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二)——裘沛然治疗眩晕案四则
- 格式:pdf
- 大小:126.17 KB
- 文档页数:3
【大师诊籍】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三)王庆其 李孝刚 邹纯朴 梁尚华 王少墨 裘世轲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 上海201203关键词 裘沛然 咳嗽 气喘 医案1 陆某案陆某,男,66岁。
就诊日期:1988年10月15日。
主诉:咳嗽持续年余。
现病史:患者去年入秋时因感冒引起咳嗽,经某医院中西药反复治疗,咳嗽未瘥,至今已有1年余。
刻下:咳嗽阵作,痰颇多,痰色白、质黏稠,并伴胸闷、气促、心悸,夜间平卧则咳嗽加剧,胃纳尚可,大便亦调。
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数带滑。
听诊:心律齐,心率110次/分钟。
两肺呼吸音粗糙,偶尔闻及哮鸣音。
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证属肺肾阴亏,痰饮内盛。
治宜滋养肺肾、佐以化痰止咳,投景岳金水六君煎治之。
处方:熟地黄45g,全当归20g,广陈皮9g,炙甘草、白茯苓、制半夏各15g。
7剂。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7剂后,咳嗽、气急、胸部满闷均有显著改善,夜间已能平卧,心悸较平(心率为90次/分钟),夜半喉中有痰鸣声,咯之欠利,时有泛恶,口渴喜饮,上药加淡干姜6g,小川连3g,西潞党15g,续服7剂后,诸症均瘥。
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老年人为数甚多。
对于这类患者,如果在采用常规方药治疗而未见良效的情况下,裘老常采用景岳金水六君煎化裁,作为“法外之法”,常能收到意外疗效。
此方原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并云其有“神效”。
但陈修园在《景岳新方砭》中,曾对此方中甘柔滋腻的当归、熟地黄与燥湿化痰的二陈汤配伍作过激烈抨击。
裘老在长期临床躬身实践中体会到,此方对久咳久喘或老年肺肾虚弱,痰湿内盛者,颇为适宜。
裘老认为,陈修园所说的“燥湿二气,若冰炭之反”,不能成为我们组方遣药的桎梏。
在历代名方中类似的配伍不胜枚举,如仲景方竹叶石膏汤及麦门冬汤中,均用麦冬和半夏相伍,一以润燥,一以降逆,各尽所用;《普济方》中以苍术配合熟地为丸,“补虚明目,健骨和血”;《济生拔萃方》载黑地黄丸,以苍术、熟地加炮姜,治男妇面无血色,食少嗜卧等。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心律不齐经验方[方剂组成]炙甘草30~45g,党参12~24g,生地30g(有时合用熟地30g),桂枝9~15g,阿胶9~15g,麦冬12~15g,麻仁10~12g,大枣7枚,生姜3~4.5g。
加减:气虚甚者,党参易生晒参或西洋参;胸闷,加丹参30g;心悸怔忡,加龙牡、磁石;睡眠不好,加远志、柏子仁、枣仁;心律不齐,加苦参、黄连。
[组方分析]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著名方剂,又名“复脉汤”。
先生用治疗心律不齐,或心肌炎,或各种心脏病,辄取良效,屡见不鲜,故十分推崇此方。
此方阴阳兼顾,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为立方之楷模。
《伤寒论》方称经典方,于此可见一斑。
先生喜用此方,绝非偶然。
炙甘草汤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伤寒”多为感染性疾病,“脉结代”为心律失常之症。
据此似对外邪犯心的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不齐较为适合。
对时间较长的心肌炎后遗症,疗效不太理想。
先生用治其他心脏疾病主要以此为基本方,在剂量方面有一定调整。
方中主药是三味——炙甘草、生地、桂枝。
甘草养心气,生地益阴血,桂枝助心阳。
气—血,阴—阳,皆兼顾及,且可互制互成。
故三味剂量可加重。
有报道,甘草30~60g,生地可用至250g,桂枝可达30g。
但若有浮肿、便溏、脘腹胀泻者,生地、甘草剂量酌减。
心动过速重加苦参,心动过缓可加附子。
有报道用“三参汤”即苦参、丹参、党参治心律不齐,可参。
也有用常山治心律不齐的报道,但常山有涌吐作用,服用后易产生胃肠道反应。
[病案举例]1992年1月先生治疗某区政协领导蔡某,患心房颤动,引起原因不明,服下列方后明显好转。
主诉:胸闷、心悸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因出差劳累而出现胸闷不畅,心悸不安,在外院心电图检查为心房颤动。
口服西药疗效不显,而求治于中医。
诊时见患者面色苍白无华,胸闷短气,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纳食尚可,便调寐安。
舌苔薄白,脉细而结代。
辨治:痰浊、瘀血凝结胸部,胸阳失宣,气机闭阻,脉络不通,心神失宁。
裘沛然先生《游莫干山》诗赏析章原
【期刊名称】《中医药文化》
【年(卷),期】2011(6)2
【摘要】游莫干山
杰阁凉先授,云中漫步行。
枝杪犹剑汇,草露已秋声。
