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75.99 KB
- 文档页数:3
脑出血治疗研究报告摘要: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通过对大量的临床研究和病例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
1. 引言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内出血的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和死亡。
目前,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然而,尽管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脑出血的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抗凝药和抗炎药等。
降压药可以有效地控制脑出血后的高血压,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抗凝药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患者的再出血风险。
抗炎药可以减轻脑出血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限制,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
开颅手术可以通过清除血肿、修复血管等方式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血管内插管、栓塞等方式修复破裂的血管,减少再出血的风险。
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脑出血的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4.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脑出血患者恢复功能的重要手段。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运动训练和康复器械的使用促进患者的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5. 结论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是脑出血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出血,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神经功能恢复。
脑出血治疗新进展
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出血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血栓溶解剂治疗:血栓溶解剂是一种可以溶解血栓的药物,可以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在脑出血早期使用血栓溶解剂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死亡率和残疾率。
外科治疗:对于一些较大的脑出血,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例如,通过开颅手术将出血的血块清除,减轻压力,防止脑水肿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预防脑出血的再次发生。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种可以调节血管张力的药物,可以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和脑损伤。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治疗在脑出血的康复治疗中也有应用,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例如,黄芪、人参等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促进血管修复和神经再生。
需要注意的是,脑出血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同时,一些新型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行更多的
研究和验证。
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综合治法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急性脑出血的严重性急性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急症,常常导致患者猝然晕倒、意识障碍、偏瘫、言语障碍甚至死亡。
急性脑出血的严重性在于其发病迅速,病情变化急剧,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脑出血通常由脑内动脉破裂引起,血液进入脑实质组织,破坏大脑正常结构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据统计,急性脑出血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急性脑出血的严重性,医学界一直在努力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治疗急性脑出血的重要性治疗急性脑出血的重要性在临床上被广泛认可,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且危急的疾病,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急性脑出血常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及时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急性脑出血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正确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对于治疗急性脑出血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治疗急性脑出血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科学的治疗方法和综合的治疗策略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1.3 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急性脑出血是一种突发性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对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重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医学界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持续的研究,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时间窗口短: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是一个时间窗口非常短暂的过程,通常在发病后的几个小时内就需要进行干预措施。
这给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需要迅速做出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
脑出血的临床试验:过去,现在与将来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和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试验也在不断进行,旨在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脑出血的临床试验进行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探讨,希望能够为脑出血患者带来一些启发和希望。
过去在过去,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和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开颅手术减压,移除出血块和减少颅内压力,以减轻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
药物治疗则是通过给予抗凝血、降压、稳定脑血管等药物来控制出血,预防再次出血和减少并发症。
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手术风险大,易引起感染和并发症;药物治疗效果不稳定,易导致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等问题。
在过去,针对脑出血的临床试验也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药物的临床试验上。
