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华民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里面有两个关健词,一个是相似原理,这两个国家最近二、三十年的经济增长走的道路基本上是一样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不同的方法,它们通向富裕的道路,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在这么一个题目下,我准备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和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

关于中国和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我认为可以概括起来有这么五个方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印度崛起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提供了新的希望

世界银行联合国“千年反贫困”计划里面寄厚望于中国和印度,为什么?两个人口大国。这两个国家把人口加总在一起大概要占到将近世界人口的40%。所以对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增长而不是收入分配是解决贫困的首要的任务。那么这一点,在最近已经被中国和印度(中国是将近三十年,印度是改革以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的事实得到证明。

我们看一下数据就知道了,中国现在是短短26年的时间,从1979年到现在,已经使得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这个被联合国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贡献。

再来看印度。印度在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它的贫困人口要占到全国总人口的36%。但是在1992年走向市场化改革以后,仅仅8年,它的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就下降了8个百分点,到了28%,然后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二)和平的经济崛起

如果我们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和发生在15世纪以后的发现新大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世界去做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在西方世界经济崛起的时候,西方各国它们的工业化,它们在通向富裕的历史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它们是制造贫困的。

我们如果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读过恩格斯和马克思写得《英国煤矿工人的生活状况》,那么首先,我们会发现,西方国家在经济崛起的时候造成了它的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产生了贫困。从外部性来讲,西方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又通过对外扩张、殖民,造成了世界性的贫困。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从一开始就是和平的,非掠夺性的。所以我们中国经常在讲我们要和平崛起,其实你从现在我们走的路径来讲,很可能就是和平的崛起。

(三)对控制世界人口增长会做出更为积极贡献

我刚才说从存量角度来讲,中国已经有那么多人了,印度已经有那么多人了,那么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减少贫困人口。那么如果我们放到流量的概念里面,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和印度的增长可以有效地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

中国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很多的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口已经负增长了,农村的增长率也因为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下降。印度这个临界值还没到来,所以它的人口增长还很快,我们相信随着印度的经济增长,人均GDP突破3000美金以后它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为什么?因为收入增加以后,人们生儿育女的成本和收益的函数会发生变化。生儿育女是有成本的,直接成本就是女同志的产假,间接成本是什么?你失去工作的可能。然而还有什么呢?生儿育女的直接费用,你收入水平越高,你生育孩子的成本就越高,养育孩子的成本就越高。因此随着人均GDP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生儿育女的动机会迅速地趋于下降,人口就可以得到控制。

(四)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必经之路

这两个国家的崛起证明了什么?证明了一个普遍的真理。任何一个国家,传统经济也好,计划经济也好,要走向富裕,改革开放是必经之路。中国是这样,印度也是这样。所以,在今天的世界经济当中,凡是还没有对外开放经济的,还没有走向市场经济道路的地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就停滞,就落后。

我们看一下我们周边的地区,很多国家目前就还处在这种状况,包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包括还在战乱的阿富汗等等这些国家,只要它还没有对外开放,没有走向市场经济,它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必经之路。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五)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这个新的动力我想从三个角度简单地做个概括。

第一,中国和印度,特别是印度,都是人口年龄很轻的国家。这就有所谓的人口红利,就是它们所需要养的老人很少,都是年轻人,它们所索取的社会保障很少,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所以它有人口红利。中国最近几年的发展和出生率的下降,已经使得人口慢慢地向老龄化过度,所以中国面临的课题是将来不要未富先老,但是我们人口红利还没有耗尽,还可以继续,印度更加明显。

第二,因为有大量的年轻人口的存在,有成本极其低廉的劳动力,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它就可以让整个世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不至于发生通货膨胀。最近石油危机以后,9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印度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时间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面临过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的冲击,为什么?我们看到美国人不断地在印钞票,发达工业化国家在不断地采购,不断地消费,为什么世界没有通货膨胀?就是因为有了两个低成本的国家,中国和印度在提供廉价商品,为世界经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增长空间,有增长而不至于发生通货膨胀。

第三,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它们会消费,它们会形成一个世界上有史以来没有过的,20多亿人口构成的一个新兴的市场。这个市场就可以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消费空间。当中国和印度要开始进口的时候,全世界就可以分享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成果。

从现有的国际规则条件下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所产生的这种世界性的影响不是破坏性的,也不是侵略性的,只能是和平的、建设性的,为什么?今天这个世界有了联合国,有了世界银行,有了IMF ,有了WTO,是在有规则的、友善的、相互有利的市场机制作用下开展相互之间的经贸关系。所以它和早期的西方世界的崛起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很多人喜欢用“中国威胁”或者“印度威胁”来描述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是没有道理的,或者是别有用心的。最后我们与以往发生在西方的大国的崛起相比,印度、中国能够把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解放,能够让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脱贫,那么它将对人类的解放、世界的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

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当中,都走向了市场经济,但是为什么选择的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我不太赞成我们把中国和印度看成是“龙象之争”,看成是兔龟竞赛,与其这么说,还不如说这两个国家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国情选择了不同的通向富裕、通向市场的道路。所以我用的标题是什么呢?中国和印度选择的是不同的模式,下面我们就要分析,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进入到

世界经济,进入到国际分工体系,实现经济增长。我想从三个方面做一个比较。

(一)通向市场化的道路,中国和印度不一样

1. 中国的市场化道路

从历史遗产来看,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公有制为基础的、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所以印度私有财产早在它走向市场经济以前就存在了。这两个国家在根本经济制度上的差异决定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必须要走不同的改革道路。我们有了这个背景的历史遗产的理解,那么我们来看中国是怎么走的。

中国的第一步是建立产权。这个建立产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明确了土地的使用权。使用权是所有权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的一个完整的所有权包括占有、处分、处置、交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产权改革至今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我们已经开始通向产权,通向市场经济。然后从农村开始以后,迅速地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到城市、到工业,产权改革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在1978到1984年间,在这六年当中,由于中国农村明确了土地产权、使用权的一个产权改革,就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出提高了42个百分点。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产权改革与私人企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着高度的正相关的关系。

我们看一下今天的中国,什么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得越好,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增长就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越高。什么地方产权改革越是滞后,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就越是缓慢,贫困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我们看看大西比,看看东北地区,基本上是传统产权制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地方,经济增长一直面临制度的瓶颈。但是你到了东部沿海地区,到了南方,产权改革进展顺利的地方,经济在高速增长,人们的社会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2. 印度的市场化道路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印度。在改革开放以前,印度已经有私有化,有私有经济。但是它又是计划,是政府管制的一种经济,因此印度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不是改革产权,而是自由化,所以它选择了自由化。与中国相比较,在1992年印度进行改革开放以前的那段时间里面,我们发现印度已经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私人企业,因此它通向市场经济的道路只要放松政府管制,取消计划经济就可以了。对内让企业

在市场自由竞争,对外让企业能够自由地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印度大概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中期它开始采取了一些减少贸易限制的政策,但是真正的改革是从1992年开始的。在1991年的时候,印度的平均关税率是83%,到了1998年的时候,它的平均关税已经降低了30%以上,现在还在进一步降低。1992年改革开放到今天,印度的GDP已经翻了一倍,人均GDP已经提高了四倍,并且和中国一样,印度也非常显著地减少了贫困。我刚才已经说了,每年一个百分点。

3. 关于这两种不同做法的小结

到这我们关于中国和印度两国走向市场经济道路的不同做法上我们可以简单地做一个小结,这个小结是什么呢?不管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过程当,它们采取的方法有多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和印度在改革上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就是“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什么意思?“新房子”没有造好,“旧房子”不要拆掉。不要搞那种大爆炸式的,big bomb,大爆炸式的改革,“新房子”还没盖好就把“旧房子”炸掉了。我说的这个“新房子”和“旧房子”指的是什么?制度。旧的制度和新的制度。就是你新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以前,旧制度不要去破坏它。破坏了我们就会成为一种制度上的无家可归者,homeless,这就是我们看到了中国和印度选择的正确性。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今天很多的那些错误的言论所左右,迷失我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向。因为中国改革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开始有争论了,我们回顾一下改革的进程和事实,我们怎么可以往后倒退呢?

