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共享机制

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共享机制

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共享机制
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共享机制

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共享机制

人才作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既是先进生产力,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多年来,信息中心实施“引进、培养”两措并举,不断挖掘人才潜力,激发工作潜能,促使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大大提高,逐渐建立起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与共享机制。

一、人才培养共享机制的目的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交通信息化需求的日益增强,加快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业务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和质量,已成为实现交通综合运输现代化进程的中心环节。作为一门专业性强、更新速度快的行业,交通信息化为满足发展需求,适应技术进步,要求培养出满足近远期信息化建设和时代要求的人才。可以说,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科学构建交通行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关键所在,是加快现代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随着杭州市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不断延伸与进程深化,交通信息中心历经多年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科研工作人才以及行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已经逐渐强烈与提高,尤其是对技术骨干型人才以及精通信息技术和交通管理业务的综合型

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多年来,信息中心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与未来的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了人力资源计划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人员需求、招聘、甄选、培养、激励、考核等流程都已较为完备。

目前,人才引进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高校直接引进。要求专业对口,且获得硕士及以上学历。有科研成果或实习经历者优先。主要通过面试、笔试、筛选、实习等过程,以双向选择的形式决定聘用人员。实习过程可以帮助考核备选人员是否符合标准,是否满足特定岗位需求,双向选择过程也可以帮助减少人才流失的几率与成本。二是由其他单位引进。对于本单位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高级管理人才,可采取由其他单位引进的形式。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求在原单位本岗位上具有突出贡献,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引进的高级管理人才,要求在原单位本岗位上具有突出贡献,且担任原单位领导职务三年以上。三是政府公开招聘,即按照政府人事招聘制度,公布招聘需求,提出报考条件,接受社会报名,以事业单位笔试、面试的方式招聘所需人才。这一方式可以获得较多的人力资源,扩大了选择范围。四是内部竞聘上岗。在单位内部人员中,通过全方位考核的方式,选拨出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由于内部选拔的人才已经对相关工作非常了解,可以迅速开展工作,大大降低了成本与风险,同时也能够鼓舞员工士气。

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特点及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计划,促进人岗相适、人尽其才。

(一)以项目为平台,在实际的项目建设中锻炼培养。通过完整地参与项目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使员工在实践中寻找项目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结合点,发挥个人特长,鼓励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挖掘潜能,提升工作技能。尤其是把技术型人才与综合型人才放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岗位进行锻炼,提倡各级领导与资历较深的专家做好“人梯”的奉献精神,发挥传帮带与扶持的作用,传授工作经验与技能,促使青年人才在做好本职技术或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实现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二)参加培训与交流。针对交通行业发展特点与需求,以科技发展与行业需求为导向,信息中心每年有计划地在信息技术、电子政务、智能交通、物流信息、公众信息等领域,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专业技术讲座或论坛,涵盖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同时,还按需施教,有针对性地组织参加培训班,参与外出经验交流、项目合作、考察访问,从而强化岗位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人才整体素质。

(三)岗位轮换。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职位轮换,让员工接受若干种不同工作的训练,达到考查工作适应性,开发多种能力、提高换位思考意识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多面手,塑造复合型人才。

(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充分调动团队人员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强化职工队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信息中心借助工会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素质拓展与体能锻炼等活动。近年来,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岗位竞技、“书香伴我行”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还塑造了具有信息中心特色的学习型组织,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职工队伍。

四、信息化人才激励管理办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配以不同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使大量优秀人才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发挥自己的卓越才能。

(一)依托全员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人才激励。采取分层激励的形式,主要分为中层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一般干部考核评价、内设机构考核评价和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四个层面,以月度、季度、年度考核评价为周期,对年度计划进行跟踪、监督、审核和评价,同时进行民主测评,建立起以业绩为核心,兼顾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较为合理完善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强化对人才的激励与考核机制,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二)激励因素的合理利用。信息中心以“人本”管理思想为基本原则,充分利用薪酬激励、晋升激励、目标激励、授权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等方法,针对不同需求与类型的人才,实施恰当的激励方法,从而不断促进人才在信息技术与管理技能

