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教授经验方集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7
舒鸿飞治学经验介绍张磊;舒鸿锡;舒鸿飞【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11【总页数】2页(P2186-2187)【关键词】舒鸿飞;治学经验;中医经典【作者】张磊;舒鸿锡;舒鸿飞【作者单位】湖北省英山县中医医院,黄冈,438700;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黄冈,438700;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黄冈,438700【正文语种】中文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舒鸿飞老师,在治学上积累有较丰富的经验,在处理博览与精读,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有自己的见解。
1 重视博览更重精读凡做学问,要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
“博而不精则杂,精而不博则陋”。
此言只博不精则知识面过于宽泛而不专,则难成大器;只精不博则知识面过于狭窄而不广,亦罕有成就。
然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因而为医者既要博览一些必要的有关基础理论的书籍,更要精读或背诵几本经典著作。
舒师受家庭熏陶,在13岁就背熟了《医学三字经》、《雷公药性赋》等中医启蒙读物。
大学毕业之后兼职《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内经选读》和《伤寒论》等教学工作,临证喜用经方并写出《经方应用四要点》,写古典医籍的读书笔记和教案达55万余字。
对中医治则作过较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试论同证异治》等7篇文章;对古典医籍尤其是《伤寒杂病论》作过深入的钻研,《试论〈金匮要略〉中杂病的治则》等7篇论文均被刊出;对现代医学之病与中医证的关系,作过有益的探索,写出了《从四组‘病’证看‘病’与证的关系》为代表的姐妹篇。
中医基础理论融会贯通,临床用时自然熟能生巧。
如根据痰瘀相关和气虚不运则导致气滞,认为中风偏瘫者常伴气滞痰阻,在治疗时常辅以行气化痰,疗效较单用益气化瘀法明显提高[1]。
在学习《古代汉语》和进修《医古文》时,泛览了《古文观止》等书,背诵、笔译了诸如《岳阳楼记》和《大医精诚》等名篇,古汉语的水平由此迅速提高。
撰写的《古汉语今译规律初探》等6篇文章均得以公开发表。
中医现代化的不同说法中医作为古代医药技术 , 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 应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研究手段 , 提升其理论和临床水平。
有人说 :中医理论中许多概念模糊 , 说理主观性太强 , 中医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数理逻辑思维将其客观化、规范化、条理化。
有人说 :中医的现代化就是要中西医结合 , 创立新医学 ;还有人说 , 中医现代化就是要改掉中药粗、大、黑的外貌 , 开发像青蒿素那样的一类新药…… 。
中医研究现状几十年过去了 , 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下 , 中医理论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肾阳虚证的研究、脾的研究、活血化瘀的研究 , 虽然其初期结果曾激励了不少中医人 , 但是 , 短暂的兴奋后 , 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却一直迟滞不前 , 进展缓慢 ; 经络实质的研究应该是持续时间最长 , 研究最深入最广泛的 , 然而迄今为止还仅限于各种假说并存 , 未有定论 ; 中药复方的研究 , 难点重重 , 关键性问题得不到解决 , 而中药西化“变异”出的“毒副作用” , 却一次又一次在国内外被炒得沸沸扬扬 ; 某些中药虽然远离了“粗、大、黑”的外貌 , 但其应用已与中医的辨证论治严重脱节 , 不过是在药典里增加了一味“西药” 而已……中医现代化陷入了歧路彷徨的困境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刘长林教授告诉记者 :科学认识的目的是获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 , 但是科学认识却受到国家民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深刻影响与制约。
具有不同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国家民族 , 就会有不同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认识取向。
宇宙是无限的 , 大千世界是极端复杂的 , 即使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 , 也包含着无限的多样性、层面性和可能性。
