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与古代朝鲜时调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29 KB
- 文档页数:2
明朝的民间乐器与音乐风格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民间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既有皇宫里的雅乐,也有广大民众喜爱的民间乐器和音乐风格。
本文将从明朝时期的民间乐器和音乐风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朝的民间乐器在明朝时期,民间乐器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下面将介绍几种代表性的明朝民间乐器。
1. 鼓类乐器:明朝时期广泛使用的鼓类乐器有大鼓、小鼓、堂鼓等。
大鼓制作精良,体积较大,发声低沉有力;小鼓相对较小,音调高亢,节奏明快;堂鼓则体积适中,音色饱满。
2. 箫类乐器:箫是明朝时期乐器中受到广泛喜爱的一种。
明朝的箫制作精致,音色柔和悠扬。
其制作材料多为竹子,外形细长玲珑,演奏时吹奏者用嘴唇吹奏产生音乐。
3. 琴类乐器:明朝的琴类乐器主要有古琴、古筝等。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代表之一,其音质纯净、空灵,常用于演奏悠扬的古曲和抒发情感。
4. 弦类乐器:明朝时期流行的弦类乐器主要有二胡、琵琶等。
二胡是中国独特的弓弦乐器,琵琶则是一种扁圆形的弹拨乐器,它们在民间音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音色悠扬动听。
二、明朝的音乐风格明朝时期的音乐风格也多种多样,包括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等。
下面将重点介绍明朝的民间音乐特点。
1. 民歌:明朝的民歌歌词通俗易懂,内容多涉及农村生活、爱情等主题。
在乐器伴奏下,表达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真挚的情感。
2. 曲艺:曲艺是明朝民间最受欢迎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
通过口技、歌唱等方式,演唱各类戏曲曲调,以及各种故事、笑话、寓言等,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3. 舞蹈音乐:明朝的舞蹈音乐通常伴随着一些特定的舞蹈动作,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
如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阳春白雪舞》、《彩丝儿舞》等。
4. 杂剧音乐:明朝的杂剧音乐是由戏曲音乐演变而来的一种表演形式。
其特点是音乐韵味浓厚,既有戏曲的细腻,又融合了一些具有明朝特色的乐曲。
明朝时期的民间乐器与音乐风格不仅在艺术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民心灵的寄托。
历史背景下的民歌与古诗:两种文学形式的比较研究1. 引言•民歌和古诗作为中国文学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历史背景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创作风格、表现主题等多个角度对民歌和古诗进行比较研究。
2. 历史背景•民歌:民间传承,反映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声音,在农耕社会中逐渐形成。
–农耕社会:家族制度、土地赋役、自然崇拜等特点。
–民间故事和传说:咏唱祭神、祈求丰收等。
•古诗:以宫廷文化为基础,优雅精致,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重视。
–宫廷文化:借鉴雅乐舞蹈、封建礼仪等,以君王为中心。
3. 创作风格3.1 民歌•简单朴素:直接表达对大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真实情感。
•口传传承: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形成各地独特的风格和曲调。
•曲调优美: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使人易于记忆和传唱。
3.2 古诗•精致华美:追求对词汇、韵律、句式等方面的精妙表达。
•修辞技巧:运用典故、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性和深度。
•严谨规范:符合雅乐音律,注重诗句的平仄和对仗。
4. 表现主题4.1 民歌•生活情感:描述农民生活中的忧愁、喜悦、爱情等情感体验。
•社会反映:呈现社会现象和不公平待遇,宣扬正义与公平。
4.2 古诗•自然描写:通过描绘山水景致、花草树木等,抒发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思想哲理:探讨生老病死、人生意义等大问题,并提出启迪人心的思考。
5. 结论•民歌和古诗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在历史背景下表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与创作风格。
