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张 立

[摘要]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的制度环境、策略、动力、主体以及绩效等方面都显示

出其独特性。其中有不少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新产业的重视、私营经济的成长以及生产率较高等。但印度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教训,如增长与分配、增长与就业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以及政府执政能力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发展受阻

等,将可能制约印度经济的持续腾飞。印度的实践表明,在私营经济占据国民经济主导角色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发挥对市场调节的纠偏和校正作用,否则,就难以解决好增长和分配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新兴工业化国家;制度环境;发展策略;发展绩效

[中图分类号]F1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05—046—05

继中国之后,印度成为了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大国。但是,在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制度、动力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印度却与中国大为不同,显示出其发展模式

的独特性。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印度模

式作一番深入探讨,以便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深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亚洲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等)相比,印度的总体表现可谓极其平庸。在这一段时期内,印度的发展战略主要致力于两大目标:一是在经济上满足人民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二是在政治上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免受外部压力和干涉的影响。〔1〕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印度效仿了前苏联的经验〔2〕,走上了一条以集中全社会资源、优先发

展基础工业和公营部门为重点的发展道路。〔3〕但需要指出的

是,印度并没有全盘照搬前苏联的做法,更没有像当时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等)一样,对收入或财产进行重大的再分配,而是保留了传统的生产关系和殖民地时期就已有所发展的私营部门,建立起了一种混合经济体制。然而,30余年的实践表明,印度“发展”的现实与梦想间依然相距遥远。麦迪逊的研究指

出〔4〕,1952年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为

318%,而到1978年,反而下降为314%。1952~1978年

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102%,远低于同一时期日本的7185%,也低于前苏联的4175%、世界平均水平的4152%和中国的4140%。同一时期,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也是出奇的低,仅为1181%,远低于日本的6166%、前苏联的3115%、世界平均水平的

2156%和中国的2134%。这些数据清楚地反映出了印度经

济所面临的增长乏力的困境,也为决策者提出了政策调整和改革的必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的政策体系逐渐有了改变。如1984年拉吉夫?甘地总理的政府执政后,在许可证政策上做出了较大的松动,允许大财团享有不受垄断和限

制性贸易行为法和外汇管制条款约束的特殊照顾等。〔5〕

这种

政策变化的效果很快就在经济指标上得到了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六五”

(1980~1984)和“七五”计划

(1985~1989)期间,印度实际G NP 增长率分别上升到了515%和516%。〔6〕

然而,细小的政策修补并不足以弥补整个

体制的漏洞。举例来说,这一时期印度经济的不平衡也在加剧,在“七五”期间,政府预算赤字占G DP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六五”时的917%上升到了1117%。这对通货稳定和国际收支造成了压力和负面影响。而1991年

①②在本文中,我们将“发展模式“(devel opment model )这一概念理解为以系统方式建立的一组有关发展的程式化(stylized )事实,这

组事实能够集中地反映所关心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本质性特征。参见:赖平耀1东亚模式与中国〔J 〕1国际经济评论12001,(Z1)

1

[收稿日期

]2009—04—10

[作者简介]

张立,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四川大学南亚与中国藏区创新基地,四川大学南亚所副研究员。 四川成都 610064

海湾战争带来的高油价冲击,更使印度深陷危机之中。到

1991年3月,印度外汇储备仅能维持三周进口所需的资金。

印度被迫求救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 F )的帮助。但I M F 从来都不是乐善好施的,接受它的贷款总是要承担国家尊严(/主权)受到侮辱或侵犯的风险。但这也激发了印度深化改革的决心。于是,在当时内外情势的影响下,1991年执政的拉奥政府发布了新的改革政策,其具体内容在同年7月颁布的《新工业政策声明》得到了较为详细的阐述〔7〕,如:基本取消工业许可证制度,为公营、私营企业提供接近平等的竞争条件;修改《反垄断法》,减少对大型私营企业的投资限制;改革公营部门,引进竞争机制;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加强市场调节功能,加速推行经济自由化、市场化;调整外资政策,改革外贸体制,促进印度经济国际化等。自此以后,印度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据统计,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2002财年度G DP 增长率曾跌至最低的4%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在6%以上。按购买力平价计算〔9〕,印度人均收入已经从1980年的1178美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3051美元,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8〕

印度的社会指标在改革过程中一直也在不断改善。如印度的识字率就从1991年的52%上升到了2001年的65%,在90年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前10年的水平。〔10〕

所谓的“印度发展模式”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积

极关注。

①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如上所述,受到国际上普遍称赞的印度经济模式,其实主要是指(虽然并不完全是)从上世纪80年代印度开始改革算起,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那些突出特征。而其中的某些特点也充分反映出了印度模式的长处所在。

第一,从宏观制度环境来看,印度的发展是在“民主”和“法制”的框架下进行的。印度号称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建立了竞争式的竞选制,并且有着相

对健全的法制环境。这使得它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

(N I S )的“威权”式政治体制明显不同。②莱内特?翁就

此指出〔11〕,“印度似乎还建立了有益于经济发展的公共制度———民主、运转良好的司法系统、财产权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1森教授发表的评论也指出〔12〕,“1947年时,受到严重束缚的印度经济以缓慢而稳定的速度增长———著名的3%。缓慢的经济增速与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速度形成鲜明对比:印度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上首个全面实行民主的贫困国家。自那以来,民主确实在印度繁荣起来,期间很少出现停滞。印度定期举行有序的大选,拥有自由而活跃的媒体和司法独立,同样重要的是,执政党在大选失败后愿意交出政权,而非召集军队。对于任何贫困国家(特别是像印度这种规模的国家),这都是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二,从发展策略来看,印度既强调对外开放,同时对国内保护力度也很大〔13〕。这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