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和科学成果 , 包括基础自然科学 , 可能而且应当形成不同的科学体系。
事实上 ,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 , 对人类曾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 , 至少有两个源、两个流。
国医大师资料简介1、何任,男,汉族,1921年1月出生,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1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2、邓铁涛,男,汉族,1916年11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程莘农,男,汉族,1921年8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4、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5、贺普仁,男,汉族,1926年5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6、李辅仁,男,汉族,1919年6月出生,卫生部北京医院主任医师,1941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7、路志正,男,汉族,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8、郭子光,男,汉族,1932年12月出生,成都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51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9、唐由之,男,汉族,1926年7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1946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裘沛然名师工作室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中医药文化》
【年(卷),期】2011(6)3
【摘要】200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倡建中医药名师传承研究工程,成立了“裘沛然名师工作室”。
旨在通过整理、研究裘沛然教授在教学、临床、学术研究以及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经验,在名师的指导下,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五)——裘沛然治疗癌症术后案三则
2.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六)--裘沛然治疗血证案五则
3.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七)--裘沛然治疗皮肤病案六则
4.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一)——裘沛然治疗发热案三则
5.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二)——裘沛然治疗眩晕案四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庆其运用麻黄的临床经验介绍王少墨;王秀薇;柳涛;戴彦成【摘要】王庆其擅长运用麻黄,临证经验丰富。
他常将麻黄分别与桂枝、杏仁、附子、白术、石膏、连翘、升麻、半夏、甘草配伍组方,用于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宣痹止痛、通阳利水、祛风止痒、和阳消癥等;在麻黄的用量上也能突破常用剂量,创新思维,灵活掌握。
文中列举验案以说明。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6(048)006【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麻黄;中药配伍;治疗应用;名医经验【作者】王少墨;王秀薇;柳涛;戴彦成【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王庆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王庆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王庆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王庆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0.7王庆其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师承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40余年,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王教授认为麻黄是一味王道之药,将麻黄功用归纳为以下六方面:①发汗解表:为外感第一药;②平喘止咳:为咳喘圣药;③宣痹止痛:治风寒湿痹;④通阳利水:治肾炎水肿;⑤祛风止痒:治过敏性疾病;⑥和阳消癥:阳和汤治疗阴证积聚。