的进步。目标激励,是指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单位的总体目标,二是人才的个人目标,两者紧密相连、互相促进。授权激励,是指权力下放,按照不同工作要求,将工作任务分解、下派给相应才人,以充分信任为原则,责任到人,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榜样激励,即为人才树立一个行为标杆,如中心项目推进处处长毛剑同志曾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浙江交通十大感动人物”等,他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就是值得人才学习的榜样。情感激励,是指通过关心才人、尊重人才、认可其工作成绩等方式,增强人才对单位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信息中心还关注外部环境对职工的影响,通过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工作环境、文化环境,坚持以较好的软环境来吸引人、凝聚人、塑造人、成就人。

(三)鼓励技术创造与创新。信息中心鼓励技术与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创造,提倡打破思维定势,钻研新领域,努力为前沿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配备较为合理的软硬件条件。

五、信息化人才共享管理办法

为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才的专业技能,弥补自身在技术与能力上的不足,信息中心通过项目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国外、发达省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吸收和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形成了人才发展与交流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借助外脑开展各种交通信息化建设项目,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或开展研究工作。对于临时性、单项性的科研项目或技术项目,可将单项工作任务委托给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或其他企业人才,明确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等,在系统内开展调研与讨论,使人才在互借互补中实现智慧、技术的交流与碰撞。

(二)与外界单位尤其是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办学,建设共享平台。信息中心目前已经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为高校人才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平台与实践载体。同时信息中心的资深技术专家也被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开展专题讲座与合作研究,为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对应的意见与建议。

六、结语

信息化人才从招聘到筛选,再从培养到任用,既注重技术上的实际业务能力,又着眼于在管理能力上的提升。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已经输出了较多的综合性人才。目前的信息中心人才队伍也已初步形成了较为核心的团队,但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增强内部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注重内外学习与沟通交流,激发团队的创新创意,保持队伍先进性与活跃性,仍然是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司人才开发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人才发展体系,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能力素质,现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基本原则:服务发展,按需施训;分级分类,全员培训;学以致用,注重实效。 第三条目的 营造良好的学习型企业氛围,全面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综合素质,努力造就一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公司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体系。 第二章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第四条按照分级分类思路,建立健全我公司“三级四类”教育培训体系架构。结合公司实际,按照上级领导机关、公司、部门三个层级,针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和市场营销四类人才队伍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一、上级领导机关教育培训指由上级领导机关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一般指所级安排的相关培训工作。人力资源部根据上级领导机关安排,积极争取培训名额,充分利用外部培训资源,重点选派优秀的、有培养潜力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专门技能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参加培训,并适时安排参训学员在公司内开展交流分享。 二、公司教育培训指公司根据发展规划及经营发展目标自行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归口管理全公司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公司培养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教育培训基础能力建设,统筹管理有关部门开展业务培训,部署和指导部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三、部门级教育培训指各部门根据发展需要自行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各部门对照公司级年度培训目标任务,有计划、有组织安排学员参加相关培训。同时围绕部门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重点,统筹策划落实部门内部培训。 第三章培训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为保证全公司及各部门的培训按计划有序组织落实,在全公司范围内建立自上而下、权责分明的培训体系和培训队伍。 第六条公司培训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培训组织机构由公司领导、人力资源部、各部门三级构成。 第七条公司领导在培训中的职责主要有:

