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指南(2014)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诊疗指南一、概述(一)定义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简称肺心病,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导致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疾病,肺血管阻力增加和肺动脉高压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二)分类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肺心病和慢性肺心病两类。
急性肺心病主要见于急性肺栓塞,其处理主要是针对急性肺栓塞的治疗,本指南主要针对慢性肺心病。
(三)流行病学慢性肺心病是我国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间质性肺疾病等。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4.8‰[1]。
1992年在北京、湖北、辽宁农村调查102 230例居民的慢性肺心病患病率为4.4‰,其中≥1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6.7‰[2]。
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北方地区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并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病率明显增多,男女无明显差异。
冬、春季节和气候骤然变化时,易出现急性加重[2]。
二、病因学分析(一)病因1.支气管、肺疾病:包括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等。
2.肺血管疾病:原发于肺血管的病变,包括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均可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和右心室负荷加重,发展为慢性肺心病。
3.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以及神经肌肉疾患均可引起胸廓活动受限、肺受压、支气管扭曲或变形,导致肺功能及肺血管受损,继发肺动脉压力升高,产生肺心病。
4.其他: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可产生低氧血症,引起肺血管收缩,导致肺动脉高压,发展成慢性肺心病。
(二)发病机制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肺心病的发生与疾病演变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关联过程:1.肺动脉高压是使右心室后负荷增加,从而使右心室做功增加的始动环节。
2.右心室为维持在后负荷增加情况下的正常心输出量和心室充盈压而产生代偿反应,即发生右心室肥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引起右心室肥厚,最终发展为右心功能代偿不全及呼吸衰竭的一种心脏病。
本病我国较为常见,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急性发作以冬春季为主,肺心功能衰竭常因于急性呼吸道感染。
临床上以反复咳喘、咯痰、水肿、紫绀等为主要特征。
早期心肺功能尚能代偿,晚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并伴有多种并发症。
本病一般属于中医“喘证”、“痰饮”、“心悸”、“水肿”、“肺胀”等范畴。
前人虽无“肺心病”之说,然对本病病因病机乃至立法选方用药均有较详细的论述。
如《灵枢·本脏篇》记载:“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藏气法时论》指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亦云:“心下支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并提出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等治疗大法,对后世颇具影响。
明清之际,诸医家均认识到“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喘因痰作”;主张“实喘治肺,虚喘治肾”。
“虚实兼杂,肺脾肾同治之”,“欲降肺气,莫如治痰”,“脉不通亦为喘,活血行血则喘平矣!”均属见地之论,颇有临床指导意义。
【病因病理】一、西医引起肺心病的原因较复杂,但基本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肺、支气管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矽肺、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先天性肺囊肿等病所并发的肺气肿或肺纤维化。
