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继发性严重脑水肿的临床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80 KB
- 文档页数:3
2021年2月第3期临床研究观察呋塞米治疗急性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霍学智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700【摘要】目的:观察呋塞米(商品名:速尿)治疗急性脑出血合并脑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急性脑出血致脑水肿83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呋塞米治疗,统计患者治疗疗效、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入院后第7d及第14d,患者绝对脑水肿体积、相对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以及NIHSS评分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同时在入院后第7天患者绝对脑水肿体积、相对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以及NIHSS评分已经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入院第14d绝对脑水肿体积、相对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以及NIHSS评分均较入院后第7d显著减少(P<0.05);用药后患者24h尿量明显较治疗前增多(P<0.05),监测到用药不良反应6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2例电解质紊乱,予以采取血液透析、纠正电解质紊乱的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
结论:呋塞米在治疗急性脑出血合并脑水肿患者方面有一定疗效,能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
【关键词】呋塞米;急性脑出血;脑水肿;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3-0058-02早期颅脑创伤多伴随继发性脑水肿,也是脑出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加重脑出血疾病恶化的重要因子,因此致颅内压增高,若不能及时治疗亦或是治疗措施不当,均会对患者性命造成威胁,可见,颅内压控制直接关乎着患者预后。
手术治疗效果不可否认,但并不代表手术结束、治疗就结束了,术后降低颅内压等进一步治疗也尤其关键[1]。
目前临床主要是采用高渗脱水剂、高渗盐水和强效利尿剂治疗脑水肿,呋塞米作为高效利尿脱水剂是临床热门选择。
本文主要就对其治疗效果及用药不良反应展开研究。
1 病例资料和方法1.1基础资料 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急性脑出血致脑水肿83例。
山东医药2021年第61卷第2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范敬争,姜玉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300052摘要: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是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发生的关键因素,与脑出血患者的生存预后紧密相关。
脑出血后,血管源性因素(血块的形成及回缩、血肿周围静水压的下降、血浆蛋白的外渗)、炎症反应、凝血级联反应、红细胞溶解产物、补体成分等参与了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使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
因此,抑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可使脑出血患者获益。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病理机制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02.024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02-0092-03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是目前中老年人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
我国是脑出血的高发国家,每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出血患者超过150万,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
临床上单纯解决脑出血的占位效应不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因此,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的产生和发展是影响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关键因素。
二次脑损伤包括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及神经细胞的缺失、变性或死亡,而血肿周围水肿是二次脑损伤发生的关键因素。
动物实验表明,血肿周围水肿量起初增长很轻微,2h后开始增多,3~4d达到高峰,随后水肿缓慢下降,直到出血后7d仍然存在[2]。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出血最初几小时,这个过程包括血块回缩、静水压下降导致血浆渗出到血肿周围形成血管源性水肿,其同时造成血肿周围的脑血流量轻微下降,进而引起血块周围暂时性缺血;第二阶段,发生在出血之后的24~48h,此阶段主要是炎症反应及凝血酶激活引起的细胞毒性水肿,其直接造成血脑屏障破坏、脑组织代谢活性降低及随后的脑血流量下降;第三阶段,发生在出血3d后,此阶段主要是红细胞溶解破坏和血红蛋白毒性引起的延迟期水肿,其所诱导的神经毒性等血液成分同时能造成神经损伤。
156CHINA HEALTH STANDARD MANAGEMENT, Vol.11, No.4参考文献[1]方娟,黄小青,祝芳英,等. 系统性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中的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8):2521-2523.[2] 豆玲. 居家护理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9):105.[3] 刘雪平,李东玲.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及预后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2019,28(5):910-911.[4] 何伟. 品管圈护理模式在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19,31(8):168-170.[5] 孙素娟,刘素品.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8):177.[6] 林涵辉. 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7):109-111.[7] 黄兰仙.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对预防其发生肺部感染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9,17(7):262-264.[8]黄淑芬,潘三妹,吴毅桢,等. 护理操作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6):785-786.[9] 戴娜,李苹,张敏. 集束化护理实施术前准备在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2):1-3.[10] 杜洁嫦. 品管圈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头颅CT 检查依从性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2019,9(11):81-83,186.[11] 陈艳.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19,14(11):84-85.[12] 黄金娟. 协同护理干预对高压氧治疗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效果[J]. 临床护理杂志,2018,17(5):33-35.[13]王丽,张慧,黎仁兰,等.