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特语言哲学面面观
- 格式:pdf
- 大小:81.63 KB
- 文档页数:2
新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中的语言内部形式论分析编者按:引进与诠释是专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引进须要精准、细致。
精准指应该引进那些值得引进的东西,比如威廉•洪堡特和R. 罗蒂等的语言观;细致则指我们的引进应该细致入微,只有在细致中才能洞见相应学者语言观中的真谛。
张如奎的文章说明,语言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结构,是多元世界中的一元。
补爱华的研究成果则昭示我们,作为独特实在的语言,它同人和客观世界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特殊实在,语言同世界中的其他部分共同建构整体性世界。
这是语言本体论的重要思想之一。
提要:洪堡特的“语言内部形式”概念实际上指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系统。
这种结构系统深藏在语言内部,是每一种语言的独特属性,应该是语言研究的真正对象。
一种语言就其内在形式而言,包藏着一种确定的世界观。
语言是思维不可或缺的伴行者,也是思想的手段。
理解语言内部形式,是某一语言共同体特殊统觉形式与语言外部形式相互关系的总和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自身的客观规律,包括该语言的词源进化过程。
在划分一般感知时出现的不同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语言内部形式存在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对不同物体、活动、质量和状态的划分为语言进一步形成直接提供依据。
关键词:内部形式;语言形式;语言内部情感;语言内部形式Philosophical Analysis on Language Internal Form of New-Humboldt’s Theory Zhang Ru-kui(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Humboldt’s concept—“the language Internal form” actually refers to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semantic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This structural system which is within the language is a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any language.Linguistic study should focus on the study of it. As far as the internal form of a language is concerned, it has its own definite philosophical view of the world. Language is not only thought to be indispensable to people’s thought, but also a mean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proposing idea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form of language includ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unity of a language form and that ofthe specific apperception external form of language. It also includes the objective rule of the language such as the etymologies of language evolu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idences becomes clear when we delineate the general perceptions that occur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parts of speech. Furthermore, the deline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objects, activities, quality and state of the language directly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language.Key words:Internal form; language form; internal emotion of language; language Internal form1 引言在深入探索语言创造活动特征的过程中,洪堡特提出概念“语言内部形式”(внутренняя форма языка)。
Humboldt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A Comparison between Linguistic World View and Linguistic
Experientialism
作者: 王艳伟
作者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出版物刊名: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87-89页
主题词: 语言世界观;语言体验论;洪堡特;认知语言学;隐喻
摘要:语言世界观是洪堡特语言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语言体验论是当今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派的语言哲学思想。
文献中已有很多人讨论过洪堡特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的
影响。
关于洪堡特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还讨论不多。
本文从语言的统一性和创造性、语言的社
会性和人文性、语言的语义取向和文化功能以及语言对比研究四个方面对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
和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论逐一作以比较.发现认知语言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洪堡特语言学
思想的传承。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作者:侯伟玲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4期[摘要]在19世纪西方语言学界中,洪堡特是一位比较独特的语言学家,他的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导论》)详尽阐述了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本文就他的主要学说做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理论[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42-02威廉·冯·洪堡特(wi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是19世纪普通语言学问题的最深刻、最富创见的思想家之一。
他身处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主流的时代,但他并未受其影响,而是致力于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思维、语言结构类型分类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从而奠定了他作为普通语言学创始人的地位。