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常见,我国约占发病人数的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病。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如类风湿性脊柱炎、广泛胸膜粘连、胸廓及脊柱畸形等。
3.肺血管疾病 如广泛或反复发生的多发性结节性肺动脉炎等。
后述两种原因均较少见。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病理演变的三个基本阶段。
长期慢性支气管炎过程中,由于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管腔内粘液性、炎性渗出物的不完全阻塞使吸入空气多于呼出,在相应部位的肺组织发生肺气肿,肺泡内压增加,使肺血管床受压和减少,产生肺动脉高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急救心肺之阴、加强淡渗行水利气、扶正祛邪并行挽治肺心病病案:姜某,男,68岁。
初诊:1982年2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十四年前因工作环境接触粉尘过多引起咳嗽、咯痰,并逐渐出现气短、气喘。
十年前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阻塞性肺气肿”、“高血压”,曾用益寿宁、氨茶碱、青霉素、链霉素等药治疗。
三年前出现下肢浮肿,活动稍多则喘促、心悸,心前区隐隐作痛。
1981年12月中旬,因工作劳累,加以外感,气短喘促加重,难以平卧,心慌、下肢浮肿较前明显,大便漆黑,本单位医院施治无效。
1982年1月18日以“肺心病”、“上消化道出血”转当地矿务局医院,经用青霉素、链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及安络血、Vit K3、双氢克尿噻、地高辛等药,并输血300ml,仍未见好,乃于今年2月2日入我院治疗。
入院时,患者喘促气短,难以平卧;咳声重浊,咯白泡沫痰;心悸;表情淡漠,神识恍惚,语音低怯;不思饮;右胁下痞块,双下肢浮肿,按之肌肤凹陷不起;两颧微红,唇甲紫绀。
西医诊为:①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②阻塞性肺气肿;③肺源性心脏病,肺功能不全Ⅲ级,心功能不全Ⅱ级。
入院九天,均按痰饮内伏、水气凌心、肺失宣降治疗,用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温化痰饮、宣降肺气,病情仍未缓解。
遂于1982年2月10日请赵老会诊。
当时患者抬肩喘息,坐卧不安,胸憋闷,气短促;咳嗽、咯痰白而黏,不易咯出;恶寒发热,汗出涔涔,口干渴,双目幻视,两手麻木。
诊查:唇甲紫绀,双膝以下浮肿,两颧红。
舌体胖大紫暗,苔白厚腻,脉疾。
查:桶状胸,有轻度三凹征,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左侧较多,右侧可闻及干鸣音。
心率120次/分,律齐,心音遥远。
肝在右肋下2.5cm,轻压痛,肝颈征(-)。
心电图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典型的肺型P波。
痰培养两次均有甲型链球菌生长。
辨证:心肺阴虚,久劳化热,痰湿伏肺,气血运行受阻。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转载)发表者:赵东奇1000人已访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肥厚,最终发展成为右心功能代偿不全及呼吸衰竭的一种心脏病。
本病在我国较为常见,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病死率较高。
急性发作以冬春季为主,呼吸道感染为急性发病的基本诱因。
早期心肺功能尚能代偿,晚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并常伴有多种并发症。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胀”、“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等范畴。
(一)辨证论治1.寒痰瘀血型(急性发作期)(1)主症咳嗽气喘,遇寒加剧,胸痛憋气,面青唇紫,恶寒散热。
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浮紧或弦滑。
(2)处方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半夏、川芎、炮附子、五味子、炙甘草各10g,炙麻黄8g,桂枝、干姜各5g,细辛6g.咳嗽加剧时,加款冬花、苏子、枇杷叶各129;痰黏甚者,加桔梗、川贝母各12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痰热瘀血型(急性发作期)(1)主症咳嗽气短,痰黄而黏或有血丝,胸胁胀满,身热口渴,目赤唇紫,甚则出现皮肤瘀斑,大便干燥。
舌质暗或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2)处方麻黄、生甘草各6g,杏仁、黄芩、丹参、赤芍、桑白皮各10g,金银花、板蓝根各15g,鱼腥草、生石膏(先煎)各30g,芦根、冬瓜仁各20g.痰热内盛者,加葶苈子、天竺黄各10g,鲜竹沥水lOOml;出血者,加牛角、紫珠草各30g,丹皮、侧柏叶各10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痰浊壅肺型(急性发作期)(1)主症咳嗽气喘,胸满闷胀,痰多黏腻。
