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三)——治疗杂病案五则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4
【大师诊籍】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三)王庆其 李孝刚 邹纯朴 梁尚华 王少墨 裘世轲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 上海201203关键词 裘沛然 咳嗽 气喘 医案1 陆某案陆某,男,66岁。
就诊日期:1988年10月15日。
主诉:咳嗽持续年余。
现病史:患者去年入秋时因感冒引起咳嗽,经某医院中西药反复治疗,咳嗽未瘥,至今已有1年余。
刻下:咳嗽阵作,痰颇多,痰色白、质黏稠,并伴胸闷、气促、心悸,夜间平卧则咳嗽加剧,胃纳尚可,大便亦调。
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数带滑。
听诊:心律齐,心率110次/分钟。
两肺呼吸音粗糙,偶尔闻及哮鸣音。
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证属肺肾阴亏,痰饮内盛。
治宜滋养肺肾、佐以化痰止咳,投景岳金水六君煎治之。
处方:熟地黄45g,全当归20g,广陈皮9g,炙甘草、白茯苓、制半夏各15g。
7剂。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7剂后,咳嗽、气急、胸部满闷均有显著改善,夜间已能平卧,心悸较平(心率为90次/分钟),夜半喉中有痰鸣声,咯之欠利,时有泛恶,口渴喜饮,上药加淡干姜6g,小川连3g,西潞党15g,续服7剂后,诸症均瘥。
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老年人为数甚多。
对于这类患者,如果在采用常规方药治疗而未见良效的情况下,裘老常采用景岳金水六君煎化裁,作为“法外之法”,常能收到意外疗效。
此方原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并云其有“神效”。
但陈修园在《景岳新方砭》中,曾对此方中甘柔滋腻的当归、熟地黄与燥湿化痰的二陈汤配伍作过激烈抨击。
裘老在长期临床躬身实践中体会到,此方对久咳久喘或老年肺肾虚弱,痰湿内盛者,颇为适宜。
裘老认为,陈修园所说的“燥湿二气,若冰炭之反”,不能成为我们组方遣药的桎梏。
在历代名方中类似的配伍不胜枚举,如仲景方竹叶石膏汤及麦门冬汤中,均用麦冬和半夏相伍,一以润燥,一以降逆,各尽所用;《普济方》中以苍术配合熟地为丸,“补虚明目,健骨和血”;《济生拔萃方》载黑地黄丸,以苍术、熟地加炮姜,治男妇面无血色,食少嗜卧等。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慢性支气管炎病案慢性支气管炎早期症状不重,病情进展缓慢,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病情发展,最终常年咳嗽,咳痰不停,冬秋更甚。
中医有什么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且看国医大师裘沛然有何良方。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黏液腺增生、黏液分泌增加。
临床上表现为连续2年以上,每年持续3 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
本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后期症状加重并常年存在。
病程迁延反复,常可并发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
是老年人的一个常见多发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老人的发病率是较年轻者的1.2~2.3 倍。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与外邪的反复侵袭,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急性发作期,大多因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入侵,以致咳嗽反复发作;或因久咳不已、反复发作,或因年老体虚,肺脾肾气虚,水津不布,痰饮内停,阻遏于肺,引起长期咳喘,或因吸咽、饮酒等因素伤及于肺,进而形成本病。
病变经久不愈,则肺脾损及于肾,故病情严重者常伴有气喘不能平卧,动则尤甚等肾不纳气之候。
慢性支气管炎在病机上主要反映为肺、脾、肾三脏虚损,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失衡,同时又因痰、火、瘀等因素的参与而愈加复杂。
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在正常情况下,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为气机出入升降的通道。
