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docx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docx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docx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docx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爆发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叫爆发流行病学调查。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因为爆发的病例发生集中,一般有共同的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对爆发调查重要的是有时间的概念,要抓住在同一潜伏期内同时出现大量基本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这个重要特征。

一、意义和任务:

1、意义:

(1)从方法学来讲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流行过程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2)此法可迅速消灭爆发疫区(消灭疫源地)

(3)爆发,单个疫源地调查,成为地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为研究流行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2、任务:

(1)接到报告后迅速起赴现场,对爆发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初步假设,采取可行措施。

(2)据初步假设进一步调查,查明具体,因素条件,得出初步结论,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

(3)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爆发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4)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二、步骤、内容、方法

到达现场后,要初步了解情况,然后马上进行调查。

(一)核实诊断:(临床、实验、流行病学)同一次爆发的病例,临床表现大同小异,所以可根据部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迅速地做出正确综合诊断。

可用实验室的方法确诊一部分病人,其他人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该病表现出来流行病学特点,要根据流行病学推断临床症状。

夏季某地发生一批有脑炎症状的病人;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集中在一个地区发生。但流行病学特点,乙脑曾高度散发;这一点不符和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而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经实验室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二)证实爆发:一种病原体是否发生爆发,要根据爆发的定义来判断。

确定爆发存在:确认爆发是否存在,根据爆发定义来判断。

在普查中了解: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2、发病时期;

3、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结果,预防接种

4、居住、饮食、生活用水及其生活习惯、劳动力、社交活动;

5、暴露于可疑的传染源和传播因素的情况

6、接触者。

(三)、发现全部病人:

在一个集体内,凡发生病人的地方都要普查;在农村根据了解病人的分布范围,进行普查;在城市根据病人分布的情况来确定普查的范围。

(四)、收集有关资料:()

1、现实情况:爆发发生的日期:爆发开始与发展情况:该单位(地区)人口数(自然地理状况、社会风俗习惯);已采取了什么措施;近期居民生活(饮食——吃、喝)、生产(劳动性质、地点)、社会活动情况(集会、交往);是否有促进本病发生的原因;

2、既往:了解爆发发生前,有无类似的疾病,预防接种情况,过去一般发病情况。

3、了解可能的传播途径,如果为肠道传染病,途径为水还有食物。

(五)、采取相应防制措施: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接触者进行登记,密切观察,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

三、爆发调查分析:步骤:核对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1、核对资料:对于

不完整的资料应设法补偿。

2、整理资料:按地区、人群、时间特点描述疾病的分布。

(1)爆发强度,计算罹患率;

(2)地区分布:可以根据不同地点计算发病率;根据病例发病地点,绘制标点地图,观察病例是否集中于某地区。

(3)人群分布:可按年龄、性别、职业分组计算。注意:根据暴露性状进行分组,计算-.

(4)时间分布:根据发病日期统计单位时间内的病例数。横坐标:时间单位,纵坐标:病例数。

病例数

时间

流行曲线

(5) 、潜伏期的推算:如爆发属于同一次暴露于某个传播因子或同一个传 染源,而

且续发病例少时,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最短最长,平均潜伏期。

(6) 潜伏期:

1)潜伏期的推算:有些疾病爆发如果是二次暴露和同源流行

续发病例很

少,则能较准确地推算出最短、最长平均潜伏期。如一次聚餐引发的食物中毒的 爆发。续发病例少,可以从暴露日期至第一个病例发病日期推算出最短潜伏期; 暴露日期至最后一个发病日期,可以推算出最长潜伏期。

------- ?

最后一个病例发病的时间 对于潜伏期较短的疾病可用 ……进行计算。

(2)、确定暴露日期(时间)

可从发病高峰倒推一个潜伏期,潜伏期来推算暴露日期(时间范围)

3、分析资料:主要目的是分析和探索引起爆发的原因,根据疾病分布(地 区、人

群、时间分布)特点,找出爆发的特点,再根据爆发的特点,分析爆发可 能的原因。

(1)时间分布特点→推算出潜伏期

(2) 人群分布特点: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如食物中毒引起的

爆发:

暴露 第一 i?发病时间 感染地点→传染源、传播因子;