(N I S )十分注重依靠出口和外部市场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

策略有明显的区别。这正如前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 )所指出的:“中国开放了本国零售市场,而印度至今仍对此非常抵触。虽然进口关税已有了大幅度的削减,但2005年印度对进口制造业产品所征关税的

税率仍比中国高一倍”。〔14〕

另外,蒙特克?S 1阿卢瓦利亚在

回顾印度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的发展状况时也指出,

“……实际的情况是,印度产业和贸易政策的改革力度都不

够”。〔15〕当然,印度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国内的保护,这既与

印度感到自身经济实力较弱以致不足以应付外来冲击有关系,也与印度国内大财团势力的牵制有关联〔16〕,因为对外开放容易给原有的产业主导者产生更大的竞争压力。

第三,在发展动力上,印度具有重视消费而非投资、重视内需而非出口、重视服务业而非制造业③、重视高新

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等特点。〔17〕闻潜

等人的一份研究指出,长时期以来,印度内需与经济增长

①②③可参见:(1)Kal pana Kochhar,U tsav Kumar,Raghura m Rajan,A rvind Subra manian,and I oannis Tokatlidis 1I ndia ’s Pattern of Devel op 2

ment:W hat Happened,W hat Foll ows?〔R 〕I M F Working Paper 1W P /06/22;(2)Gurcharan Das 1The I ndia Model 1f oreign affairs 〔J 〕1July

/August 2006;(3)哈米什?麦克雷1中国与印度模式谁将更成功?海外经济评论〔J 〕12006,(7);(4)罗1哈德格莱夫,斯1科哈纳克1印度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J 〕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1989,(4);(5)文富德1印度经济模式的特色〔J 〕1领导之友

12004,(5);(6)华民1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相似的原理与不同的方法〔J 〕1复旦学报1(社会科学版)12006,(6);(7)杨文武,雷鸣1试论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基础、架构体态及其启示〔J 〕1南亚研究季刊12008,(1);(8)张立1印度发展模式解析〔J 〕1南亚研究季刊12008,(4)1威权主义政体(或威权政体,威权政治,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 m )是一个政治概念。其内涵是:在民主的外壳下,以威权的手段取得政权、治理国家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不同于民主政体,也有别于独裁政体,既有某些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威权主义政体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存在的时间大致是从19世纪后半期以后,其中,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中期是两个高潮。威权主义政体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它不但出现在欧洲,也出现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般是指社会经济基础还不强大的国家走向发达的一种政治上的过渡形态,即通过强制性的政治整合维持秩序和稳定,以达到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以上参见:冯秀文1威权主义政体的内涵〔J 〕1世界历史12005,(2)1这主要是指2000年以前。自2000年以后,印度开始意识到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详情可参阅:文富德1印度加速发展制造业的政策措施与前景〔J 〕1南亚研究季刊12006,(4)1

的关联度相当高,达到0195左右。〔18〕同时,印度消费占G DP的比例也相对较高,2003年达到7717%。〔19〕与消费所发挥的作用相比,印度出口的贡献明显不足。马丁1沃尔夫指出,“2002年,中国商品贸易额占G DP的49%,印度占21%。2003年,中国的商品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518%,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中国出口的商业服务占全球总额的216%,世界排名第9。而印度的出口额只占全球的017%,排在第31位。”〔20〕蒙特克?S1阿卢瓦利亚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自60年代以来,印度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一直在下降,但这一比率在1990~1991年到1999~2000年间扭转了下降的趋势,由015%轻微增长到016%,其中农产品出口占增长的大部分。1990年印度的制造业产品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015%,这一指标在1999年只上升到0155%。与中国和东南亚的情况不同,印度的外资企业在产品出口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印度所引进的外资主要针对的是国内市场”。〔21〕除了对外贸易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以外,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印度也与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有很大的差异。这些东亚国家政府的政策大多是优先发展制造业,而其服务业依然处于相对的欠发达状态。然而,在印度,服务业的大发展却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来自摩根斯坦利的数据显示,服务业占印度G 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016%上升至2003年的5018%,占印度G DP累计增长的62%。而中国的服务业占G DP比重仅由1990年的3113%上升至2003年的3311%。〔22〕同一期间,中国服务业经济的扩张在总体G DP累计增长中仅占33%。在产业发展取向上,印度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I T)、生物科技、医疗和制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23〕这与东亚国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加工制造业的策略也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产业发展路径使得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如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印度就几乎未受波及和伤害。

第四,在发展的主体方面,印度的私营经济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众所周知,国有或公营企业很容易会产生“软预算约束”、自生能力不强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24〕但在印度,这些问题的影响却要相对小许多。因为印度有一个非常成熟、庞大的私营经济,且私营经济已经站在印度经济发展的最前列。较近的数据表明,印度私营经济对G DP的贡献高达85%。〔25〕私营部门也是印度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部门,它横跨于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各个领域之中〔26〕。不仅如此,印度不少私营企业的素质也让人刮目相看。它们紧紧抓住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在国内外开拓进取,逐渐成长为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如印度著名的信实集团(Reliance)、塔塔集团(T AT A)的股票价值都较几年前增长了数倍以上,维普罗公司(W i p r o)、雷迪医生实验室(D r Reddy’s Labs)等企业更是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利润率稳步增长。〔27〕2000年以来,印度公司已成功收购了307家海外企业,总价值超过200亿美元,其中2/3以上是在最近几年内完成的。在2007年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网站上发布的年度亚太地区最大规模上市企业50强榜单中,印度竟有12家企业上榜,超过日本和韩国上榜企业数量的总和。

