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5.06 KB
- 文档页数:3
・文献综述・中医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廖辉杨家王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中西医科(天津300140)【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69(2010)02—0249—03随着医学、医疗模式的变化,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采取有效的综合救治措施,越来越得到广泛重视。
综合救治是现代卒中治疗的标志,而中西医各有所长和优势,其相互为用,取长补短[1’2],往往获得1+1>2的临床效果。
现就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它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急性脑血管病。
因其发病急,变化快,来势凶猛,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数变”、“变化莫测”,遂类比而名之为中风。
其主要包括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和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两大类。
中风病因学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认为:真气不足。
邪气独留;《金匮要略》认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人中。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才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其中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其后明代医家张景岳又倡导“非风”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点。
并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卒然仆倒。
”时至清代,叶天士又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
清中叶,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说,爰立补阳还五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所用。
晚清、近代医家总结前人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探讨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综上所述,中风发生病理虽较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气(气虚)、虚(气虚、阴虚)、血(血虚)六端,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21期 中华医学·血证·心脑血管 -13-中医药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treating cerebral hemorrhage with TCM medicine宋鹏鹏1崔应麟2*董天平3(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3.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漯河,462000)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18)21--03证型:BGA【摘要】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1]。
在脑血管中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致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其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然而西医治疗尚缺乏确切的疗效手段,中医药在防治脑出血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本文现将近几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脑出血方面的研究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医药;脑出血;研究进展【Abstract】Cerebral hemorrhage (ICH) refers to primary non traumatic brain hemorrhage, it is also known as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hich accounts for 20% to 30% of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onset, severe illness, high lethality and disability rat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ging,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has been on the rise. However,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s still lack of exact therapeutic means. TCM medicine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The research of TCM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in recent year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Keywords】TCM medicine; Cerebral hemorrhage; Research progress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21.007我国脑出血(ICH)占脑卒中的17.1%~55.4%,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的6.5%~19.6%,发病1个月内的病死率超过40%,而且大多数幸存者都不同程度的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中重度残疾占40%以上[2],如此高的病死率、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进展通过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探讨本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新方法提供参考和启迪。
以期找到治疗本病急性期的最佳治疗方案。
标签: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西医综合治疗;综述出血性脑卒中亦即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卒中的10%~15%。
脑出血有多种病因,其中高血压是最常出现的。
现阶段认为,本病首选综合性治疗,消除血肿,治疗的重心在于最大程度的恢复脑功能,减轻出血造成的脑损害[1]。
中医综合治疗、西医综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是综合治疗的3种临床应用。
本文就我国出血性脑卒中综合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
1 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综合治疗中医综合治疗是针对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病机,运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等)辩证施治。
本病急性期内科治疗时化瘀、清热、平肝熄风、通腑、醒神、解毒、补虚诸治法多辨证合并应用[2]。
各种治疗方法既可单独用于治疗,又可同时施治,然而本病急性期病情危重,综合的治疗手段往往更能取得满意疗效。
付渊博等[3]观察中医综合方案(包括推拿、针灸,中药注射剂早期介入,辨证中药汤剂,中药泡洗,中医健康教育等)早期干预本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蒲正荣等[4]采用补阳还五汤和针灸、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本病60例,疗效显著,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邹忆怀等[5]认为本病急性期患者病情往往不稳定,容易变化,临证时当灵活选用中医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病残率及死亡率。
另外,尚有研究报道[6]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是有效、经济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方案,这是由于中医综合康复方案重视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辨证调治,使得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改善优于西医综合康复组,且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的成本和效果比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更好。
脑出血的中医治疗进展刘冰冰 吴华慧 丁淑霞 许晶 刘伟 张春光【摘要】 脑出血是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医药在脑出血的治疗中极具潜力与优势,尤其在配合西医治疗时,对降低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近年来脑出血治疗的中医方面进展及尚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关键词】 脑出血;中医治疗;综述 作者单位:15007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脑出血发病率在老年人中有逐年增多趋势,降低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是临床治疗主要目的,也是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中医在脑出血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配合西医治疗时,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内科或外科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方法是中医辨证辩病治疗与西医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的结合,本文总结近年来脑出血治疗的中医方面进展。
1 神经内科方面应用11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11111 程世开等[1]将1997年8月至1999年8月期间脑出血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3d 内死亡者不记入观察,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于患者发病3d 左右加用补肾益气活血通络止血中药,1剂/d,150m l/次,2次/d,口服或鼻饲,基本方: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全蝎、蜈蚣、土鳖虫加减,急性期加三七粉。
治疗40d 后,治疗组在促进血肿吸收、脑水肿消除时间、治愈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105)。