(二)中国和印度的对外开放模式不一样

1. 中国的发展模式

就中国而言,对外开放的主要方法是什么?一个是出口,我们大量的商品流向国际市场。第二,我们是引进外资。所以我们出去的是商品,进来的是外资。而印度选择的贸易是完全自由贸易,政府完全不加任何干涉的,然后它也不是吸引外资,它是本埠的资本往外投。所以印度有跨国公司,中国没有跨国公司,而是跨国公司被引到中国来。

那么导致中国和印度在对外开放上所采取的这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做法,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发现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劳动力几乎无限可供给。

第二,我们生产能力那么强大,有那么多的劳动力,但是我们内需是不足的。

第三,我们有效地把国内的居民储蓄转化为生产性的资本。

那么在这样的初始条件下,中国如果要对外开放它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呢?空间非常有限。所以不是任意的,我们不能任意地去做任何事情。我们可以想象,但是不能任意地去做各种事情,因为你有约束条件。

从中国对外开放的策略来讲,我们根据中国这些初始条件决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第一,要出口,因为你没有内需,所以你必须要出口。那么这个政策主要是两个做法:第一,让人民币汇率贬值。第二,出口退税,给出口的企业减免出口退税。原本政府是可以通过你出口来增税的,或者政府税收收入。那么从金融和财政这两个政策双管齐下,让中国的企业大幅度的生产产品,把大量增加的产品输送到了海外,解决了我们国内内需不足,生产过剩的问题,结果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产生。

我不太赞成我们现在有一种观点,这个观点说什么呢?说国有企业改革失败了,你看它造成了多少人口失业了,但是你想没想,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改革过程当中,我们创造了多少新的就业机会?我们把国有企业减少的几千万就业机会和整个中国经济增长,因为国有企业被改革,被退出市场以后,有效率的民营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创造的几亿的就业机会做个比较,中国的改革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所以我们看问题千万不能像盲人摸象一样,摸着一个大腿,摸着一个国有企业,你看国有企业改革失败了,它让工人下岗了。首先我们要问很多国有企业是企业吗?它不是企业,它注定是要倒闭要破产的。所以你要做这个对比,总量上的对比。你要放在一个整个宏观经济一个大的系统框架里面去对比,你突然发现,中国的改革是完全对的。

第二,通过引进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然后引进跨国公司增加了有效的资源供给,并且引入了企业家精神,导入了市场竞争,激活了我们市场竞争。所有以上这些为中国企业的成长实际上是带来溢出效益的,不是替代效益。

2. 印度的发展模式

印度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有这么几个:第一,它有比中国更好的企业,它长期实行私有制度。第二,它有更好的金融体系。因为它有市场诚信,私有制形成的市场诚信是在的。

但是它有问题,它的问题是什么?劳动力素质不高,文盲率要达到40%以上,而且基础设施非常糟糕。印度的投资环境和商业环境比中国要糟糕的多,办事效率非常的低,面对这样的初始条件,印度在开始对外开放时所能作出的选择只能是对外投资和自由贸易。

第一,印度政府不作为,低效率的高度分权的政府。背后都有利益集团在,无法制定一个有效的鼓

励贸易出口的政策。你看一看东亚所有鼓励出口贸易政策的成功的国家都是“温和的”独裁政治体制,带引号的“温和的”。你说日本是民主国家吗?其实它是自民党,一党专政。为什么?统治这个国家的精英人才全部在自民党里面,离开自民党没一个政党可以执政,所以它实际上也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然后我们看看朴正熙领导的韩国,他写过《我们国家富裕道路》这本书。他领导下的韩国是在集中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出口。新加坡那么一个小国,政权集中到什么程度?总统号召大家做广播操,星期天大家都在街上做广播操了。权利能够集中在这个程度,它还有出口导向的政策,当然可以推行。但是印度是一个高度民主的分散的、联邦制的国家,所以导致它的弱政府无法去制定一项补贴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走向世界市场参与竞争的这么一个经济政策,所以印度只能采取自由贸易政策。

第二,我们把印度素质比较差的劳动力和糟糕的基础设施这两个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就会发现,印度是没有能力吸引跨国公司到它国内投资生产的,并且只要印度自己的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它突然就会发现在国内找不到合格的劳动力。所以它必须出口,企业出口,不是产品出口,走跨国公司的道路。所以印度有跨国公司不是印度的幸运,是印度的不幸的表现,因为它在国内找不到合格劳动力。

我们很多人没有去过印度,不了解印度的情况的人经常这么比:中国没有跨过公司,印度有跨国公司,所以印度比中国发展得好。如果我们今天把这个问题背景说清楚,大家就发现,印度不行,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它就没有劳动力了。

所以我们说中国的企业是否到了要大规模走出去的地步?其实没有必要。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的优质的劳动力,你为什么要出去呢?所以中国的企业没有一个愿意出去的。我们政府天天在讲走出去,企业就是不出去,为什么?企业很清楚,劳动力就在中国,出去就是提高成本了。我们中国有好几家通讯公司到了印度,基本上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找不到合格的劳动力。

(三)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的道路是不同的

一个是改革道路不一样,一个是开放的策略不一样。

1. 中国的增长结构

我们先来看中国的增长结构,我们是按照规范的、传统的这种演进的路径在走。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增长结构:1990年的时候中国的农业占GDP的比重27%,工业包括制造和采掘业在一起是占GDP 比重的42%,其中制造业占了33%,服务业占了31%。但是到了2003年的时候,以上的数据相应地变化成为农业降到了15%,制造业也就是整个工业上升到52%,其中制造业39%,服务业只增长了两个

百分点,33%。中国就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农业是相对小的,服务业是相对小的,制造业很庞大。所以这就有中国制造一说,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组装厂就是这么来的。从中国各大产业年均增长率,我们来计算就很容易得到结果,分别农业是3.5%,工业是12.3%,制造业是11.7%,服务业是8.8%,这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结构上是这样。