•民歌直接朴素、口传传承,真实反映普通人生活和情感;而古诗则精致华美、修辞技巧娴熟,通过深刻的思考展示出优雅雅致。
•不论是民歌还是古诗,它们都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历史背景下扮演着丰富人们生活并记录时代片段的角色。
明代山歌时调产生的社会文化结构摘要:以《挂枝儿》、《山歌》为代表的山歌时调在明代兴盛一时,延至清代仍余势不减。
本文拟从明代山歌时调产生的社会大环境出发,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风尚,对《挂枝儿》、《山歌》进行梳理,旨在探讨山歌时调在明代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时期产生发展,兴盛的缘起,以及这些作品产生的根源、流传的社会环境,这对于当今我们文学艺术创作的丰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山歌时调产生社会文化结构中国的古代民歌传统源远流长,从上古扣石击缶伊始,经《诗经》、《楚辞》的丰富,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敦煌变文、元代的小令、明清的俗曲的演变,直到流传至今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川江号子、宁夏、甘陕的花儿,在不同时期,随着南北方文化的交流、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又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力,在民歌历史的沿革中,无论是北方民歌的悠远、粗犷、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理、淡雅、活泼,无不以极为凝练的音乐语汇、短小精悍的结构、以及多变而丰富的音乐素材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并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中华民族创作的灵感与热情,是中华大地上人与自然与社会互动、结合、碰撞而产生的精神之花、文明之果,具有永恒的艺术文化价值。
山歌这种形式,由来已久,全国各地都有,而吴地山歌又称吴歌最为兴盛,《乐府诗集》中录有吴地歌曲就达到三百多首,《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读曲歌》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情歌,这个歌曲情真意切、构思精妙绝伦,以婉转缠绵的语词引发了后代文人学士的关注。
挂枝儿是明万历年(15731620)以来的时调小曲,流行于晚明,流行于大江南北,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吴地一代,颇为盛行。
天启、崇祯时代(16211644)已风行一时,一直延续到清代初年,还是余势犹盛。
很多学者认为,现在流传的歌谣也即古人的歌,周作人认为:歌谣这个名称,照字义上来说只是口唱及合乐的歌,但平常用在学术上与民歌是同一的意义。
朝鲜王朝与明朝殿试策问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朝鲜王朝与明朝殿试策问作为两个东亚古代文化体系中相似的考试制度,有着共同的作用和价值,但在实施方式、考核标准和制度历程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朝鲜王朝与明朝殿试策问的比较研究,揭示其制度原理和文化内涵,并探讨其对于东亚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朝鲜王朝;明朝;殿试策问;比较研究;文化影响。
一、研究背景朝鲜王朝和明朝作为东亚古代文化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国家,其间形成了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交流。
在文化交流中,朝鲜王朝和明朝都有着相似的考试制度,即殿试策问。
殿试策问是对进士进行考核的制度,不仅体现了明朝和朝鲜王朝对于士人阶层的重视,也直接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目前,朝鲜王朝和明朝殿试策问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多是从制度史的角度对两个制度进行对比。
实际上,朝鲜王朝和明朝殿试策问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需要从文化、社会和历史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朝鲜王朝与明朝殿试策问的比较研究,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制度原理,并分析其对于东亚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具有以下意义:1、为了解东亚古代文化体系中殿试策问的历史演变和制度特点提供参考和借鉴;2、有助于揭示两个古代国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联系和区别,为东亚文化