人雨浇禾润,山风拂面清。
夕阳初堕地,又听暮蝉鸣。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章原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I207.2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治疗慢性胃炎验案赏析
2.君子见善则迁——裘沛然先生拜访南怀瑾先生的故事
3.君子见善则迁——裘沛然先生拜访南怀瑾先生的故事
4.“老去词章兴未疲”——奉答裘沛然先生赠诗赠书
5.“少沐春风旧草堂”——裘沛然先生怀念施叔范老师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裘沛然应用黄芪的临床经验
余菲菲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7(19)4
【总页数】2页(P6-7)
【关键词】老中医经验;裘沛然;黄芪;治疗应用
【作者】余菲菲
【作者单位】上海市中医门诊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0.7;R249.7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五)——裘沛然治疗癌症术后案三则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
2.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六)--裘沛然治疗血证案五则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
3.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七)--裘沛然治疗皮肤病案六则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
4.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一)——裘沛然治疗发热案三则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
5.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二)——裘沛然治疗眩晕案四则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连9~12g,黄芩18g,干姜9~15g,良姜9~15g,制半夏15g,天麦冬各15g,当归20g,乌梅15g,白芍15~24g,延胡索15~24g,甘草15g,党参15~24g,黄芪30g,枳壳15g,木茴香各12g。
组方分析①寒热并用:芩、连、干姜、良姜并用,辛开苦降之义;②甘酸化阴:麦冬、乌梅;③健脾和胃:参、芪;③养血活血:当归、白芍、延胡索;④疏肝理气:木茴香、枳壳等。
病案举例张某,男,1959年生。
首诊:2013年2月27日。
胃脘隐痛3个月。
2012年12月26日胃镜:慢性胃炎,病理:炎症(++),活动(+),萎缩(+),肠化(+)。
目前胃脘隐痛,胀满,嗳气,反酸,乏力,大便2次/日,不成形。
舌红,苔黄腻,脉滑。
辨证:肝郁气滞,湿热内蕴。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湿。
处方:黄连9g,黄芩12g,干姜6g,良姜9g,制半夏12g,白芍15g,延胡索15g,甘草6g,枳壳15g,木茴香各6g,郁金10g,制香附12g,木香6g,藿香12g,紫苏梗12g。
14剂。
二诊:2013年3月27日。
剑突下疼痛仍有发作,胃脘胀满,无嗳气泛酸,纳可,夜寐安,大便调。
舌红,苔厚腻,脉滑。
湿浊未清,气机阻滞。
再拟金铃子散疏肝泄热,通阳理气,和胃化湿。
黄连9g,黄芩12g,干姜6g,制半夏12g,白芍15g,延胡索15g,甘草6g,枳壳15g,郁金10g,制香附12g,木香6,藿香12g,紫苏梗12g,柴胡12g,煅瓦楞30g,荜茇6g,香橼皮12g,制香附12g。
28剂。
五诊:2013年7月31日。
停药1个月,胃脘疼痛近日发作1次,嗳气稍作,大便1~2次/日,质软成形,夜寐安。
舌红,苔薄腻,脉弦。
肝气乘脾,气滞腹痛。
前方加味疏肝理气。
上方加乌药9g、佛手6g,14剂。
八诊:2013年9月25日。
近日复查胃镜:反流性食管炎,慢性糜烂性胃炎。
病理:炎症(++),活动(+),肠化(+)。
胃窦黏膜非萎缩性胃炎。
畏寒、胁痛已无,偶有反酸,无腹痛腹泻,胃纳可。
裘沛然名师工作室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中医药文化》
【年(卷),期】2011(6)3
【摘要】200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倡建中医药名师传承研究工程,成立了“裘沛然名师工作室”。
旨在通过整理、研究裘沛然教授在教学、临床、学术研究以及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经验,在名师的指导下,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五)——裘沛然治疗癌症术后案三则
2.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六)--裘沛然治疗血证案五则
