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corpulmonale)它是一种心脏病,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部的慢性病变引起,导致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肺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加,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有或不伴有右心衰竭。
它可以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大多数是从中年发展起来的。
老年肺心病主要来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发展而来。
它的发病率很高,尤其是在吸烟者中。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类:1、支气管、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慢性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引起的(COPD)最常见的,约80%~90%由此可见,COPD是老年肺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包括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放疗、结节病、过敏性肺泡炎、嗜酸性肉芽肿、隐源性弥漫性间质性肺炎、铍中毒、进行性系统性硬化、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肺泡硬石等。
2.胸部运动障碍性疾病很少见。
严重脊柱后、侧凸、脊柱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严重胸椎畸形、严重胸膜肥厚、肥胖伴肺通气不足、睡眠呼吸障碍、脊髓灰质炎等神经肌肉疾病,可引起胸活动、肺压力、支气管扭曲或变形、肺功能有限、气道排水不良、肺反复感染、肺气肿、或纤维化、缺氧、肺血管收缩、狭窄、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发展为肺心脏病。
三、肺血管疾病很少见。
肺动脉过敏性肉芽肿病、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和肺小动脉炎,以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可使肺小动脉狭窄、阻塞,导致肺动脉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负荷过大,发展为肺心脏病。
肺动脉和肺静脉压力,如纵隔肿瘤、动脉瘤等,也可见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4、其他肺感染不仅加重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增加肺小动脉痉挛、肺循环阻力、肺动脉压、右心室负荷甚至补偿损失。
反复肺感染、低氧血症和毒血症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原发性肺泡通不足、先天性口咽畸形、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可导致肺源性心脏病;肺切除术后和高原缺氧。
202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一、疾病概述(一)定义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疾病,肺血管阻力增加和肺动脉高压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主要临床症状是除原有支气管、肺和胸廓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逐步出现肺、心功能障碍以及其他脏器功能损害等的表现[1,2]。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肺心病的诊断可根据以下思路进行:1.病史: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原发于肺血管的疾病如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可无相应病史)。
2.主要症状:活动后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等。
3.主要阳性体征: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听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P2)亢进、下肢水肿或有腹水。
轻症患者体征可不明显。
4.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有助于诊断肺心病。
肺心病应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等疾病相鉴别。
(三)疾病严重程度分层肺心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肺心病和慢性肺心病两类;慢性肺心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缓解期和急性加重期。
在我国80%~90%的慢性肺心病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
二、药物治疗原则肺心病不同分类分期的治疗原则不同。
急性肺心病主要见于急性肺栓塞,或高度怀疑为急性肺栓塞导致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其处理主要是针对急性肺栓塞的治疗[3,4]。
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条件诊治,应紧急转诊至上级医院。
慢性肺心病的治疗主要目的为减轻症状、改善生命质量和活动耐力、减少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生存率,分为缓解期治疗和急性加重期治疗。
本指南主要针对慢性肺心病缓解期的药物治疗。
(一)缓解期治疗1.积极改善基础支气管/肺疾病,延缓基础疾病进展。
对于具有明显气流受限的患者,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和/或长效M受体阻滞剂(LAMA)吸入,即ICS+LABA、ICS+LAMA或ICS+LABA+LAMA。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简称肺心病,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导致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疾病,肺血管阻力增加和肺动脉高压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二)分类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肺心病和慢性肺心病两类。
急性肺心病主要见于急性肺栓塞,其处理主要是针对急性肺栓塞的治疗,本指南主要针对慢性肺心病。
(三)流行病学慢性肺心病是我国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间质性肺疾病等。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4.8‰[1]。
1992年在北京、湖北、辽宁农村调查102 230例居民的慢性肺心病患病率为4.4‰,其中≥1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6.7‰[2]。
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北方地区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并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病率明显增多,男女无明显差异。
冬、春季节和气候骤然变化时,易出现急性加重[2]。
二、病因学分析(一)病因1.支气管、肺疾病:包括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等。
2.肺血管疾病:原发于肺血管的病变,包括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均可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和右心室负荷加重,发展为慢性肺心病。
3.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以及神经肌肉疾患均可引起胸廓活动受限、肺受压、支气管扭曲或变形,导致肺功能及肺血管受损,继发肺动脉压力升高,产生肺心病。