2. 印度的增长结构

再来看印度的增长结构,印度的增长结构与中国刚好相反:在1990年的时候它的农业占GDP的比重31%,工业占28%,其中制造业占17%,服务业高达41%。这个经济结构,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讲有一点畸形,服务业太大了。服务业大就说明什么呢?它的社会收入分配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富人在享受着大量的服务,贱民们无偿地在为富人们提供非常廉价的服务,你去过印度那个国家你就会有这种感觉。到2003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印度的产出结构相应地变化成为农业降到22%,工业降了一个百分点,变成27%,服务业从41%增加到了51%。所以我说印度从现在的统计数据和迹象来看,它走的是一条从农业到服务业的一条增长路径。

3. 我的评论

到这里我想给出两个必要的评论:

第一个评论,很多人认为从事软件业外包生产的印度要比大规模制造的中国更有发展潜力,因为在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当中,印度似乎要比中国处在科技含量更高的国际分工层次上。我的研究表明,这个论点不能成立。为什么不能成立?首先,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所做的都是各自行业的低端,印度人在做的是软件业里面的低端,它是写软件,不是设计软件,设计软件是在比尔·盖茨手里。我们也没有能力设计产品,我们是加工组装,所以我们干的活和印度人干得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第二,我们来看,如果我们把印度和中国的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作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具有优越性。为什么?制造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它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通过拉动基础设施建设,衍生出很多很多的就业岗位,然后造成了中国农民工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贫困的问题就在很大的范围内得到了解决,你在印度,农民工是进不了城的。没有就业机会,他能参与软件分包吗?不可能。因为这是做了有知识的产业,所以它和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是扩大的。而我们做的是制造业,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没有扩大的,在机器旁边工作的和在工地上灌水泥的人的工资收入是差不多的。大家都增加了就业机会,收入是比较公平地分享的。但是在印度不一样,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参与国际分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是不能参与国际分工的,所以它的收入差距反而是扩大的。

第二,有人认为,印度基础设施上的供给不足是属于硬件上的一种硬伤,是可以弥补的,但是中国在制度与技术,因为不能做软件,很多人就把它说成是中国人的技术落后,是软实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得到克服的。因此从长期来看,印度的发展潜力要大于中国。那么对于这样的看法能够认同吗?我也不认同,为什么?我也有事实根据。从现实经济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国家经济发展都会面临双重制约,软实力和硬实力。硬实力是你的基础设施,交通、港口、码头等等这些东西;软实力是你的文化,是你的技术,是你的制度设计。中国是这样,印度也是这样。

但是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构成世界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中,在构成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当中,名列首位的不是制度,也不是技术,对经济增长构成最大障碍的是什么?是基础设施。为什么?基础设施是刚性的,是不可以进口的,技术是可以转让的,是可以借鉴的,制度是可以借鉴的,是可以learning by doing,可以干中学的。基础设施是学不会的,有投资就有,没有投资就没有。印度缺的就是这个,所以印度是硬伤。我们是有弹性的那种制约条件,我们可以学,学会了我们这个瓶颈就可以打破,印度只要没有现金流量来投资基础设计,它就始终无法发展制造。所以我认为这个论点已经被世界银行2005年研究调查报告所驳倒,因此我们应当正确地看待中国和印度之间所存在的经济增长上的差异,来判断谁更加具有将来的增长潜力。三、中国和印度增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原因

就是为什么两个国家都是人口大国,要素和禀赋都是差不多的,都有大量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为什么一个走了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一个走了制造业主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的投资环境决定了中国要比印度更加适合发展制造业

我们反复强调了,中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工业比服务业要求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那么现在大家就要说了,为什么中国和印度在基础设施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和财政制度有关系,和财政结构有关系。

我们看一下中国财政,非常有意思,中国的中央财政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什么?主要来自于商品和服务税,流转过程当中的、交易过程当中的税收。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基本建设。中国政府有投资的偏好,了不起的,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世界上有投资偏好的国家是很少的。你看上海市政府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马上隧道、铁路一条条给你造出来,到2010年开世博会的时候400多公里的地铁就

通车了。就有这种投资偏好。然后钱是从流转税、交易税里面来的,这样基础设施就发展了。

与中国很不相同的是印度,印度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什么呢?所得税,不是交易当中的。交易当中产生的税收流量大,所得税在你一个低收入国家能收多少钱?所以印度的财政来源是非常稀缺的。它的所得税包括利得税、资本收益税、国际贸易税等等,都是变成财产、变成你的收入以后来征税的。那么在一个十几亿人口,大部分为穷人的国家里面你是收不到税的。

这就是我们中国政府的聪明所在,收的是交易流转税。只要你有一笔买卖,就收税,只要你有一笔交易就收税。这就是两国在财政体制制度设计上的一个很大的差别。

然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印度的中央政府就没有钱来维持它的正常的开支,因此它就要借债。一借债以后印度中央财政的支出的30%是用于归还利息,沉重的利息负担使得印度的中央政府再也没有投资基础设施的能力。但是你查一查中国政府,内债、外债极其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政府在生产基础设施上与印度相比具有如此强大的能力。

那么最后我们发现,地方政府的行为也不一样,因为很多公共基础设施是地方性的。那么我们中国的财税体制非常有意思,中央政府收的是流转税、交易税,把收入所得税,各种各样的收益的税收交给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就有激励动机,通过去投资基础设施争夺企业。因为企业到了我这个地方就可以创造利润,就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就可以拿到工资税、利润税、所得税。然后中央政府又把事权不断地下放到地方政府,你要管这个,你要管那个,那么地方政府在财政危机的压力下,一方面要大力地支出,一方面要大量地搞钱,于是怎么办呢?争夺企业。要争夺企业最重要的条件创造企业生存的空间,基础设施。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也拼命地在修路,拼命地在建立开发区,是为了争夺企业。而且在争夺企业的过程当中,地方政府的腐败逐步下降了,你敢腐败吗?企业就不来了。大家都说中国的腐败很严重,其实不严重,为什么?因为有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所以我们说竞争在任何场合都是出效率的。为争夺的竞争导致地方政府的腐败程度大幅度地下降,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中国和印度的不同。

那么在印度地方政府是没有多大的税收权利的,它收流转税,当企业不发达的时候,流转税是收不到的。结果中央政府所得税很少,地方政府收不到什么税,于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几乎没有动力去投资基础设施争夺企业,因为企业过来了所得税也不是它的。企业的交易可能是在海外进行的,企业注册在班加罗尔,交易可能是在孟买发生的,他拿不到税收的。因此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去投资基础设施争夺企业呢?争夺企业的结果是它付了成本,基础设施成本没有任何收益,所得是归中央

的,交易是在它的临近的一个邦里面发生的,它就没有,因此它是负激励,我们中国是一个正激励。所以我们研究了中国和印度的财税制度体制的安排,它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的差别你就会发现,中国目前的这个选择非常地有利于经济增长。所以我们在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面不要去改变这样的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度,因为这个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

(二)中国的商业环境比印度好

在创办企业所需要的时间上,中国是41天,印度是89天;财产登记注册,中国只要32天,印度需要67天。所有这些数据都是2003年的。在反映企业雇佣职工的僵化指数当中,我们取值是0到100,越高越不好。中国30,印度48。也就是说在印度解雇雇员让企业完成破产过程的成本比中国要高。那么最后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也就是中国处理破产企业所需的时间为平均2.4年,而在印度要花上10年,政府效率太低了。表面上看好象中国的腐败指数(世界银行统计)高于印度,印度不腐败但是它也不干事啊,所以反而产生了低效率。这就是我们从2003年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上看到的这两个国家的差异。