3.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七)--裘沛然治疗皮肤病案六则
4.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一)——裘沛然治疗发热案三则
5.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二)——裘沛然治疗眩晕案四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平眩汤治疗眩晕病案:张某,女性,73岁,2014年3月19日。
主诉:头晕目眩4余年,加重半年。
病史:患者4余年来,反复发作头晕,目眩,近半年来病情加重,发作频繁,不能起床,起则头眩,在很多医院就诊,病情无明显好转,仍反复发作,故治于刘晓华主任医师。
初诊:头晕、视物旋转、眼前发黑、甚则扑倒、不敢睁眼,伴恶心、呕吐,纳呆厌食腹胀,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唇甲不华,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细弱。
中医诊断:眩晕辨证审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治法:补益气血,运脾和胃,化痰祛湿。
方药:自拟“平眩汤”熟地3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白术15克泽泻30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天麻10克陈皮5克山萸肉15克生姜10克大枣5个炙甘草10克。
五剂水煎两次300ml,分二次温服之。
二诊:2014年3月24日。
服药五剂,眩晕息止,纳食腹胀好转,恶心、呕吐消失,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
所谓效不更方,继服上方十剂。
三诊:2014年4月2日。
共服药十五剂告愈,为巩固病情,以益气血,运脾补肾为主。
熟地60克当归60克白芍50克川芎20克白术30克泽泻30克党参50克茯苓30克半夏20克天麻20克陈皮10克山萸肉50克炙甘草20克。
以上诸药,共为细末,配为蜜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一丸,温水送服。
上药服尽,随访一年眩晕未再复发。
按语“无虚不作眩”。
治眩重在补益气血,运脾和胃,运脾可化痰饮,和胃能止呕逆,此乃直接治本而间接治标一举两得。
正如《景岳全书·眩晕》书中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参验先贤论治眩晕之要,自拟“平眩汤”以治眩晕。
方中党参补脾气;当归、白芍养血;茯苓健脾利水渗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味辛降逆,和胃化湿;白术健脾运水,燥湿擅治昡,泽泻渗水湿、起阴气,二药合用,一燥一滋,相得益彰;天麻辛甘质润,为治疗眩晕之要药,用于本方中为对症治疗的药物,可加快症状的缓解,体现了“症因同治”的原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症(NS)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病因介绍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大类,原发性NS属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有多种病理类型构成。
原发性: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继发性:过敏性紫癜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性、骨髓瘤性肾炎、淋巴瘤或实体肿瘤性肾病临床表现NS最基本的特征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即所谓的“三高一低”,及其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1.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是NS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也是肾病综合征的最基本的病理生理机制。
大量蛋白尿是指成人尿蛋白排出量>;3.5g/d.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具有分子屏障及电荷屏障,致使原尿中蛋白含量增多,当远超过近曲小管回吸收量时,形成大量蛋白尿。
在此基础上,凡增加肾小球内压力及导致高灌注、高滤过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蛋白饮食或大量输注血浆蛋白)均可加重尿蛋白的排出。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降至<;30g/L.NS时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促进白蛋白肝脏代偿性合成和肾小管分解的增加。