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1目的 为预防、控制公司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员工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公司正常生产秩序和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规和《湛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管辖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3工作目标 宣传普及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完善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程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的机制;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控制公司范围内突发传染病疫情。 4工作原则 4.1高度重视,预防为主。要清醒认识疫情防控形势,克服松懈和麻痹思想,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群众性防控工作的宣传,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加强各项防控措施的督促、检查和落实。 4.2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各部门建立一把手负责机制,对

于因工作马虎、监控不严、汇报不及时、处理方式不妥当等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和个人,将追究责任。 4.3突出重点,快速反应。突出抓好重点时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和重点群体的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控、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一旦发生疫情,要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 5组织机构 5.1公司成立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和落实公司突发传染病的应急防控工作。成员如下:组长:公司总经理 副组长:分管爱卫工作的公司领导 组员:后勤中心经理安质部经理、调度室主任、公司办主任、人力资源部经理、计财部经理、湛江港公安局调顺港区派出所所长、门卫队队长。 5.1.2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公司后勤中心,负责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的日常工作。 6职责 6.1公司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湛江市和上级政府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单位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6.2检查、督促公司各部门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传染病诊断标准(新)12种(1)

附件:1、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2、甲型H1N1 流感(2009 年试行第三版) 3、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4、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5、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6、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7、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8、麻疹(WS296-2008) 9、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11、风疹 (WS297-2008) 12、手足口病(2009 版)

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1.2 经过3d~35d(一般为5d~14d)的潜伏期。 1.2 临床表现 1.2.1 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有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1.2.2 退热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1.2.3 麻痹60d 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1.3 实验室检测 1.3.1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 1.3.2 发病前6 周内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 或未接种疫苗病毒,麻痹后一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 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 倍升高者。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3 诊断 3.1 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15 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3.2 临床断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3.2.1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1。 3.3.2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2。 3.3.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3.3。 3.确诊病例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3.1。 3.4 排除病例 3.4.1 疑似病例经实验室和临床检查有确凿证据诊断为非脊髓灰质炎的其他疾病。 3.4.2 疑似病例的合格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或麻痹后1 个月内脑脊液或血液特异性IgM 抗体阴性,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 抗体滴数比急性期无4 倍升高者。 3.5 与OPV 有关的其他病例 3.5.1 服苗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疑似病例近期曾有OPV 免疫史,且在服用OPV 免后4d~35d 内发热,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再服用OVP,从粪便标本中只能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该病毒和原始疫苗病毒相比,VP1 区基因序列变异<1%。 3.5.2 服疫苗接触者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病例:疑似病例曾与OVP 免疫者在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爆发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叫爆发流行病学调查。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因为爆发的病例发生集中,一般有共同的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对爆发调查重要的是有时间的概念,要抓住在同一潜伏期内同时出现大量基本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这个重要特征。 一、意义和任务: 1、意义: 1)从方法学来讲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流行过程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 (2)此法可迅速消灭爆发疫区(消灭疫源地) (3)爆发,单个疫源地调查,成为地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为研究流行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2、任务: (1)接到报告后迅速起赴现场,对爆发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初步假设,采取可行措施。 (2)据初步假设进一步调查,查明具体,因素条件,得出初步结论,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 (3)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爆发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4)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二、步骤、内容、方法 到达现场后,要初步了解情况,然后马上进行调查。

(一)核实诊断:(临床、实验、流行病学)同一次爆发的病例,临床表现大同小异,所以可根据部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迅速地做出正确综合诊断。 可用实验室的方法确诊一部分病人,其他人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该病表现出来流行病学特点,要根据流行病学推断临床症状。 夏季某地发生一批有脑炎症状的病人;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集中在一个地区发生。但流行病学特点,乙脑曾高度散发;这一点不符和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而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经实验室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二)证实爆发: 一种病原体是否发生爆发,要根据爆发的定义来判断。 确定爆发存在:确认爆发是否存在,根据爆发定义来判断。 在普查中了解: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2、发病时期; 3、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结果,预防接种 4、居住、饮食、生活用水及其生活习惯、劳动力、社交活动; 5、暴露于可疑的传染源和传播因素的情况 、接触者。 6 (三)、发现全部病人: 在一个集体内,凡发生病人的地方都要普查;在农村根据了解病人的分布范围,进行普查;在城市根据病人分布的情况来确定普查的范围。 (四)、收集有关资料:() 1、现实情况: 爆发发生的日期:

