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的经济高速增长影响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印度的发展在长期停滞后又实现了经济实力的急速增长这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为世界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印度正在崛起这不得不归功于印度独特的发展模式。分为三个部分来分析印度的发展模式:第一部分阐述印度发展模式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分析印度发展模式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印度发展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关键词:印度;发展模式

1 印度发展模式的历史进程20世纪中叶印度摆脱了两百多年的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的发展模式也走过了一条非同寻常的曲折道路。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为把印度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实行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宏观管理机制现代工业与农业结合的经济模式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发展战略利用国外资源与自力更生结合的发展方针等。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印度经济模式虽然存在着问题但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开始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再一次证明了具有印度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大促进了印度了经济实力的增长。1947年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开始执政他强调国家

计划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国有化限制私营企业保护民族产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偏向于苏联模式的“尼赫鲁模式”。此模式下印度实行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同时并存而以公营企业为主;实行计划经济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自力更生、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尼赫鲁模式获得了成功并使印度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使得满足不了人民对消费品的需求以致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降低。最终由于农业衰退、财政危机等原因导致了印度经济状况的恶化。印度政府不得不进行调整和改革。 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和拉甘地执政期间都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加大出口的力度减少贸易壁垒看重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拉甘地还提出“用信息化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最后引发了印度社会的信息产业革命。经过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和拉甘地的调整印度经济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超过了5%从此摆脱了发展缓慢停滞的阶段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1年以后拉奥政府刚上台就对传统的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为口号的改革。拉奥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新的工业、贸易、投资、外汇和金融等领域的政策。他继续实行自由进口政策放松进口限制;他还在更多的领域增加公营部门扩大公营企业的企业自主权减少政府对公营企业的干预。拉奥政府的模式再一次取得了成功使得印度90年代的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并由此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1998年以后瓦杰帕伊联合政府上台以后把扶持

的重点放在了以IT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大力推进经济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进程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20__年辛格上台后调整了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力度他强调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地区差异减小贫富差距并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在国内上产总值中的比例。再此时期内印度经济仍然以很高的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大大增强了印度的整体实力为印度的崛起做好了准备。 2 印度发展模式的特点

(1)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印度自1991 年以来印度加快了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取消许可证制度旨在使限制过多的经济体制转向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1991 年拉奥上台后大力引进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改革外贸体制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印度经济向国际化转轨。(2)以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业为发展的重点。印度依靠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尤其是其龙头产业——软件业的发展更是另世界其它国家刮目相看很多学者称印度为“世界办公室”。印度的软件业在世界上是最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近几年来它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印度在世界软件开发和特种软件市场所占的份额几乎达到了20%。除了软件外印度在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会计服务、技术服务等领域也有很好的发展。印度的服务业一直保持着很快的增长速度是印度经济发展的领头羊。(3)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印度政府非常积极努力地完善私营经济发展的市

场环境、政策环境。为了让私人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私营企业能够参与重要的经济活动政府向私人投资开放了更多的部门加大对基础设施部门的投资现在又鼓励私营企业参与电力、钢铁等部门的发展。印度的私营经济在独立以前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1991年以前印度就已经是一个私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

(4)实行对外开放。印度对外开放长期封闭的国门强调经济全球化和融入世界经济。1991年以来印度开始积极鼓励外国私人投资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1991年六月拉奥政府认识到限制性贸易政策的缺陷开始着手实行自由化、市场化及全球化的经济改革放宽外贸政策。

一是修改进口政策减少办理进口许可证的程序放宽进口许可证的范围;二是政府帮助出口商向世界各国出口印度商品取消出口津贴以确保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三是采用由市场决定的兑换率扩大低息出口贷款降低并调整进口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印度还放宽了对资本市场的限制政府向私人共同基金、国家基金、印度侨民和外国机构投资者开放了股票和证券市场。

(5)完善的印度金融体系和法律制度。印度之所以有“世界办公室”的美誉并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这与印度完善的金融和法律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印度受英国立法方面的影响其法律体系非常完善并且与一些欧美一些国家的法律有着很好的兼容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更是以知识产权法、电子商务法等方面为重点完善立法。印度完