当肝脏白蛋白合成增加不足以克服丢失和分解时,则出现低白蛋白血症。
此外,NS患者因胃肠道黏膜水肿导致饮食减退、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也是加重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
除血浆白蛋白减少外,血浆的某些免疫球蛋白(如IgG)和补体成分、抗凝及纤溶因子、金属结合蛋白及内分泌素结合蛋白也可减少,尤其是大量蛋白尿,肾小球病理损伤严重和非选择性蛋白尿时更为显著。
患者易产生感染、高凝、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
3.水肿NS时低白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水分从血管腔内进入组织间隙,是造成NS水肿的基本原因。
中医药治疗眩晕验案二则眩晕是脑病科常见病,孙西庆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对于眩晕一症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辨证精确,处方用药独辟蹊径,而屡获良效。
选取临床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眩晕;小柴胡汤;附子理中汤R249 A 1007-8517(20__)05-0152-02眩晕是指自身或周围物体的旋转、倾斜的平衡失稳的感觉,是一种运动幻觉或运动错觉,是空间定向觉的错觉,即“真性眩晕”。
眩晕可发生于疾病中,也可见于自身旋转运动的娱乐活动中及乘车、船、飞机等情况下。
感觉自身在空间内转动者为主观性眩晕,而周围物体围绕自己在转动者为客观性眩晕。
假性眩晕表现为头晕、头昏、脑胀,头脑昏昏沉沉,小清晰,头重脚轻、晃晃悠悠小稳感,但没有自身或外界物体的旋转或移动、平衡障碍,多为非前庭系统病变所致,多为持续性存在[1]。
中医所认为的眩晕与西医学中的眩晕含义基本相同。
凡以眩晕为主症的疾病,如内耳迷路病(眩晕综合症、迷路炎等)、脑动脉硬化以及高血压、低血压、神经官能症和其他某些脑部疾患有突出眩晕症状者,均可按本病辨证施治[2]。
1 眩晕病因病机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认识:因风致眩,息风止眩;因火致眩,清火止眩;因虚止眩,补虚止眩;因痰致眩,化痰止眩;因瘀致眩,祛瘀止眩等[3]。
临床多从肝脾肾辨证论治,最近有学者提出从肺论治的新观点[4]。
2 典型病例病案1:患者梁某,女,58岁,20__年10月20日初诊。
主诉:头晕1年余,加重伴突发左侧耳聋1天。
患者发作性头晕1年余,昨日上午10时无明显诱因左耳听力突然丧失,伴堵塞感,头晕加重,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汗出,无视物模糊,时测血压190/100mmHg,现仍头晕,转换体位及转动头部时加重,左耳听力丧失,无颈部不适。
平素怕冷,性急,烦躁易怒,口干,纳少,畏生冷,易嗳气,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15g,菖蒲20g,辛夷(包)15g,刺五加20g,天麻20g,僵蚕20g,蝉衣20g,生龙牡各30g,防风10g,薄荷10g。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十)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年(卷),期】2011(46)11【摘要】1刑某案刑某,男,9岁.就诊日期:1990年2月14日.主诉:咳嗽气促3天.现病史:患者每于秋冬季节频发咳嗽、气促,迄今已有7年.前日因淋雨受凉,咳喘又作,喉中痰鸣,咯痰色白、质黏稠,呼吸张口抬肩,头部汗出,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苔薄黄稍腻,脉滑数.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证属外受寒邪,内有伏饮,饮邪化热,壅于气道,痰气相搏而致哮喘.治宜宣肺散寒清热、豁痰平喘.处方:嫩射干、龙胆草各9g,净麻黄、桑白皮各15g,淡干姜、制半夏、北细辛各12g,五味子、银杏各10g,淡子芩30g,诃子肉24g.服药仅2剂,咳嗽、气喘即平,待7剂后咯痰已少,大便亦畅.1月后因天气变化,再度受凉,咳喘又作,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右肺底闻及干性哕音.再进上方加紫菀15g,白前9g,进7剂后,气喘即平,咳嗽亦大减.按:哮喘系痼疾,常久治难愈,每因外邪引动伏饮而发,新感与伏邪交战,邪气与正气相搏,缠绵难解.本案患者外受寒邪,内有伏饮,内外搏结,郁而化热,形成寒热相杂,虚实并见,故治疗不可偏颇.裘师治喘,不囿常法,多取辛温与苦寒并用,发散和敛降共投.如用麻黄、细辛发散外寒、止咳平喘;五味子、诃子肉敛肺止咳,以防久喘耗散肺气;淡子芩、龙胆草、桑白皮清肺热、苦泄肃降肺气,合干姜、半夏温化痰饮、苦降辛开.全方取意仲景大、小青龙汤,并合定喘汤法,集辛散、酸收、苦泄、温通、寒降于一炉,因方证合拍,故应手取效.【总页数】2页(P784-785)【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十二)2.