我们再来看看腐败指数的问题。2003年又是世界银行的一个调查报告里面讲,腐败构成企业发展限制的数值在中国是27.3%,而印度要高达37.4%。表面上看,我们报道看的很多,因为你是新闻时代,有一个腐败马上就报道了,所以给你不断地加深印象,好象中国到处在腐败,其实不然。其实印度的腐败程度超过我们,它达到37%,要比中国高出十个百分点。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情况?就是我刚才说的,地方政府为争夺企业的竞争,使腐败的程度大幅度下降了。也就是说,政府官员的个人所得作为一种效用函数必须和整个社会的福利函数正相关,它才有收入。它要破坏经济增长,它个人的收入也没有了,它只有推动经济增长,然后地方政府的官员们才有比较高的所得。在印度不是这样。因此两个国家就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中国的商业环境要好于印度,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的跨国公司都乐呵呵地到中国来投资了,而没人愿意到印度去,尽管它是讲英语的。

(三)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在总体上比印度好

我们可以从两个高度来看:第一,接受教育的机会。第二,教育的成果。

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家看看这些数据,我们小学入学率是116%,中学是67%,大学高等教育是13%。但在印度分别是多少呢?99%、50%和11%。它比我们要差很多了。

再从教育成果来讲,2002年成人识字率中国男性是95%,女性87%,青年识字率男性和女性都是

99%。但是印度它的分别数据是什么?68%、45%、80%和65%。所以我说印度的总体文盲率要将近40%,数据就从这个地方推算出来的。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更加适合发展制造业,而印度则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服务业,为什么?制造业需要比较均质的劳动力,服务业有高端有低端,高端的做软件,低端的扫地,文盲也可以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的劳动力是在两个极端市场出清的,受过教育的做了高端服务,没受教育的做低端,趴在地上、旅馆里面擦厕所。但是中国是比较均制的劳动力,然后进了电脑加工厂,进了彩电厂,进了炼钢厂,进了建筑工地,这就是我们说的劳动力的素质对这个国家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有决定性的影响。

好,到这里,我们又要做一个必要的评论。中国通过这么好的一些条件成为了世界工厂,成为了世界组装车间。现在有很多人反对,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做世界加工厂主张有问题。第一,资源会枯竭,第二,环境会遭到破坏。对吗?我不赞成。为什么不赞成呢?事实告诉我们。

第一,我们的环境。千万不要拿今天中国的环境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你要天和它一样蓝,月亮和它一样圆,空气要和它一样清洁,水质要和它一样好,成本呢?你有投资吗?环境投资的钱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要达到美国的标准,工厂投资的一分钱都没有了,我们都用于改造环境去了,那全中国老百姓全部趴下,不吃不喝搞环境。可能吗?不可能。美国有位贸易学家,他说美国政府要求墨西哥的厂家生产的产品的环境标准达到美国一样,那么他说墨西哥全体人民就陷于贫困了。它没有生产能力了。因为它要把创造财富的那些投资全部用来改造环境还不够,所以他说美国人用自己的环境标准来要求墨西哥人是毫无道理的。墨西哥人今天有他自己的环境标准,所以中国今天也有自己的环境标准。我们去和美国比,说中国怎么怎么不行,我们是不行。你有什么好比的。我们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我们要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你就没有生产机会了。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像我们千万不能把一个小伙子吃饭的饭量和一个行将死亡的老人的饭量去进行比较,然后说那个小伙子是粗放型的,你不能做这个比较的。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正确的比较客观的比较。

第二,我要说的是什么事情呢?就是中国今天参与国际分工是劳动要素密集制造业,我们投入的主要的资源是什么?是劳动,不是在破坏环境,不是在消耗资源。我们最主要的投入要素就是劳动,就是增加就业,就是公平收入分配机会,有什么不好呢?如果说今天环境有问题了,受到破坏了,资源有问题了,那就是你政府管制的不对,你为什么要让破坏环境的跨国公司进来呢?所以不是出在中国加工制造,是出在你选择的厂商不对,是在你进行企业引进的时候你的管制的审核上没有达到你的标准。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加工制造的时候我们投入的主要要素是劳动,不是环境,不是资

源,我们资源是进口的。否则我们就会陷入一个悖论当中,我们又是没有资源的国家,我们又不做来料加工,不做组装,那么我们怎么活呢?做了一般贸易说我们的资源要枯竭,做了加工制造,说我们的环境要破坏,那你说中国人要什么呢?你总得给我们一条出路,中国人出路在什么地方?所以我们要在众多的约束条件下找到一条出路。那么这条出路就是大量消耗劳动的,也就是能够让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加工制造的道路。等到有一天我们中国人都富起来了,他们的孩子就能接受很好的教育,那时候不搞高科技他们也想着要搞高科技。你现在大学入学率13%,等到你大学入学率超过31%、51%、71%,像美国这样,一亿多人口有三千所大学的时候你不搞高科技你做什么?不做高科技就淘汰出局。所以美国是不做高科技就要淘汰出局,它也很痛苦。你像比尔·盖茨他睡得着觉吗?他睡不着觉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简单地做一个把不同发展水平,受不同条件制约的两个国家简单地进行对比,然后说我们出了问题,我们出了问题肯定不是我们选择的道路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在管理的方法上出了问题。

四、中国和印度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共同面临的课题:根除贫困,公平收入

这两个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是什么?根除贫困,公平收入。在根除贫困和公平收入方面,谁优谁先?应该是根除贫困。先解决贫困问题,然后再解决公平收入分配问题。因为贫困是什么?贫困就是犯罪的源泉,所以我们社会要稳定,经济要增长,一定要消除贫困的问题。

首先,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当中保持收入分配,公平分配的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什么地方?收入分配比较公平了,平均的储蓄率就会下降,这个社会的平均的边际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内需就会增加。否则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一部分人没钱消费不起商品,一部分人有钱拼命地储蓄,那么就会出现很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所发生的问题:没有内需,而把大量的商品转移到国际市场,构成对世界的巨大压力,然后遭受到各种各样的反倾销的报复。当然中国今天已经开始面临这种压力。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印度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状况。大家将研究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数是什么?基尼系数。拿一部分特别富有的人的财富和总的平均分配比一比,比出一个基尼系数。那么中国现在是0.447,印度是0.325,所以从表面上来看,中国的基尼系数要比印度大一点。那么再从收入最高的20%居民的消费占全社会的比重来看,中国50%,印度43.3%,这个差距就明显缩小了。倒过来那就说明什么呢?说明印度实际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很大。但是我们要注意,中国和印度尽管收入分配方面出现了差距扩大的现象,但是比所有经济增长停止的拉美国家小得多。我这儿有个数据,大部分

非洲和拉美国家它们的基尼系数都在50%到60%之间,像阿根廷都达到了65%了,所以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有经济增长。因此国际上一般界定临界值是50%,超过0.5基尼系数,这个社会的增长就会出现危机,社会就可能出现动乱。

