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38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健康教育指导【概念】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心脏病,时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病因】按原发病的不同部位,病因分为三类,主要由支气管、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等引起。
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多见,占80%~ 90%。
各种原因导致肺功能和结构的不可逆改变,发生反复的气道感染和低氧血症,导致一系列体液因子和肺血管的变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血管的结构重塑,产生肺动脉高压,发展成慢性肺心病。
【临床表现】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
肺、心功能代偿期时出现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急性感染时上述症状加重,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和肺气肿体征;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时出现呼吸衰竭、右心衰竭,少数病人可出现肺水肿及全心衰竭。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X线检查除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可有肺动脉高压征;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右心室肥大的改变,也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低电压图形;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测定右心窒流出道内径、右心室内径、右心室前壁的厚度、左、右心室内径比值、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及右心房等指标增大,为诊断慢性肺心病提供依据。
根据病人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其他胸肺疾病或肺血管病史,并已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其表现为:P2>A2、颈静脉怒张、肝大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及体静脉压升高等,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有右心增大肥厚的征象即可作出诊断。
【治疗原则】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应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衰竭和心积极处理并发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常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指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40岁以上发病多见,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好发于冬春季。
引起肺心病的因素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见,占80%~90%,其次有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等气管和肺部疾病。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一)休息与活动:心肺功能失代偿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采取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以减少机体耗氧量,促进心肺功能的恢复,减慢心率和减轻呼吸困难。
代偿期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为原则,鼓励病人进行适量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
对于卧床病人,应协助定时翻身、更换姿势,根据病人的耐受能力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缓慢的肌肉松弛活动。
缓解期应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
对有肺性脑病先兆者,用床档或保护性约束带约束肢体,必要时专人护理。
(二)饮食护理:给予高纤维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避免含糖高的食物,以免引起痰液粘稠。
如患者出现明显水肿、腹水或少尿,应限制钠水摄入,钠盐<3g/d,水<1500m1/d,蛋白质1.0~1.5 g/kg,碳水化合物控制在总热量的60%以下。
少食多餐,减少用餐时的疲劳,进餐前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
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三)病情观察: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注意有无发绀和呼吸困难及其严重程度,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观察有无右心衰竭的表现,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头痛、烦躁不安、神志改变等。
(四)吸氧护理:根据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程度不同,合理用氧,一般予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氧浓度一般在25%~35%,流量1~2L/min,防止高浓度吸氧抑制呼吸,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监测氧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