洪堡特一生写了大量关于语言学方面的作品,而其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作为《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导论出版的。
在《导论》里,洪堡特详尽阐述了一系列理论问题,被后人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语言哲学的教科书”。
这里我们只就他的主要学说做以简要分析。
一、语言的本质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连续的创造活动。
他说:“语言不是已经完成的产物,而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它的实在定义只能是一种生成的定义。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语言就是诸多的言语活动的综合投影,语言活动就是一种创造或者生成能力,这种创造能力是我们人类精神的一个基本特征的反映,是普遍的,正是这种能力,使说话者能够无限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语言手段。
正因为语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洪堡特认为语言中没有什么静止的东西,若想真正了解语言的特点,就必须依靠一系列的言语活动。
洪堡特在承认语言创造能力普遍性的同时,也认为语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基于此,他提出了“语言形式”和“内部语言形式”的概念。
语言学名家洪堡特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
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
1787年秋至1789年期间他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政治、法律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
1809年他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
1819年洪堡特离开了政界。
从1820年到1835年,他专心致力于语言研究。
1820年6月19日,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简称《论比较语言研究》),标志着他的语言和语言哲学研究工作的开端。
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很多语言学论著。
1828-1829年,他的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问世,1830-1835年他又精心写作了三卷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该书的引言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洪堡特完整阐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
1835年4月8日洪堡特在柏林附近的庄园逝世,享年68岁。
洪堡特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曾在美学、民族学、古典文化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
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
他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人们能用少量规则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来;强调"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这些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导源于洪堡特的语言民族精神的论断,因而被人们称之为"新洪堡特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的语法理论与洪堡特的语言创造性思想也有密切的联系。
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
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
1787年秋至1789年期间他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政治、法律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
1809年他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
1819年洪堡特离开了政界。
从1820年到1835年,他专心致力于语言研究。
1820年6月19日,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简称《论比较语言研究》),标志着他的语言和语言哲学研究工作的开端。
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很多语言学论著。
1828-1829年,他的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问世,1830-1835年他又精心写作了三卷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该书的引言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洪堡特完整阐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
1835年4月8日洪堡特在柏林附近的庄园逝世,享年68岁。
洪堡特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曾在美学、民族学、古典文化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
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
他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人们能用少量规则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来;强调"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这些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导源于洪堡特的语言民族精神的论断,因而被人们称之为"新洪堡特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的语法理论与洪堡特的语言创造性思想也有密切的联系。
英汉语法形合意合特征的对比研究——兼论洪堡特的汉语语
法观和语言哲学思想
杨元刚
【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8)001
【摘要】英语是一种以形合特征为主的语言,汉语是一种以意合特征为主的语言."天人相分"、"主客对立"是西方民族的哲学文化传统,而"天人合一"、"主客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化传统,前者孕育了英语民族理性思维和客体意识的习惯,培育了英语语法是形态驱动型语法;而后者孕育了汉民族悟性思维和主体意识的习惯,造成了汉语语法是一种语义驱动型语法.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关于语言共性论与个性论的语法哲学思想,引导人们去探索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现代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5页(P120-124)
【作者】杨元刚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洪堡特语言世界观视角下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J], 孟晋
2.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视角下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 [J], 武雅琴
3.英汉语的形合意合特征及英汉互译 [J], 金晓霞