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3、能够加深人们对于东亚学术和文化交流的理解,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着眼于朝鲜王朝和明朝殿试策问的作用和价值,详细阐述两个制度的实施方式、考核标准和制度历程,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两个制度的实施方式和考核标准的分析比较;(2)两个制度的制度历程和演变过程的分析比较;(3)两个制度的文化内涵和对于东亚社会文化的影响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主要包括:(1)收集和整理朝鲜王朝和明朝有关殿试策问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宣祖实录》、《成祖实录》、《东文选》、《明史》、《四库全书》等相关文献资料;(2)对朝鲜王朝和明朝殿试策问的实施方式、考核标准、制度历程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研究;(3)运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揭示两个制度在东亚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价值。
论韩国诗人对明诗的同意与批评【内容提要】15世纪以来,朝鲜诗话兴起,明诗之评为其重要内容。
有关批评大略经历了三个进展时期:朝鲜中宗至仁祖初为发轫期,仁祖中至肃宗间为进展期,英祖中至哲宗间为兴盛期。
由于七子诗话及《列朝诗集》、《明诗综》的东传,朝鲜诗人多以七子为正变,公安、竟陵之变成明诗之衰,批评“明调”,以为远逊于唐宋,同时反思复古之弊,指出其各类短处。
流派之评以复古派为重心,有关王阳明、唐顺之、陈献章、袁中郎及明使之诗的评说,颇具新意。
朝鲜诗话论明诗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整体来讲,不仅是中国诗话的重要补充,也是独具一格的明诗批评。
【关键词】朝鲜;诗话;明诗;批评;同意15世纪以来,朝鲜诗话兴起,大量诗话涉及明诗之评。
因此,朝鲜诗话对明代诗歌与诗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有助于咱们从更广漠的角度去凝视解读明诗的意蕴。
一、朝鲜明诗学进展概况明诗的东传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朝鲜诗人论明诗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中原复古兴起数十年,朝鲜诗家始知有七子派;公安派兴起半个世纪,始有论及者。
明中叶迄于清末,明诗在朝鲜的同意与批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发轫期,约中宗至仁祖初,相当于嘉靖、万历时期。
徐居正《东人诗话》撰于成宗五年(1474),是朝鲜第一部以“诗话”为名的高作。
居正曾与明诏使相唱和,但诗话未谈及明诗。
随着中朝使节交流日趋紧密,明诗东传,显现了“学明诗”一派,如尹根寿等,诗评渐多。
宣祖时,尹根寿《月汀漫笔》说:“登第后,通官高彦明谓余曰:‘昔年曾见李堂和宗那么,言辛巳年嘉靖登极,诏使唐修撰皋出来时,远接使容斋李公问于天使曰:现今天下文章谁为第一?唐答曰:天下文章以李梦阳为第一。
’其时崆峒致仕,家居汴梁,而名动天下。
我国不知,虽闻此言,亦不访问于中原,可叹!近世始得《崆峒集》者,而始知诗文两极为至。
王、李诸公极为推尊,我国之知崆峒子矣。
”其时后七子已衰落,公安派提倡反复古,朝鲜诗人渐知王、李,得读李梦阳之集。
万历中叶后,随着复古派大量诗话东传,明诗引发了朝鲜诗人浓厚的爱好。
15世纪30年代的日本数次颁布锁国令,禁止日本人参与海上贸易,长崎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
1637年后又因为反对葡萄牙人传播基督教,将他们驱逐出日本并断绝贸易,只与中国人和荷兰人做海上贸易。
[1]为了顺畅沟通,日本政府雇用了一批来自中国的唐人担任翻译,称为“唐通事”。
随着中日贸易的繁荣,中国文化在彼时的日本很受欢迎,用唐话阅读儒家经典也成为热门,尤以南京话,即明代官话为主。
[1]参考饭冈直子(Naoko Iioka ):Literati Entrepreneur: Wei Zhiyan in the Tonkin-Nagasaki Silk Trade (《膏粱文人:魏之琰与东京和长崎的丝绸贸易》),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论文,2009,第154~155页。
[2]参考罗婳《〈唐话辞书类集〉及其所录词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8,第2~4页。
[3] [明]龚正我:《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卷一),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敦睦堂刊,第40页。
曾任长崎唐通事的冈岛冠山(1674—1728)担任过唐话老师,为教授中文先后编纂了《唐话纂要》《唐音和解》《唐语便览》等教材[2]。
他将汉语词组或诗篇编辑成册,每个汉字的右侧都用日文假名标注其发音。
冈岛编纂的唐话教材中,唯有《唐音和解》中收录有七首带笛谱(工尺谱)的歌诗。
《唐音和解》(分乾、坤两卷)由冈岛冠山编纂于1716年秋,有曲谱的歌诗均收录在坤卷中,曲名见表1。