第五,在发展绩效方面,印度具有质量高和可持续性强等方面优势。达斯(Gurcharan Das)指出,“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30%~40%都是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的依靠总量投入。这一点与中国有明显不同,也有别于其他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因为)生产效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真正有价值的指标,它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而且也意味着技术进步,单纯依靠投资和产量增加来推动经济增长并不能反映一国经济运行的真相,投资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才是经济健康增长的真正指标。”〔28〕反映印度经济增长质量高的其它一些重要指标还有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有研究指出,自1980年以来,印度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势头一直相当良好,全要素生产率(每单位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产出增长)每年大约提高2%。〔29〕另有统计资料显示,印度的储蓄率约为24%,中国高达40%左右,并且中国每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F D I)规模比印度多出十几倍。〔30〕由此可以看出,印度运用比中国少很多的资本就获得了年均6%甚至8%的经济增长率,体现出其资金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中国。另有一项精细的研究报告也为反映印度经济增长的高质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报告指出,印度经济体的年度利润率从1980年的1115%增长到了1999年的1615%,这20年期间的平均利润率达到1413%;而中国经济体的年度利润率却从1980年的1315%下降到了2003年的815%,中国在1978年至2003年这25年期间的平均利润率仅为1019%。〔31〕这些数据清楚地反映出,如果印度外资流入能够不断增加,同时国内储蓄率也能有所上升的话,即使达不到中国的水平,印度也会有很强的发展后劲,完全能够保持连续的快速增长。

三、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问题

正如同许多游记或报道类文章所曾生动地描绘过的那样,尽管印度近年来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但是,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并没有自动消除,触目惊心的贫富反差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而在事关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基础设施等方面,印度的差距也比较大。这些都表明了印度发展模式的局限性,也值得其他国家引起重视。

第一,增长与分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印度近年来飞速的经济增长的确造就了大量中产阶级和富豪。如据《福布斯》杂志富豪榜显示,印度10亿美元以上的富翁从2005年的22位增加到2006年的36位,其中有3位位列世界前20强。〔32〕印度富翁不仅在人数方面,而且在总资产方面也击败了日本上榜富翁。但另一方面,受惠于这种繁荣的人

群仍然是有限的。小岛真的研究指出,尽管印度经济近年来形势喜人,贫困问题在过去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确实已有逐步的缓解,但从总体上讲它仍处于低收入国家之列,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大量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直到目前为止,印度的贫困问题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相对数来看,印度的贫困率已经由上世纪70年代惊人的5415%下降到了2000年的2611%,但是考虑到印度人口增长的势头,印度的贫困率还将出现反弹,预计2007又将回升到2913%。从绝对数来看,虽然贫困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但是,到2007年,仍将可能达到212亿人,这一数字超过了许多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33〕因此,世界银行印度分行的经理M?卡特曾经形象地指出,这个国家同时占据着“两个世界”:第一个是经济改革和社会变化已开始生根立足、经济增长已改变人民生活;另外一个是,公民几乎完全被公共服务、就业机会和光明前景忽略。〔34〕这种贫富分化的后果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当它与印度宗教、种族乃至更为复杂的国际因素等交织纠缠在一起时,更容易为社会动荡或恐怖主义的产生、发展及暴力活动不断发生制造出适宜的土壤。

第二,增长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印度人口目前有近11亿,而且还在以每年近2%的增长率增加。〔35〕因此,印度每年新增劳动力都在2000万人以上。但遗憾的是,在吸纳劳动力进入生产性就业方面,印度却做得特别糟糕。〔36〕如在1993至1994年以及1999至2000年间,印度经济年增长率达615%,而就业增长仅1%。受限制性劳动法规的影响,制造业的正规部门(即经过工商登记或注册的机构)就业人口一直徘徊在600万左右,也仅占总劳动人口的115%。而技术集约型的印度信息技术部门仅雇佣了100万人。其他大部分劳动力要么分布在非正规部门(即未经正规登记或注册的机构),要么就无活可干。进入新世纪后,印度的增长率更是保持在7%的高位以上,但其就业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根据印度计划委员会(Planning Com2 m issi on of I ndia)的一项研究统计,截至2005年财政年度,印度失业人口将达到3600万人,失业率则高达911%,而仅仅五年之前,即2000年财政年度的失业人口不过是2700万,失业率为713%。〔37〕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的失业人口通常并不是那些低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也莫能幸免。据统计,印度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达1712%,高于全国总体失业率。有近40%的毕业生找不到有收入的工作。〔38〕就业不足,不仅直接限制了人们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而且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印度的社会稳定也是一大威胁。

3、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印度,伴随近年来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等,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愈来愈大,导致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制约印度未来发展的一大障碍。〔39〕然而,对于负有提供基础设施义务的印度政府部门而言,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印度政府在各党派政治力量的制约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统一决策,从而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促进经济发展。〔40〕所以有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政府视发展为目标,并将其视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印度政客则将组织利益的代表性视为目标和他们合法性的基础,中国的政治是发展式的,而印度的政治仍主要是庇护式的”。〔41〕这样,印度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对有限的财政资源的再分配和转移支付,而其本应承担的公共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也由此受到削弱。阿玛蒂亚?森对此痛心地指出,“政府在一些领域中的参与程度不够,而它本可以在这些领域中取得极大成就。对于修缮受重视程度低得惊人的社会基础设施(例如,需要新建更多学校、医院和农村医疗中心),以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问责、监督和公共服务合作体系这些迫切任务,政府行动迟缓。此外,政府还忽视了实物基础设施(电、水、公路和铁路)的建设,这些领域需要政府和私营企业同时努力。经济学家称之为‘公共产品’的广阔领域仍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而且上世纪90年代的激进改革几乎没有解决这个问题。”〔42〕在展望未来的改革前景时,学者比巴尔1贾兰(B ibal Jalan)不无悲观地指出,“我的预感是,经济目标很可能敌不过目前联盟政治的利益驱动。……因此,在面临反对的情况下,(未来)推进改革的政治意志相当薄弱”。〔4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确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新产业的重视、私营经济的成长以及生产率较高等。由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为工业或制造业的腾飞提供有益的支持,而高新产业竞争力的上升则意味着印度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强大的私营经济则表明印度经济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我成长能力,因此,所有这些方面都充分展示出了印度经济内在的活力与成长的前景所在。当然,印度的发展模式也给了我们一些教训或启示。如印度的民主选举体制虽然使产权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但它也造成了政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异化,并削弱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也进一步启示我们,简单地强调民主体制本身的重要性可能会有失偏颇,重要的是建立什么样的民主体制。同时,印度的实践也表明,在私营经济占据国民经济主导角色的情况下,其实更需要政府发挥对市场调节的纠偏和校正作用,否则,就更加难以解决好增长和分配之间的矛盾。此外,印度的实践还表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会自动带来就业率的上升。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地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的选择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总之,