4.其他: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可产生低氧血症,引起肺血管收缩,导致肺动脉高压,发展成慢性肺心病。
(二)发病机制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肺心病的发生与疾病演变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关联过程:1.肺动脉高压是使右心室后负荷增加,从而使右心室做功增加的始动环节。
呼吸内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护理要点一、概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晚期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进展缓慢,病程长,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复杂多变,常在原有胸、肺疾病临床表现的基础上,逐渐出现肺、心功能衰竭和其他器官损害的表现。
慢性肺心病可引起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紊乱及肺性脑病、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害、上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其中肺性肺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红细胞大多正常,部分患者发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老年患者常出现程度不等的贫血。
并发呼吸道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加或出现核左移,而老年患者增高不明显,甚至降低。
急性发作期,血液生化检查可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及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等结果。
动脉血气分析多显示Ⅱ型呼吸衰竭,即PaO2<60mmHg,PaCO2>50mmHg。
2.痰细菌学检查合并感染时可查到革兰阴性杆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病原体。
3.心电图检查出现右心室和右心房肥大的表现,如心电轴右偏,肺型P波,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重度顺时针方向转位。
4.X线检查除原有胸肺疾病的X线征象外,还表现出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的征象,如: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右下肺动脉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不小于0.17;中心肺动脉扩张,其高度不小于3mm右心室扩大。
5.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判断肺动脉高压,评估心功能,是目前对慢性肺心病进行早期诊断的一种无创性检查。
6.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适用于心肺功能代偿期(缓解期)患者,对早期发现肺心病、评估病情发展有一定帮助。
三、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评估发病情况,了解发病时间及诱因,询问发病前有无受凉、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等情况,有无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肺胸疾病病史,有无家族史及吸烟、酗酒等嗜好。
肺心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原则
肺心病全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肺心病的出现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使患者不能够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
本病病位虽主要在肺,但因病久而影响到多个脏腑,且多见虚中夹实,虚实兼见之症。
病情加重时,并发症也多,故在治疗时必须细加分析。
下面就请孔氏验方复方甘草细辛汤专家为我们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肺心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要点。
1、痰热壅肺型肺心病:患者会出现咳嗽、痰黄、痰液不易咯出、体热口渴、胸闷烦躁、大便干燥等症状。
治疗要点:以清热化痰为主。
2、寒痰壅盛型肺心病:患者会出现咳嗽痰多、短气喘息、痰白质稀、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等症状。
治疗要点:以温肺化痰、降气平喘为主。
3、肺肾气虚、痰浊壅盛型肺心病:患者会出现咳喘不止、痰多质稀、腰酸腿软、畏寒乏力、舌胖质暗、苔白滑脉弦细等症状。
治疗要点:以温肾纳气、肃肺化痰为主。
4、脾肾阳虚、水湿浸渍型肺心病:患者会出现咳嗽心悸、不得平卧、面色晦暗、四肢冷、浮肿少尿、苔滑腻、脉细等症状。
治疗要点:以温阳利水、健脾化痰为主。
临床中药验方复方甘草细辛汤内独含的“肺泡活肽素”,可迅速的包裹住肺泡,软化肺泡硬壳,层层拨落,解除对于肺泡的压迫,憋闷、气喘、干咳不止的症状就会大大减轻!。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人卫医学网考试整理如下:
1.控制感染
院外感染者病原菌多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莫拉菌,院内感染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克雷白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临床上常用于控制感染的抗菌药物有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或根据痰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通畅呼吸道
给予口服祛痰药以降低痰液粘度。
2%~4%碳酸氢钠10ml雾化吸入,每日3~4次,有较强的稀释粘痰作用。
使用氨茶碱、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支气管舒张药有助于改善通气。
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3.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肺心病患者的氧疗原则应为低浓度(25%~35%)持续给氧。
为增加通气量和减少二氧化碳潴留,可酌情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应用机械通气治疗。
4.控制心力衰竭
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首要措施仍是积极控制感染和改善呼吸功能,经此治疗后心力衰竭大多能得到改善,而不需要应用利尿剂和强心剂。
对治疗无效者,或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肺心病患者,可适当应用利尿剂、强心剂或血管扩张药。
(1)利尿剂:有减少血容量,减轻右心负荷,以及消肿的作用。
原则上应选用作用缓和的利尿药,剂量偏小,间歇或短期应用,尿量多时应注意补钾。
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25mg,每日1~3次,氨苯喋啶50~100mg,每日1~3次,一般不超过4天。
重度水肿而急需利尿的病人可用呋塞米(速尿)20mg 肌注或口服。
利尿过多可导致低钾、低氯性碱中毒,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以及血液浓缩等不良后果,应注意避免。
(2)强心剂:肺心病人由于慢性缺氧、感染、低血钾,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很低,易发生心律失常,故应用剂量宜小,并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制剂,如毛花甘丙(西地兰)0.2mg,或毒毛花苷k0.125mg加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
由于低氧血症、感染等均可使心率增快,故不宜单纯以心率作为衡量强心药应用和疗效考核的指标。
(3)血管扩张剂:对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肺动脉压有一定效果。
常用药物有尼群地平10mg,每日3次,巯甲丙脯酸12.5~25mg,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