传染病应急演练

X X X突发传染病应急演练方案 为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传染病疫情蔓延,依法、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传染病预防和救治工作,强化应急处置意识,检验XX对传染病的接诊、隔离、疫情报告、转运、个人防护及消杀等能力,制定本模拟演练方案。 一、演练时间:XXX 二、演练地点:XXX门诊大厅、初检中心、急诊科。 三、参演部门 参演部门:医务科、院感办、护理部、院长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初检中心、颌面外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司机班、保卫处、行政值班。 具体参演人员详见各个模拟场景安排。 四、演练内容 1.1名“疑似甲型H7N9流感”发热患者到医院就诊,演练接诊与转送流程。 2.演练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和消毒隔离。 五、演练过程安排 1.2015年1月8日,参演人员11:20分在初检中心前集合 2.11:30演练开始。 3.具体环节 本环节以现场追踪的方式进行,主要查看预检分诊、接诊流程、会诊转运、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登记报告、消毒隔离及医务人员自身防护、药械物资储备、设备维护、后勤保障等。 (1)模拟场景1——接诊 11:30,1名成年男性病人,因要求拔牙来我院就诊,同时伴有

发热、咳嗽症状。 ?患者按照挂号大厅设立的“发热病人请到分诊台测量体温”指示,主动到分诊台; ?分诊护士为患者测量体温,经测量体温39℃。 ?分诊护士为患者佩戴口罩,简单询问病史和个人情况,引导其到初检中心。 ?初检中心护士询问患者一般情况,来自何处,是何职业,禽类接触史等,认真登记,引导初诊中心诊室就诊。 ?初检中心医生接诊,询问患者病史:发热、咳嗽、痰少,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1天;T 39℃,精神差。口腔系统检查,排除发热症状由口腔疾病引起。追问患者流行病学史:是否来自疫区?是否有禽类接触史?经询问患者为贩运禽类商贩。 接诊医生初步诊断患者为“甲型H7N9流感疑似病例?” ⑤初检中心护士将患者引导至急诊科隔离观察,并通知应急小分队医生与护士。 (2)模拟场景2——报告 ?应急小分队医生及时向医务科、院感办报告疫情。接到报告,院感办接到报告立即按程序向渝北区CDC报告;医务科立即向主管院长、市卫生局报告。 ?应急小分队医生、护士做好防护,观察患者病情,做好转运准备。 ?医务科电话报告院办,请示司机班转运。 ?医务科电话通知保卫处,要求做好警戒,确保转运病人时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3)模拟场景3——转运 立即派出救护车辆、医生、护士、司机各1名,医务人员(包括

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

$ 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 各科室: 现将我院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如下: 一、传染病疫情概况:2011年5-6月我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7种,发病数61例,其中乙类传染病4种发病数50例,丙类传染病2种发病数3例,其它传染病1种发病数8例,无甲类及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发生。发病依次为肺结核42例占发病%、水痘8例占发病%、细菌性痢疾7例占发病%、手足口病2例占发病%、梅毒1例占发病%、腮腺炎1例占发病%。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51例占总数的%,其中肺结核42例,水痘8例,腮腺炎1例,分别占呼吸道传染病数的%、%,%。 肠道传染病:共报告9例占总数的%,其中细菌性痢疾报告7例占发病数的%,手足口病报告2例占发病总数的%。 · 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梅毒1例占发病总数的%。 分析本月疫情平稳无重大传染病发生。 三、报卡质量评价: 1.我院传染病报告科室共有19个,本月报告科室7个,占%,个别科室及个别医生长年未报传染卡,或者督查时才报告,影响了我院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希望各科室加强对传染病监测,杜绝迟报、漏报。

2.报卡较好科室分别是:内一科、小儿科、中医科、内三科、一门诊放射科、内二科、急内科、二门诊放射科。 3.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传染卡填卡内容不完整,甚至有逻辑错误。 4.今年由于传染病报告质量的考核要求更加严格,新增了儿童家长姓名、工作单位、病例诊断时间、出生年月日、等要求必填项目必须填写完整,不得漏项。 四、— 5-10月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院已建立肠道 五、结论: 门诊,进行肠道传染病监测。近期仍有麻疹发病,要继续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以发热病及流感样病例为重点,加强发热门诊工作,重点做好麻疹及手足口病宣传及培训。继续做好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严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突发传染病应急演练解决方案