用得好可以起沉疴,立竿见影。
茲介绍王师具体运用麻黄的经验如下。
1.1 麻黄—桂枝功能发汗解表,代表方麻黄汤。
主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发汗解表之功益彰。
元·王好古:“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
桂枝、麻黄虽为太阳经药,其实营卫药也。
…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根源也。
”清·柯琴:“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薛伯寿教授应用滋肾通关丸验案举隅【摘要】滋肾通关丸以清相火,滋肾水,通利下焦,治肾虚脚弱、小便不利诸证,为古今应用效方。
薛伯寿教授领悟立方之旨,以泻为滋,以补为通,灵活应用于多种病症,收效良好。
【关键词】滋肾丸;滋肾通关丸;复杂性泌尿系感染;淋证;癃闭;肾阴亏虚余师薛伯寿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擅长中医治疗内、妇、儿科疑难病,辨证精准、擅抓主症。
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受益良多,见薛师运用通关丸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效果良好,尤其复杂病症,具有启发意义,兹选取验案数例浅析如下。
滋肾通关丸来源及方解通关丸源于李东垣《兰室秘藏·小便淋闭门》,又名滋肾丸、滋肾通关丸。
此方主治“不渴而小便闭,热在下焦血分”,原方组成为“黄柏去皮,锉,酒洗,焙、知母锉,酒洗,焙干各一两、肉桂五分”,用法:“上为细末,熟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顿两足,令药易下行故也。
如小便利,前阴中如刀刺痛,当有恶物下为验”[1]。
通关丸中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之功,尤长于清泄肾经相火、下焦及膀胱湿热;知母苦,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滋阴降火,清肺润燥之效;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引火归元、益阳消阴之力。
黄柏降相火、知母滋肾阴,两者相须为用,具有补水泻火、滋阴清热之功。
肉桂温肾阳、助膀胱气化,同时取其引火归元之意。
清·罗东逸曰:“此丸为肾家水竭火炎而设。
夫水竭则肾涸,肾涸则下泉不钟,而阳盛于上……;火炎则金伤,金伤则泽熯高原……惟急用黄柏之苦以坚肾,则能杀龙家之沸火,是谓浚其源而安其流;继用知母之清以凉肺,则能全破伤之燥金,是谓沛之雨而腾之露;然恐水火之不相入而相射也,故益以肉桂之反佐为用,兼以导龙归海……此滋肾之旨也”[2]。
清·柯韵伯曰:“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
人知肾中有水,始能制火。
名医名方 国医大师任继学 肾风肾劳
名医名方国医大师任继学治疗肾风及肾劳经验撷萃
国医大师任继学肾风肾劳"
name="image_operate_5681505470357685" alt="名医名方国医大师任继学肾风肾劳"
src="/DownloadImg/2017/09/
1715/111214578_1_20170917033019312"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DownloadImg/2
017/09/1715/111214578_1_20170917033019312">
国医大师任继学
我国首次评国医大师30位入选者均从业55年以上_____人民日报北京2009年4月13日电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首届“国医大师”评审
工作日前结束,经过严格遴选和评委会专家组认真审核,方
和谦等30位名老中医(民族医)入选“国医大师”。
名单为:
方和谦、王玉川、王绵之、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何任、吴咸中、张灿玾、张学文、张琪、张镜人、李玉奇、李济仁、。
《难经》命元三焦之论发微及临床启示钱会南【摘要】《难经》创立元气学说,阐发命门学说,论述三焦理论,可谓中医学术发展的创新之举.本文从《难经》命门、元气、三焦之论述;后世医家阐发命门、元气、三焦之关系;命元三焦之论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启示,对命元三焦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进行阐发.【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9)003【总页数】3页(P35-37)【关键词】《难经》;命元三焦理论;临床应用【作者】钱会南【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关于命门、元气、三焦的阐述,是《难经》颇具标志特色的理论亮点[1-2]。
如《难经·三十六难》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提出命门是原气维系之源,亦为人体精气神之根本,故乃人体生命功能化生之源泉。