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一)3.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二)4.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三)5.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七)--裘沛然治疗皮肤病案六则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6(015)005【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皮肤病;医案;裘沛然【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通晓文史哲的学者和诗人,人称一代鸿儒大医。
为更好地传承裘老的学术精华,应本刊的盛情邀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领衔整理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医案”在我刊连载发表。
本期试从皮肤病医案探析裘老的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案1 陈某,男,8岁。
1969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下肢频发皮疹半年。
现病史:今岁入夏以来,两下肢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瘙痒不休,伴有水疱。
外院诊断湿疹,应用西药内服外治,疗效不显。
入秋以来,下肢红斑、丘疹未减,瘙痒较剧,浸淫流水疱,口稍渴,喜冷饮,两便畅通。
舌苔薄白,舌质稍红,脉沉细。
辨为:湿热留滞,日久化火。
治以清利湿热,佐以泻火解毒。
处方:苦参片12g,川黄柏12g,净蝉衣12g,浮萍12g,鲜生地24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
3剂。
附:鲜蒲公英、鲜野菊花,适量捣烂外敷。
二诊:瘙痒明显改善,已无浸淫流水疱,局部已结痂。
处方:净麻黄6g,连翘壳9g,赤小豆24g,净蝉衣6g,苦参片9g,川桂枝6g,蒲公英30g,浮萍18g,鲜生地18g。
4剂。
附:浮萍30g,煎浓汤洗下肢。
三诊:已全部结痂,未见新疹,瘙痒消失。
嘱再服2剂,以资巩固。
按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皮肤病,不论季节、性别、年龄、部位均可发生,其形态多样,瘙痒剧烈,易复发。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原创版】
目录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四、总结
正文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倾斜的一种症状,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眩晕的成因繁多,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内耳疾病、贫血、脱水等。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样,常见的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1.肝阳上亢型眩晕
患者,男,56 岁。
主诉: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
中医诊断:肝阳上亢。
治疗方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牛膝等。
2.气血亏虚型眩晕
患者,女,48 岁。
主诉:眩晕,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
中医诊断:气血亏虚。
治疗方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等。
3.肾精不足型眩晕
患者,男,62 岁。
主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
中医诊断:肾精不足。
治疗方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处方: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杜仲等。
四、总结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准确把握,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国医⼤师裘沛然的“⾄爱”:千古良药⼭茱萸⼭茱萸,⼜名⼭萸⾁、药枣、蜀酸枣等,个⼦⼩巧,酸酸的味道,果⾁没多少,有⼈说它是“⾷之⽆味,弃之可惜”!实则不然,就是这么令⼈⼗分不⼊眼的⼭萸⾁,却是临床上的千古良药!国医⼤师裘沛然对⼭茱萸就很有研究,也是他临床常⽤的“⾄爱”!今天且看裘⽼先⽣是如何应⽤这味良药的吧!⼀、养⼼阴治⼼肌损伤⽤于冠⼼病或⼼肌炎所致的⼼肌损伤或冠状动脉供⾎不⾜所致的⼼悸怔忡;对⼼⽓虚所致的汗出、短⽓、⼝⼲等⽤⼭茱萸养阴涩精敛津,有⼀定功效。