序号曲名分段歌词来源宫调1《相思曲》三节《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卷一)[3]A 徵2《劈破玉》七节不详A 徵3《百花香》七节不详(与数花名相关)A 徵4《清平乐》三节歌词上半段选自三国演义中“苍天如圆盖”一诗,后半段写张良,来源不详,个别语句来自《史记·留侯世家》。
A 徵5《太平乐》五节来源不详,很多语句来自二十四孝之《虞舜耕田》。
A 徵6《十三省》六节具体不详。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明代中后期歌谣时调的影响对散曲发展之意义析论冯艳摘要:明代中后期,在尚俗趋俗的特殊文化氛围中,一些散曲家的作品在民间歌谣时调的刺激之下,重现了元代散曲俚直、佻达、热辣的特质,久违的“蛤蜊”“蒜酪”之味令这些曲作在散曲坛上散发出独特耀目的光芒,为散曲的发展带来了可贵的亮点,也为整体上渐失活力的明清散曲注入了生机。
关键词:歌谣时调;散曲;影响;意义中图分类号:I20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8)06-0122-05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作者简介:冯艳(1978─),女,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古代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散曲与歌谣时调互动研究”(13YJC751009)及河南省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清民间时调与散曲之关系研究”(2015BWX016)的阶段性成果。
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曾经说过:“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和通俗艺术的概念都是理想化的概念;其实它们很少以纯粹的形式出现的。
艺术史上出现的艺术样式几乎都是混杂形式。
”[1](p207)的确,由于不同艺术样式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学习和影响,它们几乎都不可能以“纯粹”的状态存在。
就文学创作而言,也正是因为不同文学样式之间的种种互动,各种文学样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人文环境中才会呈现出更多的发展变化和更加丰富多样的存在状态。
文人散曲和民间歌谣时调各有自己的发展系统和轨迹,民间歌谣时调在明代中后期对许多散曲家的创作造成了影响,在散曲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不容忽视的痕迹。
一、散曲本有的“蛤蜊”“蒜酪”味随其雅化词化而逐渐丧失“当民间发生了一种新的文体时,学士大夫们其初是完全忽视的,是鄙夷不屑一读的。
但渐渐的,有勇气的文人学士们采取这种新鲜的新文体作为自己的创作的形式了,渐渐的这种的新文体得了大多数的文人学士们的支持了。
第43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3第2期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2,2023真诗在民间———略谈明代民歌时调的真与趣石 麟(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摘 要〕 明代的民歌时调流传至今者不少于一千首,其间所体现的思想情调基本上是积极健康的,反映的生活面也非常广泛,当然又以人们的情感生活尤其是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为主,所有这些都以一个“真”字贯穿其间。
其表现方式,更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但都力图体现一个“趣”字。
因此,讲清了“真”与“趣”,就等于抓住了明代民歌时调的三魂六魄。
〔关键词〕 明代民歌时调;真情实感;趣味性〔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130(2023)02⁃0041⁃08doi:10.3969/j.issn.2096-3130.2023.02.006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民间新创———文人雅化———民间再新创———文人再雅化———民间继续新创的过程。
从乐府诗到格律诗,从格律诗到词,从词到散曲,都是典型的例证。
到明代,许多文人又将散曲雅化,写成了词,甚至比词更雅致。
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民间诗人却将散曲写成了一种新的民歌体———时调,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流行歌曲,它介乎于散曲和民歌之间,或者说,它是有宫调、曲牌的民歌。
明代作家卓人月尝言:“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
”(陈宏绪《寒夜录》引)[1]此处所言,就是指的这种民歌时调。
明代的民歌时调流传至今者不少于一千首,多半保存在冯梦龙编纂的《挂枝儿》《山歌》之中,其他还有一些零星可见者,被李开先《词谑》之类的书籍所引录。
这些民歌时调所体现的思想情调基本上是积极健康的,反映的生活面也非常广泛。