此论成为后世阐发命门学说时重点发挥之枢要,亦为后世医家将命门与元气,甚至与通行元气之三焦合论,进而探讨三者密切联系,运用其指导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
《难经》创立元气学说,阐发命门学说,论述三焦理论,对于中医学术发展可谓创新之举。
根据《难经》所论,命门、元气、三焦各自有其功能与生理特点。
如《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在此之气,实指元气。
提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犹如树木之根,若根绝则树茎及枝叶将枯萎,同理,若元气衰竭,人体生命则难以存活。
故十四难亦说:“脉有根本,人有元气。
”阐释了元气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意义,亦表明元气是脉之根本。
同时提示人体元气之盛衰可从脉象显现出来,即通过诊察脉象了解元气的状况。
三《难经·十六难》曰:“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指出命门藏男子之精,系女子之胞,是先天精气与神气藏舍之处,故而主持男女生殖功能。
值得关注的是,此段经文还提出命门是原气维系之源,阐发了门所藏之先天精气神,为人体精气神之根本,此乃人体生命功能化生之源。
对海派法推拿学派的思考赵丽楠2005272012不了解“海派”的人,会认为这是“西化”、“崇洋媚外”的代名词,事实上,“海派”代表的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它还包含有“大气、兼容、变化”的特色。
上海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了政治的涉入,被划入外国道商的港口,本身传统文化的承继,使得上海开辟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流派。
其中“海派中医”也是继承这一文化特色的地域性医学,是中医的一种文化。
沪上名医裘沛然教授讲得好:“海派”是“无派之大派”。
她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各派均归于“海”;她各路英才,聚集上海,汇集成“大派”;她学术“海量”,吸收众长,堪称“海派”。
上海著名中医专家严世芸称:“海派中医”特征为“容”,即:容量、容纳、包容、兼容。
她容纳全国中医贤才,使上海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她呈现学术兼容、流派纷呈的局面;她包容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即:家传、师承、院校教育等模式不一,教育内容中西并举。
近代“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归纳起来有四大特点,即多种模式的中医教育、临床中西两法并举、吸纳新知之临床求变、思维活跃之敢为人先。
在多种模式的中医教育方面,有儿科名家徐小圃幼承庭训,尽得父教的单纯家传;有伤科名家石筱山、外科名家顾伯华等人的先家传后院校教育;有名医程门雪、章次公等人的先院校教育后又拜名师;有儿科名家朱瑞群等人,本身家学渊源又上院校科班学习,毕业后再拜名师者。
可谓模式不一、途径多样。
既有家传、又有院校培养;既有流派的一技之长、又兼博采众长。
在20世纪40年代,法推拿流派创始人丁季峰先生在继承家传一指禅推拿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创造了滚法,并以其为代表手法,创造了法推拿流派。
我个人对丁氏法推拿比较钦佩,特意查询资料了解了这一手法的特点。
推拿法是在一指禅推拿手法的基础上,在治疗某些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法推拿的创始人丁季峰出身于一指禅推拿世家,其伯祖父丁风山、父亲丁树山均为一指禅推拿流派传人。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5月第36卷第5期CJTCMP.May 2021,Vol.36. No.5•2461 ••疫病专题•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疫病学术思想探微杨瑞华,吕文亮,孙玉洁,周姝含(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430061)摘要: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集隋唐以前中医学之大成,书中关于疫病防治的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 价值和指导意义。