善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印度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印度的金融体系也沿袭了英国的金融制度无论是银行业还是证券业都有条不紊的向前发展。 3 印度发展模式的成功之道独立后的印度根据自身的国情在借鉴和仿效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另我们称道的是印度走的是一条扩大内需和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道路。它并没有过多的依靠外国投资依靠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出口廉价商品只是单纯的依靠扩大内需来增加本国国民收入所以使得印度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增强本国经济抗击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第二印度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功与印度政府在推行自由化、市场化的同时充分重视将印度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作法有关。印度政府一直既坚持自由化与市场化又实施开放性的经济政策开展全方位的对外经济合作。自由化与全球化相兼容的发展模式使得印度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里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2020年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 2005年度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 2005年度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年度上半个年度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 ,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大学 xx学院 国贸07Q1 一、xx经济现状概述 (一)xx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xx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 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 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 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 5.2%,工业增长率为 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 53.5%,较第一季度的

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 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 “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 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 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 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 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 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 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 (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 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印度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印度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在印度的经济发展中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历来受到全世界特别是人口学家的密切关注。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印度人口得到了急剧的增长且目前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本文分析印度人口资源的特点,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就此进行原因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印度、人口增长、经济发展 一、人口资源的特点 1、总量巨大,人口增长率高 根据印度人口普查结果,2011年印度人口总数为12.1亿人,几乎相当于美国、印尼、巴西、孟加拉和日本的人口之总和。印度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7.5%,是仅次于中国世界人口的19.4%)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自20世纪以来,印度人口持续增长(见表1)。统计显示,1901年印度人口仅为2.38亿,1961年上升到4.39亿,几乎增加了一倍。1991年比1961年又增加一倍,达到了8.46亿。2000年5月突破10亿大关,2001到10.29亿。在其后的2001~2011年的10年里,印度人口又增加了1.82亿。据印度国家人口委员会技术小组对印度未来人口增长的预测,未来印度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无法逆转。使用PADIS-INT1预测,到2045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表1印度总人口和及其十年增长率(1901-2011) 1PADIS-INT是在联合国人口司指导下,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国际化人口预测软件。

2、人口素质总体水平偏低 在印度农村,一对夫妇生四五个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多数农村家庭文化素质低,生活条件和经济实力差,使得他们的孩子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导致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据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结果,男性和女性的识字率分别为75.85%和54.16%,总识字率为65.38%,也就是有近四成的人口是文盲,25适龄人口进入高等学校的比例仅为10%。另据联合国有关资料,2011年只有53%的印度人能读能写,并且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还在产生新的文盲,尤其是印度有将近1/3的女童上不了学。这样的人口素质,无疑制约着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 3、印度的男女性别比失衡,男多女少 由于社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印度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需要大量的男子从事农耕工作,更希望生男孩,而女孩在家或社会上会受到歧视。自1947年独立以来,女孩的出生率和存活率一直低于男孩,20世纪70年代印度全国男女性别比高达1000∶930(相当于国际通行算法的108),性别不平衡差距最明显(见表2)。近10年,这一状况虽有所改善,但男女性别比仍是处于失调状态。从各邦的男女性别比来看(见表3),达曼-第乌最高,喀拉拉邦最低,女性数量略多于男性,这是因为该邦文化教育水平高、社会保障较好的缘故。旁遮普、哈里亚纳和金迪格特等地区男女性别比偏高,分别,这部分地是由于印度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短,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印度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普遍存在早婚甚至幼婚现象。

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

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80年代提升为%,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工业增长率为%,第三产业增长率为%。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较第一季度的%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济南大学 泉城学院 国贸07Q1 1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

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其中食糖,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 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天然2