突发传染病应急演练 解决方案

为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传染病疫情蔓延,依法、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传染病预防和救治工作,强化应急处置意识,检验XX对传染病的接诊、隔离、疫情报告、转运、个人防护及消杀等能力,制定本模拟演练方案。 一、演练时间:** 二、演练地点:**门诊大厅、初检中心、急诊科。 三、参演部门 参演部门:医务科、院感办、护理部、院长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初检中心、颌面外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司机班、保卫处、行政值班。 具体参演人员详见各个模拟场景安排。 四、演练内容 1.1名“疑似甲型H7N9流感”发热患者到医院就诊,演练接诊与转送流程。 2.演练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和消毒隔离。

五、演练过程安排 1.2020年4月8日,参演人员11:20分在初检中心前集合 2.11:30演练开始。 3.具体环节 本环节以现场追踪的方式进行,主要查看预检分诊、接诊流程、会诊转运、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登记报告、消毒隔离及医务人员自身防护、药械物资储备、设备维护、后勤保障等。 (1)模拟场景1——接诊 11:30,1名成年男性病人,因要求拔牙来我院就诊,同时伴有发热、咳嗽症状。 ①患者按照挂号大厅设立的“发热病人请到分诊台测量体温”指示,主动到分诊台; ②分诊护士为患者测量体温,经测量体温39℃。 ③分诊护士为患者佩戴口罩,简单询问病史和个人情况,引导其到初检中心。

④初检中心护士询问患者一般情况,来自何处,是何职业,禽类接触史等,认真登记,引导初诊中心诊室就诊。 ⑤初检中心医生接诊,询问患者病史:发热、咳嗽、痰少,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1天;T 39℃,精神差。口腔系统检查,排除发热症状由口腔疾病引起。追问患者流行病学史:是否来自疫区?是否有禽类接触史?经询问患者为贩运禽类商贩。 接诊医生初步诊断患者为“甲型H7N9流感疑似病例?” ⑤初检中心护士将患者引导至急诊科隔离观察,并通知应急小分队医生与护士。 (2)模拟场景2——报告 ①应急小分队医生及时向医务科、院感办报告疫情。接到报告,院感办接到报告立即按程序向渝北区CDC报告;医务科立即向主管院长、市卫生局报告。 ②应急小分队医生、护士做好防护,观察患者病情,做好转运准备。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 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2.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 阿米巴痢疾 一、急性阿米巴痢疾: 疑似病例: 起病稍缓,腹痛,腹泻,大便暗红色,带血、脓或粘液,或为稀糊状,有腥臭。 二、确诊病例: 1.粪便检查发现有包囊或小滋养体。 2.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大滋养体。 3.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组织内查到阿米巴滋养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项 伤寒和副伤寒 一、疑似病例: 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 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驰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 2.末稍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以上,“H”、“A”、“B”、“C”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艾滋病 一、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萤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二、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1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 (4)卡波济氏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20200628205210)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1、一般情况: 1.1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 1.2 家庭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就诊经过 2、临床症状 2.1神志清 楚: (1 ) 是(2 ) 否 2.2发热:(1)有(2 ) 无 2.3皮肤粘膜: (1 )出疹(2)黄染(3)结痂 (4)出血 (5 ) 完好 2.4淋巴结: 2.5呼吸系统症状: 2.5.1 咳嗽:(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2 咳痰:(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3咯血:(1)有(2)无 2.5.4 流涕:(1)有 _____________ (2)无 2.5.5呼吸困难:(1)不能平卧(2)需要呼吸机(3)正常2.6消化系统症状:2.6.1腹痛:(1)有(2)无 2.6.1.1腹痛部位:____________ 2.6.1.2排便能缓解:(1)是(2)否 2.6.2腹泻:(1)是(2)否 2.6.2.1 大便性状:1)稀水样便(2)脓血样便(3)粘液便(4)成形便 2.6.2.2 一天大便次数:___________ 2.6.3呕吐:(1)有(2)无