教育信息化对于人才培养的研究 .docx

教育信息化对于人才培养的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本质是把青少年培养成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推动时代进步的创新型人才,少年强则国强,国强则民族强,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有力手段。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正式提 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许多国家也相继制定了本国 IT 在教育中的应用的计划,2012 年, 有学者国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2018 年,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可见,教育信息化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 之路,也在其实施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第二,教育现代化有利于缩小不同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人才的培养 主要依靠学校教育,而东、西区域和乡镇间因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因素,在教育水平上差异较 明显,教育信息化使得受教育者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第三,教育现代化更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它打破了大班额的限制,易于开展个性化教学和小组协作学习。通过远程实时交互性的多媒体教学,受教育者可以 在线学习和讨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课程,定制适宜的计划,根据反馈调整学习,由此 生成动态的学习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受教育者在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仅拓 展了知识面,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先进的技术还能虚拟现实,为受教育者提供全新的学习环境,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教育信息化的现存问题 1.应用偏见,教育信息化手段单一 教师上课使用频率最高的信息技术就是 ppt,原因有四:第一,ppt 简单易操作。因为长期使用,教师已经能熟练运用 ppt 的常用功能,各大平台所上传的课件也是由 ppt 制成,教 师拿来备课时,只要在其模板下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稍作修改既可。第二,ppt 呈现了 课堂的完整流程和具体内容,对于教师的脱稿教学起到提示作用。第三,ppt 能涵盖书本上所 有的内容,学生们统一注视黑板方向,使得注意力更加集中,尤其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低年级 学生来说。第四,ppt 中可插入图片、音频、视频等,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 ppt 有巨大的优点,但这单一的信息化手段起到的作用仍以展示为主,展示教学流程,展示课文内容,展示课外资源,展示的多为教师的思维过程,并没有形成新型的教学主体关系。 其实,交互式软件已出现多年,并且其功能也在不断延伸。比如鸿合白板,它不仅具备 ppt 的众多功能,还增加了灵活编辑、放大聚焦,存储回放、多样化游戏功能等,不仅活跃了课堂,还能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即便如此,教师却更加青睐 ppt,排斥新兴技术,导致自有学者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都难以提升。 2.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升,教育信息化未与课堂深度交融 部分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还停留在教育信息化就是添置计算机 和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层面上,没有研发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概念。在教育信息化 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听从于领导的安排,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深入研究的意识,让 教育信息化停在表面。 3.信息化资源建设混乱,不能快又准地满足教学需求 教育部大力建设教育资源,形成了几大资源库和平台,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和“智慧教育云平台”;各大商业机构,如“百度文库”和“道客巴巴”,资源量也不容小觑;还有教 师自发通过各种平台上传的共享资源。整体上看,资源丰富,但一经搜索,就会发现问题:一, 重复建设,一份资源出现在各大平台。二,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常常要花许多时间才能找到适 合的精品。三,多以片段化呈现,缺乏系统性和交互性的资源。 三、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略 信息化时代下的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全面又扎实的文化底蕴,与时俱进主动更新知识结构,擅长合作,拥有创造性、应变能力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及加工能