尽管我国的国情以及发展模式与印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印度的实践同样能够为我们提供诸多有益的借鉴及体会。

【参考文献】

〔1〕〔6〕满芒汗1阿戈旺1印度〔A〕1[英]帕德玛1德塞1走向全球化:从计划向市场的过渡〔C〕1新华出版社, 199915041

〔2〕李渤,陶颖1浅析俄罗斯-印度经贸关系〔J〕1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4,(3)1

〔3〕文富德1印度经济:发展、改革与前景〔M〕1巴蜀书社,20031

〔4〕安格斯?麦迪森1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M〕1楚序平等译1新华出版社,1999157~581

〔5〕张立1印度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评析〔J〕1南亚研究季刊,2007,(2)1

〔7〕鲁达尔?达特,K1P1M1孙达拉姆1印度经济(上册)〔M〕1雷启淮等译1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14291

〔8〕孙培钧,华碧云1印度当前经济形势与面临的问题〔J〕1南亚研究,2005,(1)1

〔9〕〔28〕Gurcharan Das1纽约时报:探寻“印度模式”的成功之道1中国经济日报〔N〕12006-07-271

〔10〕〔15〕〔21〕[印]蒙特克?S1阿卢瓦利亚1渐进主义的功效如何?———1991年以来印度经济改革的回顾〔J〕1刘英译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1)1

〔11〕莱内特?翁1中印经济发展模式差异详解〔N〕1参考消息,2004-05-25

〔12〕〔42〕阿玛蒂亚?森1六十岁的年轻印度〔N〕1何黎译1国际金融报,2007-08-211

〔13〕杜涛1印度外经贸政策的现状及分析〔J〕1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2,(2)1

〔14〕Pieter Bottelier1中国经验对照下的印度繁荣之路〔N〕1第一财经日报,2006-10-131

〔16〕张淑兰1印度的国家发展模式与大资产阶级〔J〕1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1)1

〔17〕傅小强1中印经济发展谁更具潜力〔N〕1中国青年报,2006-09-281

〔18〕闻潜等1消费启动与收入增长分解机制〔M〕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

〔19〕〔30〕〔40〕权衡1中印经济增长模式之比较〔N〕1东方早报,2006-09-111

〔20〕马丁?沃尔夫1中国和印度不同的发展道路〔J〕1李白译1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5)1

〔22〕刘建辉1印度:在另一条跑道上特立独行的大象〔J〕1经济,2005,(3)1

〔23〕赵伯乐1印度经济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J〕1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1

1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1经济研究,2004,(2)1

〔24〕林毅夫,李志斌

〔25〕崛起的印度〔J〕1国际市场,2007,(10)1

〔26〕王学人1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之比较〔J〕1天府新论,2008,(5)1

〔27〕陈继辉1民众生活提高得很快印度经济奇迹体现在哪〔N〕1环球时报,2006-12-061

〔29〕〔41〕马丁?沃尔夫1中国与印度:殊途同归的亚洲巨人〔N〕1李功文译1[英]金融时报,2005-02-251〔31〕秋风1印度模式比中国模式更有吸引力〔N〕1南方都市报,2006-07-281

〔32〕贫富分化严重,法奢侈品品牌盯上印度市场〔N〕1新华每日电讯,2007-03-311

〔33〕[日]小岛真1印度的经济发展与存在的问题〔J〕1杨维中摘译1经济资料译丛,2006,(2)1

〔34〕洪庆明1贫富分化埋下印度动荡的种子〔N〕1燕赵都市报,2008-11-281

〔35〕樊永岗1印度经济模式是一面镜子〔J〕1中国国情国力,2006,(1)1

〔36〕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1印度经济能够超越中国吗?〔N〕1[英]金融时报,张征译12006-2-171

〔37〕陈宜飚1亚洲之虎中印挑战:中国压力在农村印度头痛失业1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5-301

〔38〕乔?约翰逊(Jo?Johns on)1印度大学生失业率逾17%〔N〕1国际金融报,2006-07-251

〔39〕张立,王学人1印度服务业增长的绩效、原因与问题〔J〕1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1

〔43〕比巴尔?贾兰1印度经济改革失衡〔N〕1国际金融报,2005-07-21

(本文责任编辑 王云川)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大学 xx学院 国贸07Q1 一、xx经济现状概述 (一)xx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xx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 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 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 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 5.2%,工业增长率为 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 53.5%,较第一季度的

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 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 “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 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 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 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 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 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 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

2020年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 2005年度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 2005年度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年度上半个年度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 ,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

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

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80年代提升为%,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工业增长率为%,第三产业增长率为%。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较第一季度的%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济南大学 泉城学院 国贸07Q1 1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

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其中食糖,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 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天然2

印度聚焦506(印度1991年经济改革的艰难历程)