舌苔白腻,脉滑。
(2)处方半夏、陈皮、苏子、苍术、厚朴各12g,茯苓15g,白芥子、莱菔子各10g,炙甘草6g.若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见喘咳痰多,色白而有泡沫者,加麻黄、细辛各6g,防风12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一二年总目录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5)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神志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87)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5)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65)内分泌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73)肾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1)外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9)风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13)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37)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65)血液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81)眼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93)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33)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45)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59)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67)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09)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5)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康复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61)老年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23)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3)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9)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16)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 (21)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西医诊治
沈庆法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10(038)001
【摘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慢性病变而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进而右心室肥厚,最终发展成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变.它是以心肺功能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病因以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为多见,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也可引起.其发病常见于气候寒冷地区,年龄在40岁以上.肺心病的临床表现为长期咳嗽、气急,甚至喘息、痰多、心悸、水肿的基本症状和病理来看,应属于中医的"喘咳"、"喘嗽"、"水气"、"痰饮"等范畴,它的形成初在肺经,久则累及脾、肾、心、肝.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沈庆法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J],
2.米力农联合注射用血塞通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 [J], 徐元峰
3.柏晋梅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J], 白震宁;王海萍
4.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的Meta分析 [J], 冯校;何淑玲;贾春艳;陶誉鹭
5.肿瘤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下):肾癌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J], 马成杰;李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沛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黄绍峰肺源性心脏病是各种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肺脏,导致肺功能受损,肺动脉高压而继发引起心脏病变的一组综合征。
在祖国医学中虽无相应的病名,但类似肺心病的文献记载却很多,大多散在痰饮、咳喘、伏饮、肺胀之中,根据肺心病不同时期的见症,中医也有相应的描述,如肺虚咳逆、水气凌心、肾不纳气、喘脱、喘厥等。
可见祖国医学对肺心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探讨。
病因病机:肺心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是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其他慢性肺部疾患逐渐演变而来,它实际上包括三个疾病病名:1慢支(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2阻塞性肺气肿;3右心劳损或衰竭。
祖国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开合,外合皮毛。
起到主呼吸、护表卫及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
当肺气虚,卫外功能失职时,六淫之邪就会侵入机体,肺脏为五脏之华盖,最为娇嫩,故易受邪,受邪后则肃降不能,气机不利,肺气不宣则引起一系列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此时若失治误治,以致咳喘不已,久则耗气伤阴,致使肺脏更虚,复加反复外感,周而复始,就逐渐形成了慢性咳喘之症----慢性支气管炎,此时的支气管内膜增生,粘液分泌增多,再加反复感染的浓痰栓子阻塞造成气体交换障碍、残留气体增加,肺泡组织不断破坏,久则就构成了典型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进一步发展导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加重了右心脏负担,若超过右心的负荷和其代偿能力,就会导致心衰,而出现一系列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
肺主气朝百脉,心主血灌流全身,二者密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气血精微物质周而复始的营养全身各脏器的功能,肺虚则不能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湿停聚、久则泛溢于肌肤,则引起水肿,上则水气凌心,出现咳吐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动则喘甚等心气虚的症状,久则水湿阻遏心阳,致使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出现肢冷端坐呼吸、口唇紫绀,肝脏大脉结代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心肺同病,肺源性心脏病也就逐渐形成了。
肺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贯百脉通它脏,所以肺病不但可累计它脏,其他各脏的病变亦可累及肺,正如古人所言:肺不伤不咳,脾不伤咳而无痰,肾不伤咳而不喘。
2013-09-20 11:57 首次病程记录患者:胡翠蓉,女,43岁,因“发作性呼吸困难20余年,加重伴水肿4天”收住入院。
病例特点:1、中年女性,起病缓慢,病程长;2、自20余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作性咳嗽、咳痰、喘息,每次发作痰呈白色,喘息时大汗淋漓,不能平卧,全身青紫,喉部发出高调喘鸣音,经当地医院诊断“支气管哮喘”给予青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物静脉滴注后症状可缓解,缓解后可正常劳动。
近5年来,常有小发作,常用“氨茶碱”口服可控制,但每年春秋季节均有大发作,每年2次以上,每次大发作均需静脉推注氨茶碱和地塞米松等治疗方可缓解。
4天前因受凉后上述症状加重,胸闷、呼气性呼吸困难、面部青紫、烦躁不安,双下肢水肿,不伴有发热、咯血,经当地卫生院治疗后(具体用药不详)无明显好转,遂入我科。
本次发病以来,体力明显下降、乏力、虚弱,阵发性意识模糊、夜间休息差无发热,咽痛及关节疼痛,食纳明显减少,腹胀,无恶心、呕吐,尿量减少,大便如常。
3、既往无过敏史,否认有高血压病史,无“支气管哮喘”家族史。
4、体格检查T 37.8℃,P 138次/分,R 28次/分,Bp 1 26/76mmHg。
发育营养正常,急性重病容,端坐张口呼吸。
神志清楚,口唇发绀。
颈静脉怒张,呼吸深快,三凹征(+),桶状胸,肋间隙增宽,两侧呼吸运动对称,触觉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两肺呼吸音减弱,两肺布满哮鸣音。