简述中朝民歌艺术特色的区别—以《阿里郎》和《沂蒙山小调》为例摘要:民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有其当下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本文选取中朝各具特色的两首民歌作品,通过三个部分的对比以及探究,让我们了解到虽然作品风格一样,但由于时代背景、地域特点、人文风俗的不同,形成了诸多差异,希望通过两首作品的研究,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可以在原有的基础,深入了解作品,从而用正确的合理的新颖的表演方式来演绎作品,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民歌;演唱特点;《沂蒙山小调》;《阿里郎》一、作品简介《沂蒙山小调》和《阿里郎》从风格上看都属于民歌,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即兴创作,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阿里郎》尤为突出,体现在不同的地方版本各不相同,同时也体现出了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
从歌词来看出两首作品内容简单、语言简明。
《沂蒙山小调》中“人人都说那个哎沂蒙山好”开门见山,歌颂美丽的沂蒙山风景。
《阿里郎》中从“我的郎君翻山过岭、路途遥远”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关于爱情的民歌,两首民歌歌词简洁,直接体现人民日常,《沂蒙山小调》借助幽静的环境,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的曲调,加以整理,歌颂了淳朴的乡土风情,鼓舞战士与敌人奋勇抗击的斗志。
《阿里郎》是著名的朝鲜民谣,记录了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朗朗上口。
然而,由于他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地域环境的不同,因此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将从创作背景、作品风格和演唱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
二、两首作品的比较(一)创作背景的比较《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当时抗战处于最困难的时候,人民因为战争而经历了许多困苦。
《阿里郎》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这首民歌在人们的不断流传以及创新中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版本,他讲述了丈夫外出工作最后怀疑妻子选择离开的故事,既有真挚的情感又有怨恨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是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牌,属于朝鲜族特有的文化特色。
东方传统思想与朝鲜古时调的关系研究作为东方三大传统思想的儒、佛、道思想对东方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不仅表现在东方各国历来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文化传统方面,也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
中朝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儒、佛、道三大思想中儒家和道家思想起源于中国,佛教虽说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但是,经中国吸收和消化之后又把它传到朝鲜半岛的。
因此,可以说朝鲜所接受的东方三大传统思想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由此历来深受这些东方传统思想的影响。
因此,研究朝鲜(韩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
要是脱离这些作为根基或背景的思想进行研究,容易走进误区,甚至得到错误的结论。
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思想对作品的影响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欣赏朝鲜的古时调作品。
时调是朝鲜古典国语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抒情短诗体裁,可谓代表朝鲜民族诗歌形式。
回顾朝鲜古典诗歌的发展史,唯有时调这一诗歌形式流传至今,这一点也说明时调这一诗歌形式确实很适合反映朝鲜民族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觉。
因而在朝鲜半岛,上世纪初起有关朝鲜国语诗歌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和时调有关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也颇丰。