风寒热燥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肺气被束,失其肃降而发病;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灼津生痰,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
病久不愈,肺气愈伤,正气无力御邪,则外邪又易复犯,以致迁延日久,缠绵不愈。
脾主运化,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为痰,湿痰上渍于肺,影响气机的通畅而见咳喘,咯痰等症。
肾主纳气,肾阳亏虚,气失摄纳,命门火衰,津液输化失司,肺气升降受阻,气化功能失常,水气不能宣化,为痰为饮,阻塞气道;肾阴亏损,虚火内炽,灼伤肺津,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喘咯痰。
裘沛然:重用黄芪治顽症、难症的经验裘沛然教授是当今著名老中医。
笔者从师裘老2年余,在随师临证实践中,对裘老在诊治各类顽症、难症时重用黄芪,颇有感受,现结合病例浅谈体会如下。
1治热病重用黄芪补中气朱某,男,60岁。
发热10余天,体温最高达39℃,日轻夜重,咳嗽痰多色黄,咯之尚易,胸闷气急,动则更甚;高热时伴畏寒,汗出,胃纳不振,夜眠不安,精神倦怠,言语低微。
苔黄腻,脉细数。
胸透提示:右胸包裹性积液(陈旧性),伴胸膜增厚。
查血:WBC:12X109/L;N:0.81;L:0.17;M:.02。
经西药解热、抗菌、补液等治疗无效,转求中医治疗。
治以甘温除热,扶正祛邪的补中益气汤加味:生黄芪、升麻、淡子芩各30g,党参12g,苍白术、陈皮、生甘草各9g,柴胡、当归、桑白皮各15g,生地黄24g。
服药7剂后,患者体温下降至37.5℃。
再以上方加减,1周后患者热退,咳愈,精神转振,复查血像恢复正常,胸透无变化。
按:大凡热病多用清热之剂,此为常法。
本例患者原有宿疾,此次突起高热,屡经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品治疗,热仍不退。
裘老在审证中针对患者发热时出现畏寒汗出、精神倦怠、言语低微等气虚之证,且恙延日久,正气不振,无以祛邪,故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鼓动正气;升麻升阳散火,柴胡解肌清热,生地滋阴生津,黄芩清上焦郁热。
本方寓补于清,扶正祛邪。
阳中有阴,用药精辟,堪称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之典范。
2抗肿瘤重用黄芪以扶正李某,男,61岁,原患口腔上胯癌,先于某医院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鳞癌Ⅱ级,伴淋巴转移,建议化疗。
因术后患者一度右目失明,故予拒绝而试投中医,来本院求治。
症见头晕乏力,目糊眦多,左眼视物不清,右眼流泪,仅有光感;伴口臭,胃纳尚佳,大便日行,苔薄腻,脉细。
治予益气补阳,佐以清化。
用方:生黄芪、大熟地、左牡蛎、蛇舌草各30g,枸杞子、巴戟肉、淡苁蓉、夏枯草各15g,生晒参6g(另煎冲),猫爪草24g,生白术、猪苓各12g,广木香9g,大枣7枚。
裘沛然名师工作室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中医药文化》
【年(卷),期】2011(6)3
【摘要】200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倡建中医药名师传承研究工程,成立了“裘沛然名师工作室”。
旨在通过整理、研究裘沛然教授在教学、临床、学术研究以及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经验,在名师的指导下,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五)——裘沛然治疗癌症术后案三则
2.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六)--裘沛然治疗血证案五则
3.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七)--裘沛然治疗皮肤病案六则
4.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一)——裘沛然治疗发热案三则
5.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二)——裘沛然治疗眩晕案四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医验案】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
本文试从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医案一王某,女,44岁。
1992年9月23日初诊。
诉头晕2月。
近2个月头晕不舒,伴心悸,夜眠欠安,纳少,月经周期缩短。
有时胃部不适。
既往有胃病史,曾在外院作血糖生成指数示:“胃黏膜增粗”。
无高血压史,3年前发现有颈椎病。
刻下:头晕,心悸,神疲,手指麻木,眨眼痛,夜眠欠安,纳少,略肥胖,BP124/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脉细弦。
辨证分析:本案X线颈椎片证实颈椎增生,颈椎病是全身性疾患的一种局部表现。
外伤、劳损、风寒湿邪是致病的外因,肝肾亏损,筋骨衰退是其内因。