4.英汉语篇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与翻译 [J], 杨雪萍
5.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视角下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 [J], 武雅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洪堡特和索绪尔辩证语言观之比较研究谢少万(广西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摘要] 洪堡特和索绪尔是18、19世纪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
洪堡特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他以语言为途径揭示人类精神的奥秘,提出语言世界观的观点;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他从哲学的高度为语言学规定了研究对象,继承和发展了“罗各斯中心主义”传统。
洪堡特和索绪尔对人类语言有很多相似的见解和看法,他们对语言问题的阐发和论述充满了辩证思想。
[关键词] 洪堡特 索绪尔 辩证语言观 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6)03-0160-05Ξ 18、19世纪的欧洲大陆产生了两位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大师,一位是洪堡特,一位是索绪尔。
其中,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是德国近代政治家、语言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
这两位语言学大师以他们开拓性的工作精神和深邃的语言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洪堡特和索绪尔对人类语言有很多相似的见解和看法,他们对语言问题的阐发和论述充满了哲学家的睿智,闪射出辩证思想的灵光。
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论背景,因而对语言同一问题的思考和处理也会有所不同。
洪堡特的语言研究以“哲学思辨”而著名,索绪尔的语言治学态度则以“二分法”而见长。
因此,考察他们语言哲学观点的异同,辨析他们语言辩证思想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言的本质问题及其精神实质。
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拟对洪堡特和索绪尔的理论相似点作一浅近比较。
一、语言与言语的区分洪堡特是最早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的学者之一。
他指出:“语言在任何场合,哪怕是在文字作品里,都不会停滞不动,那些仿佛僵死的语言成分始终必须在思维中得到重新创造,生动地转变为言语或理解,并最终全部转入主体。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 伟[摘 要]洪堡特在语言学界的知名度不能与他同时代学者葆朴,格里姆等人相比。
但他身处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却并没有完全局限于历史主义的思潮。
自从洪堡特的语言理论产生以后,就不断引起争论,它是20世纪中期以后最有争议,也最有活力的学说之一,在争论和辩论中,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关键词]洪堡特 影响 创造 世界观 语言内在形式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语言关,方法论及语言理论三个方面。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语言是一种世界观。
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他采用了辨证的方法,建立了独特的语言比较研究模式,及提倡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观察和解释语言。
他主要的语言贡献有他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提出了语言系统性的观点和语言内在形式的学说,建立了语言类型分类的基本模式。
1.对语言心理学派的影响施坦达尔19世纪中叶语言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洪堡特的学生及其理论的继承者。
在他的论著中,施坦达尔赞同洪堡特的观点,竭力把语言活动和逻辑活动分开,同时阐明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强调语言不属于逻辑学而属于心理学。
与洪堡特相同,施坦达尔认为应该从语言活动入手分析个人的心里及民族精神。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施坦达尔重点讨论了语言活动赖以存在的个人心里和民族精神的基础。
他更加明确的区分了语言范畴和逻辑范畴,强化了语言活动的心理基础。
他认为研究个人言语应当分析个人心里现象,研究名族语言也应当研究民族心里问题,其目的是建立语言类型与民族思维,精神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就是民族精神,语言学就是民族心理学。
2.对唯美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和德国美学家,语言学家浮士勒在发展他们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语言理论时,依据了洪堡特关于语言不是产品而是不间断的创造活动的观点。
克罗齐在其著作中专门探讨了洪堡特语言哲学。
他指出:洪堡特著作中包含着一个大胆的和全新的语言概念,即把语言看作是持续的创造活动而非僵化的产品。
论洪堡特对汉语相关论述摘要:洪堡特对世界语言进行了分类,并对汉语的特点及民族精神进行了论述,其中既有可取之处,也有缺陷。
关键词:洪堡特、汉语威廉·冯·洪堡特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中宣布“人类语言的普遍相似”。
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洪堡特的晚年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所作的长篇绪论。
绪论中他以其多年来语言研究的经验为基础,系统阐述了他对语言学的领悟和理解。
此外,绪论也体现了他重视现实语言的调查分析,注意比较各种结构特点,善于运用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广博的边缘知识理解语言的研究特色。
被语言学界公认为是“第一部普通语言学巨著”。
洪堡特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对人类语言的研究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可以说,语言哲学的基础是由洪堡特奠定的。
然而,他的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也遭到后来的语言学家批评。
虽然他肯定汉语有语法,但汉语始终不如印度-日耳曼语言,对汉语存在偏见,因而对于汉语的一些论述也有失偏颇,而且由此得出了汉民族精神低于操屈折语民族精神的结论更是站不住脚的。
关于词类,《论汉语的语法形式》一开篇,洪堡特就敏锐地觉察到,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他已知的语言中最不寻常的,它与所有其它的语言都有或多或少的区别,尤其是和印欧语系中所谓的古典语言区别最大。
因此,它不能归人任何一种语言类型的下位分支,而是在世界语言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他把造成汉语种种与众不同之处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汉语词不是根据语法范畴来连接,汉语语法不是建立在词类划分的基础上汉语用别的手段来表明思想的联系”。
因此,“别的语法分词法、句法,汉语就只有句法。
别的语言要理解句子,先要看词的语法性质,然后根据性质解释词义。
而这对汉语来说是不可能的,你必须直接去查字典,搞清了词义、词序和语境意义,句法结构和句法关系也就明了了。
”关于词的形态变化,洪堡特指出,汉语词常常没有确定的语法形式。
首先是没有屈折动词。