剑突下可见心尖搏动,心率138次/分,心律齐,第一心音减弱。
三尖瓣区可闻及Ⅲ/Ⅳ期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肝肋缘下1cm,剑突下2cm,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
5、辅助检查暂缺初步诊断: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诊断依据: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有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史20余年,加重4天;发作时伴有哮鸣音,呼气延长,用茶碱及激素类药物可完全缓解;体检有端坐张口呼吸、口唇发绀、三凹征等严重缺氧表现,以及桶状胸,肋间隙增宽,触觉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两肺呼吸音减弱,两肺布满哮鸣音,故考虑诊断。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辨证施治根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属于中医的“肺胀”、“咳嗽”、“喘证”、“心悸”、“血证”、“水肿”等范畴。
《内经》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肺高则上气肩息”的记载,是关于本病症状的描述。
多因咳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心、肺、脾、肾功能失调或虚损,经络失用,津、水、血、气失和而发病。
病位在心在肺,涉及脾肾,症候表现虚实夹杂。
1 辨证施治1.1外寒内饮证候:喘咳气喘,遇寒加剧,胸闷憋气,心悸,痰白清稀或呈泡沫状,或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肢体痛楚,口不渴,舌质淡暗,苔薄白滑润,治法:解表化饮,祛痰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15g,桂枝15g,白芍15g,北细辛6g,干姜9g,半夏10g,甘草6g,五味子15g,瓜蒌15g,杏仁12g。
加减:咳痰量多者,加白芥子、苏子;恶寒发热,周身关节疼痛甚者,加羌活、白芷[1]。
1.2痰热壅肺证候:咳喘气短,痰多黄稠,喘不得卧,面赤心烦,心悸痞闷,口干而渴,面浮肢肿,口唇发绀,舌红绛,苔黄,脉多沉数或沉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清金保肺汤加减。
天冬20g,麦冬20g,沙参20g,石斛15g,玉竹12g,葶苈子15g,杏仁10g,瓜蒌20g,茯苓15g,当归15g,甘草6g。
加减:痰腥味异常或呈绿色者,加鱼腥草、败酱草、黄芩、山栀;胸憋、气短重者,加苏子、厚朴;口唇发绀甚者,加丹参、丹皮、赤芍。
1.3气滞血瘀证候:心悸怔忡,喘而胀满,腹胀纳呆,口干,渴不欲饮,两颧红赤,便秘,舌绛无苔,舌质隐青或有瘀点或瘀斑,脉多沉涩或结代[2]。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调营饮。
莪术10g,川芎15g,当归15g,元胡20g,赤芍20g,大黄5g,槟榔15g,陈皮15g,大腹皮20g,葶苈子15g,茯苓15g,桑白皮20g,细辛3g,肉桂10g,白芷15g,甘草9g。
加减:喘而胀满明显者,可加瓜蒌、厚朴;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者,可加丹参、地鳖虫。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指南(2014版)一、诊断依据1、病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等病史。
2、症状有咳嗽、咯痰,进行性气促的临床症状。
3、体征有肺气肿或肺动脉高压体征。
4、辅助检查⑴X线征象具备以下①-④项中1项可提示,2项以上者可以诊断,具有⑤项者即可诊断。
①右肺下肺动脉干扩张:横径≥15mm;右肺动脉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经动态观察,较原右肺动脉干增宽2mm以上。
②肺动脉段中段突出或其高度≥3mm。
③中心动脉扩张和外周动分支纤细形成鲜明对比。
④右前斜位圆锥部显著突出或锥高≥7mm。
⑤右心室增大。
⑵心电图检查:具有1条主要条件即可诊断,2条次要条件为可疑肺心病的心电图表现。
主要条件:①额面平均电轴≥+90°;②V1导联R/S≥1;③重度顺钟向转位(V5导联R/S≤1);④R V1+S V5>1.05mV;⑤aVR导联R/S或R/Q≥1;⑦肺型P波(V1、V2导联P波高尖,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高尖,电压>0.25mV)。
次要条件:①可有肢体导联低电压;②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或不完全)。
⑶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一下2条件,其中必须有一条主要条件。
主要条件:①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②右心室内径>20mm;③右心室前壁厚度>5mm;⑥右心室流出道和左心房内径比>1.4;⑦肺动脉瓣曲线出现肺动脉高压征象者(a波低平或幅度<2mm,有收缩中期关闭征)。