关于印度比中国低的这个从表面上看起来令人惊奇的现象,我们就得到解释了,因为它有所得税,政府是以所得税为税基,所以它税后的收入分配差距看起来是缩小了。那么这样的两个基尼系数,两个国家告诉我们,对于它们未来的经济增长来讲,都面临着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的观点认为财富的创造优于财富的分配,也就是效率要放在首要的地位。否则你就会在政策上发生很大的错误,我们要鼓励人们去创造财富,鼓励人们去寻找就业机会,不要鼓励人们等待着政府的转移支付。所以我觉得我们所有中国的年轻人也好,中国的公民也好,一定要认清这个道理。因为这方面我们影响太根深蒂固了,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非常经典的一个说法就是“不患寡,患不均”。穷没关系,就是要公平分配,而这就是造成我们西方工业化以后经济增长停止的一个主要的文化障碍。如果我们今天还是按照这样的一种传统的古训来制定我们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就有可能让经济增长嘎然而止。

(二)中国专门的课题: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在经济当中究竟做什么?我们先把中国过去已经发生的、现在发生的以及将来要发生的,我们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我们就会发现: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的政府是一个全能政府。从投资决策、消费决策一直到分配实物和住房,包括分配我们所有读过书的人的就业机会,就是政府来分配的,所以那时候的政府是全能政府。然后造成了低效率,为什么?政府不可能拥有充分的信息,来把所有的资源和要素有效地配置到最有效率的用途上,所以就有了改革。改革就变成转型经济当中的政府,那么转型经济当中的政府在做什么?政府在推动制度创新,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失败,去做市场所不能做的事情。

那么我们最担心的是什么?政府慢慢地最后就变成一个什么呢?盈利的政府。政府要挣钱,这个社会就有问题了,没有一种力量可以和政府在市场当中公平竞争的。所以政府究竟做什么?我们希望政府是做转型经济当中的政府,市场经济当中的政府,不要做计划经济的全能政府,也不要去做我们中国有些地方已经发生的挣钱的政府。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社会现象,大家不满的地方就是政府也想挣钱,那就有问题。

那么我们看一下,政府要转向一个市场经济的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纠正市场失败,那么政府就应该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公共品的服务。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政府在最近二十六年改革过程当中,在某些领域是出了一点差错的。比如政府把社保、医保、教育部分的私有化、市场化,让微观的经济主体——消费者、家庭个人来承担,然后它进入了私人消费品部门,去生产汽车、钢铁、石油。那么这个结果,它产生了双重的挤出效应,然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应。

第一个挤出效应是什么?政府进入私人消费品生产部门,就把民营企业挤走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什么?哪一个地区,哪一个省国有企业比重大,它的经济就好不了。为什么?因为它是用低效的企业替代了高效的企业。

第二,它产出什么挤出效应呢?政府从公共品生产领域退出了,要叫自己花钱看病了,要叫自己花钱给孩子上学了,那么家庭个人购买私人消费品支出就下降了,于是它就挤出去了。挤出去干什么去呢?储蓄,为将来孩子上学储蓄,为将来自己看病储蓄,为将来自己养老以后储蓄。双重挤出,政府职能变异了。

所以最近在这些社会领域里面所出现的群众不满的情绪就是和政府的职能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有关系。那么这样一做会产生什么问题呢?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我们经济效率在下降,增长率在下降;另一方面内需严重不足,老百姓没钱买东西,拼命地储蓄,然后大量的产品就要向国际市场“倾销”,其实不是“倾销”,我们就这个成本,但是西方人定义我们是倾销。出去了,然后他们反倾销,贸易战,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这就造成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政府如果能够非常好的转变自己的职能,提供公共品,私人品的生产让市场机制来解决,市场创造效率,政府创造公平,那么我们的经济增长就有可能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所以我觉得,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我们需要改革政府。

(三)印度未来的课题:改革落后的种姓制度

印度面临的问题是改革落后的“种姓制度”。因为印度的政府已经分权了,建立了民主政治体系,政府很弱小。但是印度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社会政治的瓶颈是什么?一个文化的瓶颈是什么?“种姓制度”。什么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社会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的主要特征就在它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就是将全部人口划分成为相互排斥的、具有界定明确的,并且是可以继承的社会职能的不同群体。把人分成高贵、低贱,终身不得改变。

种姓制度刚性达到什么程度?成员之间,不同的种姓之间的成员不能通婚,不可以在一起吃饭,也不可以和任何社会交往。那么人们说怎么识别?一看衣服,一看气质,一看皮肤,一看走路的样子就知道他是什么种姓。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消极后果,当然它也有积极后果,人们不会造反,不会革命,不会起义。但是它有消极后果:

第一个消极后果它会削弱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动力。因为在种姓制度条件下,当人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时候;不能改变对于社会财富的占有的时候,人们就会失去工作动力,走向宿命。所以你到印度一看,大街上满街都坐着人,不干活,干活没有意义,干活不会改变身份,干活不会带来财富的增加。你走到中国的城市,没有这种现象,上班的时候大街上是没有人的,都在上班,都在工作,哪怕农民工进来以后他也在工作。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印度社会的生产力因为“种姓制度”的存在而没有得到普遍的解放,它解放的是精英,做软件的。我们改革开放是解放了全中国的所有劳苦大众,给他们创造了就业的机会。

第二个,它会削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印度老百姓的读书识字率很低,文盲率高达将近40%,为什么呢?我们说培养孩子读书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当这个投资不能产生收益的时候所有理性行为的个人都不会再对它进行任何的投入。假如我是个低种姓家庭出身的人,假如我是一个贱民出身的人,你给他上了中学,上了高中又有什么用呢?找不到工作的。你不能越出你这个阶层所处的社会分工的地位。而中国不一样,再差的家庭总有让孩子走向富裕的一条出路,读书去。中国有望子成龙一说,就是什么呢?因为读书是有回报的。我们的社会阶层没有那么刚性,我们都是可以垂直流动的,可以从农民变成知识分子,都可以变的。印度不行,所以这就是印度必须面对的挑战。

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印度需要的是什么呢?其实印度除了经济体制改革之外,还需要宗教改革。中国除了经济体制改革之外需要政府改革,而印度需要的是宗教改革。印度的种姓制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是它的的印度教。印度教是以转世说为核心的。你这辈子出身在贱民,你就好好的,规规矩矩,不要偷、不要抢、不要盗,努力干活,来世投胎转到一个婆罗门家里去。所以印度人老老实实,不敢犯罪,不敢有前科,否则他的来世就转不了了,下辈子出来还是个贱民。这就是它的宗教的魅力所在,让你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满足于现状。

因此为了改革这个缺乏效率的,让人丧失工作动力和能力的这种“种姓制度”,就必须对印度的宗教进行必要的改革。最近有一位印度的学者,阿尔文德沙尔玛,他写了一本书,最近在印度出版了,叫