2.631 呕吐内容物:____________________ 2.632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其他 2.6.4腹痛、腹泻、呕吐三者先后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泌尿系统症状: 2.7.1肉眼血尿:(1)有(2)无 2.7.2少尿或无尿:(1)有(2)无 2.7.3肾区疼痛:(1)有(2)无 2.7.4全身浮肿:(1)有(2)无 2.8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8.1头痛:(1)有(2)无 2.8.2 体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临床医生诊断: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检测: 3.1血常规:红细胞_____ ,白细胞 _____ ,中性粒______ ,淋巴______ ; 血小板__________ 3.2尿常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血生化:肝功__________________ ;肾功___________________ 3.4 X线检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血清学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流行病学调查: 4.1发病前一周的外出史:(1)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4.2平时的作息安排(如上班一下班一回家一看电视一睡觉):________________ 4.2发病前一周参加过任何集体性活动(1)有_______________ (2)无 4.3饮用水水源:(1)自来水(2)井水(3)江、河水(4)山泉水(5)其它 4.3.1你认为最近水源的水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近半个月来家中有否发生新事物?包括动物群间的异常? (1)有(2)无 4.5计划免疫史:(1)有(2)无 4.5.1今年接种过何种疫苗: __________________ 4.6近期家庭菜谱的改变情况(是否有购买时兴菜):(1)有___________ (2)无 5、小结: 5.1患者目前是否出于隔离状态:(1)是(2)否 5.2处于何种隔离:(1)居家隔离(2)住院隔离(3)强制隔离 5.3开始隔离的时间:

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调查方案(2016)

安徽省201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调查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及《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的相关要求,为指导各地规范科学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调查工作,特制定本调查方案。 一、目的 (一)掌握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 (二)指导全省各地规范开展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评估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逐步形成规范化管理机制。 二、调查对象、方式和范围 (一)调查对象 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方式 采取现场调查,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对抽取的调查单位进行现场调查与评估。 (三)调查范围 省级调查:每个市随机抽取1个县(区);在抽取的县(区)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或街道(社区)。每个市被查单位数5-6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市级和县级各1家),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2-3家(市级1家,县级1家,辖区如有省级医疗机构,则抽查1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

市级调查:抽查辖区内至少一半县(区),在抽取的县(区)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或街道(社区)。每个县被查单位数3-4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2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 县级调查:本年度内调查本辖区范围内所有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至少一半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在以上调查范围的基础上,酌情增加,但不能低于以上要求。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监测管理 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的建立。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开展传染病监测资料周期性分析,及时将常规各项分析报告向辖区报告单位进行反馈(以实际可查的反馈形式为准,如正式发文或网络直报系统反馈)。根据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数据,通报或反馈综合评价质量。 2.传染病网络直报技术指导与培训 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开展现场调查,指导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的技术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整改。以电话或其他书面记录为准。 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培训,要求有培训通知、培训对象签到、培训日程、培训内容课件、培训小结和培训效果考核。 3.人员及网络直报设备配置 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配备网络直报工作需要的专用电脑和网络接入环境。 4.信息安全管理

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

岚皋县中医医院拟文稿 岚中医〔2018〕号 岚皋县中医医院 关于下发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的 通知 各科室: 为及时发现、有效控制突发性传染病,规范我院突发性传染病的报告、诊治和控制等应急处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医院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增宝 副组长:程海松周琳 组员:张远翠杨远红李海李明春

金廷利李方博查毅梅海 陈复兰祝志燕朱子琼白富强 张云刘秋泽 办公室设在公卫科,由张云负责日常工作 主要职责: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全院突发性传染病防治工作,负责监督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二、成立医院突发性传染病诊治专家小组 组长:程海松 副组长:李海 组员:李明春查毅梅海白富强 刘秋泽 主要职责:负责甄别临床诊断、医学观察病例,对医学观察病例及其他发热病例进行初步鉴诊及处理,与上级专家组保持密切联系,必要时请求会诊,负责指导培训工作。 三、成立医院突发性传染病预防保健与疫情报告小组 组长:张云 组员:周琳张远翠杨远红梅海 李明春李海查毅 主要职责:负责指导突发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导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及健康保障、环境清洁工作,在县疾控中心的指导下,负责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开展防治宣教,为职工提供健康保障。负责疫情上报工作。 四、物资安全保障组

组长:周琳 组员:李方博金廷利 主要职责:负责物资供应、后勤保障。制定防护、治疗物资、药品计划,并保证全部物资符合标准、运转正常、证件齐全,规范医疗垃圾处理,保障医疗秩序良好,医疗环境安全。 五、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一)医院感染办按照传染病监测、报告要求,进行监测、报告,保证监测、报告质量。 (二)当出现传染病疫情时,由医院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政府发布的传染病疫情预警级别,启动本院疫情监测、报告工作。 (三)发现可疑传染病疫情时,任何工作人员有责任向医院及时报告。医院及时组织专家小组调查、讨论。 (四)感染办为医院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 (五)感染办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规定的时限内以电话或网络直报的形式报告。 六、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医院突发性传染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应急响应级别或响应终止启动或终止本预案。 (二)启动程序: 1.根据预警要求,直接由领导小组启动。 2.各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别启动消毒措施