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
人到中年以后,肝肾由盛转衰,筋骨得不到精血的充分濡养,逐渐退化变性。
在外伤,劳损,风寒湿侵袭等外因影响下,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发痛。
而局部的病变又可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产生眩晕、麻木等症状。
诊断:眩晕;胃脘痛(西医称为颈椎病;慢性胃炎)。
治则:温阳通络合辛开苦降法。
药用:熟附子12g,桂枝15g,制半夏15g,川连12g,黄芩20g,生姜2片,大枣7枚,党参24g,甘草20g,牡蛎30g。
7剂。
嘱咐注意饮食。
9月30日二诊:头晕减,心悸时作,夜寐欠酣,腰酸足跟痛,大便溏。
舌苔薄脉细。
再守上方为治。
上方加杜仲15g,怀牛膝15g。
7剂。
10月21日三诊:药后头晕腰酸均减,心悸时有,夜寐多梦,胃纳欠馨,舌苔根部微腻,脉细。
仍宗前意化裁。
药用:熟附块12g,桂枝20g,生甘草20g,龙骨齿(各)24g,牡蛎30g,川连12g,党参20g,黄芩24g,干姜15g,生姜4.5g,大枣5枚。
14剂。
1993年1月6日四诊:头晕好转,月经来潮净后,头晕又加重,耳鸣,视物模糊,舌苔薄稍腻脉弦细。
再投前法损益。
处方:桂枝18g,炙甘草20g,龙骨齿(各)24g,左牡蛎30g,熟附块12g,生白术20g,党参20g,川连12g,干姜18g,生姜3片,大枣5枚。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一)——裘沛然治疗发热案三则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 70 余年,于治疗疑难杂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关于热病,裘老主张“伤寒温病一体论”,其中的方药运用不管是伤寒、温病,或内伤杂病完全可以融会贯通,“神明之妙,存乎一心”,贵在辨证和化裁。
临床上常常有“轻剂起沉疴”或者“大方治杂病”,并应手取效的情形,屡见不鲜。
1 胃脘痛发热案葛某,女,38 岁,1991 年 6 月26 日初诊。
主诉:低热2 年余。
病史:今年 2 月份曾患“甲肝”,经治疗痊愈,现肝功能正常。
但 2 年来经常有低热,T37.6 ~37.9℃,以午后为著。
胃脘疼痛,食欲欠佳,口干欲饮。
过去有“胃病”史。
查体:T37.5℃,巩膜无黄染,心肺( -),右胁叩痛,中上腹轻度压痛,肝脾未及,舌苔薄脉濡细。
辨证分析:肝胃失和,气机升降失常,胃气壅滞内热中生。
诊断:胆囊炎;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失和)。
治法:调肝和胃,拟辛开苦降法。
处方:党参 30 克,生甘草 30 克,黄连9 克,制半夏 12 克,延胡索 18 克,牡蛎 30 克。
7 剂。
1991 年 7 月 20 日二诊:中上腹痛反复发作,午后发热37.5℃左右,口渴喜冷饮,大便溏薄,日行二次,烦躁口苦,舌苔薄腻,脉细涩。
肝胃郁热不解,宜以清解。
处方:生石膏 30 克,知母 15 克,生甘草20 克,青蒿15 克,白薇12 克,黄连9 克,黄芩9 克,藿佩(各)12 克,高良姜 10 克,红藤 30 克,太子参 12克。
7 剂。
1991 年 8 月 3 日三诊:低热已退,中上腹痛减轻,大便稍溏,日行一次,汗出,口淡乏味,舌苔薄脉细弦。
继以前法守治,以防死灰复燃。
处方:软柴胡 15 克,黄芩 20克,红藤 30 克,青蒿 12 克,白薇 15克,元参 10 克,制半夏 12 克,延胡索 20 克,高良姜 9 克,黄连 10 克,生甘草 15 克。
14 剂。
裘沛然医案五则国医大师临证经验裘沛然医案五则案一肾病综合征曾治一来自宁波的7岁患儿,经某医院拟诊肾病综合征伴慢性肾功能不全住院2月余,迭经多种西药治疗,未能收效,院方已发病危通知,患儿家属慕名邀诊裘沛然。
裘沛然见病人面色苍白,神气消索,全身浮肿,腹大如鼓,胸膺高突,阴囊肿大透亮,大便点滴难下。
诊其脉微细欲绝,舌体胖,舌质淡,苔腻水滑。
此正气大虚,气不化精而化水,水湿泛滥,流溢皮里膜外。
病经迁延,形神俱败,症情险笃。
裘氏为之拟一方名叫补泄理肾方:生黄芪50g,土茯苓30g,黑大豆30g,大枣7枚,牡蛎(捣)30g。
水煎服3服后,小便通畅,肿势稍退,神气略振,脉较前有力。
药有效机,原方加巴戟肉15g,黄柏15g,泽泻18g,再服1周后,尿量增多,水肿大减,阴囊肿基本退尽,神态活跃,脉细有神。
裘沛然以补泄理肾方增减,连服3月,诸症全消,体检化验均在正常范围,随访2年未复发。
按肾病综合征的病机甚为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本虚标实。
本虚指脾肾两虚,标实指风邪、水湿、瘀浊留滞。
故治疗当标本兼顾,补泻并施。
本案患者病变发展迅速,2个月中,正气大虚,气不化精,水湿乏滥,形神均见危象。
药用裘氏经验方补泄理肾汤增减,令病情化险为夷。
方中黄芪为君,有补气、固表、摄精、升阳、祛毒、和营、利尿之功。
裘氏认为,大剂黄芪,功盖人参,此即仲景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巴戟肉与黄柏配伍,一阳一阴,均为补肾要药。
前者温而不热,益元阳,补肾气;后者苦寒而滋肾益阴。
元代滑寿以一味黄柏制大补丸,别有深意。