《我们时代的印度教》。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方案,那就是把深深地烙上了“种姓制度”的印度教改造成为一种新型的、有弹性的,能够与现代化发展兼容的没有“种姓制度”的印度教。他的论证是怎样论证的呢?他说过去印度人民很穷困,很穷苦,一个人的平均生命周期是35岁到40岁,刚刚学会读几个字就要死掉了,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身份。他说现在现代化了,印度人的平均寿命也在60岁以上了,给了你足够的时间改变你的身份。转世说变成现世说,只要你通过努力,在你活着的那段时间里面,在你40岁、50岁的时候就可以改变身份。因为他说现代化已经给了你两倍的生命周期,你已经活了两次了,所以应当宽容,让转世说变成现世说,让受过教育的人,让底层出身的人,只要受过教育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份。那么这是被称之为印度宗教改革的一本教科书。但是印度的社会实践能不能接受,我们不知道。

五、结论

到这里我想对今天这个题目做一个总的结论。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这两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要在21世纪当中真正崛起,首先就必须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们就必须对传统的文明加以改革。对中国来讲,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央集权强政府。尽管我们是家天下,但是政府一直是在中央集权非常强大,我们要改革政府它在经济生活当中的作用。然后对印度来讲,要改革这种让社会各个成员不能垂直流动的这种社会结构、种姓制度。没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就会发现市场力量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要么被政府所窒息,要么被宗教所窒息。我们回顾一下西方的崛起就有什么呢?现代国家的创建和宗教改革,它两个都有了。在中国和在印度各缺乏一个东西,我们这两个东西都要进行改革。所以,我的结论是尽管中国和印度走的道路非常不同,其实要解决的课题是一样的,通向富裕的道路必须让市场机制起作用,让个人的选择起作用。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

龙和象的竞赛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 (草稿) 徐滇庆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一、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2006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许多人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十年之后印度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他们认为:“印度在关键领域正在超过中国,这些领域的成功可能促使印度最终赶上甚至超越中国。”1 世界各国各有所长。印度也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和中国相比,印度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和法制体系,印度的银行系统制度健全,不良贷款率很低。印度的资本市场运转良好,印度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良好,有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公司,例如Infosys Technologies Ltd,Dr. Reddy’s Laboratories Ltd 等。印度有一批很好的工程学院,在IT产业上具有令人羡慕的优势等等。印度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8.2%,在2004年又创造了7.1%的好记录。近年来,印度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喜可贺。毫无疑问,印度的繁荣对于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希望印度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尽快摆脱贫穷。 可是,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着两个大国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断言印度将赶上或者超过中国,这个结论却来得有些仓促,缺乏理论和经济实践的支持。 如同人们在评论体育竞赛时固然也会谈论运动员身高,速度等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在竞赛中的表现。脱离竞赛去讨论运动员的长短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研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竞争潜力的时候,不仅要知道他们各自的的优点和缺点,更重要的是要观察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表现,要研究竞争格局和他们各自的竞争对手。 二、不同的竞争组别,不同的优势 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至关重要。市场占有率从需求方约束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在西方工业国家中产能远远大于实际的产出,在很多时候,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 1有人举例说,印度有着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有较好的教育,同时,他们又说,印度缺乏就业机会,失业率太高,文盲率太高。显然,这样的叙述自相矛盾。比较准确地说,印度的IT产业员工的素质比较高,不过,充其量也只有10万多员工。对于拥有10亿人口的印度来说,这个比例实在低得可怜。不能以点代面,只见独木不见树林。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印度引进外资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大学 xx学院 国贸07Q1 一、xx经济现状概述 (一)xx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xx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 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 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 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 5.2%,工业增长率为 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 53.5%,较第一季度的

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 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 “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 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 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 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 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 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 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

中国与印度出口竞争力比较

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两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在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 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最大的受益国。两国在劳动力、原料等方面的要素禀赋具有相似性,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本文依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2006-2010 年的统计数据,从出口竞争力指数( TCI) 、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三方面对中国与印度在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提高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一、中印纺织品出口现状比较 文中从出口规模、产品结构及市场结构三方面比较中印纺织产品的出口现状。其中纺织产品的统计口径采用HS2007 的六位税号, 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 近年来,中印纺织品贸易都发展迅速,2006—2010 年中印两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48%和9.58%,但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规模远远大于印度, 详情见柱状图( 见图1) 。虽然近几年中国与印度的纺织品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均有所下降, 但纺织品还是两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 图1

2.中印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十分相似, 表现出竞争性的关系 本文通过计算中印各类纺织产品在纺织品总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来比较中印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如下饼状图所示(见图2、图3) 图2 图3 中国与印度除了在52棉花、57 地毯及其他纺织地板覆盖物、60针织或钩编织物这三类产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他类型的纺织产品的出口份额都很相近。61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62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这两类产品在两国的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大, 两者合计中国和印度分别为64%和45%, 但印度的出口份额与中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6—2010年两国各类纺织品的出口份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两国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十分相似。因此, 中印出口的纺织产品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表现出竞争性的关系。 本文进一步将这14 类纺织产品按照《纺织服装商品分类》分为纺织原料和制成品, 纺织原料包括50—55 类, 制成品包括56—63类。由下表(见图4)可以看出, 我国在纺织制成品的出口上占有较强优势,在纺织品原料上买有明显优势。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

中印各方面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 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另外,印度的农业占GDP 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 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 的56%,印度占5 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 10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 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15 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20 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 一. 在陆军技术方面,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 25 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 力。 二.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 己生产,当然IC 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但是印30 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 35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40 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 印度这些年发展很快,尤其是军事方面。但是我认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2020年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 2005年度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 2005年度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年度上半个年度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 ,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本文摘抄赛迪IT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一文目录纲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更了解印度有所帮助。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上篇国民经济比较篇 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2001年11月26日,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 一、地理位置与资源环境 (一)地理位置 1.印度:盘踞在南亚次大陆的雄狮,扼印度洋咽喉 2.中国: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 (二)资源与能源 1.印度:印度自然资源潜力大,海洋资源丰富 2.中国:中国能源蕴藏量大,但开发程度较低,人均量少 二、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国比印度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快,规模总量大 1.1950年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高(印度国民收入为美国的 2.3%,中国为美国的1%) 2.1980年两国GDP总量几乎差不多,而且印度还稍领先 3.2001年,印度GDP为498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 (二)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共性 1.人口负担重,经济结构层次低 2.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中印同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印度 1.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生产率水平低,增长速度慢 2.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略高于印度,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提高工业生产水平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核心 1. 中国和印度共性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2. 印度30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5.8% 3. 中国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5% 三、中印对外经贸情况比较 (一)对外贸易规模中国占绝对优势 1.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32位;2001年提升至第6位 2.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而印度不到1% (二)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中国远胜印度 1.2001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FDI)468亿美元 2.印度利用外资不足,2000年利用外资2 3.2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多,抗国际风险能力强(200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2001年底突破2000亿美元 4.印度外贸长期处于逆差,积累的外汇极为有限(2001年印度外汇储备约450亿美元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政治经济文化

中印比较 1.政治 中印政治文化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①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 ②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中印政治文化的差异性 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①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 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 ②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 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 (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2、人民民主专政 3、社会主义制度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6、民主集中制 7、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8、依法治国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印度政治 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

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80年代提升为%,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工业增长率为%,第三产业增长率为%。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较第一季度的%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济南大学 泉城学院 国贸07Q1 1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