传染病突发事件及应急预案

新蒲新区第五十一小学2017年春传染病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我校发生,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次序。根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和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订本工作应急预案。 本预案中的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法定管理的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可能会对健康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危害公共健康的事件。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传染病防治工作在上级部门领导下,接受卫生院、疾控中心及卫生局等部门业务指导,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的原则。 二、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机构与职责 学校成立传染病预防控工作制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日常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级领导组成,并下设应急处理小组: 1、领导小组: 组长:汪荣刚 副组长:天龙 传染病突发事件报告专(兼)职人员:邓光伟 主要职责:

①当遇突发事件,及时组织、指挥各面力量,开展传染病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控制事故的损失和扩大。 ②组织召开处理传染病重大突发事件工作会议,确定临时救援工作组人员。 ③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抢险、救护、救灾、事故调查,后勤保障,信息上报,善后处理以及恢复生活、教学秩序的工作。 ④督促办公室对应急处理预案的执行实施情况。 ⑤检查督促全校各部门责任人做好各项突发事故的防措施和应急准备工作。 2、应急处理小组 组长:天龙 组员: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①及时了解事故情况,向指挥中心领导报告,并将指挥中心领导的决策及时传达。 ②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上级领导的指导与支援。 ③协调各应急部门之间的关系。 ④向上级部门报告突发事故及应急处理的信息。 ⑤组织召开事故现场会议,具体负责现场处理工作。 ⑥协助做好安全防措施和应急准备工作的检查,组织《现场救护知识》的培训及重点防应急演练工作。 3、临时现场指挥部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答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答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 培训效果测试题(答案) 单位:科室:姓名:总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空,计40分) 1、法定传染病分3类 39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 种,丙类11种。发现乙类传染病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于2个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现行网络直报要求应分为急性和慢性报告的传染病有:乙肝、丙肝、血吸虫病。 4、现行网络直报要求患者工作单位必填的职业种类分别是:学生、幼托儿童、教师、干部、工人、民工、医务人员。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计40分) 1、下列哪种传染病,能够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C) A、乙肝 B、梅毒 C、丙肝 D、淋病 2、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现住地址”是指( B) A、居住时间≥6 个月地址 B、发病时居住的地址 C、居住时间≥3个月地址 D、户籍所在地 3、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属于”是指(A) A、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B、现住地址与户籍地址的关系

C、户籍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D、现住地址与常住地址的关系 4、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入院前6个月内未做过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A )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5、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4月体检报告显示HbsAg阴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6、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未作抗HBc-IgM检测。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A)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7、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作抗HBc-IgM检测,结果显示阳性1:1000以上。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8、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肝脾肿大、HBsAg阳性,未作抗HBc-IgM检测,患者8月前体检报告显示HBsAg阳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D) A、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C、无法做出乙肝诊断,尚需进一步检查 D、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9、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肝脾肿大、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未作抗HBc-IgM检测。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C) A、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C、无法做出乙肝诊断,尚需进一步检查 D、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10、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未作抗HBc-IgM 检测,ALT升高3倍以上。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C )

传染病报告卡质量

传染病报告卡质量 1.报告卡片填写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卫生院随机抽查传染病报告卡片10张(不足10张按实际数调查,县级医疗机构抽查20张),对填写完整性、准 确性和一致性进行评价。 1.1填卡完整性 填写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 病例分类、填卡日期、报告单位、报告人、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家长姓名。缺少任何一项,即认为不完整。 1.2填卡准确性 纸质卡片关键字段填写完整清楚可认,合乎逻辑,诊断日期和填卡日期无涂改,可认为卡片填写准确。如果卡片填写字迹不清,或有明显逻辑错误,或与门诊及住院登记信息明显不符,则认为卡片填写不准确。 2.医生填写报告卡片与网上录入报告卡片内容一致性 此项工作与报告卡片填写完整性和准确性的调查同时 进行,将抽取的卡片与网上录入报告卡片中的内容进行一致性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病例分类、填卡日期、报告