印度聚焦 第506期 2014年3月12日 印度1991年经济改革的艰难历程 印度从1991年起开始改革开放,至今已有23年,整个次大陆发生了巨变,国家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百姓生活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改革是漫长的,改革的过程也是曲折艰辛的。 一、印度开始自我怀疑 1、总理机场发飙。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总理叫V.P.辛格,有一次去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他上一次也是第一次去吉隆坡是在1974年,当时还只是个商务部的中层事务官——回国后在德里机场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当场发飙,表达了自己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不满,引发了全国大讨论。V.P.辛格说:“我16年前去过吉隆坡,我刚从那里回来,那里的发展让人震惊。必须说对于自己身为印度人感到耻辱,过去16年里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2、来自中国的刺激。邓小平先生打开国门是1978年,改革开放让中国像被弹弓弹射一样来到世界政经舞台中央,国际媒体的头版头条不断有关于中国的深度报道。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中国龙的腾飞,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东亚所发生的一切对印度人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印度曾嘲笑和批判这些国家的发展、改革模式,但当时这些国家远远把印度甩在身后:在市场竞争力上,在收入分配机制上,民众的生活质量上,以及在义务教育领域。这些国家每年以8%的经济增速狂奔,于是印度人开始自我怀疑,工业现代化之路是不是走错了。 二、印度失去了苏联的支撑 自印度独立开始,前苏联就一直对印度政经格局有相当大的渗透力。前苏联对于印度人充满魅力的原因在于,其展示了后进国家如何通过一系列的集权和不

同于以往的发展模式,极速迈入现代工业文明,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之一。但上世纪80年代末,事情在起变化。1988年,V.P.辛格总理同戈尔巴乔夫会晤,戈尔巴乔夫当时提到因为国家的土豆产量一直没有增加而试图把改革引入农业领域。他的原话是,“顾问总是说钢铁、钢铁、钢铁,我总是告诉那些计划者土豆、土豆、土豆。”于是印度人开始意识到,即便是苏联也开始转而关注消费者导向的经济。到1991年6月印度启动改革时,这个印度曾经的最重要贸易伙伴和技术、资金提供者,已经轰然倒下了。 三、印度被逼上了绝路 1991年的海湾战争导致石油价格飞涨,印度濒临破产边缘。当年6月21日,新政府上台时印度总的外汇储备是9亿美元,由于有煤油、可食用油、农药和钢铁产品进口需求,货币存量都不够用5天,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收支危机。 对于任何一个政府而言在那种时刻只有4个选择。第一种情况,发表“将不承担责任”的声明,波兰是这么做的,墨西哥也这么做过,俄罗斯曾威胁要这么做。很简单,如果你欠某个人500美元,那么你会很紧张,如果你欠谁50亿美元,那么债权人会比你更紧张。 第二点是去国外,到那些有海外印度人投资的地方去拆借。但海外印度人和海外中国人不同,他们并不是创业导向的,更多的是医生、律师、教授和记者,或跨国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商人。中国人每年带回国不少于300亿美元,印度人不是这样的,所以也不行。 第三种备选方案一开始被称为“黄金选择”。印度国内在市面上流通的黄金价值是700亿美元,印度妇女喜欢黄金,这被理解成一种社会保障。同时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进口国,每年从南非和俄罗斯进口大量黄金。于是有人建议带上黄金,去英格兰银行等机构抵押——1962年与中国开战、1965年与巴基斯坦开战时,印度都曾如此做过。 最后,印度去寻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帮助。但IMF不是慈善救济所,他们同意借钱,但印度必须彻底改变经济政策。拉奥总理和当时的财政部长辛格(现总理)所领导的改革小组很好地利用了这次危机,推动了印度的经

印度对美国贸易情况分析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印度贸易分析 ——以美国为例 学号: 201 024053 姓名: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于贸易 指导教师: 指导成绩: 2017年10月04日

印度贸易分析 --------以美国为例 (20150240539 王朝阳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印度国情简绍 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1] ,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2017年6月9日,印度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二、印度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已发展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 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汇率则为1,389美元,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经济政策采行贸易保护主义,印度政府过分干预劳工及金融市场并监管商业活动,由于1991年印度经济危机,加上苏联解体,新国大党

印度经济环境分析

印度经济环境分析 时光的马车飞速奔驰,碾碎了许多人的记忆,在无数人的脸上碾出了一道道皱痕。不仅如此,时间的流逝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经济的方便,可也给环境造成不可小觑的损害。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飞速发展,近年来成为了超过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样是亚洲大国的印度更是不甘落后,全面发展经济。9月20日,印度《经济时报》称,根据卢比购买力算得的GDP,2011年,日本被再度超越,世界第三的位置将让贤于印度。或许是受中国刺激,或许是国内需求所致,印度似乎开始注重数据,讲究速度。从上世纪90年代始,印度实行经济改革。1992年后,印度象雄起,GDP增幅从一年前的1.3%迅速升高至1996年的7.8%。5年间,印度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尔后,“九五”期间(1997年—2002年),年均再增长5.5%。2002年后的5年里,印度又以3.8%、8.1%、7.5%、9.4%、9.9%的GDP增幅,保持高增长的经济姿态。8月31日,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制造业、贸易及酒店等行业的强劲带动,第二季度GDP增速达8.8%,比一季度高出0.2个百分点,创3年以来的新高。消息一出,国内欢欣鼓舞,认为本财年印度有望完成“保八”任务。按照原定目标,截至2012年3月底,印度GDP须增长8.6%,但此前,7月下旬,印度央行认为,印度变慢了,全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为8%,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称,会“更慢”,只有7.8%。 “无论何种困难,必须确保8%以上的经济增长。”7月末,一场