黑大豆入脾、肾二经,《本草纲目》载其“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毒。
”明代张介宾有“玄武豆”之法,现用于消除蛋白尿及纠正低蛋白血症有一定功效。
牡蛎有涩精气而利水气作用,土茯苓利湿清热解毒泄浊,泽泻渗湿泄热,养新水,去旧水,大枣健脾和营。
全方有补气、健脾、益肾、利水、泄浊、解毒之功,对改善肾功能及临床症状均有良好功效。
裘氏用此方为基础,应变于临床,屡获效验。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肝硬化有绝招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术精湛,验识俱丰,在用中医药治疗疑难重症方面颇有建树,疗效卓著,尤其是在治疗肝硬化方面匠心独运,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现将裘老治疗肝硬化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对于肝硬化的成因,裘老认为,多为病邪久居肝络,肝脉瘀阻所致之肝积也。
治疗则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消积为主。
处方:桑椹子、生牡蛎(先煎)、鳖甲(先煎)各30克,生地25克,鸡内金15克,党参、龟胶、穿山甲(先煎)、郁金、三棱、莪术各10克,土鳖虫6克,水蛭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治疗方法典型病例李某,男,38岁。
患者诉3年前患黄疸性肝炎,经服茵陈蒿汤治疗,病情好转,又于2年前复发,曾服多种中西药,同年住院诊断为早期肝硬化。
近日来,自觉胁肋胀痛,腰酸痛,时而面部浮肿,失眠,多梦,咽干,鼻燥,时有鼻鼾,头重脚轻,午后全身发热,喜冷饮,手足心热,大便时干时溏,小便黄赤灼热,时有嗳气、矢气,故来裘大师处就诊。
症见:两肋胀痛,小腹下坠,食欲不振,消瘦,全身乏力,爪甲青紫,腹部膨隆,有血痣,右肋下肝大三指,脾大两指,面色红暗而黄,口唇红干,舌尖红赤,无苔,脉沉弦有力。
中医辨证此乃病邪久居肝络,肝脉瘀阻所致之肝积也。
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消积,佐以温补。
处方:桑椹子、生牡蛎(先煎)、鳖甲(先煎)各50克,生地40克,鸡内金20克,党参、龟胶、穿山甲(先煎)、郁金、三棱、莪术各15克,土鳖虫10克,水蛭5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以此方加减,服药两月,病告痊愈。
体会木郁达之,疏肝解郁。
从脉证可知,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二脏。
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由于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机不畅,血瘀肝络,病发此证。
治宜行气解郁为主,方中郁金味辛苦,性凉,归经肝脾,辛开苦降、清扬善窜,上达巅顶、下行下焦,能行滞气、散肝郁、降逆气、泄壅滞,为行气解郁之要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郁金有很好的保肝作用;穿山甲味咸,性微寒,归经肝胃,本品性善走窜,无微不至,能行郁滞、消癥积、利九窍;三棱味苦辛,性平,归经肝脾,本品苦泄入血,兼入气分,能攻癥瘕、破积聚、散瘀血、通经络、行滞气、消食积,为攻坚破积之要药;莪术味苦辛,性温,归经肝脾,本品辛散,走而不守,入气分而兼入血分,能破积聚、攻癥瘕、行滞气、消食积,为治积聚诸气之上品;水蛭味咸苦,性平,归经入肝,本品性缓善入,能破瘀血、逐恶血、攻瘕积、通经络;土鳖虫味咸,性寒,归经入肝,本品性急善破,能破积血,逐宿血、消癥积、利血脉。
裘沛然教授经验方集一、辛散苦泄,甘缓酸收——治疗慢性胃炎经验1病机关乎胃、脾、肝、胆西医对胃炎分类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的畴,病机涉及到胃、脾、肝、胆等*胃炎虽病在胃,与脾不可分割。
一般胃炎初期,多表现胃失和降,症见痛胀并做;以后波及与脾,健运失职,症见神疲、纳呆及气血生化不足的虚像。
脾虚反过来又影响胃的通降功能,形成脾胃同病,虚实互见。
*肝胆与脾胃是木土相克的关系。
经“邪在胆,,逆在胃”2 治疗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胃炎的病机特点:虚实夹杂,寒热交错。
虚,重在脾胃气阴虚亏;实,主要是气滞、血瘀等;寒,多由饮食生冷,积冷成寒,或脾胃阳气虚弱,寒从生;热,缘因史事辛辣酒醴,湿热蓄或脾胃阴分不足,阴虚而生热等。
《经》云:辛以散之,苦以泄之。
本法以苦辛合用,寒热兼施,一阴一阳,一开一降,有开泄癖塞,解散寒热,调节升降,疏理脾胃气机的治疗作用。
辛药:半夏、干、高良、桂枝、厚朴等苦药:黄连、黄芩、龙胆草等*苦寒药不仅可降上逆之胃气,清泄胃中之蓄热,且有健胃之功。
如龙胆草,一般将其作为清泄肝胆之火药用,而裘教授用其清胃、健胃有良效。
《医学衷中参西路》云: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
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胃中酸汁,消化饮食。