参考条件:①室间隔厚度≥12mm,搏动幅度<5mm或呈矛盾运动征象;②右心房增大,直径>25mm(剑突下区);③三尖瓣前叶曲线DE、EF速度增快,E峰呈高尖型,或有AC期延长;④二尖瓣前叶曲线幅度低,CE<18mm,CD段上升缓慢、延长、呈水平或有EF下降速度减慢<90mm/s。
5、临床分期⑴代偿期与失代偿期①肺心功能代偿期咳嗽、咯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力下降。
具有基础疾病的体征和肺动脉高压的体征等。
肝颈回流征阳性、颈静脉充盈、右肋沿下可以触及肝脏下极。
②肺心功能失代偿期表现为呼吸衰竭、有心衰竭、及其他系统损害症状和体征等。
⑵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加重期表现为原有的病情急性加重,常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诱发,表现为咳嗽、咯黄痰脓痰、发热、呼吸困难,气喘明显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明显干湿啰音,白细胞和中性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二、辨证论治慢性肺心病多由于肺脏疾患迁延失治,痰瘀稽留,正虚卫外不顾,外邪易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反复发作。
本病证候要素以痰、火(热)、水饮、瘀血、阳虚、气虚为主,病位肺、肾、心为主。
痰、火(热)多表现于心、脑、肺而成痰浊蒙窍、痰浊蕴肺、痰热蕴肺;气虚多表现于肺、心、肾而成心肺气虚、肺肾气虚;阳虚、水饮多表现于心、肾而成心肾阳虚或伴水泛等;瘀血多兼痰、阳虚、气虚、火(热)。
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为肺、心、肾的阳气虚损,邪实为痰、火、瘀血。
病情发作时的病机以痰(痰热、痰浊)阻或痰瘀互阻为关键,雍阻肺系,时或蒙扰心脑而致窍闭风动;邪盛正衰,可发生脱证之危候。
病情缓解时,痰、瘀、水饮减轻,但痰、瘀稽留,正虚显露而多表现为肺、心、肾虚损,见于心肺气虚、肺肾气虚、心肾阳虚,多兼有痰瘀。
本病的证候大致为实证类(寒饮停肺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阳虚水泛证、痰蒙神窍证);虚证类(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兼证类(血瘀证)三类九证候。
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急则以清热、涤痰、活血、化饮利水、宣肺降气、开窍立法而兼顾正气;缓则以补肺、养心、益肾为主,并根据气虚、阳虚之偏而分别益气、温阳,兼顾祛痰活血。
1、实证类⑴、寒饮停肺证主症:喘满不得卧,咳嗽,痰多、色白、质清稀或呈泡沫状,气短、恶寒,遇寒发作或加重,舌质淡。
次症:周身酸痛,发热,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弦、紧。
诊断:①咳逆喘满不得卧或气短;②咳痰、色白、清稀或呈泡沫状;③恶寒或并发热,遇寒加重;④周身酸痛;⑤舌苔白或白滑,脉紧或弦紧。
具备①、②两项,加③、④、⑤中一项。
治法:疏风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6g,桂枝9g,干姜9g,细辛3g,白芍12g,泽泻12g,紫苏子9g,苦杏仁9g。
饮郁化热,烦躁口渴者,减桂枝、干姜,加黄芩12g、桑白皮12g;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加射干9g,喘息不得平卧,加白芥子9g、葶苈子(包煎)12g;肢体疼痛者,加羌活9g、独活9g;头痛者,加白芷9g、葛根9g。
中成药:小青龙颗粒每日3次。
⑵、痰热壅肺证主症:喘促,动则喘甚,咳嗽,痰粘稠,痰黄,胸闷,口渴,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次症:发热,烦躁,紫绀,不能平卧,纳呆,咯痰不爽,气短,舌苔干燥。
诊断:①喘促或胸闷气短、甚者不能平卧,动则加重,或咳嗽;②痰色黄或粘稠,咯痰不爽;③发热或口渴;④大便干结;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或脉数或滑数。
具备①、②两项,加③、④、⑤中两项。
治法:清热化痰,宣降肺气。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瓜蒌15g,胆南星6g,法半夏9g,浙贝母9g,栀子9g,桑白皮12g,黄芩12g,苦杏仁9g,玄参12g,陈皮12g,桔梗9g。
痰鸣喘息不得平卧者,加厚朴9g,紫苏子9g,葶苈子(包煎)12g;咳痰黄多者,加薏苡仁12g,败酱草15g,鱼腥草20g,冬瓜仁12g;痰多粘稠者、咯痰不爽者,减半夏,加百合12g,百部12g,荸荠30g;胸闷痛明显者,加延胡索9g,枳壳12g;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9g,枳实12g,芒硝(冲服)6g;热甚烦躁、面红、大汗出者,加生石膏(先煎)20g,知母12g;热盛伤阴者,加天花粉12g,生地黄15g;痰少质粘,口渴,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减半夏,加西洋参9g,沙参15g,麦冬15g;尿少浮肿者,加车前子(包煎)12g,泽泻12g,大腹皮12g;兼有血瘀者,加赤芍12g,桃仁12g;外感风寒者,加麻黄6g,紫苏梗9g。
