孔材料的功能提出了更多要求,开发多孔材料在光,电,磁以及催化领域的应用已成为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无机多孔材料的功能化和组装为此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多孔材料名目繁多,既有单一组成的,又有多组分的,用途也各不相同。根据其孔道结构的规则程度可分为:1)具有不规则孔道结构无机多孔材料,例如:活性炭材料,多孔陶瓷材料,大孔氧化硅以及多孔氧化铝等;2)具有规则孔道结构的多孔材料,如微孔分子筛材料(硅铝酸盐、磷酸盐、锗酸盐)、介孔分子筛材料、杂化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等。其中,具有规则孔道结构的多孔材料在工业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分析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2009年09月01日作者:丁楚雄/孟秋实/陈春华来源:《化学与物理电源系统》编辑:樊晓琳 摘要: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三元过渡金属氧化物Li-Ni-Co-Mn-O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三元材料的结构特性与电化学反应特征,重点介绍了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掺杂、表面修饰等改性手段,并分析了三元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Li-Ni-Co-Mn-O;层状结构;制备方法;改性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ernary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LiNi1-x-yCoxMnyO2 as layered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is reviewed. The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materials are discussed. Various synthesis methods, doping and surface-modification approache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and further research trend of the materials are pointed out. Key words: lithium ion battery。 cathode。 layered structure。 synthesis methods。modification 1、引言 锂离子电池因其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倍受青睐[1, 2],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极材料作为目前锂离子电池中最关键的材料,它的发展也最值得关注。 目前常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层状结构的钴酸锂、镍酸锂,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和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其中,钴酸锂

钠离子电池综述

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电动工具、小功率电动汽车等迅猛发展,研究高能效、资源丰富及环境友好的储能材料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满足规模庞大的市场需求,仅依靠能量密度、充放电倍率等性能衡量电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电池的制造成本与能耗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及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也将成为评价电池材料的重要指标。电池发展有以下显著特点:绿色环保电池发展迅猛;一次电池向二次电池转化,这有利于节约地球有限的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电池进一步向小、轻、薄方向发展。 钠是地球上储量较丰富的元素之一,与锂的化学性能类似,因此也可能适用于锂离子电池体系。钠离子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有诸多优势,如成本低,安全性好,随着研究的深入,钠离子电池将越来越具有成本效益,并有望在未来取代锂离子电池而被广泛应用。 1钠离子电池电化学原理 同为元素周期表第I主族的钠离子和锂离子的性质有许多相似 之处,钠离子完全有可能和锂离子电池一样构造一种广泛使用的二次电池。并且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原材料成本比锂离子电池低,半电池电位(E0Na+/Na=E0Li+/Li+比锂离子电池高,适合采用分解电压更低的电解液,因而安全性能更佳。钠离子电池不以钠作为负极,而是由硬碳或嵌入化合物组成。 (1)钠离子电池优点:依据目前的研究进展,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有3个突出优势:①原料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分布广泛;②钠离子电池的半电池电势较锂离子电势高~ V,即能利用分

解电势更低的电解质溶剂及电解质盐,电解质的选择范围更宽;③钠离子电池有相对稳定的电化学性能,使用更加安全。 (2)钠离子电池缺陷:钠离子电池也存在着缺陷,如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锂高很多,导致理论比容量小,不足锂的 1/2;钠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 (Na+半径:95pm,Li+半径:60pm),使得钠离子在电池材料中嵌入与脱出更难。下图为钠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 2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用于钠离子电池正极的材料主要有贫钠的Na x CoO2、Na x MnO2层状晶体化合物及它们的掺杂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存在形态取决于其组成(x值)和制备方法。其它一些见诸报道的嵌入式正极材料有:NaxTiS2,NaxNbS2Cl2,NaxWO3-y,非定形),NaxTaS2,各式中0

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实际上是一种浓差电池,正负极由两种不同的钠离子嵌入化合物组成。充电时,Na+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钠态,正极处于贫钠态,同时电子的补偿电荷经外电路供给到极,保证正负极电荷平衡。放电时则相反,Na+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正极处于处于富钠态。 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 几种重要的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容量和电压值 中科院物理设计了一系列含Cu的O3相层状氧化物材料,其通式可以写为 Naa[Cu1-x-y-z-d Fe x Mn y Ti z D d]O2(D: dopant, e.g., Li, Mg, Al, etc., 0 < x < 1, 0 < y < 1, 0 ≤ z < 1, 0 ≤d < 1,0.6 < a ≤1) ,实现了Cu2+/Cu3+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 O3-Na0.90[Cu0.22Fe0.30Mn0.48]O2正极材料可以实现0.4个钠离子的可逆脱嵌,可逆

容量达到100 mAh/g。该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可在空气中稳定的O3相层状氧化物材料;且循环性能优异,100周循环后容量保持率97%。使用该材料作为正极、硬碳作为负极组装的钠离子全电池具有210 Wh/Kg 的能量密度(基于正负极活性物质质量计算得到) Advanced Materials, 2015, 27, 6928-6933 Yu et al.制备了在碳纳米纤维中植入单层MoS2纳米片所制备的钠离子电池的容量密度达到854mA·h/g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2152 –215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