IT环境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商场现代化》2012年12月(下旬刊)总第705期 IT环境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汪 洋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IT条件下复合型财务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的创新,具体包括以信息化的理念深化IT财务人培养;以与电子商务互动的 视角审视学科发展;建立IT财务方向的综合导师制,突出人才的全面发展。会计信息化以企业信息化为前提,会计信息化需要大量的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IT环境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一、当前IT环境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发展现状及其基本特征(1) 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正面临一场巨大的变革,更是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加强和改进会计信息化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被列为当前企业单位德育工作的重点,诚信教育是企业单位德育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近几年,我国企业迅速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企业单位的诚信道德建设状况非常令人堪忧。企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差异,企业教育侧重于员工的能力培养,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强调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由于这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要求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建设不仅要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积极应对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而且还要克服企业自身发展带来的挑战。为此,加强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道德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诚信道德教育机制,是企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从理论层面上看,从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我国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教育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教育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道德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思想素质。 (2)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动态性,又名实时性或同步性。会计信息化在时间上的动态性表现为:首先,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 其次,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发布、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 动态化。2.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历史的车轮将我们带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进了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对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制度走向法规。过去的会计,只要手拿一本《企业会计 制度》便可按图索骥,“借什么,贷什么”,在日常工作中便可应付自如。而如今《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已凌驾于制度之上,需要会计人员更多更系统的知识去领会和遵循。特别是2000年7月1日重新修订的会计法,是会计人员的责任更加明确。从法律上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深人理解和掌握新的《会计法》的精神和内容,并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由此可见,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二、IT环境下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1.IT环境下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优势 IT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IT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IT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因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对会计时空核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以信息化的理念深化网络财务人才培养 国外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例如在美国,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诚信教育是通过各大学都非常重要的诚信准则(HonorCode)和诚信制度(HonorSystem)来进行的。在德国,诚信教育是强调父母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孩子做良好的诚信榜样;在日本,家庭中教育孩子要诚实,说真话,不许撒谎,在各个学校中诚实是最常见的校训,在企业中诚信一直是他们不变的信条;在瑞士,诚信教育深入人心,是他们优良的传统民族精神,而且诚信被写入该国法律。国外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目前不够全面,而且这些成果大多数是根据某一个国或某个地区的实践情况得出的结论,对我省乃至我国的诚信教育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因为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还需具体对待。 (2)建立功能强大的会计决策专家系统,突破决策能力培养的瓶颈制约 罗洪铁等将活动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指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人施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三种观点虽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即都认为活动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通过活动可 财会探析 143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构建探索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构建探索文章阐述了校园信息化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校园信息 化背景下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措施。要加强校园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组织机构的运行机制;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完善师生交流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标签:校园信息化;高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措施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人类的交互方式逐步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也对高校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现象,它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使之适应于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推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构建个性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整合。 一、校园信息化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首先应该是学校信息化,即所谓的“校园信息化”。而就一般学校来说,工作重点是教学,故校园信息化的中心应该是“教学信息化”。与之相对应的还包括“管理信息化”、“图书资源信息化”等方面。[1]国外大学校园信息化的经验是以服务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网络为媒介,以校园为平台,优化校内各种教育信息资源,进而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信息传递的快速化,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因而,通过合理构建信息化支撑服务平台,将促进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科学整合和优化,推进学校教育方式与管理方法的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才条件。教育部在教高〔2007〕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将现行的以人的手工作业为主的教育及管理活动,放到网络信息化平台上来,进而实现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通讯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同时,校园信息化的推进将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考核方式和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网络化,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校园信息化背景下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措施 构建科学的高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高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从过程上看,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组织实施到最终实现目标;从组织结构上看,包括从学校党委、行政到各职

企业信息化以及人才培养论文

企业信息化以及人才培养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一些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国内公认的现代化发展途径。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多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 ●国内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有16000多家大型企业,仅有10%左右初步建设了信息化网络,70%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并开始着手信息化建设,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仅仅用于财务和字处理方面。在全国的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5%有一定的现代化手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薄弱也制约了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据CCID 2000年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B2B的交易额为2260亿美元,而与此相应的中国的B2B 电子商务的交易额为767.7亿元人民币,中国占全球的份额仅为4.11%。通过对国内企业的调研,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项目所占的比重并不多。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信息化的应用没有得到普及 ●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发展至今,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无论从宏观经济、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大链条上的各方,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足以制胜的必要手段。 信息化带来的最为直观、也最有说服力的经济效果是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美国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由于在上世纪80年代末对信息技术进行了大规模和普遍的投入,美国90年代实现了被称为美国新经济的长达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90年代后期,的拉动约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其他任何行业的拉动作用。而在企业内部层面,涉及技术系统、制造系统、管理系统、基础技术等系统的建成,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决策、经营和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首先,从企业自身内部的来看整体规划:规划应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在企业的每个层面上识别信息资源和获利机会,并借以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但企业管理系统的规划涉及到很多方面和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规划宜粗不宜细, 远期规划确定企业管理系统建设的大方向, 近期目标可操作性要强。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要有机结合。[2]由于我们企业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尚未掌握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对自身的发展战略缺乏考虑,

公司人才培养管理规定

公司人才培养管理规定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A公司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职责与分工 第三章培养方式 第四章人才培养实施 第五章评估与反馈 第六章档案管理 第七章培养人管理 第八章内部激励 第九章培养经费管理 第十章附则 附表 附表一:培养需求调查表 附表二:培养需求申请表 附表三:年度培养计划表 附表四:在岗实践培养计划表 附表五:导师制培养计划表 附表六:轮岗制培养计划表 附表七:课程培训计划表 附件八:授课质量评估表