例如从时调的名称,定义,起源,形成等概念的研究开始,到对时调的形态,内容等状态的研究,以及对时调的每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史论研究和对主要时调作家的作家论研究的成果,可以说对时调的研究是无论是宏观研究方面还是其具体的形态、构造、字数等的微观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比任何一个文学体裁的研究都显著的成果。
其中也不乏宗教思想和时调关系的专著和论文,但是其大多数都是关于某一思想和部分作品的研究,而且大部分也都是儒家思想和时调的关系研究,至今还没有发现同时从儒、佛、道三大东方传统思想的角度去考察和分析古时调作品的研究成果。
考虑到历史上时调作品开始出现的时候正是朝鲜的李氏王朝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时期,上述的研究偏向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是我认为这种研究现状缺乏全局和整体意识,因此通常它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也不太客观、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是一种不可取的研究态度。
朝鲜民族调式与中国传统调式之比较一、宫廷调式大晟雅乐也被称为大晟新乐。
指宋徽宗(1101-1125)时大晟府指定的新的雅乐。
大晟雅乐最初传入高丽是在1114年6月,由西头供奉官安稷崇带领宋徽宗所赐的的“新乐”回国。
后于1116年6月再次引进大晟雅乐。
世宗时期可谓是雅乐的全盛时期。
此时,朴堧、孟思诚等人参照西周周公旦著《周礼》《盛典》陈旸(11世纪末-12世纪初)的《乐书》、林宇的《释奠乐谱》、朱熹的(1130-1200)《仪礼经传通解诗乐》、蔡元定的(1135-1198)《律吕新书》等中国文献制定雅乐制度,制作雅乐器,编撰雅乐谱,对雅乐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备。
朴堧的雅乐整备基于礼乐思想。
其所说的黄钟为商的“羽调”里下臣之声(商即黄钟音)凌驾于国王(宫即无射音)之上故不可用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种思想源于中国。
《礼记》早有主张,音乐与阴阳五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在五声与政治、方位、五行、色调、干支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
宫象征君王,商象征臣,角象征民,徵象征工作,羽象征财富。
因此,礼乐思想认为五声不乱才会有国富民强。
无射宫商调音階里君王(宫)在臣(商),民(角)之下,有乱五声的毛病。
所以朴堧强烈反对用此调式。
朴在上疏文中说无射宫商调是国人喜用的乐调。
正好再次说明世宗朝朝鲜民族音乐中商调音乐流行的事实。
乡乐的音乐特点是通过在一曲内的音阶、旋法和调等三个音组织来确定,并以8度以内出现的音序来决定。
如三音音阶、四音音阶、五音音阶、六音音阶、七音音阶等。
朝鲜前期的乡乐是一五音音阶来构成的,雅乐和唐乐是以七音音阶或六音音阶来构成的。
朝鲜前期乡乐中使用的音音阶,如果按照乡乐曲里出现的音序来排列就很容易分辨。
在朝鲜前期乡乐里出现的界面调和平调两种宣发中的中心音高低就是七调。
也称乡乐七调。
对这个问题《乐学轨范》卷1《乐调总义》中有详细的说明。
乡乐七调有:一指、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六指、七指。
乡乐七调都有俗称,也就是四指俗称横指,五指俗称羽调,六指俗称八调,七指俗称邈调等。
作者: 石麟
作者机构: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出版物刊名: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页码: 5-1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0期
主题词: 明清两代 民歌时调 文学渊源 异同比较
摘要:明清两代的民歌时调虽然赶不上同时的小说和戏剧那么知名,但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却毫不逊色。
明清民歌时调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从《诗经》中的风诗直至南朝乐府民歌,二是唐代初露苗头的俗曲俚词和金元之际勃起而盛行不衰的散曲。
明清两代的民歌时调既有共同特点也有相异之处,而且,相同和相异都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
明代中后期歌谣时调与散曲之互动考论
冯艳
【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6)003
【摘要】明代中后期,歌谣时调和文人散曲在沿着各自道路发展演变的同时,常常出现碰撞与交会.二者的整体互动体现在所用曲调、形式体制、作品创作等方面,它们的相互影响均在对方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忽视的痕迹.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冯艳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从清代雅化西调看散曲与歌谣时调的互动交融 [J], 冯艳