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的干预护理[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10):48-49.比照组(n =50)9(18.00)5(10.00)7(14.00)5(10.00)26(52.00)χ2值----25.692 1P 值----0.000 0-比照组(n =50)30.53±10.8343.39±13.09t 值0.009 411.990 8P 值0.992 50.000 0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试验组MBI评分明显高于比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患者B型脑钠肽变化及临床意义黄卫;王晔;徐丽君;邓丽影;卞合涛【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50)001【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患者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BNP水平与迟发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迟发性脑水肿者18例(DE组),无迟发性脑水肿者22例(MDE组)]和19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在入院后当天和治疗第10天CT 扫描动态检查,且在入院当天、治疗第3天和第10天,收集血浆样本测定BNP含量,同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结果入院当天DE组及NDE组BNP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入院后DE和NDE组BNP 含量均有缓慢上升;治疗第10天NDE组BNP水平较入院时显著增加(P<0.01),NDE组则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1).血浆BNP水平变化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706,P<0.05).结论动态观察血浆BNP含量是早期诊断和监测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有效指标.【总页数】4页(P56-59)【作者】黄卫;王晔;徐丽君;邓丽影;卞合涛【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10例临床分析 [J], 朱继人;孙巧丽;邱茜茜;范波胜2.迟发性脑水肿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及IL-10变化的临床意义研究 [J], 张伟超;胡朝晖3.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35例的临床观察 [J], 吴春波;高维忠4.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B型脑钠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肖雅娟5.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患者B型脑钠肽变化及临床意义 [J], 黄卫;王晔;徐丽君;邓丽影;卞合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述·脑出血后脑水肿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现状王蔚,王洪连,杨思进,白雪,杜渊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脑疝;水通道蛋白质4;基质金属蛋白酶9DOI:10.3969/j.issn.1009-0126.2019.03.0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03905)作者单位:646000泸州,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脑病科(王蔚,杨思进,白雪),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王洪连),儿科(杜渊)通信作者:杜渊,Email:345569502@qq.com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水肿的形成是本病重要的继发性病理改变,众所周知,脑水肿形成会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脑水肿挤压周围脑组织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造成神经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形成脑疝,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对脑出血后介导脑水肿的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我们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相关的信号通路进行归纳分析,综述如下。
1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 MAPK是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内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参与和介导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凋亡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1]。
该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普遍表达,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关系密切,各种细胞外的刺激,包括神经因子和神经递质等,均可通过该通路对神经细胞重构、神经细胞形态分化以及突触传递产生影响,从而参与神经系统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2]。
该通路的信号传导以三级激酶级联方式进行。
MAPK激酶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kinase)受有丝分裂原刺激磷酸化而激活,进而磷酸化激活MAPK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最后再磷酸化MAPK,使其活化进而转入核内[3]。
七叶皂苷钠针辅助治疗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的临床观察黄海;黄丽霞【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年(卷),期】2014(000)030【摘要】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注射液辅助治疗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静注七叶皂苷钠注射液,10 mg/次,1次/12h,连续使用7 d,后改为10 mg/次,1次/d,连续使用5 d,其他脱水药减半。
对照组静脉输注甘露醇250 mL,1次/6~8 h,连续使用7 d。
所有患者均进行连续的颅内压监护,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观察患者头颅CT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观察组颅内压下降幅度及CT复查示脑水肿程度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肿程度及因脱水引起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七叶皂苷钠注射液具有较强的降低颅内压和减轻脑水肿作用,能明显降低因单一使用脱水药引起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总页数】2页(P32-33)【作者】黄海;黄丽霞【作者单位】465400河南光山县中医院;465400河南光山县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后继发脑水肿的影响因素 [J], 殷俊;陈磊;翟国锁;朱少锋2.脑出血后继发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机制研究进展 [J], 陆晖;肖俊锋3.自发性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J], 李鑫;季楠;赵元立;赵继宗4.脑出血后继发严重脑水肿25例治疗体会 [J], 肖少梅5.脑出血后继发严重脑水肿的治疗 [J], 何春波;吴继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岀血患者术后顽固性脑水肿的临床分析彭敏,段继新,于汉昌,王承(湖南省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神经外科,湖南长沙410100)揖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岀血患者术后顽固性脑水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耀2019年10月收治的急性高血压脑岀血术后顽固性脑水肿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30)及对照组(n=30)。