文章从丰富疫病病种、重视脏腑辨证、预防为主、创制新方、辨证施针、饮食调护、关怀患者7个方面对孙思邈疫病学术思想进行了探析,以期为后疫情时代疫病的综合防治扩宽思路:关键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疫病;学术思想;脏腑辨证;预防;新方;后疫情时代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N〇.2020YFC0845300) Analysis of epidemic disease academic thoughts in Beiji Qianjin Yao Fang of SUN Si-miaoYANG Rui-hua,LYU Wen-liang,SUN Yu-jie,ZHOU Shu-han(Clinical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61, China )Abstract! SUN Si-miao's B e iji Q ianjin Yao F a n g,is a collection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for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theory of epidem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the book has importantresearch valu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pidemic disease academic thoughts of SUN Si-miao from sevenaspects, including enriching the variety of disease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viscer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giving priority toprevention, creating new prescriptions, applying acupuncture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ietary care, and caring forpatients. It was expected to broaden the though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disease in the postepidemic era.K e y W O rd s i SUN Si-miao; B e iji Q ia n jin Yao F ang;Epidemic disease; Academic thoughts; Viscer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revention; New presedption; Post-epidemic eraF u n d i n g:National Key R&D Pragram of China ‘Public Safety Risk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Technology Equipment,(N〇.2020YFC0845300)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逐 渐形成了中医防治疫病的独特体系,积累了大量的宝 贵经验。
王庆其教授膏方调治经验摘要王庆其教授对冬令膏方调治积有心验。
膏方进补以护胃为要务,处方用药阴阳互求,同时辨病与辨质相结合,并施以大方组药而收功。
关键词膏方医案王庆其名医经验膏者,泽也,《正韵》、《博雅》解释为“润泽”。
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
王庆其教授,上海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及《内经》教学研究,尤其能用《内经》理论指导中医临床,颇有心验。
先生幼承庭训,后又受裘沛然、方药中等中医名家的熏陶,医术精湛,以诊治脾胃病及神经、精神疾病见长,对冬令膏滋方积有丰富经验,疗效显著。
兹爰引以下先生膏方医案数则,探讨其处方用药经验。
1 进补有方略,护胃最重要王庆其教授认为,冬令进补当讲究方略。
首先,“虚则补之”,不虚则无须补之,而补有平补、清补、温补、峻补和缓补之分,还有消补兼施等,切忌蛮补,否则易致偾事。
而且不论何种补法,时时固护胃气最为紧要。
叶天士有“胃喜为补”之说,若补而碍胃,必补之无益,还可能横生枝节。
因诸种补法必得胃气资助而后效。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
因此,王师明示,在以膏滋方调理时,护胃最为重要。
举凡胃有夙疾者当先治其病,而后再行滋补;中焦枢机不畅者,必先燮理升降枢机为开路方;食欲不振者,当先甦胃以振奋中气;脾虚便溏者,宜扶中州以实大便。
膏滋方中均需伍以健胃、调胃、甦胃方药,俾胃气旺则五脏六腑皆旺。
病案1:胡某,男,45岁。
2004年11月22日就诊。
经年腹泻,大便一日五六行,腹部或胀或隐痛或伴里急后重,遇寒加剧,得温则舒。
久泻脾胃日虚,中宫 ND9FA 弱,火不生土,纳谷不馨,食之无味,形瘦质弱,面色不华,恙起五六载。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辨证属脾肾阳虚。
治拟补中洲,培脾土,壮元阳,缓图功。