关于印度的政治制度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9b13475493.html,/ 摘要:在近20年的时间里,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印度号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的民主国家,其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印度政治制度经济发展 印度位于南亚,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是南亚最大的国家。 人口l1.6亿(2009年),居世界第2位。印度自1991年开始实施改革,经济取得持续性的快速发展,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一、背景一)印度经济发展的背景印度1947年脱离英国统治,成为独立国家。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担任总理,并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的建设。 尼赫鲁十分推崇英国的议会制度,再JJu上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熟悉英国式议会制度的运行模式,所以将印度的国家政体确立为议会民主制。具体是指,对关乎国家命脉的产业实施国有化,对于其他产业,允许私有制度存在,但要经过政府的严格审批。在经济政策上,印度是“混合经济体制”,但一直非常强调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重工业几乎被国家垄断经营,直到年拉奥政府公布新的工业政策声明,才基本上取消对私营部门的限制。0从1991年至20o8年,印度的GDP年增长率达到6.4%。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更为迅速。 二)印度的政治制度根据1949年制宪会议通过的宪法规定,印度的政治制度主要是:(1)印度为联邦制国家;(2)印度实行议会民主制,议会行使立法权;(3)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 (4)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其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力,行政权由总理以总统的名义行使;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二、印度的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一)选举制度使得执政党必须为选民负责,发展能为选民带来切身利益的经济项目印度联邦议会由总统及联邦院和人民院两院组成。联邦院由各邦与各中央直辖区的代表及总统指定的议员组成,类似英国的上议院;人民院由各邦选民直接选出。总理由在议会中的多数党或党派联盟领袖担任。 民主选举的制度决定了印度政党的政治斗争的主要目的是争取选民的选票。在政治活动中,各政党会积极控制自己的政治活动的范围及手段,以获得选民的支持与选票,而不会恣意行使权力,危害民众的个人权利。 选举制度的深层意义在于确定权力来源于人民,具体来说就是国家的权力是由选民赋予的。在此基础之上,执政党的政策就会倾向于通过满足选民的意愿,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保证自己的执政地位。 二)议会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尤其是稳定的政治环境。虽然印度存在许多复杂棘手的问题,如:种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政党文章编号: 问题等都可以成为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源。但是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合作双赢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印度,这些问题可以在议会进行讨论。类似种族、宗教等复杂的问题虽然在短期内不能解决,但至少也给民众一个探讨这类问题的场合。议会使得这类问题可以通过温和的而非暴力的方式解决(虽然由这类问题引起的暴力冲突仍然时有发生)。从而为印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三、印度的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在印度的政治制度中,也有一些内容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成熟的民主制度导致政策的不连续印度的民主制度发展仍然不成熟,具体表现为政党之间没有达成最起码的共识。当执政党提出一项提案时,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因,反对党

印度对美国贸易情况分析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印度贸易分析 ——以美国为例 学号: 201 024053 姓名: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于贸易 指导教师: 指导成绩: 2017年10月04日

印度贸易分析 --------以美国为例 (20150240539 王朝阳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印度国情简绍 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1] ,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2017年6月9日,印度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二、印度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已发展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 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汇率则为1,389美元,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经济政策采行贸易保护主义,印度政府过分干预劳工及金融市场并监管商业活动,由于1991年印度经济危机,加上苏联解体,新国大党

印度经济环境分析

印度经济环境分析 时光的马车飞速奔驰,碾碎了许多人的记忆,在无数人的脸上碾出了一道道皱痕。不仅如此,时间的流逝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经济的方便,可也给环境造成不可小觑的损害。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飞速发展,近年来成为了超过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样是亚洲大国的印度更是不甘落后,全面发展经济。9月20日,印度《经济时报》称,根据卢比购买力算得的GDP,2011年,日本被再度超越,世界第三的位置将让贤于印度。或许是受中国刺激,或许是国内需求所致,印度似乎开始注重数据,讲究速度。从上世纪90年代始,印度实行经济改革。1992年后,印度象雄起,GDP增幅从一年前的1.3%迅速升高至1996年的7.8%。5年间,印度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尔后,“九五”期间(1997年—2002年),年均再增长5.5%。2002年后的5年里,印度又以3.8%、8.1%、7.5%、9.4%、9.9%的GDP增幅,保持高增长的经济姿态。8月31日,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制造业、贸易及酒店等行业的强劲带动,第二季度GDP增速达8.8%,比一季度高出0.2个百分点,创3年以来的新高。消息一出,国内欢欣鼓舞,认为本财年印度有望完成“保八”任务。按照原定目标,截至2012年3月底,印度GDP须增长8.6%,但此前,7月下旬,印度央行认为,印度变慢了,全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为8%,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称,会“更慢”,只有7.8%。 “无论何种困难,必须确保8%以上的经济增长。”7月末,一场