语言、思维与民族精神作者:苗立丰来源:《现代语文》2022年第01期摘要:《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系德国学者洪堡特为其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所作的导论,它汇集了洪堡特毕生关于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集中体现了作者“语言世界观”的哲学思想。
洪堡特在导论中系统论述了他对语言本质的思考,认为语言具有创造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语言的差异性来源于民族精神个性的差异,民族精神个性的不同决定了语言的差异,语言的特征又反映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思维。
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世界观。
洪堡特关于语言世界观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各个语言学派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世界觀;语言哲学一、作为语言学家的洪堡特德国学者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一位在很多研究领域都颇有造诣的学者,尤其以在政治学、教育学、西方文学等领域的建树而著称。
在语言学领域,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语言思想家,被后世学者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
他的重要著作《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被现代语言学家视为普通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1]是《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这部巨著的导论,汇集了洪堡特数十年来关于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体现出他关于“语言与思维”“民族精神与世界观”的核心观点,形成了其“语言世界观”的主要思想。
虽然洪堡特不是探讨“语言世界观”概念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对此已有论述,但他运用极富辩证精神的论证,明晰了语言系统充满矛盾对立又终极统一的本质,赋予这一论域新的活力。
二十世纪以来,语言学界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乔姆斯基的《笛卡尔语言学》使洪堡特的思想得到了继承,虽然主要概念术语不尽相同,但两派学说在最终研究目的上都和洪堡特的学说比较接近,均可视为根源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之说[2]。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对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主要集中于对其语言哲学思想的阐述和与其他语言学理论的比较,以及在语言学习领域的应用等方面[3]。
第34卷第9期 2014年9月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Vo1.34,No.9
September.2014,087 ̄088
洪堡特语言世界观视角下英汉语 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孟 晋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内容提要] 隐喻的认知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焦点。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是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主要 哲学基础。本文以语言世界观为指导,对英汉语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英汉语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 及其原因。 [关键词] 语言世界观;隐喻认知对比;共性;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4)09.0087.02
一、
弓I言
近年来,隐喻是国内外众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隐喻 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 看作是一种装饰性的语言现象。自1980年Lakoff&Johnson 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隐喻的认知研究成为 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隐喻认知研究的基础上,从 语言哲学的角度探讨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哲学是关于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指导各种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英汉 语隐喻认知对比主要是以语言世界观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 语言世界观的问题最早是由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 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提出来的。洪堡特认为:“每 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从自身中造出语 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 语言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个圈子,人只有同时跨进 另一种语言的圈子,才有可能从原先的圈子里走出来。所以, 学会一种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里赢得 一个新的出发点。” 概括地讲,语言世界观的主要思想观点是:思维影响、 决定语言,尤其是语言结构的面貌。而语言凝化思维,对思 维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即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语 言认识世界的图像和方式不同。语言世界观首先是指它是一 个民族构筑的世界图像,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共同的;其次 是指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因此在我们来看,“语言世 界观”与“语言的民族性”是一致的,只是“语言世界观” 更具有哲学上的意义(陈家旭,2006)。 三、认知隐喻的本质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 语言的范畴,而属于认知的范畴。Lakoff和Johnson(1980) 在著作中明确指出,隐喻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 缺少的认知工具,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即 以熟悉的事物来认知抽象陌生事物 的过程和方式。隐喻是是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以发现 和创造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的一种认知过程,而联想和想象 的认知主体是具体文化语境下的社会语言人,隐喻认知不可 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因此,作为语言形式的隐喻是有 理据和有文化内涵的,从本质上说,隐喻是一种文化现象, [收稿日期]2014—06—07 不仅反映民族文化,其喻体和喻义又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 (谢暮松,2009)。 四、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 (一)隐喻认知共性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在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认知和概念这