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开胃进食。
甘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等用以脾胃气虚者酸药:乌梅,诃子与党参、玉竹、麦冬、甘草等甘酸以化阴,治疗胃阴不足也。
甘草用量15-30克。
*《伤寒论》有甘草泻心汤主治“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柯琴注“本方君甘草者,一以泻心除烦,一补胃中空虚,一缓客气上逆”*《别录》云:甘草者,温中下气,可治烦满短气。
3.经验方:党参、甘草、高良、制香附、黄连、半夏、延胡索、牡蛎此方化裁治疗各种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疗效甚好。
方义:参、草健脾补气建中。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治疗肝硬化验案赏析高尚社【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2(010)024【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裘沛然;验案;肝硬化【作者】高尚社【作者单位】河南省460-01医院,中牟451460【正文语种】中文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术精湛,验识俱丰,在用中医药治疗疑难重症方面颇有建树,疗效卓著。
尤其是在治疗肝硬化方面匠心独运,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因机政治的认识和裘老治疗本病验案的赏析,翼以弘扬裘老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传承仁术。
1 病机阐微对于本病的成因,陈超[1]认为多由肝郁血瘀渐积所致。
肝与血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湿热疫毒侵入人体,影响肝胆脾胃功能,疏泄运化失司,久而不去,损伤正气,病邪由气入血,致瘀血内停。
瘀血是肝脏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加重肝脏的损害。
如叶天士所言:“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
故本病属于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变。
周双男[2]等认为本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有肝郁脾虚、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肾阴虚。
张国萍[3]等认为本病关键为肝郁脾虚而致。
谭振平[4]等认为本病乃感受湿热疫毒,肝脾失调,渐至血瘀、气滞、湿阻。
张宏琪[5]认为其发生机理多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朱良春[6]认为本病主要在肝脾二脏。
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健运。
血之运行上下,有赖于脾气之升降,脾之生化气血,又依靠于肝气之疏泄;一旦肝脾两脏俱病,疏泄运化失司,则肝气郁而血滞成瘀,脾气虚而生化乏源。
故本病先病在肝,后病及脾,血滞为实,气怯为虚。
何炎燊[7]认为感受湿热之邪,浸淫肝胆,日久伤及脾肾,以致脾肾亏虚。
脾虚则运化功能失职,肾虚则本失水涵,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邪毒深入血络,血液运行部畅。
以致肝之脉络为瘀血所阻滞,可逐渐发展为癓瘕积聚。
李少川[8]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脾虚肝郁,气滞血瘀。
裘沛然:治疑难杂症——八法疑难病证,是通俗习称的一个笼统名词。
系泛指各个系统中迁延不愈的多种疾病。
虽然所有疾病的形成,都由邪正的矛盾所导致。
对于疑难病证来说,则邪正之间的关系,就比一般疾患更具有复杂性,并有其特殊性。
中医学认为:六淫之邪,疫疠之气,七情过极,劳倦伤中以及痰、瘀、滞、积等等,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
人体在致病因素——邪的影响下,机体正常功能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
中医学中的辨证论治,即以邪正学说为依据。
辨证实际上就是辨别病邪侵袭与正气损害情况,并分析由此而发生的病机进退和病情变化。
至于疑难病证的机理比较复杂,其所以缠绵难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的疾病,正气表现非常虚弱,失却制止病邪的能力,导致病情迁延。
2.有的疾患,病邪相当峻厉,人体正气不能抗拒。
3.病情出现复杂情况,或表里同病,或寒热错杂,或大虚大实和虚实夹杂。
4.病邪深痼,如风邪、火毒、沉寒、顽痰、黏湿、瘀血、滞积,相互胶结,深入隧络,不易祛除。
5.意志委顿,神气消索,对医疗失去信心。
此外,还必须注意宿疾兼新病,内伤兼外感,以及平素嗜好及药误或失治等等。