单位、报告人、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家长姓名。其中任何一项不相符,即认为不一致。 3.传染病报告及时性 对所抽取卡片对应的传染病个案,现场查阅门诊日志、住院病例登记、传染病报告卡收发信息以及网络直报系统相关数据,收集以下信息:1)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簿上的病例诊断时间;2)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时间;3)预防保健科将卡片录入网络直报系统的时间。医生诊断时间至网络直报系统卡片录入时间在规定时限之内的,认为报告及时。也可根据以上信息分别计算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和及时率。 (三)传染病漏报调查 1.门诊漏报调查 下半年调查抽查2015年7~12月份,随机抽取内、儿、急诊、呼吸、肠道、肝炎、皮肤性病等传染病相关科室门诊日志中登记的传染病病例(不同月份的病例均应包括,并兼顾不同科室),县级医疗机构共20例、乡镇级医疗机构共10例(不足按实际数计算),与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进行核对,凡网络直报系统中无该病例的报告卡片者视为漏报,并填写附表3进行登记。此项工作可结合门诊传染病登记情况调查一起开展。 2.住院部漏报调查

最新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应急预案

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件》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学生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学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学校成立学校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一)预防与控制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钟廷纯 副组长:钟金水 组员:全体班主任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预防与控制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是应急预案的总指挥,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责任到人。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学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及时向当地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

突发传染病应急演练、总结及改进措施方案

陵城区人民医院 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模拟演练 为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传染病疫情蔓延,依法、科学、规、有效地开展传染病预防和救治工作,强化全院应急处置意识,检验我院对传染病的接诊、隔离、疫情报告、转运、个人防护及消杀等能力,根据市区有关文件精神及我院《突发性传染病应急预案》相关要求,进行本次模拟演练。 一、演练时间:2015年12月4日(周三)14:30-17:00 二、演练地点:医院门诊大厅、急诊科、发热门诊 三、参演人员 总指挥:王清胜业务副院长 参演部门:医务科、院感科、公共卫生科、门诊部、院办公室、宣传科、护理部、总务科、保卫科、急诊科、呼吸科、小儿科、消化科、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 具体参演人员详见各个模拟场景安排。 四、演练容 1、两名发热患者到医院就诊,最终诊断为“疑似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 2、救护车运送患者到定点医院的流程及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和消毒隔离。 五、演练过程安排 1、2015年12月4日,所有参演人员14:30 分在发热门诊前集合点名。强调本次演练的背景、意义、主要程序及主要职能部门的职责,参演人员各自就位、各司其职。 2、14:50 分,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 3、具体环节 本环节以现场追踪的方式进行,主要查看预检分诊、接诊流程、会诊转运、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登记报告、消毒隔离及医务人员自身防

护、药械物资储备、设备维护、后勤保障等。 (1)模拟场景1——接诊 15:00,两名成年女性病人(齐某某),因发热、咳嗽同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按照挂号大厅设立的“发热病人请到导诊台测量体温”指示,主动到导诊台预检分诊处; 导诊护士分别为2名患者测量体温。经测量体温均>38℃。 15:20分,导诊护士为两名患者佩戴口罩;简单询问病史和个人情况;引导其到预检分诊室。 路线:门诊大厅外科楼西侧发热病人专用通道发热门诊发热门诊护士为患者再次测量体温均为 38.5℃,询问患者一般情况,来自何处,是何职业,禽类接触史等,认真登记,引导至发热门诊诊室,分别进入诊室就诊。 15:30分,发热门诊医生(吉峰)分别询问病史并查体:发热、咳嗽、痰少,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1天;T 39℃,急性病容、精神差,双肺可闻及湿罗音。 医生分别追问2名患者流行病学史:是否来自疫区?是否有禽类接触史?经询问患者系生意合伙,外地来陵的贩运禽类生意人。 接诊医生初步诊断2名患者均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遂开具血常规、生化及胸部X线片申请单;发热门诊护士遵医嘱立即送患者分别到发热门诊检验室及拍片室采血、拍片。人员:(侯卫东、王玉超)。 ⑤发热门诊护士将患者引导至隔离留观室1及隔离留观室2初步治疗。 (2)模拟场景2——报告、会诊、流调、采样 16:00,初步治疗的同时,医生(吉峰)及时向医务科、公共卫生科报告疫情。接到报告,公共卫生科接到报告立即按程序向陵城区疾控中心报告,请求病原学检测;医务科立即向陵城区卫生局报告。两部门同时报告主管院长。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