因为脑出血患者病情急重,很少有能够参与试验的患者,脑出血病因复杂,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也相对困难。
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脑出血的研究不断深入,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和临床试验也在不断改善和创新。
目前,针对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已经多样化,包括:介入治疗、药物治疗、脑保护、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
对于脑出血的临床试验也逐渐增加,针对性和多样性也不断提高。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将药物或器械送入脑血管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介入栓塞、血管成形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减少或停止出血,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目前,这些介入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药物治疗:针对脑出血的药物治疗也在不断进行临床试验,包括抗凝血、促进血管再生、神经保护等方面。
这些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将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脑保护:脑出血后,脑组织容易出现缺血、水肿、炎症等损伤,因此脑保护也成为治疗的重要方面。
临床试验已经开始针对脑保护作出尝试,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和促进恢复。
康复治疗:脑出血后的康复治疗也是重要的一环,包括康复训练、康复护理等。
高血压脑出血急诊抢救现状及进展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抢救及其进展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抢救现状和发展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抢救现状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突发疾病,患者往往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危急性极高。
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抢救至关重要,而目前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确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症状,医生需要快速进行脑部CT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以便尽快明确诊断病情。
2. 降低颅内压:高血压脑出血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影响脑血流灌注,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使用脱水剂、镇静剂等。
3. 控制出血:通过手术或药物等方式,尽快停止出血,减轻颅内出血的扩展和继续。
4. 维持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呼吸支持和血流动力学监测,保持生命体征稳定。
二、高血压脑出血急救进展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高血压脑出血的急救抢救措施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近年来,一些新的进展研究成果如下:1. 微创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研究表明,对于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可以更快速的停止出血,并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个体化治疗:通过对不同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基因型等因素进行分析,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3. 创新药物治疗:一些新型抗凝血药物和保护脑细胞的药物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对于停止出血和保护残留脑细胞有了新的希望。
4. 远程医疗技术: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医生可以及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评估和指导,缩短诊断和治疗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脑血管病专题・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张玉琴,刘诗翔#
【收稿日期】 2007201229
#【通讯作者】 刘诗翔,Tel:86287124774607,E2
mail:kmzyysjnk
@126.com。
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神经内科,昆明650032
【关键词】 脑出血;流行病学;发病率;病因;危险因素;预防【中图分类号】 R741;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117X(2007)0320174203
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0%-30%。它多发生在40-70岁人群中,其中>50岁的人群发病率最高,达93.6%。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愈来愈年轻的趋势。ICH是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致残程度重,死亡率极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在这里我们对ICH的发病率、死亡率、病因、危险因素、发病的时间规律、季节分布、预防等流行病学规律予以说明,旨在加强对ICH的诊断、预防和监控。1 发病率国际互联网统计的各国ICH平均发病率如下:1985-2000年法国仅为13.4/10万;1998年美国为15.0/10万;1992-1999年意大利为33.2/10万;1990-1996年西班牙约为8.5/10万;1995-2000年巴西为28.4/10万;1998年瑞典为28.4/10万;1972-1999年芬兰男女性分别为40/10万和33/10万;1977-1998年日本>40岁人群男女性分别为65/10万和106/10万;我国至今没有整体的统计资料,仅部分地区有统计记录,如1995年北京地区为77.8/10万;1989-1999年哈尔滨和上海地区分别为76.2/10万和61.3/10万(粗测)。中、青年发病情况:以前发表的研究中,出血性卒中在青年人中的发病率远低于老年人。在洛桑和布鲁塞尔的统计率[1],<30岁卒中患者的5%和7%及30-45岁卒中患者的12%和13%是出血性的。Jose等[2](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国家协会)收集墨西哥的卒中患者1734例,<40岁者632例(36.4%),其中ICH224例(35.4%)。Kittner等[3]研究巴尔的摩城乡黑白人种15-44岁卒中发病率发现,ICH黑人男性每年14.2/10万、女性每年4.8/10万,白人男性每年4.6/10万、女性每年1.5/10万,认为黑人无论是ICH的发病率还是脑梗死的发病率均较白人高。Ronen等[4]报告以色列17-49岁人群发病率是每年10.36/10万(男性13.00/10万;女性7.71/10万)。国内报告少见,赵恺等[5]报告102例中青年卒中,年龄15-40岁,其中ICH患者52例(52.98%)。左翃等[6]报告97例<40岁中青年卒中患者中ICH患者34例(35.1%)。上海洪震[7]等进行的卒中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996-1998年累计40-44岁年龄段ICH发病率为53.0/10万。
2 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统计:卒中是世界第3大死因,在发达国家仅次于慢性心脏病和癌症,而ICH占脑卒中的10%-30%。每年全世界死于ICH的男性约50-75万,女性约90万,其中中国、苏联、印度超过2-6万,美国、日本约4-6万,澳大利亚、加拿大约1万。
3 病因ICH的病因大致分为两大类:①高血压: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95%ICH患者患高血压。高血压常导致脑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使动脉破裂,从而发生ICH。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生部位以基底核区最常见(60%-65%),也可发生在丘脑(15%—24%)、脑叶(10%)、脑干(10%)、脑室(3%—5%)[8]。②非高血压性疾