附件九:培养效果评估表 附表十:培养效果记录表 附表十一:培训实施评估表 附表十二:被培养人档案表 附表十三:培养人档案表 附表十四:培养人申请/推荐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标 围绕A公司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系统全面、管理集中、执行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可持续共同成长。 第二条适用对象 适用对象为A公司各单位员工。 第三条原则 1、系统性原则:以A公司战略为导向,结合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系统设置,从“计划一实施一反馈”全流程进行循环管理,并与其它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有效结合。 2、针对性原则:培养体系针对公司员工特点及需求设计,符合核工作特有要求。按照不同岗位层级及类别的人才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配合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3、实用性原则: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与流程设计简单明了,结合公司实际,易于操作实施。

4、过程控制原则: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评估,记录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参加培养人员的表现,提升培养质量。 第四条相关释义 1、被培养人。指接受和参加各项培养活动的员工。 2、培养人。指课程培训中的培训师、导师制度中的导师及各项培养活动中进行知识传授、业务指导等的其他培养人。 3、责任人。指对人才培养工作负有责任的管理者,一般指各单位总经理、部门负责人和直接领导人。 4、用人部门。指使用人才且对人才培养有需求的部门。 5、核心人才。指在A公司人才群体中,拥有关键能力且对A公司战略实施不可或缺、外部人力资源市场较为稀缺、培养周期较长的人才群体,具备胜任目标核心岗位的潜质,可作为目标核心岗位的接替型或者储备型人才。 第二章职责与分工 第五条人力资源部职责 (一)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职责 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统筹管理人才培养管理工作: 1、建立公司人才培养体系,制定、跟踪和调整相关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 2、协调整合内外部资源,协助下属单位完成人才培养工作。 3、指导、检查、评估下属各单位人才培养实施情况。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办法

XXXXX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初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水平,提升信息化工作管理能力,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通过实施本办法,建立日常化、规范化的信息化人才队伍管理机制,旨在提高信息化人员工作能力,强化信息化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全市信息化工作水平,为推进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XXXXX及所属各县(区)局(公司)、营销中心和物流分公司。 第四条由信息中心负责全市信息化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 第二章要求和职责 第一条信息化人员包括XXxx信息中心人员, 各县(区)局(公司)、营销中心和物流分公司系统管理员。 第二条各县(区)局(公司)、营销中心和物流分公司系统管理员必需报XXxx信息中心备案。 第三条信息化管理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下一级信息工作接受上一级信息工作部门的管理和指导。