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活动上,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厉声强调,印度不能容忍低增长。“这届印度领导多数有过在美国、欧洲的工作经历,比起百姓生活,他们更关注数据。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而印度的主流社会离纽约、北京很近,离农村却很远。”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中心印籍教授比诺德·辛格告诉记者,时下的印度大兴土木,改建港口、新建机场。5年来,印度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超过100亿美元,而“十二五”规划中,政府还将通过各种途径追加5000亿美元,此种力度,过去60年从未有过。“比如,由于国内至今交通不便,印度的硬性指标是,每天必须修建18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承建商提前完工,政府将嘉奖,否则处罚。”比诺德说。而这就是印度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跳过制造业,直接推进服务业。因为贫困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要保证GDP增长,这是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的解释。在他看来,只有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贫困人口才能逐步缩减。而在过去20年,“脱贫”也是印度经济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注重经济投资,也是为了解决印度贫富差距问题,过大的经济贫富差距,更容易激发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印度政府害怕看到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世界人民了解了印度这个国度,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率飞快发展,但那些政府无暇顾忌到的贫民窟让这些增长数据丧失了光彩,如何权衡好贫富差距,如何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友好发展或许是印度政府好好考虑的事情。 毋须质疑,飞速的经济发展影响着环境问题,印度当然会意识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印度营销环境分析

印度 印度的经济环境 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印度紧随其后。9月20日,印度《经济时报》称,根据卢比购买力算得的GDP,2011年,日本可能被再度超越,世界第三的位置将让贤于印度。或许是受中国刺激,或许是国内需求所致,印度似乎开始注重数据,讲究速度。 从上世纪90年代始,印度实行经济改革。1992年后,印度象雄起,GDP增幅从一年前的1.3%迅速升高至1996年的7.8%。5年间,印度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尔后,“九五”期间(1997年—2002年),年均再增长5.5%。2002年后的5年里,印度又以3.8%、8.1%、7.5%、9.4%、9.9%的GDP增幅,保持高增长的经济姿态。 8月31日,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制造业、贸易及酒店等行业的强劲带动,第二季度GDP增速达8.8%,比一季度高出0.2个百分点,创3年以来的新高。 消息一出,国内欢欣鼓舞,认为本财年印度有望完成“保八”任务。按照原定目标,截至2012年3月底,印度GDP须增长8.6%,但此前,7月下旬,印度央行认为,印度变慢了,全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为8%,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称,会“更慢”,只有7.8%。 “无论何种困难,必须确保8%以上的经济增长。”7月末,一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活动上,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厉声强调,印度不能容忍低增长。 “这届印度领导多数有过在美国、欧洲的工作经历,比起百姓生活,他们更关注数据。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而印度的主流社会离纽约、北京很近,离农村却很远。”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中心印籍教授比诺德·辛格告诉记者,时下的印度大兴土木,改建港口、新建机场。5年来,印度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超过100亿美元,而“十二五”规划中,政府还将通过各种途径追加5000亿美元,此种力度,过去60年从未有过。 “比如,由于国内至今交通不便,印度的硬性指标是,每天必须修建18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承建商提前完工,政府将嘉奖,否则处罚。”比诺德说。而这就是印度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跳过制造业,直接推进服务业 因为贫困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要保证GDP增长,这是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的解释。在他看来,只有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贫困人口才能逐步缩减。而在过去20年,“脱贫”也是印度经济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初时,海外的印度人、美国的风投公司,以及巴菲特、索罗斯等因为看好印度的软件、药物、生物技术等企业,开始通过孟买的两个股票市场实行短期投资。”