11112 刘茂才等[2]研究中医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对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疗效,将201例脑出血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103例,对照组98例。
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以清热平肝、破瘀涤痰、通腑醒神为基本治法,酌情给予通腑醒神胶囊(番泻叶、虎杖、人工牛黄、天竺黄、栝楼仁)、脑脉Ⅱ胶囊(人工牛黄、水牛角、龙胆草、虎杖、水蛭、益母草)、脑脉1号胶囊。
研究表明治疗组在总有效率、病者生活能力改善、降低病死率、降低并发症、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105)。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脑出血;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ich(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跟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ich占全部脑卒中10 %~20 %[1]。
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样,病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及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现代医学虽在治疗ich上有很大进展,但在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上仍未有更大突破。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ich取得了满意疗效,为今后ich 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现代医学认识1.1 ich发生后的病理生理变化1.1.1 炎症反应脑出血后,凝血酶大量释放入血,已凝固的血块回缩形成的一些列产物释放到周围组织,从而触发炎症反应,引起白细胞的聚集,并释放细胞炎症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从而使血脑屏障受损。
研究发现[2],脑出血12 h内即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渗出,其吞噬作用可对脑组织周围神经细胞造成损伤。
1.1.2 脑水肿的形成脑水肿是ich后重要的生理病理变化,其主要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渗透梯度及占位效应。
脑出血早期,形成的血肿反应性的回缩,从而释放血浆蛋白至周围组织,使间质内胶体渗透压升高[3]。
②凝血酶的释放。
凝血酶与血脑屏障上受体结合,使脑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收缩,从而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进而加剧脑水肿。
③红细胞的溶解。
另外,早期脑水肿的扩大引起颅内压的急剧升高,使得正常的脑组织结构发生改变,血脑屏障受损,是影响神经功能及预后的重要因素[4]。
1.1.3 脑局部血液流变学的改变高慧娟[5]等通过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均高于正常组。
脑出血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以及血小板膜凝血酶敏感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1.1.4 局部脑血流量改变脑出血后,由于水肿组织的直接压迫作用、机体的应激反应以及再灌注的损伤作用,使得出血局部的脑血流量下降。
镇肝熄风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研究进展急性脑中风,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致残率高。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的趋势,因而受到极大的关注。
清代名医家张锡纯,认为中风有真中、类中之别;类中风有脑充血和脑贫血之殊。
脑充血即所指西医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又称原发脑出血,据调查,在所有的脑卒患者中,脑出血虽然只占10%~20%,但其病死率、病残率均居脑血管病之首[1]。
针对脑充血辩证为肝肾阴虚,风阳内动,并创方:镇肝熄风汤。
本文就镇肝熄风汤,谈谈其研究进展。
标签:急性脑出血;张锡纯;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汤,祖国医学治疗类中风肝肾阴虚,风阳内动经典方剂其中之一,原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特创”引气血下行”[2]之法,以滋肾平肝降逆之药组成该方:怀牛膝一两(30 g)生代赭石轧细,一两(30 g)川楝子捣碎两钱(6 g)生龙骨捣碎五钱(15 g)生龟板捣碎,五钱(15 g)生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15 g)生麦芽茵陈各二钱(6 g)甘草一钱半(4.5 g)本方所治类中风,其病为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气血逆乱所致。
肝为风木之脏,肝肾阴亏,肝阳偏亢,甚则阳亢化风。
若肝阳过亢,血气并走于上,则出现眩晕颠仆,不知人事,或肢体不利,半身不遂等中风症状。
方中怀牛膝性味苦酸而平,归肝肾经,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用为君药。
又用代赭石重镇降逆,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共为臣药。
玄参、天冬以滋阴清热,壮水涵木;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纯用重镇之品以强制之,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用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泻肝热,疏肝理气,以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与生麦芽相配,并能和胃调中,防治金石类药物碍胃之弊,为使药。
本方重用镇潜诸药,配伍滋阴之品,镇潜以治其标,滋阴以治其本,标本兼顾。
诸药成方,共奏鎮肝熄风之效[3]。
1肝肾阴虚是中风病发生的根本病机中风病位在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其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生命危险和严重的残疾。
传统的医学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进行临床观察。
首先,药物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西药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降压药、溶栓药等。
利尿剂能够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降低颅内压力,缓解脑部的水肿情况;降压药能够降低血压,减少出血的风险;溶栓药可以溶解血液中的血栓,改善供血情况。
中药方面,常用的药物有川芎、三七、越光米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抑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促进脑血管的再通。
其次,针灸理疗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针灸理疗主要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脑血流的循环,改善神经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百会穴、神车穴、阳白穴等。
临床观察发现,针灸理疗能够有效缓解脑部的水肿和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血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最后,康复治疗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
物理治疗主要通过运动训练、功能锻炼等手段,促进患者的肢体活动和功能的恢复;语言治疗主要通过言语康复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手段,改善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职业治疗主要通过培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尽快返回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在临床观察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针灸理疗能够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则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康复过程。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脑出血中医治疗的临床现状及研究进展摘要:脑出血是临床常见重症疾病之一,其主要指脑实质及脑室内的出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脑出血患者给予综合救治措施逐渐受到广泛重视,而运用中西医结合则可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为用,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临床疗效,尤其是中医治疗,以其手段丰富、疗效明显、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特点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
关键词:脑出血;中医治疗;现状;进展脑出血一般病情凶险、发病迅速,严重者可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同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
临床研究显示[1],脑出血发病原因与脑血管病变有一定关系,即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关系密切,其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基底节区出血,同时脑桥、脑叶、小脑及脑室也可发生出血现象。
脑出血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临床在治疗中多根据脑出血分期给予西医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中医在脑出血治疗中极具潜力和优势,将其与西医联合治疗,对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
笔者就近几年中医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中风是传统中医的一个病名,出血性中风即脑出血与缺血性中风即脑梗死均属于传统中风范畴,《杂病论》中有云:“或左或右,……歪僻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中风使然。
”即中风典型症状。
有学者认为[3],出血性中风病位虽在脑,但与脾胃有关,气机升降失常,中焦壅塞不通,可致气血乱逆于脑;《血证论》中提出出血性中风属中医血症,其基本病机在于瘀血阻滞。
亦有学者认为“出血性中风病发后,瘀血、痰浊、热邪偏盛,壅滞体内不得外泄,则化成毒邪。
”认为出血中风的病变机制为内生热毒所致[4]。
明代医家张景岳则从“非风”说进行论述,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同时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卒然仆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