第四条信息化人员职责如下: (一)拟定网络安全、信息系统操作的相关管理制度; (二)负责本单位网络系统的安全措施与保障策略,信息系统软硬件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根据本单位信息化工作需求情况,拟订信息化设备、设施的采购计划和预算,报相关部门审核批准; (四)负责计算机软硬件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 (五)组织实施本单位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工作; (六)值班期间负责机房的安全及数据备份工作; (七)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人才培养 第五条培训种类和内容: (一)岗位培训。岗位培训是对在职员工进行岗位知识、专业技能、规章制度、服务流程的培训,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水平,使员工掌握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等。 (二)专业培训。专业培训是对员工就某一专题进行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掌握行业新动态、新知识、新技能等。 (三)管理培训。管理培训是对员工就信息化管理知识进行的培训,促使员工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充分了解行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提高预测、决策、组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加强新形势下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新形势下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武 雯1 王 硕2 1.边防学院边境管控教研室 2.西安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系 摘 要:本文从新形势下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出发,针对当前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 人才队伍 人才是兴军之本,也是制胜之本。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对官兵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军事人才的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必须牢固确立“部队建设向信息化推进,育才就要向信息化聚焦”的理念,把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来抓,努力解决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空间和环境,努力营造浓厚氛围。 一、信息化人才的内涵 信息化人才这一概念,是伴随着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演变而逐步形成并提出的。关于什么是信息化人才,目前有很多不同程度的定义。广义上来讲,信息化人才是指树立信息化理念、掌握信息化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化素质、特别是相关岗位职责的新型军事人才。从狭义上来讲,信息化人才是指在军队相关信息化岗位上工作,具有专业信息化知识和素质能力的人才。综合看来,信息化人才是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的特殊人才群体,是新型军事人才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具有一般军事人才“共性素质”和信息化素养“个性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显薄弱。信息基础设施是保障军事信息传输、处理、安全防护和综合管控的各种软、硬件设施的总称,是信息资源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也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只有建立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自身的水平才能得以不断地提高。随着军事信息化建设的展开,在很多基层部队,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不同规模的实施。尽管如此,有些基层部队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及后期维护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仍显薄弱,难以满足部队信息化人才的发展需求。 2.部队官兵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信息素养指的是人能够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能力。作为信息化人才,信息素养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素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在工作岗位和学习生活中,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及时地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多数部队官兵了解一定的信息化战争知识,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能够一定程度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但准确率和有效率有限,在已有信息基础上的创新能力较弱。(2)一部分部队官兵的信息素养水平较高,能够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有些部队官兵的信息素养水平较低,甚至缺乏基本的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可见信息素养水平存在的差异之大。 3.自主学习意识亟待加强。基层部队工作任务多压力重,要想胜任工作,学习就始终不能放松,这也是信息化人才能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主学习意识是自身进行不断发展,提高个人综合水平的不竭动力。自主学习意识能够促进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获取最新动态信息,扩充理论知识,增强工作能力,进而实现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的目的。目前,一些基层部队官兵的自主学习意识较为淡薄,缺乏足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岗位危机感的强弱,因为一定的危机感会激发个人的学习动力,以此来满足岗位需要。 4.数据资源难以真正共享。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军队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绝大部分基层部队均实现了军队网络进军营,可以在一定范围地登陆各类网站查找所需资源,但是作为数据存储量巨大的文献数据库在有些部队还都没有开通。因此要是想查找所需的资料信息,仅通过杂志、报纸和网页,了解当前动态趋势方式较为有限,主动查询信息更为困难,难以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同时,充分考虑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特殊要求,制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相关机制,扭住关键环节,积极主动作为,为信息化人才成长、施展才干创造良好条件,切实做到信息化人才科学配置,资源高效使用,全力打造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1.建立培训机制,强化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军队院校和教导队的教育功能,将部队官兵按年龄、级别以及信息技能水平划分层次,再根据划分的层次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设置教育学习班,结合相关信息素养培训,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为出发点,优化部队官兵的知识结构,使其能力素质得到强化。 2.吸纳地方人才,定期调整交流。根据信息化建设需求,力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选拔吸纳信息技术人才,更新信息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观念,拓宽渠道,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快速形成能力。可在征接新兵、选拔士官时,注重接收一批在计算机网络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或者在信息行业经历丰富的社会青年入伍,并充实到基层部队。与此同时,要调配使用信息化人才。依据信息化建设实际,由基层部队提出需求,可在一定范围内调配使用,赴部队任职或者代职,使人才得以定期调整交流,以满足信息化人才缺口。 3.建立评估机制,实现数据监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过程的监控和效果的评定需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依据相关理论制定信息化人才标准,在各级建立信息化人才动态评估机制,完善信息化人才的考评指标体系,创新信息化人才考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化人才水平进行定期评定,并对人才的培养、使用、流动情况进行数据监管。正确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需求与培养目标的最佳结合,推动信息化人才培育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4.深挖教育资源,搭建网络平台。创建并完善数据库平台,为部队官兵提供大量可查询的信息;同时积极创建网络教育平台,利用网络课堂的形式,广泛开展网上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院校与基层部队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化人才的成长以及自身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良等:《对边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考》[J].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报.2013.3 [2]黄保民等:《边防信息化人才培养举措》[J].信息化建设研究.2011.2 [3]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军队信息化建设概论》[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4]许为飞:《对信息化条件下院校与部队共育人才的思考》[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 2014年?10月?上期经营管理者 学 术 理 论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145