对照组行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术后第3天开始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脑水肿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
结果术后4d、6d、9d、12d,两组脑水肿面积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后两组水肿面积随时间延长而减小,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遥术前两组NIHSS评分、GC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周,两组NIHSS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GC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遥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急性脑岀血术后顽固性脑水肿可有效减小脑水肿面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意识状态。
揖关键词】急性高血压脑岀血;顽固性脑水肿;地塞米松中图分类号:R651.1+9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1.03.010Clinical analysis of low dose dexamethas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intractable cerebral edem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PENG Min,DUAN Jixin,YU Hanchang,WANG Cheng(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Changsha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Eighth Hospital,Changsha410100,Hunan,China)揖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ow-dose dexamethas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intractable cerebral edem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60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intractable cerebral edema after operation of acute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who admitted to hospital from October2018to October2019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30)and control group(n=30).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igh dose dexamethason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ow dose dexamethasone from the third day after operation.And then,brain edema area,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score and Glasgow Coma Scale(GCS)scor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4d,6d,9d and12d after operation,the areas of brain edema in the two groups were larg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and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operation,however,the edema areas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with time,and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IHSS scores and GC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P>0.05).2weeks after operation,NIHS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and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GC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and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 Low dose dexamethas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作者简介:彭敏,男,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脑外伤。
脑出血后继发性严重脑水肿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继发性严重脑水肿临床治疗。
方法:选取脑出血后
有严重脑水肿继发患者4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均采用高压氧,钙离子阻滞剂等治疗。
结果:本次选取的脑出血后有严重脑
水肿继发的患者,痊愈28例,占70%,生活基本自理,水肿消退;10例好转,
占25%,肢体肌力改善,水肿减轻;恶化后放弃治疗1例,占2.5%,死亡1例,
占 2.5%。
死亡的病例脑出血>50ml,观察水肿,消退不明显,有肾功能衰竭出现,进而引发死亡。
相较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出血后继发严重脑水肿
发病率高,预后差。
采取综合干预方案治疗脑出血继发严重脑水肿效果值得肯定,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出血;继发严重脑水肿;特征;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065-02
脑出血为临床神经内科领域常见急危重症,致残、致死率均居较高水平。
脑
出血后往往伴有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持续增高,增加治疗困难和死亡风险。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急救方案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2]。
本次选取40例脑出血
后继发严重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特点及发病危险因素,并提出治
疗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脑出血后有严重脑水肿继发的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0~75岁,平均(56.2±1.8)岁。
有脑卒中病史3例,高血压病史36例,高血脂病史10例。
均行CT检查,血肿周围有明显水肿带,丘脑出血6例,
右侧基底节出血21例,左侧基底节出血13例。
患者对本次实验均知情同意,排
除机体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
1.2 方法取甘油果糖250ml、速尿40mg、甘露醇125ml交替应用,每4小时
1次。
取白蛋白输入,以促血浆胶体渗透压提高。
激素应用,可使水肿减轻,激
素应用需在7d内,并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高压氧治疗。
治疗期间密切