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活动上,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厉声强调,印度不能容忍低增长。“这届印度领导多数有过在美国、欧洲的工作经历,比起百姓生活,他们更关注数据。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而印度的主流社会离纽约、北京很近,离农村却很远。”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中心印籍教授比诺德·辛格告诉记者,时下的印度大兴土木,改建港口、新建机场。5年来,印度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超过100亿美元,而“十二五”规划中,政府还将通过各种途径追加5000亿美元,此种力度,过去60年从未有过。“比如,由于国内至今交通不便,印度的硬性指标是,每天必须修建18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承建商提前完工,政府将嘉奖,否则处罚。”比诺德说。而这就是印度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跳过制造业,直接推进服务业。因为贫困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要保证GDP增长,这是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的解释。在他看来,只有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贫困人口才能逐步缩减。而在过去20年,“脱贫”也是印度经济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注重经济投资,也是为了解决印度贫富差距问题,过大的经济贫富差距,更容易激发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印度政府害怕看到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世界人民了解了印度这个国度,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率飞快发展,但那些政府无暇顾忌到的贫民窟让这些增长数据丧失了光彩,如何权衡好贫富差距,如何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友好发展或许是印度政府好好考虑的事情。 毋须质疑,飞速的经济发展影响着环境问题,印度当然会意识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 (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 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

从发展理论的视角看印度经济崛起

2010年第1期No 11  2010 南亚研究季刊 South Asian Studies Quarterly 总第140期Sum No 1140 从发展理论的视角看印度经济崛起 3 张 立33  王学人 333 [内容提要]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崛起,常被视为是新自由主义式改革的结果。但本文分析指出,这种观 点有失偏颇。尽管新自由主义改革对印度经济崛起发挥了积极影响,但它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鉴其它发展理论来对发展政策加以修正和完善。 [关键词]印度经济;崛起;新自由主义;改革;局限 [中图分类号]F13511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08(2010)01-0046-05 印度自20世纪80年代来以经济持续高增长 为标志的崛起态势,常常被视为是新自由主义式改革的结果。这种见解俨然再度表明了新自由主义学派能在当代发展理论中占据主流地位绝非偶然,印度不过是其中的又一个成功案例而已。然而,从印度的崛起实践中,我们真的只能学到新自由主义畅行无阻的浅显经验吗?正如近期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新自由主义所带来的恶果一样,我们同样需要深入思考新自由主义在印度经济崛起中所扮演的真实角色。事实上,我们认为,各种发展理论皆有其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即便是从印度的经验中我们亦难得出新自由主义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适价值的结论。 一、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 具有以研究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为主要对象的特定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其时代背景是非殖民化运动和新生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量出现,由此引发了为这些国家提供用以制定“发展政策”的经济理论基础的浓厚兴趣。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经济 发展理论经历了浮沉兴衰的演变过程,其中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流派分支。但扼要而论,其中最有影响的仍当属新古典学派、结构主义学派以及新自由主义学派等。它们分别构成了当代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中的三大重要支柱。 恰如斯蒂格利茨教授所言,在所谓正统学派的新古典学经济学家看来,发展被视为主要是一个经济学问题①,是增加资本存量(通过吸引外资或提高国内的储蓄率)和改善资源配置的问题。资本存量和资源配置的改变可以带来收入的增加和持续的高增长率。而欠发达国家被认为除了在资源配置方面无效(与市场缺失和市场失灵有关)外,与发达国家并无不同之处。新古典学派的观点还强调了要依赖国内外自由市场机制的 优越性。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艾伯特1赫斯曼(Albert Otto Hirschman )1958年在《经济发展 战略》一书中指出,发展的任务就是刺激投资②。哈罗德-多玛模式也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可以由S/V 这样一个简单的比例来求得,其中S 是指储蓄的平均率,V 是指边际资本产出率。按照这一公式,发展的中心问题便 ? 64?3 33333①②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印度经济崛起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项目批准号:09Y J A G J W013)的中期研究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王燕燕译:“走向一种新的发展范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1期, 第1-12页。 [美]赫希曼,曹征海、潘照东译:《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89页。

印度经济分析报告

印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一、印度宏观经济分析 1.印度的外汇储备:稳步增长 2.印度的外国投资增长 3.稳定的财政体系 a.印度符合监督标准,国家风险和可兑换性最佳实践的BIS 26 准则. b总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由2000年的5.4% 降至2003年的 4% .2002-03年度的不良资产呈现负增长. c.安永(Ernst & Young)研究–印度的不良资产(NPAs)占GDP的比率为5% , 中国为44% ,马来西亚为41% ,日本为26% ,韩国为25% . 4.社会指数稳步向上 a.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b. 贫困率降低 5. 印度的稳步全球化 削减进口关税,印度的对外贸易在GDP中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6.. 国家竞争力: 印度的优势 a.人力资本的优势: 300多万科学和技术人员;80多万理工科研究生储备;100多万本科工程 师;40万博士;30万农业及兽医学本科生; 今天,印度每年可以培养出5万多名计算机专业人员和36万名工程大学毕业生.

b. 国内市场的容量:11亿人口 c. 企业家资源 5000年的企业家地位 印度人的商业才智现在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从非洲到硅谷再到东南亚- 清楚地鉴证了印度企业家的足迹. d. 人口统计概况 年龄在25岁以下的人口 - 5470万 e.民主政治 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有完善的司法体系和言论出版的自由7. 制药行业 印度是世界上第四大药品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产量份额的8%. 印度公司发现了3种新分子 - 在最后阶段达到了12种以上. 有100多种印度配方已经获得了美国FDA认证 8. 生物技术 有900多家公司涉足传统生物技术产品. rDNA生物产品 - 在过去5年当中新成立了35家公司. 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是最新的趋势. 印度生物技术领域在未来5-7年内的投资机会 - 15-20亿美元9. 农业及食品加工 印度-世界上最大的食品生产国之一. 有机物产品领域的产量 - 348.27亿美元(2002-03年)

印度国家地理概况及经济发展浅析

印度国家地理概况及经济发展浅析 印度国家地理概况及经济发展浅析 作为“金砖五国”之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与世界各大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等动作也比较频繁,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笔者在此分析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 一、面积较大,人口众多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面积298万平方千米,为南亚最大的国家,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土面积次于俄、加、中、美、澳、巴(西),居于第七位;目前人口约12亿,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位,而且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有资料显示,印度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该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东西分别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二、历史悠久,文化瑰丽 印度历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印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古老的佛塔、石窟,保存