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其中食糖,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 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天然2

印度对美国贸易情况分析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印度贸易分析 ——以美国为例 学号: 201 024053 姓名: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于贸易 指导教师: 指导成绩: 2017年10月04日

印度贸易分析 --------以美国为例 (20150240539 王朝阳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印度国情简绍 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1] ,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2017年6月9日,印度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二、印度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已发展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 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汇率则为1,389美元,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经济政策采行贸易保护主义,印度政府过分干预劳工及金融市场并监管商业活动,由于1991年印度经济危机,加上苏联解体,新国大党

印度经济环境分析

印度经济环境分析 时光的马车飞速奔驰,碾碎了许多人的记忆,在无数人的脸上碾出了一道道皱痕。不仅如此,时间的流逝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经济的方便,可也给环境造成不可小觑的损害。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飞速发展,近年来成为了超过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样是亚洲大国的印度更是不甘落后,全面发展经济。9月20日,印度《经济时报》称,根据卢比购买力算得的GDP,2011年,日本被再度超越,世界第三的位置将让贤于印度。或许是受中国刺激,或许是国内需求所致,印度似乎开始注重数据,讲究速度。从上世纪90年代始,印度实行经济改革。1992年后,印度象雄起,GDP增幅从一年前的1.3%迅速升高至1996年的7.8%。5年间,印度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尔后,“九五”期间(1997年—2002年),年均再增长5.5%。2002年后的5年里,印度又以3.8%、8.1%、7.5%、9.4%、9.9%的GDP增幅,保持高增长的经济姿态。8月31日,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制造业、贸易及酒店等行业的强劲带动,第二季度GDP增速达8.8%,比一季度高出0.2个百分点,创3年以来的新高。消息一出,国内欢欣鼓舞,认为本财年印度有望完成“保八”任务。按照原定目标,截至2012年3月底,印度GDP须增长8.6%,但此前,7月下旬,印度央行认为,印度变慢了,全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为8%,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称,会“更慢”,只有7.8%。 “无论何种困难,必须确保8%以上的经济增长。”7月末,一场

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活动上,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厉声强调,印度不能容忍低增长。“这届印度领导多数有过在美国、欧洲的工作经历,比起百姓生活,他们更关注数据。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而印度的主流社会离纽约、北京很近,离农村却很远。”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中心印籍教授比诺德·辛格告诉记者,时下的印度大兴土木,改建港口、新建机场。5年来,印度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超过100亿美元,而“十二五”规划中,政府还将通过各种途径追加5000亿美元,此种力度,过去60年从未有过。“比如,由于国内至今交通不便,印度的硬性指标是,每天必须修建18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承建商提前完工,政府将嘉奖,否则处罚。”比诺德说。而这就是印度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跳过制造业,直接推进服务业。因为贫困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要保证GDP增长,这是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的解释。在他看来,只有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贫困人口才能逐步缩减。而在过去20年,“脱贫”也是印度经济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注重经济投资,也是为了解决印度贫富差距问题,过大的经济贫富差距,更容易激发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印度政府害怕看到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世界人民了解了印度这个国度,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率飞快发展,但那些政府无暇顾忌到的贫民窟让这些增长数据丧失了光彩,如何权衡好贫富差距,如何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友好发展或许是印度政府好好考虑的事情。 毋须质疑,飞速的经济发展影响着环境问题,印度当然会意识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 (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 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2011年11月23日07:30华声在线 最近网上有一帖子“印度最新人口12亿,将为1.2亿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这不免让身在教育行业大半生的笔者内心再起波澜。医疗、教育是国民两大基本的人权保障,可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国情”来搪塞。中国大陆的国人知情权有限,无关于特权阶层利益的知道的也许比自由的美国人知道的都多,可是一涉及特权阶层利益的想知道点就难了。笔者也不想用臆测的一家之说来娱乐读者。就整理一下被允许国人知道的信息,看看我们的那刀枪不入的国情究竟是什么国情吧! 全民免费医疗,听起来是很难的一件事。中国十三亿人口,似乎根本不现实。是这样吗?印度1947年才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就在1949年通过的宪法中确立了全民免费医疗的政策。虽然当时的全民免费医疗还未能完全落实,重大疾病还需要个人负担一部分,可是却规定先看病后补交费用,所以大多数困难患者补交不上的费用,也就都由政府买单了。人家经过与我们“新中国”同样的时间,全民免费医疗已经实至名归了。并且政府办的医院对于所有在印度的人都不收费,无论你是外国人还是印度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都享受免费医疗。我们的以人为本是折腾人,人家的以人为本是服务人。被咱们整天吹嘘的医疗保障政绩,是要国民先得忍着病痛,迟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自筹昂贵的医疗费,没钱就只能等死。筹到钱后也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且要被折腾个六门到底去报销。还常常被以没钱为由一推六二五,最终也只能报销实际费用中的一小部分。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国人大概不知道让许多国人蔑视的穷印度却已经几十年以前就做到有病先看病,治好病再谈钱,而且困难的国民,实际上还都由政府买单,医疗费用的麻烦都留给政府了。即便如此,人家也没有敢称“人民政府”! 德里大学一名社会学教授很为印度这种福利制度感到骄傲,他说:“谁都可能生病,但大部分起初只是得一些小病。如果小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则可有效防止发展成大病,这对于国家来说可以节省更多医疗支出,对于民众来说可以减少对其它相关开支的担忧。从长远来看,是一项小投入大回报的利国利民的好事,最终的结果是人民健康得以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印度独立以来,尽管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名仍不靠前,但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已增长了一倍,婴儿死亡率也下降了70个百分点。民选政府拼命讨好民众,印度财政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政府每年用于免费医疗的费用占政府支出的比例很大,但政府为了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一直在尽力而为。再说,政府的钱也是取之于民,现在以这种形式用之于民,也是用得其所。”他认为,人民的健康高于一切,政府应该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不惜代价、不遗余力。这与我们顽固地用“国情”搪塞国民的健康保障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许多中国特色的阿Q们甚至不惜到印度的犄角旮旯拍些设备简陋的医疗环境来给自己没有医疗保障找借口。笔者有时也比较理解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这样怎么活呀!与印度比我们的国人特色是什么?难道是没有被完全殖民过(中国只是半殖民地)? 印度虽然不太富裕,并且人口众多,但医疗保障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除了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之外还有各级医疗中心。据统计,印度共有1.2万所医院、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2000多个社区医疗中心和2.7万个诊疗所。固定数量的民众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这些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机构满足了大多数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印度的医疗体制也与大锅饭时代的中国不同,医疗保障照顾到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即遵循价值规律,又兼顾全体国民的福利体制。印度人认识到,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完全按商业化、市场化运作,难以实现医疗保障的公平,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印度医疗保障制度始终坚持“两手抓”:既扶持政府医院稳定运转,又鼓励私立医院健康发展。政府医院不以营利为优先目的,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很自然地“分流”到条件更好的私立医院。 政府设立的医院条件虽然相对较差,但这种差别是相对的,不是一些国民臆测的简陋得无法保障国民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距离全印医学院几公里远的私立阿波罗医院看上去就好像一座五星级宾馆,院子里绿草如茵,病房宽敞明亮,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私立医院拥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很多医生持有英国皇家医学院等著名医学院校颁发的高级资质证书。在高水准的私立医院就诊,当然比公立医院费用高,但按照一般国际标准衡量,价格仍然是相对便宜的。因此常有大批西方国家的患者不远万里到印度求医。 200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印度同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3.41倍,印度以中国三分一的国土,负担与中国相当的人口,以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能为十多亿人口免费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哪怕这些福利再不完善,我们有脸再去找人家的瑕疵么?然而每当有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到教育与医疗问题时,国人的耳旁就时常响起官员们:全民免费义务教育不符合中国国情,全民免费