印度经济分析报告

印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一、印度宏观经济分析 1.印度的外汇储备:稳步增长 2.印度的外国投资增长 3.稳定的财政体系 a.印度符合监督标准,国家风险和可兑换性最佳实践的BIS 26 准则. b总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由2000年的5.4% 降至2003年的 4% .2002-03年度的不良资产呈现负增长. c.安永(Ernst & Young)研究–印度的不良资产(NPAs)占GDP的比率为5% , 中国为44% ,马来西亚为41% ,日本为26% ,韩国为25% . 4.社会指数稳步向上 a.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b. 贫困率降低 5. 印度的稳步全球化 削减进口关税,印度的对外贸易在GDP中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6.. 国家竞争力: 印度的优势 a.人力资本的优势: 300多万科学和技术人员;80多万理工科研究生储备;100多万本科工程 师;40万博士;30万农业及兽医学本科生; 今天,印度每年可以培养出5万多名计算机专业人员和36万名工程大学毕业生.

b. 国内市场的容量:11亿人口 c. 企业家资源 5000年的企业家地位 印度人的商业才智现在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从非洲到硅谷再到东南亚- 清楚地鉴证了印度企业家的足迹. d. 人口统计概况 年龄在25岁以下的人口 - 5470万 e.民主政治 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有完善的司法体系和言论出版的自由7. 制药行业 印度是世界上第四大药品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产量份额的8%. 印度公司发现了3种新分子 - 在最后阶段达到了12种以上. 有100多种印度配方已经获得了美国FDA认证 8. 生物技术 有900多家公司涉足传统生物技术产品. rDNA生物产品 - 在过去5年当中新成立了35家公司. 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是最新的趋势. 印度生物技术领域在未来5-7年内的投资机会 - 15-20亿美元9. 农业及食品加工 印度-世界上最大的食品生产国之一. 有机物产品领域的产量 - 348.27亿美元(2002-03年)

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比较

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比较 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本文将从三种模式的起始条件、特点、核心、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对其作简单论述。这三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它们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本文将对此作简单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比较 1 引言(区域发展模式类型) 当我们讨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首先遇到的是“模式”这个概念。“模式”在经济学中主要指某种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近 20 年来,各地总结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多,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闽南模式(有人又区分为晋江模式、泉州模式)、沪郊模式、湛江模式等等;也有人将深圳、中关村、浦东的不同开发方式称为不同“模式” ;还有人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不同发展形式称为“模式”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几种提法都是可以的,但应当区分各自的适用范围。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属于区域经济,适用于乡村、小城镇、中小城市之间的比较;而深圳、中关村、浦东等讲的是特区或开发区,与政策层面关系较为密切;而经济圈的概念则更大,跨市、跨地区甚至跨省,适用于大规模城市群之间的比较。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仅限于第一种。 2 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一制多式”的局面。即在社会基本制度相同的前提下,各个区域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格局。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珠江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三种模式是人所共知的三大区域经济模式,也是始终被相提并论、流传最广的三大模式。 2.1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 这个词是在费孝通先生 1983 年所写的《小城镇· 再探索》一文中提出来的。其发展的起始条件如下:(1)农业基础良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2)交通便利,临海临江,且靠近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国有工业基地,为苏南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祥地,苏南是洋务运动的重镇,也是近

应用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 战略与布局调整 一、前言 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的成就 1、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 世纪之交,为缩小东西差距,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东西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拉开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序幕。在统筹解决其他“问题”区域的 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的区域战略不能够仅仅追求缩小东西经济差距,而是要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驱动,由此,形成了四大区域板块共同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要增强各区域发展活力,而必须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细化、实化、差异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和增长极。随着对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我们又拓展和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陆海统筹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至此,我们形成了覆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间的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而是“万马奔腾”、“协同并进”,不仅传统先行地区进一步焕发青春与活力,尤其是一批地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陆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中国经济活力。如中部地区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等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六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通过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了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国家还鼓励一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如在上海浦东、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增设了天津滨海、沈阳和山西综改试验区,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试验区。 3、增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中,“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据 ,“十一五”期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13%以上,比东部地区快0.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自2007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连续6年超过东部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继续呈“东慢西快”的格局。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就各区域占全国GDP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8.8%、17.2%提高到2012年的20.2%、19.8%,提高了1.4~2.6个百分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起扭转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