完好的庙宇,遍布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的城堡建筑异彩纷呈,其中泰姬陵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国王为其皇妃修建的陵墓,全部由洁白的大理石建成,以其宏伟美丽闻名于世,素有“人间建筑奇迹”之美称。 三、地形可分三大区,气候深受季风影响 印度可分三大地形区,即西北部高山区,属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可达7000米以上;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区,其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中东部的恒河平原为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是古代印度文化的发祥地;南部为德干高原,东、西高止山脉分列两侧,沿海有狭窄的平原。印度国土的纬度位置在8°N—33°N之间,北回归线穿越中部,绝大部分属低纬度地区,深受热带季风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每年6月~9月西南季风盛行时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东北季风盛行时为旱季。若遇到西南季风过强或过弱的年份,则极易形成洪涝或干旱灾害,因此,搞好水利工程是印度农业稳产和高产的关键。 四、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茶和黄麻等 印度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

印度营销环境分析

印度 印度的经济环境 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印度紧随其后。9月20日,印度《经济时报》称,根据卢比购买力算得的GDP,2011年,日本可能被再度超越,世界第三的位置将让贤于印度。或许是受中国刺激,或许是国内需求所致,印度似乎开始注重数据,讲究速度。 从上世纪90年代始,印度实行经济改革。1992年后,印度象雄起,GDP增幅从一年前的1.3%迅速升高至1996年的7.8%。5年间,印度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尔后,“九五”期间(1997年—2002年),年均再增长5.5%。2002年后的5年里,印度又以3.8%、8.1%、7.5%、9.4%、9.9%的GDP增幅,保持高增长的经济姿态。 8月31日,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制造业、贸易及酒店等行业的强劲带动,第二季度GDP增速达8.8%,比一季度高出0.2个百分点,创3年以来的新高。 消息一出,国内欢欣鼓舞,认为本财年印度有望完成“保八”任务。按照原定目标,截至2012年3月底,印度GDP须增长8.6%,但此前,7月下旬,印度央行认为,印度变慢了,全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为8%,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称,会“更慢”,只有7.8%。 “无论何种困难,必须确保8%以上的经济增长。”7月末,一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活动上,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厉声强调,印度不能容忍低增长。 “这届印度领导多数有过在美国、欧洲的工作经历,比起百姓生活,他们更关注数据。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而印度的主流社会离纽约、北京很近,离农村却很远。”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中心印籍教授比诺德·辛格告诉记者,时下的印度大兴土木,改建港口、新建机场。5年来,印度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超过100亿美元,而“十二五”规划中,政府还将通过各种途径追加5000亿美元,此种力度,过去60年从未有过。 “比如,由于国内至今交通不便,印度的硬性指标是,每天必须修建18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承建商提前完工,政府将嘉奖,否则处罚。”比诺德说。而这就是印度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跳过制造业,直接推进服务业 因为贫困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要保证GDP增长,这是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的解释。在他看来,只有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贫困人口才能逐步缩减。而在过去20年,“脱贫”也是印度经济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初时,海外的印度人、美国的风投公司,以及巴菲特、索罗斯等因为看好印度的软件、药物、生物技术等企业,开始通过孟买的两个股票市场实行短期投资。”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摘要:自2000年我国政府正式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取得了很大成效,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性,依旧有大的发展空间。文章选取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这一角度,从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简单的对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前景做了预测分析,提出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不可盲目乐观,两国因政治互信度低以及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法律等制约因素,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依旧困难重重。 关键词:直接投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前景预测 一、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中印两国的贸易发展迅速、直接投资比例加大 近几年,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发展更为迅速,从两国双边贸易额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显著变化。2000年中印的双边贸易额仅仅只有29亿元,而到了2010年,竟翻了20倍之多,突破600亿元。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在2012年中印双 边贸易总额为644.72亿元,2013年贸易额达到654.7亿元。

虽说每年相对上年,同比都有所下降,但是中印双边贸易额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两国较好的经贸合作间接反映出,中印两国的相互投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贸易是投资的先导因素,贸易与投资是相互依存、相互伴生的国际经济活动。 (二)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的集中与分散 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来看,中印两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空间很大。印度的发展并没有遵循传统国家意义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即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一般发展规律。印度的基础设施差,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制造业等实业方面的发展优于印度,并且鉴于和印度的地缘优势,近些年,我国在印度大力发展了工程承包和以钢铁业为主的印度较为落后和缺少的行业领域。 在近几年,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家电等轻工业的比例飙升。除此之外,中国在通讯行业对印度的投资比例也较大。比如中国华为、中兴等通讯行业已经在印度建立起自己的海外市场。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公司计划在印度建立一个全球网络运营中心(GNOC),该中心将努力实现在亚洲和非洲的多个电信运营商网络和无线业务。 二、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有利条件 (一)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印两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虽然我国在稳步发展中,但是也存在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这已成为了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其次,“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首先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又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要素供给条件。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得到合理调整,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鲜明标志。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有可能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