中国与印度的优劣势比较

在未来竞争中,中国与印度的优劣势比较 姓名:班级:学号: 一、中国主要优势 1、庞大外汇储备和稳定的货币体系,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地方财政体系; 2、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国内消费市场巨大; 3、城市建设兴旺,农村居民生活整体在改善; 4、吸引外资居世界首位,对外开放逐步向内陆省份拓展; 5、在航天、计算机、医药等领域取得快速进步;6对外贸易相对稳定成长,国际合作不断深化;7、西部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和水能资源、北方有丰富的煤炭资源;8、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逐步向经济政治、军事联盟方向发展。 二、中国主要劣势 1、中国受到台湾、西藏、新疆分裂势力的威胁和西方的牵制; 2、贫富分化显著,局部地区社会矛盾尖锐; 3、集成技术和超大规模制造业集成技术体系薄弱; 4、航空工业、先进制造业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5、房地产泡沫威胁经济健康发展,影响了向科技和制造业的投资; 6、一党执政缺乏监督,政务缺乏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造成贪污受贿、公款挥霍; 7、中国缺乏对南海、东海、印度洋的制海权,海军仍薄弱,中国周边国家军事实力都在显著增长对中国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三、印度主要优势 1、铁矿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2、钢铁、汽车、IT、软件、化学工业已成规模有国际竞争力; 3、距离欧洲和波斯湾比中国日本近,有控制印度洋制海权的前景; 4、在航天、软件、计算机科技领域有突出的成果和产业集群; 5、通用英语的人口众多,与西方经济技术融合有显著优势; 6、是民主国家,不存在严重的国际意识形态冲突对抗; 7、没有邻国构成重大军事威胁,对邻国有比较多的威胁; 8、与阿拉伯国家、欧洲、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强国和重要经济体都有良好合作关系。 四、印度主要劣势 1、部族宗教种姓势力过强,文化一致性差,通用语言过多过杂; 2、 地主阶级仍存在,束缚劳动力的解放,,农村人口贫困;3、缺乏推进现代化的政党和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体系;4、现代制造业薄弱重工业基础差,装备制造业落后;9、西部地区严重的干旱缺水,贫困人口多;11、国民教育基础差,儿童入学率低,成人识字率也低;12、医疗卫生设施落后,民间缺医少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过高,人均寿命过低。

印度经济分析报告

印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一、印度宏观经济分析 1.印度的外汇储备:稳步增长 2.印度的外国投资增长 3.稳定的财政体系 a.印度符合监督标准,国家风险和可兑换性最佳实践的BIS 26 准则. b总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由2000年的5.4% 降至2003年的 4% .2002-03年度的不良资产呈现负增长. c.安永(Ernst & Young)研究–印度的不良资产(NPAs)占GDP的比率为5% , 中国为44% ,马来西亚为41% ,日本为26% ,韩国为25% . 4.社会指数稳步向上 a.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b. 贫困率降低 5. 印度的稳步全球化 削减进口关税,印度的对外贸易在GDP中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6.. 国家竞争力: 印度的优势 a.人力资本的优势: 300多万科学和技术人员;80多万理工科研究生储备;100多万本科工程 师;40万博士;30万农业及兽医学本科生; 今天,印度每年可以培养出5万多名计算机专业人员和36万名工程大学毕业生.

b. 国内市场的容量:11亿人口 c. 企业家资源 5000年的企业家地位 印度人的商业才智现在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从非洲到硅谷再到东南亚- 清楚地鉴证了印度企业家的足迹. d. 人口统计概况 年龄在25岁以下的人口 - 5470万 e.民主政治 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有完善的司法体系和言论出版的自由7. 制药行业 印度是世界上第四大药品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产量份额的8%. 印度公司发现了3种新分子 - 在最后阶段达到了12种以上. 有100多种印度配方已经获得了美国FDA认证 8. 生物技术 有900多家公司涉足传统生物技术产品. rDNA生物产品 - 在过去5年当中新成立了35家公司. 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是最新的趋势. 印度生物技术领域在未来5-7年内的投资机会 - 15-20亿美元9. 农业及食品加工 印度-世界上最大的食品生产国之一. 有机物产品领域的产量 - 348.27亿美元(2002-03年)

印度营销环境分析

印度 印度的经济环境 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印度紧随其后。9月20日,印度《经济时报》称,根据卢比购买力算得的GDP,2011年,日本可能被再度超越,世界第三的位置将让贤于印度。或许是受中国刺激,或许是国内需求所致,印度似乎开始注重数据,讲究速度。 从上世纪90年代始,印度实行经济改革。1992年后,印度象雄起,GDP增幅从一年前的1.3%迅速升高至1996年的7.8%。5年间,印度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尔后,“九五”期间(1997年—2002年),年均再增长5.5%。2002年后的5年里,印度又以3.8%、8.1%、7.5%、9.4%、9.9%的GDP增幅,保持高增长的经济姿态。 8月31日,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制造业、贸易及酒店等行业的强劲带动,第二季度GDP增速达8.8%,比一季度高出0.2个百分点,创3年以来的新高。 消息一出,国内欢欣鼓舞,认为本财年印度有望完成“保八”任务。按照原定目标,截至2012年3月底,印度GDP须增长8.6%,但此前,7月下旬,印度央行认为,印度变慢了,全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为8%,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称,会“更慢”,只有7.8%。 “无论何种困难,必须确保8%以上的经济增长。”7月末,一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活动上,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厉声强调,印度不能容忍低增长。 “这届印度领导多数有过在美国、欧洲的工作经历,比起百姓生活,他们更关注数据。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而印度的主流社会离纽约、北京很近,离农村却很远。”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中心印籍教授比诺德·辛格告诉记者,时下的印度大兴土木,改建港口、新建机场。5年来,印度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超过100亿美元,而“十二五”规划中,政府还将通过各种途径追加5000亿美元,此种力度,过去60年从未有过。 “比如,由于国内至今交通不便,印度的硬性指标是,每天必须修建18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承建商提前完工,政府将嘉奖,否则处罚。”比诺德说。而这就是印度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跳过制造业,直接推进服务业 因为贫困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要保证GDP增长,这是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的解释。在他看来,只有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贫困人口才能逐步缩减。而在过去20年,“脱贫”也是印度经济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初时,海外的印度人、美国的风投公司,以及巴菲特、索罗斯等因为看好印度的软件、药物、生物技术等企业,开始通过孟买的两个股票市场实行短期投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