公司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XX公司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1、总则 第一条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和各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本管理办法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战略人才的甄选、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战略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2、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和“精鹰计划”和“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第六条“雏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为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第七条“飞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普通员工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第八条“精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中层管理干部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副总、总监一级的岗位储备人才。 第九条“雄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对通过对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为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公司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3、战略人才的甄选

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趋势浅析

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趋势浅析 2006-08-07 人才问题历来是困扰会计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正确预测人才需求趋势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趋势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求卓识。 一、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 这里的“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国家财政部曾提出:“在2000年要有40%-60%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这对于一个拥有几千万企业的大国来说,对于一支人员众多、素质偏低的会计队伍来说,无疑是任重道远。这就要求各个企业要重视和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建立一支完善合格的会计信息化队伍,一是要通过委托高等财经院校或举办计算机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班等形式,使计算机人员尽快掌握财会业务知识;二是选拔会计业务骨干人员到大中专院校进修计算机专业,使他们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并运用到具体实际工作中去。更重要的是各级领导要对会计信息化普及有足够的认识,并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合理使用。从各方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复合型人才队伍稳定。在岗的会计人员要进一步强化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技术层次和业务能力。今后对计算机的使用是财会人员必备的基本功。 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是21世纪初需求量最大的普及型人才。 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系统后,改变了原有手工记帐状态下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原有的帐证、帐帐、帐表核对不存在了。这些都使原有的审计程序受到了影响,审计固有风险中增加了软件运行风险。审计内容增加了对财务软件的审核,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使用软件是否通过评审;财务软件是否经过改动;以及在商品化软件仍是财务软件主流的情况下,用自行设计的财务数据对软件进行测试。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对各种商品化软件或企业自行增加的功能有一定了解,并掌握几种常用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随着电子商务被企业所重现并逐渐成为企业购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会计凭证将逐渐增加,这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对电子凭证技术上的可靠性、内容上的合法性和印鉴的有效性进行确认,只有对电子凭证有深入了解并熟悉相关法规的审计人员才能胜任。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域名等无形资产评估,人力资源为主的网络公司的审计业务将成为一项重要内容,这同时又要求审计人员对人力资源会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根据企