总之,疑难病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纯一种原因,而每见几个因素凑杂在一起。
所以,辨证必须细致,分析要求全面,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比较正确的治疗方法。
兹就管见所及,略述疑难病证的一些治疗体会,与同道们共同研究。
一、养正徐图法本法是应用调养扶助正气,使正气得充而驱邪有力的一种方法。
在病程迁延的某些疾患,因正气偏虚,一时制邪无力,而治疗又急切难图者,无论外感或杂病,均可采用本法。
举例而言,如肿瘤疾患,是对人类健康及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
现时所用的抗癌药物及手术、放疗等,有一定疗效。
可是,上述治法,对某些肿瘤,虽能取效于一时,而最后往往导致预后不良。
但如采用中药治疗或中西结合施治,则其效果就有所提高。
据有些报道及个人临床体会,中医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养正徐图法”。
如应用参、芪、归、地、术、枸杞、麦冬等药大补气血,脾虚加山药、茯苓等,肾虚加肉苁蓉、巴戟天等,略参消肿软坚、活血解毒之品,如苡仁、牡蛎、白花蛇舌草、莪术、半枝莲之类作为辅助。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三)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年(卷),期】2011(046)003【摘要】@@ 1 陆某案rn陆某,男,66岁.就诊日期:1988年10月15日.主诉:咳嗽持续年余.现病史:患者去年入秋时因感冒引起咳嗽,经某医院中西药反复治疗,咳嗽未瘥,至今已有1年余.刻下:咳嗽阵作,痰颇多,痰色白、质黏稠,并伴胸闷、气促、心悸,夜间平卧则咳嗽加剧,胃纳尚可,大便亦调.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数带滑.听诊:心律齐,心率110次/分钟.两肺呼吸音粗糙,偶尔闻及哮鸣音.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证属肺肾阴亏,痰饮内盛.治宜滋养肺肾、佐以化痰止咳,投景岳金水六君煎治之.【总页数】2页(P167-168)【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十二)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2.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一)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3.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二)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4.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四)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5.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五)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治疗慢性胃炎验案赏析
高尚社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3(011)020
【摘要】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熟谙中医四大经典,精通岐黄济世之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重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名震江南,尤其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匠心独运,疗效卓著。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高尚社
【作者单位】河南省460-01医院,中牟,45146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辨治痴呆验案赏析
2.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治疗高血压验案赏析
3.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胃炎验案赏析
4.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验案赏析
5.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治疗肝硬化验案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五)——裘沛然治疗癌症术后案三则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6(015)002【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癌症术后;医案;裘沛然【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通晓文史哲的学者和诗人,人称一代鸿儒大医。