脉诀汇辨[清]李延昰辑著周小青整理《中华传世医书》编委会总策划齐学进 何清湖审定工作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马继兴 王永炎 王雪苔 王绵之 史常永 白永波张灿朱文锋 江育仁 李今庸 李经纬 余瀛鳌 玾陈可冀 欧阳锜 尚天裕 钱超尘 唐由之 董建华 谢海洲 裘沛然 谭新华编辑工作委员会总 编何清湖 周 慎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仇湘中 李元聪 杨志波 杨维华 旷惠桃 何清湖 张崇泉 吴润秋 易法银 周 慎 周小青 贺菊乔 章 威 黄政德 程丑夫 路振平 蔡铁如 潘远根 整理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卜献春 王 韬 王永宏 王书献 王维贤 王文波 王明辉 王令月 王旭东 仇湘中 文体端 邓奕辉 田令青 司银楚 朱传湘 伍大华 向显衡 刘 芳 刘丽芳 刘伶田 刘巧田 刘志龙 刘玉青 刘炳午 江建波 杜杰慧 严 洁 李 点 李佑生 李和生 李坤三 李元聪 李璜河 杨 柳 杨运高 杨维华 杨志波 杨坚贞 杨正望 杨少峰 吴永贵 吴润秋 吴勇军 旷惠桃 肖 瑄 肖森林 肖锦仁 何清湖 何江 何耀荣 邹青玉 宋含平 张颖清 张炜宁 玥张崇泉 陈其华 林 洁 欧阳剑虹 易振宁 易发银罗青江 周 衡 周 慎 周 华 周小青 郑佑君胡郁坤 胡静娟 钟 颖 钟共河 段晓慧 贺福元贺菊乔 贺双腾 秦华珍 徐 英 徐基平 黄明舫黄令月 玥黄水 黄政德 黄佑初 黄江波 黄惠勇章 威 蒋文明 蒋士生 蒋益兰 韩育明 喻 嵘喻桂华 喻正科 程丑夫 谢 林 谢 立 谢立科谢春娥 蒲祖纯 路振平 解发良 蔡铁如 谭圣娥谭广波 谭新华 潘远根 瞿岳云学术秘书:刘朝圣 赵建业 葛晓舒总校对:蔡铁如校 对(以姓氏笔画为序)万 姗 王青青 方 照 邓 萍 刘亚芳 刘倩萍 刘锦霞 李长香 李海兰 李 银 李 萍 吕建美 杨永芳 苏劲松 杨宗纯 余茂龙 邹宇杰 张 文 张佳莉 武婧如 周颖璨 段顺艳 郭隽殊 袁建平 曾 鸣 葛姿宇 焦 蕉 廖 健 潘思明 颜翠岑|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现存古籍约十万册,传承数千年。
裘沛然教授经验方集
一、辛散苦泄,甘缓酸收——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1病机关乎胃、脾、肝、胆
西医对胃炎分类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的畴,病机涉及到胃、脾、肝、胆等
*胃炎虽病在胃,与脾不可分割。
一般胃炎初期,多表现胃失和降,症见痛胀并做;以后波及与脾,健运失职,症见神疲、纳呆及气血生化不足的虚像。
脾虚反过来又影响胃的通降功能,形成脾胃同病,虚实互见。
*肝胆与脾胃是木土相克的关系。
经“邪在胆,,逆在胃”
2 治疗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
胃炎的病机特点:虚实夹杂,寒热交错。
虚,重在脾胃气阴虚亏;实,主要是气滞、血瘀等;寒,多由饮食生冷,积冷成寒,或脾胃阳气虚弱,寒从生;热,缘因史事辛辣酒醴,湿热蓄或脾胃阴分不足,阴虚而生热等。
《经》云:辛以散之,苦以泄之。
本法以苦辛合用,寒热兼施,一阴一阳,一开一降,有开泄癖塞,解散寒热,调节升降,疏理脾胃气机的治疗作用。
辛药:半夏、干、高良、桂枝、厚朴等
苦药:黄连、黄芩、龙胆草等
*苦寒药不仅可降上逆之胃气,清泄胃中之蓄热,且有健胃之功。
如龙胆草,一般将其作为清泄肝胆之火药用,而裘教授用其清胃、健胃有良效。
《医学衷中参西路》云: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
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胃中酸汁,消化饮食。
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开胃进食。
甘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等用以脾胃气虚者
酸药:乌梅,诃子与党参、玉竹、麦冬、甘草等甘酸以化阴,治疗胃阴不足也。
甘草用量15-30克。
*《伤寒论》有甘草泻心汤主治“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柯琴注“本方君甘草者,一以泻心除烦,一补胃中空虚,一缓客气上逆”
*《别录》云:甘草者,温中下气,可治烦满短气。
3.经验方:党参、甘草、高良、制香附、黄连、半夏、延胡索、牡蛎此方化裁治疗各种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疗效甚好。
方义:参、草健脾补气建中。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金匮要略心典》云: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
良附方调肝和胃,散寒止痛。
半夏、黄连辛开苦降,以协调脾胃气机之升降;
延胡索活血止痛。
牡蛎制酸、和胃、镇痛
全方补泄兼施,寒热并投,和调气机升降。
方子加减:若寒甚,可加干、附子;
脾虚明显,加黄芪、白术;
胃热甚,加黄芩、龙胆草;
脘胀,加枳壳、木香、茴香;
湿重,加苍术、砂仁;
阴虚,加石斛、玉竹、麦冬、乌梅,去良、香附;
淤阻,加桃仁、赤芍、白芍;
痛剧,加五灵脂、延胡索。
二、治疗痢疾病例:
患者一日痢下十余次,赤白相杂,腹痛,里急后重,病延二旬,中西医历治无效,已不能进食,神识昏糊,四肢厥冷,痛痢不止,其病已濒危殆。
处方:党参、黄芪、桂枝、附子、补骨脂、白术、甘草补气温肾;
黄连、石膏、黄柏、白头翁、银花清热燥湿;
阿胶、熟地、当归补血;
大黄、枳实、川朴攻下;
诃子、石榴皮收涩;
龟甲、鳖甲滋阴。
服药后,次日即痢止神清,腹痛亦除,脉转有力,胃思纳谷,二剂而病痊。
三、辛温蠲饮,苦寒泄肺——治疗慢性支气
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1、外邪引动伏饮,小青龙汤变法。