2.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互动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J], 冯艳
3.明代中后期歌谣时调的影响对散曲发展之意义析论 [J], 冯艳
4.明代中后期散曲家学习歌谣时调的原因及环境探析 [J], 冯艳
5.明代中后期散曲家学习歌谣时调的原因及环境探析 [J], 冯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朝鲜时期韵书与明初韵书之比较r——以《东国正韵》和《洪武正韵》为中心孙莹【摘要】《东国正韵》是朝鲜半岛继"训民正音"创制后编纂的最早的一部官修韵书,而《洪武正韵》作为明初的官修韵书对当时朝鲜李朝时期音韵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对之后包括《东国正韵》在内的《洪武正韵译训》《四声通考》《四声通解》等韵书都是借鉴于《洪武正韵》的音韵学基础发展变化编纂而成的.本文与以往对两部韵书分别进行孤立的研究不同,通过对两部韵书的序文,分韵法,韵部,声类以及入声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东国正韵》和《洪武正韵》存在的异同及二者内在关联性,为中韩音韵学研究及《东国正韵》的渊源考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4【总页数】7页(P83-89)【关键词】东国正韵;洪武正韵;音韵学【作者】孙莹【作者单位】辽东学院韩朝学院,辽宁丹东【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东国正韵》于《训民正音》①据世宗实录102卷世宗25年12月史料中所记载,世宗25年(1443年)阴历12月,世宗亲自创制了新的文字体系命名“训民正音”。
此外,世宗28年(1446年)阴历9月上旬刊行的“训民正音”文字体系的解说书也被命名为《训民正音》为了避免混淆,本文指代书名时在《训民正音》后加注(解例本)以区别。
(解例本)颁布次年世宗29年(1447年)9月编纂完成,于世宗30年(1448年)10月刊行,是朝鲜半岛编撰整理的最早的一部韵书,《东国正韵》作为标准的汉字音字典,旨在对当时混乱的朝鲜汉字音进行规范、校正,并规定统一的汉字音标准音。
“东国”二字指朝鲜,“东国正韵”意指朝鲜标准的韵书,现存的《东国正韵》包括被指定为国宝71号的残卷(卷1和卷6)和国宝142号的完整卷②《东国正韵》残卷在1940年安东某古家发现卷1和卷6,由故澗松全鎣弼收藏于现澗松美术馆,完整卷于1972年初在江陵渔村中宗文臣沈彥光第十六代孙沈教万家发现,现收藏于建国大学图书馆。
浅谈中国明代歌唱艺术的主要类型作者:刘雪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5期摘要:明代的歌唱艺术蓬勃发展,在中国音乐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鉴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歌唱音乐自身成长的影响,明代的歌唱艺术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本文对明代歌唱艺术的主要类型进行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明代;歌唱艺术;戏曲:曲艺;时调小曲。
[中图分类号]:1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156-02明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带动艺术的前进。
时调小曲、戏曲、说唱等蓬勃发展。
本文把明代的歌唱艺术分为:戏曲、曲艺、时调小曲三种类型。
一、戏曲,我国戏曲在经历了汉魏、唐、宋、元以来长期的孕育过程后,在明代形成了一个繁荣期,具备了一定的歌舞剧形态。
以后又发展成北曲(杂剧)和南戏,并涌现出了重要的戏曲作家和作品。
1.北曲(杂剧)明初北曲的演出是非常兴盛的。
明太祖朱元璋喜欢听北曲(杂剧)的《琵琶记》是众所周知的。
《南词叙录》载:“我高皇帝即位……有《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不可无。
’于是日令优人进演……”。
可见明代前期皇室喜爱杂剧是北曲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曲(杂剧)的演出,在明中叶以后,以职业戏班的短剧较为流行,演出场所为勾栏、酒肆、茶房以及士绅的厅堂。
当时的著名演出剧目有《琵琶记》、《荆钗记》、《杀狗记》、《白兔记》、《拜月亭》等五大传奇。
2.南戏明代南戏,因地域不同,其腔调也因之而异。
《南词叙录》载:“今唱家称弋阳腔者,由出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
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
”可以看出,影响较大的有所谓“弋阳、余姚、海盐、昆山”四大声腔。
代表剧目列举如下:《珍珠记》——弋阳腔《玉簪记》——弋阳腔《刻新编奇遇玉丸记》——余姚腔《新刻五闹蕉帕记》——余姚腔《玉环记》——海盐腔《还带记》——海盐腔《牡丹亭》——昆山腔《鸣风记》——昆山腔二、曲艺明代曲艺的种类十分丰富,本文把它们归纳为边说边唱、边奏边唱、边演边唱三大类。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