近代印度经济史

近代印度经济史 50年代 印度在50年代初步构造了全面工业化的布局,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印度在经济建设里也摸索出印度独特的混合经济的雏形,并且在总结”一五”计划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经济蓝图.并在”二五”计划中对”一五”期间所倡导的混合经济模式有所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为起始加速国家工业化领域的投资尤其是重工化的投资.在复杂与困难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印度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前提下的全面提升社会与国力作出巨大努力.在避免国家分裂的同时,试图快速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这样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于印度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1938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就在国大党党团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经济计划为手段实现印度工业化消灭失业与贫困.为这个构想,印度在50年代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超的政治与外交手腕下,不仅仅在国内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而且充分利用国际形势纵横俾阖,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左右逢源.来自美国和苏联的技术与经济援助,大大加快了印度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的步伐.因此尼赫的个人声望在国内外都获得交口赞誉不但是尼赫鲁本人的荣誉,也是那时候印度在世界50时代的写照,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1947年豪迈的那句:印度要成为世界的一极,似乎已经触手可及了. 60年代: 60年代越战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一方面美苏争霸到了新高潮,一方面随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50年代恢复经济活力后加紧对传统势力范围恢复影响与控制。如果说英国试图把新独立国家尽可能约束在英国联邦体制里,法国在北非构建法郎区这个桥头堡是一个标志的话。那么在中东在越南在非洲甚至在南美,燃遍世界的战火,此起彼伏的军事政变与各种颠覆活动的后面由始致终都有美国与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参与,都显示着中国、印度势必在自己的道路上即将面临的艰难抉择。尤其是越南战争,这场从1961年爆发到1975年结束的战争,终究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转折。印度在自己国家建设与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终究需要迫使各自的国家再次问自己:何去何从! 印度国歌中吟颂道:。。。水源丰富,果实累累,庄稼茂盛,郁郁葱葱。。。土地承载的不仅仅是印度的大国梦,还有印度的全部希望。 在“一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在1952-1954年的风调雨顺,但是随着印度土地改革进展的缓慢加上政治与经济改革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让原本就问题重重的印度的国内变的更加复杂了。问题首先是来自大垄断财团的资本高度集中化趋势,印度在2个5年计划中经济实际增长了66%,但是垄断工业资本与垄断金融资本仅仅在注册资本上就膨胀了三倍。当时在印度国民生产环节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钢铁与水泥生产上,排名印度大财团第一塔塔财团控制了印度水泥生产的50%,而排名第二的比哈尔财团控制了印度水泥生产的25%,直到1968年印度控制的国营钢铁产量只达到了印度当时钢铁总产量的33%。第二问题来自社会贫富悬殊急剧扩大,早在印度“二五”经济计划结束后,尼赫鲁就问:2个5年计划国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2%而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10%而农民却处于破产边缘,这些增长的财富哪里去了。第三就是国内国际局势动荡,加之各种利益集团利用党团政治反复争端利益并利用各种政治军事手段转嫁社会矛盾。其中在1962年爆发中印边界军事冲突,印度军费开支在政府开支中的比例从冲突爆发前的40%提高到了60%。到1963年3月的时候,印度外债实际达到当年政府开支的300%是1951年时候的51倍。当时在尼赫鲁执政时代末期的印度政府,利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张 立 [摘要]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的制度环境、策略、动力、主体以及绩效等方面都显示 出其独特性。其中有不少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新产业的重视、私营经济的成长以及生产率较高等。但印度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教训,如增长与分配、增长与就业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以及政府执政能力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发展受阻 等,将可能制约印度经济的持续腾飞。印度的实践表明,在私营经济占据国民经济主导角色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发挥对市场调节的纠偏和校正作用,否则,就难以解决好增长和分配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新兴工业化国家;制度环境;发展策略;发展绩效 [中图分类号]F1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05—046—05 继中国之后,印度成为了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大国。但是,在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制度、动力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印度却与中国大为不同,显示出其发展模式 的独特性。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印度模 式作一番深入探讨,以便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深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亚洲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等)相比,印度的总体表现可谓极其平庸。在这一段时期内,印度的发展战略主要致力于两大目标:一是在经济上满足人民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二是在政治上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免受外部压力和干涉的影响。〔1〕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印度效仿了前苏联的经验〔2〕,走上了一条以集中全社会资源、优先发 展基础工业和公营部门为重点的发展道路。〔3〕但需要指出的 是,印度并没有全盘照搬前苏联的做法,更没有像当时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等)一样,对收入或财产进行重大的再分配,而是保留了传统的生产关系和殖民地时期就已有所发展的私营部门,建立起了一种混合经济体制。然而,30余年的实践表明,印度“发展”的现实与梦想间依然相距遥远。麦迪逊的研究指 出〔4〕,1952年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为 318%,而到1978年,反而下降为314%。1952~1978年 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102%,远低于同一时期日本的7185%,也低于前苏联的4175%、世界平均水平的4152%和中国的4140%。同一时期,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也是出奇的低,仅为1181%,远低于日本的6166%、前苏联的3115%、世界平均水平的 2156%和中国的2134%。这些数据清楚地反映出了印度经 济所面临的增长乏力的困境,也为决策者提出了政策调整和改革的必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的政策体系逐渐有了改变。如1984年拉吉夫?甘地总理的政府执政后,在许可证政策上做出了较大的松动,允许大财团享有不受垄断和限 制性贸易行为法和外汇管制条款约束的特殊照顾等。〔5〕 这种 政策变化的效果很快就在经济指标上得到了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六五” (1980~1984)和“七五”计划 (1985~1989)期间,印度实际G NP 增长率分别上升到了515%和516%。〔6〕 然而,细小的政策修补并不足以弥补整个 体制的漏洞。举例来说,这一时期印度经济的不平衡也在加剧,在“七五”期间,政府预算赤字占G DP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六五”时的917%上升到了1117%。这对通货稳定和国际收支造成了压力和负面影响。而1991年 ①②在本文中,我们将“发展模式“(devel opment model )这一概念理解为以系统方式建立的一组有关发展的程式化(stylized )事实,这 组事实能够集中地反映所关心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本质性特征。参见:赖平耀1东亚模式与中国〔J 〕1国际经济评论12001,(Z1) 1 [收稿日期 ]2009—04—10 [作者简介] 张立,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四川大学南亚与中国藏区创新基地,四川大学南亚所副研究员。 四川成都 61006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