病: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淀粉样变性、脑瘤卒中、血液病、脑外伤等,其中脑血管畸形较常见,约占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的1/4,也是年轻人发生ICH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畸形以动静脉畸形多见,这些血管形态、走行极不规则,常有节段性扩张、弹力纤维不连续、平滑肌发育不良,甚至完全由纤维组织所代替,所以容易破裂出血。脑动脉淀粉样变性为自发性脑叶出血的常见原因,约占ICH的5%-10%。该病存在血管壁间质的淀粉样变性、血管壁脆弱,因而易致ICH。其他原因,如脑瘤卒中、凝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真菌性脑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性脑动脉炎、脑外伤等均可造成ICH,约占ICH的10%。
4 危险因素ICH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4.1 可控制的危险因素4.1.1 遗传与环境[9] 有关ICH遗传因素的作用仍不清
楚。多数研究者认为脑血管病与多因素遗传有关,其遗传度
・471・NeuralInjuryandFunctionalReconstruction,May2007,Vol.2,No.3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甚大。国内7个城市与21个省调查中所进行的病例2对照研究均显示,阳性脑血管病与高血压家族史对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均是明确的危险因素;国外亦有研究显示脑血管病患者中父母死于脑血管病者比对照组高,双胞胎患脑卒中的几率一致,这些均说明遗传因素对脑卒中发病有一定意义。但迄今为止,欧美许多研究并未能明确证实遗传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对日本移民的研究证明了环境因素较遗传因素更为重要。4.1.2 吸烟 长期吸烟可促进动脉硬化,使血管脆性增加。在特殊情况下,大量吸烟可引起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变化,从而引发ICH。吸烟患者ICH发病率高出不吸烟者2倍。Wolf等[10]对22000多名40-84岁的美国男性内科医生进
行长达17年的研究,前瞻性地评估了吸烟与出血性卒中及其亚型的关系。在随访过程中,1069例发生卒中,其中139
例为出血性卒中(108例ICH,31例SAH)。当前吸烟者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在经过多个变量校正后吸烟量≤20支/d
者发生出血性卒中、ICH和SAH的相对危险分别为1.65、1.60和1.75;而吸烟量>20支/d者则分别为2.36、2.06和3.22。但是只要停止吸烟,2-5年后吸烟者发生ICH的危险与从未吸烟者相同。4.1.3 饮酒 饮酒与高血压关系密切,但一般认为需要超过一定“阈值”(摄入酒精量为30—40g/d)才有影响。有研究者分别在日本和瑞典对长期中等量以上的饮酒人群进行调查,并随访达20年以上,证明饮酒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并且是出血性卒中的主要诱因之一。喝酒后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一旦脑血管破裂则出现出血性卒中。因此,饮酒量应该越少越好,最好是不喝酒,特别是不要喝烈性酒。据统计,饮酒患者ICH发病率高出不喝酒者3倍。4.1.4 饮食习惯 要在保持营养的前提下,忌油腻、过咸、暴饮暴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血脂增高、膳食中过多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过低,均可使血压升高;体内钠盐过多可增加血液粘稠度,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的复发机会。4.1.5 体重 肥胖者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紊乱与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因素有关。体重的改变与血压的变化呈正相关,降低体重可减少患高血压的危险性。Kannel追踪一组人群10年,每2年检测1次,发现改变一个标准差的体重相对应的收缩压改变为5.6mmHg。但Miall等在南威尔士的研究显示,体重改变与血压变化的正相关联系只发生在青年人。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大,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9倍。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均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可以认为,肥胖与ICH
有间接联系。然而,人们对肥胖与ICH的关系看法并不一致,日本、印度与大洋洲的研究及我国城乡的研究均显示肥胖并不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国内有的研究甚至显示体重指数与ICH死亡有一定的负相关趋势;北美与欧洲的资料多数亦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肥胖与出血性卒中的关系;只有来自非洲的报告认为肥胖是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4.1.6 情绪激动 情绪激动是脑出血的又一重要诱因。有研究统计,约25%患者因生气、情绪激动导致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继而发生脑卒中。4.1.7 口服避孕药 低剂量口服避孕药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国外,但其与脑血管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资料不多。Schwarz等对美国华盛顿州的18-44岁妇女进行对照研究表明,低剂量口服避孕药使用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并未增加[11]。另外美国2个研究小组的资料汇总分析结果表明,服用低剂量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发生卒中的危险可能与年龄、吸烟、肥胖、高血压和偏头痛等有关。在加利福尼亚永久性计划研究中,口服避孕药使用者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也没有显著升高。但是在吸烟的口服避孕药使用者中存在着对ICH的正向作用。在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性研究中,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在年轻女性中没有升高,反而在老年女性中略高一些。4.1.8 其他 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经常接触噪声会增加ICH的发病几率。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ICH发生的危险性呈下降趋势[12]。4.2 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4.2.1 年龄 发生卒中的危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3的卒中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4.2.2 性别 尽管原因还不太清楚,但是卒中在男性更加常见,发病率比女性高25%。4.2.3 种族 不同种族的卒中发病率不同,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社会因素如生活习惯和环境也可能起一部分作用。与其他种族比较,美国黑人和西班牙人的高血压发病率更高,卒中的发病率也较高并且更容易发生在年轻时。4.2.4 家族史和个人史 在家族中其他成员如父母、兄妹等有脑血管病史时,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也会增加,现在还不知道这种危险性的增加是由遗传性因素引起的还是由于家族性的生活习惯引起的。4.2.5 糖尿病 糖尿病会加速脑血管阻塞与血管硬化,糖尿病患者的ICH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5倍[13]。5 发病的时间规律ICH的发病率存在明显时间规律。其发病高峰主要位于6∶00-12∶00时间段;16∶00-18∶00时间段为一小的高峰期,22∶00-6∶00时间段发病率最低[14]。ICH的发生部位与发病时间有关。基底核区出血高峰在8∶00-12∶00时间段;非基底核区出血高峰在16∶00-20∶00时间段。有无高血压及其治疗与否也与ICH发病时间密切相关。高血压未治疗组发病高峰在8∶00-12∶00时间段。6 季节分布ICH住院患者以秋冬季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低,四季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寒冷季节及气温变化大的天气容易发生ICH[8]。在异常气象方面,ICH在气温骤降、气压与相对湿度上升时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