为更好地传承裘老的学术精华,应本刊的盛情邀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领衔整理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医案”在我刊连载发表。
本期试从癌症术后医案探析裘老的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程某,女,34岁,1990年4月11日初诊。
主诉:左乳腺癌根治术后2年,胸痛1个月。
病史:患者于1988年1月做“左乳腺癌根治术”,其间曾多次进行化疗。
近1个月来发现胸痛,遂作胸片检查示:“左上肺阴影,左上肺转移灶可能。
”头颅CT未见占位性病变。
目前已作化疗3天。
刻下:神疲倦怠乏力,欲恶,不咳无痰,纳可便调。
查体:面稍苍白,锁骨上淋巴结未及,心(-),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左胸手术疤痕。
舌苔薄腻,脉细弦。
辨证分析:患者罹乳腺癌,经化疗、手术等气血戕伤,故神气倦怠;正不能制邪,则癌瘤转移。
此正气大虚,无力克邪,刻下以顾护正气为主。
中医诊断:乳岩(气血两虚);西医诊断:左乳腺癌术后,左肺转移?治法:大补元气,佐以消削。
处方:生晒参10g,生黄芪30g,生白术15g,败酱草30g,三棱15g,莪术15g,细辛10g,黄芩30g,巴戟天15g,仙茅15g,牡蛎30g,延胡索18g。
7剂。
另牛黄醒消丸4盒,1支/日,分吞。
国医大师裘沛然咳喘病诊疗方案及学术经验探析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摘要】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咳喘病经验丰富,制定了专门的诊疗方案.他认为咳喘之病不离乎肺,喘咳之变不止于肺.其提出的辨治方法可归纳为:对外邪引动伏饮用小青龙汤变法,阴虚湿痰内盛用金水六君煎化裁,阳虚水泛凌肺用真武汤加减,肺肾气阴两亏用参蛤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附验案4则以佐证.【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7(049)004【总页数】4页(P12-14,17)【关键词】喘咳;中医病机;辨证分型;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验案【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1国医大师裘沛然擅治疑难杂症,其在治疗咳喘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主要介绍裘老有关治疗咳喘病的诊疗方案及临床经验。
1.1 裘沛然教授对咳喘病的认识概述所谓咳喘病,即指以喘息、咳嗽为主症的疾病,并多兼有咯痰、胸闷,或恶寒发热,或心悸浮肿,或腰膝酸软等症候。
而以喘咳为主证的疾病大多与肺息息相关,临床上主要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等。
1.1.1 喘咳之病,不离乎肺肺为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气,职司呼吸。
肺赖肃降以吸入天之清气,靠宣发以呼出体内浊气。
宣发与肃降是相反相成的两个环节,也是呼吸交替、纳清吐浊的表现,因此,肺气不宣和肺失肃降可以彼此影响。
若呼吸失司,气无所主,则逆而上行,发为喘咳;若肺失肃降,通调水道受阻,则呼吸不利,水液不化,浊质内生,阻塞气道,痰气相搏,遂发喘咳;或寒邪束肺,肺气失宣,气机郁闭,则呛咳喘促。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肺系病
肺系病案--咳嗽(三)
中药“小青龙汤口服液”无效,患者形神俱疲,端坐呼吸,烦热不安,大便偏溏。
舌苔白腻,舌质红,脉濡无力。
肺脾两虚,痰湿内盛,肺失宣肃。
治以止咳平喘,宣肃肺气,佐以补益肺脾。
处方:葶苈子12g 大枣5枚光杏仁15g生麻黄9g 淡黄芩24g 北细辛6g 生甘草12g生黄芪30g 紫丹参18g 炙紫菀15g 炙苏子12g 降真香9g
按:《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清代医家陈修园深得经意:“咳不拘于肺,亦不离于肺”。
肺主气,有宣发肃降之功,外邪袭肺,宣肃失常,或咳或喘。
而久咳患者,可以波及他脏,或他脏有病,殃及肺金,其中最常见者与脾有关,脾虚失运,痰湿内蕴,痰湿浸淫于肺,外内相合,胶结难解,致咳喘迁延不愈。
故临床多见本虚标实、肺脾合病。
本案乃肺脾两虚,痰湿内盛,肺失肃降,治宜肺脾兼顾,标本同治。
药用黄芪、甘草、大枣健脾肺,葶苈、芩连苦寒泄肺,麻黄、细辛宣发肺气,兼能止咳乎喘,牡蛎一味咸寒软坚以化顽痰,生甘草用至12g,乃取和中缓急止咳,此先生用方之独到见地处,易被常人忽视之药,先生用来每每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