中成药:肺力咳胶囊;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
⑶、痰湿阻肺证主症:喘促,动则喘甚,咳嗽,痰粘稠,痰白,胸闷,胃脘痞满,纳呆,食少,舌苔白、腻,脉滑。
次症:咯痰不爽,气短,痰多,痰清稀,乏力,腹胀,便溏,舌苔薄,脉弦。
诊断:①喘促或胸闷气短,甚者不能平卧,动则加重,或咳嗽;②痰多,色白或清稀或粘稠;③纳呆或食少;④胃脘部痞满或腹胀;⑤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具备①、②两项,加③、④、⑤中两项。
治法:燥湿化痰,宣降肺气。
方药:半夏厚朴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
姜半夏9g,厚朴9g,茯苓15g,葶苈子(包煎)12g,白芥子9g,紫苏子9g,莱菔子9g,薤白12g,枳壳9g,生姜6g。
脘腹胀闷,加木香9g,陈皮12g;口黏、纳呆者,加豆蔻9g,白术12g;大便秘结者,加焦槟榔12g,枳实9g;尿少浮肿者,加车前子(包煎)12g,防己12g,大腹皮12g;外感风热者,减薤白,加金银花12g,连翘12g,僵蚕9g;外感风寒者,加麻黄6g,荆芥9g,防风9g。
中成药:祛痰止咳胶囊。
⑷、阳虚水泛证主症:咳嗽,喘促,气短,肢体浮肿,苔白,胸闷,不能平卧,乏力,紫绀,舌苔白。
次症:心悸,痰少,肢冷,畏寒,纳呆,神疲,尿少,舌苔滑,脉沉、滑、弦。
诊断:①喘促或胸闷气短,甚者不能平卧,动则加重,或咳嗽;②肢体浮肿;③神疲乏力、动则加重;④心悸,动则尤甚;⑤肢冷或畏寒;⑥舌苔白或白滑,脉沉滑或沉弦。
具备①、②两项,加③、④、⑤、⑥中三项。
治法:温补心肾,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和五苓散加减。
炮附片(先煎)9g,肉桂(后下)6g,细辛3g,茯苓15g,白芍12g,白术12g,猪苓12g,泽泻12g,防己9g,赤芍12g,生姜6g。
畏寒肢冷甚者,去生姜,加干姜9g;血瘀而紫绀明显者,加川芎9g,泽兰12g,益母草12g;水肿,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平卧,咳吐白色泡沫者,加椒目6g,葶苈子(包煎)12g,牵牛子6g;脘腹胀满者,大腹皮12g,焦槟榔15g,枳壳12g;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9g,黄连6g,竹茹3g;浊邪上犯而呕吐严重者,可用大黄9g、姜半夏9g水煎灌肠;浮肿消失者,重在温补心肾,可去猪苓,泽泻,加淫羊藿9g,人参9g;兼有伤阴而口渴、舌红者,减生姜、猪苓,阿胶(烊化)12g,玄参15g,天冬15g。
中成药:济生肾气,参附注射液。
⑸、痰蒙神窍证主症:喉中痰鸣,痰粘稠,喘促,动则喘甚,头痛,烦躁,恍惚,嗜睡,谵妄,昏迷,瘈疭甚者抽搐,舌苔白腻,脉滑、数。
次症:苔白、黄。
诊断:①神志异常(恍惚、嗜睡、谵妄、昏迷),或瘈疭甚至抽搐;②烦躁或伴头痛;③喘促,动则加重;④喉中痰鸣;⑤舌苔腻,脉滑或脉数。
具备①、②中一项,加③、④、⑤中二项。
治法:豁痰开窍醒神。
方药:涤痰汤加减。
法半夏9g,橘红12g,郁金12g,天竺黄9g,枳实9g,人参9g,川芎9g,细辛3g,石菖蒲6g,远志9g。
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湿者,法半夏易为姜半夏,减天竺黄,加白芥子9g,莱菔子9g,或配合苏合香丸;痰热内盛,身热,谵语,舌红绛、苔黄者,减川芎、细辛,加水牛角(先煎)50g,胆南星6g,连翘12g,黄连6g,炒栀子9g,或家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腑气不通者,加大黄(后下)6g,芒硝(冲服)6g;抽搐明显者,加钩藤9g,全蝎9g,羚羊角粉(冲服)0.6g。
中成药:偏痰浊蒙巧者,苏合香丸口服或鼻饲,每次1丸,每日1-2次;偏痰热蒙巧者,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每次1丸,每日1-2次;清开灵注射液40ml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静滴,每日2次。
2、虚证类⑴、心肺气虚证主症:喘促,动则喘甚,胸闷,气短,心悸,怔忡,乏力,动则气短,乏力、心悸加重,神疲,自汗,易感冒,舌质淡,舌苔白,次症:咳嗽,脉结、代。
诊断:①喘促或气短,动则加重;②心悸或怔忡,动则加重;③易感冒;④神疲乏力或自汗,动则加重;⑤面目虚浮;⑥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或细弱。
具备①、②两项,加③、④、⑤、⑥、中两项。
治法:补益心肺。
方药:养心汤加减。
人参9g,黄芪15g,肉桂6g,茯苓15g,麦冬12g,远志12g,五味子9g,僵蚕9g,浙贝母9g,赤芍12g,陈皮9g,炙甘草9g。
咳嗽痰多,舌苔白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苦杏仁9g;动则喘甚者,加蛤蚧粉(冲服)3g;面目虚浮,畏风寒者,加淫羊藿9g,泽泻12g,车前子(包煎)15g;心悸,怔忡,自汗者,加煅龙骨(先煎)15g,煅牡蛎(先煎)15g,浮小麦12g;肢体浮肿者,加车前子(包煎)12g,泽泻12g。
血瘀较甚者,可选择补阳还五汤化裁。
中成药:偏心气虚者,补心口服液;心肺气虚兼有血瘀者,选用补肺活血胶囊。
⑵、肺肾气虚证主症:喘促,胸闷,气短,动则加重,咳嗽,面目浮肿,头昏,神疲,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小便频数,夜尿增多,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