*慢性支气管炎基本病机是外邪引动伏饮。
本病表现为外邪与伏邪胶结,寒邪与痰热混杂。
病变迁延,久咳肺气渐虚,故又有虚实相夹的情况。
*修园: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
*病变部位:肺、心、脾、肝、肾
*慢性支气管炎的主症是:咳、喘、痰三症,如演变至“肺心病”时,则伴见浮肿、心悸等。
*病机的中心环节是“痰”和“气”。
痰滞气道则咳、喘,痰饮泛滥则肿、则悸;肺主气,肺气壅满,上逆,也可致喘,致咳,肺气虚弱异能出现虚喘,气虚津化为痰,则痰益甚,两者互为因果。
*治疗之法:主要是化痰饮、调肺气。
治痰之法,仲景“当以温药和之”;治气之法,《顾氏医镜》有“一曰补气,二曰降气,三曰破气”*治则:辛温蠲饮,苦寒泄肺。
“肺欲辛”辛能散邪结,温可化痰饮;苦能降上逆之肺气,亦可清蕴之痰热。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桂枝、细辛、干、龙胆草、黄芩、甘草、五味子(诃子)、桃仁、杏仁、制半夏、紫菀、前胡、枳壳(枳实)等
方义:麻黄、桂枝疏解表邪;细辛既可以表散风寒,又能化寒饮,且有止嗽之功,一药三用。
《药解》:细辛者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
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专止咳嗽。
细辛与五味子配伍,一散一收,既收敛耗散之肺气,又不致碍邪;干,为温化寒饮之良药,“同五味子配伍则通肺气而治寒嗽”《本草求真》;龙胆草、黄芩苦寒,降肺气,清痰热,其与细辛、干配伍,相激想成,对慢支寒热兼夹之证颇为对症;甘草,良好止咳药,即使胸满痰涌之证,但用无妨,《汤液本草》说得好“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尘也”;枳实利气宽胸“治痰先理气”是也;余药为化痰止咳之品。
*加减:如气喘较剧烈,加葶苈子、白芥子、子;痰多加竹沥、胆南星;肢体浮肿加猪苓、茯苓、车前子;气虚加人参、黄芪;肾虚加补骨脂、巴戟天。
2.阴虚湿痰盛,迳用金水六君
金水六君煎原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血气等症”有神
效裘教授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此方对久喘久咳或老年肺肾虚弱,痰湿盛者颇为适用。
辩证中痰湿为标,肺肾阴血不足为本,临床注意患者除咳嗽、喘逆、痰多外,还有面容憔悴、精神疲乏、舌苔花剥或腻苔等症候。
具体应用时随机加减,如痰湿盛而气机停滞见胸胁不快者,加白芥子、枳壳;大便不实者,加山药、白术;咳嗽不愈,加细辛、前胡;兼表邪寒热者,加柴胡;肺热者,加黄芩、鱼腥草等。
裘教授认为,修园所说的“燥湿二气,若冰碳之反”,不能成为我们组方遣药的桎梏。
历代明方中此事不胜枚举。
如仲景竹叶石膏汤及麦
门冬汤中,均用麦冬和半夏配伍,一以润燥,一以降逆,各尽所用;《普济方》中以苍术配熟地为丸,补虚明目,健骨和血;《济生拔萃方》载黑地黄丸,以苍术、熟地加炮,治男妇面无血色,食少嗜卧等。
以上均用一润一燥,相反相成,寓意深刻。
裘教授说,立方遣药不要囿于名义上的燥湿不同性,问题的实质是,在临床上确实存在某些“老慢支”,既有阴血亏虚的一面,又有痰湿盛的一面,“有是症,用是药”运用此方确有疗效。
至于配伍上的理论问题,以实践为准,少一些条条框框。
3.阳虚水泛,取义真武。
慢性支气管炎久经迁延,经过肺气肿而变生为肺源性心脏病,可见气急喘促、心悸、唇甲紫绀、颈静脉怒、足跗肿胀等临床表现。
此时病机有以下特点:
(1)病变由实变虚,或以虚为主,虚实相夹,其中以阳虚水泛为主要特征。
(2)病变由气分波及学分,出现唇甲紫绀的淤血症状。
(3)病位由肺累及脾、肾、肝、心、三焦等。
“久咳不已,三焦受之”*由“慢支”发展为“肺心病”其基本病机是:肺、心、脾、肾阳气虚乏,伴见饮停、血瘀,部分患者出现风动之证。
也有一些患者因寒痰留滞,郁而化热,或风热引动痰饮,痰热相搏,伤及阴分者。
基于以上认识,裘教授常用真武汤为主配合其他方剂,药用:熟附子、干、猪苓、白术、白芍、葶苈子、细辛、麻黄、五味子、黄芪、桃仁、杏仁、大枣等。
上方由真武汤、葶苈大枣泄肺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三方组合而成。
《医学三字经》云:《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五味子不可轻去也,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
裘教授认为三味相伍,有蠲饮、敛肺、止咳之功。
葶苈大枣,泻肺气壅闭,以消痰饮。
麻黄附子细辛汤,外表散寒,温少阴虚寒;此三味均属辛药,辛走气,有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之功,有助于水液气化;其中麻黄合葶苈子,有平喘之功。
黄芪用量宜大,一般30-60克之间,大补肺气,令“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本经疏证》亦云“黄芪浚三焦之功,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也”。
桃仁即可活血祛瘀,又合杏仁共化痰浊。
全方补气温阳,化饮利水,降逆平喘,对肺源性心脏病出现的慢性心衰者,有一定疗效。
若气虚甚加人参,淤阻明显加丹参、红花;寒痰留滞,郁而化热,加黄芩、生石膏、桑白皮;肾虚纳气不足,加补骨脂、沉香;心阳不振,加桂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