浅析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于金保

浅析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于金保 发表时间:2017-03-22T11:17:29.4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第34期作者:于金保 [导读] 摘要: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决定着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培养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人才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施工企业的必修课。 广东省长大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20 摘要: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决定着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培养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人才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施工企业的必修课。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人才的现状,结合作者的信息化实践,从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信息化人才选、育、用、留四个培养体系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砥石。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打破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不断探索与创新,大胆尝试信息化建设为其带来的红利。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化建设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是高度复合型的人才,信息化人才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要素。 一、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人才状况 信息化人才在建筑施工行业属于边缘人才,施工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培养重视程度远低于其他专业,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人才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缺少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成为制约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懂信息技术、精业务、善管理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和质量的关键要素,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在中施企协2014年关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最难突破的瓶颈”的调查问卷中显示,56%的企业选择人才“人才匮乏”,排在了第一位,这足以揭示出信息化人才对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应引起重视。 为解决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紧缺的现象,快速培养信息化人才。笔者认为施工企业应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结合自身情况,学习同行业的经验与教训。信息化人才培养应采用自主与合作培养的模式,把信息化人才培养作为信息化战略的核心部分,并贯穿到企业战略中。 (一)内部培养为主,外部为辅 信息化人才要立足自身,从企业内部培养,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筛选合适的后备人才,建立自身的信息化人才梯队,并使其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得到锻炼。利用企业内部专家,定期对信息化人才进行培训,交流提高其业务水平;鼓励信息化人才经常参加行业信息化的研讨会、交流会,学习行业先进经验,把握行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开拓视野;借助校企合作关系,对于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委托高校深化培养,帮助搭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企业管理必备知识,使其战略性、全局性意识提高。 (二)内、外招聘相结合,人才合理流动 通过信息化人才梯队的建设基本上可以满足施工企业信息化的需要,信息化人才以企业内部招聘为主,从内部招聘优秀的人才,逐步培养。内部招聘可以给员工更多的晋升空间,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技术开发人才可以适当从外部猎取,以解决短时间信息化人才紧缺。随着信息化人才培养体制的完善,信息化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对于晋升空间有限的人才,可以内部转岗流动。 三、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 如何为施工企业培养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必须实施一套完善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这套培养体系应该是贯穿于信息化人才的全生命周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涉及信息化人才选育用留四个方面。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招聘体系 1、内部甄选。CIO、实施推广人才采取内部选拔的方式,这类人才要求对公司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管理业务精通;可以从公司各业务信息系统关键用户中选拔优秀的人才配备到信息化人才队伍中;可以从信息化人才储备库中甄选出表现突出的人才充实到信息化人才队伍;可以从各类业务精英中物色合适的信息化人才。内部甄选的信息化人才,对企业比较熟悉,通晓管理业务,掌握企业业务运作流程,对企业管理创新与变革可以提出一些前瞻性建议,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离职率。 2、高校招聘。对于实施应用、网络运维人才、技术开发人才,每年从高校招聘一定数量信息技术相关类应届毕业生, 并配置到各施工现场学习各类业务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作为信息化人才储备,同时也变为企业信息化人才内部招聘的来源。也许这些人员会爱上其他业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可以最大限度发起他们的潜能。 3、外部猎聘。适时适量从外部引进一些信息化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外部招聘的信息化人才可以给施工企业带来新的思想与理念,促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与变革,加快企业发展。与软件供应商达成合作协议,对于一些优秀的技术开发人才施工企业可以猎为己有;可以通过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专家的推荐和具有同行业信息化工作经验的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应聘,获得优秀的信息化人才。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育人体系 1、建立信息化人才岗位轮换机制。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岗位轮换不仅仅是信息部门内部的岗位轮换,还应是信息化建设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岗位轮换,帮助员工找到最合适的发展方向。纵观,施工企业的各级领导,哪一个不是通过“岗位轮换”获得全面业务能力,岗位轮换对信息人才培养来讲是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岗位轮换也可以提高信息化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优秀人才的离职事件的发生。岗位轮换可以使信息化人才的视野上升到战略高度,从整体上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公司的战略高度融合。施工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能只满足于掌握单项专长,必须是多面手、“全能工”。信息化人才应轮换做不同的工作,以取得多种技能,同时也挖掘了各职位最合适的人才,同时,信息化人才岗位轮换配合施工企业人力长期规划并储备了信息化人才。 2、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育才体系。建立信息化人才多种培养途径,通过外部培训,和内部培养,施工企业的信息化人必须是全方位的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但要通晓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材设备管理等业务知识,还应掌握信息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协调等技能。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利用大学的优秀师资,凭借他们雄厚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优势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人才讲授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多向行业信息化先进企业学习,经常参加行业交流会、讨论

集团公司人才培养与人才梯队建设管理方案计划办法

集团公司人才培养与人才梯队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建立和完善集团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以及岗位轮换计划、内部兼职计划、在职辅导、在职培训等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以便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集团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集团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和二级子公司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

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1、关键岗位继任者与后备人才的甄选; 2、岗位轮换; 3、内部兼职; 4、人才调配; 5、在职辅导、在职培训与内部讲师队伍的建立; 6、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 7、晋升与淘汰。 第六条适用范围 集团公司各职能部及二级子公司 第二章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的甄选 第七条目的 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集团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第八条甄选条件 (一)知识经验和工作业绩:基于“知识全面、经历丰富、业绩出色的员工综合素质较强,并且服众”的假设。 (二)关键资质:基于“在每个岗位上,都有一些人做得比其他人好,绩效好的人与绩效平平的人采取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高绩效者之所以能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般人所没有的某些特质,而正是这些特质导致了他们的高绩效”的假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