外语教育中语言本质的哲学思考王幼明【摘要】Humboldt's thinking on the nature of language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docto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also brings new energy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the thinking of language philosophy, the research on the docto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ents a diversified trend. Humbold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world view of language, and expounds that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lies in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ty and creativity.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as absorbed a wide range of language resources, and has realized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itself.%洪堡特对语言本质的思考为博士外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语言研究带来新的活力。
在语言哲学思考中,博士外语教育研究呈现多元化的研究态势。
洪堡特提出语言世界观概念,阐述了语言本质在于民族性和创造性的不断融合与发展。
外语教育广泛吸收多元化语言资源,实现语言自身的丰富与发展。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5(000)014【总页数】3页(P54-55,49)【关键词】语言哲学;语言世界观;民族性;创造性;外语教育【作者】王幼明【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外语教研室,北京 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研究提出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和认识,于是出现哲学和语言的融合,产生了语言哲学(Linguistic Philosophy)。
洪堡特:《论⼈类语⾔结构的差异及其对⼈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国语⾔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1767年⽣于波茨坦。
1787—1789年就读于法兰克福⼤学和格廷根⼤学,1801—1810年任普鲁⼠宗教和教育⼤⾂,致⼒于教育事业的改⾰。
1809年创建柏林⼤学,即现在的洪堡⼤学.1810—1819年任外交官。
1919年以后辞去公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在德国近代史学者的笔下,他是⼀个具有⼈⽂主义精神的民主政治家,能⼲⽼练的外交家,学者型的社会活动家。
他⼜是⼀个追求完美⼈性的教育改⾰家,科研与教学相统⼀的新型⼤学的创建⼈,因此常为西⽅教育史家提到。
他有时出现在西⽅美学史、⽂艺理论的著作中,被描绘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思想的继承者,德国古典主义的最后⼀个代表。
⼈类学家也经常提到他,因为他继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康德(Immanuel Kant)之后,从实践和理论两⽅⾯从事过“⼈的研究”,⽐较过民族、⽂化的异同。
最后,在语⾔学史著者的眼中,他是⼀个伟⼤的语⾔理论家,普通语⾔学的奠基者。
洪堡特对许多语⾔都有⼴泛的认识。
他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洲的埃及语和亚洲的梵语、汉语、⽇语等多种语⾔,是⽐较语⾔学创始⼈之⼀。
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透过个别的语⾔现象,深⼊考察⼈类语⾔的普遍特性。
在语⾔的本质和功能、语⾔与思维的关系、语⾔的⽂化内涵等多⽅⾯的问题上,他都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和探讨,为现代语⾔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国最伟⼤的⼈物之⼀。
洪堡特第⼀篇有关语⾔学的著作是1820年6⽉29⽇在柏林学会宣读的⼀篇报告《依照语⾔发展的不同时期论语⾔的⽐较研究》,在这篇⽂章⾥他起草了他所设想的语⾔哲学体系的纲要。
1828年,他发表了《论双数》⼀⽂,这标志着他在语⾔研究上完全转向理论研究的开始。
他⼀⽣中最后也是最⼤的⼀项⼯作是《论⽖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写作,这篇巨著共分三卷,陆续出版已在他去世以后的1836—1840年。
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综述作者:宋雪唐诗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6期摘要:洪堡特是19世纪德国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一,他在对语言本质、语言与思维关系方面等诸多问题上都有其富有创造力的独特见解,为现代生成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通过对关于洪堡特思想近五年的研究综述,发现其独特的思维火花在一代又一代学者的研究中延续着蓬勃的生命力。
他的语言观为当代语言学界提供了更为廣阔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哲学;精神思维作者简介:宋雪(1993.11-),女,汉,山东省莱芜市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唐诗吟(1993.1-),女,汉,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一、洪堡特语言思想简析威廉.冯.洪堡特是德国的语言家、政治家及哲学家。
洪堡特的经历可分为两个阶段,早年从事于频繁的外交政治活动;直至退出政坛他开始致力于语言研究。
洪堡特对于语言有非常广泛的认识,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亚洲的梵语、汉语等多种语言。
他善于透过个别语言现象来深入思考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在对语言本质、语言与思维方面等诸多问题上都有其富有创造力的独特见解,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语言的分类上,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沿着一条由低向高呈阶梯式发展的道路向前发展,他根据词形有无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复杂程度,将人类语言划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及“屈折语”三种类型。
其中,屈折语最为高级,黏着语居其次,最后是孤立语。
对于语言本质的探讨,他认为语言是精神力量的外在表现,语言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精神活动,是一个民族满足其内在需求的外化。
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道生长起来的,民族精神就是民族语言,民族语言即是民族精神,其中民族精神占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