监视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做好在干预治疗。
取3%高渗盐水按5ml/kg剂量滴注,
每12h 1次,滴注时间控制在>1h,每次滴注,对血钠浓度测量,当结
果>155mmol/L时,滴注停止。
1.3 指标观察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对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应
用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文中涉及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选取的脑出血后有严重脑水肿继发的患者,痊愈28例,占70%,生活基
本自理,水肿消退;10例好转,占25%,肢体肌力改善,水肿减轻;恶化后放弃
治疗1例,占2.5%,死亡1例,占2.5%。
死亡的病例脑出血>50ml,观察水肿,
消退不明显,有肾功能衰竭出现,进而引发死亡。
相较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肢体
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3.1 脑出血后继发严重脑水肿的发病机制脑水肿是脑出血后必经的病理过程,且进展程
度的快慢与疾病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脑水肿的发病时间,临床普遍认为在脑出血后
3~6h出现,至1~5d后达到顶峰。
因此,作为脑出血后必经的病理过程,脑水肿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特点,短时间内会引起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关于脑水肿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形
成统一观点,有认为系内皮细胞受损所致,内皮细胞是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结构,血肿淤积
于脑组织压迫供血动脉,进而引起周围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内皮细胞受损,直接导致血脑屏
障破坏,出现血管源性水肿。
也有学者从血脑屏障与酶屏障内在关系出发,其在血脑屏障为
基础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发现酶系统,其构成酶屏障。
当缺血缺氧时会引起酶
屏障受损,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促进脑水肿形成。
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将脑出血后脑
水肿的发病因素归为凝血酶、血红蛋白及其降解产物铁离子、血红素毒性作用使然,因为上
述毒性作用均会导致组织细胞损伤,进而引起脑水肿,不过该观点尚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持,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脑出血后继发严重脑水肿的预测固然脑水肿是脑出血后必经的病理过程,但但鉴于
继发性脑水肿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脑水肿进展快,严重脑水肿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对
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水肿的预测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一项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
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及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等均与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有着一定的关系,上述因素可作为脑出血后继发严重脑水肿的预测因子。
(1)高血压病史。
统计学处理
发现,起病前伴有严重高血压且未有效控制的脑出血患者,继发严重脑水肿的几率明显高于
血压正常患者。
而组织形态学研究发现长期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小血管管壁结果破损现象,
这构成脑出血和脑水肿发生过程中形态学改变的基础;(2)糖尿病史。
高血糖能诱导自由
基和氮氧化物生产,从而增强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加重脑水肿。
此外,高血糖也会诱导缓激
肽介导性脑水肿;(3)不良生活习惯。
有相关统计报道,每日吸烟数量少于20支的男性群
体病发脑卒中的概率是不吸烟患者的1.65倍,而日吸烟数量超过20支则上升到2倍。
相似
研究发现,过量饮酒可明显增加脑卒中风险。
不过,关于饮酒引起血压升高与慢性饮酒对血
管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故不良生活习惯还不足作为预测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的有力
证据。
3.3 关于脑出血后继发严重脑水肿的干预治疗甘露醇是目前临床防治脑水肿最常用的药物,不过长期单独使用会导致其在病灶脑组织内大量蓄积,使其浓度高于血压中的浓度,进
而产生渗透压梯度,无法有效清除脑水肿。
近年来有报道甘露醇联合吡拉西坦用药较单纯使
用甘露醇效果更理想,且不良反应少。
本研究40例患者使用甘露醇,结果并不太理想,且
无助于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阿托伐他汀治疗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疗效受到临床肯定。
大量研
究证实,内皮细胞中的MMPs是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的重要促成因素,而阿托伐他汀能降低
细胞外基质中的MMPs含量,并保护血脑屏障,一定程度上缓解脑水肿。
高压氧方法治疗继
发性脑水肿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血氧含量,进而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弥散能力,促使
内皮细胞与血细胞的粘附减轻,从而达到改善血细胞流变性,减少聚集,缓解和消除血栓的
目的。
目前关于脑出血继发严重脑水肿的防治方法多元,不同方法各有侧重点,效果迥异。
目
前主流观点一致认为发挥多因素的协同作用,从根本上解决血肿占位效应,以最大程度实现
控制和改善预后的效果[8]。
本组资料显示,40例脑出血后继发严重脑水肿继发患者,经综合干预后痊愈28例,占总例数的70%。
而相较治疗前,治疗后上述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提示继发脑水肿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改善,预后效果良好。
综上,脑出血后继发严重脑水肿继发给予综合方案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痊愈率,改善
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刚.醒脑静对脑出血后水肿的影响和疗效[J].海峡药学.2013,25(8):133-134.
[2] 王旭东,张均.醒脑静对脑出血后水肿的影响和疗效[J].江苏医药.2012,38(2):237-238.
[3] 郭宏伟,黄磊,刘雪芳等.托拉塞米与呋塞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影响的对比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8): 838-841.
[4] 倪厚杰.神经内科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1):58-61.
[5] 叶雄誉.神经内科急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的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4,27(6):1422-1423,1424.
[6] 劳全坤.人血白蛋白治疗脑出血脑水肿8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76-77.
[7] 张英翠,储照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机制[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5,36(2):81-85.
[8] 张秀玲,宋玉琼,彭清臻.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
病杂志.2013,21(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