《药品化义》:“⼼若散乱⽽喜收敛,敛则宁静,静则清和,以此收其涣散,治⼼虚⽓弱,惊悸怔忡。
”⼆、补肝阴治肝细胞损害可⽤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低蛋⽩⾎症等。
⼭茱萸酸性⼊肝,《药品化义》云其“为补肝胆良品”。
《医学衷中参西录》:“善补肝,是以肝虚极⽽元⽓将脱者,服之最效。
”三、补肾填精治肾功能衰竭《医学⼊门》:“⼭茱萸本涩剂也,何以能通发邪?盖诸病皆系下部虚空,⽤之补养肝肾,以益其源,则五脏安利,闭者通⽽利者⽌,⾮若他药轻飘流通之谓也。
”四、治五更泄泻《本草新编》:“盖五更泄泻,乃肾⽓之虚,⼭茱萸补肾⽔⽽性⼜兼涩,⼀物⼆⽤⽽成功也。
”五、治肾虚⽕旺如遗滑精等。
《本草新编》:“夫阴虚⽕动,⾮⼭茱萸⼜何以益阴⽣⽔,⽌其龙雷之虚⽕哉……故⼭茱萸正治阴虚⽕动之药。
”六、治肿瘤与黄柏、巴戟天等相伍以扶正。
⼭茱萸有补肝肾、填阴精、敛精⽓、收神散、⽌泄泻、潜虚⽕之功。
⼭茱萸的配伍应⽤:①⼭茱萸、熟地黄:填精补⾎;②⼭茱萸、巴戟天:补肾阴阳;③⼭茱萸、五味⼦:敛精固摄;④⼭茱萸、黄柏:滋阴降⽕;⑤⼭茱萸、杞⼦:调补肝肾;⑥⼭茱萸、益智仁:治尿失禁;⑦⼭茱萸、党参:补⽓养阴;⑧⼭茱萸、泽泻:补肾利⽔;⑨⼭茱萸、黄精:⽣精种⼦。
⼭茱萸的⽤量:书载9~12g,王若⽔曾⽤⾄60g。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药之⽤,既不可囿于书说,⼜不可局限于经验,应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其中的奥秘,⽽墨守成法,⽆法提⾼临床疗效。
裘沛然治疗咳喘病经验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杨翠兰;余小萍;张惠勇;石克华;梁尚华;黄品贤;吴定中;裘端常;王少墨;裘世轲【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0()1
【总页数】3页(P1-3)
【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杨翠兰;余小萍;张惠勇;石克华;梁尚华;黄品贤;吴定中;裘端常;王少墨;裘世轲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1;R256.12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裘沛然咳喘病诊疗方案及学术经验探析
2.学习裘沛然治疗慢性肾病经验之体会
3.国医大师裘沛然肿瘤治疗经验
4.补气摄精祛毒利尿——裘沛然治疗慢性肾炎经验
5.裘沛然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裘沛然治小儿肾综医案一、医案背景介绍。
小儿肾病综合征,这可是让好多家长揪心的病。
孩子那么小,就得受这个罪,做家长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裘沛然老先生,那可是医术精湛的大专家,他在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今天就来讲讲其中一个典型的医案,让大家了解了解裘沛然老先生是怎么妙手回春的。
二、患儿具体情况。
这个患儿叫小明(化名),是个7岁的小男孩。
本来,小明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整天在外面跑跳的,可不知道怎么的,最近身体就出状况了。
一开始,家长发现小明的眼皮有点肿,以为是晚上睡觉前喝水喝多了,也没太在意。
可过了几天,这眼皮肿得越来越厉害,连小腿也开始肿起来了。
家长这才着急了,赶紧带着小明去医院检查。
一检查,结果可把家长吓坏了,医生说小明得了肾病综合征。
这病,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可不小。
小明的尿里有大量的蛋白,身体也变得很虚弱,整天没精打采的,胃口也不好。
家长看着孩子这样,心里就像被刀割一样难受。
三、裘沛然老先生的诊断过程。
裘沛然老先生在给小明看病的时候,那可是特别认真仔细。
他先仔细地问了小明的症状,又看了之前的检查报告。
然后,他又给小明把了脉,看了看舌头。
通过这一番检查,裘沛然老先生心里就有底了。
他发现小明这孩子,除了肾病综合征的那些常见症状外,还有点脾虚的情况。
比如说,小明的胃口不好,吃东西老是不消化,大便也不太正常。
裘沛然老先生就想,这孩子的病,不能光治肾病综合征,还得把脾虚的问题也解决了,不然这病就不容易好彻底。
四、治疗方案及用药。
根据小明的情况,裘沛然老先生制定了一套专门的治疗方案。
他给小明开了一些中药,这些中药,有的是用来补肾的,有的是用来健脾的。
比如说,里面有黄芪,这黄芪,就像给孩子的身体加了一股正气,能让孩子的身体变得更有力量;还有山药,这山药既能健脾,又能补肾,对小明的病很有帮助。
除了吃药,裘沛然老先生还特别叮嘱小明的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
不能让孩子吃太多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多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